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时代——2024届高考历史晨读暮诵
考点1伟大的历史转折和改革开放的进程
1.伟大的历史转折
(1)十一届三中全会
背景 “文革”结束后的两年里,国民经济仍处于停滞状态
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
召开 1978年12月,在北京召开
内容 ①政治路线:决定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 ②组织路线: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 ③拨乱反正:审查解决了历史上遗留的一批重大问题和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按照实事求是、有错必纠的原则加快平反冤假错案的步伐。
意义 ①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②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2)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1981年在北京召开,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科学总结了新中国成立32年来的历史。
(3)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
1982年底,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入新的阶段。
(4)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干部制度和公务员制度
新中国成立后 沿用 沿用民主革命时期由中共中央及各级党委组织部门统一管理的干部制度
地位 干部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内容 包含国家干部人事管理体制、原则、机构,以及干部选拔、任用、考核、监督、交流、培训等内容
发展 建立了在中共中央及各级党委组织部统一领导、统一管理下的分类管理的干部制度
改革开放后 背景 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巨变,传统干部制度不适应商品经济的发展
干部制度改革 在干部选拔、任用、考核、奖惩、离休、退休、培训、工资回避制度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干部制度完善 在坚持贯彻中国共产党管理干部的根本原则下,我国逐步实现了干部管理的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现代化,初步建立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干部管理制度
公务员制度确立 开始 1993年,公务员制度开始推行,随后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建立
正式形成 200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标志着公务员制度正式形成,公务员考录工作也正式进入法制化轨道
特点 ①高学历化。②全方位化。③规模化。④透明化。 ⑤公开化。⑥平等化
意义 ①建立和推行国家公务员制度是干部人事制度的重大改革。 ②公务员政治、文化素质的不断提升,为国家管理人员的队伍建设增添了活力。
2.改革开放的进程
(1)改革开放的探索阶段
对内改革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逐步推广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1983年,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近8%,农民收入明显增加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逐步扩大国有企业经营自主权、实行政企分开原则,进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综合试点
对外开放 设立经济特区 1980年5月,设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经济特区,采取多种形式吸引和利用外资,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方法
开放沿海港口城市 1984年,中央决定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
理论成果 ①1982年,中共十二大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重大命题。 ②1987年,中共十三大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确立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和“三步走”发展战略
(2)改革开放的深化阶段
对内改革 经济体制改革目标 1992年,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为中共十四大的召开作了重要的思想理论准备;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体制改革 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总体思路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大力推进财政、税收、外贸、外汇、价格、住房、社会保障等方面的体制改革
对外开放 经济技术开发区和保税区 形成从沿海到沿江,从沿边到内陆,多层状、多渠道、多种形式的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格局
开放战略 2000年10月,中共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实施“走出去”战略,后来发展成为“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开放战略
成果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2001年12月,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使中国更深层次地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参与国际规则的制定
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进入21世纪,改革开放向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稳步推进,国民经济迈上新台阶。到201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超过40万亿元,经济总量跃升至世界第二位,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体
考点2 “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大业
1.提出:20世纪80年代初,为完成祖国统一大业,邓小平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构想。
2.含义:在一个中国前提下,国家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3.地位:一国两制”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4.香港、澳门的回归:1997年7月1日,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1999年12月20日,中国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香港、澳门的回归,标志着祖国统一大业向前迈出重要一步。
5.海峡两岸关系的进展
(1)缓和: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后,中国政府推动大陆同台湾同胞的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促进双方人员往来。
(2)对话
①九二共识:1992年11月,大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与台湾对话海峡交流基金会的代表在香港会晤,达成了“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重要共识,后被称为“九二共识”。
②汪辜会谈:1993年4月,海协会会长汪道涵、台湾海基会董事长辜振甫在新加坡举行会谈,标志着两岸关系发展迈出了重要一步。
(3)发展:
①颁布《反分裂国家法》:2005年3月,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高票通过《反分裂国家法》,表现了反对和遏制“台独”分裂势力分裂国家、维护国家统一与领土完整的坚强决心。
②习马会面:2015年11月7日,两岸领导人习近平、马英九在新加坡会面,这是1949年以来两岸领导人的首次会面,翻开了两岸关系历史性一页。
考点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理论 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科学发展观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领导人 邓小平 江泽民 胡锦涛 习近平
形成时间 中共十一届中全会到十五大确立 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到十六大确立 中共十六大到十八大确立 中共十八大、十九大以来,2018年3月,载入国家根本法
主要内容 逐步形成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线、方针、政策,阐明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 加深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认识 深刻认识和回答了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 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提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时代课题
精髓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与时俱进 以人为本、 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与时俱进、 求真务实 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作贡献
历史意义 邓小平理论指引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不断前进 积累了治党治国新的宝贵经验,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中国共产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
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
(1)新中国的法治建设进程
阶段划分 进程
初创时期(20世纪50年代) ①我国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等法律、法令。 ②1954年,一届人大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法院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检察院组织法》,确立了社会主义中国的政治制度、立法制度、司法制度,初步莫定了中国法治建设的基础。
受挫时期 (文革动乱) 社会主义法制遭到严重破坏
重建与完善时期(1979-80年代) ①强调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保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②1982年,我国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③我国还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合同法》等一批基本法律,中国的法治建设进入新的发展时期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时期 (20世纪90年代至2010年) ①1997年,中共十五大第一次完整地提出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将以往的“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改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②1999年和200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先后将“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和“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宪法,法治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 ③到2010年,我国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不断自我完善和发展。
全面依法治国新阶段(中共十八大以来) ①中共十八大以来,党领导人民全面做到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全面依法治国进入一个新阶段。 ②2018年,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栽入国家根本法。(200年5月,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这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是一部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实践特色、时代特色的民法典。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历史阶段 背景 进程及内容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面对百废待兴、物质匮乏的困难局面,中国人民发扬英勇奋斗的革命传统和艰苦奋斗的精神;大批英雄模范集体和个人的精神引领 在全社会形成了:①健康向上的道德风尚。②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的政治氛围。 ③关心集体、无私奉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行动准则。 ④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的新型人际关系。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改革开放后) ①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在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同时,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②中共中央颁布有关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号召并鼓励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80年代 “五讲四美三热爱”是当时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最响亮的口号
90年代至21世纪 ①开展以创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行业为主要内容的三大系列创建活动对促进社会风气好转起了积极作用。 ②1994年,中共中央先后颁布了《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工程加以推进。 ③2001年,中共中央颁布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从以德治国的高度进一步规划思想道德建设。
21世纪 ①2006年10月,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在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第一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战略任务。 ②中共十七大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 ③中共十八大进一步提炼、概括,形成简明扼要、便于传播和弘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④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涌现了一大批全国道德模范。
考点4综合国力的提升和国际影响力的扩大
1.综合国力不断提升
角度 具体表现
国际竞争力持续发展 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国民经济一直保持着快速增长。2018年,中国经济总量突破90万亿元,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30%
基础设施建设走在世界前列 ①高速铁路和高速公路总里程都居世界第一。 ②世界港口吞吐量前10位里面中国占有7席。 ③以“复兴号”为代表的新一代高铁技术等都展示了中国自主研发和制造的实力。 ④中国移动通信技术实现了4G同步、5G引领跨越的快速发展,中国移动支付走在世界前列。 ⑤以港口机械装备全自动化、物流全自动分拣流水线等为代表的人工智能,助推中国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实现跨越式发展。
思想文化事业发展 ①在全社会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②继续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上。 ③中国文化加快走出去步伐,推动文明互鉴,传播中国声音。
国防和军队改革取得突破 ①形成军委管总、战区主战、军种主建新格局,人民军队组织架构和力量体系实现革命性重塑。 ②解放军整体实力跃升,向着世界一流军队迈进。 ③武器装备加速发展,军事斗争准备取得重大进展。 ④解放军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
2.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遵循和平发展理念,全方位开展对外交往,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努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争取良好的国际环境和周边环境。
(1)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相互尊重、公平公正、合作共赢。
(2)倡导和平发展理念: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支持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核心作用,推动和平解决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
(3)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①积极促进全球治理体系改革与完善,推动气候变化《巴黎协定》生效。
②倡议设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是对既有国际金融体系的有益补充。2015年12月成立,是一个政府间性质的亚洲区域多边开发机构。
③共商、共建、共享是中国提出的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核心理念。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19)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时代 晨读暮诵清单--2024届高考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三轮冲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