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度上学期期末学情测评
八年级历史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6页,两个大题,满分50分,考试时间50分钟。
2.本试卷上不要答题,请按答题卡上注意事项的要求,直接把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答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林则徐在虎门销烟,关天培在虎门悲壮殉国,定海三总兵血战六昼夜为国捐躯,陈化成在吴淞力竭牺牲,三元里人民英勇抗击英军。这反映了( )
A.中国的独立主权遭到破坏 B.农民阶级反帝救国的强烈愿望
C.清朝封建专制制度的腐败 D.中华民族反抗侵略的坚强意志
2.1841年林则徐预言:“终为中国患者,其俄罗斯乎!”下列史实中最能证明该预言的是( )
A.攻占北京城,火烧圆明园
B.割占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
C.割占中国领土150多万平方千米
D.逼迫清政府赔偿白银4.5亿两
3.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广州城乡内外民众组织团练,用游击战术袭击外国侵略者。天津、烟台、旅顺乃至北京附近,都有民众自发起来袭击侵略军。中国民众的行为
A.维护了国家主权完整 B.彰显朴素的爱国情怀
C.导致了中国外交被动 D.反映盲目排外的愚昧
4.太平天国的斗争是一场悲壮的斗争,其悲剧意义不仅在于他们失败的结局,更在于反封建的人没有办法洗净自己身上的封建东西。下列史实最能印证这一说法的是( )
A.金田起义 B.《天朝田亩制度》的颁布
C.永安封王 D.《资政新篇》的实施
5.1883—1885年,爆发了中法战争,老将冯子材取得镇南关大捷,刘铭传率领台湾军民打退法军,法军败退。此后,清政府加强了对台湾的管辖,采取的措施是( )
A.设置行省 B.减轻赋税 C.开埠通商 D.土地改革
6.1890年,已是举人的梁启超对康有为布衣上书、力倡变法的行为与见解十分钦佩,于是冲破传统观念束缚,拜还是秀才的康有为为师。从此,康有为和梁启超共同( )
A.走上维新变法之路 B.撰写《资政新篇》
C.创建了中国同盟会 D.提出“扶清灭洋”
7.如下图反映维新变法思想的报刊书籍是( )
A.《民报》 B.《革命军》
C.《时务报》 D.《警世钟》
8.图1被图2所示约法取代的历史现象,说明( )
图1 图2
A.中国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已经全部完成 B.袁世凯的权力得到了约法的严格约束
C.中国民主革命的探索具有艰难曲折性 D.近代中国民主与法制取得了重大成就
9.《讨袁檄文》称:“万户涕泪,一人冠冕,其心尚有‘共和’二字存耶?既忘共和,即称民贼。……,誓死戮此民贼,以拯吾民。”此后发生的“戮此民贼”的事件被称为( )
A.武昌起义 B.二次革命 C.护国战争 D.护法运动
10.“在他们手里,军队变成了一己私有之物;地方被分割成私有的地盘……它比寻常的封建统治带有更多的动乱性和黑暗性。"材料描述的是
A.清末海陆军的建立 B.列强掀起瓜分狂潮
C.袁世凯的独裁统治 D.以北洋军阀割据混战
11.有西方史学家认为,巴黎和会上的失败导致的后果就是整个中国陷入“大动乱”,但中国史学家普遍认为这一后果具有里程碑意义,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他们评论的是( )
A.中共一大 B.新文化运动 C.五四运动 D.一二 九运动
12.1922年1月,香港海员大罢工爆发; 1922年9月,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爆发;1922年10月,开滦煤矿大罢工爆发;1923年2月,京汉铁路大罢工爆发。这些事件出现的历史背景是( )
A.五四运动达到高潮 B.工农革命蓬勃发展
C.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D.全国工人运动高涨
13.在不过8个月的时间里,军阀吴佩孚、孙传芳接连败北,国民政府的势力范围从珠江流域推进到长江流域。这叙述的是
A.五四运动的发展 B.北伐的胜利进军
C.工农运动的高涨 D.北洋政府的覆灭
14.中国共产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如期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加快把人民军队建成世界一流军队。如果追溯人民军队发展的“起点”,可以前往( )
A.江西南昌起义纪念馆 B.上海中共二大纪念馆
C.陕西西安事变纪念馆 D.河南郑州二七纪念塔
15.下图史实反映的主题是
A.工农武装割据 B.国民革命运动 C.开辟敌后战场 D.解放战争胜利
16.学校要组织一次重走长征路的“红色旅游”,下列设计的路线正确的是( )
A.瑞金、赤水河、遵义、泸定桥 B.赤水河、瑞金、遵义、泸定桥
C.遵义、瑞金、赤水河、泸定桥 D.瑞金、遵义、赤水河、泸定桥
17.1938年4月3日,李宗仁命令集团军司令孙连仲,必须坚持到次日拂晓,如违抗军令,军法处置。孙连仲回答:“绝对服从命令,直到整个集团军打完为止”。坚守两天后,援军到达反击日军,取得了抗战初期正面战场歼敌一万多人的胜利。这场战役是( )
A.台儿庄战役 B.万家岭战役
C.武汉会战 D.第三次长沙会战
18.制作思维导图能帮助我们整理历史知识。如下图中的空白位置应填写( )
A.争取和平民主的努力 B.日本帝国主义侵华
C.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 D.土地改革的实施
19.下图是中国棉纺织业布机数(1912-1921年)和机制面粉业年产量(1913-1921年)柱状图。该图反映了
A.列强加大对中国的商品倾销
B.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开始起步
C.中国重工业获得了初步发展
D.民族工业获得快速发展良机
20.如图一组历史照片,它们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
A.新式交通工具的引入 B.服饰的崇洋逐新
C.自由平等的社会风貌 D.社会生活的变化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题,共30分)
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鸦片战争后,英国与清政府制定第一个协定税则,主要进口货的税率比以前粤海关的实征税率降低了一半以上。……通过第二次鸦片战争,列强取得内地航运通商和免纳厘金等特权后,市场逐步扩大。
——摘编自陈晋文《中国近代对外贸易史》
材料二
材料三 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后,慈禧太后对列强没有把她作为“祸首”来惩办,感激涕零,保证今后要“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
——摘编自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1)材料一中“英国与清政府制定第一个协定税则”是哪不平等条约中规定的?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次鸦片战争给中国经济带来了哪些影响?
(2)材料二中的两幅图分别反映的是近代哪两次侵华战争后开放的通商口岸?两幅图中通商口岸位置的变化反映了什么问题?
(3)请你说出对材料三的理解。并用一句话概括列强侵略给中国造成的主要影响。
22.请阅读下面材料,从中提炼一个观点,结合相关史实,写一篇80—120字的小短文。(要求:题目自拟,观点明确;史实正确;条理清晰,语句通顺,表述完整)
2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文化运动后期,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将那个激荡在欧洲大陆的“共产主义幽灵”引入了中国,中国的政党政治由此揭开新的一页。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的历程走了整整28年,期间,中国共产党先后经历了“日出东方”“星火燎原”“力挽狂澜”“灯塔指引”“进京赶考”等关键阶段。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历史纪实》
材料三 中国共产党在近百年艰苦卓绝的奋斗中,逐步形成了包括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抗战精神等一系列宝贵思想财富。这些精神力量,既为中国发展夯实信仰之基,展拓发展脉络,也为世界各国发展贡献中国智慧,提供中国方案。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历史纪实》
(1)结合所学,指出材料一中““共产主义幽灵’引入了中国”产生了什么影响
(2)请举出与材料二“星火燎原”、“力挽狂澜”相关的史实各一例。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请你选择一种精神,说说其内涵。
2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时间 事件
1931年 中共在东北组织游击队,开展抗日游击战争
1935年 中共召开瓦窑堡会议,确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1936年 中共主张并参与和平解决西安事变
1937年 国民党公布了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
1937年 八路军取得平型关大捷
1938年 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
1941年 八路军取得百团大战胜利
1945年 中共七大在延安召开
材料二 “在十四年浴血奋战中,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始终高举抗战的鲜明旗帜,勇敢战斗在抗日战争最前线,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是中国共产党发挥中流砥柱作用的伟大胜利。”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座谈会上的要讲话
(1)请为材料二中的大事年表拟定一个恰当的主题,并再写出一种整理史实的方法。
(2)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用史实说明材料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是中国共产党发挥中流砥柱作用的伟大胜利”的观点。
(3)综上所述,请写出你从中共的抗日历程中得到的历史启迪。
2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1947年6月,根据党中央的战略部署,刘伯承、邓小平率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第1、2、3、6四个纵队12万人,抢渡黄河,飞越陇海路、黄泛区,抢夺沙河、涡河、洪河,抢渡汝河、涡河、淮河,在敌人围追堵截中开辟出一条血路,千里直插大别山。
——纪检监察网 李业坤
材料三 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
——陈毅
(1)材料一中两幅图片反映了解放战争时期的哪一重大历史事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一历史事件的意义。
(2)材料二介绍了解放战争时期的哪一历史事件?结合所学知识说出这一历史事件的意义。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战略大决战的另外两场战役名称。你从材料三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试卷第4页,共7页
1.D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林则徐在虎门销烟,关天培在虎门悲壮殉国,定海三总兵血战六昼夜为国捐躯,陈化成在吴淞力竭牺牲,三元里人民英勇抗击英军,这些材料反映了中华民族反抗侵略的坚强意志,D项正确;题干材料反映了中华民族反抗侵略的坚强意志,不能反映中国的独立主权遭到破坏,排除A项;林则徐、关天培、定海三总兵、陈化成都是清朝官员,不是农民阶级,排除B项;材料不能体现“清朝封建专制制度的腐败”,排除C项。故选D项。
2.C
【详解】依据题干信息“俄罗斯”,结合所学可知,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及以后,沙俄共割占中国领土150多万平方千米,C项正确;攻占北京火烧圆明园的是英法联军,与“俄罗斯”不符,排除A项;割占辽东半岛、台湾全岛的是日本,与“俄罗斯”不符,排除B项;逼迫清政府赔偿4.5亿两白银的是包括俄国的11个列强,不如“割占中国领土150多万平方千米”更能证明林则徐的预言,排除D项。故选C项。
3.B
【详解】据题意可知,中国民众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自发袭击侵略军,这体现了朴素的爱国情怀,不是盲目排外,B项正确,排除D项;这些行为没有改变战争的大势,没有能够维护国家主权完整,排除A项;这些行为并没有导致中国外交的被动,排除C项。故选B项。
4.C
【详解】根据题干“太平天国的斗争是一场悲壮的斗争,……更在于反封建的人没有办法洗净自己身上的封建东西”结合所学可知,太平天国在永安分封杨秀清为东王,萧朝贵为西王,冯云山为南王,韦昌辉为北王,石达开为翼王,所封各王,俱受东王节制,体现了太平天国领导者并未突破封建社会的制度和思想,反映了农民阶级的局限性,C项正确;1851年洪秀全在金田村领导农民起义,揭开了太平天国运动的序幕,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天朝田亩制度》否定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反映了农民追求社会财富平均的理想,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资政新篇》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但并未实施,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C项。
5.A
【详解】据所学知识可知,中法战争后,1885年台湾建省,清政府强化了对台湾的管辖,A项正确;中法战争后台湾并未减轻赋税、开埠通商,排除BC项;土地改革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农村实行的土地政策,排除D项。 故选A项。
6.A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19世纪末,在中国面临严重民族危机的形势下,梁启超、康有为等维新派人士力主变法图强。从而掀起了一场维新变法运动,这场变法虽然最终失败,但是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A项正确;太平天国运动时期洪仁玕撰写《资政新篇》,排除B项;孙中山等革命党人于1905年在日本东京创立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排除C项;19世纪末农民反帝爱国运动义和团运动提出了“扶清灭洋”口号,排除D项。故选A项。
7.C
【详解】根据题干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时务报》是维新运动时期著名的维新派报纸,是当时维新派最重要的、影响最大的机关报,C项正确;《民报》是近代政论兼文艺性杂志,中国同盟会机关报。孙中山撰发刊词,第一次将同盟会的革命纲领概括为民族、民权、民生三民主义,排除A项;邹容的《革命军》,主以西方的民族革命理论为主要武器,从正面阐述革命的正义性和必要性,宣传革命排满和民主共和是它的主旋律,排除B项;在辛亥革命准备时期,陈天华写下了大量的宣传革命的作品,其中尤以《警世钟》《猛回头》《狮子吼》最为著名,排除D项。故选C项。
8.C
【详解】据“《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华民国约法》”结合所学可知,袁世凯为复辟帝制解散国会,废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中华民国约法》,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所以图2取代图1说明了中国民主革命的探索具有艰难曲折性,C项正确;当时中国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没有完成,排除A项;图2取代图1说明袁世凯的权力并没有得到了约法的严格约束,排除B项;图片内容反映中国民主革命的探索具有艰难曲折性,并不能说明近代中国民主与法制取得了重大成就,排除D项。故选C项。
9.C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他建立了北洋军阀统治。袁世凯复辟帝制活动,令举国哗然。孙中山发表《讨袁檄文》,号召爱国豪杰共同奋起,维护共和制度。1915年底,蔡锷、李烈钧领导的护国军北上讨袁,护国运动爆发,C项正确;武昌起义发生在1911年10月10日,与题干“《讨袁檄文》”无关,排除A项;宋教仁为了限制袁世凯权力力图组建责任内阁,引起袁世凯恐慌,遂派人杀之,宋教仁遇刺后,革命党人掀起了讨袁之役,即二次革命,排除B项;护法运动(1917年—1922年)指由孙文领导,反对段祺瑞主导的北洋政府终止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废除中华民国国会,在广州另立中华民国军政府的行动,排除D项。故选C项。
10.D
【详解】依据题干的材料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袁世凯复辟失败后,失望去世,此后北洋军阀开始混战局面,他们手里,军队变成了一己私有之物;地方被分割成私有的地盘,他们为了争夺土地和人口连年混战,给人民带来了灾难,D符合题意;ABC三项的说法与题干无关,排除;故选D。
11.C
【详解】根据材料“巴黎和会上的失败导致的后果就是整个中国陷入‘大动乱’,但中国史学家普遍认为这一后果具有里程碑意义,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并结合所学可知,五四运动的导火索是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标志着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是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C项正确;1921年中共一大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科学”的旗帜,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启发了民众的民主主义觉悟,对五四爱国运动起到了宣传动员作用,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一二 九运动是指1935年12月9日北平大中学生数千人举行的抗日救国示威游行运动,一二 九运动公开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吞并华北的阴谋,打击了国民党政府的妥协投降政策,大大地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它配合了红军北上抗日,促进了国内和平和对日抗战,标志着中国人民抗日民主运动新高潮的来到,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12.C
【详解】根据“1922年1月,香港海员大罢工爆发;1922年9月,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爆发;1922年10月,开滦煤矿大罢工爆发;1923年2月,京汉铁路大罢工爆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工人运动,这些事件出现的历史背景是中国共产党的成立,1921年中共一大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中共一大确定的中心任务是领导和组织工人运动,C项正确;五四运动发生在1919年,排除A项;1926年进行的北伐战争的胜利促进工农革命蓬勃发展,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工人运动,排除D项。故选C项。
13.B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为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统一全国,广东国民政府决定北伐,北伐的主要对象是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三个军阀。1926年7月,北伐军出师北伐,蒋介石任总司令。湖南、湖北是主战场,那里有吴佩孚的主力把守,第四军叶挺独立团连克汀泗桥和贺胜桥,消灭了吴佩孚的主力。之后北伐军又集中力量进攻江西消灭了孙传芳的主,叶挺独立团为革命革命军赢得了“铁军”的称号。北伐军出师不到半年,从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声势震动全国,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统治,由此据题干关键信息“军阀吴佩孚、孙传芳接连败北,国民政府的势力范围从珠江流域推进到长江流域”可知,叙述的是北伐的胜利进军,B项符合题意;综上所述ACD三项均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故选B。
14.A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南昌起义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端,A项正确;中共二大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明确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排除B项;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联合抗日的序幕,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从此,十年内战基本停止,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排除C项;郑州二七纪念塔是为纪念1923年京汉铁路工人运动而修建的纪念性建筑物。京汉铁路工人举行大罢工将第一次全国工人运动高潮推向了顶峰,罢工遭到帝国主义和直系军阀吴佩孚的血腥镇压。失败后,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单枪匹马不能取得革命的胜利,必须团结一切可能的同盟者,才能战胜强大的敌人,排除D项。故选A项。
15.A
【详解】依据图片反映的是事件:1927年秋收起义后,毛泽东分析我国的国情。为保存革命力量,决定放弃攻打中心城市的计划,改向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山区进军,创建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拉开了中国革命从城市转入农村,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序幕,创造了“工农武装割据”的局面;1928年井冈山会师创建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1929年古田会议,确立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建党建军原则;1931年冬,农村革命根据地建立统一的政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定都瑞金。图片反映工农武装割据的过程。A正确;国民革命运动发生在1924年——1927年,主要事件是北伐战争,B排除;1937年日本全面侵华,共产党开始开辟敌后战场,C排除;1949年渡江战役标志着解放战争胜利。D排除;故选A。
16.D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中央红军长征,从1934年10月从瑞金出发,1935年召开遵义会议,随后四渡赤水河,渡过金沙江后,飞夺泸定桥,故D符合题意,ABC均不符合题意。故选D。
17.A
【详解】根据题干“1938年4月3日,李宗仁命令集团军司令孙连仲,必须坚持到次日拂晓,如违抗军令,军法处置……取得了抗战初期正面战场歼敌一万多人的胜利。”结合所学可知,1938年3月,在日军进攻徐州时,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指挥中国军队在台儿庄与日军激战,歼敌一万多人,台儿庄战役是国民党取得的抗战以来正面战场的最大胜利,打击日军嚣张气焰,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战意志,题干所指这场战役是台儿庄战役,A项正确;万家岭战役发生在1938年10月,是武汉会战的一部分,排除B项;武汉会战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军队在武汉地区同日本侵略军展开的一场会战,发生于1938年6月至10月,历时四个月,使日本企图迅速灭亡中国的既定方针彻底破灭,排除C项;第三次长沙会战取得胜利,但与“抗战以来中国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的一场胜仗”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18.A
【详解】据题干思维导图“重庆谈判、政协会议、解放战争”等内容信息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5年8月,毛泽东亲赴重庆,与国民党进行和平谈判,经过谈判,1945年10月10日,国共双方签署了《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1946年1月10日,政治协商会议在重庆举行,再一次确定了避免内战、和平建国的方针。重庆谈判与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为中国实现民主统一、和平建国带来了一线曙光,A项正确;重庆谈判在抗日战争胜利后,排除B项;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时间是1949年,排除C项;该图没有反映土地改革的实施,D项错误。故选A项。
19.D
【详解】根据“中国棉纺织业布机数(1912-1921年)和机制面粉业年产量(1913-1921年)柱状”可知,题干反映中国棉纺织业布机数(1912-1921年)和机制面粉业年产量(1913-1921年)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结合所学可知,辛亥革命的成功,冲击了封建制度,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海外华侨竞相投资国内近代企业。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帝国主义国家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经济的掠夺,中国民族工业得到了个发展机会,进入“黄金时代”。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故选择D。
20.D
【详解】根据题干图片“民国时期的上海街景”、“辛亥革命后军警为行人剪辫子”、“上海南京路上的行人”。可知,20世纪初,西方工业文明传入我国,受西方民主思潮和生活方式的影响,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出现变迁.西方发明的轮船、火车相继传入中国,使人们的出行速度大大加快,我国也出现了早期的轮船和火车.民国时期中国的社会习俗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剪发辫,易风俗,男子开始流行西装和中山装,女子开始流行穿旗袍。三幅图片是民国时期上海的街景,它们反映的共同主题是社会生活,丰富多彩,D项正确;题干主要强调社会生活变化,未阐述新式交通工具的引入,排除A项;题干主要强调社会生活变化,未涉及服饰的崇洋逐新,排除B项;题干主要强调社会生活变化,未体现自由平等的社会风貌,排除C项。故选D项。
21.(1)条约:《南京条约》。影响:中国关税自主权的丧失,列强取得内地航运通商和免纳厘金等特权,便利了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导致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遭到破坏。(任意一点即可)
(2)战争:图一:鸦片战争,图二:甲午中日战争。反映:列强侵略势力由东南沿海深入到中国腹地。
(3)理解:清政府已完全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主要影响: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或民族危机加深)。(意思相近即可)
【详解】(1)条约:根据材料“鸦片战争后,英国与清政府制定第一个协定税则”和结合所学知识,鸦片战争后,英国与清政府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中有协定关税的内容。
影响:根据材料“主要进口货的税率比以前粤海关的实征税率降低了一半以上”“通过第二次鸦片战争,列强取得内地航运通商和免纳厘金等特权后,市场逐步扩大。”和结合所学知识,两次鸦片战争使中国关税自主权的丧失,列强取得内地航运通商和免纳厘金等特权,便利了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导致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遭到破坏。
(2)战争:根据材料二图1“广州、宁波、福州、上海”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鸦片战争后签订的《南京条约》中开放的通商口岸;根据图2“苏州、杭州、沙市、重庆”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甲午中日战争后签订“马关条约”中开放的通商口岸。
反映:根据所学知识,甲午中日战争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四处为通商口岸,使外国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中国腹地。
(3)理解:根据材料“1902年2月3日,英国《泰晤士报》报道此前两天慈禧太后接见各国驻京公使的情况。太后进屋一把抓住美国公使夫人的手抽泣哽咽说,‘……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结合所学可知,与1901年,清政府被迫签订《辛丑条约》有关。根据所学知识,《辛丑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赔款数额最庞大、主权丧失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从此,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主要影响:根据所学知识,《辛丑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赔款数额最庞大、主权丧失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从此,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因此,列强侵略使得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或民族危机加深)。
22.可单独选取冲击、反应角度阐述,或将冲击、反应结合起来阐述。
示例一:选取冲击角度阐述。标题: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或落后必将挨打,中国农业文明与西方工业文明的对抗的启示等。
示例二:选取反应角度阐述。标题如近代化探索必然是革命道路或中国近代化的特征等
示例三:驳斥中国近代历史冲击—反应模式论。
【详解】根据题干要求,请阅读材料,从中提炼一个观点,结合相关史实,写一篇80—120字的小短文。观察题干图片,结合所学可知,反映的是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与探索。针对列强的侵华史可以拟定标题为: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分别从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的社会性质带来的影响展开,论述中国从一个主权独立的国家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过程,由此可以得出落后就要挨打,我们应奋发图强的结论。注意,观点明确;史实正确;条理清晰,语句通顺,表述完整。
23.(1)影响:促进了人们思想解放,推动了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奠定了思想基础,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和中国实际相结合,指导中国人民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答出任意两点,符合题意的其他答案也可)
(2)事例: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找到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遵义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成为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3)示例:长征精神;内涵:乐于吃苦,不惧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勇于战斗,无坚不摧的革命英雄主义;善于团结,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等。(选择其他精神,只要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
【详解】(1)影响:根据所学和材料一“ 新文化运动后期,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将那个激荡在欧洲大陆的共产主义幽灵引入了中国,中国的政党政治由此揭开新的一页”可知,它促进了人们思想解放,推动了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奠定了思想基础,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根据所学可知,其它影响还有,和中国实际相结合,指导中国人民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2)史实:根据所学和材料二“星火燎原”可知,广泛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找到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根据所学和材料二“力挽狂澜”可知,长征中,1935年,召开遵义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成为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3)内涵:此问相对开放,回答符合下列要点即可,如,示例:长征精神;内涵:乐于吃苦,不惧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勇于战斗,无坚不摧的革命英雄主义;善于团结,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等。
24.(1)主题:中国共产党十四年的抗日战争史。
方法:①示意图法;②年代尺法;③表格法等。
(2)①史实:1936年,中国共产党促成了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说明: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联合抗日的序幕,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②史实:1938年,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说明:《论持久战》阐明了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持久战战略总方针,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坚持抗战的决心和信心。
③史实:中国共产党敌后战场的抗战,消灭和牵制了大量敌人;说明:敌后战场逐渐成为全国抗战的主战场,为坚持持久抗战、夺取最后胜利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3)①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②中国共产党始终为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奋斗;③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④只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就可以战胜一切敌人和艰难险阻等。
【详解】(1)主题:观察题干表格,从1931年——1945年的大事年表可知,反映的是中华民族的抗战史,故可以拟定主题为中国共产党十四年的抗日战争史;方法:结合所学,整理史实的方法有年代尺法;表格法;示意图法等。
(2)史实说明:由材料二“1936年,中共主张并参与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可知,1936年,中国共产党促成了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联合抗日的序幕,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由材料二“1938年,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可知,1938年,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论持久战》阐明了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持久战战略总方针,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坚持抗战的决心和信心,为全民族抗战指引了胜利方向;由材料二“1941年,八路军取得百团大战胜利”,中国共产党敌后战场的抗战,消灭和牵制了大量敌人;敌后战场逐渐成为全国抗战的主战场,为坚持持久抗战、夺取最后胜利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3)启迪:由材料题干表格内容及“在十四年浴血奋战中,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始终高举抗战的鲜明旗帜,勇敢战斗在抗日战争最前线,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是中国共产党发挥中流砥柱作用的伟大胜利。”并结合所学可知,从中共的抗日历程中我们可以得到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中国共产党始终为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奋斗;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就可以战胜一切敌人和艰难险阻等。
25.(1)事件:解放区的土地改革。意义:使农村的阶级关系和土地占有状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翻身农民踊跃参军参战,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
(2)事件: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意义: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3)辽沈战役、平津战役。启示:人民群众的支持是胜利的主要因素。
【详解】(1)事件:根据材料一中的图示信息以及文字信息“中共土地法大纲”并结合所学可知,该事件是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意义:结合所学可知,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大农民废除封建半封建性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使农村的阶级关系和土地占有状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从推动解放战争进程的角度分析,翻身农民踊跃参军参战,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
(2)事件:根据材料二“1947年”“刘伯承、邓小平率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可知,该事件是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
意义:结合所学可知,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3)名称:结合所学可知,除了淮海战役,另外两大战略决战是辽沈战役、平津战役。
启示:根据材料三“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可知,人民群众的支持是胜利的主要因素。
答案第8页,共9页
答案第9页,共9页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河南省驻马店市平舆县城区2023-2024部编版八年级上学期期末测试历史试题(含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