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第六单元 世界殖民体系与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 测试卷(含解析)

第六单元 世界殖民体系与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 测试卷
一、单选题
1.甲午战后,梁启超主张把个人、家庭的命运与国家、国民的命运结合在一起,真正形成一个命运共同体,并以这种共同体为争取独立的主体,进而在国际秩序中确立自己的合法性。这一主张说明( )
A.改良派积极寻找“托古改制”依据 B.民主共和是当时社会的主要思潮
C.西方启蒙思想深刻影响了中国革命 D.家国情怀在近代转型中与时俱进
2.周代统治者在强调“皇天上帝,改厥元子”时,还提出了“天命靡常”,“皇天无亲,惟德是辅”的主张,最终形成“敬事上帝”“怀保小民”的治国理念。以下表述与该理念最相近的是( )
A.“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B.“惟王子子孙孙永保民”
C.“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 D.“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3.公元前559年诸侯集会,面对晋国执政范宣子的责难,姜戎首领驹支反驳道,“我诸戎饮食衣服不与华同,贽币不通,言语不达,何恶之能为”,随即赋《小雅·青蝇》而退,范宣子连忙道歉。这主要反映当时( )
A.华夏族对周边文化的融汇 B.中原礼乐文化影响的扩大
C.民族认同得到了显著加强 D.多元一体文化格局的形成
4.玄奘《大唐西域记》记载,印度羯若鞠阇国和波里夜呾国国王,“吠奢(舍)种也”;邬阇衍那、掷枳陀国和摩醯湿伐罗补罗国国王,“婆罗门种也”;秣底补罗国、信度国国王,“戍(首)陀罗种也”。高级种姓下降为农为工的记载也不在少数。这表明( )
A.玄奘著作的记载违背历史史实 B.七世纪时印度种姓制度已解体
C.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有所变化 D.佛教产生冲击了印度种姓制度
5.浮世绘是日本德川幕府统治时期庶民的爱好。右图是18世纪浮世绘作品《五常·义》,五常即“仁义礼智信”。画中的日文对“义”的主旨解释为人与人之间要保持距离,明白事理分寸,真诚相待。该作品用可用于说明( )
A.日本贵族汉学造诣精深 B.幕府实行对外开放政策
C.“文明开化”成效显著 D.儒学文化圈的国别风貌
6.下表所示为整理自某现代日本学者的关于古代中国对包含日本在内的东亚地区影响的描述。该学者的研究最能说明( )
中国对东亚世界(包括日本)的三度“支配” 主要载体
第一次 武力
第二次 儒教(儒家思想)
第三次 (隋唐)律令制度
A.中华传统文化对东亚的多元影响 B.古代东亚各国间不存在经贸往来
C.日本遣唐使偏重学习和弘扬儒学 D.古代中国对周边国家的武力征服
7.以下是某部史诗中的部分节选:“此人见过万物,足迹遍及天边;他通晓一切,尝尽苦辣咸酸……洪水未至,他先带来了讯息……修筑起拥有环城的乌鲁克的城墙……",该史诗产生于( )
A.古代西亚 B.古代欧洲 C.古代南亚 D.古代美洲
8.《吉尔伽美什》中有这么一个片段:我的朋友啊,谁曾超然人世升了天 在太阳之下永生者只有神仙。人的寿数毕竟有限,人们的所作所为,都不过是过眼云烟!你在此竟怕起死来。你那英雄的威风为何消失不见……我一旦战死,就名扬身显——吉尔加美什是征伐可怕的芬巴巴,战斗在沙场才把身献,为我的子孙万代,芳名永传。以上材料不能反映出苏美尔人的什么品质(  )
A.友谊观念 B.英雄主义
C.追求永生 D.追求精神不朽
9.苏格拉底与好友克里同争辩是否应越狱时指出,“不要太顾虑大众的意见”,“我们要做的就是遵守与我们对什么是正义的、值得过的生活达成的协议”。这反映出苏格拉底( )
A.强调自由与美德的崇高价值 B.具有鲜明的理性主义精神
C.主张政治精英管理国家事务 D.批判直接民主的非正义性
10.西方学者认为: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Axial Age),“人类意识”首次觉醒,理性思维所创造的精神文化决定着其后诸民族的文化走向。在当时的中国和欧洲,最具典型意义的现象是( )
A.百家争鸣和智者学派 B.罢黜百家和智者学派
C.百家争鸣和启蒙运动 D.百家争鸣和文艺复兴
11.“他们处于刀耕火种阶段,在热带雨林的一块地方耕作两三年后便会迁徙到别处。居住的圆形公共居所内也不分隔间,但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区域。”据此推断,同属于该地区创造的文明是( )
A. B.
C. D.
12.某古代文明被称为“美洲的罗马”,建造了长达数千千米的驿道和宏大的太阳庙,会使用麻醉剂,能进行人体解剖,还制定了太阳历和太阴历。他们没有文字,在绳子不同地方系上类型不同、颜色各异的结,用于记帐或记述重要事件。该文明( )
A.建立起官僚体系,强化国家综合治理 B.发明了“浮动园地”
C.采用二十进位制,知道“零”的概念 D.与外界交流相对频繁
13.位于秘鲁境内的“查文德万塔尔”遗迹,是一处发端于公元前1500年左右的祭祀中心,当地出土了产自秘鲁南方的朱砂、智利北部的青金石、厄瓜多尔沿海的大凤螺等物品。对此理解最合理的是,古代南美文明( )
A.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 B.形成了统一的市场
C.存在长途迁徙或交流 D.率先进入文明时代
14.雅利安人迁徙到印度河流域后,“由于他们(当地人)人数众多,文化又很先进,所以不能被灭绝、赶走或同化…相反,雅利安畜牧者定居下来、改营农业时,他们不得不与原先的居民靠的很近的生活。”据此可知,雅利安人的迁徙( )
A.把马和铁带到印度,改变了原有居民的生活方式
B.促进了民族之间的融合,推动了区域文化的形成
C.发展了以欧洲文化为主,融合多种文化的印度文化
D.建立了一系列国家,推动了南亚次大陆的文化多元
15.有学者认为,自公元前3000年以来,在东南的“中原”与西北的“草原”这两个气候、经济、文化截然相反的地理单元的中间,有一个“中国弧”区域。在其西侧,古代文化的发展步伐与欧亚大陆中心地区趋同; 在其东侧,古代中国呈现着独立的发展特色。“中国弧”( )
A.为区域文明融合交流提供了可能 B.表明农耕与游牧文明呈现隔绝状态
C.是地理环境决定文明类型的例证 D.体现农业对华夏文明的关键性作用
16.“萨蒂”,即印度寡妇焚身殉夫的行为。1812—1817年,英印政府几次颁令劝阻该行为,但收效甚微。1829年,英印政府宣布“萨蒂”为非法,须受法庭惩戒,强迫或劝诱“萨蒂”者等同杀害罪,赞同者亦属犯罪。英印政府的上述措施( )
A.扩大了殖民统治的阶级基础 B.淡化了印度人的民族民主意识
C.有助于近代人文思想的传播 D.把英国的法律体系移植到印度
二、材料分析题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各民族在长期的碰撞与交融中,逐渐形成独具特色的民族观念。《史记》运用先秦以来的典籍资料,广泛搜集各地传说,梳理、创建了一个支系庞大而主线清晰的族谱体系。在该体系中,传说中的黄帝是夷夏各族共同的始祖。
至明代,云南哈尼族传说认为先祖躲入葫芦中逃脱大洪水后生下五子,分别成为哈尼、彝、汉、傣和瑶族的祖先。南甸土司自其十六世祖开始有“呈祥”“守忠”“定国”等汉化名字出现。云南乡式名额也由洪熙元年(1425)的10名,增至万历末期的47名。沐英镇滇十年,“练兵劝农,兴学化俗”“民知草长养老而兴其孝弟矣”。
——《明代云南地区的民族融合》
材料二 1949年,中国共产党通过多种渠道动员海外人士回国参加建设。青年核物理学家朱光亚听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消息后,毅然决定放弃在美国的优厚待遇,回到祖国,用自己的科学知识投身于新中国建设。他起草了《给留美同学的一封公开信》,动员更多的留学生回国参加建设。他说:“我们都是靠千千万万终日劳动的中国工农大众的血汗供养长大的。现在他们渴望我们,我们还不该赶快回去,把自己的一技之长,献给祖国的人民吗?”回到祖国去,成为当时广大留美中国学生的追求和选择!1950年4月,朱光亚历尽艰辛回到祖国怀抱。他把毕生所学献给了祖国,为中国的国防科技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朱光亚作为“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名列“感动中国”2011年度获奖者榜首。
——《朱光亚传》
(1)根据材料一,指出《史记》中民族观念的核心内涵,并归纳明代云南少数民族认同汉文化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以朱光亚为代表的海外赤子毅然回国参加建设的缘由。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认识。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希罗多德和司马迁是世界历史上久负盛名的史学家。希罗多德开创了一种编纂历史的新体裁——历史叙述体,从而奠定了西方历史编纂学的基础,他早年曾漫游各地,足迹遍及小亚细亚、爱琴海诸岛、埃及、叙利亚、巴比伦、波斯帝国的腹地、色雷斯以及黑海北岸的西徐亚等地。“他每到一处总是精心了解当地风土人情,考察文物古迹,多方采集各种民间传说、风俗习惯、法律、政治以及宗教等,并且不带有任何先入之见,或者任何偏见。”因此,西方学者强调是“希腊人首创了史学”。司马迁第一次汇总古今典籍,“厥协六经异传,整齐百家杂语”,创建了记叙中国通史的纪传体,这在中国史学上也是一个划时代的伟大创举。两者在史学方法方面同样给我们留下了一份相似又宝贵的文化遗产。希罗多德《历史》主题虽然是希波战争,但是实际上叙述的是亚欧非三洲当时希腊人所知历史范畴内的重大事件,例如埃及、巴比伦、叙利亚、波斯、西徐亚的历史都占有相当大的篇幅。司马迁在其著作《史记》中,除着重记述了华夏民族以外,还尽可能详细地记载了当时边远少数民族和周围国家的史实。在匈奴、南越、东越、朝鲜、西南夷、大宛等列传中,他以简明扼要的笔法描绘了各族各国的源流和概况。
——摘编自丁燕霞《东西方“史学之父”之比较研究》
(1)根据材料,比较希罗多德和司马迁史学研究的异同。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希罗多德和司马迁共同的历史贡献。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东汉末年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的游牧民族迁入内地,与汉族混杂而居。北方的汉族先后南下,到西晋末年北方大乱,北方的汉族先后南下,迁移到长江中下游一带。据史学家考证,当时迁居到南方的中原人有70多万。
在公元8世纪的安史之乱时,大批北方居民南下逃避战乱。人口随着败退的统治者,迁居偏安江南。
公元12世纪,北宋末年到南宋时期,随着女真民族建立的金国占据中国大陆中北部,大批人口随着败退的统治者,迁居偏安江南。
明朝初年,由于连年战乱屠戮、北人南迁,北方的人口从全国户数的四成,降低到不足一成半,千里沃土化为废墟。中国北方经济衰败,而江南则人满为患。作为统治者,朱元璋发动声势浩大的移民,命令他的百姓和士兵去人口稀少之地开垦、守卫。
“填出康乾盛世”:三藩之乱平息之后,清朝政府宣布,入川移民可以入籍,可应科举。一对夫妇,给水田三十亩,或旱地五十亩,有可作为丁壮劳力的儿子,再加拨四亩。每户给银十二两,作为定居的置产费用。于是移民蜂拥而至,那一次浩大的移民,被称为“湖广填四川”。
(1)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人口迁移的主要流向。
(2)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影响中国古代人口迁移的因素。
(3)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史上的人口迁移呈现的典型特征?
三、论述题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希腊文艺到了公元前五世纪前后在雅典达到了它的黄金时代。但是也就在这个时代,希腊文化由传统思想统治转变到自由批判,由文艺时代转变到哲学时代。从此哲学就日渐占上风,一系列的卓越的哲学家,例如毕达哥拉斯、赫拉克利特、德谟克里特、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理斯多德就陆续出现了。
——摘编自朱光潜《西方美学史》
从1500年到1800年,欧洲优异的精神成就——以米开朗琪罗、拉斐尔、达·芬奇、莎士比亚、伦勃朗、歌德、斯宾诺莎、康德、巴哈、莫扎特等为代表——使科学技术相形见绌,与2500年前的轴心期平分秋色。在这较晚的世纪里,我们是否将看到又一个轴心期?
——摘编自雅斯贝尔斯《历史的起源与目标》
结合所学知识,从上述两个时期的欧洲文化名人中各选一位进行评价。(要求:写出人名,评价客观,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参考答案:
1.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甲午战后,梁启超主张把个人、家庭的命运与国家、国民的命运结合在一起,真正形成一个命运共同体”可知,甲午战后,梁启超主张把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相结合,体现了家国情怀在近代转型中的与时俱进,D项正确;康有为主张“托古改制”,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梁启超主张君主立宪,非民主共和,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启蒙思想对中国革命的影响,排除C项。故选D项。
2.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周朝时期(中国)。根据“最终形成‘敬事上帝’ ‘怀保小民’的治国理念”可知该理念指的是早期的民本思想。 “惟王子子孙孙永保民”体现了对民的重视,与民本思想最为接近,B项正确;A项强调的个人的自强不息,C项内容强调的是尊重客观规律,D项内容强调的是注重现实,回避鬼神,都与民本思想不符,排除A、C、D项。故选B项。
3.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公元前559年(中国)。据材料可知,驹支面对责难据“礼”力争,“我诸戎饮食衣服不与华同,贽币不通,言语不达,何恶之能为”,并赋《小雅·青蝇》而退,这体现出中原礼乐文化的影响,B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周边文化受华夏文化的影响,而不是华夏族对周边文化的融汇,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华夏族对少数民族认同的排斥,而不是民族认同的加强,排除C项;“多元”是指各民族各有其起源、形成、发展的历史,文化既各具特点,又相互区别,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一体”是指中华文化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各民族文化间相互交往而形成的相互关联、相互补充、相互依存的天系,体现了中华文化的整体性、共同性和一致性,从材料无法得出此格局已经形成,排除D项。故选B项。
4.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设问词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古代印度。据题干及所学可知,据唐朝玄奘《大唐西域记》中记载,古印度的高级种姓下降,从事农业和手工业。表明种姓制度发生了变化,C项正确;“违背历史史实”说法绝对,玄奘亲自游历过印度,排除A项;二战结束后种姓制度才被废除,排除B项;佛教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后,而玄奘西行是公元7世纪,因此种姓制度的变化与佛教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5.D
【详解】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世纪(日本)。根据材料“五常即‘仁义礼智信’”可知,这是儒家学说,从图画可知,浮世绘作者将日本服饰、日文与儒家伦理观念融汇在一起创作这幅作品,体现了日本作为儒家文化圈的国别风貌,D项正确。虽然浮世绘是庶民的爱好,但不代表贵族汉学造诣精深,材料看不出“精深”,排除A项。幕府在18世纪实行锁国政策,排除B项。“文明开化”是明治维新时期的政策,当时是幕府时代,排除C项。故选D项。
6.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关于古代中国对包含日本在内的东亚地区影响的描述”及所学知识可知,中国传统文化对周边地区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A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古代东亚各国间是存在一定的经贸往来的,排除B项;材料没有对比,所以我们无法得出日本遣唐使偏重学习和弘扬儒学的结论,排除C项;根据材料可知,古代中国对周边国家除了武力征服,还有思想上和律令制度上的征服,排除D项。故选A项。
7.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西亚)。据材料“洪水未至,他先带来了讯息……修筑起拥有环城的乌鲁克的城墙”及结合所学可知,此史诗为《吉尔伽美什》,来自古代西亚苏美尔地区,A项正确;据所学知识可知,《吉尔伽美什》是古代西亚的史诗,不属于古代欧洲、南亚和美洲的文明成果,排除BCD项。故选A项。
8.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反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西亚。据材料“我一旦战死,就名扬身显”“战斗在沙场才把身献,为我的子孙万代,芳名永传”可得出苏美尔人追求精神不朽,而不是追求永生,C项符合题意,故选C项;据材料“我的朋友啊”并结合所学可得出苏美尔人重视友谊,据材料“你在此竟怕起死来。你那英雄的威风为何消失不见”可得出苏美尔人追求英雄主义,据材料“我一旦战死,就名扬身显”“战斗在沙场才把身献,为我的子孙万代,芳名永传”可得出苏美尔人追求精神不朽,AB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BD项。故选C项。
9.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古希腊时期(雅典)。据材料可知,苏格拉底注重正义和注重与值得过的生活达成协议,这反映了他具有理性主义精神,B项正确;材料强调正义的价值,而不是自由,排除A项;苏格拉底主张正义等价值理念,未涉及政治精英管理国家和批判直接民主,排除CD项。故选B项。
10.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世界)。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人类意识”首次觉醒指的是人文思想的产生,古希腊在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在古希腊出现了智者运动,和以苏格拉底为代表希腊先哲,他们强调人的价值重视人的作用,构成了西方人文精神的滥觞;此时的中国发生了百家争鸣,儒家等学派纷纷开始重视研究人与社会,A项正确;罢黜百家出现在汉代,与题干时间和题意不符,排除 B项;启蒙运动出现在17、18世纪,与题干时间和题意不符,排除C项;文艺复兴出现在14至17世纪,与题干时间和题意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11.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的美洲。材料是对美洲印第安人的描述,其中马丘比丘被称为印加帝国的“失落之城”,C项正确;浮动园地是中美洲的阿兹特克人所创,排除A项;莎草纸与古埃及文明有关,排除B项;羽蛇神金字塔与玛雅人有关,排除D项。故选C项。
12.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的美洲。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根据材料“建造了长达数千千米的驿道和宏大的太阳庙”和所学知识可知,该文明是美洲的印加文明,其中“建立起官僚体系,强化国家综合治理”与该文明相符,A项正确;浮动园地是阿兹特克人发明的,排除B项;采用二十进位制,知道“零”的概念是玛雅文明成就,排除C项;美洲文明几乎隔绝于世,创造独特文明,排除D项。故选A项。
13.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南美)。据本题材料信息可知,秘鲁出土了来自秘鲁南方、智利北部、厄瓜多尔沿海等地的物品,说明古代南美文明存在长途迁徙或者交流,C项正确;多元一体就是说每一种文化都有自己的独立发展性,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个体,但是,同时又是一体的,就是有很好的整合性,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古代南美文明存在长途迁徙或交流,没有强调其多元一体的特征,排除A项;材料没有商品经济与市场的内容,排除B项;材料没有对古代南美文明与其他地区文明进行对比,无法得出率先进入文明时代,排除D项。故选C项。
14.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的印度。材料“…相反,雅利安畜牧者定居下来、改营农业时,他们不得不与原先的居民靠的很近的生活”体现的是伴随着雅利安人入侵印度,受制于现实,雅利安人不得不同当地民族融合,推动了区域文化的形成,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民族之间的融合,非改变了原有居民的生活方式,排除A项;印度文化具有其自身特色,非以欧洲文化为主,排除C项;材料与雅利安人在印度建立国家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15.A
【详解】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结论是:“中国弧”区域是东南“中原”区域与西北“草原”区域的交融区,由此可见“中国弧”为区域文明融合交流提供了可能,A项正确;材料体现农耕与游牧文明的交流而非隔绝,排除B项;地理环境对文明发展不是“决定性”影响,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农业的关键性作用,排除D项。故选A项。
16.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印度)。据材料“印度寡妇焚身殉夫的行为”及所学知识可知,这种行为受到印度封建思想的影响下产生的,英国政府“几次颁令劝阻该行为”“宣布‘萨蒂’为非法,须受法庭惩戒,强迫或劝诱‘萨蒂’者等同杀害罪,赞同者亦属犯罪”可知,英国政府对这种行为的禁止有利于女性地位的提高,有助于近代人文思想的传播,C项正确;英国殖民统治的阶级基础是英国的资产阶级,材料内容没有扩大殖民统治的阶级基础,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人文思想对封建思想的冲击,没有涉及民族民主意识,排除B项;英国并没有禁止“寡妇焚身殉夫的行为”的法律,排除D项。故选C项。
17.(1)核心内涵:同源共祖、多元一体或华夷一家。或者多民族谱系,认同炎黄始祖。
表现:社会—少数民族与汉族是同一祖先;政治—认同科举制度或政治制度;经济—认同生产方式或注重农业生产;思想习俗—认同思想观念(儒家思想)伦理道德。
(2)原因:建国初期,国家建设的需要(或百废待兴、或发展经济、科技等方面的需要)党和国家、政府的组织召唤;科学家的情感认同。
认识: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是什么,是自古以来逐步形成的;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有助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核心内涵:依据材料“在该体系中,传说中的黄帝是夷夏各族共同的始祖”,得出同源共祖、多元一体或华夷一家。或者多民族谱系,认同炎黄始祖。
表现:依据材料“分别成为哈尼、彝、汉、傣和瑶族的祖先”,得出社会—少数民族与汉族是同一祖先;依据材料“云南乡试名额也由洪熙元年(1425)的10名,增至万历末期的47名”,得出政治—认同科举制度或政治制度;依据材料“练兵劝农,兴学化俗”,得出经济—认同生产方式或注重农业生产;依据材料“民知草长养老而兴其孝弟矣”,得出思想习俗—认同思想观念(儒家思想)伦理道德。
(2)本题是背景类、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现代(中国)。原因:依据材料“1949年,中国共产党通过多种渠道动员海外人士回国参加建设”,得出建国初期,国家建设的需要(或百废待兴、或发展经济、科技等方面的需要)党和国家、政府的组织召唤;依据材料“回到祖国去,成为当时广大留美中国学生的追求和选择”,得出科学家的情感认同。
认识:从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形成的过程分析,得出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是什么,是自古以来逐步形成的;从铸就共同体意识分析,得出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其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分析,得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有助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18.(1)异:希罗多德研究历史叙述体,司马迁研究纪传体。
同:两者都着眼于“世界”范围来研究历史;具有通史意识;两者都重视史料;理性叙述历史;两者都勤奋治学。
(2)历史贡献:两者分别是东西方“史学之父”,都开创了历史研究的新体例;他们科学的历史研究态度,为后世的历史研究树立了典范;希罗多德和司马迁的历史著作都对后世历史研究和文献编纂产生了深远影响。
【详解】(1)本题为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西汉时期的中国和古代希腊。异:由材料中“希罗多德开创了一种编纂历史的新体裁——历史叙述体”可知,希罗多德研究历史叙述体;由“司马迁……创建了记叙中国通史的纪传体”可知,司马迁研究纪传体。
同:由材料中“希罗多德……足迹遍及小亚细亚、爱琴海诸岛、埃及、叙利亚、巴比伦、波斯帝国的腹地、色雷斯以及黑海北岸的西徐亚等地”、“在匈奴、南越、东越、朝鲜、西南夷、大宛等列传中,他以简明扼要的笔法描绘了各族各国的源流和概况”可知,两者都着眼于“世界”范围来研究历史;由“罗多德《历史》主题虽然是希波战争,但是实际上叙述的是亚欧非三洲当时希腊人所知历史范畴内的重大事件”、“司马迁……创建了记叙中国通史的纪传体”可知,两者都具有通史意识;由“他每到一处总是精心了解当地风土人情,考察文物古迹,多方采集各种民间传说、风俗习惯、法律、政治以及宗教等”、“司马迁第一次汇总古今典籍”可知,两者都重视史料;由“(希罗多德)并且不带有任何先入之见”、“马迁在其著作《史记》中,除着重记述了华夏民族以外,还尽可能详细地记载了当时边远少数民族和周围国家的史实”可知,两者都理性叙述历史;由“他(希罗多德)早年曾漫游各地,足迹遍及小亚细亚、爱琴海诸岛、埃及、叙利亚、巴比伦、波斯帝国的腹地、色雷斯以及黑海北岸的西徐亚等地”、“(司马迁)厥协六经异传,整齐百家杂语”可知,两者都勤奋治学。
(2)本题为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西汉时期的中国和古代希腊。历史贡献:由材料中“希罗多德开创了一种编纂历史的新体裁——历史叙述体”、“司马迁……创建了记叙中国通史的纪传体”并结合所学可知,两者分别是东西方“史学之父”,都开创了历史研究的新体例;由“他(希罗多德)早年曾漫游各地,足迹遍及小亚细亚、爱琴海诸岛、埃及、叙利亚、巴比伦、波斯帝国的腹地、色雷斯以及黑海北岸的西徐亚等地”、“(司马迁)厥协六经异传,整齐百家杂语”可知,他们科学的历史研究态度,为后世的历史研究树立了典范;结合所学可知,希罗多德和司马迁的历史著作都对后世历史研究和文献编纂产生了深远影响。
19.(1)主要流向:①内地迁往边疆;②少数民族内迁;③北民南迁;④华人外流;⑤外族内流。
(2)因素:
政治:政局(社会稳定或动荡)、政府(统治阶级专制或土地兼并严重会导致被迫迁移)、政策(出于政治、经济或军事目的组织军民迁移)、战争。
经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地区农业发展状况;交通便利与否;人地矛盾;谋生状况。
自然:自然灾害、资源丰富程度文明:文明吸引力或文明的先进与否(少数民族内迁)。
人口:地区人口压力。
(3)特征:①经济重心的南移伴随着北方人民的南迁;②南移趋势往往在封建割据、战乱时较为突出;③政治中心的南移对经济重心的南移有一定的影响。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由材料“东汉末年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的游牧民族迁入内地,与汉族混杂而居。”可得出少数民族内迁;由材料“到西晋末年北方大乱,北方的汉族先后南下,迁移到长江中下游一带”可得出北民南迁;由材料“朱元璋发动声势浩大的移民,命令他的百姓和士兵去人口稀少之地开垦、守卫。”可得出内地迁往边疆;由材料“随着女真民族建立的金国占据中国大陆中北部”可得出外族内流;结合所学可得出华人外流;
(2)本题是原因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由材料“到西晋末年北方大乱、安史之乱、清朝政府宣布,入川移民可以入籍,可应科举。”可得出政局(社会稳定或动荡)、政府(统治阶级专制或土地兼并严重会导致被迫迁移)、政策(出于政治、经济或军事目的组织军民迁移)、战争。由材料“明朝初年,由于连年战乱屠戮、北人南迁,北方的人口从全国户数的四成,降低到不足一成半,千里沃土化为废墟。中国北方经济衰败,而江南则人满为患。”及所学可得出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地区农业发展状况;交通便利与否;人地矛盾;谋生状况;地区人口压力。
(3)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由材料“北方的汉族先后南下,到西晋末年北方大乱,北方的汉族先后南下,迁移到长江中下游一带。”及所学可得出经济重心的南移伴随着北方人民的南迁;由材料“在公元8世纪的安史之乱时,大批北方居民南下逃避战乱。”可得出南移趋势往往在封建割据、战乱时较为突出;由材料“北宋末年到南宋时期,随着女真民族建立的金国占据中国大陆中北部,大批人口随着败退的统治者,迁居偏安江南。”可得出政治中心的南移对经济重心的南移有一定的影响。
20.(1)苏格拉底——西方哲学的奠基者之一。
公元前5世纪,雅典奴隶制民主政治高度发展。受智者学派影响,雅典城邦世风日下、道德沦丧。苏格拉底倡导“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提倡“美德即知识”、“认识你自己”等,致力于探讨人生哲理和社会伦理,使哲学成为一门真正研究“人”的学问。他热爱城邦,尊重法律,重视教育和道德,其捍卫真理、视死如归的精神令人敬仰。
(2)莎士比亚——英国文艺复兴运动的杰出代表。
16、17世纪的欧洲,随着资本主义发展及资产阶级的壮大,以人文主义为核心文艺复兴运动进入高潮。莎士比亚是该时期英国伟大的戏剧家。他的作品《哈姆雷特》、《李尔王》等,热情讴歌人的伟大,称人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充分体现了人文主义的政治理想和道德观念,使人们更多地关注人类本身与现实世界,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的发展和欧洲文化的进步。
【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人物阐释题,时空是公元前5世纪、1500-1800年(世界)。根据题目要求,首先需要选择历史文化名人,如古希腊时期可以选择苏格拉底,然后结合苏格拉底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其思想主张和影响展开评价,如苏格拉底——西方哲学的奠基者之一。公元前5世纪,雅典奴隶制民主政治高度发展。受智者学派影响,雅典城邦世风日下、道德沦丧。苏格拉底倡导“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提倡“美德即知识”、“认识你自己”等,致力于探讨人生哲理和社会伦理,使哲学成为一门真正研究“人”的学问。他热爱城邦,尊重法律,重视教育和道德,其捍卫真理、视死如归的精神令人敬仰。
也可以选择1500-1800年的历史人物,如莎士比亚——英国文艺复兴运动的杰出代表。然后结合文艺复兴、莎士比亚的文学贡献和影响分析可知16、17世纪的欧洲,随着资本主义发展及资产阶级的壮大,以人文主义为核心文艺复兴运动进入高潮。莎士比亚是该时期英国伟大的戏剧家。他的作品《哈姆雷特》、《李尔王》等,热情讴歌人的伟大,称人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充分体现了人文主义的政治理想和道德观念,使人们更多地关注人类本身与现实世界,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的发展和欧洲文化的进步。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第六单元 世界殖民体系与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 测试卷(含解析)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