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试题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选择性必修2+选择性必修3第一至四单元。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 战国至秦汉时期,村落依然是“生死相恤,坟墓相从”的居住共同体,又是“守望相助,百姓亲睦”的生活共同体,还是“四邻并结”“倾盖社场”的信仰共同体。但这一时期又出现了一定数量的散村,一些农民“好田野邑屋”“强耕而自以为落”。该时期的这一变化( )
A. 体现集聚型村落已失去根基 B. 说明村落是地缘外壳和家庭内核的组合
C. 印证了郡县制在全国的推广 D. 折射出宗法血缘观念和土地制度的变化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至秦汉时期(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至秦汉时期村落继承了原始聚落的传统,集村仍是村落空间结构的主要形式,但在这一模式之外又出现了一定数量的“散村”,一些农民开始摆脱村落共同体的藩篱,开垦荒地,另辟居处,这主要是由于春秋战国以来,随着宗法血缘体系的松弛和土地私有制的确立,促进了个体农民家庭独立性的增强,村落内部结构呈现出多元化色彩,除传统紧凑型集村村落外,还出现了零星的散居型村落,D项正确;A项说法过于绝对,集聚型村落仍然是这一时期的主要村落形式,排除A项;B项并不是材料反映的主旨,排除B项;“郡县制”材料并未涉及,排除C项。故选D项。
2. 两晋南北朝时期,经海路随商船往来的僧人大量增加,如经过广州或取道广州赴印度的僧人在史书上有姓名可考的便有七人。《南齐书·扶南传》称扶南国(今柬埔寨)国王侨陈如便常“遣商货至广州”。《宋书·蛮夷传》称这一时期“舟舶继路,商使交属”。这体现出该时期( )
A. 中国对外贸易有所发展 B. 史书内容侧重于文化的交流
C. 佛教本土化趋势的加强 D. 海路是文明交流的主要途径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根据材料“经海路随商船往来的僧人大量增加”“遣商货至广州”“舟舶继路,商使交属”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晋南北朝时期,往来南海的僧人数量增多,这虽然与当时统治者敬佛政策有关,但因僧人往来南海,必须搭乘商人的海船,同时该时期往来商船和货物频繁,这反映出该时期对外贸易有所发展,A项正确;仅从材料无法判定史书记载的内容侧重于文化交流和“海路是文明交流的主要途径”,排除B、D两项;材料主要反映了来南海的僧人增加,并不代表佛教的“本土化趋势”加强,排除C项。故选A项。
3. 在中国古代,以茶敦亲、以茶为媒、以茶敬客、以茶睦邻、以茶交友均在社会中影响甚广。唐人裴汶认为“其性精清,其味淡洁,其用涤烦,其功效和”;宋徽宗赵佶赞誉其“茶之为物,擅欧闽之秀气,钟山川之灵禀,祛襟涤滞,致清导和”。这表明中国古代茶文化( )
A. 受到“天人合一”思想观念的深刻影响 B. 符合市民阶层的欣赏趣味
C. 具有和谐人际关系和个人身心的作用 D. 诠释了儒家伦理的合理性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以茶敦亲、以茶为媒、以茶敬客、以茶睦邻、以茶交友”“其功效和”“致清导和”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表明中国的茶文化有利于促进社会人际和谐和具有和谐个人身心的良好功效,C项正确;“天人合一”材料并未体现,排除A项;材料并未涉及“市民阶层”,排除B项;“儒家伦理”材料并未反映,排除D项。故选C项。
4. 下表所示为关于元代医学方面的记载情况(部分)。据此可知,元朝( )
文献 内容
《弘治温州府志》卷十九 “余被命守温,作医学于惠民局之北端,以延祐戊午(1318年)八月经始,越三月落成”
《青崖集》卷五 “公讳友,字鹏举,三世业医,为人恺悌简质,不立崖岸……至元丙子,皇子开府于秦,擢公教授京兆医学”
《元典章》卷三十 太医院诸路医学提举司规定:“各处学校应设大小学生,今后其有仍前不令坐斋肄业、有名无实者,初次,教授罚俸一月,正、录各罚中统钞七两;再次,教授罚俸两月,正、录视前例倍罚”
A. 医学理论在实践中继承与创新 B. 政府较为重视医学教育的发展
C. 医学管理受社会主流观念束缚 D. 医学规模得益于民间力量支持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代(中国)。根据材料“作医学于惠民局之北端”“三世业医 擢公教授京兆医学”“初次,教授罚俸一月,正、录各罚中统钞七两;再次,教授罚俸两月,正、录视前例倍罚”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代注重医学学校的设立、民间医学人才的任用和医学教育的管理、考核,B项正确;“医学理论”材料并未涉及,排除A项;材料并未反映儒家思想对医学管理的束缚,排除C项;材料主要反映了元朝政府较为重视医学教育,并未侧重于民间力量对医学规模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B项。
5. 明朝末期,除了徐光启和传教士利玛窦共同翻译《几何原本》,内地的儒生学者也陆续跟进,形成了一种学习自然科学知识的风气。“关西夫子”李二曲在开列《体用全学》必读书目时,也将《泰西水法》等西书列入其中。这说明当时( )
A. 社会思想转型源于西方科学传播 B. 民族危机冲击了国人传统认知
C. 国人传统夷夏观念已发生剧变 D. 西学东渐给社会注入一定活力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代(中国)。根据材料“内地的儒生学者也陆续跟进,形成了一种学习自然科学知识的风气”“《泰西水法》”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学东渐促进了西方科学的传播,推动社会中形成重视科学的风气,为社会发展注入了一定活力,D项正确;“源于”说法有误,排除A项;中华民族危机出现始于鸦片战争爆发,这一时期鸦片战争尚未爆发,排除B项;“剧变”说法程度较深,且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故选D项。
6. 近代以来,有9个国家在中国12个城市开辟了30多处租界,租界也被称为“国中之国”。上海地方官员曾广泛借鉴租界的管理制度和方法来制定上海的管理方略,在天津推行新政的袁世凯也学习租界建立了第一个巡警队伍和工程局及卫生局。这说明( )
A. 租界对中国社会具有双重影响 B. 民族工业发展提高了国家治理水平
C. 地方官维护国家主权意识增强 D. 西方列强对华的侵略存在隐蔽特征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国中之国”“上海地方官员曾广泛借鉴租界的管理制度和方法来制定上海的管理方略”“在天津推行新政的袁世凯也学习租界建立了第一个巡警队伍和工程局及卫生局”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近代城市中的租界是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表现,但是在客观上西方国家在租界内实行的先进管理方式,也促进了中国城市的近代化,A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民族工业的发展,排除B项;C项材料并未反映,排除C项;材料并未强调列强侵华方式的隐蔽性,排除D项。故选A项。
7. 1912年,民国政府通令将中山装定为礼服;1928年,蒋介石、冯玉祥等人恭祭孙中山时均着中山装;张学良东北易帜后也下令:“东北各级机关人员一律着中山装”;1929年,民国政府制定宪法时,规定四级文官宣誓就职时一律穿着中山装。这主要是由于中山装( )
A. 营造了追求西方时尚的社会风气 B. 蕴含着国家政治和文化认同的理念
C. 重塑了民族国家救亡图存的形象 D. 彰显出近代民主政治思想日益成熟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礼服”“蒋介石、冯玉祥等人恭祭孙中山时均着中山装”“规定四级文官宣誓就职时一律着中山装”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主要是由于中山装每个细节都有其特定的内涵,根据民主共和体制的五权分立、国之四维、三民主义和中国革命需要知识分子参与的建国理念,中山装由五粒扣子、四个口袋、三粒袖扣组成,且胸袋盖成倒笔架型,保留了西装的部分长处,又具有鲜明的中国民族风格,蕴含着国家政治和文化认同的理念,B项正确;A项并不是材料反映的主要内容,排除A项;“重塑了”夸大了中山装的作用,排除C项;“民主政治思想日益成熟”材料并未体现,排除D项。故选B项。
8. 毛泽东认为中庸思想“是孔子的一大发现,一大功绩。”又说:“一个质有两方面,但在一个过程中的质有一方面是主要的,是相对安定的,必须要有所偏。”并进一步强调:“重要的是从事物的量上去找出并确定那一定的质,为之设立界限,使之区别于其他异质,作两条战线斗争的目的在此”。毛泽东的这一思想( )
A. 明确了社会的主要矛盾和任务 B. 扭转了敌后抗战的被动局面
C. 体现出对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 D. 强调思想文化进步的重要性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现代(中国)。根据材料“是孔子的一大发现,一大功绩”“必须要有所偏”“重要的是从事物的量上去找出并确定那一定的质……作两条战线斗争的目的在此”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体现了毛泽东对中庸思想的理性思考,一方面肯定孔子的中庸思想,另一方面又根据现实指出其必须要有所偏向,体现出毛泽东对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C项正确;近代中国的两大矛盾是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中国革命的任务是反帝反封建,这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项;B项材料并未涉及,排除;D项并不是材料反映的主旨,排除。故选C项。
9. 1965年以后,全国各地农村逐渐涌现出大批赤脚医生。下图是1965年出版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宣传画,图中有一位农村赤脚女医生,牵着毛驴穿梭于农村田野中为百姓看病。据此判断,赤脚医生的出现( )
A. 体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基本建立 B. 增强了农民的卫生健康意识
C. 主要缘于全国性政治运动的广泛开展 D. 缓解了农村医疗短缺的问题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65年(中国)。根据材料“全国各地农村逐渐涌现出大批赤脚医生”“牵着毛驴穿梭于农村田野中为百姓看病”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赤脚医生的出现缓解了建国初期农村医疗短缺的问题,故选D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在改革开放时期建立的,A项与材料时间不符,故排除A项;仅从材料无法判定农民的卫生健康意识是否得到增强,故排除B项;虽然全国性政治运动开始于1966年,但材料反映的现象并不是缘于这一事件,故排除C项。故选D项。
10. 下图所示为2001~2018年中国民航航线里程及国际航线里程(单位:万公里)与国际增长情况(单位:%)。这可用于说明中国( )
A. 改革开放不断深化促进了人口的流动 B. 科技发展使交通方式更加多样化
C. 加入世贸组织推动运输服务体系升级 D. 航空制造业取得突破性技术进步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01-2018年(中国)。根据图片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经济获得不断发展,从而加速了航空业的发展,促进了人口流动,A项正确;材料只涉及中国航空业的发展,“多样化”材料并未体现,排除B项;材料并未涉及运输服务体系的情况,排除C项;仅从材料无法判定航空制造业是否取得突破性技术进步,排除D项。故选A项。
11. 有学者认为,在丘陵起伏希腊,表层土壤较浅,铁制农具是农业生产的必需品,因而铁块在《荷马史诗》中成为英雄们在赛会上决胜的最佳奖品。然而古埃及富饶的黑土再加上尼罗河的滋养,很早就使用铁的埃及人并未真正进入铁器时代,最终埃及文明随之衰落。该学者意在说明( )
A. 古埃及文明衰落的多元因素 B. 古希腊的商品经济更为繁荣
C. 地理环境影响着文明的发展 D. 早期文明之间缺乏交流互鉴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埃及)。根据材料“表层土壤较浅,铁制农具是农业生产的必需品”“古埃及富饶的黑土再加上尼罗河的滋养,很早就使用铁的埃及人并没真正进入铁器时代,最终埃及文明随之衰落”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于希腊土壤环境较差,反而促进了铁器的传播和农业的发展,进而推动了希腊文明的繁荣,而古埃及土壤条件较为优越,反而限制了铁器的广泛使用,生产力未得到提升是埃及文明衰落的重要因素,C项正确;材料只涉及地理环境,“多元因素”材料并未体现,排除A项;材料主要是农业的发展,并未反映商品经济的发展情况,排除B项;D项并不是材料反映的主旨,排除D项。故选C项。
12. 玛雅人坚信苏醒神灵会提供旨意指导人们的生产。因此,玛雅城市特别注重供奉和祭祀,城市在建设之初就经过整体规划,按照一定的历法要求,安排各种建筑物以及他们之间互相联系的方位、角度,使得建筑群在一定程度上起着天文观测仪器的作用。由此可知,玛雅( )
A. 农耕经济是文明发展的基础 B. 宗教信仰影响城市的建设
C. 文化来源于生活实践的积累 D. 政府经济职能占主导地位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玛雅。根据材料“坚信苏醒的神灵会提供旨意指导人们的生产”“按照一定的历法要求,安排各种建筑物以及他们之间互相联系的方位、角度,使得建筑群在一定程度上起着天文观测仪器的作用”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玛雅城市建设受到宗教信仰的影响,B项正确;农耕经济是文明发展的基础并不是材料反映的主旨,排除A项;材料并未反映生活实践对文化的作用,排除C项;仅从材料无法判定政府经济职能是否占据主导地位,排除D项。故选B项。
13. 英国近代第一条运河于1761年通航,该运河通航后运费大减。1790~1794年,英国兴起了“运河热”。1805年开通的大联运运河,使伦敦与利物浦之间的路程由以前的269.5英里缩短为138.5英里。1835年,伯明翰一曼彻斯特运河竣工通航。至此,全国70个主要城市中除卢顿外都通过水路相连。英国运河的这一发展( )
A. 为推动工业革命进程创造了有利条件 B. 体现出优先发展交通运输业的战略
C. 凸显出殖民扩张与海外贸易日益深化 D. 折射出工业化加剧了区域发展差异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英国)。根据材料“1761年”“该运河通航后运费大减”“使伦敦与利物浦之间的路程由以前的269.5英里缩短为138.5英里”“至此全国70个主要城市中除卢顿外都通过水路相连”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时期正处于英国工业革命时期,运河的开通有利于提高国家的运输能力,为该时期工业革命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A项正确;仅从材料无法判定英国当时发展战略的侧重点,排除B项;材料主要涉及国内运河的发展,并未涉及“殖民扩张”和“海外贸易”,排除C项;“区域发展差异”材料并未体现,排除D项。故选A项。
14. 下表所示为1880~1890年德国与欧洲各大国贸易额(单位:百万马克)的变化情况。这从侧面体现出该时期( )
年份 奥匈 法国 意大利 俄国 英国
进 出 总 进 出 总 进 出 总 进 出 总 进 出 总
1880 402 291 693 246 258 504 63 52 115 336 213 549 351 438 789
1885 384 284 668 218 248 466 76 85 161 345 151 496 452 453 905
1890 583 332 915 258 231 489 140 93 233 542 206 748 601 690 1291
A. 欧洲主要国家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B. 国际贸易形成多中心的格局
C. 以欧洲均势为特征的国际体系初步建立 D. 世界各国的经济依赖性加强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80-1890年(欧洲)。根据表格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末的德国正处于工业发展的黄金时代,经济实力较为强大。英国一直是德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德国与英国的贸易额远高于其他国家,而且英国是德国唯一的贸易顺差国,这说明英、德两国经济联系紧密。除此之外,奥匈是德国的第二大贸易国,德国与法国之间的贸易额高于意大利,这从侧面体现出该时期欧洲主要国家经济发展具有不平衡性,A项正确;B项并不是材料反映的主旨,排除B项;维也纳体系形成了欧洲均势的国际关系,排除C项;“世界各国”材料并未体现,排除D项。故选A项。
15. 20世纪60年代,美国玉米开始使用单交种,亩产量由原来的400斤增加到750斤。1977年,美国已拥有拖拉机438万台,联合收割机122万台,农用卡车318万辆。48个州逐渐形成了10多个农业专业化地区,如玉米带、棉花区、小麦区等。这反映出美国( )
A. 国内粮食安全和优势地位得到保障 B. 农业生产由传统开始向现代过渡
C. 机械通风储粮技术已获得广泛应用 D. 科技进步为农业发展提供了动力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美国)。根据材料“玉米开始使用单交种,亩产量由原来的400斤增加到750斤”“拥有拖拉机438万台,联合收割机122万台,农用卡车318万辆”“10多个农业专业化地区”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主要是由于美国科学技术的进步,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机械化和专业化,D项正确;A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开始”仅从材料无法判定,排除B项;C项材料并未体现,排除C项。故选D项。
16. 新加坡三个主要族群华人、马来人、印度人均是来自周边的移民,各族群都有一个特色鲜明的街区,如印度族文化集中反映在小印度;在语言教育上坚持“英语+母语”的双语教学;国家法定公共假日有11个(如下表)。这些反映出新加坡( )
节日 所属族群
元旦 全民
春节 华人
耶稣受难日 基督徒/欧亚人
国际劳动节 全民
卫塞节 佛教徒
开斋节 马来—穆斯林
新加坡国庆节 全民
哈芝节 马来—穆斯林
屠妖节 印度族
圣诞节 基督徒/欧亚人
A. 国家政策侧重于族群整合 B. 注重多元文化和谐共处
C. 殖民文化威胁到本土文化 D. 民众严重缺乏文化认同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新加坡)。根据材料“各族群都有一个特色鲜明的街区”“双语教学”“国家法定公共假日有11个”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加坡作为具有典型特征的移民国家,这些措施意在促进各族群文化间的和谐共处,B项正确;“族群整合”材料并未反映,排除A项;材料并未体现殖民文化对本土文化的威胁,排除C项;D项材料并未涉及,排除D项。故选B项。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3小题,第17题25分,第18题15分,第19题12分,共52分。)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修昔底德是古希腊三大史学家之一、古典“人本史观”集大成者,在整个西方史学发展史中占据重要地位。希腊神话中包含希腊人对于“人”的观念的最初思考。公元前5世纪,智者学派代表普罗泰戈拉,初步将哲学的视角指向了“人”。古希腊杰出医者希波克拉底强调医生应更多地着眼于病人的生活方式以及性格特征。修昔底德亲历了伯利克里时期雅典民主政治的辉煌和战争的残酷,他写作《伯罗奔尼撒战争史》是当代人写当代史,既没有可供参考、借鉴的前人著述,也没有留存的档案、史料,因此他奔走于希腊世界多个地区实地考察,一方面多了解、多询问,另一方面将不同目击者提供的资料进行相互印证。修昔底德在解释历史事件时,能够从政治、经济等方面入手,进行综合分析,并认为自然界自身的运动才是导致自然现象发生的原因,而非神明的意志,极力地赞美人、歌颂人,才使得《伯罗奔尼撒战争史》更加可靠,铸就了其在西方史学发展中的不朽地位。
——摘编自王旭《论修昔底德著作中的“人本史观”》
材料二 先秦是中国古代人本思想发展的重要时期,以人本思想发展为线索反观该时段史书编撰的变化,能够更加深入地体会中国古代史家独特的历史见解和以人为重的史学传统。先秦史书在断限,即在选择要记载的人事内容范围上比较模糊,如《尚书》大抵记载虞夏商周之事,直至春秋战国史书在断限方面则变得比较确切。《尚书》之诸多篇目简洁却不明了,集中记叙周君主、周公、召公等少数人之言语。至春秋战国,为更有效地记载历史,以被史家所认定的人主活动的时间顺序为目,同时史家开始着重于叙事,其记载的人物数量急剧增加,并且这些人物事件的分布并不是零散的,相同人物的事件分布较为集中,使读史者能够更有效地掌握史实。《左传》时,更出现了“君子曰”的论史形式,编者可以在“君子曰”后面提出自己的看法及评价等,这是比“春秋笔法”更为明确的以书史的方式介入现实政治的表述方式。
——摘编自蒋迪《从人本思想的发展看先秦史书编撰的变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修昔底德“人本史观”产生的原因,并对其进行评价。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人本思想影响下的先秦史书撰写演变的趋势。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史学发展的认识。
【答案】(1)原因:雅典独特的文化环境;哲学家及医学家对人的关注;修昔底德个人的史学素养;雅典繁荣的城邦民主制下个人作用凸显。评价:对追求历史真相始终保持坚守态度;否定神的同时充分肯定了人的作用;对史学发展的意义超出其时代的局限,为近代“人本主义史学”奠定了基础。
(2)趋势:在断限上经历了由模糊到明确的变化;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由单一匮乏向生动丰富的方向发展;编目由冗杂向系统的方向发展;体例编撰上不断改良精进;在遣词造句中的经世致用倾向不断加强。认识:史学发展和当时所处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密切相关;史学发展应当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和为现实社会服务的宗旨;史学发展应与时俱进,不断开拓创新。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背景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的希腊。第一小问原因:根据材料一“希腊神话中包含希腊人对于‘人’的观念的最初思考”“智者学派代表普罗泰戈拉,初步将哲学的视角指向了‘人’”“强调医生应更多地着眼于病人的生活方式以及性格特征”“雅典民主政治的辉煌”“实地考察”“极力地赞美人、歌颂人”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可从雅典独特的文化环境、修昔底德个人的史学素养、雅典城邦民主制下的个人作用等方面可得出雅典独特的文化环境;哲学家及医学家对人的关注;修昔底德个人的史学素养;雅典繁荣的城邦民主制下个人作用凸显。。第二小问评价:根据材料“奔走于希腊世界多个地区实地考察,一方面多了解、多询问,另一方面将不同目击者提供的资料进行相互印证”“认为自然界自身的运动才是导致自然现象发生的原因,而非神明的意志”“铸就了其在西方史学发展中的不朽地位”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对追求历史真相始终保持坚守态度;否定神的同时充分肯定了人的作用;对史学发展的意义超出其时代的局限,为近代“人本主义史学”奠定了基础。
【小问2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的中国。第一小问演变趋势:根据材料二“《尚书》大抵记载虞夏商周之事,直至春秋战国史书在断限方面则变得比较确切”“至春秋战国,为更有效地记载历史,以被史家所认定的人主活动的时间顺序为目,同时史家开始着重于叙事,其记载的人物数量急剧增加,并且这些人物事件的分布并不是零散的,相同人物的事件分布较为集中”“提出自己的看法及评价等”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史书断限上、人物形象塑造、编目、体例等方面可得出在断限上经历了由模糊到明确的变化;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由单一匮乏向生动丰富的方向发展;编目由冗杂向系统的方向发展;体例编撰上不断改良精进;在遣词造句中的经世致用倾向不断加强。第二小问认识:结合所学知识并从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原则及宗旨;与时俱进等方面可得出史学发展和当时所处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密切相关;史学发展应当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和为现实社会服务的宗旨;史学发展应与时俱进,不断开拓创新。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始皇平定岭南后,又大力开发岭南地区(包含部分越南地区),南下的五十万大军多数留下“谪戍”。东汉初期,中原人任延任九真太守期间,传播儒家文化,促进了当地文化、婚俗、礼仪和农业的发展,在当地深受爱戴。东汉末年长时间战乱,而交趾地区相对安定,中原地区人士不少移居交趾,佛学也在此时期传入。唐朝时期,不少知识分子由于贬谪等原因,流寓安南。宋朝,越南李朝皇帝入侵广西地区,大肆劫掠人口。到了元代,中国的造船技术更加发达,因此移居越南的中国人较之宋代更多。伴随着他们的到来,中国的科学技术、文化典籍和医药制瓷等也传到了越南。明代郑和下西洋期间,不止一次抵越南和占城港口贸易和访问,维护了官方之间的贸易关系。1679年,明朝遗臣率领的3000余人投泊越南,促进了沿海地区的开发。
——摘编自徐芳亚《中国古代移民移居越南析论》
材料二 夏威夷华人的“家国意识”是他们的一种身份认同和文化信仰。随着华人移民的激增,以及美国势力在夏威夷的渗透,20世纪上半叶,夏威夷排华情绪日益上升。为此华人通过强调民族的美德,为中国人民进行了有力的辩护,甚至在生物学上论证华人智力非凡。知识分子呼吁年轻人用理性看待中国文化,还专门设立了“中国文化的复兴日”。随着年轻一代的华裔们“美国化”程度的日益深化,华人强调要了解中华文化,就必须先掌握中文,他们还结合形势变化,赋予中华文化新的内容。二战后大部分华人最初“落叶归根”的心理逐渐转向“落地生根”。他们把目光聚焦在他们所在地的生存环境上,除了强调中华文明对世界的贡献外,华裔们还讨论用儒家思想来建设“在美国的中国文化”。
——摘编自郑琴丽《夏威夷华人“家国意识”的嬗变研究(1789~1959)》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影响中国古代移民越南的主要因素,并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夏威夷华人“家国意识”的主要表现。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国移民给你的启示。
【答案】(1)主要因素:军事征服和巩固宗藩体制的需要;制度和文化的传播;经济和贸易的发展;边境侵扰的影响;造船技术的进步。影响:推动了中越两国的经济文化交流;维护了朝贡贸易体系;促进了越南的开发,利于提高当地人们的生活水平。
(2)主要表现:移民的民族自觉性:为中华民族积极辩护;移民的文化自信:为中华文化正名;新生代“落地生根”意识;利用儒家思想建设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化。启示:移民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移民将本国的文化、价值观念和传统带到目的地国家,有利于增强世界文化多样性;利于促进移出地和移入地的文化交流和创新。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背景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的中越两国。第一小问主要因素:根据材料一“南下的五十万大军多数留下‘谪戍’”“中原人任延任九真太守期间”“东汉末年长时间战乱,而交趾地区相对安定,中原地区人士不少移居交趾”“不少知识分子由于贬谪等原因,流寓安南”“越南李朝皇帝入侵广西地区,大肆劫掠人口”“中国的造船技术更加发达”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军事、制度、文化、贸易、边境侵扰、造船技术等方面进行归纳即可。第二小问影响:根据材料一“中国的科学技术、文化典籍和医药制瓷等也传到了越南”“维护了官方之间的贸易关系”“促进了沿海地区的开发”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推动了中越两国的经济文化交流;维护了朝贡贸易体系;促进了越南的开发,利于提高当地人们的生活水平。
【小问2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20世纪的中国、美国。第一小问主要表现:根据材料二“他们的一种身份认同和文化信仰”“为中国人民进行了有力的辩护,甚至在生物学上论证华人智力非凡”“理性看待中国文化”“随着年轻一代的华裔们‘美国化’程度的日益深化,华人强调要了解中华文化,就必须先掌握中文,他们还结合形势变化,赋予中华文化新的内容”“落地生根”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概括即可。第二小问启示: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移民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移民将本国的文化、价值观念和传统带到目的地国家,有利于增强世界文化多样性;利于促进移出地和移入地的文化交流和创新。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和平、和睦、和谐是中华文明五千多年来一直传承的价值理念。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华文明和平性的文化传统经过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得到升华与蜕变。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承诺、永不称霸的宣言、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的提出,都体现了中华文明对和平价值的坚定追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文明的和平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决定了中国不断追求文明交流互鉴而不搞文化霸权,决定了中国不会把自己的价值观念与政治体制强加于人,决定了中国坚持合作、不搞对抗。”从文明比较的视野来看,尤其与西方文明相比,中华文明的和平性更加凸显。近代以来,西方文明大肆向外扩张,在亚洲、非洲和美洲进行大规模殖民侵略活动,给这些地区的人民带来巨大灾难。
——摘编自魏孝稷《在比较中理解中华文明的和平性》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的整体或者任意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答案】示例:论题:中华文明的和平性具有深厚的根基。阐述:中华文明的和平性源远流长,拥有深厚历史基础。先秦时期,儒家思想致力于倡导和平文化理念,如“协和万邦”“礼之用,和为贵”“和而不同”“万物并育而不相害”等,这种和平的价值追求不断得到践行。早在汉代,丝绸之路就已经形成,中外之间和平的商贸往来日益频繁。到了唐代,丝绸之路更加繁荣,大量中亚、西亚的“胡人”到长安、洛阳等地居住生活。明代郑和率领的船队是当时世界上最庞大也是最强大的海上力量,然而他们在近三十年的远航活动中与几十个邦国保持了友好关系,不仅没有主动挑起战争,而且给到访地区带去了温暖和友谊。中华文明突出的和平性,也是由中华文明的经济生产方式所决定的。中国古代文明以发达的农耕文明为基础。一方面,农业生产由于高度依赖自然规律的长周期性特点,必然要求和平、稳定的社会环境来保证其可持续性;另一方面,以“男耕女织”为特征的小农生产基本可以实现生活资料的自给自足,无须过多的外部资源。这种生产方式的内在制约,从根本上缺乏对外扩张的动力。总之,和平性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特征。一个和平、稳定、繁荣的世界是中国的利益所系,也是世界各的利益所系。
【解析】
【详解】本题为论述题之探究结论论证题,时空是从古至今的中国。首先根据材料确定主题,根据材料“和平、和睦、和谐”“中华文明和平性的文化传统经过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得到升华与蜕变”“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华文明的和平性更加凸显”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从中华文明的和平性方面确定主题,并结合儒家思想、具体史实、经济根源等方面分析中华文明具有深厚根基的原因,表述成文而后作出归纳性的总结。也可从西方文明具有侵略性或者中华文明和西方文明的比较角度确定论题并进行作答。历史试题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选择性必修2+选择性必修3第一至四单元。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 战国至秦汉时期,村落依然是“生死相恤,坟墓相从”居住共同体,又是“守望相助,百姓亲睦”的生活共同体,还是“四邻并结”“倾盖社场”的信仰共同体。但这一时期又出现了一定数量的散村,一些农民“好田野邑屋”“强耕而自以为落”。该时期的这一变化( )
A. 体现集聚型村落已失去根基 B. 说明村落是地缘外壳和家庭内核的组合
C. 印证了郡县制在全国的推广 D. 折射出宗法血缘观念和土地制度的变化
2. 两晋南北朝时期,经海路随商船往来的僧人大量增加,如经过广州或取道广州赴印度的僧人在史书上有姓名可考的便有七人。《南齐书·扶南传》称扶南国(今柬埔寨)国王侨陈如便常“遣商货至广州”。《宋书·蛮夷传》称这一时期“舟舶继路,商使交属”。这体现出该时期( )
A. 中国对外贸易有所发展 B. 史书内容侧重于文化的交流
C. 佛教本土化趋势的加强 D. 海路是文明交流的主要途径
3. 在中国古代,以茶敦亲、以茶为媒、以茶敬客、以茶睦邻、以茶交友均在社会中影响甚广。唐人裴汶认为“其性精清,其味淡洁,其用涤烦,其功效和”;宋徽宗赵佶赞誉其“茶之为物,擅欧闽之秀气,钟山川之灵禀,祛襟涤滞,致清导和”。这表明中国古代茶文化( )
A. 受到“天人合一”思想观念的深刻影响 B. 符合市民阶层的欣赏趣味
C. 具有和谐人际关系和个人身心的作用 D. 诠释了儒家伦理的合理性
4. 下表所示为关于元代医学方面的记载情况(部分)。据此可知,元朝( )
文献 内容
《弘治温州府志》卷十九 “余被命守温,作医学于惠民局之北端,以延祐戊午(1318年)八月经始,越三月落成”
《青崖集》卷五 “公讳友,字鹏举,三世业医,为人恺悌简质,不立崖岸……至元丙子,皇子开府于秦,擢公教授京兆医学”
《元典章》卷三十 太医院诸路医学提举司规定:“各处学校应设大小学生,今后其有仍前不令坐斋肄业、有名无实者,初次,教授罚俸一月,正、录各罚中统钞七两;再次,教授罚俸两月,正、录视前例倍罚”
A. 医学理论在实践中继承与创新 B. 政府较为重视医学教育的发展
C. 医学管理受社会主流观念束缚 D. 医学规模得益于民间力量支持
5. 明朝末期,除了徐光启和传教士利玛窦共同翻译《几何原本》,内地的儒生学者也陆续跟进,形成了一种学习自然科学知识的风气。“关西夫子”李二曲在开列《体用全学》必读书目时,也将《泰西水法》等西书列入其中。这说明当时( )
A. 社会思想转型源于西方科学传播 B. 民族危机冲击了国人传统认知
C. 国人传统的夷夏观念已发生剧变 D. 西学东渐给社会注入一定活力
6. 近代以来,有9个国家在中国12个城市开辟了30多处租界,租界也被称为“国中之国”。上海地方官员曾广泛借鉴租界的管理制度和方法来制定上海的管理方略,在天津推行新政的袁世凯也学习租界建立了第一个巡警队伍和工程局及卫生局。这说明( )
A. 租界对中国社会具有双重影响 B. 民族工业发展提高了国家治理水平
C. 地方官维护国家主权意识增强 D. 西方列强对华的侵略存在隐蔽特征
7. 1912年,民国政府通令将中山装定为礼服;1928年,蒋介石、冯玉祥等人恭祭孙中山时均着中山装;张学良东北易帜后也下令:“东北各级机关人员一律着中山装”;1929年,民国政府制定宪法时,规定四级文官宣誓就职时一律穿着中山装。这主要是由于中山装( )
A. 营造了追求西方时尚的社会风气 B. 蕴含着国家政治和文化认同的理念
C. 重塑了民族国家救亡图存形象 D. 彰显出近代民主政治思想日益成熟
8. 毛泽东认为中庸思想“是孔子的一大发现,一大功绩。”又说:“一个质有两方面,但在一个过程中的质有一方面是主要的,是相对安定的,必须要有所偏。”并进一步强调:“重要的是从事物的量上去找出并确定那一定的质,为之设立界限,使之区别于其他异质,作两条战线斗争的目的在此”。毛泽东的这一思想( )
A. 明确了社会的主要矛盾和任务 B. 扭转了敌后抗战的被动局面
C. 体现出对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 D. 强调思想文化进步的重要性
9. 1965年以后,全国各地农村逐渐涌现出大批赤脚医生。下图是1965年出版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宣传画,图中有一位农村赤脚女医生,牵着毛驴穿梭于农村田野中为百姓看病。据此判断,赤脚医生的出现( )
A. 体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基本建立 B. 增强了农民的卫生健康意识
C. 主要缘于全国性政治运动的广泛开展 D. 缓解了农村医疗短缺的问题
10. 下图所示为2001~2018年中国民航航线里程及国际航线里程(单位:万公里)与国际增长情况(单位:%)。这可用于说明中国( )
A. 改革开放不断深化促进了人口的流动 B. 科技发展使交通方式更加多样化
C. 加入世贸组织推动运输服务体系升级 D. 航空制造业取得突破性技术进步
11. 有学者认为,在丘陵起伏的希腊,表层土壤较浅,铁制农具是农业生产的必需品,因而铁块在《荷马史诗》中成为英雄们在赛会上决胜的最佳奖品。然而古埃及富饶的黑土再加上尼罗河的滋养,很早就使用铁的埃及人并未真正进入铁器时代,最终埃及文明随之衰落。该学者意在说明( )
A. 古埃及文明衰落多元因素 B. 古希腊的商品经济更为繁荣
C. 地理环境影响着文明的发展 D. 早期文明之间缺乏交流互鉴
12. 玛雅人坚信苏醒的神灵会提供旨意指导人们的生产。因此,玛雅城市特别注重供奉和祭祀,城市在建设之初就经过整体规划,按照一定的历法要求,安排各种建筑物以及他们之间互相联系的方位、角度,使得建筑群在一定程度上起着天文观测仪器的作用。由此可知,玛雅( )
A. 农耕经济是文明发展的基础 B. 宗教信仰影响城市的建设
C. 文化来源于生活实践的积累 D. 政府经济职能占主导地位
13. 英国近代第一条运河于1761年通航,该运河通航后运费大减。1790~1794年,英国兴起了“运河热”。1805年开通的大联运运河,使伦敦与利物浦之间的路程由以前的269.5英里缩短为138.5英里。1835年,伯明翰一曼彻斯特运河竣工通航。至此,全国70个主要城市中除卢顿外都通过水路相连。英国运河的这一发展( )
A. 为推动工业革命进程创造了有利条件 B. 体现出优先发展交通运输业的战略
C. 凸显出殖民扩张与海外贸易日益深化 D. 折射出工业化加剧了区域发展差异
14. 下表所示为1880~1890年德国与欧洲各大国贸易额(单位:百万马克)的变化情况。这从侧面体现出该时期( )
年份 奥匈 法国 意大利 俄国 英国
进 出 总 进 出 总 进 出 总 进 出 总 进 出 总
1880 402 291 693 246 258 504 63 52 115 336 213 549 351 438 789
1885 384 284 668 218 248 466 76 85 161 345 151 496 452 453 905
1890 583 332 915 258 231 489 140 93 233 542 206 748 601 690 1291
A. 欧洲主要国家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B. 国际贸易形成多中心的格局
C. 以欧洲均势为特征的国际体系初步建立 D. 世界各国的经济依赖性加强
15. 20世纪60年代,美国玉米开始使用单交种,亩产量由原来的400斤增加到750斤。1977年,美国已拥有拖拉机438万台,联合收割机122万台,农用卡车318万辆。48个州逐渐形成了10多个农业专业化地区,如玉米带、棉花区、小麦区等。这反映出美国( )
A 国内粮食安全和优势地位得到保障 B. 农业生产由传统开始向现代过渡
C. 机械通风储粮技术已获得广泛应用 D. 科技进步为农业发展提供了动力
16. 新加坡三个主要族群华人、马来人、印度人均是来自周边的移民,各族群都有一个特色鲜明的街区,如印度族文化集中反映在小印度;在语言教育上坚持“英语+母语”的双语教学;国家法定公共假日有11个(如下表)。这些反映出新加坡( )
节日 所属族群
元旦 全民
春节 华人
耶稣受难日 基督徒/欧亚人
国际劳动节 全民
卫塞节 佛教徒
开斋节 马来—穆斯林
新加坡国庆节 全民
哈芝节 马来—穆斯林
屠妖节 印度族
圣诞节 基督徒/欧亚人
A. 国家政策侧重于族群整合 B. 注重多元文化和谐共处
C. 殖民文化威胁到本土文化 D. 民众严重缺乏文化认同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3小题,第17题25分,第18题15分,第19题12分,共52分。)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修昔底德是古希腊三大史学家之一、古典“人本史观”集大成者,在整个西方史学发展史中占据重要地位。希腊神话中包含希腊人对于“人”的观念的最初思考。公元前5世纪,智者学派代表普罗泰戈拉,初步将哲学的视角指向了“人”。古希腊杰出医者希波克拉底强调医生应更多地着眼于病人的生活方式以及性格特征。修昔底德亲历了伯利克里时期雅典民主政治的辉煌和战争的残酷,他写作《伯罗奔尼撒战争史》是当代人写当代史,既没有可供参考、借鉴的前人著述,也没有留存的档案、史料,因此他奔走于希腊世界多个地区实地考察,一方面多了解、多询问,另一方面将不同目击者提供的资料进行相互印证。修昔底德在解释历史事件时,能够从政治、经济等方面入手,进行综合分析,并认为自然界自身的运动才是导致自然现象发生的原因,而非神明的意志,极力地赞美人、歌颂人,才使得《伯罗奔尼撒战争史》更加可靠,铸就了其在西方史学发展中的不朽地位。
——摘编自王旭《论修昔底德著作中的“人本史观”》
材料二 先秦是中国古代人本思想发展的重要时期,以人本思想发展为线索反观该时段史书编撰的变化,能够更加深入地体会中国古代史家独特的历史见解和以人为重的史学传统。先秦史书在断限,即在选择要记载的人事内容范围上比较模糊,如《尚书》大抵记载虞夏商周之事,直至春秋战国史书在断限方面则变得比较确切。《尚书》之诸多篇目简洁却不明了,集中记叙周君主、周公、召公等少数人之言语。至春秋战国,为更有效地记载历史,以被史家所认定的人主活动的时间顺序为目,同时史家开始着重于叙事,其记载的人物数量急剧增加,并且这些人物事件的分布并不是零散的,相同人物的事件分布较为集中,使读史者能够更有效地掌握史实。《左传》时,更出现了“君子曰”的论史形式,编者可以在“君子曰”后面提出自己的看法及评价等,这是比“春秋笔法”更为明确的以书史的方式介入现实政治的表述方式。
——摘编自蒋迪《从人本思想的发展看先秦史书编撰的变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修昔底德“人本史观”产生的原因,并对其进行评价。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人本思想影响下的先秦史书撰写演变的趋势。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史学发展的认识。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始皇平定岭南后,又大力开发岭南地区(包含部分越南地区),南下的五十万大军多数留下“谪戍”。东汉初期,中原人任延任九真太守期间,传播儒家文化,促进了当地文化、婚俗、礼仪和农业的发展,在当地深受爱戴。东汉末年长时间战乱,而交趾地区相对安定,中原地区人士不少移居交趾,佛学也在此时期传入。唐朝时期,不少知识分子由于贬谪等原因,流寓安南。宋朝,越南李朝皇帝入侵广西地区,大肆劫掠人口。到了元代,中国的造船技术更加发达,因此移居越南的中国人较之宋代更多。伴随着他们的到来,中国的科学技术、文化典籍和医药制瓷等也传到了越南。明代郑和下西洋期间,不止一次抵越南和占城港口贸易和访问,维护了官方之间的贸易关系。1679年,明朝遗臣率领的3000余人投泊越南,促进了沿海地区的开发。
——摘编自徐芳亚《中国古代移民移居越南析论》
材料二 夏威夷华人的“家国意识”是他们的一种身份认同和文化信仰。随着华人移民的激增,以及美国势力在夏威夷的渗透,20世纪上半叶,夏威夷排华情绪日益上升。为此华人通过强调民族的美德,为中国人民进行了有力的辩护,甚至在生物学上论证华人智力非凡。知识分子呼吁年轻人用理性看待中国文化,还专门设立了“中国文化的复兴日”。随着年轻一代的华裔们“美国化”程度的日益深化,华人强调要了解中华文化,就必须先掌握中文,他们还结合形势变化,赋予中华文化新的内容。二战后大部分华人最初“落叶归根”的心理逐渐转向“落地生根”。他们把目光聚焦在他们所在地的生存环境上,除了强调中华文明对世界的贡献外,华裔们还讨论用儒家思想来建设“在美国的中国文化”。
——摘编自郑琴丽《夏威夷华人“家国意识”的嬗变研究(1789~1959)》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影响中国古代移民越南的主要因素,并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夏威夷华人“家国意识”的主要表现。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国移民给你的启示。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和平、和睦、和谐是中华文明五千多年来一直传承的价值理念。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华文明和平性的文化传统经过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得到升华与蜕变。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承诺、永不称霸的宣言、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的提出,都体现了中华文明对和平价值的坚定追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文明的和平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决定了中国不断追求文明交流互鉴而不搞文化霸权,决定了中国不会把自己的价值观念与政治体制强加于人,决定了中国坚持合作、不搞对抗。”从文明比较的视野来看,尤其与西方文明相比,中华文明的和平性更加凸显。近代以来,西方文明大肆向外扩张,在亚洲、非洲和美洲进行大规模殖民侵略活动,给这些地区的人民带来巨大灾难。
——摘编自魏孝稷《在比较中理解中华文明的和平性》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的整体或者任意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安徽省皖东县中联盟2023-2024高二下学期5月月考历史试题(含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