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下册1到8课专项选择题
满分为100分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选择题(每空一分,共100题)
1.1949年9月22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旧中国灭亡了!新中国诞生了!》,内容有“庆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篇社论报道的是( )
A.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 B.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C.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D.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2.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代表分别来自党派、区域、军队、团体以及特邀五类界别共46个单位662人。以上材料说明( )
A.会议代表具有广泛性和民主性 B.中国外交取得重大突破
C.我国国民经济得到根本性好转 D.我国文化事业蓬勃发展
3.文史学者宋云彬先生的日记中记载“各单位代表发言毕,继续讨论下列各案:一、政协组织法……三、定都北平,改称北平为北京……”他记载的历史事件是( )
A.重庆政治协商会议 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C.中共七大 D.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4.雕塑作品能够形象地反映历史场景。下列四幅雕塑作品所表现的历史事件按其发生的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南昌起义 ②共商国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
③敌后抗日游击战 ④人民解放军胜利渡长江
A.①③④② B.②①③④ C.③①②④ D.④①②③
5.下列选项属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内容的是
①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②选举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
③以北平为首都改名为北京 ④采用公元纪年 ⑤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⑤ C.①②④⑤ D.②③④⑤
6.《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历史地位是( )
A.确定了国旗国歌、 B.具有民法的性质 C.起临时宪法作用 D.代行全国人大职权
7.开国大典上,54门礼炮齐鸣28响,象征着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艰苦奋斗28年的光辉历程。这28年是指( )
A.1840—1868年 B.1911—1939年
C.1919—1947年 D.1921—1949年
8.油画《开国大典》一直被誉为“共和国成立的艺术见证”。如果给它配一句说明词,应该是( )
A.中国人民醒过来了 B.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C.中国人民富起来了 D.中国人民强起来了
9.下面年代尺反映的主题是( )
A.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 B.马克思主义传播史
C.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 D.西方列强的侵华史
10.“2023年国庆长假期间,各地红色旅游景点人气旺,游客在红色旅游中厚植家国情怀。”某旅行社设计了“上海—井冈山—延安—北京”这样一条红色旅游线路,这条旅游线路的设计展示了( )
A.国民革命的过程 B.红军长征克服艰难险阻
C.抗日战争的历程 D.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历程
11.1949年,毛泽东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广场上响起暴风雨般欢呼声,欢庆新中国的诞生。这一情景反映的史实是( )
A.袁世凯称帝 B.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
C.北平和平解放 D.开国大典盛况
12.1949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在某一活动现场直播道:“国旗已经升到旗杆的顶尖,开始在人民首都的晴空迎风招展。她象征着中国的历史已经走入一个新的时代,我们的——五星红旗将永远飘扬在人民祖国的大地上。”播音中“新的时代”始于( )
A.抗日战争的胜利 B.中国同盟会的成立
C.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D.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13.某同学在复习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时,绘制了如下结构图。结构图全面反映的是中国共产党在哪一方面的发展( )
A.民主革命 B.经济建设 C.政权建设 D.抗击日寇
14.报纸是一种历史的沉积,勾勒着时代变迁的轨迹。以下诗句最能体现右图报纸刊登文章的主题是( )
A.同仇敌忾保家国 B.南行启明观沧海
C.观念创新国康泰 D.改天换地兴伟业
15.关于下列两幅图片所反映的历史事件的内在联系,表述最准确的是( )
A.西藏和平解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基本保障
B.西藏和平解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政治前提
C.西藏和平解放实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完全统一
D.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是西藏和平解放的重要前提
16.以下正确反映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历程的是( )
A.新文化运动→国共十年内战→国民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
B.新文化运动→国民革命→国共十年内战→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
C.五四运动→国民革命→国共十年内战→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
D.五四运动→国共十年内战→国民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
17.观察开国大典(图1)、西藏和平解放协议签字仪式(图2),关于两图内在联系的论述准确的是( )
A.西藏百万农奴翻身获得解放 B.西藏和平解放,实现了国家的统一
C.西藏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D.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西藏和平解放的主要前提
18.“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人民解放军在解放西南各省以后,一面向西藏进军,一面力争和平解放西藏。经过谈判,1951年,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各民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材料描述的是( )
A.西藏和平解放 B.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C.文化大革命 D.第一个五年计划
19.1951年《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的签订标志着( )
A.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 B.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C.祖国大陆获得统一 D.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
20.2021年8月16日,中国人民银行发行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金银纪念币一套两枚(如下图)。西藏和平解放标志着( )
A.中国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 B.中国人民终于推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
C.社会主义制度建立 D.祖国大陆获得统一
21.“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抵御了帝国主义侵略扩张,捍卫了新中国安全,保卫了中国人民和平生活。”这段话旨在说明抗美援朝战争( )
A.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 B.化解了中美之间的矛盾
C.洗雪了中国的百年耻辱 D.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22.秦基伟在回忆录中写道:“当时,整个朝鲜战场其他地方的枪声稀落了,板门店谈判桌上谈判双方都在等着上甘岭的消息。谁的部队在上甘岭打得硬,谈判桌前谁的腰杆就硬,讲话底气就足。兵团、志司、军委乃至毛泽东主席,都密切关注上甘岭的一得一失。”由以上材料可知,上甘岭战役( )
A.志愿军全歼了侵朝美军 B.激发了志愿军的家国情怀
C.具有巨大的战略影响 D.创造了现代战争史上的奇迹
23.英国学者罗伯特·奥内尔在《清长之战》中说:“中国从他们的胜利中一跃而为一个不能再被人轻视的世界大国。”他旨在强调抗美援朝战争( )
A.稳定了朝鲜半岛局势 B.维护了亚洲和世界和平
C.改变了我国落后的面貌 D.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24.“历史的事实早已告诉我们,朝鲜的存亡与中国的安危是密切关联的。唇亡则齿寒,户破则堂危,中国人民支援朝鲜人民的抗美战争不只道义上的责任,而且和我国全体人民的切身利害密切( )
A.抗美援朝,实现朝鲜统一 B.抗美援朝,捍卫朝鲜独立
C.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D.抗美援朝,助弱反霸
25.1953年9月,毛泽东曾说:“(抗美援朝战争)推迟了帝国主义新的侵华战争,推迟了第三次世界大战。帝国主义侵略者应当懂得:现在中国人民已经组织起来了,是惹不得的。如果惹翻了,是不好办的。”这说明抗美援朝战争( )
A.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 B.实现中国的真正独立自主
C.标志着民主革命基本胜利 D.是美苏“冷战”在亚洲表现
26.朝鲜战争初期,关于中国是否出兵,中共中央不断开会研究,反复做有关人的工作,也反复变动决定,反复推迟执行行动计划,甚至不得不反复变换出征的挂帅人选,最终于1950年10月跨过鸭绿江作战。这反映出( )
A.中国志愿军入朝时机略显仓促 B.中国政府对美政策的根本转变
C.抗美援朝经过战前准备与研究 D.社会舆论对与美作战犹豫不决
27.下表为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和联合国军损失对比表。这一对比可以反映( )
项目 坦克(辆) 飞机(架) 火炮(门) 舰艇(艘)
志愿军损失 9 231 4371 —
联合国军损失 3064 12224 7695 257
A.中国陆海空军强大的实力 B.中国强大、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实力
C.美军士兵低下的战斗素养 D.志愿军不畏强敌、顽强作战的精神
28.中共中央决定分批进行土地改革。第一批从1950年冬至1951年春,在华北、华东、中南、西北等地区进行;第二批从1951年冬至1952年春,在华南、西南地区进行;第三批从1952年冬至1953年春,主要在少数民族地区进行。当时土地改革的法律依据是( )
A.《中国土地法大纲》 B.《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D.《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29.20世纪50年代初期,分到土地的农民们欢天喜地地说,“过去头顶地主的天,脚踏地主的地,现在都成为我们的了”“分了地,出了气,翻了身,见了天”。材料表明土地改革( )
①在少数民族地区开展 ②得到了农民的拥护
③废除了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 ④使农民真正获得了解放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30.“由征收富农多余土地财产的政策,改为保存富农经济的政策”,这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土地改革相比于解放战争时期的土地改革的一个最显著的变化。这说明政策的变化立足于( )
A.消灭封建剥削的制度 B.取得解放战争胜利的需要
C.国际格局的风云变幻 D.不同历史时期的具体情况
31.下面的老照片可以用来研究( )
翻身农民丈量分配土地
A.中国同盟会的成立 B.工农武装割据形成
C.抗日根据地的建设 D.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32.1952年,我国某县农村地主阶级人均占有土地由原先9.709亩下降至2.06亩;富农人均占有土地由原先人均4.16亩下降为3.39亩;而贫农人均占有土地由原先的0.76亩上升为2.17亩;雇农占有土地由原先的0.304亩上升为2.66亩。这一数据变化得益于( )
A.《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 B.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该地率先完成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D.实行了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
33.阅读表格,造成其比重发生变化的原因是( )
1950年 1954年
人口比重 土地占有比重 人口比重 土地占有比重
贫农、中农 85.5% 45.2% 92.1% 91.4%
富农、地主 14.5% 54.8% 7.9% 8.6%
A.抗美援朝 B.土地改革 C.第一个五年计划 D.农业合作化运动
34.不同的革命阶段,共产党实行不同的土地政策。从“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到“没收地主土地,实现耕者有其田”。这种调整是基于( )
A.经济发展的需要 B.社会性质的变化 C.共产国际的影响 D.革命形势的变化
35.表归纳是学习历史的有效方法之一。请你根据表格信息,为其拟定一个合适的主题( )
A.政权的建立和巩固 B.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C.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D.全面建设社会主义阶段
36.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起着临时宪法作用的文件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 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C.《中华人民共和国临时宪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37.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采取没收官僚资本、建立社会主义国有经济,稳定物价,统一全国财政收支等措施;还开展“三反”“五反”运动的根本目的是( )
A.社会主义改造 B.恢复国民经济 C.防止货币贬值 D.控制通货膨胀
38.侯永禄的《农民日记》中写道:“1952年春节,我花一万四千元(注:相当于现在1.4元),割了二斤猪肉招待客人,这是多年来的第一次。农民收入一增加,粮食不但够吃,还有了剩余,心劲越大了。”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当时的中国农村
①封建土地制度被彻底废除 ②农民分到了土地
③实现了土地公有制 ④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高涨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39.下面这段话提到了西藏解放的
A.背景和人物 B.人物和方式 C.方式和背景 D.时间和意义
40.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的原因有
①朝鲜爆发内战 ②美国侵略军严重威胁中国安全 ③朝鲜政府请求中国出兵援助
A.①②③ B.①③ C.②③ D.①②
41.下图国画《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是为新中国诞生而作。画面再现了新中国成立时中国人民扬眉吐气的喜悦和对新生活的向往,生动地表达了新中国成立的意义。“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含义是
A.中国人民推翻了封建帝制,实现了民主共和
B.中国人民打败了日本侵略者获得了民族解放
C.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
D.中国解决了温饱问题,整体上进入小康社会
42.下图是永久牌自行车在《人民日报》上做的广告,对该广告内容解读最准确是( )
可以分期付款表明该厂经营方式灵活
B.这是“一五计划”取得的重要成就
C.上海制车厂是全行业公私合营的典范
D.永久自行车是乡镇企业的拳头产品
43.下表是1953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后部分高校的设置情况
类别 数量 占比(%)
工业院校 38 21%
师范院校 31 17%
农林院校 29 16%
医药院校 29 16%
由此可知,这一举措意在( )
A.形成完整教育体系 B.助推科研队伍建设
C.均衡高等教育类别 D.适应国家发展战略
44.下图创作于1953年。其反映了当时我国( )
A.人民建设国家的热情高涨 B.大跃进导致经济比例失调
C.工业建设以重工业为中心 D.社会主义工业化成就突出
45.下列表格反映了建国初期的经济现状,对此理解不恰当的是( )
中国(1952年产量) 印度(1950年产量) 美国(1950年产量)
钢产量(人均) 2.37千克 4千克 538.3千克
发电量(人均) 2.76千瓦时 10.9千瓦时 2 949千瓦时
A.我国工业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也不如印度
B.经过三年经济恢复,新中国工业生产虽然超过历史最高水平,但基础仍然薄弱
C.这是我国开始“大跃进”运动的背景,“大跃进”的目标是钢产量赶超美国
D.这是我国制订“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之一
46.1953年6月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毛泽东正式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基本内容,指出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就是要在十年至十五年或更多的时间,基本上完成国家工业化。为此我国实施了( )
A.三大改造 B.一五计划 C.开国大典 D.抗美援朝
47.下图反映了我国某一历史时期工业比重的变化表。分析导致工业比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 B.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开展
C.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 D.“大跃进”运动的开展
48.“在1952年、1953年,甚至把建设急需的理工科大学生,提前一年毕业分配。1953年暑期高校毕业生分配的基本方针是:集中使用,重点配备。配备的重点是基本建设的施工、设计方面和高校的助教、研究生。1953年寒假重点分配到重工业、国防工业各部门的毕业生,占毕业生总数的43%。”这是因为( )
A.社会主义改造急需人才 B.“一五”计划建设迫切需要
C.土地改革的成果需巩固 D.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
49.如图为我国于1954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对这部宪法表述正确的有( )
①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②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
③规定我国是人民民主主义国家
④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50.《人民日报》记者袁水拍在《六亿人民心花开》一文中写到:“代表们走进了会场,坐上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席位。”“人民有了各项权利,这是中国开天辟地的第一次。”这些“代表们”参加的会议( )
A.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B.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分析了当时国内的主要矛盾 D.作出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
51.下侧卡片中,“▲”处应填写的内容是( )
时间:1954年 名称:▲ 地位: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
A.《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关于朝鲜军事停战的协定》
52.某同学在查阅某法律文献时,看到了这样的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权力机关。”由此判断出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民主共和制
C.政治协商制度 D.生产资料公有制
53.关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农村工作,有文件这样记载,“领导农民走组织起来的道路,走互助合作、共同上升、大家富裕的道路……在互助合作过程中就为将来集体化准备了条件。”材料认为“互助合作”有助于( )
A.农民获得生产自主权 B.废除封建土地制度
C.让农民成为土地主人 D.实现农民共同致富
54.下图为我国1956年公有制经济和私有制经济成分的比例。图中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
A.土地改革的完成 B.大跃进运动开展 C.三大改造的完成 D.国民经济的调整
55.图片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下列图片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图一 农民申请加入农业生产合作社 图二 手工业者组织的木器生产合作社 图三 公私合营永安公司
A.三大改造 B.土地改革
C.“一五”计划 D.“大跃进”运动
56.如图中标志社会主义制度确立,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标志性事件是( )
A.A B.B C.C D.D
57.请为以下示意图拟定一个最适当的标题( )
A.社会主义工业化 B.社会主义改造 C.经济体制改革 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58.在1956年底的最高国务会议上,陈云对毛泽东说:“不到1年的时间,这些企业就基本完成了改造,但东来顺的涮羊肉嚼不烂了,芝麻酱不香了,全聚德的烤鸭也不好吃了……”这说明社会主义改造工作后期( )
A.对推动我国社会发展没有促进作用 B.餐饮业产品质量出现普遍下降问题
C.出现各行各业工商业者的抵制浪潮 D.存在着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等缺点
59.以下国民收入结构表中各经济成分数据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年份 国营经济 合作社经济 公私合营经济 个体经济 资本主义经济
1952年 19.1% 1.5% 0.7% 71.8% 6.9%
1956年 32.2% 53.4% 7.3% 7.1% 趋于零
A.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行 B.三大改造的完成
C.社会主义总路线的提出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60.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以后中国开始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这次会议指出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 )
A.正确分析国内主要矛盾 B.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进行土地改革 D.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61.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这次会议( )
A.提出了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B.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征程
C.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D.分析了当时国内的主要矛盾
62.下面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某一历史时期的宣传画,它反映的指导思想与下列哪一口号一致( )
A.备战、备荒、为人民 B.抓革命,促生产
C.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D.知识青年到农村去
63.关注历史教材的课目标题,可以准确把握历史的阶段特征。如下图教材目录横线处应填( )
第二单元________ 第4课 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第5课 三大改造 第6课 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
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B.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D.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
64.下图漫画意在说明( )
A.人民的生产热情空前高涨 B.“大跃进”的伟大成就
C.经济建设要尊重客观规律 D.社会主义改造进展顺利
65.下图为朱宣咸于20世纪50年代创作的一幅漫画,题为“卫星满云霄,一个却比一个高”。该漫画主要反映的是当时( )
A.“一五”计划成就突出 B.“浮夸风”盛行
C.土地改革成效显著 D.科技发展日新月异
66.史料是指可以作为研究或讨论史实根据的资料,但并非所有史料都能客观公正地反映历史。这就要求我们在学习历史过程中学会辨别史料真伪,去伪求真。根据所学知识,1958—1961年期间中国出现的真实场景应是( )
A.肥猪赛大象,就是鼻子短,全社杀一口,足够吃半年
B.“早稻亩产三万六千九百多斤”“花生亩产一万零五百多斤”
C.没有翅膀要飞天,不坐飞机坐火箭,莫说指标能实现,白云也能摘几片
D.良田荒,薯叶枯,青壮炼钢去,童叟田间忙
67.春联能反映历史的变迁,下列春联能反映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是( )
A.斧头开辟新世界,镰刀割断旧乾坤 B.万里河山归人民,五亿群众庆新生
C.食堂巧煮千家饭,公社饱暖万人心 D.过年储米十余担,压岁存款上千元
68.人民公社集体生产组织下的劳动时间与收入之间几乎没有多少关联性,或者说在大规模组织的生产中,一个人所挣得的工分数与其付出的劳动时间有直接关系,但与其努力程度的关联则很小。这表明( )
A.农业生产监督与计量成本高昂 B.理想化制度设计导致公社运行效率低
C.多劳多得分配方案得以贯彻落实 D.公社体制点燃了民众的理想主义激情
69.如下图反映的是新中国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农业经济发展状况。出现图中B点到C点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一五计划” B.三大改造
C.“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D.“文化大革命”
70.下面是新中国成立后国民经济发展的状况图,指出从③到④产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三大改造的完成
B.“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C.实施“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
D.“文化大革命”
71.下面年代尺是某同学进行历史探究学习时设计的,其中②体现的历史阶段特征是( )
A.探索建设,曲折发展 B.改革开放,继往开来
C.政权巩固,社会过渡 D.“左”倾泛滥,国家内乱
72.下图是新中国成立后国民经济发展的状况图,从C到D产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B.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C.召开中共八大二次会议 D.实施“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
73.1962年5月27日国家发布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精减职工和减少城镇人口的决定》,明确指出“职工人数还超过实际需要很多,城镇人口也大大超过了农业提供商品粮食和其他产品的负担能力。”这是( )
A.推动农村社会主义改造的需要 B.打破帝国主义经济封锁之举
C.适应国家工作重心转移的需要 D.应对严峻的经济困难的举措
74.1956—1966年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最初的十年。十年间,我国初步建成了独立的、有相当规模和一定技术水平的工业体系,不仅电力、冶金、机械等工业得到长足发展,而且电子、原子能和航天等新兴工业也从无到有,逐步壮大。这一系列成就的取得主要得益于( )
A.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 B.工业体系的逐渐完备
C.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 D.国际社会的大力支援
75.20世纪六七十年代,如图中三位英雄人物的纪念馆相继建成,他们共同体现出来的时代精神是( )
A.同仇敌忾、国际主义 B.艰苦创业、无私奉献
C.改革创新、与时俱进 D.崇尚法治、健全民主
76.“英雄者,国之干,族之魂。”中华民族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民族。他们中有:卧薪尝胆的勾践;徙木立信的商鞅;勇开新路的张骞;精忠报国的岳飞;一代天骄成吉思汗,下列人物哪位身上体现出来的“铁人精神”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石油工人( )
A. B.
C. D.
77.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心向背、力量对比是决定党和人民事业成败的关键,是最大的政治。”下列哪种做法不能印证这句话?( )
A.1945年毛泽东赴重庆谈判 B.1952年完成土地改革
C.1954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1966年发动“文化大革命”
78.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下列时间轴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后的一段历史,其中④处出现的标语口号是( )
A.“当家作主” B.“以阶级斗争为纲”
C.“以钢为纲” D.“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79.1966——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给党和国家带来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挫折,造成了巨大的损失,民主与法治受到践踏。“文革”中最大的冤案是( )
A.老干部批判“文革”错误做法,反被诬为“二月逆流”
B.国家主席刘少奇被诬蔑为“叛徒、内奸、工贼”,遭到了残酷迫害
C.“四人帮”把矛头指向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
D.1976年群众在天安门悼念周恩来,遭到“四人帮”镇压
80.被誉为中国最后一个“大儒”的国学大师梁漱溟先生曾回忆道:“他们撕字画,砸古玩,还一面撕一面唾骂是‘封建主义的玩意儿’。”这说明文化大革命( )
A.造成严重经济损失 B.严重践踏民主法制
C.破坏历史文化遗产 D.导致政府机构瘫痪
81.从下面所示柱状图中的年份和数据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我国开始改变工农业落后面貌 B.“大跃进”忽视客观经济规律
C.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D.“文化大革命”造成经济下滑
82.1965年至1975年,西北、西南等三线地区共完成基建投资1269.67亿元,占同期全国基建投资总额的43.5%,全国近1500家大型企业中,三线地区占到40%以上。这( )
A.遵循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B.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管理
C.促进国民经济结构趋于合理 D.利于改善我国的工业布局
83.1973年,国家计委向国务院建议,利用时机在3至5年内从日、德、法等西方国家引进价值43亿美元的成套设备,通称“四三方案”。中国利用这些设备兴建了26个大型工业项目,至1982年全部投产。“四三方案”的实施( )
A.为改革开放积累了实践经验 B.初步奠定了工业化的基础
C.强化了计划经济体制的地位 D.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
84.中国现代史上的四个不同时期,每个时期都有不同的时代主题,这些主题词按时间顺序排序正确的是( )
①曲折探索 全国动乱 ②“一五”计划 三大改造
③艰难探索 曲折发展 ④巩固政权 恢复经济
A.①②③④ B.③④①② C.③①②④ D.④②③①
85.“从 1974年到1976年,由于‘四人帮’的干扰破坏,全国大约损失工业总产值一千亿元,钢产量两千八百万吨,财政收入四百亿元……”这则材料反映“文化大革命”的一个严重后果是( )
A.各级政府机构瘫痪 B.民族友好团结关系受损
C.科技文化事业损失惨重 D.国民经济遭受重大损失
86.表格为《1952—1956年我国所有制结构变化》,据表格信息可知( )
年份 全民所有制经济 集体所有制经济 公私合营经济 前三项合计 私营经济 个体经济
1952年 1 1.5 0.7 3 6.9 71.8
1956年 32.2 53.4 7.3 92.9 0.1 7.0
A.私有经济已不存在 B.工业化目标已基本实现
C.社会经济不断发展 D.生产关系发生根本变化
87.中共“八大”提出的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
A.开展土地革命 B.使我国成为工业国 C.镇压反革命 D.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88.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中,实现了和平过渡的创举是
A.实行赎买政策 B.廉价收购 C.实行股份制 D.自愿互利
89.国家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引导农民参加农业合作社。下列不是其改造原因的是
A.当时农民非常缺乏生产工具、资金 B.不能合理地使用耕地
C.很难使用先进的机械化农具 D.让本来比较富裕的农民更富裕
90.从1949年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会议,到1954年召开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说明
A.新中国政治建设逐渐步入法制化轨道 B.新中国的经济结构已发生重大变化
C.新中国开始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D.新中国开始进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91.下图的文章发表于1978年5月11日的《光明日报》,此文的发表引发了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为实现中国共产党历史性的伟大转折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这场思想解放运动是( )
A.“两个凡是”的提出 B.全国科学大会的召开
C.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D.拨乱反正的开展
92.下表所示目录节选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稿》第四卷一书,目录中的“__________”处应填入( )
第二章 伟大的历史转折 第一节 重新倡导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一、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倡导实事求是 二、_________________ 第二节 改革开放的酝酿和准备 一、经济考察团出访欧洲、日本 二、国务院务虚会
A.拨乱反正胜利完成 B.粉碎“四人帮”前的紧张斗争
C.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D.邓小平等对改革开放的支持
93.1978年我国思想理论界展开了一场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使人们认识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次大讨论的实质是( )
A.对文革的纠错 B.否定毛泽东思想
C.改革开放政策的确立 D.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
94.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是由这次会议揭开序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以这次会议为起点开辟的。我国从此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这次会议”是( )
A.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B.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C.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 D.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
95.图二中的数据变化说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图示数据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第一个五年计划 B.“大跃进”
C.八字方针 D.改革开放
96.如下图是1978年5月《光明日报》刊发的文章,由此引发了一场大讨论。这场大讨论是一次( )
A.文化领域的重大革命 B.社会主义的经济体制改革
C.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 D.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97.词汇变化反映时代变迁。1996年,《现代汉语词典》第三版修订时增加9000余条新词,如下海、市场经济、电脑、超市、绿色食品等。本次修订的背景最有可能处于( )
A.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 B.三大改造时期
C.文化大革命时期 D.改革开放时期
98.历史图片承载着历史记忆,反映历史的真实情况。以下两幅图片可用于研究( )
小岗村社员在签订的包干合同上留下手印 1979年温州某个体工商户的执照
A.经济体制改革的起步 B.社会生活的发展变迁
C.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D.对外开放的推进步骤
99.2023年12月,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集中力量抓好办成一批群众可感可及的实事”。下列选项中都属于新中国成立以来农业发展中“可感可及的实事”的是( )
A.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和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
B.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和公私合营
C.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
D.进行土地改革和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00.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积极探索农村发展之路。1978年后,为农民致富和实现现代化开辟新路的是( )
A.进行土地改革 B.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 D.发展农村乡镇企业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2.A 3.B 4.A 5.A 6.C
7.D 8.B 9.C 10.D 11.D
12.D 13.A 14.D 15.D 16.C 17.D 18.A
19.C 20.D 21.A 22.C 23.D 24.C
25.A 26.C 27.D 28.C 29.B
30.D 31.D 32.A 33.B 34.D 35.A
36.B 37.B 38.C 39.D 40.C 41.C
42.A 43.D 44.A 45.C 46.B 47.A 48.B 49.C
50.B 51.C 52.A 53.D 54.C
55.A 56.C 57.B 58.D 59.B 60.D
61.D 62.C 63.B 64.C 65.B 66.D
67.C 68.B 69.C 70.C 71.A 72.D
73.D 74.C 75.B 76.C 77.D 78.B 79.B
80.C 81.D 82.D 83.A 84.D 85.D 86.D
87.B 88.A 89.D 90.A 91.C 92.C 93.D
94.B
95.D
96.C
97.D
98.A
99.D
100.D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20323-2024第二学期八年级月考——历史专项选择题训练(一)(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