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仿真模拟试卷(湖南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早期考古学家总结出来“文明三要素”,即文字、金属、城市,一处遗址只要有这“三要素”存在,就可以证明是国家了。按照此标准,下列与良渚文明相关的考古发现中,可以用来佐证良渚时期已经具备国家初始形态的是( )
A.遗址出土高等级的墓葬与玉制礼器
B.陶器上有600多种不同的刻画符号
C.发现动物骨头40余种,其中猪占80%且大部分为家养
D.发掘出人工堆筑营建的大型宫殿、古河道和四面城墙
【答案】D
【解析】据材料“文字、金属、城市......国家”可知,人工堆筑营建的大型宫殿、古河道和四面城墙代表这个文明已经有城市的密集居住和组织形态,具有以上特征的良渚文明已经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故选D项;高等级的墓葬与玉制礼器表明了社会阶级的存在,这并不足以证明已经是国家,排除A项;陶器上的600多种不同的刻画符号,没有确证其为文字,排除B项;发现的动物骨头多种多样,其中猪占80%且大部分为家养,这主要是证明了当时的饲养技术,与是否为国家无关,排除C项。
2. 董仲舒认为,人性分三品,大多数人持“中民之性”,“中民之性如茧如卵,卵待孵二十日而后能为雏,茧待缫以涫汤而后能为丝,性待渐于教训而后能为善”。其主张( )
A. 宣扬了孟子人性善学说 B. 强调了社会教化的重要性
C. 确立了儒学的独尊地位 D. 论证了封建统治的合理性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时空是汉朝(中国)。据材料可知,董仲舒认为人性需要通过教育和培养才能变好,就像茧需要经过热水煮后才能变成丝一样,这表明他主张通过社会教化来引导和塑造人的品性,B项正确;孟子主张人性本善,而董仲舒认为人性有三品,且需要通过教化才能为善,与孟子的观点不同,排除A项;汉武帝的尊儒举措确立了儒学的独尊地位,排除C项;董仲舒的观点主要是关于人性和教化的,没有直接论证封建统治的合理性,排除D项。故选B项。
3.西晋创立了直诉制度,即在京师朝堂外设置登闻鼓,有重大冤屈者可以击鼓鸣冤,直诉中央。这一制度被南北朝所沿用,北魏太武帝及南朝梁武帝时,都曾发生过击鼓鸣冤的事件。直诉制度的建立( )
A.推动了律令儒家化进程 B.打击了世家大族的特权
C.加强了对司法活动监督 D.改善了基层治理的成效
【答案】C
【解析】据材料“重大冤屈者可以击鼓鸣冤,直诉中央”可知,直诉制度是某些案情重大和冤抑莫伸者,可超出一般受诉官司和申诉程序之范围,直接向最高统治者陈诉的制度,直诉制度对于纠正冤假错案,惩治贪官污吏,发挥着积极作用,对地方官员有一定的威慑作用,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也可以加强对司法活动监督,故选C项;律令儒家化是指按照儒家经典来解释和适用法律,直诉制度是一种诉讼制度,没有儒家思想对法律的影响,排除A项;材料没有直诉制度诉讼的对象,且直诉制度的对象不止适用于士族,排除B项;直诉制度是诉讼制度,不是基层治理制度,排除D项。
4. 《辽史·文学上》记载:“辽起松漠,太祖以兵经略方内,礼文之事固所未遑。及太宗入汴,取晋图书、礼器而北,然后制度渐以修举。至景、圣间,则科目聿兴,士有由下僚擢升侍从,骎骎崇儒之美”。这一变化( )
①原因是受到汉文化的影响 ②体现了民族平等与共同发展的原则
③为民族和谐创造了有利的社会环境 ④反映了宋辽开始由对峙向和平转变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为组合类单项选择题。时空范围为辽朝(中国)。材料中辽朝社会大量吸收儒家文化因素,彰显了儒家文化在辽朝社会传播的广泛与深入,体现了辽朝贵族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辽朝统治者的身体力行为儒家文化在辽朝的发展、传播与认同创造了有利的社会环境,因此①③符合题意,B项正确;材料未体现民族平等与共同发展,因此②不符合题意,结束宋辽对峙状态的说法不符合史实,因此④不符合题意,排除A、C、D项。故选B项。
5.明初,设通政司负责拆分、整理、通交各类奏章,使奏章不经各部门审阅,直达皇帝。但在明代中后期,重臣权宦对通政司封入内廷的密疏内容进行实质性处理的事情时有发生。这反映了( )
A.中央权力机构间毫无制衡 B.权臣宦官专权威胁皇权专制
C.专制主义冲击了官僚体制 D.中央集权制度弊端日渐显现
【答案】C
【解析】据材料“通政司……不经各部门审阅,直达皇帝”、“重臣权宦……实质性处理”可知,明初确立的奏章由通政司整理后直达皇帝的制度,在明代中后期遭到了破坏,这与明朝后期专制体制的变化特别是内阁和宦官专权有关,反映了专制体制冲击官僚机制运行,故选C项;据所学可知,明朝中央权力机构间存在着制衡机制,“毫无制衡”表述过于绝对,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专制主义冲击了官僚体制,权臣宦官专权本身是皇权专制的产物,排除B项;材料内容属于君主专制层面的变化,而不是中央集权,排除D项。
6.在清代传统的保甲制度下,绅士阶层是基层社会控制的对象。咸丰年间(1850—1861年),随着地方团练的兴起,绅士迅速由传统的控制对象演变成基层社会的控制主体。对此现象解释合理的是( )
A.社会危机影响基层治理 B.经济发展促进阶层流动
C.东南互保冲击中央权威 D.西学传播改变乡里制度
【答案】A
【解析】据材料“咸丰年间……演变成基层社会的控制主体”可知,清朝前中期推行编制严密的保甲制,保甲制下绅士阶层是基层社会控制的对象,但在咸丰年间绅士变成了基层社会的控制主体。结合所学可知,1850—1861年间爆发了天平天国运动,且1861年时太平天国运动尚未结束,这一时期清政府允许地方大员创建地方团练,而团练军中大部分士兵都是有关系的,如父子、亲友等,其推动了绅士地位的提高,综上可以看出,太平天国运动等社会危机影响了清朝的基层治理,故选A项;经济发展可以促进社会流动,一定程度上可以推动商人地位提升,但绅士并非商人,且其地位提升不能看出整个社会的“阶层流动”,排除B项;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时期,南方各省督抚与英、美等国洽商“东南互保”协议,严重动摇了清政府统治的根基,此时咸丰早已去世,时间上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19世纪中叶,随着中国国门被迫打开,西学进一步传入,但在1850—1861年间西学对中国的影响并未深入制度层面,“改变乡里制度”与史实不符,且材料也无从体现,排除D项。
7.下表为清末新政时期地方督抚出身背景统计情况,据此可知( )
类别 项目
进士 举人 贡生 荫生 监生 生员 文童 行伍 新式学生 不明 合计
人数(人) 54 16 12 7 10 7 3 3 6 1 119
比例(%) 45.4 13.4 10.1 5.9 8.4 5.9 2.5 2.5 5.0 0.8 100%
A.中央集权体制遭到了破坏 B.新政教育改革成效不够显著
C.清廷的权力结构受到冲击 D.科举选官制度处于主导地位
【答案】C
【解析】根据表格,清末新政时期进士、举人、贡生等科举出身背景的督抚所占比例最大,但出现了新现象,即出身新式学生的督抚占比5%,学堂选官、留学生选官是清末新政时出现的新选官制度,某种意义上预示着清政府用人行政的新方向,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原有权力结构,故选C项;无法从题干中提取到地方督抚权力大小和变化的信息,所以不能得出中央集权体制遭到破坏的结论,排除A项;清末新政是清政府1901—1911年间的自救运动,本题没有点明时间,且范围限在“地方督抚”,无法反映清末新政教育改革的成效,排除B项;题干所述是地方督抚的出身背景,并不代表这些督抚自己是通过什么选官途径成为督抚的,所以没法得出科举选官是否居于主导地位的结论,排除D项。
8. 民国初期,封建传统婚俗“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逐渐改变为先由父母议定,再征本人同意,也有男女两情相悦再征求父母同意者;结婚自由、恋爱自由,甚至离婚再嫁自由,贞操观、节烈观逐渐松动;婚俗礼节也由繁到简,逐渐推行新式婚礼。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西方婚姻观念影响 B. 女性经济独立 C. 社会制度变革 D. 近代教育促进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民国时期(中国)。据材料可知,中华民国建立后,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统治,中国婚姻观念也逐渐发生变化,由封建传统婚俗演变为婚姻自由,并推广新式婚礼,C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社会制度的变革,而非西方观念的影响,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描述女性经济独立信息,排除B项;材料中描述的是社会制度的变化而非近代教育,排除D项。故选C项。
9. 抗战初期,国立浙江大学校长竺可桢主张,大学生应在后方努力读书,以为抗战建国储备人才;1941年开始,竺可桢提倡浙大学子从军。这一转变( )
A. 是迫于国民政府的政策压力 B. 主要是基于战争形势的变化
C. 表明大学教育的宗旨发生改变 D. 践行了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抗战时期(中国)。根据材料“1941年开始,竺可桢提倡浙大学子从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1年时期,中国抗战处于战略相持阶段,战争形势严峻,需要更多人才参与战争,于是竺可桢提倡浙大学子从军,这是基于战争形势的变化做出的决定,B项正确;“是迫于国民政府的政策压力”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项;大学教育的宗旨是长期的,稳定的,不会因为但其的战争形势而轻易改变,排除C项;国立浙江大学校长竺可桢其决策受到当时战争与教育形势的影响,在解放前不会践行了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排除D项。故选B项。
10. 1980年前后,出国考察热持续升温,财经高官和经济学家对日本、美国、德国等国经济管理体制进行的综合考察,同时国外经济学家也频繁应邀来访,各种经济学派的思想和著作开始系统地介绍到国内。这一现象反映出( )
A.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B. 传统经济模式受到挑战
C. 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正式确立 D. 中外经济思想相互吸收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80年前后(中国)。根据材料“1980年前后,出国考察热持续升温,财经高官和经济学家对日本、美国、德国等国经济管理体制进行的综合考察,同时国外经济学家也频繁应邀来访,各种经济学派的思想和著作开始系统地介绍到国内。”可知,中国此时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但通过出国考察、访问国外经济学家等手段,逐步的了解和介绍市场经济,可见当时经济模式出现了转型的趋势,传统经济模式受到挑战,B项正确;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排除A项;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中国经济思想对外国的影响,“相互吸收”的表述不准确,排除D项。故选B项。
11.百合花图案原是基督教的—种神学象征符号,后逐渐成为法国国王的专属纹章。13世纪中后期,法兰西王国内的王室领地或领有国王“特许状”的城市在其印章上加上了百合花图案。这反映了( )
A.百合花成为法国的象征符号 B.法兰西王权有一定程度加强
C.等级君主制在法国已经形成 D.世俗王权完全超越教会教权
【答案】B
【解析】据材料及并结合所学可知,中世纪后期,法国王国领土逐渐聚合以及王权在不断加强,其中以13世纪末14世纪初法王腓力四世的统治较为具有代表性。而作为国王个人象征符号的百合花图案,其政治意象的内涵愈发凸显,显示了王权的加强,故选B项;百合花图案为国王和王室专属,并非整个法国的象征符号,排除A项;等级君主制在法国的初步形成是以1302年三级会议的召开为标志,“已经形成”说法错误,排除C项;13世纪之后,王权在增强,教权逐渐处于世俗王权控制之下,“完全超越”说法错误,排除D项。
12.某时期一文献宣称“人人生而平等,造物主赋予他们若干不可剥夺的权利”;该文就声称,政府的权力来源于“被统治者的同意”,并列举控诉了英国政府的种种言行,宣称应建立“自由独立的国家”。据此可知,该文献( )
A.深受欧洲启蒙思想的影响 B.反映了法国大革命的巨大影响
C.确立了英国的君主立宪制 D.推动了第一个工人政权的诞生
【答案】A
【解析】据材料“人人生而平等,造物主赋予他们若干不可剥夺的权利”、“控诉了英国政府的种种言行”、“自由独立”可知,这是北美十三州为反对英国殖民统治而发表的《独立宣言》,其蕴含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思想深受欧洲启蒙思想的影响,故选A项;法国大革命爆发于1789年,《独立宣言》发表于1776年,排除B项;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标志着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排除C项;1871年成立的巴黎公社是世界上第一个工人阶级政权,《独立宣言》并未推动巴黎公社的诞生,排除D项。
13.二战结束以后,美苏两国在多方面展开激烈竞争。然而,1957—1958年期间,美苏两国政府却投入大量资金支持“国际地球物理年”科学合作活动,不仅推动了科学国际交流与合作,还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20世纪50年代美苏关系,并留下重要的国际关系遗产。这表明( )
A.美苏旨在缓和彼此的紧张关系 B.冷战格局下美苏合作与对抗并存
C.经济全球化的进程进一步加快 D.科技合作领域受意识形态影响小
【答案】B
【解析】据材料“美苏两国在多方面展开激烈竞争”“支持‘国际地球物理年’科学合作活动”可知,二战结束后,美苏两国在多方面展开激烈竞争,但同时两国政府都投入大量资金支持科学合作活动,推动了科学国际交流与合作,这表明冷战格局下美苏合作与对抗并存,故选B项;美苏政府投入大量资金支持科学合作活动服务于本国国家利益,缓和彼此的紧张关系是客观结果不是主观目的,排除A项;20世纪80年代以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进一步加快,范围和规模大大扩展,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材料中美苏开展科学合作活动只是个例,不能得出“科技合作领域受意识形态影响小”的结论,排除D项。
14. “飞天”是印度佛教的重要艺术形式之一,北魏以前,莫高窟早期飞天多为男性,且都是上半身赤裸,双手合十具有浓厚的印度色彩。北魏后期,飞天开始向女性化发展,五官均匀,身上的飘带数量多达四五条,营造出飞动升空的视觉效果。这表明( )
A. 中外绘画艺术风格相互交融 B. 各民族间的文化交融加速
C. 外来文化决定飞天风格变化 D. 北魏儒学受到巨大的冲击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魏晋南北朝(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印度“飞天”传入中国后,逐渐迎合了中国社会的审美,说明中外文化交流推动艺术创新,A项正确;佛教是外来文化,飞天形象的本土化并不能体现各民族间的文化交融“加速”,排除B项;外来文化对飞天风格变化有一定影响,但“决定”一说不恰当,排除C项;材料说明中外文化交流推动艺术创新,未涉及儒学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A项。
15.下图反映了1830—2010年世界经济发展的波动情况,其说明( )
A.世界经济马鞍型发展的必然规律
B.全球治理体系要随着经济发展不断调整
C.经济全球化是世界发展必然趋势
D.科技革命对经济发展来说是一把双刃剑
【答案】B
【解析】据图并结合所学可知,全球治理体系的调整与经济发展的波动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变化,原有的治理体系需要相应地调整和改进,以适应新的经济形势和挑战,故选B项;世界经济马鞍型发展并不是必然规律,政府通过有效的宏观调控能够平滑这种波动,排除A项;经济全球化强调世界各地的经济的联系,与图中世界经济发展波动不直接相关,排除C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动力,图中的经济衰退不是科技革命造成的,排除D项。
16. 1950年,美国国会拨款4.7千万美元扩建“美国之音”,从每天30小时24种语言的播音增加到每天61小时45种语言的播音;1960年底,特别增加英语节目广播时间,使用1500个基本单词,以每分钟65个词的缓慢速度介绍美国音乐、文学甚至是肥皂剧。这些举措( )
A. 致力于传播美国本土文化 B. 服务于美国全球战略需要
C. 创新了民族文化宣传方式 D. 影响了国际关系发展走向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二战后(美国)。据材料信息可知,二战后,美国国会拨款扩建了“美国之音”,增加了播音时长和播放语言种类,特别是英语广播节目,采用简单的英语词汇缓慢介绍美国的文化,这些举措有利于增强美国在世界范围内的文化影响力,在冷战背景下,这些措施有利于与苏联争夺中间地带、对东欧地区进行和平演变,体现了这些举措服务于美国全球战略需要,B项正确;传播美国文化并非扩建“美国之音”的目的,通过这种方式,美国致力于扩大美国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适应其冷战的战略需要,排除A项;宣传二战后扩建了“美国之音”,并非创建了“美国之音”,这种用广播宣传民族文化的方式在1950年之前就已经存在,排除C项;这些举措有利于美国争取中间地带,但达不到“影响了国际关系发展走向”的程度,冷战背景下影响国际关系发展走向的原因是美苏之间的综合国力的消长,排除D项。故选B项。
二、非选择题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材料
图像史料蕴含丰富的历史信息,也包含了复杂的判断。图11被称为“凿空丝路的图像记忆”,但有一些明显的“错误”。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壁画中找出两处“错误”,并就“错误”产生的原因分别予以说明。(要求:信息有效,史实准确,阐述充分,逻辑清晰。)
【答案】(18分)
示例:
壁画错误:
(1)派遣张骞出使西域的是汉武帝并非汉宣帝;
(2)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是联络西域国家抗击匈奴并不是求取金人佛像名号。
解释说明:
错误1:可能由于作画者对历史知识不够熟悉造成的。
错误2:可能是作画者有意改编的。初唐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道教最受尊崇,佛教与之相争;对外交往频繁,丝绸之路畅通;实行开放的民族政策。敦煌是丝绸之路上的咽喉之地,在中原与西域的交往以及东西方文明交流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张骞出使西域的历史在《史记》《汉书》中都有记载,被司马迁称为“凿空”,是丝绸之路发展史上的标志性事件。身处丝路枢纽敦煌的佛教徒借张骞的名人效应根据史实进行加工把佛教传入中国的时间提前两百多年,赋予了其引入佛教的新含义。
《张骞出使西域图》壁画既展示了张骞开通丝绸之路的历史功绩,也展示了佛教东传的历史过程,同时也展示了敦煌艺术的独特风格和高超技巧,是非常重要的文化遗产。
评分细则:
(1)明确找出一处错误给2分,两处6分,最多6分。
(2)说明要点:作画者知识不足造成的(个人因素);作画者有意改编的(个人因素);初唐时期三教并行,佛道相争(时代因素);初唐对外文化交流频繁,丝路畅通(时代因素);初唐时期实行开放的民族政策(时代因素);敦煌地处丝路咽喉之地(地理因素);张骞出使西域的重要意义(史实因素);壁画的史料价值简要阐述(附加点)。(每一要点给2分,最多12分)
标准 具体要求
一等(12~8分) ①信息提取准确全面;②史实运用准确;③阐述充分;④结构完整、逻辑清晰 ①明确指出一处错误或两处错误;②能够从个人因素、时代背景、地理位置等多角度进行充分阐述;③对壁画蕴含的史料价值进行简要总结
二等(6~4分) ①信息提取准确;②阐述较充分 ①明确指出一处错误或两处错误;②能够从个人、时代、地理因素等一个或两个角度予以说明
三等(2~0分) ①信息提取不准确;②说明不合理 ①找到一处错误或无关信息;②没有说明或无关说明;③逻辑混乱,表述随意
【解析】
第一小问壁画错误,据材料“前汉(即西汉)中宗(汉宣帝的庙号)….乃使博望侯张骞往西域大夏国”可知派遣张骞出使西域的是汉武帝,而不是汉宣帝;据材料“既获金人(黄金制作的佛像)”可知材料认为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是为了求取金人佛像,而事实上是为了联络西域各国共同抗击匈奴。第二小问解释,据材料“这幅壁画创作于初唐时期”可知壁画作者是后人描述前人事迹,可能因为作者对汉武帝和汉宣帝相关的历史知识了解不熟悉,导致了记忆错乱;另一方面,也有可能是作者有意为之,因为唐朝初年,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佛教和道教都一度盛行,而且敦煌又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交通枢纽,也是佛教传入中原地区的重要通道,所以也有可能是佛教徒意图借“张骞出使西域”这一著名历史事件来扩大佛教影响力;再结合唐初丝绸之路的发展情况而言,唐朝初期国力强盛,丝绸之路通畅,统治者也实行比较开明的民族政策和对外政策,客观上为相关艺术创作创造了有利的社会条件。所以,这幅壁画通过展示张骞出使西域的历史功绩,也同时展示了佛教东传的历史进程,既具有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同时文物自身也是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
19.恰当地使用史料是学习历史的必备素养之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材料一
侵华日军中尉尾岛芳美在其手写的作战日记中,记载了在百团大战的某场战斗中八路军与侵华日军交战的情况:
“(1940年8月21日凌晨0时)传来了左侧消息:敌军向石太线(即正太铁路)发动了大规模袭击……井陉附近铁道被敌人爆破,石门到榆次间的铁道运输被中断。”
“(凌晨0时30分)阳泉前方的铁路被敌人爆破,列车不能正常前行,只能在原地等待。”
“(凌晨1时30分)听到了运输途中发生了事故……枪声从近处传来。敌人突然从阳泉车站四周袭来。”
——整编自《史料解读:一个日军中尉日记中的百团大战》
材料二
百团大战是抗战时期八路军在华北地区向日军发起的大规模战役,其特点主要有:1、突袭作战;2、以破坏华北日军占领的交通线为主要目的;3、战斗取得了较大战果。
——整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材料三
《新华日报》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战时期创办的机关大报,报中刊发了大量抗战宣传版画,以下为其中的一部分:
——摘自魏长健《刀锋上的火焰》
(1)材料一能否为材料二的观点提供佐证?请说明理由。(要求:引用材料一的信息进行具体的分析说明。)(6分)
(2)某同学以“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为主题开展研究性学习,请分析材料三对论证这一主题的史料价值。(12分)
【答案】(12分)
(1)理由:可以。材料一的日记属于一手文献史料,可以从侵华日军的角度反映百团大战的战况,对佐证百团大战的特点有一定的史料价值。(能准确指出材料的性质和作用,3分;仅回答“可以”,但不能从史料的性质和来源的角度进行准确分析,给1分。)
其中,材料一所记载的八路军向石太线、井陉附近铁道等交通线发动袭击的信息,有助于佐证材料二中百团大战以进攻交通运输线为主要目标的特点;
材料一所记载的八路军发动袭击的时间是凌晨和“突然……袭来”的信息,有助于佐证材料二中八路军突袭作战的特点;
材料一所记载的铁路运输中断、列车不能正常前行等信息,可用于佐证材料二中百团大战取得较大战果的特点。(任意答对一个方面得3分。其中能正确提炼材料一的信息给1分,能正确指出可佐证的特点给1分。)
(2)分析:材料三的宣传画来自于中国共产党的机关报《新华日报》,反映了中国共产党的抗战立场及其为抗战所做的工作,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能通过版画的出处指出其所代表的中共抗战立场,3分)
其中图1可用于佐证中国共产党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支持与维护;图2反映了中共在敌后开展游击作战,战略上配合了正面战场的作战;图3反映了中共坚持全面抗战路线,在敌后根据地进行民主政权的建设,团结妇女以及社会备阶层,共同为抗战作出贡献。(能准确的指出图片所对应的史实并进行适当的叙述,3分,答对三个方面给9分。)
【解析】
(1)第一小问能否佐证,据材料一“《史料解读:一个日军中尉日记中的百团大战》”可知可以,材料一的日记属于一手文献史料,可以从侵华日军的角度反映百团大战的战况,对佐证百团大战的特点有一定的史料价值。第二小问理由,据材料一“敌军向石太线(即正太铁路)发动了大规模袭击”“井陉附近铁道被敌人爆破”“石门到榆次间的铁道运输被中断”和材料二“以破坏华北日军占领的交通线为主要目的”可知材料一所记载的八路军向石太线、井陉附近铁道等交通线发动袭击的信息,有助于佐证材料二中百团大战以进攻交通运输线为主要目标的特点;据材料一“1940年8月21日凌晨0时”“凌晨0时30分”“凌晨1时30分”和材料二“突袭作战”可知材料一所记载的八路军发动袭击的时间是凌晨和“突然……袭来”的信息,有助于佐证材料二中八路军突袭作战的特点;据材料一“列车不能正常前行”“听到了运输途中发生了事故”和材料二“战斗取得了较大战果”可知材料一所记载的铁路运输中断、列车不能正常前行等信息,可用于佐证材料二中百团大战取得较大战果的特点。
(2)据材料三“《新华日报》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战时期创办的机关大报”可知材料三的宣传画来自于中国共产党的机关报《新华日报》,反映了中国共产党的抗战立场及其为抗战所做的工作,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据材料三“图1巩固团结抗战到底”可知其中图1可用于佐证中国共产党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支持与维护;据材料三“图2游击”可知图2反映了中共在敌后开展游击作战,战略上配合了正面战场的作战;据材料三“图3边区政府民主普选”可知图3反映了中共坚持全面抗战路线,在敌后根据地进行民主政权的建设,团结妇女以及社会备阶层,共同为抗战作出贡献。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6分)
材料一 英国人类学之父博厄斯(1858—1942)认为:“一个社会群体 其文化的进步往往取决于它是否有机会吸取邻近社会群体的经验。社会群体之间的交流愈多样化,相互学习的机会也就愈多。文化最简单的部落基本上是那些与世隔绝较长时期、无法从临近部落的文化成就中获益的部落。”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作为具有明显地域特征的文化流派.湖湘文化源起于楚文化生成于南宋时期.历经千百年中华儒、释道文化的涵濡揉合,它在湖南地区这一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文化生态中涌动与发酵,形成了广博宏富的内涵以及独具风采的特质与传统。……在漫长的历史年代中,湖湘文化的思想与内容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充实,不断发展 但作为其精髓的“心忧天下”的爱国主义情怀、“经世致用”的治世抱负 “兼收并蓄”的开放理念却一直是其突出的文化特质。这种特质伴随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日益积淀为植根于湖湘、蕴藏巨大进步能量的文化传统,它既参与了中国的现代化文化基因的构成,也成为了现代化进程中重要的文化力量。“特定的人群可以创造特定的文化,而特定的文化又可熏染孕育出特定的人物。”当外来侵略导致封建社会进程中断,中国被卷入血与火交织的后发现代化浪潮中时,湖湘文化作为特定的地域文化不仅造就了“惟楚有才,于斯为盛”的“湖南现象”,同时也为湘商的成长壮大提供了千载对逢的历史机遇。
——摘自杨虹《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根脉与湘商发展
根据上述两则材料,结合湖湘文化内涵及近代湖南人探索的相关史实,以“文化与现代化”主题,自拟论题展开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
【答案】论题:文化是实现现代化的重要基础。
阐述: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支撑。一个民族的复兴必然伴随着文化的兴盛。文化是 国家发展的软实力,是时代变革的先声、社会现代化实践的先导。湖湘文化中所蕴含的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和敢为天下先的胆 识魄力、经世致用的践履追求和不怕艰辛的吃苦精神、兼收并蓄的开放胸襟和以诚待人的融合精神,为湖南现代化的发展奠定 重要基础.鸦片战争后,魏源提倡“师夷长技以制夷”,曾国藩、左宗棠开展洋务运动,谭嗣同主张走君主立宪道路,黄兴、 蔡锷等为民主革命努力奋斗,毛泽东、蔡和森、刘少奇、任弼时等为改变中国命运的艰苦卓绝的探索道路,都离不开湖湘文化的 土壤滋润。
综上所述,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文化及所形成的民族精神激励着仁人志士为国家独立、富强、振兴和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不断 奋斗,文化是实现现代化的重要基础。
【解析】
【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探究结论论证题,时空是:古代、近代(中国)。根据上述两则材料,结合湖湘文化内涵及近代湖南人探索的相关史实,以“文化与现代化”主题,自拟论题展开阐述,据材料“这种特质伴随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日益积淀为植根于湖湘、蕴藏巨大进步能量的文化传统,它既参与了中国的现代化文化基因的构成,也成为了现代化进程中重要的文化力量”可知,湖湘文化对于推动现代化进程起到了重要作用,据此可概括论题:文化是实现现代化的重要基础。在进行阐述时主要结合湖湘文化对推动中国近代化的基本史实进行阐述。如魏源、曾国藩、左宗棠、谭嗣同、黄兴、蔡锷、毛泽东等人受湖湘文化推动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具体可进行阐述如下: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支撑。一个民族的复兴必然伴随着文化的兴盛。文化是 国家发展的软实力,是时代变革的先声、社会现代化实践的先导。湖湘文化中所蕴含的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和敢为天下先的胆识魄力、经世致用的践履追求和不怕艰辛的吃苦精神、兼收并蓄的开放胸襟和以诚待人的融合精神,为湖南现代化的发展奠定重要基础。鸦片战争后,魏源提倡“师夷长技以制夷”,曾国藩、左宗棠开展洋务运动,谭嗣同主张走君主立宪道路,黄兴、 蔡锷等为民主革命努力奋斗,毛泽东、蔡和森、刘少奇、任弼时等为改变中国命运的艰苦卓绝的探索道路,都离不开湖湘文化的土壤滋润。最后进行总结,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文化及所形成的民族精神激励着仁人志士为国家独立、富强、振兴和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不断 奋斗,文化是实现现代化的重要基础。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
" ()
2024年高考仿真模拟试卷(湖南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早期考古学家总结出来“文明三要素”,即文字、金属、城市,一处遗址只要有这“三要素”存在,就可以证明是国家了。按照此标准,下列与良渚文明相关的考古发现中,可以用来佐证良渚时期已经具备国家初始形态的是( )
A.遗址出土高等级的墓葬与玉制礼器
B.陶器上有600多种不同的刻画符号
C.发现动物骨头40余种,其中猪占80%且大部分为家养
D.发掘出人工堆筑营建的大型宫殿、古河道和四面城墙
2. 董仲舒认为,人性分三品,大多数人持“中民之性”,“中民之性如茧如卵,卵待孵二十日而后能为雏,茧待缫以涫汤而后能为丝,性待渐于教训而后能为善”。其主张( )
A. 宣扬了孟子人性善学说 B. 强调了社会教化的重要性
C. 确立了儒学的独尊地位 D. 论证了封建统治的合理性
3.西晋创立了直诉制度,即在京师朝堂外设置登闻鼓,有重大冤屈者可以击鼓鸣冤,直诉中央。这一制度被南北朝所沿用,北魏太武帝及南朝梁武帝时,都曾发生过击鼓鸣冤的事件。直诉制度的建立( )
A.推动了律令儒家化进程 B.打击了世家大族的特权
C.加强了对司法活动监督 D.改善了基层治理的成效
4. 《辽史·文学上》记载:“辽起松漠,太祖以兵经略方内,礼文之事固所未遑。及太宗入汴,取晋图书、礼器而北,然后制度渐以修举。至景、圣间,则科目聿兴,士有由下僚擢升侍从,骎骎崇儒之美”。这一变化( )
①原因是受到汉文化的影响 ②体现了民族平等与共同发展的原则
③为民族和谐创造了有利的社会环境 ④反映了宋辽开始由对峙向和平转变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
5.明初,设通政司负责拆分、整理、通交各类奏章,使奏章不经各部门审阅,直达皇帝。但在明代中后期,重臣权宦对通政司封入内廷的密疏内容进行实质性处理的事情时有发生。这反映了( )
A.中央权力机构间毫无制衡 B.权臣宦官专权威胁皇权专制
C.专制主义冲击了官僚体制 D.中央集权制度弊端日渐显现
6.在清代传统的保甲制度下,绅士阶层是基层社会控制的对象。咸丰年间(1850—1861年),随着地方团练的兴起,绅士迅速由传统的控制对象演变成基层社会的控制主体。对此现象解释合理的是( )
A.社会危机影响基层治理 B.经济发展促进阶层流动
C.东南互保冲击中央权威 D.西学传播改变乡里制度
7.下表为清末新政时期地方督抚出身背景统计情况,据此可知( )
类别 项目
进士 举人 贡生 荫生 监生 生员 文童 行伍 新式学生 不明 合计
人数(人) 54 16 12 7 10 7 3 3 6 1 119
比例(%) 45.4 13.4 10.1 5.9 8.4 5.9 2.5 2.5 5.0 0.8 100%
A.中央集权体制遭到了破坏 B.新政教育改革成效不够显著
C.清廷的权力结构受到冲击 D.科举选官制度处于主导地位
8. 民国初期,封建传统婚俗“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逐渐改变为先由父母议定,再征本人同意,也有男女两情相悦再征求父母同意者;结婚自由、恋爱自由,甚至离婚再嫁自由,贞操观、节烈观逐渐松动;婚俗礼节也由繁到简,逐渐推行新式婚礼。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西方婚姻观念影响 B. 女性经济独立 C. 社会制度变革 D. 近代教育促进
9. 抗战初期,国立浙江大学校长竺可桢主张,大学生应在后方努力读书,以为抗战建国储备人才;1941年开始,竺可桢提倡浙大学子从军。这一转变( )
A. 是迫于国民政府的政策压力 B. 主要是基于战争形势的变化
C. 表明大学教育的宗旨发生改变 D. 践行了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
10. 1980年前后,出国考察热持续升温,财经高官和经济学家对日本、美国、德国等国经济管理体制进行的综合考察,同时国外经济学家也频繁应邀来访,各种经济学派的思想和著作开始系统地介绍到国内。这一现象反映出( )
A.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B. 传统经济模式受到挑战
C. 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正式确立 D. 中外经济思想相互吸收
11.百合花图案原是基督教的—种神学象征符号,后逐渐成为法国国王的专属纹章。13世纪中后期,法兰西王国内的王室领地或领有国王“特许状”的城市在其印章上加上了百合花图案。这反映了( )
A.百合花成为法国的象征符号 B.法兰西王权有一定程度加强
C.等级君主制在法国已经形成 D.世俗王权完全超越教会教权
12.某时期一文献宣称“人人生而平等,造物主赋予他们若干不可剥夺的权利”;该文就声称,政府的权力来源于“被统治者的同意”,并列举控诉了英国政府的种种言行,宣称应建立“自由独立的国家”。据此可知,该文献( )
A.深受欧洲启蒙思想的影响 B.反映了法国大革命的巨大影响
C.确立了英国的君主立宪制 D.推动了第一个工人政权的诞生
13.二战结束以后,美苏两国在多方面展开激烈竞争。然而,1957—1958年期间,美苏两国政府却投入大量资金支持“国际地球物理年”科学合作活动,不仅推动了科学国际交流与合作,还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20世纪50年代美苏关系,并留下重要的国际关系遗产。这表明( )
A.美苏旨在缓和彼此的紧张关系 B.冷战格局下美苏合作与对抗并存
C.经济全球化的进程进一步加快 D.科技合作领域受意识形态影响小
14. “飞天”是印度佛教的重要艺术形式之一,北魏以前,莫高窟早期飞天多为男性,且都是上半身赤裸,双手合十具有浓厚的印度色彩。北魏后期,飞天开始向女性化发展,五官均匀,身上的飘带数量多达四五条,营造出飞动升空的视觉效果。这表明( )
A. 中外绘画艺术风格相互交融 B. 各民族间的文化交融加速
C. 外来文化决定飞天风格变化 D. 北魏儒学受到巨大的冲击
15.下图反映了1830—2010年世界经济发展的波动情况,其说明( )
A.世界经济马鞍型发展的必然规律
B.全球治理体系要随着经济发展不断调整
C.经济全球化是世界发展必然趋势
D.科技革命对经济发展来说是一把双刃剑
16. 1950年,美国国会拨款4.7千万美元扩建“美国之音”,从每天30小时24种语言的播音增加到每天61小时45种语言的播音;1960年底,特别增加英语节目广播时间,使用1500个基本单词,以每分钟65个词的缓慢速度介绍美国音乐、文学甚至是肥皂剧。这些举措( )
A. 致力于传播美国本土文化 B. 服务于美国全球战略需要
C. 创新了民族文化宣传方式 D. 影响了国际关系发展走向
二、非选择题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材料
图像史料蕴含丰富的历史信息,也包含了复杂的判断。图11被称为“凿空丝路的图像记忆”,但有一些明显的“错误”。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壁画中找出两处“错误”,并就“错误”产生的原因分别予以说明。(要求:信息有效,史实准确,阐述充分,逻辑清晰。)
19.恰当地使用史料是学习历史的必备素养之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材料一
侵华日军中尉尾岛芳美在其手写的作战日记中,记载了在百团大战的某场战斗中八路军与侵华日军交战的情况:
“(1940年8月21日凌晨0时)传来了左侧消息:敌军向石太线(即正太铁路)发动了大规模袭击……井陉附近铁道被敌人爆破,石门到榆次间的铁道运输被中断。”
“(凌晨0时30分)阳泉前方的铁路被敌人爆破,列车不能正常前行,只能在原地等待。”
“(凌晨1时30分)听到了运输途中发生了事故……枪声从近处传来。敌人突然从阳泉车站四周袭来。”
——整编自《史料解读:一个日军中尉日记中的百团大战》
材料二
百团大战是抗战时期八路军在华北地区向日军发起的大规模战役,其特点主要有:1、突袭作战;2、以破坏华北日军占领的交通线为主要目的;3、战斗取得了较大战果。
——整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材料三
《新华日报》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战时期创办的机关大报,报中刊发了大量抗战宣传版画,以下为其中的一部分:
——摘自魏长健《刀锋上的火焰》
(1)材料一能否为材料二的观点提供佐证?请说明理由。(要求:引用材料一的信息进行具体的分析说明。)(6分)
(2)某同学以“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为主题开展研究性学习,请分析材料三对论证这一主题的史料价值。(12分)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6分)
材料一 英国人类学之父博厄斯(1858—1942)认为:“一个社会群体 其文化的进步往往取决于它是否有机会吸取邻近社会群体的经验。社会群体之间的交流愈多样化,相互学习的机会也就愈多。文化最简单的部落基本上是那些与世隔绝较长时期、无法从临近部落的文化成就中获益的部落。”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作为具有明显地域特征的文化流派.湖湘文化源起于楚文化生成于南宋时期.历经千百年中华儒、释道文化的涵濡揉合,它在湖南地区这一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文化生态中涌动与发酵,形成了广博宏富的内涵以及独具风采的特质与传统。……在漫长的历史年代中,湖湘文化的思想与内容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充实,不断发展 但作为其精髓的“心忧天下”的爱国主义情怀、“经世致用”的治世抱负 “兼收并蓄”的开放理念却一直是其突出的文化特质。这种特质伴随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日益积淀为植根于湖湘、蕴藏巨大进步能量的文化传统,它既参与了中国的现代化文化基因的构成,也成为了现代化进程中重要的文化力量。“特定的人群可以创造特定的文化,而特定的文化又可熏染孕育出特定的人物。”当外来侵略导致封建社会进程中断,中国被卷入血与火交织的后发现代化浪潮中时,湖湘文化作为特定的地域文化不仅造就了“惟楚有才,于斯为盛”的“湖南现象”,同时也为湘商的成长壮大提供了千载对逢的历史机遇。
——摘自杨虹《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根脉与湘商发展
根据上述两则材料,结合湖湘文化内涵及近代湖南人探索的相关史实,以“文化与现代化”主题,自拟论题展开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