第12课 水陆交通的变迁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2023·湖南“一起考”大联考(模拟三)·13)19世纪时,大规模收税公路建设使英国的内陆交通大为改观。工程师约翰·劳登·马卡丹设计了用坚硬碎石铺设的略带拱形的路面,减少了雨水渗入对路面的破坏,后世俗称其为“马路”。这些交通成就( )
A.体现出科学对经济的推动 B.开启了经济全球化的历程
C.有利于英国的工业化发展 D.使英国赢得世界霸主地位
2.(2023·山东滨州高三上期中·4)唐代之前商人奉行“千里不贩籴”的行规,远距离运粮成本高企。至宋代,“富商大贾,自江淮贱市粳稻,转至京师,坐邀厚利”,并涌现出一批商业重镇,包括临清、聊城、济宁、徐州、淮安、扬州、镇江等。这反映出( )
A.水运交通发展推动长途贩运的兴盛 B.抑商政策废弛影响商人的社会地位
C.区域经济繁荣促进地域性商帮兴起 D.城市商业繁荣导致经济重心的南移
3.(2023·湖北六校高三上期中·12)民国 25年,国民政府铁道部决定修筑平汉铁路老河口支线,计划由花园和广水经随县、枣阳、樊城至老河口。经过 2个月的经济调查和勘测,正当年底准备动工时却停止下来。民国 35年,省参议会曾提出恢复修筑这条铁路的议案,虽获得通过,但这项议案也没能付诸实行。这表明( )
A.政府迫于财政危机无力修建 B.政治形势影响国内建设
C.西方列强阻碍中国铁路修建 D.铁路建设技术力量不足
4.(2023·湖南名校高二下联考·4)妈祖原本只是福建一个小地方那些靠海生活的人所信仰的一位地方神。 1123 年,出使朝鲜高丽船队(多为福建籍水手)遭遇海难,脱险后,朝廷赐庙额“顺济”给妈祖,并接连赐“灵惠、昭应、崇福、善利夫人”等荣称,1134年,赐妈祖“灵惠妃”的称号。从夫人到王妃,妈祖完成了从地方神到海上女神的转变。妈祖称号的升格,得益于( )
A.江南经济的迅速发展 B.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起
C.宋朝海上交通的发展 D.女性社会地位的提升
5.(2023·山东泰安高二上期末·14)19 世纪70年代,德国政府通过直接投资和向银行贷款,将大量资金用于铁路建设;此外还将普鲁士银行改为帝国银行,并开设了一些新的银行专门为铁路建设服务。这些举措( )
A.表明德国经济迅速崛起 B.是对垄断组织的扶植
C.体现其称霸世界的野心 D.有利于巩固统一局面
6.(2024·湖南长郡中学高三月考四·3)魏晋南北朝时期,北魏建立起以洛阳为中心的漕运体系,东吴建立起以建业为中心的南方漕运体系。这些漕运规模一般较小,大多具有临时性。这反映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漕运( )
A.受到了社会环境的影响 B.便利了重农抑商政策的实行
C.满足了割据政权的需求 D.提高了封建政府的财政收入
7.(2023·山东济南高二上期末·8)1921年,北京电车公司成立不久,京师总商会便提出“危及生命”等电车“十四大流弊”;人力车夫和部分市民也对电车铺轨架线工作横加阻碍。这反映了( )
A.社会生活近代化转型艰难 B.民众对新式交通工具充满抵触
C.封建势力阻碍社会的进步 D.政府政策不利于近代交通发展
8.(2023·山东青岛高二上期中·10)“条条大道通罗马”——古罗马道路网以罗马为中心向四周辐射,南自北非,北至英伦三岛,一定程度上与当代道路的位置和经济活动活跃程度相吻合。这表明古罗马( )
A.疆域范围广阔 B.交通设施日益完善
C.筑路技术高超 D.道路建设影响深远
9.(2023·湖北高三5月国都省考模拟测试·4)秦汉和隋唐的经济重心位于司马迁所说的“三河”,即黄河中下游地区,呈现“头枕三河、面向西北”的立国态势;中唐以降,逐渐转变为“头枕东南、面向海洋”的立国态势。立国态势在唐宋之际的重大转折( )
A.受到快速发展的海外贸易的刺激 B.导致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走向瓦解
C.表明中原和北方民族交融的加速 D.推动了政府重农抑商政策的全面调整
10.(2023·福建泉州二模·12)公元2世纪,罗马的道路系统几乎遍及帝国全境,东起幼发拉底河,北达苏格兰低地,穿越不列颠、欧洲、北非、小亚细亚和阿拉伯、叙利亚及美索不达米亚的沙漠。罗马四通八达的公路网( )
A.推动了封建经济的发展 B.提高了国家的行政效率
C.消除了帝国民族间差异 D.加快了罗马城市化进程
11.(2023·重庆南开中学高三·13)元大都“去江南极远,而百司庶府之繁,卫士编民之众,无不仰于江南”,因而,划直修凿大都通往江南的京杭大运河已是势在必行。同时,从江苏刘家港入海,北上至界河口(今天津大沽)的海上运输也开辟全线通航。这些交通建设的创举( )
A.使大都成为国际性商业大都会 B.极大地缩小了南北经济差距
C.得益于多民族统一国家的重建 D.组成以大都为中心的交通网
12.(2023·重庆市巴蜀中学高三月考·11)元朝以大都为中心修筑了四通八达的驿道,东连高丽,东北至奴儿干(今黑龙江口一带),北达吉利吉思,西通伊利、钦察两汗国,西南抵乌斯藏,南接安南(今越南北部),做到了“人迹所及,皆置驿传。使驿往来,如行国中”。这表明驿道制度( )
A.加强了大一统国家的内部联系 B.推动了长途贩运贸易的兴盛
C.推动了全国性市场体系的形成 D.推动了专制主义的高度集中
13.(2024·重庆南开中学质量检测三·5)明清两代对大运河漕船的规格、数量以及维护都有具体的要求。如要求漕船要用材质良好的楠木、杉木制作,标准长度为16米左右。明代设立总督河道衙门,长官为总督河道,清代改称“河道总督”,是管理漕运河道的最高军政长官。以上史实表明了( )
A.清朝对南方的统治不断加强 B.政府维持漕运成本巨大
C.明清国家运输体系趋于完备 D.国家对东南财赋的重视
14.(2024·湖南株洲一模·7)《官场现形记》有这样的描述:九省钦差江浙办案,由旱道而走,后坐民船,再下江南。上头质疑他为何不先坐火车从北京到天津,再搭轮船至上海,他却称:“火车、轮船,走的虽快,总不外乎奇技淫巧。臣若坐了,有伤国体”。据此可知( )
A.中国的近代化发展较为缓慢 B.清政府近代化努力未获得认可
C.封建官员固守中体西用思想 D.观念滞后阻碍了近代交通发展
15.(2023·浙江杭州一模·10)1876年,淞沪铁路通车后,“华客即持照纷纷上车,并有妇女小孩”。1897年,京津铁路告成,“京城内外附近居民,咸思(乘火车)到津一扩眼界,其中以旗人妇女为最多”。这表明( )
A.铁路是妇女解放的首要条件 B.中国近代化历程步履维艰
C.新式交通推动社会观念更新 D.妇女在晚清时期率先觉醒
16.(2023·江苏扬州高二下期末·5)隋唐时期,全国范围内的公私商船、南北杂货都经过两淮商运枢纽运销四方。广州的犀角、象牙,两湖的稻米、木材,四川的蜀锦等都沿江东下,集散于江淮,或者继续北运。这一现象主要得益于( )
A.长途贩运的快速发展 B.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
C.手工业生产较为发达 D.大运河加强南北沟通
二、非选择题
17.(2023·湖南长郡中学一模·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交通史是历史总进程的一个重要的侧面。在历史发展的每一个阶段,几乎都可以看到交通进步的轨迹。交通条件决定着历史文化圈的规模,也影响着各个文化圈互相之间的联系。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交通与历史”为主题,自拟论题,展开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班级: 姓名: 分数: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第12课 水陆交通的变迁 解析版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2023·湖南“一起考”大联考(模拟三)·13)19世纪时,大规模收税公路建设使英国的内陆交通大为改观。工程师约翰·劳登·马卡丹设计了用坚硬碎石铺设的略带拱形的路面,减少了雨水渗入对路面的破坏,后世俗称其为“马路”。这些交通成就( )
A.体现出科学对经济的推动 B.开启了经济全球化的历程
C.有利于英国的工业化发展 D.使英国赢得世界霸主地位
【答案】C
【解析】据材料“大规模收税公路建设”“设计了用坚硬碎石铺设的略带拱形的路面”并结合所学可知,19世纪处于工业革命时期,收税公路和“马路”的出现有助于英国交通的发展,从而带动国内市场经济的发展,进而推动英国当时的工业化进程,故选C项;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科学与生产紧密结合,且收税公路的建设并未体现科学发展,排除A项;经济全球化历程开始于新航路开辟时期,时间上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殖民扩张和工业革命使英国赢得世界霸主地位,与马路修建没有直接关系,排除D项。
2.(2023·山东滨州高三上期中·4)唐代之前商人奉行“千里不贩籴”的行规,远距离运粮成本高企。至宋代,“富商大贾,自江淮贱市粳稻,转至京师,坐邀厚利”,并涌现出一批商业重镇,包括临清、聊城、济宁、徐州、淮安、扬州、镇江等。这反映出( )
A.水运交通发展推动长途贩运的兴盛 B.抑商政策废弛影响商人的社会地位
C.区域经济繁荣促进地域性商帮兴起 D.城市商业繁荣导致经济重心的南移
【答案】A
【解析】据材料可知,宋代,发达的水运网络将"千里贩籴"的成本大幅降了下来,商人远距离贩运粮食的现象增多,且在大运河沿岸出现了众多商业重镇,故选A项;“废弛”说法错误,中国古代一直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排除B项;明清时期,地域性商帮兴起,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临清、聊城、济宁”是大运河沿岸北方城市,不能反映经济重心的南移,排除D项。
3.(2023·湖北六校高三上期中·12)民国 25年,国民政府铁道部决定修筑平汉铁路老河口支线,计划由花园和广水经随县、枣阳、樊城至老河口。经过 2个月的经济调查和勘测,正当年底准备动工时却停止下来。民国 35年,省参议会曾提出恢复修筑这条铁路的议案,虽获得通过,但这项议案也没能付诸实行。这表明( )
A.政府迫于财政危机无力修建 B.政治形势影响国内建设
C.西方列强阻碍中国铁路修建 D.铁路建设技术力量不足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民国25年”“民国35年”分别代指1936年、1946年,当时全面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相继爆发,导致国家的铁路修建被迫中止,体现了国家政治形势影响国内建设,故选B项;战争导致的是社会动荡是导致铁路修建计划终止的主要原因,排除A项;材料并未具体说明列强对中国修建铁路计划的态度,而且国内因素是导致铁路修建计划终止的主要因素,排除C项;“国民政府铁道部决定修筑平汉铁路老河口支线”“省参议会曾提出恢复修筑这条铁路的议案,虽获得通过”说明当时中国的铁路修建技术完全满足要求,得到了铁路部门和国家立法部门的支持,排除D项。
4.(2023·湖南名校高二下联考·4)妈祖原本只是福建一个小地方那些靠海生活的人所信仰的一位地方神。 1123 年,出使朝鲜高丽船队(多为福建籍水手)遭遇海难,脱险后,朝廷赐庙额“顺济”给妈祖,并接连赐“灵惠、昭应、崇福、善利夫人”等荣称,1134年,赐妈祖“灵惠妃”的称号。从夫人到王妃,妈祖完成了从地方神到海上女神的转变。妈祖称号的升格,得益于( )
A.江南经济的迅速发展 B.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起
C.宋朝海上交通的发展 D.女性社会地位的提升
【答案】C
【解析】据材料“靠海生活的人所信仰……出使朝鲜高丽船队(多为福建籍水手)”可知,妈祖是沿海及出海人的保护神,故妈祖称号的升格,意味着出海人员在不断增多,海外贸易在不断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宋时期,造船、航海技术的进步,海上交通迅速发展,推动了海外贸易的繁荣,故选C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江南经济发展重点在于农业的开发与发展,故一般是指陆地经济的发展,而妈祖是海上保护神,排除A项;汉朝海上丝绸之路就已兴起,故“兴起”一词表述有误,排除B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理学日益渗透,严重束缚了女性,不利于女性社会地位的提升,另外,材料中妈祖是地方保护神,不能代表整个社会女性地位,排除D项。
5.(2023·山东泰安高二上期末·14)19 世纪70年代,德国政府通过直接投资和向银行贷款,将大量资金用于铁路建设;此外还将普鲁士银行改为帝国银行,并开设了一些新的银行专门为铁路建设服务。这些举措( )
A.表明德国经济迅速崛起 B.是对垄断组织的扶植
C.体现其称霸世界的野心 D.有利于巩固统一局面
【答案】D
【解析】德国政府大力支持和发展建设铁路,而铁路的大规模发展密切了各地经济、政治联系,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局面,故选D项;题干仅涉及德国大规模兴修铁路情况,铁路修建不能代表整体经济情况,所以铁路的修建不能表明德国经济迅速崛起,排除A项;铁路和垄断组织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不能通过政府扶植铁路修建得出对垄断组织的扶植,这属于偷换概念,排除B项;材料中德国铁路的修建均在国内,不能体现德国要称霸世界的意图,排除C项。
6.(2024·湖南长郡中学高三月考四·3)魏晋南北朝时期,北魏建立起以洛阳为中心的漕运体系,东吴建立起以建业为中心的南方漕运体系。这些漕运规模一般较小,大多具有临时性。这反映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漕运( )
A.受到了社会环境的影响 B.便利了重农抑商政策的实行
C.满足了割据政权的需求 D.提高了封建政府的财政收入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虽然建立起漕运体系,但规模较小,大多具有临时性,结合所学可知,这与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政权并立有关,即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故选A项;材料主旨为“漕运”,“重农抑商”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满足了割据政权的需求”与“漕运规模一般较小,大多具有临时性”不符,排除C项;材料体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漕运体系规模小,具有临时性,材料无法体现政府财政收入的提高,排除D项。
7.(2023·山东济南高二上期末·8)1921年,北京电车公司成立不久,京师总商会便提出“危及生命”等电车“十四大流弊”;人力车夫和部分市民也对电车铺轨架线工作横加阻碍。这反映了( )
A.社会生活近代化转型艰难 B.民众对新式交通工具充满抵触
C.封建势力阻碍社会的进步 D.政府政策不利于近代交通发展
【答案】A
【解析】据材料“京师总商会便提出‘危及生命’等电车‘十四大流弊’;人力车夫和部分市民也对电车铺轨架线工作横加阻碍”可知,近代交通工具引入后受到了一些官员和民众的阻碍,反映了社会生活近代化转型艰难,故选A项;根据材料内容可知,除部分民众抵触交通工具外,部分官员也反对,排除B项;材料主要是近代交通的发展,阻碍社会进步的说法范围过大,排除C项;电车公司即在政府的支持下建立的,因此政府政策推动近代交通发展,排除D项。
8.(2023·山东青岛高二上期中·10)“条条大道通罗马”——古罗马道路网以罗马为中心向四周辐射,南自北非,北至英伦三岛,一定程度上与当代道路的位置和经济活动活跃程度相吻合。这表明古罗马( )
A.疆域范围广阔 B.交通设施日益完善
C.筑路技术高超 D.道路建设影响深远
【答案】D
【解析】据材料“一 定程度上与当代道路的位置和经济活动活跃程度相吻合”可知,古罗马的道路与当代道路的位置和经济活动活跃程度相吻合,表明古罗马道路建设影响深远,故选D项;材料强调罗马道路网发达,“疆域范围广阔”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项;交通设施指的是交通运输中,必要的工具、机械设备、场地、线路、通信设备、信号标志、房屋等,此项明显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材料强调古罗马的道路网发达,未提及古罗马的筑路技术如何,排除C项。
9.(2023·湖北高三5月国都省考模拟测试·4)秦汉和隋唐的经济重心位于司马迁所说的“三河”,即黄河中下游地区,呈现“头枕三河、面向西北”的立国态势;中唐以降,逐渐转变为“头枕东南、面向海洋”的立国态势。立国态势在唐宋之际的重大转折( )
A.受到快速发展的海外贸易的刺激 B.导致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走向瓦解
C.表明中原和北方民族交融的加速 D.推动了政府重农抑商政策的全面调整
【答案】A
【解析】本题以经济重心的转移的视角来考查历史时空观念的学科素养。秦汉隋唐时,农业经济为立国基础,经济重心在黄河中下游,中唐以后,海外贸易迅猛发展,广州、泉州等大型海港相继兴起,东南沿海地区以发达的农业、手工业和商品经济为后盾,经济重心开始表现出向海洋发展的倾向,故选A;自然经济自鸦片战争后才走向瓦解,排除B;材料无法体现民族交融,排除C;秦至唐宋政府未全面调整重农抑商的政策,排除D。
10.(2023·福建泉州二模·12)公元2世纪,罗马的道路系统几乎遍及帝国全境,东起幼发拉底河,北达苏格兰低地,穿越不列颠、欧洲、北非、小亚细亚和阿拉伯、叙利亚及美索不达米亚的沙漠。罗马四通八达的公路网( )
A.推动了封建经济的发展 B.提高了国家的行政效率
C.消除了帝国民族间差异 D.加快了罗马城市化进程
【答案】B
【解析】据材料“罗马的道路系统几乎遍及帝国全境”结合所学可知,罗马帝国地跨欧亚非,四通八达的公路网有利于罗马的统治,提高了国家的行政效率,故选B项;据所学可知,公元2世纪的罗马是奴隶制经济,排除A项;据所学可知,罗马四通八达的公路网便利了帝国内部各民族的交往,但不能消除了帝国民族间差异,排除C项;材料中罗马四通八达的公路网是全国性的,而非一个城市的,与城市化无关,排除D项。
11.(2023·重庆南开中学高三·13)元大都“去江南极远,而百司庶府之繁,卫士编民之众,无不仰于江南”,因而,划直修凿大都通往江南的京杭大运河已是势在必行。同时,从江苏刘家港入海,北上至界河口(今天津大沽)的海上运输也开辟全线通航。这些交通建设的创举( )
A.使大都成为国际性商业大都会 B.极大地缩小了南北经济差距
C.得益于多民族统一国家的重建 D.组成以大都为中心的交通网
【答案】C
【解析】材料讲述了元朝重新统一后为解决政治和经济重心分离的问题,尤其是南方财赋和粮食北运的问题,对漕运进行大胆创新,海运和内河航运并举,这得益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重建,故选C项;题干材料主要涉及的国内南北漕运问题,与国际贸易无关,排除A项;据所学可知,元朝的南北经济差距继续扩大,选项的理解有误,排除B项;据所学可知,元朝在全国普遍实行驿站制度,设有驿站1500多处,以大都为中心,组成了四通八达的交通网,而不是通过水路交通组成以“组成以大都为中心的交通网”,排除D项。
12.(2023·重庆市巴蜀中学高三月考·11)元朝以大都为中心修筑了四通八达的驿道,东连高丽,东北至奴儿干(今黑龙江口一带),北达吉利吉思,西通伊利、钦察两汗国,西南抵乌斯藏,南接安南(今越南北部),做到了“人迹所及,皆置驿传。使驿往来,如行国中”。这表明驿道制度( )
A.加强了大一统国家的内部联系 B.推动了长途贩运贸易的兴盛
C.推动了全国性市场体系的形成 D.推动了专制主义的高度集中
【答案】A
【解析】据材料“人迹所及,皆置驿传。使驿往来,如行国中”可知,元朝驿道四通八达,通向全国乃至境外,范围广,加强了各地政治、经济、文化联系,即有利于加强大一统国家的内部联系,故选A项;材料强调驿道制度的作用,与长途贩运贸易(将商品运到较远距离的地区出售的活动)的兴盛无关,排除B项;驿道主要及时传递国家政令,而非推动全国性市场体系的形成,排除C项;驿道制度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而非专制主义(专制君主在全国范围内居于至高无上的权威地位,独揽国家一切大权),排除D项。
13.(2024·重庆南开中学质量检测三·5)明清两代对大运河漕船的规格、数量以及维护都有具体的要求。如要求漕船要用材质良好的楠木、杉木制作,标准长度为16米左右。明代设立总督河道衙门,长官为总督河道,清代改称“河道总督”,是管理漕运河道的最高军政长官。以上史实表明了( )
A.清朝对南方的统治不断加强 B.政府维持漕运成本巨大
C.明清国家运输体系趋于完备 D.国家对东南财赋的重视
【答案】D
【解析】“漕船”是漕运粮食以供京师或军需的船,“明清两代”重视大运河漕船的规格……材质”,设立专门的“河道”机构,体现了国家对大运河漕运的重视,结合所学,明清两代政治中心在北方,而国家的经济重心在东南一带,大运河贯通南北,便于将东南财赋输往北方,实现以南供北,故选D项;材料涉及明清两朝,而非只有清朝,且材料不是比较明清的差异,而是强调明清对大运河漕运重视的共性,排除A项;漕运成本主要通过漕运的经济投入来体现,材料涉及政府对漕船有具体要求,以及设置河道衙门管理河道,排除B项;运输体系应该由多个运输线路构成,材料只涉及大运河一条运输线,无法称为国家运输体系,排除C项。
14.(2024·湖南株洲一模·7)《官场现形记》有这样的描述:九省钦差江浙办案,由旱道而走,后坐民船,再下江南。上头质疑他为何不先坐火车从北京到天津,再搭轮船至上海,他却称:“火车、轮船,走的虽快,总不外乎奇技淫巧。臣若坐了,有伤国体”。据此可知( )
A.中国的近代化发展较为缓慢 B.清政府近代化努力未获得认可
C.封建官员固守中体西用思想 D.观念滞后阻碍了近代交通发展
【答案】A
【解析】据材料“总不外乎奇技淫巧……有伤国体”等并结合所学可知,虽然近代中国新式交通已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但以“九省钦差”为代表的部分国人对新式交通工具持排斥态度,由此折射出中国近代化存在阻力,发展相对缓慢,故选A项;材料仅体现“九省钦差”对新式交通工具持排斥态度,并不代表其对清政府其他近代化的努力也均持否定态度,也不代表其他人对近代化的态度,并且材料中“上头质疑”“九省钦差”为何不乘坐新式交通工具,说明部分人是认可清政府在近代交通方面的努力的,排除B项;“中体西用”是指在不触动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引进西方先进技术,与材料中“九省钦差”抵制新式交通工具的情况不符,排除C项;材料表明尽管部分国人观念滞后,但“火车”、“轮船”等新式交通已有一定发展,说明近代交通发展已取得一定成效,排除D项。
15.(2023·浙江杭州一模·10)1876年,淞沪铁路通车后,“华客即持照纷纷上车,并有妇女小孩”。1897年,京津铁路告成,“京城内外附近居民,咸思(乘火车)到津一扩眼界,其中以旗人妇女为最多”。这表明( )
A.铁路是妇女解放的首要条件 B.中国近代化历程步履维艰
C.新式交通推动社会观念更新 D.妇女在晚清时期率先觉醒
【答案】C
【解析】由题干“华客即持照纷纷上车,并有妇女小孩”、“京城内外附近居民,咸思(乘火车)到津一扩眼界”等信息可得,铁路这种新式交通的出现使得当时人们的社会观念更新,故选C项;题干强调的是铁路这一新式交通对人们观念更新的作用,而不是强调铁路对妇女解放的作用,且妇女解放的首要条件也不是铁路,排除A项;题干提到铁路这一新生事物一出现,人们就纷纷尝试乘坐,并未体现出近代化步履维艰,排除B项;妇女在晚清时期率先觉醒不符合史实,而妇女的觉醒是随着男性的觉醒而出现的,排除D项。
16.(2023·江苏扬州高二下期末·5)隋唐时期,全国范围内的公私商船、南北杂货都经过两淮商运枢纽运销四方。广州的犀角、象牙,两湖的稻米、木材,四川的蜀锦等都沿江东下,集散于江淮,或者继续北运。这一现象主要得益于( )
A.长途贩运的快速发展 B.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
C.手工业生产较为发达 D.大运河加强南北沟通
【答案】D
【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隋唐时期,全国范围的公私商船、南北杂货都经过两淮商运枢纽运销四方,这与大运河沟通南北有关,故选D项;明清时期长途贩运快速发展,排除A项;汉代开辟海上丝绸之路,排除B项;材料强调公私商船、南北杂货都经过两淮商运枢纽运销四方,这与手工业生产发达的情况无关,排除C项。
二、非选择题
17.(2023·湖南长郡中学一模·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交通史是历史总进程的一个重要的侧面。在历史发展的每一个阶段,几乎都可以看到交通进步的轨迹。交通条件决定着历史文化圈的规模,也影响着各个文化圈互相之间的联系。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交通与历史”为主题,自拟论题,展开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答案】(12分)
示例:
交通对推动历史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2分)
道路发展推动历史进程。以中国古代为例,驰道、运河是古代交通的重要通道。历朝历代修驰道、修运河,对维护统治,促进中央集权制度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驰道和运河沟通各地,加强了各地经济文化联系,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推动国内市场的不断扩大。
交通工具、技术推动历史发展。以世界为例,人类历史经历了由分散走向整体的历程,在这一历程中,交通工具、技术的进步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15世纪以前,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受到交通地理环境的限制阻隔,各文明基本独立发展。随着造船、航海技术的进步,15世纪开始,全球新航路逐渐开辟,世界开始联系为一个整体。工业革命以来,火车、轮船、汽车、飞机等新的交通工具的发明,使各地的联系更加便捷,世界市场最终形成。(10分,其中从两个不同角度分别举例说明,各4分;教师整体评分2分)
【解析】
首先,据材料“交通条件决定着历史文化圈的规模,也影响着各个文化圈互相之间的联系”可将论题拟定为交通对推动历史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其次,可以结合中外史实,论证交通变革对历史的促进作用,如:道路发展推动历史进程。以中国古代为例,驰道、运河是古代交通的重要通道。历朝历代修驰道、修运河,对维护统治,促进中央集权制度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驰道和运河沟通各地,加强了各地经济文化联系,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推动国内市场的不断扩大。交通工具、技术推动历史发展。以世界为例,人类历史经历了由分散走向整体的历程,在这一历程中,交通工具、技术的进步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15世纪以前,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受到交通地理环境的限制阻隔,各文明基本独立发展。随着造船、航海技术的进步,15世纪开始,全球新航路逐渐开辟,世界开始联系为一个整体。工业革命以来,火车、轮船、汽车、飞机等新的交通工具的发明,使各地的联系更加便捷,世界市场最终形成。(需要从中国和世界两大视角不同角度分别举例说明。)最后,可以进行总结升华,交通条件促进了历史发展进程,推动着人类文明的进步。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第12课 水陆交通的变迁同步练习(含解析)2023-2024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