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2024中考历史第一次模拟考试河北卷06(原卷版+解析版)


2024中考历史第一次模拟考试卷
一、选择题
1. 19世纪中期,马克思在《鸦片贸易史》中指出: “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的帝国,不顾时势,安于现状,人为地隔绝于世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这样一个帝国注定最后要在一场殊死的决斗中被打垮。”这种“幻想”被打破始于( )
A. 道光帝 B. 咸丰帝 C. 光绪帝 D. 宣统帝
2. 下图是外国资本在中国设立工厂数量变化图。与这一变化直接相关的条约是( )
A. 《南京条约》 B. 《天津条约》 C. 《马关条约》 D. 《辛丑条约》
3. 下图是小张同学制作的关于中国近代侵略与反抗的年代尺。图中对应正确的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4. 下图所示历史事件最终( )
A. 签订了《南京条约》
B. 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开始
C. 推翻了清政府统治
D. 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5. 中国近代社会,书籍和报刊是大众媒体的主要形式,因此成为各种政治力量宣传思想主张的阵地。下列书籍或报刊所宣传的思想主张出现的先后顺序正确的是( )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①④ C. ③②①④ D. ②①③④
6.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民不分种族、阶级、宗教信仰,一律平等;参议院行使立法权,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行使行政权并负其责任,司法独立等。”这段话体现了三民主义中的( )
A 民主主义 B. 民族主义 C. 民权主义 D. 民生主义
7. 上海《时报》刊登了一篇题为《新陈代谢》的文章,描述了近代中国社会的变化,其中说道:“共和政体成,专制政体灭。中华民国成,清朝灭。总统成,皇帝灭。”材料论述的是( )
A. 辛亥革命的背景 B. 辛亥革命的成果
C. 护国战争的背景 D. 护国战争的成果
8. 英国《权利法案》规定:“未经议会同意,国王不能征税”;法国1789年制宪会议通过《人权宣言》,宣告了人权、法治、自由、分权、平等和保护私有财产等基本原则。上述材料应纳入的学习主题( )
A. 走向近代 B. 资本主义制度的初步确立
C. 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 D. 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9. 《俄国革命》在“最后冲击”一节中作了如下叙述:晚上9点40分,“阿芙乐尔号”巡洋舰进行了空弹射击,发出了进攻信号。当午夜过后,起义者进入冬宫时,冬宫的守卫者已大部撤离,余下的也放弃了抵抗。上述材料反映的事件( )
A. 开启了俄国近代化的进程 B. 推动俄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C. 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D. 实现了国家的工业化
10. 1941年8月15日,罗斯福和丘吉尔在联名电报上称:“我们充分认识到,苏联的英勇和坚决的抵抗对打败希特勒主义有着多么巨大的重要性,因此我们感到在任何情况下,我们都必须在制定将来分配我们共同资源的计划这件事情上迅速立即行动起来。”材料表明美英( )
A. 肯定了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贡献 B. 消除了和苏联之前的矛盾
C. 推动国际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 D. 主张开辟欧洲第二战场
11. 1959年,赫鲁晓夫评论说:“国际紧张局势的情况就像一棵卷心菜。如果你把菜叶一片一片地剥去,就会看到菜心,而国际紧张局势的核心就是“□”材料中的“□”应是( )
A. 中美关系 B. 美苏关系 C. 中苏关系 D. 美日关系
二、非选择题
12.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鸦片战争以前,中国对外贸易只限于广州一口,又对外国通商活动作了种种限制,这远远不能满足资本主义列强的需求。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开放了广州、福州、宁波、厦门和上海5地为通商口岸。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被迫开放营口、烟台、汕头等沿海港口以及长江沿岸的汉口、九江、南京和镇江等地区列为通商口岸。1895年《马关条约》中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其中重庆是长江上游的重要城市。
——摘编自沈年耀《论近代西方列强对中国经济侵略的特点》
材料二 自鸦片战争后至20世纪初,列强在上海、广州、福州、厦门、天津等众多通商口岸设立了租界,租借地在租期之内完全由列强管辖,中国停止行使自己的主权,这些地区完全成了列强的殖民地。在这些城市中,列强移植和建设近代公用设施,包括自来水、煤气、路灯、电话等电器,还有汽车、电车等公共交通,还制定了相关的城市管理制度。不仅为居民创造了便利舒适的生活环境,而且也为工商业发展提供了较好的投资条件。
——摘编自《历史学科专题讲座》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清政府被迫开辟通商口岸的原因。并根据近代设置通商口岸的历程,概括列强侵华势力的发展趋势。
(2)据材料二,概括开辟通商口岸给近代中国带来了哪些影响
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60年代,日本在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冲击后,进行了由上而下、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全面西化与现代化改革运动。当时日本政府派出一些大型考察团出访欧美,对欧美10多个国家的政治、外交、法律、军事等情况进行了认真考察。考察团提出的“殖产兴业”、“富国强兵”、“文明开化”三大政策被奉为日本建国的指导方针。
材料二 日本……整个国家经济陷入瘫痪的边缘,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成为仅次于美国的资本主义世界第二经济大国……日本积极从西方国家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从不吝惜在教育上进行巨大投资,并且战前已有相当研发规模和技术基础,因此日本在发展科技方面和以科技发展经济方面取得了惊人的成就。
——摘编自李绍猛《日本二战后的创新崛起》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日本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冲击”始于哪一史实 为此进行的“现代化改革”指什么
(2)材料描述了日本哪一时期的经济发展状况 概括这一时期日本经济发展状况。
(3)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日本两次崛起的共同原因中至今对中国仍有借鉴意义的有哪些
14. 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探究问题。
材料一 虽然当时他们没有声音,但一旦改革失败,他们就会表现出一股很强的义愤“戊戌六君子”被杀的时候,不少老百姓其实是叫好的,他们都认为圆家杀了奸臣。对老百姓而言,康梁就是奸臣。在这里,我们也必须提到另一个问题:对于变法来说, 启蒙可能是一个方面,而文化的改造一直会是个难题。这个难题一直困扰着近代中国的历史选择和变法取向。
——张鸣《重说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孙中山晚年颇为深刻地认识到,建立共和,“民权何由而发达 则从团结人心,纠合群力始”。可是,“十年以前,非特一般人不知共和为何物,即知识阶级亦鲜解共和真理”,更有甚者,许多人“不但不知共和的好处,反而希望满清复辟”…… “至于欧美的风土人情和中国不同的地方是很多的,如果不管自己的风土人情是怎么样,便像学外国的机器一样,把外国管理社会的政治硬搬进来,那便是大错。”
——董方奎《评孙中山晚年政体思想的飞跃》
材料三 博物馆承载着历史,凝结着记忆,是看得见的民族精气神,是摸得到的文明根与脉。 习近平总书记一直高度重视博物馆工作。他在视察时说道“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 国家除了出台一系列支持博物馆发展的政策措施,2023年度还下达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补助资金34.4亿元。据国家文物局不完全统计,2024年春节假期,全国6000多家博物馆共接待游客超5000 万人次,达历史最高水平。一票难求的北京故宫博物院,建筑古朴典雅、十分宏伟,藏品不计其数,每一件文物都展现了中国古代的文化艺术气息。作为世界文化遗产,每年都吸引着成千上万的国内外游客前来参观。
材料四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也广受欢迎,这里陈列着中国近代以来的军事装备,件件都透漏着中华民族绝不屈服、永远向上的精神。其中的土地革命战争馆,透过红军长征时用过的牛皮水袋和草鞋,仿佛看到了过草地、爬雪山时艰难的步伐,看到了党的新政权面临的恶劣环境和艰难局面,看到了老一辈革命家的一片忠诚、一份誓言、一颗赤心。
(1)材料一中的“改革”指哪一史实 据材料一,概括“改革失败”的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为实现共和先后与哪两个反动政府进行斗争 据材料二,归纳孙中山认为中国民主共和政体失败的原因有哪些
(3)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史实共同表明近代中国探索民主道路亟待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4)据材料三,分析“博物馆热”悄然兴起的原因。
(5)据材料四,着眼于文化复兴,推断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发挥强大力量。
(6)综合材料三和材料四及问题,归纳出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经验。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
2024中考历史第一次模拟考试卷
一、选择题
1. 19世纪中期,马克思在《鸦片贸易史》中指出: “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的帝国,不顾时势,安于现状,人为地隔绝于世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这样一个帝国注定最后要在一场殊死的决斗中被打垮。”这种“幻想”被打破始于( )
A. 道光帝 B. 咸丰帝 C. 光绪帝 D. 宣统帝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和材料“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的大帝国”“不顾时势,安于现状”“隔绝于世”等字眼可以判断,材料中的“帝国”是指清朝,因为当时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使自己“隔绝于世界”,而这种“幻想”被打破始于鸦片战争,鸦片战争时在位的清朝皇帝是道光帝,A项正确;经上述分析可知,清朝的这种“幻想”被打破开始于道光帝,而不是咸丰帝、光绪帝、宣统帝,排除BCD项。故选A项。
2. 下图是外国资本在中国设立工厂数量变化图。与这一变化直接相关的条约是( )
A. 《南京条约》 B. 《天津条约》 C. 《马关条约》 D. 《辛丑条约》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所学可知,在1895年签订的《马关条约》中规定,日本可以在中国的通商口岸投资设厂,这标志着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方式,由原来的以商品输出为主转为以资本输出为主,从此,列强纷纷在中国投资设厂,外国资本在中国设立工厂数量急剧增长,出现了题干图片所示的状况,C符合题意,C项正确;鸦片战争时期签订《南京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签订《天津条约》,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时期签订《辛丑条约》,都与题干内容无关,排除ABD项。故选C项。
3. 下图是小张同学制作的关于中国近代侵略与反抗的年代尺。图中对应正确的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年代尺和所学知识可知,1900年,英、美、俄、日、法、德、意、奥八国为镇压义和团运动,组织联军侵华,义和团运动是一场波澜壮阔的反帝爱国运动,但最终在中外反动势力的绞杀下失败了。图中对应正确的是④,D项正确;在鸦片战争中,三元里人民英勇抗击英军的侵略,①对应错误,排除A项;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统治集团内部的洋务派,掀起了洋务运动,②对应错误,排除B项;鸦片战争的失败,进一步加深了清政府的统治,最终导致了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③对应错误,排除C项。故选D项。
4. 下图所示历史事件最终( )
A. 签订了《南京条约》
B. 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开始
C. 推翻了清政府的统治
D. 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图示“汉阳、武昌、楚望台军械库”可知,材料中的事件是辛亥革命中的高潮—武昌起义,革命在武汉三镇首先取得胜利。辛亥革命最终推翻了清政府的统治,结束了中国的君主专制统治,C项正确;《南京条约》是鸦片战争后签订的,排除A项;材料是武昌起义,不是维新变法运动,排除B项;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辛丑条约》的签订,排除D项。故选C项。
5. 中国近代社会,书籍和报刊是大众媒体的主要形式,因此成为各种政治力量宣传思想主张的阵地。下列书籍或报刊所宣传的思想主张出现的先后顺序正确的是( )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①④ C. ③②①④ D. ②①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时务报》于1896年8月9日在上海创刊,它是戊戌维新时期宣传维新思想最有力、影响最广的刊物,也是中国人创办的第一份杂志;《资政新篇》是1859年太平天国颁布的,作者洪仁玕首次提出了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设想;《海国图志》的成书时间是1842年,并在1843年1月首次出版发行。作者魏源,是一部介绍西方国家的科学技术和世界地理历史知识的综合性图书;《民报》是中国同盟会的机关报,1905年11月创刊于日本东京。综上所述,以上书籍或报刊出现的先后顺序正确的是③②①④,C项正确;其他选项排序错误,排除ABD项。故选C项。
6.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民不分种族、阶级、宗教信仰,一律平等;参议院行使立法权,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行使行政权并负其责任,司法独立等。”这段话体现了三民主义中的( )
A. 民主主义 B. 民族主义 C. 民权主义 D. 民生主义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可以看出此约法确立了主权在民、三权分立、责任内阁等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原则,这体现了三民主义中的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民权主义,C项正确;民主主义不是三民主义的内容,排除A项;民族主义是推翻满清贵族统治,实现国家和民族的独立,不符合材料,排除B项;民生主义是平均地权,不符合材料,排除D项。故选C项。
7. 上海《时报》刊登了一篇题为《新陈代谢》的文章,描述了近代中国社会的变化,其中说道:“共和政体成,专制政体灭。中华民国成,清朝灭。总统成,皇帝灭。”材料论述的是( )
A. 辛亥革命背景 B. 辛亥革命的成果
C. 护国战争的背景 D. 护国战争的成果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材料“共和政体成,专制政体灭。中华民国成,清朝灭。总统成,皇帝灭。”和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它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建立了中华民国,材料表述了辛亥革命的成果,B项正确;辛亥革命的背景,与与题干材料不符,排除A项;材料表述了辛亥革命的成果,与护国战争无关,排除CD项。故选B项。
8. 英国《权利法案》规定:“未经议会同意,国王不能征税”;法国1789年制宪会议通过《人权宣言》,宣告了人权、法治、自由、分权、平等和保护私有财产等基本原则。上述材料应纳入的学习主题( )
A. 走向近代 B. 资本主义制度的初步确立
C. 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 D. 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英国《权利法案》和法国1789年制宪会议通过《人权宣言》的内容可知,通过这两个文件,英国和法国逐步确立了资本主义的民主制度,故材料中的学习主题应该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初步确立,B项正确;“走向近代”与新航路的开辟、早起殖民掠夺有关,题干未涉及,排除A项;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是19世纪中后期的俄国、日本等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排除C项;《权利法案》《人权宣言》的通过都是在二战之前,排除D项。故选B项。
9. 《俄国革命》在“最后的冲击”一节中作了如下叙述:晚上9点40分,“阿芙乐尔号”巡洋舰进行了空弹射击,发出了进攻信号。当午夜过后,起义者进入冬宫时,冬宫的守卫者已大部撤离,余下的也放弃了抵抗。上述材料反映的事件( )
A. 开启了俄国近代化的进程 B. 推动俄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C. 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D. 实现了国家的工业化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的“阿芙乐尔号”“起义者进入冬宫时,冬宫的守卫者已大部撤离”等信息可知,材料反映的是俄国的十月革命,十月革命推翻了临时政府,建立了苏维埃政权,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C项正确;开启了俄国近代化的进程的是彼得一世改革,排除A项;推动俄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的是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排除B项;实现了国家的工业化的是斯大林时期实现的,排除D项。故选C项。
10. 1941年8月15日,罗斯福和丘吉尔在联名电报上称:“我们充分认识到,苏联的英勇和坚决的抵抗对打败希特勒主义有着多么巨大的重要性,因此我们感到在任何情况下,我们都必须在制定将来分配我们共同资源的计划这件事情上迅速立即行动起来。”材料表明美英( )
A. 肯定了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贡献 B. 消除了和苏联之前的矛盾
C. 推动国际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 D. 主张开辟欧洲第二战场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我们充分认识到,苏联的英勇和坚决的抵抗对打败希特勒主义有着多么巨大的重要性,因此我们感到在任何情况下,我们都必须在制定将来分配我们共同资源的计划这件事情上迅速立即行动起来。”和所学可知,1941年10月,苏联军民顽强抵抗,赢得了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粉碎了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罗斯福和丘吉尔看到了苏联对打败希特勒主义的重要性,于是意识到反法西斯国家应该迅速行动起来建立反法西斯同盟。1941年8月这个声明推进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C项正确;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是1942年7月至1943年2月,发生在国际反法西斯同盟建立之后,排除A项;战争使美英等国暂时放下了和苏联之前的矛盾,并没有消除,二战结束后,美、苏战时同盟关系破裂,冷战开始,排除B项;1944年诺曼底登陆标志欧洲第二战场的开辟,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11. 1959年,赫鲁晓夫评论说:“国际紧张局势的情况就像一棵卷心菜。如果你把菜叶一片一片地剥去,就会看到菜心,而国际紧张局势的核心就是“□”材料中的“□”应是( )
A. 中美关系 B. 美苏关系 C. 中苏关系 D. 美日关系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二战后,世界格局是以美苏冷战为主导的国际秩序,B项正确;中美、中苏、美日均与二战后,国际紧张局势无关,排除A、C、D项。故选B项。
二、非选择题
12.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鸦片战争以前,中国对外贸易只限于广州一口,又对外国通商活动作了种种限制,这远远不能满足资本主义列强的需求。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开放了广州、福州、宁波、厦门和上海5地为通商口岸。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被迫开放营口、烟台、汕头等沿海港口以及长江沿岸的汉口、九江、南京和镇江等地区列为通商口岸。1895年《马关条约》中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其中重庆是长江上游的重要城市。
——摘编自沈年耀《论近代西方列强对中国经济侵略的特点》
材料二 自鸦片战争后至20世纪初,列强在上海、广州、福州、厦门、天津等众多通商口岸设立了租界,租借地在租期之内完全由列强管辖,中国停止行使自己的主权,这些地区完全成了列强的殖民地。在这些城市中,列强移植和建设近代公用设施,包括自来水、煤气、路灯、电话等电器,还有汽车、电车等公共交通,还制定了相关的城市管理制度。不仅为居民创造了便利舒适的生活环境,而且也为工商业发展提供了较好的投资条件。
——摘编自《历史学科专题讲座》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清政府被迫开辟通商口岸的原因。并根据近代设置通商口岸的历程,概括列强侵华势力的发展趋势。
(2)据材料二,概括开辟通商口岸给近代中国带来了哪些影响
【答案】(1)原因:西方列强发动的战争,如:两次鸦片战争及甲午战争后,被迫签订条约,开放通商口岸;资本主义列强自身发展的需要。趋势:由东南沿海到整个沿海地区,再到内地。
(2)建立租界,使其成为“国中之国”,侵害了中国主权,使这些地区完全成了列强的殖民地;客观上促进了通商口岸城市的近代化及城市的管理和建设;改善了居民的生活环境,为工商业发展提供了较好的投资条件。
【解析】
【小问1详解】
原因一问,根据材料一“这远远不能满足资本主义列强的需求”,可以得出资本主义列强自身发展的需要;根据材料“鸦片战争后”“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被迫开放”“1895年《马关条约》中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等信息,可以得出西方列强发动的战争。趋势一问,根据材料“广州、福州、宁波、厦门和上海”“营口、烟台、汕头等沿海港口以及长江沿岸的汉口、九江、南京和镇江等地区列为通商口岸”“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可以得出由东南沿海到整个沿海地区,再到内地。
【小问2详解】
根据材料二“设立了租界,租借地在租期之内完全由列强管辖,中国停止行使自己的主权,这些地区完全成了列强的殖民地”,可以得出建立租界,使其成为“国中之国”,侵害了中国主权,使这些地区完全成了列强的殖民地;根据材料“列强移植和建设近代公用设施,包括自来水、煤气、路灯、电话等电器,还有汽车、电车等公共交通,还制定了相关的城市管理制度”,可以得出客观上促进了通商口岸城市的近代化及城市的管理和建设;根据材料“不仅为居民创造了便利舒适的生活环境,而且也为工商业发展提供了较好的投资条件”,可以得出改善了居民的生活环境,为工商业发展提供了较好的投资条件。
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60年代,日本在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冲击后,进行了由上而下、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全面西化与现代化改革运动。当时日本政府派出一些大型考察团出访欧美,对欧美10多个国家的政治、外交、法律、军事等情况进行了认真考察。考察团提出的“殖产兴业”、“富国强兵”、“文明开化”三大政策被奉为日本建国的指导方针。
材料二 日本……整个国家经济陷入瘫痪的边缘,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成为仅次于美国的资本主义世界第二经济大国……日本积极从西方国家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从不吝惜在教育上进行巨大投资,并且战前已有相当研发规模和技术基础,因此日本在发展科技方面和以科技发展经济方面取得了惊人的成就。
——摘编自李绍猛《日本二战后的创新崛起》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日本受到的“西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冲击”始于哪一史实 为此进行的“现代化改革”指什么
(2)材料描述了日本哪一时期的经济发展状况 概括这一时期日本经济发展状况。
(3)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日本两次崛起的共同原因中至今对中国仍有借鉴意义的有哪些
【答案】13. 史实:1853——1854年,美国侵略日本,日本被迫签订不平等条约,面临着沦为殖民地的危险;现代化改革:明治维新。
14. 时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状况: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成为仅次于美国的资本主义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15. 坚持改革开放;大力发展教育,培养人才,积极引进科技,大胆创新;制定适合本国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等。(答案符合题意且言之有理两点即可)
【解析】
小问1详解】
史实:根据材料一“日本在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冲击后”和所学可知,1853——1854年,美国侵略日本,日本被迫签订不平等条约,面临着沦为殖民地的危险;现代化改革:根据材料一“ 19世纪60年代,日本在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冲击后,进行了由上而下、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全面西化与现代化改革运动。”和所学可知,1868年,明治政府实行一系列改革,以西方为榜样,全面改造日本,史称“明治维新”。
【小问2详解】
时期:根据材料二“日本……整个国家经济陷入瘫痪的边缘”和所学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战败,整个国家经济陷入瘫痪的边缘。状况:根据材料二“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成为仅次于美国的资本主义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和所学可知,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资本主义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小问3详解】
启示:开放性回答,言之有理即可,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日本两次崛起的共同原因中仍有借鉴意义的有坚持改革开放;大力发展教育,培养人才,积极引进科技,大胆创新;制定适合本国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等。
14. 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探究问题。
材料一 虽然当时他们没有声音,但一旦改革失败,他们就会表现出一股很强的义愤“戊戌六君子”被杀的时候,不少老百姓其实是叫好的,他们都认为圆家杀了奸臣。对老百姓而言,康梁就是奸臣。在这里,我们也必须提到另一个问题:对于变法来说, 启蒙可能是一个方面,而文化的改造一直会是个难题。这个难题一直困扰着近代中国的历史选择和变法取向。
——张鸣《重说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孙中山晚年颇为深刻地认识到,建立共和,“民权何由而发达 则从团结人心,纠合群力始”。可是,“十年以前,非特一般人不知共和为何物,即知识阶级亦鲜解共和真理”,更有甚者,许多人“不但不知共和的好处,反而希望满清复辟”…… “至于欧美的风土人情和中国不同的地方是很多的,如果不管自己的风土人情是怎么样,便像学外国的机器一样,把外国管理社会的政治硬搬进来,那便是大错。”
——董方奎《评孙中山晚年政体思想的飞跃》
材料三 博物馆承载着历史,凝结着记忆,是看得见的民族精气神,是摸得到的文明根与脉。 习近平总书记一直高度重视博物馆工作。他在视察时说道“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 国家除了出台一系列支持博物馆发展的政策措施,2023年度还下达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补助资金34.4亿元。据国家文物局不完全统计,2024年春节假期,全国6000多家博物馆共接待游客超5000 万人次,达历史最高水平。一票难求的北京故宫博物院,建筑古朴典雅、十分宏伟,藏品不计其数,每一件文物都展现了中国古代的文化艺术气息。作为世界文化遗产,每年都吸引着成千上万的国内外游客前来参观。
材料四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也广受欢迎,这里陈列着中国近代以来的军事装备,件件都透漏着中华民族绝不屈服、永远向上的精神。其中的土地革命战争馆,透过红军长征时用过的牛皮水袋和草鞋,仿佛看到了过草地、爬雪山时艰难的步伐,看到了党的新政权面临的恶劣环境和艰难局面,看到了老一辈革命家的一片忠诚、一份誓言、一颗赤心。
(1)材料一中的“改革”指哪一史实 据材料一,概括“改革失败”的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为实现共和先后与哪两个反动政府进行斗争 据材料二,归纳孙中山认为中国民主共和政体失败的原因有哪些
(3)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史实共同表明近代中国探索民主道路亟待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4)据材料三,分析“博物馆热”悄然兴起的原因。
(5)据材料四,着眼于文化复兴,推断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发挥的强大力量。
(6)综合材料三和材料四及问题,归纳出中国式现代化实践经验。
【答案】14. 改革:戊戌变法。原因:顽固派发动的“戊戌政变”;传统儒家思想影响下,缺乏群众基础;中国文化改造尚处于探索之中。
15. 斗争:晚清政府、袁世凯为代表的北洋军阀政府。原因:民主共和思想没有深入人心(或缺乏共和政治的社会基础;缺乏对共和思想的认识;封建专制思想的束缚;国民素质较低)(意思相近即可);缺乏对国情的正确认识等(或国情不同,照搬别国模式)。(意思相近即可)
16. 提高国民素质(或进行文化改造)。(意思相近即可)
17. 博物馆是民族精神和文明的根与脉的载体;国家的重视和支持;博物馆本身文物的艺术气息的吸引力;国内外参观者的推动。
18. 激励中华儿女绝不屈服、永远向上民族精神;通过实物展示,身临其境体会党的奋斗历程,继承和发扬老一辈革命家的忠诚、负责和爱国精神。
19. 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要通过多种途径,进行精神文明建设;现代化实现中,要继承和发扬老一辈革命家的优良的革命传统。
【解析】
【小问1详解】
改革一问,根据材料一 “戊戌六君子”可知,改革指的是1898年的戊戌变法。原因一问,根据材料“‘戊戌六君子’被杀的时候”,可以得出顽固派发动的“戊戌政变”;根据材料“不少老百姓其实是叫好的,他们都认为国家杀了奸臣。对老百姓而言,康梁就是奸臣”,可以得出传统儒家思想影响下,缺乏群众基础;根据材料“而文化的改造一直会是个难题。这个难题一直困扰着近代中国的历史选择和变法取向”,可以得出中国文化改造尚处于探索之中。
【小问2详解】
斗争一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孙中山为实现共和,首先是通过1911年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的统治;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篡取后,为维护民主共和,同以袁世凯为代表的北洋军阀政府进行了斗争。原因一问,根据材料二“十年以前,非特一般人不知共和为何物”“许多人不但不知共和的好处,反而希望满清复辟”可以归纳出中国民主共和政体失败的原因是民主共和思想没有深入人心,缺乏对共和思想的认识,封建专制思想的束缚;根据“至于欧美的风土人情和中国不同的地方是很多的,如果不管自己的风土人情是怎么样,便像学外国的机器一样,把外国管理社会的政治硬搬进来,那便是大错”可以归纳出缺乏对国情的正确认识等。
【小问3详解】
根据材料一“对于变法来说,启蒙可能是一个方面,而文化的改造一直会是个难题”和材料二中“许多人不但不知共和的好处,反而希望满清复辟"可知,材料一、二的史实共同表明近代中国探索民主道路亟待解决的问题是进行思想文化改造,提高国民素质。
【小问4详解】
根据材料三“博物馆承载着历史,凝结着记忆,是看得见的民族精气神,是摸得到的文明根与脉”,可以得出博物馆是民族精神和文明的根与脉的载体;根据材料“习近平总书记一直高度重视博物馆工作”“国家除了出台一系列支持博物馆发展的政策措施”,可以得出国家的重视和支持;根据材料“每一件文物都展现了中国古代的文化艺术气息”,可以得出博物馆本身文物的艺术气息的吸引力;根据材料“每年都吸引着成千上万的国内外游客前来参观”“全国6000多家博物馆共接待游客超5000 万人次”等信息,可以得出国内外参观者的推动。
【小问5详解】
根据材料“件件都透漏着中华民族绝不屈服、永远向上的精神”,可以得出激励中华儿女绝不屈服、永远向上的民族精神;根据材料“仿佛看到了过草地、爬雪山时艰难的步伐,看到了党的新政权面临的恶劣环境和艰难局面,看到了老一辈革命家的一片忠诚、一份誓言、一颗赤心”,可以得出通过实物展示,身临其境体会党的奋斗历程,继承和发扬老一辈革命家的忠诚、负责和爱国精神。
小问6详解】
根据材料三和材料四,可以从坚持党的领导、注重精神文明建设和继承发扬优良传统等角度回答。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2024中考历史第一次模拟考试河北卷06(原卷版+解析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