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琼海市嘉积中学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B卷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包括隋唐运河在内的大运河在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获准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46个世界遗产项目。隋唐运河开凿于( )
A.隋文帝时期 B.唐高祖时期 C.唐玄宗时期 D.隋炀帝时期
2.秦朝和隋朝都是短命王朝,却分别为汉唐盛世奠定了基础。它们共同的历史贡献是( )
A.都开凿了沟通南北的大运河 B.都创立了有利于统一的制度和措施
C.都出现了盛世 D.都修筑过大规模的军事防御工程
3.唐太宗告诫大臣:“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下面最能体现唐太宗这种理念的措施是( )
A.广纳贤才,知人善任 B.减轻人民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C.严格考察各级官吏政绩 D.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
4.有者认为:安史之乱后唐朝能够延续,这项工程发挥了重要作用。它的功用不仅是南粮北调,更是把南北融为一体。材料中的“这项工程”是
A.都江堰 B.灵渠 C.大运河 D.长城
5.“主纳忠谏,臣进直言,蔚然成风”,是唐太宗统治时期出现“贞观之治”的一个重要原因。当时敢于直言的著名大臣是( )
A.房玄龄 B.杜如晦 C.魏征 D.宋璟
6.唐朝与70多个国家或地区有官方往来,允许各国人来留学、经商,吸收许多外国人担任官职。唐朝的文学艺术对日本、高丽等国影响深远,丝织技术传到西亚、欧洲。这反映出唐朝( )
A.中外交往繁盛 B.政治制度完善 C.民族关系和睦 D.南北交流加强
7.“限于当时的国力,节度使很少得到中央政府的津贴,必须由自己在防区内自给自足地筹措招兵买马、屯粮制械的费用。这种做法的负面效应是明显的,节度使对中央政府的离心力日渐增大。”这直接导致了
A.八王之乱 B.安史之乱 C.官吏冗余 D.宦官专权
8.“大者登台阁,小者仕郡县,资身奉家,各得其足。五尺童子,耻不言文墨焉。是以进士为士林华选,四方观听,希其风采。”据此可知科举制( )
A.促进了社会阶层流动 B.营造了浓厚读书氛围
C.加强了南北文化交流 D.选拔官员仍看重门第
9.下图所示唐朝前期户数的变化主要是由于( )
A.文化教育昌盛 B.少数民族内迁
C.中外交往频繁 D.社会经济发展
10.唐人陈陶在《陇西行》中说:“自从贵主(指文成公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这说明文成公主入藏( )
A.使吐蕃统一了青藏高原 B.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
C.加强了唐对吐蕃的管辖 D.使唐蕃订立了友好盟约
11.孙机在《中国古舆服论丛》写道:“唐代前期,人们比较欣赏胡服,男、女皆有穿胡服、戴胡帽者,胡帽的样式更是多种多样。”下列诗歌中能反映这一现象的是()
A.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李白) B.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陆龟蒙)
C.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竞纷泊(元稹) D.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杜甫)
12.下图所示历史人物的主要事迹是
A.东渡日本传播佛教 B.将唐典章引入日本
C.实现民族间大融合 D.西行天竺求取佛经
13.唐朝时有位阿拉伯人来到中国江南农村游历。他可能看到的景象是
①小溪旁筒车把溪水送进田里
②有的农民扶着曲辕犁在耕田
③有的农民在秧田里插占城稻
④有的农民在地里收获花生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②③
14.历史典籍《东征传》记载:日本长屋亲王在赠送大唐的千件袈裟上绣“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寄诸佛子,共结来缘”,以恳请唐代某位高僧东渡日本,传经播法。此位高僧是
A.玄奘 B.鉴真 C.一行 D.慧能
二、论述题
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筒车的主要部件由两大部分构成,其一是立轮,属动力装置,二是挹水筒,属工作部件,立轮的设计,显然受到魏晋南北朝时期以来的水碓、水磨等的影响。在筒车出现之前,利用水力做动力推动机械运转的有关技术日趋成熟,已形成一定的传统;筒车产生还跟南方存在利用竹材中空特性的传统有关。南方人民从很古老的时代起就多方面利用竹材的中空特性,如截竹做笛、箫等吹奏乐器,截竹筒做提水桶、饭盒、吹火筒等等。一旦上述两项技术传统发生接触,就很容易组合出一种新的技术要素;筒车的产生乃是异地传入的利用水利作为机械动力的有关技术与本地竹材中空利用技术相结合的结果。
——王利华《连筒与筒车》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唐朝时期发明的另一项重要农业工具;
(2)阅读材料,围绕其主题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三、综合题
16.唐朝是中国古代史上的鼎盛时期,在当时世界上声名显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太宗和唐玄宗前期的统治
唐太宗 唐玄宗
政治 勤于政事,善于用人、虚心纳谏 重用贤能,整顿吏治
经济 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发展经济,改革税制
文化 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 注重文教,编修经典
——根据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整理(1)唐太宗和唐玄宗统治时期分别出现了什么盛世局面?根据材料一归纳唐朝能够出现这两个盛世局面的共同原因。
材料二:A.韩愈:“长安百万家,出门无所之。”B.白居易:“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C.白居易:“胡麻饼样学京都,面脆油香新出炉。”D.王维“九天阔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流。”
(2)以上诗句描述了唐都长安的风貌,分别反映了盛唐多个领域的盛况。请将诗句与以下四个领域正确搭配,填入序号即可。
①反映布局规整的是 ②反映对外交流的是
③反映人口众多的是 ④反映民族文化交融的是
(3)请举反映唐朝民族交融的一个典型事例。
材料三:唐代中国,经济繁荣,社会稳定,国力强盛,唐文化融合域外文化,深为当时世界各国人民所向往,……唐朝把域外文化带入唐土,又把唐文化传播四方,促进了中外文化大交流。
(4)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朝时期“把域外文化带入唐土”的是什么历史事件?把大唐文化传播到四方的著名代表人物是谁?
17.阅读下列材料并问答问题
材料一:“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材料二:“北通涿郡之鱼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利也博哉。”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河”是指什么?
(2)此“河”是谁在位时开通的?开通此河的目的是什么?
(3)此河开通后有什么作用?
(4)材料二中的“涿郡”、“江都”分别指现在的什么地方?
18.材料一
材料二
胡曾《汴水》
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
锦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
皮日休《汴河怀古》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请回答:
(1)依次写出材料一中三个位置的名称:
①__________②__________③__________
四段的名称: 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D.________
(2)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这条“河”在历史上有何地位和作用?
19.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若兵戈屡动,土木不息,而欲不夺农时,其可得乎?”王珪曰:“昔秦皇、汉武,外则穷极兵戈,内则崇侈宫室,人力既竭,祸难遂兴……失所以安人之道也。亡隋之辙,殷鉴不远。”……太宗曰:“公言是也。夫安人宁国,惟在于君……”
——〔唐〕吴兢《贞观政要》卷八《务农》
(1)材料一中唐太宗与大臣王珪探讨的是什么问题?为此,太宗在国家治理上采取了什么针对性措施?
材料二 贞观十五年,太宗谓侍臣曰:“守天下难易?”侍中魏征对曰:“甚难。”太宗曰:“任贤能、受谏诤,即可,何谓为难?”征曰:“观自古帝王,在于忧危之间,则任贤受谏,及至安乐,必怀宽怠……圣人所以居安思危,正为此也。安而能惧,岂不为难?”
——〔唐〕吴兢《贞观政要》卷一《君道》
(2)材料二中唐太宗与魏征探讨的是什么问题?唐太宗知人善任,重用了哪些著名宰相?
(3)从唐太宗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他的哪些优良品质?
20.唐朝是中国历史上向周边国家进行文化与技术大输出的一个时期,兼容并包的社会风气,也给唐朝提供了一个吸收周边国家优秀文明成果的机会。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代海内统一,国力鼎盛,文化昌茂,是亚洲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日本多次派外交使团和留学生来长安。外国来使中,有一部分由盐城海口登陆,转道内河、陆道而抵长安。
材料二:玄奘为寻求准确的佛经文本,西行求法,历经艰辛,十余年中,行程数万里,游历百余国。回国后,他译出佛经1 300多卷,精炼而准确。根据他的口述,由弟子记录而成的一本书籍,成为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
(1)材料一中日本向中国派遣外交使团的目的是什么?分析这一行为对日本的影响;
(2)材料二中玄奘西行的目的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根据他的口述,由弟子记录而成的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的名称;
(3)综合上述材料,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D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隋炀帝从605年起开通大运河。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连接了五大水系,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全长2700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自北向南依次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交流。D项正确;排除ABC项。故选D项。
2.B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秦朝和隋朝都创立了有利于统一的制度和措施,如秦朝创立了一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在地方实行郡县制,有利于统一,并且为后世所沿用,影响深远,而隋朝发展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创立了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度,也为后世所沿用,B项正确;隋朝在隋炀帝时期开凿了沟通南北的大运河,但是与秦朝不符,排除A项;隋朝在隋文帝时期开创了“开皇之治”的盛世局面,但是与秦朝不符,排除C项;秦朝修筑过大规模的军事防御工程长城以抵御北方匈奴的进犯,但是与隋朝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3.B
【详解】根据题干“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可以看出,唐太宗以民为本,关心百姓疾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能体现这一治国理念的是减轻人民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B项正确;广纳贤才,知人善任,是唐太宗在用人方面采取的措施,不能直接体现出唐太宗重视人民的理念,排除A项;严格考察各级官吏的政绩是整顿吏治的措施,不能直接体现出唐太宗重视人民的理念,排除C项;完善科举制属于文化方面的制度建设,不能直接体现出唐太宗重视人民的理念,排除D项。故选B项。
4.C
【详解】隋朝开凿大运河,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交流,也便利了南粮北调,故选C;都江堰位于四川,不符合“南粮北运”“把南北融为一体”,排除A;秦朝修灵渠,主要用于军事,不符合“南粮北运”,排除B;长城位于我国北方,修筑的目的是防御匈奴的进攻,不符合“把南北融为一体”,排除D。
5.C
【详解】据材料“主纳忠谏,臣进直言,蔚然成风”并结合所学可知,唐太宗统治时期虚心纳谏,魏征被唐太宗称之为“镜子”,是当时敢于直言的著名大臣,C项正确;房玄龄为李世民出谋划策,是李世民得力的谋士之一,排除A项;杜如晦为隋唐时期李世民帐下重要参谋,排除B项;宋璟一生为振兴大唐励精图治,与姚崇同心协力,辅佐唐玄宗开创"开元盛世",与房玄龄、杜如晦、姚崇并称唐朝四大贤相,排除D项。故选C项。
6.A
【详解】根据材料“唐朝与70多个国家或地区有官方往来,允许各国人来留学、经商,吸收许多外国人担任官职、唐朝的文学艺术对日本、高丽等国影响深远,丝织技术传到西亚、欧洲”可知,唐朝与他国之间有政治、经济交流,中外交往繁盛,A项正确;政治制度完善,材料未体现,排除B项;民族关系和睦是唐朝与少数民族之间,排除C项;南北交流加强,材料未体现,排除D项。故选A项。
7.B
【详解】根据“节度使……必须由自己在防区内自给自足地筹措招兵买马、屯粮制械的费用”可知,节度使有很大的自主权,随着实力的增强,节度使对中央政府的离心力日渐增大,最终演变为叛乱,唐朝节度使实力的膨胀,就直接导致了安史之乱,B项正确;唐朝时出现节度使,西晋末年爆发八王之乱,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官吏冗余”“宦官专权”方面的信息,排除CD项。故选B项。
8.B
【详解】根据材料“……五尺童子,耻不言文墨焉。是以进士为士林华选,四方观听,希其风采”可知,科举制推动了社会读书风气的形成,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社会阶层流动、南北文化交流、选拔官员仍看重门第,排除A、C、D项。故选B项。
9.D
【详解】
根据题干柱状图中唐朝前期户数的不断增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与唐朝前期的“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有关,这一时期社会经济持续发展,人口持续增长,D项正确;文化教育昌盛不是唐朝前期户数的变化的主要原因,排除A项;少数民族内迁不是唐朝前期户数的变化的主要原因,排除B项;中外交往频繁不是唐朝前期户数的变化的主要原因,排除C项。故选D项。
10.B
【详解】依据材料“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可以看出反映了文成公主入藏促进了汉藏之间的文化交流,吐蕃生活在青藏高原一带,今藏族的祖先,首领称赞普。以游牧、农耕为业,纺织、冶铸水平高。7世纪,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定都逻些(今拉萨)。松赞干布仰慕中原文明,几次向唐朝求亲。641年,唐太宗在位时,文成公主入藏和亲,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B项正确;吐蕃统一了青藏高原是在文成公主入藏之前,排除A项;唐朝时期吐蕃还没有归属中央管理,排除C项;使唐蕃订立了友好盟约是在唐玄宗时期,排除D项。故选B项。
11.C
【详解】材料“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竞纷泊”反映少数民族的音乐和服饰的流行,与“胡帽的样式更是多种多样”相关,C项正确;材料“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反映的是唐代的饮食,材料“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反映的是唐代的瓷器,材料“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反映的是唐代农业丰收,排除ABD。故选C项。
12.D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图片为“玄奘西行求法(邮票)”。贞观初年,高僧玄奘西行前往天竺取经,不畏艰险,历经磨难,经过4年的长途跋涉到达天竺。根据他的口述,由弟子记录成书的《大唐西域记》,记载了他游历过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山川风物及社会习俗,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故D项符合题意;鉴真东渡日本,遣唐使将唐典章引入日本,均与题干“人物(玄奘)”不符,排除AB项;玄奘西行是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的代表,与民族融合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13.A
【详解】根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曲辕犁和筒车是唐朝的生产工具,故①②符合题意;占城稻在宋朝时才由越南传入中国,故③不符合题意;花生在明朝时才由美洲传入中国,故④不符合题意。A正确,BCD排除。故选A。
14.B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东渡日本宣扬佛法的是鉴真,故选B;玄奘是西游,而非东游,排除A;一行的主要功绩是制定《大衍历》,并未东渡日本,排除C;慧能的主要功绩是使繁琐的佛教简易化,使从印度传入的佛教中国化,其并未东渡日本,排除D;故选B。
15.(1)曲辕犁。
(2)【示例】观点:生产工具的创新与改进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
论述:筒车的发明受到魏晋南北朝时期以来的水碓、水磨等的影响,还跟南方存在利用竹材中空特性的传统有关。南方高地或丘陵农业有浇灌需求,就利用水力作为机械动力的有关技术与本地竹材中空利用技术相结合发明了筒车。筒车的发明节省了人力,提高了灌溉效率,促进了农业发展。
唐朝的曲辕犁也是在不断的农业生产实践中发明和改进的。汉朝时就发明了“二牛抬杠”的犁,适合北方土地平坦、面积大的特点。唐朝时随着南方农业的发展,南方多山地和丘陵的特点,需要改进犁耕技术,于是在反复的实践中发明了曲辕犁。
因此,生产工具的创新与改进来自于社会实践积累和社会需求。而这种创新与改进有利于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从而推动社会进步。
【详解】(1)农业工具: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在农业生产工具上有所发明改进,其中主要的代表有用于灌溉的筒车以及用于耕地的曲辕犁等。故唐朝时期发明的另一项重要农业工具是曲辕犁。
(2)根据材料,围绕其主题提炼的观点为:生产工具的创新与改进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
论述: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可以从筒车、曲辕犁的演变和作用等角度进行分析即可,所以,筒车的发明受到魏晋南北朝时期以来的水碓、水磨等的影响,还跟南方存在利用竹材中空特性的传统有关。南方高地或丘陵农业有浇灌需求,就利用水力作为机械动力的有关技术与本地竹材中空利用技术相结合发明了筒车。筒车的发明节省了人力,提高了灌溉效率,促进了农业发展。
唐朝的曲辕犁也是在不断的农业生产实践中发明和改进的。汉朝时就发明了“二牛抬杠”的犁,适合北方土地平坦、面积大的特点。唐朝时随着南方农业的发展,南方多山地和丘陵的特点,需要改进犁耕技术,于是在反复的实践中发明了曲辕犁。
因此,生产工具的创新与改进来自于社会实践积累和社会需求。而这种创新与改进有利于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从而推动社会进步。
16.(1)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善于用人、重视经济发展、重视教育(完善科举制)。
(2)①:B;②:D;③:A;④:C。
(3)文成公主入藏。
(4)玄奘西行;鉴真。
【详解】(1)盛世局面: 根据所学可知,唐太宗开创贞观之治,唐玄宗开创开元盛世;
原因:根据所学和材料一“勤于政事,善于用人、虚心纳谏——重用贤能,整顿吏治”可知,这体现的共同原因是,善于用人;根据所学和材料一“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发展经济,改革税制”可知,这体现的共同原因是,重视经济发展;根据所学和材料一“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注重文教,编修经典”可知,这体现的共同原因是,重视教育。
(2)搭配: 根据所学和材料二可知,“长安百万家,出门无所之”,出门无立脚之地,体现了人口众多;“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用比喻手法反映布局规整;“胡麻饼样学京都,面脆油香新出炉”,从食品方面反映民族文化交融;“九天阔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流” ,万国参拜,反映对外交流。故:①反映布局规整的是B;②反映对外交流的是D;③反映人口众多的是A;④反映民族文化交融的是C。
(3)典型事例: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吐蕃是今天藏族的祖先。松赞干布是吐蕃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文成公主入藏,促进了汉藏密切交往和民族交融。
(4)历史事件: 根据所学和材料三“唐朝把域外文化带入唐土”可知,玄奘西游,用印度佛教经典丰富中国佛教文化;
人物:根据所学和材料三“把唐文化传播四方”可知,鉴真东渡,将唐朝文化传到日本,促进了日本的发展。
17.(1)隋朝大运河 (2)隋炀帝: 加强对国家统治。
(3)促进了运河两岸城市经济的发展:加强/南北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巩固了国家的统一。 (答出其中两点即可)(如只答“加强了南北交流”只得分)
(4)北京、扬州
【详解】(1)依据材料一“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这句诗的意思是:一直以来人们都认为隋朝灭亡是因为大运河的开凿,但从运河开通至今,南北交通仍然依赖大运河。这是唐朝诗人皮日休对隋朝大运河的评价。由此可知“此河”指的是隋朝大运河。(2)依据课本所学,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公元605年,隋炀帝征发民工几百万,利用了天然河道和旧有渠道,开通了一条以东都洛阳为中心,从北向南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四段,贯通北起涿郡(北京),南到余杭(杭州)的大运河。(3)依据材料二“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达江都之传输其利也博哉。”可以知道。大运河北可达涿郡。南可到江都。再到杭州。由此可见,大运河便利了南北运输,是一条贯通南北的大动脉,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运河两岸城市经济的发展,巩固了国家的统一。(4)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杭州),经过江都(今扬州)。其中的“涿郡”、“江都”分别是指现在的北京和扬州。全长两干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18.(1)①洛阳②涿郡③余杭
A.永济渠B.通济渠C.邗沟D.江南河。
(2)地位:它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作用: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交流,成为我国南北交通的大动脉。
【详解】(1)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为巩固隋朝统治,加强南北交通,公元605年,隋炀帝征发民工几百万,利用了天然河道和旧有渠道,开通了以东都洛阳为中心,开通了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连成了一条贯通北起涿郡(北京),南到余杭(杭州)的的大运河,大运河全长两千多千米,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所以答案为:①洛阳②涿郡③余杭 A.永济渠B.通济渠C.邗沟D.江南河
(2)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大运河开通后,贯穿了河南,河北,江苏,浙江等省,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加强了南北联系,维护了国家统一,大运河成为南北政治、经济、文化联系的纽带,运河的通航还促进了沿岸地区城镇和工商业发展。历朝对运河不断疏浚、改造,使它持续发挥着贯通南北动脉的作用。
点睛:关于大运河,需要掌握大运河开通的时间;大运河的示意图;大运河开凿的原因;大运河产生的而历史影响等知识。
19.(1)问题:治国的经验与教训(或以人为本、治国安民、治国的方针策略等)。措施:以人为本,减轻人民负担,重视农业生产。
(2)问题:君王任贤纳谏的问题。宰相:房玄龄、杜如晦等。
(3)善于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勤政爱民、以民为本(爱惜民力)、居安思危、虚心纳谏、知人善任等。
【详解】(1)问题:根据材料一“昔秦皇、汉武,外则穷极兵戈,内则崇侈宫室,人力既竭,祸难遂兴……失所以安人之道也。亡隋之辙,殷鉴不远。”和所学可知,唐太宗与大臣王珪探讨的是治国的经验与教训(或以人为本、治国安民、治国的方针策略等)。
措施:依据所学可知,太宗在国家治理上采取的措施有以人为本,减轻人民负担,重视农业生产。
(2)问题:根据材料二“任贤能、受谏诤,即可,何谓为难?”和所学可知,唐太宗与魏征探讨的是君王任贤纳谏的问题。
宰相:结合所学可知,唐太宗广纳贤才,知人善任,当时朝中人才济济,房玄龄善于谋略,杜如晦敢于决断,他们都是贞观时期著名的宰相。所以,唐太宗知人善任,重用了房玄龄、杜如晦等著名宰相。
(3)优良品质:综合以上材料和所学可知,从唐太宗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他的优良品质有善于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勤政爱民、以民为本(爱惜民力)、居安思危、虚心纳谏、知人善任等。
20.(1)目的: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影响:遣唐使把唐朝先进的制度、天文历法、文字、典籍、书法艺术、建筑技术等传回日本,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2)目的:寻求准确的佛经文本。名称:《大唐西域记》。
(3)观点:唐朝的对外交往具有双向交流、兼收并蓄的特点。
论述:唐朝在对外交往过程中,一方面积极传播唐朝文化,另一方面也不断地从外来文化中吸取养分。日本和新罗派遣使节和大批留学生到中国学习,把唐朝先进的制度、天文历法等传回本国,推动社会发展;唐朝高僧玄奘西行天竺求取佛经,为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积极频繁的对外交往不仅对周边国家和地区产生了重大影响,也促进了唐朝自身的繁荣。所以说,唐朝的对外交往具有双向交流、兼收并蓄的特点。
【详解】(1)目的:根据材料一“唐代海内统一,国力鼎盛,文化昌茂,是亚洲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并结合所学可知,日本向中国派遣外交使团的目的是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
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646年开始,日本仿效唐朝的典章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史称“大化改新”。大化改新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
(2)目的:根据材料二“玄奘为寻求准确的佛经文本,西行求法”可知,材料二中玄奘西行的目的是寻求准确的佛经文本;
文献的名称:结合所学可知,根据玄奘的口述,由弟子记录而成的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的名称是《大唐西域记》。
(3)小短文: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读懂材料并从材料获取有效信息,拟定具体的论题,再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据上述材料反映的遣唐使来华、大化改新、玄奘西行,可提炼的观点为:唐朝的对外交往具有双向交流、兼收并蓄的特点。然后结合相关史实进行论述:唐朝在对外交往过程中,一方面积极传播唐朝文化,另一方面也不断地从外来文化中吸取养分。日本和新罗派遣使节和大批留学生到中国学习,把唐朝先进的制度、天文历法等传回本国,推动社会发展;唐朝高僧玄奘西行天竺求取佛经,为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积极频繁的对外交往不仅对周边国家和地区产生了重大影响,也促进了唐朝自身的繁荣。最后进行总结:所以说,唐朝的对外交往具有双向交流、兼收并蓄的特点。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海南省琼海市嘉积中学2023-2024七年级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B卷)(含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