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河南省新乡市封丘县2023-2024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原卷版+含解析)

封丘县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48分)
1. 盘庚迁殷,自称“恪谨天命”,到纣王时仍坚持“我生不有命在天”;武王伐纣使得“小邦周”战胜“大邑商”,周人意识到“天命糜常”,要“敬德保民”才能得到天的护佑。这种变化反映出( )
A 德教礼治形成完整体系 B. 民本思想取代天命观
C. 王权与神权趋向于背离 D. 治国理政更注重人事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商人“恪谨天命”,西周吸取商亡的教训,认为统治者实行“德治”才能顺应天命,说明西周的“天命观”由商王时期的尊鬼神发展为注重人事和修德,D项正确;“完整体系”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材料强调民本思想与天命观的结合而非取代,周人也信天命,排除B项;周人治国仍需借助王权与神权的结合,排除C项。故选D项。
2. 明神宗因皇后无子,欲立其宠爱的郑妃所生的朱常洵为太子,朝臣纷纷上书反对,坚持立皇长子朱常洛为太子。于是,神宗与朝臣在立太子问题上展开了长15余年的斗争。迫于众议,神宗最终立朱常洛为太子。这反映了当时( )
A. 国家政权分崩离析 B. 宗法观念根深蒂固
C. 民主意识悄然萌芽 D. 君主权力受到制约
【答案】D
【解析】
【详解】明神宗与朝臣抗争十五年,最后被迫让步,立自己不喜的儿子为太子,明朝国本之争的最终结果,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君主权力受到文官集团的制约,D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国家政权分崩离析,排除A项;国本之争体现的是传统礼法的影响而非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观念根深蒂固,排除B项;民主意识悄然萌芽与明代君臣就选择太子人选的争论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3. “帝国法律应高于各邦法律……帝国立法权由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行使之……普鲁士国王享有德意志皇帝的尊称……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的召集、开会、延会、闭会之权属于皇帝……帝国议会由秘密投票的普遍和直接选举产生。”材料反映德意志帝国( )
A. 实行松散的联邦制 B. 皇帝掌握立法权
C. 帝国议会作用巨大 D. 是君主立宪的联邦国家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信息是:1871年后的德意志帝国。材料“帝国法律应高于各邦法律”体现的是联邦制;材料“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的召集、开会、延会、闭会之权属于皇帝……帝国议会由秘密投票的普遍和直接选举产生”反映的是君主立宪制,在德国式的君主立宪制下,国王拥有实权,D项正确;德意志帝国通过联邦制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排除A项;在君主立宪制下,议会拥有立法权,排除B项;在德国式君主立宪制下,帝国议会的作用较小,排除C项。故选D项。
4. 1851年,美国众议院的部分议员提出“建立政府雇员的分级考试制度”;1855年,美国国会提出“为了使政府雇员‘不致因无能而坏事’,雇员在被录用前须通过考试”。这些提议有助于( )
A. 政党政治的形成 B. 国会职责的扩充 C. 彰显公务员中立 D. 行政效能的提高
【答案】D
【解析】
【详解】19世纪中期,众议员提议建立政府雇员的分级考试制度,国会提出雇员在被录用前须通过考试等,有助于美国文官制度的建立和政府行政效能的提高,D项正确;促进文官制度建立的提议与美国政党政治的形成无关,排除A项;政府雇员的分级考试制度不会扩充国会职责,排除B项;建立政府雇员的分级考试制度与公务员中立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5. 自宋代以来,“官”与“吏”是分离的,官以科举出身,擅长的无非是经史辞章,但对于财税、经济、司法,均一无所长,于是只能将后者委之于吏。官常有升迁、有调防,而吏却是永不升迁、不调防的。这一状况( )
A. 造成了地方割据的产生 B. 体现了专制制度的强化
C. 易引起基层政治的腐化 D. 导致了官吏间矛盾激化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自宋代以来,‘官’与‘吏’是分离的……官常有升迁、有调防,而吏却是永不升迁、不调防的”,并结合所学可知,这容易使“吏”成为最大的地方势力和利益集团,这不利于基层政治的清明,易引起基层政治的腐化,C项正确;地方的吏治是社会治理的弊病,但不一定形成地方割据,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专制制度的强化,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官吏间矛盾的激化,排除D项。故选C项。
6. 《拿破仑法典》第五条规定:“审判员对于其审理的案件,不得用确立一般规则的方法进行判决。”法官所应该做的,被认为仅是把有关的法律条文运用到具体案件中去的机械性工作,不能有任何创造。这说明该法系( )
A. 重视司法程序 B. 突出遵循先例原则 C. 强调法律权威 D. 坚持王权有限观念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法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以《拿破仑法典》为代表的大陆法系中,法官只能机械的套用法律条文,不能创新法律,说明在大陆法系中强调制定法的权威,C项正确;材料强调法国在司法中的作用,与司法程序无关,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先例的作用,遵循先例原则属于英美法系的特点,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对国王权力的限制,排除D项。故选C项。
7. 秦代法律禁止子告父,而父对子所犯的过错则不予惩罚或减轻惩罚;若父告子不孝,则要处以重罪。这说明秦代
A. 法家思想主导家庭关系
B. 道德观念因法治得到强调
C. 援礼入法成为治国思想
D. 血缘亲情因法治逐渐淡化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材料“秦代法律禁止子告父,而父对子所犯的过错则不予惩罚或减轻惩罚;若父告子不孝,则要处以重罪”,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父子道德伦理观念因法治得到强调,B项正确;父子道德伦理观念不属于法家思想,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援礼入法成为治国思想,排除C项;血缘亲情因法治逐渐淡化,不符合父子伦理观念,排除D项。故选B项。
8. 针对西域与东北的边疆实际情况,两汉时期设置了西域都护、护乌桓校尉以及使匈奴中郎将等特定的边疆管理机构和职官,同时允许其保留原有的社会组织及生活、生产习惯。这体现了汉朝民族管理的特点是( )
A. 恩威并施 B. 分而治之 C. 因俗而治 D. 顺时而变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时期的中国。材料“对归附民族集中管理,同时允许其保留原有的社会组织及生活、生产习惯”体现的是汉朝时期对少数民族的管理并未直接采取一刀切的做法,而是因俗而治,这对于维护统一多民族国家发挥了巨大作用,C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因俗而治,非恩威并施,排除A项;分而治之意思是分别治理,是利用手段使国家、民族或宗教等产生分裂,然后对其进行控制和统治,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出顺时而变,排除D项。故选C项。
9. 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下令“元之宗戚,咸俾保全”,洪武十七年(1384年)又规定“蒙古、色目人有才能者,许擢用”。朱元璋此类举措的主要目的是( )
A. 彰显新朝仁义,促进民心归附 B. 复苏地区经济,保证军粮供应
C. 宣扬礼教传统,强化伦理孝道 D. 消除民族歧视,选拔有用人才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根据材料“元之宗戚,咸俾保全”是指政府对于前朝皇室亲族采取怀柔政策,“蒙古、色目人有才能者,许擢用”是指准许前朝的统治民族中有才能的人为官,这些举措可以促进民族交融,减轻新政府的政策推行阻力,将新朝的仁义昭示天下,使得民心归附,A项正确;材料强调明朝的民族政策,与军粮供应无关,排除B项;宣扬礼教传统,强化伦理孝道在材料中未涉及,也不是其主要目的,排除C项;消除民族歧视,选拔有用人才不是其主要目的,巩固统治才是其目的,排除D项。故选A项。
10. 春秋时期,南方的楚地流行由贝币演变而来的蚁鼻钱:中原农耕地区开始使用由农具铲变而来的布币;东北部渔猎地区则出现了由工具刀演变而来的刀币:再后来又出现了由纺轮或玉壁演变而来的圆钱,从而形成了先秦货币四大体系。由此可见,先秦货币的形成
A. 与各地区生产活动有关 B. 反映了农业经济的繁荣
C. 取决于所用材质的不同 D. 说明治铁技术发展迅速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中原农耕地区开始使用由农具铲变而来布币”“东北部渔猎地区则出现了由工具刀演变而来的刀币”体现的是各地区的生产活动对当时货币的影响,A正确;B与材料“东北部渔猎地区”冲突,排除;当时货币的材质是铜,因此CD排除。故选A。
11. 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在任期间发表的一次演说中说:“我们将结束大家都了解的那种福利。我将一劳永逸地抹掉福利的恶劣名声。”克林顿所说的“那种福利”
A. 背离了资本主义制度
B. 是解决经济危机的灵丹妙药
C. 必然导致高税收和高赤字
D. 一定程度上增加政府的财政压力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福利制度是指国家或政府在立法或政策范围内,实行的资金和服务的社会保障制度;其中福利制度一定程度上增加政府的财政压力,D项正确。福利制度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并不是背离了资本主义制度,A项错误。福利制度不是解决经济危机的灵丹妙药,B项错误。C项中“必然”的说法过于绝对,一定限度的福利制度,并不会导致高税收和高赤字,排除。
【点睛】结合福利制度的相关史实,紧扣材料关键信息“我们将结束大家都了解的那种福利。我将一劳永逸地抹掉福利的恶劣名声”,分析材料和选项即可知道答案。
12. 宋朝户籍有主户和客户之分。按照宋朝的户籍制度,客户直接编入户籍,成为国家的正式编户,并承担某些国家赋役,而不再是地主的“私属。地主与客户的关系主要是土地租佃关系,还有部分雇佣关系。由此可知当时( )
A. 土地租佃关系减轻了农民的赋税负担 B. 户籍制度把客户进一步固着在土地上
C. 客户的人身自由得到了法律上的确认 D.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农村已经产生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根据材料“按照宋朝的户籍制度,客户直接编入户籍,成为国家的正式编户,并承担某些国家赋役,而不再是地主的‘私属’。地主与客户的关系主要是土地租佃关系,还有部分雇佣关系。”可知,宋朝时期,客户直接编入户籍,成为国家的正式编户,并承担某些国家赋役,地主与客户的关系主要是土地租佃关系,说明宋朝时期客户的人身自由得到了法律上的确认,C项正确;材料中描述的是客户的人参固安县松弛,没有体现农民负担的减轻,排除A项;地主与客户的关系主要是土地租佃关系,还有部分雇佣关系,说明客户的人身关系更加松弛,排除B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农村已经产生,“已经”一词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C项。
13. 中国古代医学以阴阳五行来说明人体的生理现象和病理变化,并将生理、病理、诊断、药物、治疗、预防等各方面串联起来,形成统一的整体。由此可知,中国古代医学理论
A. 强调辨证施治 B. 吸纳临床经验 C. 成果丰富多元 D. 注重整体思维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材料“并将生理、病理、诊断、药物、治疗、预防等各方面串联起来,形成统一的整体”体现的是中国古代医学理论注重整体性思维,D项正确;材料与辨证施治、吸纳临床经验及成果丰富多元的说法无关,排除ABC项。故选D项。
【点睛】
14. 1348年至1353年间,黑死病肆虐欧洲,薄伽丘因创作《十日谈》成为公认的文艺复兴运动的最早代表人物。这部作品的开头就描述这场瘟疫,尸体横陈,十室九空。浩劫中,有10个青年男女侥幸未染病魔,外逃到乡间,唱歌跳舞逍遥自在,并讲了一百个故事。由此可知( )
A. 灾难催生思想解放 B. 瘟疫促进医学进步
C 天灾阻碍社会发展 D. 疫病增强人体免疫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1348年至1353年间(欧洲)。据材料“浩劫中,有10个青年男女侥幸未染病魔,外逃到乡间,唱歌跳舞逍遥自在,并讲了一百个故事”,可知,黑死病带来了严重的灾难,使得侥幸逃脱的男女青年,更加注重对生活的享受,为之后的文艺复兴创造了条件,A项正确;仅从材料,无法得出瘟疫与医学之间的关系,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瘟疫与思想解放之间的关系,并未提及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排除C项;材料并未提及疫病与人体免疫之间的关系,排除D项。故选A项。
15. 上海租界建立后,规定行人必须靠边行走,马车、人力车一律靠左行驶;居民倾倒垃圾必须在上午9点以前,公共场所不得随地便溺;挑粪过街必须加盖桶盖。违反相关规定会被处于罚款、枷号、拘留、罚作劳役等。据此可知
A. 上海市民适应了近代的生活方式
B. 以上规定侵犯了市民人身自由
C. 利于市民养成城市化的生活方式
D. 上海租界最早引进现代市政管理
【答案】C
【解析】
【详解】上海租界制定的各种规定及违反相关规定的惩罚措施,都与近代西方城市化生活有关,所以有利于市民养成城市化的生活方式,故答案为C项。A项,由材料可知,租界刚建立,上海市民并没有适应近代生活方式,排除。B项,以上规定会使城市生活更有序、整洁,而不是侵犯人身自由,排除。D项,材料不能看出上海租界是否最早引进现代市政管理,排除。
【点睛】根据题干中规定的内容“靠左行驶”、“不得随地便溺”等,以及违反规定的惩罚,结合相关知识即可得出“城市化的生活方式”的正确答案。也可以分析选项的合理性,逐个排除。
16. 1801—1831年间人口增加一倍以上的城市,大部分都是这一类新兴工业城镇,如博尔顿伊普斯威奇、普雷斯顿、斯托克波特,除这些新兴工业城镇外,人口增长迅速的就是利兹、曼彻斯特等工业大都会了。这种变化表明
A. 机器大工业改变英国城市分布
B. 工厂制推动了英国城市人口快速增长
C. 英国此时已完成了城市化进程
D. 工业革命带来英国工业城市数量增长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材料可知,工业革命时期出现了“人口增加一倍以上的城市”和出现了“工业大都会”。结合工业革命的知识可知,随着工业革命开展,工厂制的出现需求大量的劳动力,人口相对集中则出现了一批新兴的工业城市,故选B。材料提到的使一批新兴的工业城市的出现,没有提到“英国城市分布”,故A与材料无关,排除A。两次工业革命后英国才初步实现城市化,故C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C。D只是现象,没有结合材料分析人口快速增长的原因,故排除D。
二、非选择题(52分)
1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朝的对外贸易范围更加广泛,政府的政策也更加开明,对外来文化采取兼收并蓄的政策,所以唐朝时期吸引了波斯、阿拉伯商人前来贸易,“丝绸之路”上的贸易往来非常频繁,中国商人的足迹也远达非洲和欧洲许多地区。
——摘编自杨晓璐《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综述》
材料二 丝绸之路在唐朝进入了全盛时期。唐朝的西部疆域超过了汉朝,设置安西四镇,驻兵防守,由安西都护府管辖……为丝绸之路的畅通提供了有力的保障。高宗至玄宗时期,从事国际商贸的粟特人,长期操纵着丝绸之路的转运贸易。他们不仅在经济交流而且在文化交流中都起着重要作用……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概要》
材料三 “陆上丝绸之路”是连接中国腹地与欧洲诸地的陆上商业贸易通道,形成于公元前2世纪与公元1世纪间,直至16世纪仍保留使用,是一条东方与西方之间经济、政治、文化进行交流的主要道路。
历史上,中国的丝绸、陶瓷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走向世界,这些传统的商品至今依然在海上丝绸之路广袤的沿线上焕发着新春。
——摘编自百度百科《丝绸之路》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朝丝绸之路繁荣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作用。
【答案】(1)原因:唐朝封建经济繁荣发展为丝绸之路的繁荣提供了物质基础;唐朝政策开明,社会安定,对外来文化采取兼收并蓄的政策,为丝路的繁荣提供了宽松的社会环境;唐朝西部疆域广阔,先后设机构管辖,保护沿途商旅贸易往来,为丝路的繁荣提供了保障;唐朝文化繁荣,制度先进,国力富庶,对很多国家具有极大的吸引力;汉朝以来形成的良好基础等。
(2)作用: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发展;成为贯通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纽带;成为欧亚大陆人民的交往桥梁等。
【解析】
【详解】第(1)问,“原因”,根据材料一信息“唐朝的对外贸易范围更加广泛,政府的政策也更加开明,对外来文化采取兼收并蓄的政策”、材料二信息“唐朝的西部疆域超过了汉朝,设置安西四镇,驻兵防守,由安西都护府管辖……为丝绸之路的畅通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唐朝封建经济繁荣、政策开明开放、设机构管辖、唐朝综合国力、汉朝以来形成的良好基础等角度分析。
第(2)问,“历史作用”,根据材料三信息“‘陆上丝绸之路’是一条东方与西方之间经济、政治、文化进行交流的主要道路……中国的丝绸、陶瓷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走向世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发展、成为贯通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纽带、成为欧亚大陆人民的交往桥梁等角度分析。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271年元朝建立,定都大都(今北京)。大都“去江南极远,而百司庶府之繁,卫士编民之众,无不仰给于江南”。旧有河道迂回曲折,水路转运诸多不便。世祖忽必烈采纳韩仲恽、郭守敬等人的建议,截弯取直,重新规划运河线路。将旧运河的中段东移到今山东境内,再修通京、津地区的河道,直达大都。1293年,南起杭州、北抵大都的京杭大运河全线贯通,全长1700余公里。由于运河各段地势高下不一,元朝改善坝闸技术,利用更加省时、省力的复式船闸来调节水量提高运输能为,还专设都水监及下级机构掌管河道运营,严格控制来往船只,保障河道畅通。大运河凿通后,“江淮、、湖广、四川、海上一部外诸番土贡粮运、商旅懋迁,毕达京师”,在沟通南北交通方面起着不可取代的作用。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等
材料二 1835年,英国在地理上建立起了全国性的运河网络。由于运河的开凿,内陆煤矿资源得到开发,从第一条运河开凿到1830年,英国的煤产量翻了六番。运河的通航使曼彻斯特、伯明翰等城市的煤价降低了一半。大量工厂沿着运河兴建起来,如切斯特菲尔德运河的通航刺激了数十家制铁厂的建立。运河通常开凿于人口稀疏的地区,但大城镇往往是其终点,一批新城镇因运河运输而崛起。
——摘编自张艳伟《试述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运河业》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元朝在运河开凿和管理上的主要举措,并分析其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英国发展运河的经济意义。
【答案】18. 举措:截弯取直,重新疏凿运河;改进技术,提高运输能力;设置机构,严格管理。意义:便利南北交通,促进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保障漕粮运输,满足政治中心的物资需求;带动运河沿岸城市的繁荣和经济发展;为后世人民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19. 意义:①促进了内陆资源的开发;②降低了工业原料的运输成本;③推动了大量工厂的建立;④促进了英国的城市化和新兴工业城镇的发展;⑤推动工业革命的发展。
【解析】
【小问1详解】
举措: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元朝(中国)。据材料“截弯取直,重新规划运河线路”得出截弯取直,重新疏凿运河;据材料“元朝改善坝闸技术,利用更加省时、省力的复式船闸来调节水量提高运输能为”得出改进技术,提高运输能力;据材料“还专设都水监及下级机构掌管河道运营,严格控制来往船只,保障河道畅通”得出设置机构,严格管理。
意义: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元朝(中国)。据材料“在沟通南北交通方面起着不可取代的作用”得出便利南北交通,促进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根据所学知识,从对国家统一分析,得出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从物资需求分析,得出保障漕粮运输,满足政治中心的物资需求;从对运河沿岸经济的影响分析,得出带动运河沿岸城市的繁荣和经济发展;从对后世的影响分析,得出为后世人民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小问2详解】
意义: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英国)。根据材料“由于运河的开凿,内陆煤矿资源得到开发,从第一条运河开凿到1830年,英国的煤产量翻了六番”可知,促进了内陆资源的开发;根据材料“运河的通航使曼彻斯特、伯明翰等城市的煤价降低了一半”可知,降低了工业原料的运输成本;根据材料“大量工厂沿着运河兴建起来,如切斯特菲尔德运河的通航刺激了数十家制铁厂的建立”可知,推动了大量工厂的建立;根据材料“运河通常开凿于人口稀疏的地区,但大城镇往往是其终点,一批新城镇因运河运输而崛起”可知,促进了英国的城市化和新兴工业城镇的发展;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推动工业革命的发展。
19.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7世纪末,欧洲上流社会刮起“饮茶风”。到了18世纪初,茶叶取代丝绸成为中国出口商品的第一大宗,欧亚贸易进入“茶叶世纪”。这种香草(指茶业)如今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的必需品,它的芬芳充满了使人欢快而不使人迷醉的茶杯。
材料二 在英国,不分种族、不分男女老幼,每人每年平均需要1磅以上的茶叶。要是茶叶贸易中断,那么情况会很糟糕。从1700年到1823年,英国进口中国茶叶,英国东印度公司共输出5300多万两白银到中国。英国工业革命开始的时期,正是因为酒和茶替代了受到污染的水,才使得欧洲人口死亡率下降。茶为每一个需要发展的国家提供了大量劳动力,也为他们的简单生活提供能量源。
材料三 19世纪90年代至20世纪初,随着清政府颁布《公司法》等,迎来了一个引进制茶机器、兴办茶叶公司的小高潮。但我国业茶者多为分散经营,资本薄弱,无力采用机器生产,地方政府无视减税条文,依然巧立名目,加赠捐税。1919年,英国为了确保印度茶叶的销路,拟对华茶征收特别税每磅两便士,使华茶市场更是雪上加霜。
(1)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归纳茶叶传入欧洲后带来哪些影响?
(2)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这一时期民族工业发展的阶段特征?
【答案】(1)成为欧洲人的生活必需品,丰富了欧洲人的物质生活;工业革命时期茶叶的饮用减少了欧洲人口的死亡率;为需要发展的国家提供劳动力;促进了中西贸易,大量白银流入中国,促进了中国的经济发展。
(2)特征:经营分散,规模小;缺乏资金,生产技术落后;受到封建政府和外国资本的双重压迫。
【解析】
【小问1详解】
影响: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欧洲)。根据材料“这种香草(指茶业)如今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的必需品,它的芬芳充满了使人欢快而不使人迷醉的茶杯”可知,成为欧洲人的生活必需品,丰富了欧洲人的物质生活;根据材料“英国工业革命开始的时期,正是因为酒和茶替代了受到污染的水,才使得欧洲人口死亡率下降”可知,工业革命时期茶叶的饮用减少了欧洲人口的死亡率;根据材料“茶为每一个需要发展的国家提供了大量劳动力,也为他们的简单生活提供能量源”可知,为需要发展的国家提供劳动力;根据材料“从1700年到1823年,英国进口中国茶叶,英国东印度公司共输出5300多万两白银到中国”可知,促进了中西贸易,大量白银流入中国,促进了中国的经济发展。
小问2详解】
特征: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我国业茶者多为分散经营,资本薄弱,无力采用机器生产”可知,经营分散,规模小;缺乏资金,生产技术落后;根据材料“地方政府无视减税条文,依然巧立名目,加赠捐税。1919年,英国为了确保印度茶叶的销路,拟对华茶征收特别税每磅两便士,使华茶市场更是雪上加霜”可知,受到封建政府和外国资本的双重压迫。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国家经济起飞阶段要具备四个条件:一是要提高生产性的投资率,使积累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例由5%或不到5%增加到10%以上;二是要建立和发展一种或多种重要的制造业部门,近代经济成长实质就是部门成长过程;三是发明和革新十分活跃,并且能广泛用于生产领域;四是适宜的政治、社会以及文化风俗环境。
——摘编自华尔特·惠特曼·罗斯托《经济成长的阶段》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世界近代史知识,以“国家经济起飞”为核心,自拟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答案】论题:英国近代经济的起飞得益于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
近代英国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迎来了经济的起飞。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以及资产阶级代议制度的确立,成为工业革命发生的可靠政治保障;手工工场的发展使技术改革和机器发明的条件成熟,可见,英国当时经济的起飞有着适宜的政治与社会环境。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韦奇伍德工厂制的建立、瓦特改良蒸汽机,这些发明与革新极大地推动了英国生产力的发展,极大的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可见,当时的英国发明和革新十分活跃并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英国海外殖民扩张和掠夺,为英国经济发展提供了资金来源,这些资金大量进入生产领域,加之上述条件的支持,英国逐步发展成为“世界工厂”,可见,英国具备生产性投资和制造业部门发展这些条件。综上所述,英国同时具备投资于重要的制造部门、发明和革新十分活跃、具备适宜政治环境而进入了经济起飞阶段。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国家经济起飞阶段要具备四个条件:一是要提高生产性的投资率,使积累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例由5%或不到5%增加到10%以上;二是要建立和发展一种或多种重要的制造业部门,近代经济成长实质就是部门成长过程;三是发明和革新十分活跃,并且能广泛用于生产领域;四是适宜的政治、社会以及文化风俗环境。”可知本试题的解答一是要注重从生产投资、制造业发展、发明与革新、适宜的环境等四个角度中的最少三个角度进行解读;二是要注意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等问题。可以“英国近代经济的起飞得益于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作为论题进行阐述,可阐述为近代英国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迎来了经济的起飞。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以及资产阶级代议制度的确立,成为工业革命发生的可靠政治保障;手工工场的发展使技术改革和机器发明的条件成熟,可见,英国当时经济的起飞有着适宜的政治与社会环境。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韦奇伍德工厂制的建立、瓦特改良蒸汽机,这些发明与革新极大地推动了英国生产力的发展,极大的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可见,当时的英国发明和革新十分活跃并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英国海外殖民扩张和掠夺,为英国经济发展提供了资金来源,这些资金大量进入生产领域,加之上述条件的支持,英国逐步发展成为“世界工厂”,可见,英国具备生产性投资和制造业部门发展这些条件。综上所述,英国同时具备投资于重要的制造部门、发明和革新十分活跃、具备适宜政治环境而进入了经济起飞阶段。封丘县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48分)
1. 盘庚迁殷,自称“恪谨天命”,到纣王时仍坚持“我生不有命在天”;武王伐纣使得“小邦周”战胜“大邑商”,周人意识到“天命糜常”,要“敬德保民”才能得到天护佑。这种变化反映出( )
A. 德教礼治形成完整体系 B. 民本思想取代天命观
C. 王权与神权趋向于背离 D. 治国理政更注重人事
2. 明神宗因皇后无子,欲立其宠爱的郑妃所生的朱常洵为太子,朝臣纷纷上书反对,坚持立皇长子朱常洛为太子。于是,神宗与朝臣在立太子问题上展开了长15余年的斗争。迫于众议,神宗最终立朱常洛为太子。这反映了当时( )
A. 国家政权分崩离析 B. 宗法观念根深蒂固
C. 民主意识悄然萌芽 D. 君主权力受到制约
3. “帝国法律应高于各邦法律……帝国立法权由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行使之……普鲁士国王享有德意志皇帝的尊称……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的召集、开会、延会、闭会之权属于皇帝……帝国议会由秘密投票的普遍和直接选举产生。”材料反映德意志帝国( )
A. 实行松散的联邦制 B. 皇帝掌握立法权
C. 帝国议会作用巨大 D. 是君主立宪的联邦国家
4. 1851年,美国众议院的部分议员提出“建立政府雇员的分级考试制度”;1855年,美国国会提出“为了使政府雇员‘不致因无能而坏事’,雇员在被录用前须通过考试”。这些提议有助于( )
A. 政党政治的形成 B. 国会职责的扩充 C. 彰显公务员中立 D. 行政效能的提高
5. 自宋代以来,“官”与“吏”是分离的,官以科举出身,擅长的无非是经史辞章,但对于财税、经济、司法,均一无所长,于是只能将后者委之于吏。官常有升迁、有调防,而吏却是永不升迁、不调防的。这一状况( )
A. 造成了地方割据的产生 B. 体现了专制制度的强化
C. 易引起基层政治的腐化 D. 导致了官吏间矛盾激化
6. 《拿破仑法典》第五条规定:“审判员对于其审理的案件,不得用确立一般规则的方法进行判决。”法官所应该做的,被认为仅是把有关的法律条文运用到具体案件中去的机械性工作,不能有任何创造。这说明该法系( )
A. 重视司法程序 B. 突出遵循先例原则 C. 强调法律权威 D. 坚持王权有限观念
7. 秦代法律禁止子告父,而父对子所犯的过错则不予惩罚或减轻惩罚;若父告子不孝,则要处以重罪。这说明秦代
A. 法家思想主导家庭关系
B. 道德观念因法治得到强调
C. 援礼入法成为治国思想
D. 血缘亲情因法治逐渐淡化
8. 针对西域与东北的边疆实际情况,两汉时期设置了西域都护、护乌桓校尉以及使匈奴中郎将等特定的边疆管理机构和职官,同时允许其保留原有的社会组织及生活、生产习惯。这体现了汉朝民族管理的特点是( )
A. 恩威并施 B. 分而治之 C. 因俗而治 D. 顺时而变
9. 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下令“元之宗戚,咸俾保全”,洪武十七年(1384年)又规定“蒙古、色目人有才能者,许擢用”。朱元璋此类举措的主要目的是( )
A. 彰显新朝仁义,促进民心归附 B. 复苏地区经济,保证军粮供应
C. 宣扬礼教传统,强化伦理孝道 D. 消除民族歧视,选拔有用人才
10. 春秋时期,南方楚地流行由贝币演变而来的蚁鼻钱:中原农耕地区开始使用由农具铲变而来的布币;东北部渔猎地区则出现了由工具刀演变而来的刀币:再后来又出现了由纺轮或玉壁演变而来的圆钱,从而形成了先秦货币四大体系。由此可见,先秦货币的形成
A. 与各地区生产活动有关 B. 反映了农业经济繁荣
C. 取决于所用材质的不同 D. 说明治铁技术发展迅速
11. 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在任期间发表的一次演说中说:“我们将结束大家都了解的那种福利。我将一劳永逸地抹掉福利的恶劣名声。”克林顿所说的“那种福利”
A. 背离了资本主义制度
B. 是解决经济危机的灵丹妙药
C. 必然导致高税收和高赤字
D. 一定程度上增加政府的财政压力
12. 宋朝户籍有主户和客户之分。按照宋朝的户籍制度,客户直接编入户籍,成为国家的正式编户,并承担某些国家赋役,而不再是地主的“私属。地主与客户的关系主要是土地租佃关系,还有部分雇佣关系。由此可知当时( )
A. 土地租佃关系减轻了农民的赋税负担 B. 户籍制度把客户进一步固着在土地上
C. 客户的人身自由得到了法律上的确认 D.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农村已经产生
13. 中国古代医学以阴阳五行来说明人体的生理现象和病理变化,并将生理、病理、诊断、药物、治疗、预防等各方面串联起来,形成统一的整体。由此可知,中国古代医学理论
A. 强调辨证施治 B. 吸纳临床经验 C. 成果丰富多元 D. 注重整体思维
14. 1348年至1353年间,黑死病肆虐欧洲,薄伽丘因创作《十日谈》成为公认的文艺复兴运动的最早代表人物。这部作品的开头就描述这场瘟疫,尸体横陈,十室九空。浩劫中,有10个青年男女侥幸未染病魔,外逃到乡间,唱歌跳舞逍遥自在,并讲了一百个故事。由此可知( )
A. 灾难催生思想解放 B. 瘟疫促进医学进步
C. 天灾阻碍社会发展 D. 疫病增强人体免疫
15. 上海租界建立后,规定行人必须靠边行走,马车、人力车一律靠左行驶;居民倾倒垃圾必须在上午9点以前,公共场所不得随地便溺;挑粪过街必须加盖桶盖。违反相关规定会被处于罚款、枷号、拘留、罚作劳役等。据此可知
A. 上海市民适应了近代的生活方式
B. 以上规定侵犯了市民的人身自由
C. 利于市民养成城市化的生活方式
D. 上海租界最早引进现代市政管理
16. 1801—1831年间人口增加一倍以上的城市,大部分都是这一类新兴工业城镇,如博尔顿伊普斯威奇、普雷斯顿、斯托克波特,除这些新兴工业城镇外,人口增长迅速的就是利兹、曼彻斯特等工业大都会了。这种变化表明
A. 机器大工业改变英国城市分布
B. 工厂制推动了英国城市人口快速增长
C 英国此时已完成了城市化进程
D. 工业革命带来英国工业城市数量增长
二、非选择题(52分)
1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朝的对外贸易范围更加广泛,政府的政策也更加开明,对外来文化采取兼收并蓄的政策,所以唐朝时期吸引了波斯、阿拉伯商人前来贸易,“丝绸之路”上的贸易往来非常频繁,中国商人的足迹也远达非洲和欧洲许多地区。
——摘编自杨晓璐《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综述》
材料二 丝绸之路在唐朝进入了全盛时期。唐朝的西部疆域超过了汉朝,设置安西四镇,驻兵防守,由安西都护府管辖……为丝绸之路的畅通提供了有力的保障。高宗至玄宗时期,从事国际商贸的粟特人,长期操纵着丝绸之路的转运贸易。他们不仅在经济交流而且在文化交流中都起着重要作用……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概要》
材料三 “陆上丝绸之路”是连接中国腹地与欧洲诸地的陆上商业贸易通道,形成于公元前2世纪与公元1世纪间,直至16世纪仍保留使用,是一条东方与西方之间经济、政治、文化进行交流的主要道路。
历史上,中国的丝绸、陶瓷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走向世界,这些传统的商品至今依然在海上丝绸之路广袤的沿线上焕发着新春。
——摘编自百度百科《丝绸之路》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朝丝绸之路繁荣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作用。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271年元朝建立,定都大都(今北京)。大都“去江南极远,而百司庶府之繁,卫士编民之众,无不仰给于江南”。旧有河道迂回曲折,水路转运诸多不便。世祖忽必烈采纳韩仲恽、郭守敬等人的建议,截弯取直,重新规划运河线路。将旧运河的中段东移到今山东境内,再修通京、津地区的河道,直达大都。1293年,南起杭州、北抵大都的京杭大运河全线贯通,全长1700余公里。由于运河各段地势高下不一,元朝改善坝闸技术,利用更加省时、省力的复式船闸来调节水量提高运输能为,还专设都水监及下级机构掌管河道运营,严格控制来往船只,保障河道畅通。大运河凿通后,“江淮、、湖广、四川、海上一部外诸番土贡粮运、商旅懋迁,毕达京师”,在沟通南北交通方面起着不可取代的作用。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等
材料二 1835年,英国在地理上建立起了全国性的运河网络。由于运河的开凿,内陆煤矿资源得到开发,从第一条运河开凿到1830年,英国的煤产量翻了六番。运河的通航使曼彻斯特、伯明翰等城市的煤价降低了一半。大量工厂沿着运河兴建起来,如切斯特菲尔德运河的通航刺激了数十家制铁厂的建立。运河通常开凿于人口稀疏的地区,但大城镇往往是其终点,一批新城镇因运河运输而崛起。
——摘编自张艳伟《试述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运河业》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元朝在运河开凿和管理上主要举措,并分析其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英国发展运河的经济意义。
19.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7世纪末,欧洲上流社会刮起“饮茶风”。到了18世纪初,茶叶取代丝绸成为中国出口商品的第一大宗,欧亚贸易进入“茶叶世纪”。这种香草(指茶业)如今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的必需品,它的芬芳充满了使人欢快而不使人迷醉的茶杯。
材料二 在英国,不分种族、不分男女老幼,每人每年平均需要1磅以上的茶叶。要是茶叶贸易中断,那么情况会很糟糕。从1700年到1823年,英国进口中国茶叶,英国东印度公司共输出5300多万两白银到中国。英国工业革命开始的时期,正是因为酒和茶替代了受到污染的水,才使得欧洲人口死亡率下降。茶为每一个需要发展的国家提供了大量劳动力,也为他们的简单生活提供能量源。
材料三 19世纪90年代至20世纪初,随着清政府颁布《公司法》等,迎来了一个引进制茶机器、兴办茶叶公司的小高潮。但我国业茶者多为分散经营,资本薄弱,无力采用机器生产,地方政府无视减税条文,依然巧立名目,加赠捐税。1919年,英国为了确保印度茶叶的销路,拟对华茶征收特别税每磅两便士,使华茶市场更是雪上加霜。
(1)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归纳茶叶传入欧洲后带来哪些影响?
(2)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这一时期民族工业发展的阶段特征?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国家经济起飞阶段要具备四个条件:一是要提高生产性的投资率,使积累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例由5%或不到5%增加到10%以上;二是要建立和发展一种或多种重要的制造业部门,近代经济成长实质就是部门成长过程;三是发明和革新十分活跃,并且能广泛用于生产领域;四是适宜的政治、社会以及文化风俗环境。
——摘编自华尔特·惠特曼·罗斯托《经济成长的阶段》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世界近代史知识,以“国家经济起飞”为核心,自拟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河南省新乡市封丘县2023-2024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原卷版+含解析)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