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押题预测卷(全国卷)
历史·全解全析
(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48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24.2008年清华大学收藏到了一批竹简,被命名为清华简。关于“周初二王并立”相关记载如表1所述。据此可知
表1
A.西周确切存在二王并立现象 B.考古发掘有助于复原真相
C.一手史料具有非常高的价值 D.史料增加使历史趋于复杂
【答案】B
【解析】据材料“2008年清华大学收藏到了一批竹简,被命名为清华简”可知,清华竹简属于考古新发掘。据表格《清华简·系年》关于“周初二王并立”相关记载可知,其可与其它史书记载相印证,有助于还原历史真相,故选B。关于“周初二王并立”现象,目前仅限于史籍的记载,没有考古文物证明,并不直接证明其存在,故排除A;题干 材料的信息并不能说明引用的史料属于第一手史料,排除C;史料增加只能历史研究更加充实,并不能使历史更加复杂,排除D。
25. 汉制规定,每年八月祭祀宗庙,王侯皆须 献黄金助祭,称为“酎金”。元鼎五年(前112),武帝以酎金斤两成色不足为由,一次即夺去106名列侯的爵位。这一举措
A.促使中央行政不断完善 B.巩固了大一统国家
C.体现刺史监察效果显著 D.经济集权主义加强
【答案】B
【解析】据材料可知,汉武帝找借口削去部分爵位,有利于打击诸侯国势力,巩固大-统国家,B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削弱地方诸侯势力,和中央行政无关,排除A项;材料没涉及刺史,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政治方面的措施,不是经济,排除D项。故选B项。
26. 宋太祖时期,政府规定:土地买卖的契约须注明立契人的姓名、顷亩、田色、坐落、四界、原业税钱及交易钱额等再向官府纳税,经官府勘验无误,注籍加印后,田产交易才是合法且有效的。田土产生纠纷,一旦经官处置,“唯凭契约”。这表明当时
A.土地经营理念发生变化 B.重视规范田产交易秩序
C.政府严厉抑制土地兼并 D.商业交易的媒介纸币化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土地买卖的契约须注明立契人的姓名、顷亩、田色、坐落、四界、原业税钱及交易钱额等再向官府纳税,经官府勘验无误,注籍加印后,田产交易才是合法且有效的“信息可知当时是很重视规范田产交易秩序的,B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土地交易行为而不是土地经营理念发生变化,排除A项;两税法实施以来政府不抑土地兼并逐渐成为常态,因此宋初不存在“政府严厉抑制土地兼并”的行为,排除C项;题干材料涉及到的土地买卖交易并没有规定商业交易的媒介必须是纸币(交子),排除D项。故选B项。
27. 明清之际,学风开始发生变化,人们既不满意“心学”的束书不观,也不满意“理学”偏离实际的空谈义理。这一变化
A.迎合了市民阶层的需求 B.反映了知识分子对儒学的反思
C.批判了传统儒学义利观 D.体现了民众开始关注社会现实
【答案】 B
【解析】材料题提到黄宗羲、顾炎武等已批士大夫认为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教条. 空谈是明朝覆亡的重要祸根,并提倡实学。这说明明末清初的政治动荡,迫使已批儒家学者反思儒学中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办法,反映了知识分子对儒学的反思,B项正确;经世致用与市民阶层没有直接关系,体现的是学风的变化,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对“偏离实际的空谈义理”的批判,而非对儒学传统义利观的批判,排除C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明清之前社会上就存在关注社会现实的民众,排除D项。故选B项。
28. 19世纪60年代,针对英方要求扩大洋轮航行特权,李鸿章认为外国轮船可能逃避厘金,蒸汽轮船易对沿途的木船运输造成威胁,这对动荡后的江南重建不利,并于1864—1865年关闭了杭州、苏州和上海之间的外国轮船运输贸易。由此可知,当时
A.传统财贸体系面临挑战 B.闭关锁国观念根深蒂固
C.外资入侵得到有效遏制 D.地方督抚离心倾向明显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李鸿章认为“外国轮船可能逃避厘金,蒸汽轮船易对沿途的木船运输造成威胁,这对动荡后的江南重建不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厘金是清朝传统的赋税之一, 李鸿章 担忧扩大洋轮航行特权会冲击沿途的木船运输。从而影响厘金的征收,这体现传统财贸体系面临挑战,A项正确; 本题主旨为“传统财贸体系受挑战”,而“闭关锁国观念根深蒂固"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外资入侵得到有效遏制”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项;“地方督抚离心倾向明显"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故选A项。
29. 1931年,中共对苏区的商业政策作出新的规定:一是在苏区内部,苏维埃政府应保证商业自由,不干涉正常的商品市场关系。二是对于苏区与白区的贸易交换应采取开放的态度。三是必须极力帮助消费合作社的组织与发展。这些政策
A.打破了国民党的经济封锁 B.建立起了新民主主义经济
C.旨在应对严酷的革命战争 D.使革命统一战线得以巩固
【答案】C
【解析】据材料可知,苏区对私营工商业采取保留和支持的政策,这- -做法主要是为了促进苏区经济发展,保障物质供应,旨在应对严酷的革命战争,C项正确;这些措施并未打破国民党的经济封锁,排除A项;新民主主义经济建立于新中国成立后,排除B项;苏区这些政策与统一 战线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30. 表3为1955年3月发行的第二套人民币的纸币图案简表,下列解释合理的是
表3纸币图案简表
正面 背面
主币:1元:天安门;2元:延安宝塔山;3元:井冈山 5元:各民族大团结;10元:工农像 辅币:1角:拖拉机;2角:火车;5角:水电站 1分:汽车;2分:飞机;5分:轮船 边框部分还有部分古建筑、彩画、敦煌飞天的飘带的图案 都印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和汉、蒙、维、藏四种文字
①3元、2元、1元图案记录了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程
②10元、5元图案等体现了新中国的政治本色
③辅币图案体现了社会主义建设正在开展
④部分古建筑、绘画的图案等体现了货币设计具有中华民族特色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B
【解析】本据材料“天安门"“延安宝塔山“井冈山”,可以看出从土地革命到抗日解放战争再到新中国建立, 3元2元、1元图案记录了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程,①正确;据材料“各民族大团结“工农像”可知,涉及了新中国的政治制度,10元、 5元图案等体现了新中国的政治本色,②正确;此时中国还没有进入社会主义,③错误;据材料“边框部分还有部分古建筑、彩画、敦煌飞天的飘带的图案’"可知,部分古建筑、绘画的图案等体现了货币设计具有中华民族特色,④正确。结合上述分析可知,①②④符合题意, B项正确,排除ACD项。故选B项。
31. 建国后,我国大学生就业政策的主要特征是,以政府编制计划与高校实施计划相结合。1985年,政府提出对国家招生计划内的学生实行“在国家计划指导下,由本人选报志愿、学校推荐,用人单位择优录用”的分配制度。就业政策的转变
A.促进了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 B.推动了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C.解决了政企职责不分之弊端 D.保障了高等教育的持续发展
【答案】A
【解析】据材料以政府编制计划与高校实施计划相结合"和“在国家计划指导下,由本人选报志愿学校推荐,用人单位择优录用”可知,我国就业政策的转变,由计划经济模式转变为提升企业与个人的自由选择,而劳动力的自由选择,是生产力的重要因素, A项正确;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是在21世纪初,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分配制度的变化没有解决政企职责不分的弊端,排除C项;招生政策有利于高等教育的发展,但无法保障持续发展,排除D项。故选A项。
32. 《民法大全》中规定:拷问用于查明犯罪真相,但不应作为首选方式。如当事人涉嫌犯罪,可通过拷问迫使其供出同谋与罪行;如王侯涉及叛国罪,需提供证词,且为情势所迫,同样需接受拷问。这反映出罗马法
A.具有合理与节制的特点 B.承认刑讯逼供的合理性
C.旨在维护贵族特权统治 D.强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答案】A
【解析】通过材料可知,关于拷问的使用,是有条件限制的。首先拷问不是首选方式,更不是最重要的手段;涉及王侯的叛国罪时,可以使用拷问,说明罗马法注重维护国家而非贵族的利益;关于拷问的使用条件,都说明了案件审判注重证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体现了合理与节制的特点,A项正确;材料重在何时何条件下可以采用拷问,而非无限制的刑讯逼供,排除B项;根据材料并不能得出罗马法的目的是维护贵族特权统治,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思想,排除D项。故选A项。
33. 有学者称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的英国为“改良的时代”,绝大多数倡导激进变革的人并不寻求在英国促成暴力革命。英国的统治精英从未像法国那样失去勇气和镇定。他们既坚定,能拒绝做出任何重大让步;也灵活,能在面临来自下层的巨大压力时适当后退。这反映出英国
A.政治传统影响国家走向 B.法国大革命的影响有限
C.工业发展消弭反抗意志 D.统治精英主导政治局势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绝大多数倡导激进变革的人并不寻求在英国促成暴力革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 这是法国大革命进行的时间,但英国却走了一条“改良"的道路,英国的政治传统是渐进的改革,这一传统影响了英国的政治制度和国家走向,A项正确;材料不涉及法国大革命的影响,排除B项;材料不涉及工业革命与英国政治制度的关系,排除C项;材料无法体现出统治精英主导政治局势,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34. 19世纪70年代后,法国许多经销商对印象派画家进行赞助,同时获得作品销售权;他们还支持艺术评论家讨论印象派艺术,使印象派画作从“不是历史、宗教画,未经官方沙龙认可就没有价值”到引领市场和审美。这一变化的根本动因是
A.大众审美价值取向的转变 B.民主共和制度在法国确立
C.社会经济科技的时代变革 D.艺术出现多元化发展趋势
【答案】C
【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印象派画作从不受认可到引领市场和审美,根本原因是适应了时代发展需要,包括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经济发展,多元文化思潮促进艺术创新,科技发展特别是光学领域的新成就等,C项正确;大众审美价值取向的转变只是印象派画作受欢迎的直接原因,人的思想观念受经济社会环境的影响,审美取向改变的深层原因是时代发展变革,排除A项;19世纪70年代法国确立共和政体,但政治制度并非艺术发展的根本动因,排除B项;艺术多元化发展会导致不同绘画风格和流派的共同存在和发展,而非印象派画-派引领市场和审美,且艺术发展趋势属于直接原因,并非根本动因,排除D项。
故选C项。
35. 1937年,罗斯福提出“填塞法院计划”,试图通过增加自由派大法官人数的方式来“填塞”联邦最高法院以便施政,该“计划”在宣布之初便遭到美国社会各界的猛烈抨击,最终在五个月后被参议院否决而宣告失败。该“计划”破产是由于
A.滥用了总统职权 B.加剧了经济危机
C.扩大了最高法院的权力 D.违背了分权制衡的原则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罗斯福总统“填塞'联邦最高法院的计划将会干扰联邦最高法院的司法权对总统行政权的制约,这将破坏美国自建国以来所形成的3权分立的政治传统,也是罗斯福的计划遭到普遍反对的主要原因,D项正确;提名大法官属于总统的合法职权,材料未体现总统职权滥用,排除A项;
该计划"破产是由于违背了分权制衡的原则,而不是经济危机加剧,排除B项;该计划”破产是由于违背了分权制衡的原则,未涉及最高法院权力变化,排除C项。故选D项。。
第Ⅱ卷(52分)
二、非选择题部分:该部分共3大题,共52分。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鸦片战争爆发后,《中国丛报》即刊载了五口通商口岸的史地知识。1850年,传教士郭实猎向英国皇家学会呈递关于西藏史地和自然资源的报告。《天津条约》以后,西方传教士和领事官员便发文介绍了北京、苏州、杭州、汉口等地的史地资料。1875年,罗约翰撰文将中国东北地区的重大史事按编年进行勾勒。除此以外,来华西人还着眼于中国的生活、习俗、文学、艺术、科技,在内容建构上,逐渐呈现出综合的书写倾向。随着中外时局的变动,来华西人的中国历史书写改变了“中华文明西源说”,把中国视为了一个独立的文明单位。
——摘编自崔华杰《从历史理解中国:近代来华西人的中国历史书写及其路径演进》
材料二
道咸以来,海禁大开,部分文人士大夫将传教士介绍到中国的世界史地知识梳理成系统,撰《海国图志》、《瀛寰志略》等著作,介绍西方政治、地理、科技,徐图寻求“制夷”之法。同光年间,“史学经世”的观念流行,读者群体也不断扩大。1874年王韬创办《循环日报》,并发文评介西方政治、经济、历史、文化、交通,鼓吹变法自强。1876年,郭嵩焘将出洋考察日记汇编为《使西纪程》,对西方的政教、工业、海防、外交做了相对客观的记载。甲午战败后,世界历史书写和评价的著作剧增,最具代表性的是王先谦所著的《日本源流考》《外国通鉴》《五洲地理志略》,不仅将“中国”纳入“世界”进行书写,还为后人了解各国的政局、物产、民俗等提供了重要史料。
——摘编自邢科《晚清至民国时期中国“世界史”书写的视角转换》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以来西方书写中国历史的背景和演进特点。(10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与近代西人书写中国史相比,中国人书写“世界史”有何不同之处,并分析近代中国“世界史”书写活动的意义。(10分)
(3)综合上述材料,归纳影响历史书写的主要因素。(5分)
【答案】
(1)背景:工业革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传播基督教的需要;为殖民扩张和对外贸易搜集情报;中国地大物博,国力孱弱为西方开拓提供可乘之机;列强对华侵略加深,便利了西人对华的考察和历史书写。(6分)
演进特点:内容上,从关注边疆和通商口岸到对中国社会的全面关注;路径上,从“中华文明西源说”到视中国为独立的文明单位。(4分)
(2)不同之处:官僚士大夫是书写历史的主体;以救亡图存为宗旨;侧重于记载政治、经济和科技。(4分)
意义:提升人民的民族意识和爱国热情,激发救亡图存的意识;介绍西方的政治、经济、科技,助推晚清的近代化进程;开阔了国人的视野,推动了西学传播,促进了思想解放;对今人研究晚清历史提供了丰富的资料。(6分)
(3)国家意志;时代背景;创作者的主观因素;文化传统。(5分)
【解析】(1)本题是背景类、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的中国。第一小问书写背景,根据材料中时间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完成工业革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中国国力孱弱为西方开拓提供可乘之机;根据材料一中传教士郭实猎向英国皇家学会呈递关于西藏史地和自然资源的报告”可知,这是传播基督教的需要;根据材料- -中“1875年,罗约翰撰文将中国东北地区的重大史事按编年进行勾勒”可知,列强对华侵略加深,便利了西人对华的考察和历史书写。综上可知,西方书写中国历史的背景。
第二小问演进特点,根据材料“呈递关于西藏史地和自然资源的报告”与“介绍了北京、苏州、杭州、汉口等地的史地资料”“在内容建构上,逐渐呈现出综合的书写倾向"等可知,从关注边疆和通商口岸到对中国社会的全面关注;再根据材料"改变了“中华文明西源说",把中国视为了一个独立的文明单位。 ”可知,西方书写从“中华文明西源说到视中国为独立的文明单位。
(2) 本题是对比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的中国。第一小问书写不同之处,根据材料二中文人士大夫将传教士介绍到中国的世界史地知识梳理成系统”可知,官僚士大夫是书写历史的主体;根据材料二中“鼓吹变法自强”可知,书写历史以救亡图存为宗旨;根据材料二中“不仅将“中国"纳入“世界进行书写,还为后人了解各国的政局、物产、民俗等提供了重要史料”可知,侧重于记载政治、经济和科技等。综上可知,中国书写世界历史的不同之处。
第二小问书写活动的意义。本小问 主要根据所学知识从多角度分析。根据*救亡图存色彩”可知,在社会上,提升人民的民族意识和爱国热情,激发救亡图存的意识;从书写内容可知,介绍西方的政治、经济、科技,助推晚清的近代化进程;结合近代思想的发展的知识可知,开阔了国人的视野,推动了西学传播,促进了思想解放;在从历史研究的角度可知,对今人研究晚清历史提供了丰富的资料。综合以上,可知中国书写世界史的意义。
(3)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的中国。根据上述两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记载的历史的时代背景,国家意志,创作者的主观因素,文化传统等角度进行思考与作答。材料- -的内容可知,西防人书写中国历史收到当时的时代特色以及各自国家的国家意志影响,材料二中的主要内容,也体现出了“救亡图存的时代特色。这说明历史书写会受时代背景与国家意志的影响。在分析材料二,根据材料二鼓吹变法自强",表现除了创作者自身的主观意愿,而再根据材料二中的“制夷"与“史
学经世“观念,可知历史书写中体现出传统文化对于著作的影响。综合以上分析,可知影响历史书写的主要因素为国家意志、时代背景、创作者的主观因素.文化传统等。
4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中国式现代化既遵循现代化一般发展规律,又扎根中国历史传统和现实环境;既不同于西方以资本为核心的现代化模式,也不同于苏联东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因此,中国式现代化历史观,不仅包括如何认识和把握世界现代化的一般规律,还包括如何批判和扬弃其他国家的先行现代化模式,更包括如何总结和反思中国现代化探索的历史进程与经验。
——摘编自杨凤城叶子豪《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历史观探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答案】示例
示例:中国式现代化是对已有现代化模式的省思和批判。(2分)
尽管现代化有其一般规律和共同特征,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代化标准和现代化道路。
首先,西方现代化模式建立在对外殖民血腥掠夺、对内残酷剥削人民的原始积累基础之上。资本主义的现代化在给少数人带来巨大利益的同时,也带来了两次世界大战的空前浩劫。这种通过战争、殖民、掠夺等方式实现的现代化,一度给包括中国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带来深重苦难。其次,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核心是资本,而对于资本的过度依赖也产生了人的异化、物欲膨胀、拜金主义盛行,等等。最后,俄国十月革命后,逐渐建立起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开辟了现代化新模式,但这一体制存在诸多弊端,人民生活得不到改善。(8分)
这表明无论是西方还是苏联的现代化模式并不是迈向现代化的良方,后发国家必须探索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现代化新道路。(2分)
【解析】本试题属于自拟论点类小论文题。
材料中大意主要是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反思,不管怎样,中国要发展必须走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于西方道路不同,是和平的,而西方是暴力殖民性的。根据此思路可以书写一篇小论文。
4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
宋代先后设立了转运司、提点刑狱司等平行机构,从不同方面对各州进行监督和控制,称为“监司”。王安石变法开始后,面对繁重政务,监司官员“罕有能兼之者”,对新法推行普遍不积极。王安石在增加既有监司机构官员人数的同时,创设了新的监司机构提举常平司,并委任了一批“年少资浅”的官员担任提举常平官以推行新法。除少数因反对新法而未赴任者外,这批官员很快获得升迁。此后,赞成新法的官员占据了更多的监司职位。同时,也有一些新任监司官员受到“举措率易”“虑事不熟”的指责。
——据张呈忠《“权发遣”与王安石的监司人事改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王安石监司人事改革的背景。(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监司人事改革对王安石变法的影响。(9分)
【答案】(1)新法推行受到保守势力阻挠;监司体制存在缺陷;原有监司官员不适应新法需要。(每点2分,共6分)
(2)更新监司官员队伍,提高了监司官员的积极性;提高监察效能,推动了新法实施;部分官员经验不足,举措过激,妨害了变法。(每点3分,共9分)
【解析】 (1)王安石监司人事改革的背景,根据监司官员“对新法推行普遍不积极”,说明原有监司官员不适应新法,响应不积极;改革本身阻力较大,旧体制弊端,这都是改革的原因背景。
(2)根据材料“赞成新法的官员占据了更多的监司职位”说明更新了监司队伍,有利于提高积极性;根据:也有一些新任监司官员受到“举措率易”“虑事不熟”的指责可知,部分官员经验不足,举措过激。
46. 【历史——选修3:20世纪战争与和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5分)
材料
1914年英国拒绝中国直接参战,但中国人未因此放弃参战的努力。日本“二十一条”的提出在唤醒中国民族意识的同时,也使中国参战的决心更加坚定。主导中国外交的新一代政治家思考新的谋略来阻止日本阴谋得逞。向协约国派出华工的策略就是在这种氛围中应运而出的。华工出洋计划不仅在中国加入协约国方面参战起到关键作用,更是中国加入国际体系的重要手段。从1916年到1918年,共有超过14万名华工被英法运送到西线战场,他们从事修建铁路,挖掘战壕等各种工作,至少有3000名华工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一战结束后,华工仍继续留在欧洲清理战场,参与战后重建。当华工获悉日本强迫中国政府承认日本对山东权益的控制权时,向中国代表团递交请愿书,要求绝不能接受日本的要求。对蔡元培等社会精英而言,中国社会改革与国人出国息息相关。他们提倡国人到国外工读和积极帮助在法华工。借助华工来改造中国也是中国未来领袖毛泽东、周恩来等人青年时代的理想和志愿。华工归国后成立了自己的现代工会,自己拯救自己的命运。在五四时期,那些归国华工在欧洲的经历使他们在罢工活动中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摘编自徐国琦《为文明出征——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线华工的故事》等
(1)根据材料,概括一战华工赴欧的背景。(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一战华工对近代中国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9分)
【答案】 (1)原因: 一战爆发,欧洲战场劳工短缺;中国精英阶层的支持;北洋政府的推动;英法在中国的招募活动;争取国际地位;抑制日本在华势力的发展。(答三点6分)
(2)作用:为中国参加巴黎和会,参与国际新秩序的建立创造了有利条件;推动五四运动的开展(促进近代中国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 ;捍卫了中国国家利益(促进社会改革) ;促进工人阶级觉醒;影响中国社会精英对国家前途的新思考;增强了国人的民族自信心。(答四点9分)
【解析】 (1) 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16年到1918年中国。 结合所学可知,一战爆发,欧洲战场劳工短缺;根据材料主导中国外交的新一代政治家思考新的谋略来阻止日本阴谋得逞。”可以得出,中国精英阶层的支持;抑制日本在华势力的发展;根据材料“向协约国派出华工的策略就是在这种氛围中应运而出的。"并结合所学可以得出,北洋政府的推动;根据材料“华工出洋计划不仅在中国加入协约国方面参战起到关键作用,更是中国加入国际体系的重要手段。”可以得出,争取国际地位;结合所学可知,抑制日本在华势力的发展。
(2)根据材料“当华工获悉日本强迫中国政府承认日本对山东权益的控制权时,向中国代表团递交请愿书,要求绝不能接受日本的要求。”可以得出,为中国参加巴黎和会,参与国际新秩序的建立创造了有利条件;根据材料"在五四时期,那些归国华工在欧洲的经历使他们在罢工活动中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可以得出,推动五四运动的开展(促进近代中国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 ;根据材料"对蔡元培等社会精英而言,中国社会改革与国人出国息息相关。”可以得出,捍卫了中国国家利益(促进社会改革) ;根据材料“华工归国后成立了自己的现代工会,自己拯救自己的命运。”可以得出,促进工人阶级觉醒;根据材料借助华工来改造中国也是中国未来领袖毛泽东、周恩来等人青年时代的理想和志愿。”可以得出,影响中国社会精英对国家前途的新思考;增强了国人的民族自信心。
47.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材料
颜元(1635—1740),字易直,河北博野人。出身贫寒,曾学医养家。24岁时,从事教学工作,一直持续五十余年。颜元讲了一段王学,两年后得朱子《性理大全》,改奉朱学。35岁时,思想转变,认为理学空虚无用,非周孔正道,但也反对汉代章句之学,提出以“实”为核心的教育思想体系。他批判两千余年来重文轻实的教育传统,他认为教育有“安天下”、“成个性”双重作用。主张恢复尧舜周孔之道,倡导用“三事”、“六府”、“三物”来培养经世致用的人才。颜元晚年主办漳南书院,把书院分为“文事斋”、“武务斋”等六斋,将教育思想付诸实践。颜元认为教人为学要主动,通过练习和实行来获取知识。颜元的思想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下市民阶层的利益,在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史上具有重大意义。
——摘编自施克灿《中国教育思想史》
(1)根据材料,概括颜元的教育贡献。(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颜元教育思想形成的因素。(7分)学历史教
【答案】
(1)贡献:批判传统教育思想,推行实学教育;提出育人目标,明确培养途径;主持教育改革,践行教育理想;倡导主动习行,激发主体意识。(8分)
(2)因素:传统教育存在弊端;程朱理学和王阳明心学思想的影响;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经世致用思想的影响。(7分)
【解析】
(1)根据材料“认为理学空虚无用,非周孔正道,但也反对汉代章句之学,提出以“实”为核心的教育思想体系。”"“他批判两千余年来重文轻实的教育传统,他认为教育有“安天下”“成个性’双重作用。”可知可知批判传统教育思想,推行实学教育:根据材料“他认为教育有“安天下”、“成个性"双重作用。主张恢复尧舜周孔之道,倡导用“三事”、“六府”、“三物"来培养经世致用的人才。”可知他提出育人目标,明确培养途径;根据材料"^颜元晚年主办漳南书院,把书院分为“文事斋"、“武务斋"等六斋,将教育思想付诸实践。”可知主持教育改革,践行教育理想;根据材料“颜元认为教人为学要主动,通过练习和实行来获取知识。”可知倡导主动习行,激发主体意识。
(2)根据材料"颜元的思想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下 市民阶层的利益,在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可知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根据材料“颜元讲了一段王学,两年后得朱子《性理大全》,改奉朱学。”可知程朱理学和王阳明心学思想的影响;根据材料“他批判两千余年来重文轻实的教育传统可知传统教育存在弊端;根据材料“倡导用“三事”、“六府"、 “三物"来培养经世致用的人才”可知经世致用思想的影响
1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2024届高考历史押题预测卷(全国卷)(含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