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抗战
共18题;共60分
题号 一 二 总分
得分
一、单选题
1.西安事变发生于哪一年
A.1936年 B.1937年 C.1945年 D.1946年
2.抗日战争是近代百年来中国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反侵略战争,它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2017年1月,教育部要求全国中小学地方课程教材统一采用“十四年抗战”的概念。“十四年抗战"始于
A.1931年,日本制造借口,袭击沈阳,入侵东北
B.1935年,日本策划“华北五省自治”,华北危急
C.1936年,张杨发动兵谏,要求停止内战,联共抗日
D.1937年,日本发动卢沟桥事变,大举侵华
3.抗战爆发后,国民党内部流行“中国必亡论”“中国速胜论”,少数共产党人对战争的长期性、艰苦性也缺乏精神准备。为此,毛泽东发表了( )
A.《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B.《论联合政府》
C.《对日寇的最后一战》 D.《论持久战》
4.毛泽东在延安会见美国记者斯诺时说:“因此我们拥护议会形式的代议制政府、抗日救国政府、保护和支持一切人民爱国团体的政府。如果成立了这样的一个共和国,中国的各苏区就成为其中的一部分。”这表明中共
A.打算学习美国民主政治模式 B.欲与国民党开展第二次合作
C.准备与国民党协商和平建国 D.找到适合中国国情革命道路
5.“反对华北自治”“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等口号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五四运动 B.九一八事变 C.华北事变 D.七七事变
6.如图为一则近代广告,广告信息是:“注意九一八”“中国药棉纱布制造厂大赠送”“国难周年出品纪念”“商标”。该广告( )
①发布时间为中华民国二十年 ②倡导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③号召民众铭记国耻支持国货 ④利于民族企业树立品牌形象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7.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的标志是
A.国民政府公布中共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 B.“一二九”运动
C.国民政府发表八一四《自卫抗战宣言》 D.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8.下表所示为全面抗战期间西南地区工业增长率统计情况(单位:%)这说明当时( )
1939年 1940年 1941年 1942年 1943年
增长率 33.5 60.7 28.6 55.3 59.6
A.民族工业保持了持续发展态势 B.沿海地区企业持续内迁
C.持久抗战具备一定的物质基础 D.西南地区工业基础较好
9.1932年《浙江教育行政周刊》刊登《小学中高年级东北事件教学大纲》,提出了各学科在处理同一国耻事件时,结合学科特点各有侧重(部分如下表)。这反映出当时
A.学校教育对民族精神和责任的重视
B.国耻教育始终是近代学校教育的主题
C.国民政府为全面抗战进行舆论准备
D.教育界要求建立统一战线的愿望强烈
10.下列抗日战争时期的史事,发生在如图中③的是( )
A.瓦窑堡会议 B.一二九运动 C.淞沪会战 D.大生产运动
11.1937年11月,侵华日军开始发行军票以充当军费使用,并硬性规定其与中国法币的比价,强制在黄河以南的沦陷区流通,从而让军票成为沦陷区的货币。日军的这一举措意在
A.改善沦陷区的货币结构 B.为全面侵略中国做准备
C.疯狂掠夺沦陷区的物资 D.冲破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12.1937年,日军在南京烧杀奸淫的行径让他们的盟友也看不过去,德国驻华使馆在发回国内的电文中说“它是一台正在开动的野兽机器”。这可以印证
A.日军对华侵略蓄谋已久
B.德国反对日本侵略中国
C.日军在南京的暴行
D.德日在侵华问题上有分歧
13.下表是某同学搜集的一部分材料,据此判断,该同学研究的主题是( )
歌曲《松花江上》 20世纪30年代流行
电影《无问西东》 沈柴诲在“淞沪会战”中壮烈牺牲
文章《日本人的满洲梦》 暴戾之东北军在沈阳北大营以西破坏南满铁路
A.解放战争 B.国民革命 C.土地革命 D.抗日战争
14.1935年12月,瓦窑堡会议批判了党的路线政策中的“关门主义”错误,改“工农共和国”口号为“人民共和国”。这表明中国共产党
A.力图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B.放弃民主革命纲领
C.犯了右倾错误 D.改变了政权性质
15.1935年1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在瓦窑堡召开,做出了把土地革命战争向民族解放战争转变的抉择,决定建立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据此可知,中国共产党
A.长征期间仍坚守民族大义 B.取得了土地革命战争的胜利
C.放手创建敌后抗日根据地 D.积极领导西北地区局部抗战
二、材料分析题
16.边疆治理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大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正德琼台志》是现今保存完善的最早的一部海南方志著作,堪称“一方之全史”。
分类 主要记载内容或特点
海洋文化 记载了很多海洋气候资料;独特的海洋风俗资料;重要的海洋地理资料,有关海防资料。
陆地资源 卷八、卷九以占全书很大篇幅的容量记载海南的“土产”,琳琅满目,丰富多样,展示了海南地区强大的土地产出能力。
人文风俗 采用图、表、考、论、述五者结合的方法,全面而详细地展示了海南及其所属各州县的疆域、统隶、沿革、至到和道里;提供了丰富多样的海南人文资料,呈现出明代海南社会生活的立体画卷;保存了大量古越语地名资料;尽搜各类过琼人物和琼籍本土人物。
——摘编自(明)唐胄《正德琼台志》
材料二 抗战时期,中国近代第二次边疆研究热潮形成,不仅有大量研究社团和刊物创办,而且出版了很多专著。延安解放社内部出版了贾拓夫等人编写的《抗战中的陕西》《抗战中的甘肃》《抗战中的宁夏》等。1938年出版了顾颉刚、史念海《中国疆域沿革史》,卫惠林《边疆民族问题与战事民族教育》,王文萱《战时移垦边疆问题》;1940年出版了姜蕴刚《边区问题之理论与研究》;1941年出版了夏威《中国疆域拓展史》,赵敏书译美国赖德懋著《中国的边疆》;1942年出版了西尊《边疆问题与国防》;1943出版了罗香林《中夏系统之百越》,江应樑《边疆行政人员手册》,葛绥成《中国近代边疆沿革考》,朱子爽《中国国民党边疆政策》等。
——摘编自韦清风《近代中国边疆研究的第二次高潮与国防战略》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正德琼台志》对研究边疆治理有哪些学术研究价值。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国近代第二次边疆研究热潮形成的背景和意义。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日本近代史上成规模的反战运动可追溯至20世纪初,主要由早期社会主义者发起。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给日本社会各界带来极大刺激,在军国主义、法西斯主义的裹挟下,许多反战人士陷入了狭隘民族主义的窠臼,转而为侵略者摇旗呐喊,另有不少人迫于政府控制和武力镇压而放弃立场。1934年后,日本当局变本加厉地镇压包括共产党、劳农党、工会团体、学生团体、文艺界以及基督教人士等国内反战力量,1935年日本共产党再度遭取缔后,日本国内有组织的反战运动近乎销声匿迹,只能转入地下。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日本一些知识分子谴责关东军的行为,东京大学教授横田喜三郎从国际法的角度批评日军在中国东北的行动超出自卫权的范围;作家石川达三因撰写《活着的士兵》揭露南京大屠杀而被判刑。1938年,日本政府通过《国家总动员法》,由此进入“举国一致”时期,持反战思想的文人大都被视作“国贼”而遭镇压,左翼及含有反战思想的出版物一律取缔,反战力量只能在国外活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不断失利,内阁加大了对“自由”“民主”“反战”思想者等一切进步人士的迫害。但是即便面对残酷镇压和阵营分裂,日本反战人士依然坚持表达自己的立场,他们的行动及精神在战后逐渐获得日本社会的肯定与传承。
——摘编自林敏洁《重拾日本反战记忆,传播时代和平之声》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20世纪前期日本国内反战运动的特征。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前期日本国内反战运动的历史意义。
18.【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南宋朱熹认为变法“轻用已私,纷更法令,不能兴才教化,乃行青苗、建市易、置保甲、治兵将、始有富国强兵、窥伺边隅之计,弃诚而怀诈,兴利而忘义,尚功而悖道……下诬君父,上欺祖宗,三纲废坏。神化之道泯然将灭,纲纪文章扫地尽废。”
清代末年梁启超认为王安石是“三代以下唯一完人”,他认为青苗法和市易法实为近代文明国家的银行雏型,免役法则“与今世各文明国收所得税之法正同”,其变法是“国史上、世界史上最有名誉之社会变革”。
20世纪30、40年代诸多史学家对王安石变法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周谷城提出变法动因:“一曰外部的压迫,二日内部的贫弱”。范文澜认为变法“急需加强军备”,钱穆提出变法“冗官不革,政治绝无可以推行之理”。
——摘编自何文国《王安石历史评价面面观》等
(1)根据材料,分别评价朱熹、梁启超、近代史学家对王安石变法的观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对王安石变法形成不同观点的因素。
(
…………○…………内…………○…………装…………○…………订…………○…………线…………○…………
) (
※※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
) (
…………○…………外…………○…………装…………○…………订…………○…………线…………○…………
)
(
…………○…………内…………○…………装…………○…………订…………○…………线…………○…………
) (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 (
…………○…………外…………○…………装…………○…………订…………○…………线…………○…………
)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参考答案:
1.A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安事变发生于1936年12月12日,因此又称为双十二事变,故A选项正确;排除B、C、D选项。
2.A
【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抗日战争的胜利是在1945年,由此可知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45年是十四年,故A项符合题意;BCD均和题意不符,排除。
3.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论持久战》全面分析了中日战争所处的时代和中日双方的基本特点,并从全国的战略全局出发,深刻地论述了抗日战争是持久战,必须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个阶段,从而揭示了抗日战争发展的过程和规律,批驳了“亡国论”和“速胜论”,因此根据题干信息可知该著作是《论持久战》,D项正确;《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提出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一系列方法、方针和政策,主张在处理敌我矛盾时要用专政的方法,解决人民内部矛盾时要用民主的方法,即团结—批评—团结的方法,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论联合政府》完整地阐述了党的三大作风,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党的建设的学说,对于夺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建立新中国,具有重要意义,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对日寇的最后一战》加快了抗日战争胜利的进程,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4.B
【详解】中国共产党要走社会主义道路,故排除A;由材料“如果成立了这样的一个共和国,中国的各苏区就成为其中的一部分”,可见中共欲与国民党开展第二次合作,故选B;材料中没有提到国民党,排除C;井冈山时期,共已经找到适合中国国情革命道路,排除D。
5.C
【详解】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华北事变是指继九一八事变东北沦陷之后,1935年日本侵略军蚕食侵犯华北地区的一系列事件的统称,1935年,随着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抗日救亡运动扩展为全国规模的群众运动,提出“反对华北自治”等口号;1935年,中国共产党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故C选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五四运动发生于1919年,与材料内容无关,故A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反对华北自治”“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等口号反映的历史事件是华北事变,而不是九一八事变,九一八事变发生于1931年,故B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七七事变发生于1937年7月7日,材料内容体现的是华北事变,故D选项错误。
6.D
【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1931年后的中国。依据材料概况可知:广告词“注意九一八”、“国难周年出品纪念”表明号召民众铭记国耻支持困货,“中国药棉纱布制造厂大赠送”和引发的爱国纪念有利于民族企业树立品牌形象,③④正确;该广告发布时间应在民国二十年之后,①表述错误,排除A、B项;该广告不能体现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这一思想,②表述错误,排除C项。故选D项。
7.A
【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国民政府公布中共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故选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是1937年,一二·九运动发生在1935年,与题意无关,排除B;国民政府发表八一四《自卫抗战宣言》标志着中国正式进入全面抗战阶段,排除C;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排除D。
8.C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全面抗战期间西南地区工业增长率统计情况”,可知抗战时期,西南地区工业保持较高的增长率,这为持久抗战提供了物质基础,C项正确;抗战时期,民族工业受到极大的破坏,排除A项;当时确实有沿海地区的部分工厂迁入西南地区,但不是西南地区的所有工厂都来自沿海地区,“持续内迁”,表述错误,排除B项;西南地区的工业基础比较薄弱,排除D项。故选C项。
9.A
【详解】材料体现的是民国时期小学中高年级各学科教学中都在渗透东北事件的影响,这说明学校教育对民族精神和责任的重视,A正确;B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此时国民政府的重点在剿共,C排除;D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A。
10.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以得出准确时空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据图可知,③处位于北平,抗日战争时期,1935年北平发生一二九运动,B项正确;瓦窑堡会议召开于陕北,题干中③位于北平,排除A项;淞沪会战是在上海,③位于北平,排除C项;大生产运动是中共在抗日敌后根据地进行的,北平在当时已经是沦陷区,不符题意,排除D项。故选B项。
11.C
【详解】日军在全面侵华期间,发行军票充当军费,强制沦陷区将其当作货币流通,意在疯狂掠夺沦陷区的物资,C项正确;改善沦陷区的货币结构不是日本侵略者的本意,A项错误;早在1937年7月7日,全面侵华战争已经爆发,B项错误;日军在沦陷区掠夺针对的不是团结中国人民抗日的统一战线,D项错误。
12.C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日本的盟友德国批评日军在南京的暴行,认为其“是一台正在开动的野兽机器”,由此可以进一步印证日军在南京暴行的恶劣,选项C正确;1937年日军已经全面侵华,德国的电文也无法印证日军侵华蓄谋已久,排除选项A;根据所学可知,德国并不反对日本侵华,只是对日军在南京暴行进行批驳,排除选项B;选项D脱离材料主旨,德日两国在侵华方面并不存在分歧,而且材料中德国驻华使馆的电文反映不出两国在侵华问题上的分歧,排除。
13.D
【详解】根据材料“歌曲《松花江上》”“20世纪30年代流行”“淞沪会战”“暴戾之东北军在沈阳北大营以西破坏南满铁路”可知,材料讲述的是日本侵华的相关内容,因此该同学研究的主题是抗日战争,D项正确;材料讲述的是抗日战争的相关内容,ABC项不符合材料,排除ABC项。故选D项。
14.A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材料信息及对教材知识的理解能力。1935年12月,瓦窑堡会议中共中央在陕北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制定了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从理论政策上解决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问题,从而解决了遵义会议没有来得及解决的政治路线问题,保证了中国共产党能够在复杂斗争中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顺利完成有国内战争向民族革命战争转变的伟大历史任务,迎接即将到来的全民族抗日战争,所以A正确;BCD表述明显错误。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抗日斗争 瓦窑堡会议
15.A
【详解】根据材料“1935年12月……瓦窑堡召开”“做出了把土地革命战争向民族解放战争转变的抉择,决定建立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5年12月召开瓦窑堡会议,第一次提出要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这促进了国共两党搁置内战和冲突而走向合作,说明中国共产党在国共对峙的长征期间仍坚守民族大义,A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土地革命是指1927-1937年期间的史实,并且在1934年中国共产党被迫进行长征,说明“取得了土地革命战争胜利”的表述错误,排除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创建敌后抗日根据地是在全面抗战后,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国共两党对峙的长征期间,中国共产党仍然坚持民族大义,从民族大局角度思考问题,没有强调对西北地区局部抗战的领导问题,排除D项。故选A项。
【点睛】
16.(1)学术价值:《正德琼台志》展于地方志,对深化边疆治理研究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可用以证明南海诸岛历来就是我国固有领土;研究明代海南人民的生产、生活状况;有利于弘扬海南地方文化;为海南治理和社会发展提供必要的史学依据。
(2)背景:日本侵华加剧,边疆安全与民族危机加深;中华民族意识不断增强;有识之士的爱国情怀和深入研究。
意义: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阴谋;论证了中国抗战的持久战略;论证了战略后方的建设;促进了民族团结,推动全民族的抗战;对当时中国的国防建设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详解】(1)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明朝时期的边疆治理。据材料“《正德琼台志》是现今保存完善的最早的一部海南方志著作”,得出《正德琼台志》展于地方志,对深化边疆治理研究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从国家领土主权角度分析,得出可用以证明南海诸岛历来就是我国固有领土;据材料“展示了海南地区强大的土地产出能力”,得出研究明代海南人民的生产、生活状况;从对海南地方文化的影响分析,得出有利于弘扬海南地方文化;据材料“提供了丰富多样的海南人文资料,呈现出明代海南社会生活的立体画卷”,得出为海南治理和社会发展提供必要的史学依据。
(2)本题是背景类和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抗战时期。据材料“抗战时期,中国近代第二次边疆研究热潮形成”,得出日本侵华加剧,边疆安全与民族危机加深;中华民族意识不断增强;据材料“顾颉刚、史念海……”,得出有识之士的爱国情怀和深入研究。
意义:从揭露日本的侵略本质分析,得出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阴谋;从对中国抗战的影响分析,得出论证了中国抗战的持久战略;论证了战略后方的建设;促进了民族团结,推动全民族的抗战;据材料“葛绥成《中国近代边疆沿革考》,朱子爽《中国国民党边疆政策》等”,得出对当时中国的国防建设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17.(1)特征:反战人士来自多个社会团体和阶层;遭遇多次打击而转入地下活动;以共产党和左翼人士为主导;随 着日军侵华战争的深入而发展,呈现明显阶段性;反战诉求与追求民主法治进步的诉求相结合。
(2)意义:冲击了日本军国主义和法西斯统治;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最终胜利贡献了力量;有利于战后日本 社会反思战争罪责。
【详解】(1)特征:据材料“1934年后,日本当局变本加厉地镇压包括共产党、劳农党、工会团体、学生团体、文艺界以及基督教人士等国内反战力量,1935年日本共产党再度遭取缔后,日本国内有组织的反战运动近乎销声匿迹,只能转入地下”可知,材料反映了反战人士来自多个社会团体和阶层;遭遇多次打击而转入地下活动;据材料“1935年日本共产党再度遭取缔后,日本国内有组织的反战运动近乎销声匿迹,只能转入地下……左翼及含有反战思想的出版物一律取缔,反战力量只能在国外活动”可知,日本反战力量以共产党和左翼人士为主导;据材料“ 日本近代史上成规模的反战运动可追溯至20世纪初,主要由早期社会主义者发起。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给日本社会各界带来极大刺激……1934年后,日本当局变本加厉地镇压包括共产党、……1935年日本共产党再度遭取缔后,……只能转入地下。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可知,材料反映了随 着日军侵华战争的深入而发展,呈现明显阶段性;据材料“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不断失利,内阁加大了对‘自由、民主、反战’思想者等一切进步人士的迫害”可知,材料反映了反战诉求与追求民主法治进步的诉求相结合。
(2)意义:材料并结合所学可从冲击了日本军国主义和法西斯统治;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最终胜利贡献了力量;有利于战后日本 社会反思战争罪责等方面回答。
18.(1)评价:朱熹作为南宋理学家,认为王安石变法轻教化、重利轻义,对其进行批评,目的是为了维护理学伦理纲常和正统地位。梁启超作为清末改革家,以近代西方现代化来解读王安石变法,对其高度肯定,反映了他们对救亡图存的急切期盼,但也存在过誉失实之词。抗日战争时期,周谷城等史学家在日本侵略使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的背景下,从变法原因、军备、官制改革等角度重新审视王安石变法,为挽救民族危亡提供借鉴。
(2)因素:时代背景;历史认识的角度(研究视角);评价者的立场、动机;占有的史料等。
【详解】(1)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和近代(中国)。评价:根据材料“南宋朱熹认为变法‘轻用已私,纷更法令,不能兴才教化,乃行青苗、建市易、置保甲、治兵将、始有富国强兵、窥伺边隅之计,弃诚而怀诈,兴利而忘义,尚功而悖道……下诬君父,上欺祖宗,三纲废坏。神化之道泯然将灭,纲纪文章扫地尽废’。”并结合所学可得出:朱熹作为南宋理学家,认为王安石变法轻教化、重利轻义,对其进行批评,目的是为了维护理学伦理纲常和正统地位。根据材料“清代末年梁启超认为王安石是‘三代以下唯一完人’,他认为青苗法和市易法实为近代文明国家的银行雏形,免役法则‘与今世各文明国收所得税之法正同’,其变法是‘国史上、世界史上最有名誉之社会变革’。”并结合所学可得出:梁启超作为清末改革家,以近代西方现代化来解读王安石变法,对其高度肯定,反映了他们对救亡图存的急切期盼,但也存在过誉失实之词。根据材料“20世纪30、40年代诸多史学家对王安石变法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周谷城提出变法动因:‘一曰外部的压迫,二日内部的贫弱’。范文澜认为变法‘急需加强军备’,钱穆提出变法‘冗官不革,政治绝无可以推行之理’。”并结合所学可得出:抗日战争时期,周谷城等史学家在日本侵略使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的背景下,从变法原因、军备、官制改革等角度重新审视王安石变法,为挽救民族危亡提供借鉴。
(2)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和近代(中国)。因素:根据所学知识可得出:时代背景;历史认识的角度(研究视角);评价者的立场、动机;占有的史料等。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22.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抗战 同步练习(含解析)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