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2024中考历史第一次模拟考试河南卷05(原卷版+解析版)


2024年中考历史第一次模拟考试卷
注意事项:1.本试卷共6页,两大部分,满分50分,考试时间50分钟。请用蓝、黑色钢笔或圆珠笔答在答题卡上。
2.答卷前请将装订线内的项目填写清楚。
3.开卷考试。考生应独立答题,答题时可查阅参考资料。
一、在下列每小题列出的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的英文字母填在答题卡上。
1. 千百年来中原文化不因历史尘封而失色,不断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特别是殷商时期在中原形成的以甲骨文为源头的文字体系汉字,至今仍是我国传承文化的载体和工具。材料强调中原文化( )
A. 源远流长 B. 内涵丰富 C. 兼收并蓄 D. 蜚声中外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特别是殷商时期在中原形成的以甲骨文为源头的文字体系汉字,至今仍是我国传承文化的载体和工具”可知,中原文化中,殷商时期的甲骨文是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和工具,说明中原文化源远流长,A项正确;材料只提到甲骨文,无法说明内涵丰富,排除B项;兼收并蓄强调对其他文化的借鉴,材料并未涉及,排除C项;蜚声中外强调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材料并未涉及,排除D项。故选A项。
2. 这些流派鼓吹王道,或称颂霸道,主张以仁义致王,或主张以霸道统一,虽然差别悬殊,但最终却汇成了一股促进君主专制主义的洪流,成为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的舆论先导。材料反映百家争鸣( )
A. 促进了思想学术的繁荣
B. 形成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的高峰
C. 推动了私学教育的兴起
D. 为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提供理论支撑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这些流派鼓吹王道,或称颂霸道,主张以仁义致王,或主张以霸道统一,虽然差别悬殊,但最终却汇成了一股促进君主专制主义的洪流,成为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的舆论先导”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反映出百家争鸣为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提供理论支撑,D项正确;促进了思想学术的繁荣和形成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的高峰是百家争鸣的影响,但是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AB项;推动了私学教育的兴起是孔子的贡献,排除C项。故选D项。
3. 公元前113年,西汉中央收回铸币权,统一由“上林三官”铸造货币,并将铜材置于中央统一管制之下,这就使货币的伪铸失去了原料。这一措施( )
A. 抵御了匈奴南下袭扰 B.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C. 落实了休养生息政策 D. 有助于经济重心南移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公元前113年,西汉中央收回铸币权,统一由‘上林三官’铸造货币,并将铜材置于中央统一管制之下,这就使货币的伪铸失去了原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期铸币权收归中央,从经济方面加强了中央集权,B项正确;“抵御了匈奴南下袭扰”和“落实了休养生息政策”与汉武帝的经济举措无关,排除AC项;经济重心南移发生在安史之乱后,排除D项。故选B项。
4. “如何将干燥的华北地区与湿润的华中、华南地区结合起来,是自古以来中国当政者们思考的一个重大政治课题。”解决这一“政治课题”的伟大工程是( )
A. 都江堰 B. 秦朝长城 C. 丝绸之路 D. 京杭大运河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如何将干燥的华北地区与湿润的华中、华南地区结合起来,是自古以来中国当政者们思考的一个重大政治课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解决这一“政治课题”的伟大工程是隋炀帝时期修建的大运河,促进了南北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D项正确;都江堰位于西南地区,与题干信息“将干燥的华北地区与湿润的华中、华南地区结合起来”不符,排除A项;秦朝长城位于北方边境地区,排除B项;丝绸之路是从长安出发,一路向西,最远可到达欧洲,排除C项。故选D项。
5. 宋代太宗一朝,先后任命的宰相9人全部为文官。两宋共有枢密使、枢密副使724人,其中文臣659人,约占91%。这反映出当时( )
A. 重文轻武 B. 强干弱支 C. 经济繁荣 D. 文化昌盛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宋代太宗一朝,先后任命的宰相9人全部为文官。两宋共有枢密使、枢密副使724人,其中文臣659人,约占91%”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吸取唐末藩镇割据的教训,实行崇文抑武,重用文臣的政策,A项正确;题干只涉及中央,未涉及地方,无法得出强干弱枝,排除B项;题干未涉及经济繁荣和文化昌盛等相关信息,排除CD项。故选A项。
6. 有学者认为,郑和的远航使中国的青花瓷器、丝织品出口量增加,刺激了国内手工业的迅速发展。海外贸易和海洋经济的发展,也给国家财政收入以有力的补充。这表明郑和下西洋( )
A. 开创了亚非海上交通线 B. 加强了各国间的友好交往
C. 推动了明朝经济的发展 D. 发展了亚非地区平等贸易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有学者认为,郑和的远航使中国的青花瓷器、丝织品出口量增加,刺激了国内手工业的迅速发展。海外贸易和海洋经济的发展,也给国家财政收入以有力的补充。”分析可知,郑和下西洋推动了明朝经济的发展,C项正确;郑和下西洋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但题干材料并未涉及,排除A项;题干材料表明了郑和下西洋推动了明朝经济的发展,没有涉及“加强了各国间的友好交往”,排除B项;材料不能体现“郑和下西洋发展了亚非地区平等贸易”,排除D项。故选C项。
7. 历史图片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下列图片可以用来研究清朝前期的( )
《耕织图》(局部) 《前门街市图》(局部)
A. 专制政策 B. 社会经济 C. 边疆统治 D. 都市生活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耕织图》(局部)”和“《前门街市图》(局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反映的是清朝前期社会经济发展状况,B项正确;题干图表涉及的是社会经济方面信息,与专制政策和边疆治理无关,排除AC项;都市生活对题干信息概括不全面,排除D项。故选B项。
8. 《南京条约》规定: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英商进出口货物应纳税款,必须经过双方协议。这体现了英国发动战争的目的是( )
A 贩卖鸦片 B. 倾销商品 C. 勒索赔款 D. 惩罚中国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英商进出口货物应纳税款,必须经过双方协议。”结合所学可知,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目的是为了打开中国市场,倾销其廉价商品,《南京条约》的签订,开放通商口岸,方便了英国倾销商品,体现了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目的,B项正确;贩卖鸦片是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采取的卑劣手段,排除A项;勒索赔款是《南京条约》的内容之一,但不能体现英国打开中国市场的目的,排除C项;虎门销烟是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借口,故惩罚中国也是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借口,不能体现出英国打开中国市场的目的,排除D项。故选B项。
9. 汪林茂在《层次递进的晚清三次新政》中评论某一历史事件时说:其最大的意义并不是产生了“自强”的效用,而是在古老的封建主义的“体”上撕开了一道口子,开动了近代化这辆列车。这一历史事件是指( )
A. 虎门销烟 B. 洋务运动 C. 公车上书 D. 五四运动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其最大意义并不是产生了‘自强’的效用,而是在古老的封建主义的‘体’上撕开了一道口子,开动了近代化这辆列车”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指对洋务运动的评价,19世纪60—90年代,洋务派掀起了一场“师夷长技”的洋务运动。洋务派起初以“自强”为口号,创办一批近代军事工业,洋务派又提出“求富”的口号,创办民用工业。洋务运动虽然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但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B项正确;虎门销烟是林则徐领导的禁烟运动,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A项;公车上书标志着资产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排除C项;五四运动是一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排除D项。故选B项。
10. 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在井冈山打土豪,分田地,建立革命政权,开展土地革命和游击战争。这些斗争( )
A. 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B. 开创了工农武装割据局面
C. 宣告了全民族抗战局面形成 D. 推动了抗日根据地的发展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在井冈山打土豪,分田地,建立革命政权,开展土地革命和游击战争”和所学知识可知,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开辟了农村革命根据地,创造了“工农武装割据”局面,B项正确;三湾改编,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排除A项;七七事变后,宣告了全民族抗战局面形成,排除C项;推动了抗日根据地发展时的土地政策是地主减租减息,排除D项。故选B项。
11. 下列图片所示史事( )
人民解放军强渡长江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总统府”
A. 粉碎了国民党的全面进攻 B. 揭开了战略进攻的序幕
C. 基本消灭国民党军队主力 D. 宣告国民党反动统治覆灭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1949年4月,渡江战役胜利。南京解放,南京的解放宣告了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覆灭,D项正确;从1946年11月到1947年2月,人民解放军依托解放区实行内线作战,在华东战场、在晋冀鲁豫战场、在晋察冀战场、在东北战场,人民解放军势如破竹,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排除A项;刘邓大军挺近大别山揭开了人民解放军全国性战略进攻的序幕,排除B项;三大战役基本消灭了国民党军队主力,排除C项。故选D项。
12. 试点地区完成改革后的情况是:贫雇农得地开心,中农有利放心,富农不动定心,地主劳动回心。材料描述的事件是( )
A. 土地改革 B. 农业合作化运动
C. 人民公社化运动 D.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行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1950年”“贫雇农得地开心,中农有利放心,富农不动定心,地主劳动回心”可知反映的是土地改革,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开展土地改革运动。消灭了地主阶级,废除了封建地主土地制度,广大贫雇农获得土地,翻身得到解放,A项正确;1953-1956年我国开展三大改造,其中农业方面实行农业合作化,组织农民加入农业生产合作社,排除B项;1958年发动人民公社化运动,片面追求农村生产关系的公有化程度,这是经济建设中的一次失误,排除C项;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开展,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进行包干到户,排除D项。故选A项。
13. “我一生最大的愿望就是让人类摆脱饥荒,让天下人都吃饱饭。”“我不在家就在试验田,既不在家又不在试险田,那我一定在去实验田的路上。”材料描述的科学家应该是
( )
A. 邓稼先 B. 钱学森 C. 袁隆平 D. 屠呦呦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我不在家就在试验田,既不在家又不在试险田,那我一定在去实验田的路上。”和所学知识可知,题干材料描述的是袁隆平,他被称作“杂交水稻之父”,C项正确;邓稼先和钱学森与“两弹一星”有关,排除AB项;屠呦呦发现青蒿素,排除D项。故选C项。
14. 全国一盘大棋,打破部门界限,众人握指成拳,让中国高铁建设势如破竹。事实证明,只有集中力量办大事,才能把好钢用在刀刃上。据此可知,高铁建设得益于我国
( )
A. 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 B. 人民群众的慷慨解囊
C. 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 D. 经济实力的飞速发展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全国一盘大棋,打破部门界限,众人握指成拳,让中国高铁建设势如破竹”和所学知识可知,高铁建设得益于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A项正确; B材料中没有体现人民群众的慷慨解囊,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体现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排除C项; 材料中没有体现经济实力的飞速发展,排除D 项。故选A项。
15. 古代印度规定各种姓的人都有与自己的地位相应的传统职业,并逐渐固定下来,父子世代相传。各种姓之间原则上禁止通婚,违者将沦落为最卑下的贱民。这表明印度社会( )
A. 职业分工明确 B. 贫富分化严重
C. 等级制度森严 D. 文化璀璨夺目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古代印度规定各种姓的人都有与自己的地位相应的传统职业,并逐渐固定下来,父子世代相传。各种姓之间原则上禁止通婚,违者将沦落为最卑下的贱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雅利安人进入印度后,逐渐建立了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史称“种姓制度”,各等级之间贵贱分明,界限森严,不同等级的人不得通婚等,C项正确;题干材料内容涉及的是等级制度,不是职业分工,排除A项;题干材料反映的是等级差别,没有涉及贫富分化现象,排除B项;仅从种姓制度不能说明印度文化璀璨夺目,排除D项。故选C项。
16. 当商人、手工业者、农民不断被吸引到交通便利、相对安全的地区以后,市场和居民区逐渐扩大,最后形成了城市。这反映出( )
A. 资本主义开始萌芽 B. 商品经济获得发展
C. 西欧大学逐渐兴起 D. 新兴城市不断产生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当商人、手工业者、农民不断被吸引到交通便利、相对安全地区以后,市场和居民区逐渐扩大,最后形成了城市”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欧中世纪后期新兴城市是伴随着人群聚集、市场和居民区逐渐扩大形成的,所以由此可以看出新兴城市不断产生,D项正确;题干强调的是城市的形成,与资本主义开始萌芽和商品经济获得发展无关,排除AB项;题干涉及的是城市,而不是大学,排除C项。故选D项。
17. “光荣革命”之后英国再没有在政治上发生过重大冲突,在和平的发展过程中,逐渐脱离了传统社会,体现出了“光荣革命”对于国家发展的价值。材料强调“光荣革命”( )
A. 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
B. 开创了和平解决争端的方式
C. 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
D. 奠定了工业革命的政治前提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之后英国再没有在政治上发生过重大冲突,在和平的发展过程中,逐渐脱离了传统社会,体现出了“光荣革命”对于国家发展的价值。”和所学知识可知,题干强调的是光荣革命开创了和平解决争端的方式,B项正确;“光荣革命”保留了君主,并不是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不符合题干主旨,排除A项;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是“光荣革命”的影响,不符合题干主旨,排除C项;英国创立君主立宪制,奠定了工业革命的政治前提,不符合题干主旨,排除D项。故选B项。
18. 在日本,马路两边,整齐的瓦斯灯,在夜里将地面照得通明。时常可以看到身穿西装、头戴礼帽的政府官员在街上漫步。不久又有许多西餐馆开业。与日本这一变化直接相关的是( )
A. 大化改新 B. 明治维新 C. 一战 D. 经济危机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在日本,马路两边,整齐的瓦斯灯,在夜里将地面照得通明。时常可以看到身穿西装、头戴礼帽的政府官员在街上漫步。不久又有许多西餐馆开业”可得出反映的是日本的明治维新,向欧美学习,B项正确;大化改新是向中国唐朝学习,排除A项;题干强调的是日本明治维新时,提倡的“文明开化”,学习西方的文化和生活方式,与一战和经济危机无关,排除CD项。故选B项。
19. 分析下表可以得出,二战后西欧和日本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的共同原因是( )
二战后西欧经济的发展 二战后日本经济的发展
二战后,西欧国家采用最新的科学技术成果,制定恰当的经济发展政策,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冷战开始后,美国积极扶植日本。日本政府利用当时有利的外部环境,制定恰当的经济政策,大力引进先进技术,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A. 美国援助和支持 B. 两极格局的瓦解
C. 走联合自强道路 D. 经济政策的调整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材料“二战后西欧和日本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并结合所学可知,二战后,西欧国家采用最新的科学技术成果,制定恰当的经济发展政策,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而日本政府利用当时有利的外部环境,制定恰当的经济政策,大力引进先进技术,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体现了二者经济发展的共同原因是经济政策的调整,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二战后美国对西欧经济的援助,A项片面,排除A项;1991年苏联解体,标志着两极格局的瓦解,排除B项;二战后西欧经济的发展,得益于“走联合自强道路”;而日本经济发展与联合自强道路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20. 科学技术特别是交通运输和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大大缩短了世界各地的时间和空间距离,为全球范围的经济活动提供了便利条件。这说明( )
A. 交通技术革新改善国际关系
B. 经济全球化促进科技进步
C. 科学技术发展推动经济全球化
D. 全球化强化了各地间联系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科学技术特别是交通运输和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大大缩短了世界各地的时间和空间距离,为全球范围的经济活动提供了便利条件。”分析可知,科学技术发展推动经济全球化,C项正确;题干材料体现了科学技术与经济全球化的关系,不能说明“交通技术革新改善国际关系”,排除A项;科学技术发展推动了经济全球化,排除B项;材料不能体现“全球化强化了各地间联系”,排除D项。故选C项。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5小题,共30分)
2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人相信,自然与人乃息息相通的整体,将木材选为基本建材,正是重视了它与生命的亲和关系。北京明清宫殿、明十三陵、曲阜孔庙都是规模巨大的建筑群,各种建筑前后左右、有主有宾、合乎规律地排列着。中国传统建筑还强调与自然的结合,把建筑组织到自然环境中去,提高整个环境的美学质量。
——摘编自孙大章《中国古代建筑小史》
图一 中国故宫
材料二 中古时期,西欧各地建筑广泛采用哥特式建筑风格,这种建筑风格以高、尖、直为主要特征。雨果说:巴黎圣母院是一部巨大的石头交响乐。
——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图二 法国巴黎圣母院
(1)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建筑体现的价值观念。
(2)据材料一和材料二,说明故宫和巴黎圣母院的不同之处。
【答案】(1)价值观念:对生命的关注;等级制度森严;与环境和自然融为一体。
(2)不同之处:从建筑材料上看,故宫以木结构为主,巴黎圣母院以石材为主;故宫是中轴对称(古典式),巴黎圣母院是高直尖(哥特式)。
【解析】
【小问1详解】
价值观念:根据材料一“中国人相信,自然与人乃息息相通的整体,将木材选为基本建材,正是重视了它与生命的亲和关系”可得出体现的价值观念是对生命的关注;根据材料一“北京明清宫殿、明十三陵、曲阜孔庙都是规模巨大的建筑群,各种建筑前后左右、有主有宾、合乎规律地排列着”可得出体现的是等级制度森严;根据材料一“中国传统建筑还强调与自然的结合,把建筑组织到自然环境中去,提高整个环境的美学质量”可得出体现的是与环境和自然融为一体。
【小问2详解】
不同之处:根据材料一“中国人相信,自然与人乃息息相通的整体,将木材选为基本建材,正是重视了它与生命的亲和关系”和材料二“中古时期,西欧各地建筑广泛采用哥特式建筑风格,这种建筑风格以高、尖、直为主要特征”可得出,从建筑材料上看,故宫以木结构为主,巴黎圣母院以石材为主;根据材料一“北京明清宫殿、明十三陵、曲阜孔庙都是规模巨大的建筑群,各种建筑前后左右、有主有宾、合乎规律地排列着”和材料二“这种建筑风格以高、尖、直为主要特征”可出故宫是中轴对称(古典式),巴黎圣母院是高直尖(哥特式)。
2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严复早年就读于福州船政学堂,1877年远赴英国学习海军,留学期间,广泛涉猎西方各种政治学术理论。两年后回国,长期从事教育事业。1894年,甲午战败极大地刺激了严复,他痛心疾首。1895年春节刚过,严复在天津《直报》上发表《原强》《救亡决论》等政论文章,号召救亡图存。严复等主持的《国闻报》,号召变法图强,成为北方最有影响的报纸。
——摘编自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材料二 戊戌维新后,新式文化事业勃兴,国内出现办学热,创办新式报刊热,出版新更多的年轻人出国留学,更多的西方学说被译介绍到中国,中国的思想界更为活跃。戊戌政变后不少对清政府抱有幻想的知识分子转变为革命党人。
——摘编自李程《传统文化精神与大学生思政教育》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严复的活动见证了中国近代哪些重大历史事件?分析严复能够成长为维新派人士的原因。
(2)据材料二,概括维新变法运动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作用。
【答案】22. 事件:洋务运动;甲午中日战争;戊戌变法。
原因:留学期间对西方政治学术理论的学习;甲午战败民族危机日益严重;严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23. 作用:促进了新式文化事业发展;促进了西方先进文化的进一步传播;推动了思想解放;推动革命高潮的到来。
【解析】
【小问1详解】
事件:据材料一“严复早年就读于福州船政学堂”“1894年,甲午战败极大地刺激了严复”“严复在天津《直报》上发表《原强》《救亡决论》等政论文章,号召救亡图存。严复等主持的《国闻报》,号召变法图强,成为北方最有影响的报纸”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严复的活动见证了中国近代的洋务运动、甲午中日战争、戊戌变法。
原因:据材料一“1877年远赴英国学习海军,留学期间,广泛涉猎西方各种政治学术理论”“1894年,甲午战败极大地刺激了严复,他痛心疾首”“严复在天津《直报》上发表《原强》《救亡决论》等政论文章,号召救亡图存。严复等主持的《国闻报》,号召变法图强,成为北方最有影响的报纸”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严复能够成长为维新派人士的原因有:留学期间对西方政治学术理论的学习;甲午战败民族危机日益严重;严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小问2详解】
作用:据材料二“戊戌维新后,新式文化事业勃兴,国内出现办学热,创办新式报刊热”得出,促进了新式文化事业发展;据材料二“更多的西方学说被译介绍到中国,中国的思想界更为活跃”得出,促进了西方先进文化的进一步传播,推动了思想解放;据材料二“戊戌政变后不少对清政府抱有幻想的知识分子转变为革命党人”得出,推动革命高潮的到来。
2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革命与建设道路示意图
材料二 在中国道路的探索与开创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是领导力量,始终站在时代前沿,为中国道路的探索提供了方向性引领。中国共产党百年道路探索的历史也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形成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中国共产党始终紧紧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始终牢牢坚持人民在道路探索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摘编自肖贵清、车宗凯《中国共产党百年道路探索的历史逻辑》
(1)请将材料一中①②③处内容补充完整。
(2)综上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革命与建设道路的相似之处。
【答案】(1)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或开国大典);②1978;③井冈山道路(或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2)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都依据中国国情;都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都坚持人民主体地位;都是首先从农村开始的。
【解析】
【小问1详解】
补充:根据所学知识,由“1949年10月”可知①处应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49年10月1日在北京天安门举行开国大典,标志着新中国成立;由“小岗村包产到户”可知②处是1978年,1978年,安徽凤阳小岗村率先实行分田包干到户,自负盈亏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通过对图表的分析可知,③处道路应是井冈山道路(或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后,毛泽东总结革命的经验,放弃攻打大城市的计划,转向敌人力量薄弱的山区进军,创建了农村革命根据地,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井冈山道路)。
【小问2详解】
相似:根据所学知识,由材料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与建设道路示意国”可知,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都依据中国国情;都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都坚持人民主体地位;都是首先从农村开始的。
24.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彼得一世鼓励兴办手工工场,准许工场主购买整个村庄的农奴;他推行文化教育,派遣留学生,创办科学院,开办学校,创办报纸;他还提倡人们学习西方的礼节与生活方式。
——摘编自义务教育教科书《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册
材料二 1861年,亚历山大二世颁布了废除农奴制的法令。法令规定: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可以改变身份,自由转换职业;农奴在获得解放的同时,可以获得一份土地,但必须出钱赎买,所出的价钱高出当时的地价。农奴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摘编自王斯德《世界通史》
(1)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指出彼得一世改革和农奴制改革的侧重点有何不同。概括两次改革对俄国产生的共同影响。
(2)学者普遍认为“彼得一世改革没有解决的问题,后来成为俄国社会发展的障碍”。请结合以上材料内容加以说明。
(3)综上所述,从俄国的发展中你获得了什么智慧?
【答案】(1)彼得一世改革侧重于向西方学习,农奴制改革侧重于通过颁布法律文件从内部解决。推动了俄国的近代化。
(2)彼得—世准许工场主购买整个村庄的农奴,进一步强化了农奴制,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废除农奴制,俄国进行了农奴制改革,推动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3)顺应历史的改革能够推动历史的发展;要善于学习别人的长处发展自己。
【解析】
【小问1详解】
不同:根据所学知识,由材料一“彼得一世……推行文化教育,派遣留学生,创办科学院,开办学校,创办报纸;他还提倡人们学习西方的礼节与生活方式”可知,彼得一世改革的侧重点是向西方学习;由材料二“1861年,亚历山大二世颁布了废除农奴制的法令。法令规定: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可改变身份,自由转换职业;农奴在获得解放的同时,可以获得一份土地,但必须出钱赎买……”可知,1861年农奴制改革侧重于从内部解决,颁布法律文件废除农奴制。
影响:根据所学知识,两次改革都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都推动了俄国的近代化。
【小问2详解】
说明:根据所学知识,彼得一世改革准许工场主购买整个村庄的农奴,进一步强化了农奴制,19世纪中期,俄国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农奴制日益成为阻碍俄国发展的障碍,所以说“彼得一世改革没有解决的问题,后来成为俄国社会发展的障碍”。为废除农奴制,俄国进行了农奴制改革,推动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小问3详解】
智慧:本题为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可从改革的作用、学习他人长处等方面进行叙述,如:顺应潮流的改革能够推动历史的发展;要善于学习别人的长处发展自己等。
25. 请阅读下面材料,从中提炼一个观点,结合世界现代史所学知识,写一篇80—120字的小短文,谈谈你对材料中观点的认识。(要求:题目自拟,观点明确;史实正确;条理清晰,语句通顺,表述完整)
材料 从1948年向中东派出军事观察员开始算起,联合国已经进行了数十次维和行动,使许多国家和地区避免了一些可能发生的战争。在世界贸易组织成立后的10年里,世界贸易总额增加了3倍。
——摘编自义务教育教科书《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册
【答案】观点:联合国和世界贸易组织共同推动者世界和平与发展。
阐述:二战后期,雅尔塔会议决定战后成立联合国。1945年10月,联合国正式成立,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正式成立,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联合国与世界贸易组织共同成为支撑,协调世界政治和经济的两大支柱,推动着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从1948年向中东派出军事观察员开始算起,联合国已经进行了数十次维和行动,使许多国家和地区避免了一些可能发生的战争。在世界贸易组织成立后的10年里,世界贸易总额增加了3倍”可自拟观点为:联合国和世界贸易组织共同推动者世界和平与发展。然后围绕观点结合联合国和世界贸易组织成立的影响进行解读。阐述: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期,雅尔塔会议决定战后成立联合国。1945年10月,联合国正式成立,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正式成立,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联合国与世界贸易组织共同成为支撑,协调世界政治和经济的两大支柱,推动着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
2024年中考历史第一次模拟考试卷
注意事项:1.本试卷共6页,两大部分,满分50分,考试时间50分钟。请用蓝、黑色钢笔或圆珠笔答在答题卡上。
2.答卷前请将装订线内的项目填写清楚。
3.开卷考试。考生应独立答题,答题时可查阅参考资料。
一、在下列每小题列出的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的英文字母填在答题卡上。
1. 千百年来中原文化不因历史尘封而失色,不断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特别是殷商时期在中原形成的以甲骨文为源头的文字体系汉字,至今仍是我国传承文化的载体和工具。材料强调中原文化( )
A 源远流长 B. 内涵丰富 C. 兼收并蓄 D. 蜚声中外
2. 这些流派鼓吹王道,或称颂霸道,主张以仁义致王,或主张以霸道统一,虽然差别悬殊,但最终却汇成了一股促进君主专制主义的洪流,成为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的舆论先导。材料反映百家争鸣( )
A. 促进了思想学术繁荣
B. 形成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的高峰
C. 推动了私学教育的兴起
D. 为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提供理论支撑
3. 公元前113年,西汉中央收回铸币权,统一由“上林三官”铸造货币,并将铜材置于中央统一管制之下,这就使货币的伪铸失去了原料。这一措施( )
A. 抵御了匈奴南下袭扰 B.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C. 落实了休养生息政策 D. 有助于经济重心南移
4. “如何将干燥的华北地区与湿润的华中、华南地区结合起来,是自古以来中国当政者们思考的一个重大政治课题。”解决这一“政治课题”的伟大工程是( )
A. 都江堰 B. 秦朝长城 C. 丝绸之路 D. 京杭大运河
5. 宋代太宗一朝,先后任命的宰相9人全部为文官。两宋共有枢密使、枢密副使724人,其中文臣659人,约占91%。这反映出当时( )
A. 重文轻武 B. 强干弱支 C. 经济繁荣 D. 文化昌盛
6. 有学者认为,郑和的远航使中国的青花瓷器、丝织品出口量增加,刺激了国内手工业的迅速发展。海外贸易和海洋经济的发展,也给国家财政收入以有力的补充。这表明郑和下西洋( )
A. 开创了亚非海上交通线 B. 加强了各国间的友好交往
C. 推动了明朝经济的发展 D. 发展了亚非地区平等贸易
7. 历史图片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下列图片可以用来研究清朝前期的( )
《耕织图》(局部) 《前门街市图》(局部)
A. 专制政策 B. 社会经济 C. 边疆统治 D. 都市生活
8. 《南京条约》规定: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英商进出口货物应纳税款,必须经过双方协议。这体现了英国发动战争的目的是( )
A. 贩卖鸦片 B. 倾销商品 C. 勒索赔款 D. 惩罚中国
9. 汪林茂在《层次递进的晚清三次新政》中评论某一历史事件时说:其最大的意义并不是产生了“自强”的效用,而是在古老的封建主义的“体”上撕开了一道口子,开动了近代化这辆列车。这一历史事件是指( )
A. 虎门销烟 B. 洋务运动 C. 公车上书 D. 五四运动
10. 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在井冈山打土豪,分田地,建立革命政权,开展土地革命和游击战争。这些斗争( )
A. 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B. 开创了工农武装割据局面
C. 宣告了全民族抗战局面形成 D. 推动了抗日根据地的发展
11. 下列图片所示史事( )
人民解放军强渡长江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总统府”
A. 粉碎了国民党的全面进攻 B. 揭开了战略进攻的序幕
C. 基本消灭国民党军队主力 D. 宣告国民党反动统治覆灭
12. 试点地区完成改革后的情况是:贫雇农得地开心,中农有利放心,富农不动定心,地主劳动回心。材料描述的事件是( )
A. 土地改革 B. 农业合作化运动
C 人民公社化运动 D.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行
13. “我一生最大的愿望就是让人类摆脱饥荒,让天下人都吃饱饭。”“我不在家就在试验田,既不在家又不在试险田,那我一定在去实验田的路上。”材料描述的科学家应该是
( )
A. 邓稼先 B. 钱学森 C. 袁隆平 D. 屠呦呦
14. 全国一盘大棋,打破部门界限,众人握指成拳,让中国高铁建设势如破竹。事实证明,只有集中力量办大事,才能把好钢用刀刃上。据此可知,高铁建设得益于我国
( )
A. 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 B. 人民群众的慷慨解囊
C. 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 D. 经济实力的飞速发展
15. 古代印度规定各种姓的人都有与自己的地位相应的传统职业,并逐渐固定下来,父子世代相传。各种姓之间原则上禁止通婚,违者将沦落为最卑下的贱民。这表明印度社会( )
A. 职业分工明确 B. 贫富分化严重
C. 等级制度森严 D. 文化璀璨夺目
16. 当商人、手工业者、农民不断被吸引到交通便利、相对安全的地区以后,市场和居民区逐渐扩大,最后形成了城市。这反映出( )
A. 资本主义开始萌芽 B. 商品经济获得发展
C. 西欧大学逐渐兴起 D. 新兴城市不断产生
17. “光荣革命”之后英国再没有在政治上发生过重大冲突,在和平的发展过程中,逐渐脱离了传统社会,体现出了“光荣革命”对于国家发展的价值。材料强调“光荣革命”( )
A. 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
B. 开创了和平解决争端的方式
C. 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
D. 奠定了工业革命政治前提
18. 在日本,马路两边,整齐的瓦斯灯,在夜里将地面照得通明。时常可以看到身穿西装、头戴礼帽的政府官员在街上漫步。不久又有许多西餐馆开业。与日本这一变化直接相关的是( )
A. 大化改新 B. 明治维新 C. 一战 D. 经济危机
19. 分析下表可以得出,二战后西欧和日本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的共同原因是( )
二战后西欧经济的发展 二战后日本经济的发展
二战后,西欧国家采用最新的科学技术成果,制定恰当的经济发展政策,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冷战开始后,美国积极扶植日本。日本政府利用当时有利的外部环境,制定恰当的经济政策,大力引进先进技术,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A. 美国援助和支持 B. 两极格局的瓦解
C. 走联合自强道路 D. 经济政策的调整
20. 科学技术特别是交通运输和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大大缩短了世界各地的时间和空间距离,为全球范围的经济活动提供了便利条件。这说明( )
A. 交通技术革新改善国际关系
B. 经济全球化促进科技进步
C. 科学技术发展推动经济全球化
D. 全球化强化了各地间联系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5小题,共30分)
2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人相信,自然与人乃息息相通的整体,将木材选为基本建材,正是重视了它与生命的亲和关系。北京明清宫殿、明十三陵、曲阜孔庙都是规模巨大的建筑群,各种建筑前后左右、有主有宾、合乎规律地排列着。中国传统建筑还强调与自然的结合,把建筑组织到自然环境中去,提高整个环境的美学质量。
——摘编自孙大章《中国古代建筑小史》
图一 中国故宫
材料二 中古时期,西欧各地建筑广泛采用哥特式建筑风格,这种建筑风格以高、尖、直为主要特征。雨果说:巴黎圣母院是一部巨大的石头交响乐。
——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图二 法国巴黎圣母院
(1)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建筑体现的价值观念。
(2)据材料一和材料二,说明故宫和巴黎圣母院的不同之处。
2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严复早年就读于福州船政学堂,1877年远赴英国学习海军,留学期间,广泛涉猎西方各种政治学术理论。两年后回国,长期从事教育事业。1894年,甲午战败极大地刺激了严复,他痛心疾首。1895年春节刚过,严复在天津《直报》上发表《原强》《救亡决论》等政论文章,号召救亡图存。严复等主持的《国闻报》,号召变法图强,成为北方最有影响的报纸。
——摘编自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材料二 戊戌维新后,新式文化事业勃兴,国内出现办学热,创办新式报刊热,出版新更多的年轻人出国留学,更多的西方学说被译介绍到中国,中国的思想界更为活跃。戊戌政变后不少对清政府抱有幻想的知识分子转变为革命党人。
——摘编自李程《传统文化精神与大学生思政教育》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严复的活动见证了中国近代哪些重大历史事件?分析严复能够成长为维新派人士的原因。
(2)据材料二,概括维新变法运动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2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革命与建设道路示意图
材料二 在中国道路的探索与开创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是领导力量,始终站在时代前沿,为中国道路的探索提供了方向性引领。中国共产党百年道路探索的历史也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形成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中国共产党始终紧紧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始终牢牢坚持人民在道路探索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摘编自肖贵清、车宗凯《中国共产党百年道路探索的历史逻辑》
(1)请将材料一中①②③处内容补充完整。
(2)综上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革命与建设道路的相似之处。
24.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彼得一世鼓励兴办手工工场,准许工场主购买整个村庄的农奴;他推行文化教育,派遣留学生,创办科学院,开办学校,创办报纸;他还提倡人们学习西方的礼节与生活方式。
——摘编自义务教育教科书《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册
材料二 1861年,亚历山大二世颁布了废除农奴制的法令。法令规定: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可以改变身份,自由转换职业;农奴在获得解放的同时,可以获得一份土地,但必须出钱赎买,所出的价钱高出当时的地价。农奴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摘编自王斯德《世界通史》
(1)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指出彼得一世改革和农奴制改革的侧重点有何不同。概括两次改革对俄国产生的共同影响。
(2)学者普遍认为“彼得一世改革没有解决的问题,后来成为俄国社会发展的障碍”。请结合以上材料内容加以说明。
(3)综上所述,从俄国的发展中你获得了什么智慧?
25. 请阅读下面材料,从中提炼一个观点,结合世界现代史所学知识,写一篇80—120字的小短文,谈谈你对材料中观点的认识。(要求:题目自拟,观点明确;史实正确;条理清晰,语句通顺,表述完整)
材料 从1948年向中东派出军事观察员开始算起,联合国已经进行了数十次维和行动,使许多国家和地区避免了一些可能发生的战争。在世界贸易组织成立后的10年里,世界贸易总额增加了3倍。
——摘编自义务教育教科书《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册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2024中考历史第一次模拟考试河南卷05(原卷版+解析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