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年下学期高三历史期中考试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 《管子(管子即管仲)》曰:我能毋攻人可也,不能令人毋攻我。彼求地而予之,非吾所欲也,不予而与战,必不胜也。彼以教士,我以驱众;彼以良将,我以无能,其败必覆军杀将。故曰:“兼爱之说胜,则士卒不战。”对此合理分析是
A. 代表了底层民众的利益
B. 春秋时期法家思想居于主导地位
C. 《管子》一书是墨家思想的源头
D. 《管子》是假托管仲而作的伪书
2.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纷纷开展变法运动的深刻社会根源是( )
A. 新兴地主阶级的推动 B. 各国君主为富国强兵支持变法
C. 法家政治主张影响 D. 封建土地所有制的产生和发展
3. 西晋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唯一一个统一王朝,下列选项中与西晋历史相关的是( )
A. 裴秀绘制出《禹贡地域图》 B. 司马睿定都建康完成统一
C. 贾思勰编著了《齐民要术》 D. 高僧玄奘西行去天竺取经
4. 从1730年到1911年,陆续有150人担任军机大臣之职,其中满族70人,占总数的46.7%;汉族69人,占总数的46%;蒙古族10人,占总数的6.7%;族籍不明者1人,占总数的0.6%。据此可知,清代( )
A. 笼络各族精英参与统治 B. 贯彻民族平等政策
C. 注重提高军机处的效率 D. 加强皇权专制统治
5. 以下两则史料记录了 17世纪苏州丝织业的情况,从史料中可以推断明朝苏州丝织业出现的新特点是( )
吴民生齿最繁,恒产绝少,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织工出力,相依命久矣。 ——《明神宗实录》 我市吴民,罔籍田业,大户张机为生,小户趁织为活……两者相资为生久矣。 ——蒋以化
A. 生产自给自足 B. 自由雇佣劳动 C. 产品远销海外 D. 商帮控制市场
6. 1876年,发昌机器厂在《申报》刊登广告,称该厂“专造大小轮船机器,已造起数艘,快马如飞”。1893年该厂生产的“汉阳号”轮船卖给朝鲜商人。这表明近代中国轮船行业
A. 已经完全实现了生产的自主化
B. 与西方轮船行业展开竞争经营
C. 成为近代最为重要的交通工具
D. 在国际社会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7. 如图为1912年2月《浅说画报》刊登一幅画作——《女子提灯会》,描绘了北洋女子师范学堂学生联合各校女学生上街提灯游行、祝贺某重大政治活动的情景。据此可知
A. 近代女性普遍走向社会
B. 女性积极参加社会活动
C. 知识分子主导革命运动
D. 民主科学成为主流思想
8. 1935年,中国共产党发表的《八一宣言》中提出,“只要国民党军队实行对日抗战,不管过去和现在他们与红军之间有任何旧仇宿怨,红军不仅立刻对之停止敌对行为,而且愿意与之亲密携手共同救国”。这一行为( )
A. 促使抗日救亡运动掀起高潮 B. 标志着中共全面抗战路线的形成
C. 助推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实现 D. 体现抗日已成为国共两党的共识
9. 如图为汉武帝初年和汉宣帝末年法家或法吏与儒家或儒者出身的公卿所占可考公卿总数比重的变化情况示意图。此图可用于研究,汉代
A. 非儒家各学派的消亡
B. 察举制度的日益完善
C. 国家教育体系的健全
D. 社会主流文化的转型
10. 观察如下图,推断我国上世纪80年代居民消费水平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 B. “八字方针”的落实
C. “文化大革命”的结束 D. 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行
11. 古希腊作家索福克勒斯创作的剧本《俄狄浦斯王》,约公元前431年上演。对于俄狄浦斯这样一个为人民、为国家做了无数好事的英雄所受的厄运,作者发出了对神的正义性的怀疑,控诉命运的不公和残酷,赞扬主人公在跟命运斗争中所表现出来的坚强意志和英雄行为。这说明古希腊
A. 重视个体的生命价值 B. 戏剧推动了民主进程
C. 城邦和公民走向堕落 D. 摆脱了神对城邦的影响
12. 以圣经故事为主体的中世纪英国神秘连环剧,不仅对严肃的圣经故事进行喜剧化处理,如士兵常伴随粗暴的语言、夸张的自嘘,这与其对主子的阿谀奉承,胆小如鼠的行动形成强烈的反差。还对其进行同时代化处理,如增加了牧羊人之间偷羊和争吵等源于生活的情节。英国中世纪神秘连环剧的出现和发展( )
A. 体现了市民阶层的文化取向 B. 冲击了天主教会的统治地位
C. 反映了资产阶级的价值追求 D. 深受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影响
13. 13世纪前英格兰广泛使用法语;13世纪早期英语是以伦敦方言为主的一种民间语言;14世纪乔叟使用伦敦方言创作大量诗歌,英语被民众广泛接受;15世纪中叶,在英格兰宫廷和上流社会,英语已经成为正式的社交语言。上述现象说明( )
A. 国王权力不断加强 B. 国家基本实现了统一
C. 民族认同逐渐形成 D. 与法国关系日益紧张
14. 下表所示为英、法、美、德四国在世界工业生产中所占的相对份额(单位:%)。对其分析正确的是( )
国家/年代 1880年 1900年 1913年 1928年 1938年
① 22.9 18.5 13.6 9.9 10.7
② 14.7 23.6 32.0 39.3 31.4
③ 8.5 13.2 14.8 11.6 12.7
④ 7.8 6.8 6.1 6.0 4.4
A. ①国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贸易垄断地位被打破
B. ②国人在19世纪80年代发明了汽车
C. 华工成为③国中央太平洋铁路工地的主要劳动力
D. ④国在19世纪成为启蒙运动的中心
15. 19世纪以来,西方来华传教士在中国创办了一大批教会学校,其课程设置和洋务学堂并无显著差别,自成一个独立体系。为了联络、领导和支撑教会学校,西方国家还设立了一系列教育组织和机构。这些表明教会学校的开设( )
A. 以适应中国教育近代化为首要目标 B. 源自清政府对近代教育的缺失
C. 体现了“中体西用”洋务思想理念 D. 实质是对中国教育主权的侵犯
16. 危机(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由世界贸易组织主导的多哈回合谈判陷入旷日持久的“冬眠期”,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危机以来区域经济合作发展方兴未艾。根据WTO统计,至2017年 底,向其申报并生效的自贸协定共有284个。这表明( )
A. 区域化更能促进全球贸易的发展 B. 国际经济格局根本改变
C. 多哈回合谈判模式存在致命缺陷 D. 经济全球化进入调整期
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共52分。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吕祖谦在《白鹿洞书院记》中写道:“国初(宋初)…学者尚寡,海内向平,文风日起,儒生往往依山林,即闲旷以讲授”。士无求学之所和教学资金的严重匮乏的双重压力之下,他们仍承担起了培养人才和发展教育的历史使命。在官府找款和民间捐赠下,书院得以建立并运转。两宋期间,书院作为主要的教育机构,所授内容多为《诗《书》易》等儒家经典,到了南宋时期则侧重应举训练。书院是知识分子求学之所,也是官府养士人之场地,因此书院多聘请学识渊博、道德高尚的名师讲学问道,在浓厚的学术氛围下,书院的影响力不断提升。
一一摘编自陈祥《试论科举制与宋代书院的兴起》
材料二 明清时期的书院开始由原先的山林推向城市,深入民间社会。据统计,明代有1962所,清代书院有4365所,几乎遍及各府、州。这一时期的书院以其更大的自由度和灵活性,几乎完全取代官学,并肩负起藏书、祭祀的任务。秉持着“人皆可以尧舜”的理念,书院多采用门户开放讲学,力求用通俗之言,以伦理纲常解决民众人生问题、社会问题。这一时期的书院发扬了私学的“有教无类”的精神,不仅教师来去自由,学生也不受年龄、出身、学历的限制。王守仁等人提出书院教学重在“人才培养”,以矫正“追名逐利”的不良心态;清朝时期以颜元为首的学者更是认为一所好学校应以培养“实才实德之士”为己任,教学以教授生徒训法、天文、地理为主要内容,而非科举内容。
——摘编自党亭军《明清书院救学特点的演变及其历史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书院教育的特点,并分析其兴起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书院教育发展的表现,并简析其作用。
18. 近代中西医之争,既是一场“科学之争”,也是一场“政治之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鸦片战争前,中国医学界并无明显的中西医界限。然而,在鸦片战争后西医势力逐渐扩大,医界过分抨击中医之弊,一些中医人士起而反击。甲午战争以后,中国医学界的变革深受近代日本医学思潮的影响,在医学领域追随废除汉医、全盘西化的道路。民国伊始,政府摒弃中国传统医学于新式医疗制度之外,以西方医疗卫生体制为范本,重构国家医疗卫生制度,出现了影响深远的近代中西医之争。其中,典型的案例是梁启超与协和医院的“百年公案”——1926年3月8日,因败血症,梁启超入住协和医院。经诊断,割去右肾。之后,小便出血之症稍减,但稍用心即复发。作为社会名流的梁启超,其医疗事件所引起的社会舆论关注是比较大的。但19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西医之争,相对来说还局限于学理式的探讨。1941年,当民族危机成为压倒一切的问题,而民族主义话语此时成为当时的主流话语时……学术问题变成政治问题,意识形态的争执充斥了文化冲突的话语场。1929年及其以后的中医废除之争,并没有在根本上改变中国医学界的二元格局。西医虽然把持国家卫生行政且拥有中医无法比拟的学术地位,但也无法让中医全军覆没。这次斗争对中医药界来说既是一次非同寻常的经历,又为其自身的生存发展迎来了契机。
——摘编自郝先中《近代中医废存之争研究》等文章
(1)根据材料,编写一段发生在20世纪20年代某场合中的人物对话。(要求:先写出对话主题,主题要紧扣近代中国中西医关系;对话内容要围绕梁启超医疗案件展开,观点明确;对话过程完整,逻辑清晰)。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中西医之争也是一场“政治之争”。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英国作家本·威尔逊所著《大城市的兴衰——人类文明的乌托邦与反乌托邦》通过二十余座城市勾勒人类文明进程。书中每章讨论一个或几个具有时代代表性的城市,以下是该书的部分目录:
第2章伊甸园与罪恶之城
哈拉帕和巴比伦(前2000~前539)
第3章 国际大都市
雅典和亚历山大里亚(前507~前30)
第4章巍峨帝都罗马(前30~后537)
第5章饕餮之都巴格达(537~1258)
第7章世界之城
里斯本、马六甲、特诺奇蒂特兰、阿姆斯特丹(1492~1666)
第8章社交之都伦敦(1666~1820)
第9章地狱之门
曼彻斯特和芝加哥(1830~1914)
(注:亚历山大里亚是亚历山大城)
从材料中选取一个或多个城市,自拟论题,并结合世界史知识予以阐述。(要求:主题明确,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2023-2024年下学期高三历史期中考试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 《管子(管子即管仲)》曰:我能毋攻人可也,不能令人毋攻我。彼求地而予之,非吾所欲也,不予而与战,必不胜也。彼以教士,我以驱众;彼以良将,我以无能,其败必覆军杀将。故曰:“兼爱之说胜,则士卒不战。”对此合理的分析是
A. 代表了底层民众的利益
B. 春秋时期法家思想居于主导地位
C. 《管子》一书是墨家思想的源头
D. 《管子》是假托管仲而作的伪书
【答案】D
【解析】
【详解】管仲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经济学家、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春秋时期法家代表人物,而材料的主要观点显然是墨家的兼爱,经后世史学家的甄别,《管子》一书是假托管仲而作的伪书,D项正确。墨家代表底层民众的利益,A项排除;但从《管子》一书难以断定春秋时期法家思想居于主导地位,排除B;既是伪书,便难以说《管子》一书是墨家思想的源头。
【点睛】本题的解题关键在于首先概括出材料所述的主要观点,再结合管子的人物生平和思想观点予以判断。
2.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纷纷开展变法运动的深刻社会根源是( )
A. 新兴地主阶级的推动 B. 各国君主为富国强兵支持变法
C. 法家政治主张的影响 D. 封建土地所有制的产生和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原因题。时空范围为战国时期中国。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进步,封建土地所有制产生与发展,新兴地主阶级在此基础之上进行了变法,D项正确;新兴地主阶级的推动是变法的阶级条件,排除A项;各国君主的支持是政治条件,排除B项;法家思想的影响是思想条件,排除C项。故选D项。
3. 西晋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唯一一个统一的王朝,下列选项中与西晋历史相关的是( )
A. 裴秀绘制出《禹贡地域图》 B. 司马睿定都建康完成统一
C. 贾思勰编著了《齐民要术》 D. 高僧玄奘西行去天竺取经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晋(中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晋裴秀绘制出《禹贡地域图》,并提出绘制地图的方法,符合题意,A项正确;317年西晋灭亡后,司马睿在建康重建晋廷,史称东晋,排除B项;北朝贾思勰著述的《齐民要术》,是中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排除C项;唐朝贞观年间玄奘在天竺的佛教中心那烂陀寺钻研多年,成为佛学大师,排除D项。故选A项。
4. 从1730年到1911年,陆续有150人担任军机大臣之职,其中满族70人,占总数的46.7%;汉族69人,占总数的46%;蒙古族10人,占总数的6.7%;族籍不明者1人,占总数的0.6%。据此可知,清代( )
A. 笼络各族精英参与统治 B. 贯彻民族平等政策
C. 注重提高军机处的效率 D. 加强皇权专制统治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代(中国)。根据材料“从1730年到1911年,陆续有150人担任军机大臣之职,其中满族70人,占总数的46.7%;汉族69人,占总数的46%;蒙古族10人,占总数的6.7%;族籍不明者1人,占总数的0.6%。”可知清代任用不同民族的精英参与统治,进而更好的巩固统治,A项正确;材料中只是提及了清朝任用不同民族的官员,与贯彻民族平等政策无关,排除B项;材料所述与军机处无关,排除C项;任用不同民族的精英是为了完善官僚体系,进而巩固统治,未涉及皇权专制的强化,排除D项。故选A项。
5. 以下两则史料记录了 17世纪苏州丝织业的情况,从史料中可以推断明朝苏州丝织业出现的新特点是( )
吴民生齿最繁,恒产绝少,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织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 ——《明神宗实录》 我市吴民,罔籍田业,大户张机为生,小户趁织为活……两者相资为生久矣。 ——蒋以化
A. 生产自给自足 B. 自由雇佣劳动 C. 产品远销海外 D. 商帮控制市场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17世纪苏州丝织业的情况......机户出资,织工出力......大户张机为生,小户趁织为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中后期,江南地区出现了手工工场,“机户出资,织工出力”,雇佣劳动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出现,B项正确;生产自给自足,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产品远销海外,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商帮控制市场,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故选B项。
6. 1876年,发昌机器厂在《申报》刊登广告,称该厂“专造大小轮船机器,已造起数艘,快马如飞”。1893年该厂生产的“汉阳号”轮船卖给朝鲜商人。这表明近代中国轮船行业
A. 已经完全实现了生产的自主化
B. 与西方轮船行业展开竞争经营
C. 成为近代最为重要的交通工具
D. 在国际社会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申报》刊登广告”进行广告宣传,可知B正确;选项A中“完全实现了生产的自主化”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选项C、D与题意无关,排除。
7. 如图为1912年2月《浅说画报》刊登的一幅画作——《女子提灯会》,描绘了北洋女子师范学堂学生联合各校女学生上街提灯游行、祝贺某重大政治活动的情景。据此可知
A. 近代女性普遍走向社会
B. 女性积极参加社会活动
C. 知识分子主导革命运动
D. 民主科学成为主流思想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信息可知,北洋女子师范学堂学生联合各校女学生上街提灯游行、祝贺某重大政治活动,这反映了当时女性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女学生积极参与社会活动,“普遍”一词表述绝对,不符合史实;C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女学生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并未体现知识分子主导革命活动,D选项错误,民主和科学思想在1915年开始的新文化运动中占主流。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8. 1935年,中国共产党发表的《八一宣言》中提出,“只要国民党军队实行对日抗战,不管过去和现在他们与红军之间有任何旧仇宿怨,红军不仅立刻对之停止敌对行为,而且愿意与之亲密携手共同救国”。这一行为( )
A. 促使抗日救亡运动掀起高潮 B. 标志着中共全面抗战路线的形成
C. 助推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实现 D. 体现抗日已成为国共两党的共识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材料“1935年,中国共产党发表的《八一宣言》中提出,只要国民党军队实行对日抗战,不管过去和现在他们与红军之间有任何旧仇宿怨,红军不仅立刻对之停止敌对行为,而且愿意与之亲密携手共同救国”可知,材料体现了我党为挽救民族危机,愿与国民党捐弃前嫌、共赴国难,有利于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实现,C项正确;抗日救亡运动是在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各阶层人民自发的反抗日本侵略的运动,中共的“八一宣言”就是其中的一部分,排除A项;1937年秋的陕北洛川会议,标志着中共全面抗战路线的形成,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中共的“八一宣言”,未涉及国民党的内容,排除D项。故选C项。
9. 如图为汉武帝初年和汉宣帝末年法家或法吏与儒家或儒者出身的公卿所占可考公卿总数比重的变化情况示意图。此图可用于研究,汉代
A. 非儒家各学派的消亡
B. 察举制度的日益完善
C. 国家教育体系的健全
D. 社会主流文化的转型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儒家或儒者出身的公卿所占可考公卿总数比重上升,法家或法吏出身的公卿所占可考公卿总数比重下降,结合所学可知,秦朝以法家思想治国,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并重用儒生为官,故D正确;A表述太绝对,错误;察举制度的选官依据是孝廉,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察举制度,排除B;材料反映的是儒家或儒者出身的公卿所占可考公卿总数比重上升,无法体现国家教育体系是否健全,排除C。
10. 观察如下图,推断我国上世纪80年代居民消费水平变化主要原因是( )
A. 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 B. “八字方针”的落实
C. “文化大革命”的结束 D. 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行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80 年代(中国)。从图表可以看出,1978年后,居民消费水平迅速提高,这是因为改革开放后,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进行国有企业改革,市场活力得到激发,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改善,B项正确;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发生在1956年,排除A项;八字方针的落实是在1961年至1965年间,排除B项;文化大革命的结束是1976年,且仅凭结束并不能解释居民消费水平的变化,排除C项。故选D项。
11. 古希腊作家索福克勒斯创作的剧本《俄狄浦斯王》,约公元前431年上演。对于俄狄浦斯这样一个为人民、为国家做了无数好事的英雄所受的厄运,作者发出了对神的正义性的怀疑,控诉命运的不公和残酷,赞扬主人公在跟命运斗争中所表现出来的坚强意志和英雄行为。这说明古希腊
A. 重视个体的生命价值 B. 戏剧推动了民主进程
C. 城邦和公民走向堕落 D. 摆脱了神对城邦的影响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赞扬主人公在跟命运斗争中所表现出来的坚强意志和英雄行为”的信息说明古希腊依据塑造个体的力量来彰显人的生命价值,故A项符合题意;材料中并不是说明戏剧推动了民主的进程,B不符合题意;材料中没有说明雅典的城邦和公民走向了堕落,C符合题意;材料“发出了对神的正义性的怀疑”说明此时的雅典城邦并没有摆脱神灵的控制,故D项不符合题意。故选A。
12. 以圣经故事为主体的中世纪英国神秘连环剧,不仅对严肃的圣经故事进行喜剧化处理,如士兵常伴随粗暴的语言、夸张的自嘘,这与其对主子的阿谀奉承,胆小如鼠的行动形成强烈的反差。还对其进行同时代化处理,如增加了牧羊人之间偷羊和争吵等源于生活的情节。英国中世纪神秘连环剧的出现和发展( )
A. 体现了市民阶层的文化取向 B. 冲击了天主教会的统治地位
C. 反映了资产阶级的价值追求 D. 深受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影响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时空是中世纪的英国。根据材料可知,脱胎于圣经故事的神秘连环剧,不仅注重其内容的诙谐幽默,还将民众日常生活琐事加入其中,这摆脱了传统圣经故事的严肃认真,更贴合市民的世俗文化,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宗教世俗化,未涉及对天主教会统治的冲击,排除B项;资产阶级的价值追求是以个人主义为核心,推崇个人的成功和价值实现,追求自由的生活方式,这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仅从材料无法得出神秘连环剧与文艺复兴的关系,排除D项。故选A项。
13. 13世纪前英格兰广泛使用法语;13世纪早期英语是以伦敦方言为主的一种民间语言;14世纪乔叟使用伦敦方言创作大量诗歌,英语被民众广泛接受;15世纪中叶,在英格兰宫廷和上流社会,英语已经成为正式的社交语言。上述现象说明( )
A. 国王权力不断加强 B. 国家基本实现了统一
C. 民族认同逐渐形成 D. 与法国关系日益紧张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13世纪前英格兰广泛使用法语”,“15世纪中叶,在英格兰宫廷和上流社会,英语已经成为正式的社交语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学习本民族语言,这有利于国家的民族认同感的形成与增强,说明民族认同逐渐形成,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国王权力,更无法判断国王权力是否不断加强,排除A项;材料没有反映英国统一,排除B项;关系紧张不能从材料中得出,排除D项。故选C项。
14. 下表所示为英、法、美、德四国在世界工业生产中所占的相对份额(单位:%)。对其分析正确的是( )
国家/年代 1880年 1900年 1913年 1928年 1938年
① 22.9 18.5 13.6 99 10.7
② 14.7 23.6 32.0 39.3 31.4
③ 8.5 13.2 14.8 11.6 12.7
④ 78 6.8 6.1 6.0 44
A. ①国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贸易垄断地位被打破
B. ②国人在19世纪80年代发明了汽车
C. 华工成为③国中央太平洋铁路工地的主要劳动力
D. ④国在19世纪成为启蒙运动的中心
【答案】A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的时间信息可得出这是一二两次工业革命时期四个国家工业所占比重的数据,结合所学,英国首先完成工业革命,所占比重最大,但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英国速度放缓,其在世界贸易中的垄断地位被打破,①便是英国,A项正确;一战后美国经济实力呈不断上升趋势,经济实力强大,制造业的相对份额逐渐增加,所以②为美国,但汽车是德国人发明的,排除B项;德国的资本主义经济虽然起步晚,但发展趋势一直呈上升趋势,制造业的相对份额逐渐增加,所以③为德国,而中央太平洋铁路是北美的,排除C项;法国的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在制造业中所占的份额较少,比重偏低,且制造业的相对份额在逐渐减少,所以④代表的是法国,但法国是18世纪启蒙运动的中心,而不是19世纪,排除D项。故选A项。
15. 19世纪以来,西方来华传教士在中国创办了一大批教会学校,其课程设置和洋务学堂并无显著差别,自成一个独立体系。为了联络、领导和支撑教会学校,西方国家还设立了一系列教育组织和机构。这些表明教会学校的开设( )
A. 以适应中国教育近代化为首要目标 B. 源自清政府对近代教育的缺失
C. 体现了“中体西用”洋务思想理念 D. 实质是对中国教育主权的侵犯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西方来华传教士在中国创办了一大批教会学校,其课程设置和洋务学堂并无显著差别,自成一个独立体系。”可知,西方教会学校的设置,是对中国洋务学堂的冲击,甚至设立一系列的教育组织和机构,是对中国教育主权的侵犯,D项正确;教会学校开设的目的是对中国进行精神和思想侵略,排除A项;源自清政府对近代教育的缺失,在材料中信息不足,排除B项;教会学校的开设,与“中体西用”洋务思想理念相违背,排除C项。故选D项。
16. 危机(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由世界贸易组织主导的多哈回合谈判陷入旷日持久的“冬眠期”,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危机以来区域经济合作发展方兴未艾。根据WTO统计,至2017年 底,向其申报并生效的自贸协定共有284个。这表明( )
A. 区域化更能促进全球贸易的发展 B. 国际经济格局根本改变
C. 多哈回合谈判模式存在致命缺陷 D. 经济全球化进入调整期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08 年(全球)。据题干“多哈回合谈判陷入旷日持久的‘冬眠期’,而区域经济合作发展方兴未艾,向 WTO 申报并生效的自贸协定众多”,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表明经济全球化遭遇挫折进入调整期,区域经济合作在这一时期更为活跃,D 项正确;区域化合作确实促进了局部贸易,但并不意味着比全球化更能促进全球贸易,排除A 项;没有信息显示国际经济格局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排除B 项;多哈回合谈判受阻不能说明其模式存在致命缺陷,排除C 项。故选 D 项。
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共52分。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吕祖谦在《白鹿洞书院记》中写道:“国初(宋初)…学者尚寡,海内向平,文风日起,儒生往往依山林,即闲旷以讲授”。士无求学之所和教学资金的严重匮乏的双重压力之下,他们仍承担起了培养人才和发展教育的历史使命。在官府找款和民间捐赠下,书院得以建立并运转。两宋期间,书院作为主要的教育机构,所授内容多为《诗《书》易》等儒家经典,到了南宋时期则侧重应举训练。书院是知识分子求学之所,也是官府养士人之场地,因此书院多聘请学识渊博、道德高尚的名师讲学问道,在浓厚的学术氛围下,书院的影响力不断提升。
一一摘编自陈祥《试论科举制与宋代书院的兴起》
材料二 明清时期的书院开始由原先的山林推向城市,深入民间社会。据统计,明代有1962所,清代书院有4365所,几乎遍及各府、州。这一时期的书院以其更大的自由度和灵活性,几乎完全取代官学,并肩负起藏书、祭祀的任务。秉持着“人皆可以尧舜”的理念,书院多采用门户开放讲学,力求用通俗之言,以伦理纲常解决民众人生问题、社会问题。这一时期的书院发扬了私学的“有教无类”的精神,不仅教师来去自由,学生也不受年龄、出身、学历的限制。王守仁等人提出书院教学重在“人才培养”,以矫正“追名逐利”的不良心态;清朝时期以颜元为首的学者更是认为一所好学校应以培养“实才实德之士”为己任,教学以教授生徒训法、天文、地理为主要内容,而非科举内容。
——摘编自党亭军《明清书院救学特点的演变及其历史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书院教育的特点,并分析其兴起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书院教育发展的表现,并简析其作用。
【答案】(1)特点:学术研究氛围比较宽松;资金主要来源于官府找款和民间捐赠;教授内容儒家经典,服务于科举考试;讲师学识渊博、道德高尚。原因:禅宗佛教流行,禅院为书院提供了样板;官学的萎靡;理学兴起;科举制的推行。
(2)表现:由原先的山林推向城市,深入民间社会;几乎完全取代官学,并肩负起藏书、祭祀的任务;以伦理纲常解决民众人生问题、社会问题;发扬“有教无类”的精神;重在培养实用人才;教学内容不仅仅局限于科举内容。作用:促进了文化的传播;顺应了社会发展潮流;有利于民众文化水平的提高。
【解析】
【小问1详解】
特点:根据“儒生往往依山林,即闲旷以讲授”得出学术研究氛围比较宽松;根据“官府找款和民间捐赠”得出资金主要来源于官府找款和民间捐赠;根据“所授内容多为《诗》《书》易》等儒家经典,到了南宋时期则侧重应举训练”得出教授内容儒家经典,服务于科举考试;根据“书院多聘请学识渊博、道德高尚的名师讲学问道”得出讲师学识渊博、道德高尚。原因:根据所学,可从禅宗佛教流行,禅院为书院提供了样板;官学的萎靡;理学兴起;科举制的推行等角度分析总结。
【小问2详解】
表现:根据“由原先的山林推向城市,深入民间社会”得出由原先的山林推向城市,深入民间社会;根据“几乎完全取代官学,并肩负起藏书、祭祀的任务”得出几乎完全取代官学,并肩负起藏书、祭祀的任务;根据“以伦理纲常解决民众人生问题、社会问题”得出以伦理纲常解决民众人生问题、社会问题;根据“发扬了私学的‘有教无类’的精神”得出发扬“有教无类”的精神;根据“教学重在‘人才培养’”得出重在培养实用人才;根据“教学以教授生徒训法、天文、地理为主要内容,而非科举内容”得出教学内容不仅仅局限于科举内容。作用:可从促进了文化的传播;顺应了社会发展潮流;有利于民众文化水平的提高等方面进行总结。
18. 近代中西医之争,既是一场“科学之争”,也是一场“政治之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鸦片战争前,中国医学界并无明显的中西医界限。然而,在鸦片战争后西医势力逐渐扩大,医界过分抨击中医之弊,一些中医人士起而反击。甲午战争以后,中国医学界的变革深受近代日本医学思潮的影响,在医学领域追随废除汉医、全盘西化的道路。民国伊始,政府摒弃中国传统医学于新式医疗制度之外,以西方医疗卫生体制为范本,重构国家医疗卫生制度,出现了影响深远的近代中西医之争。其中,典型的案例是梁启超与协和医院的“百年公案”——1926年3月8日,因败血症,梁启超入住协和医院。经诊断,割去右肾。之后,小便出血之症稍减,但稍用心即复发。作为社会名流的梁启超,其医疗事件所引起的社会舆论关注是比较大的。但19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西医之争,相对来说还局限于学理式的探讨。1941年,当民族危机成为压倒一切的问题,而民族主义话语此时成为当时的主流话语时……学术问题变成政治问题,意识形态的争执充斥了文化冲突的话语场。1929年及其以后的中医废除之争,并没有在根本上改变中国医学界的二元格局。西医虽然把持国家卫生行政且拥有中医无法比拟的学术地位,但也无法让中医全军覆没。这次斗争对中医药界来说既是一次非同寻常的经历,又为其自身的生存发展迎来了契机。
——摘编自郝先中《近代中医废存之争研究》等文章
(1)根据材料,编写一段发生在20世纪20年代某场合中的人物对话。(要求:先写出对话主题,主题要紧扣近代中国中西医关系;对话内容要围绕梁启超医疗案件展开,观点明确;对话过程完整,逻辑清晰)。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中西医之争也是一场“政治之争”。
【答案】(1)主题:中西医孰好孰坏之争
A.哥,你听说了梁启超先生那件事了吗,因为做了西医手术,割去了一个肾,但是病情却没有好转,近几年西医在我们国家发展迅速,老祖宗的东西都快被排挤的淘汰了,但我却总感觉西医比不上我们中医。
B.我也听说了,确实,西医这些年的快速发展,主要也是之前甲午战争的失败,我们国家寻求改变的方法,各种学习西方,全盘西化,医学界也是如此,选择西医遍地,中医被抛掷脑后,若是梁启超先生用中医方式治疗,或许效果会更好。
(2)说明:民族危机进-步加深,国人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领域开展了爱国救亡道路深入探索。民国时期,西方思想文化的进一步传播,民国政府提出摒弃中国传统医学于新式医疗制度之外,加剧了中医的危机感,中西医之间为竞争而产生冲突,由学理之争扩展到西方文化与传统文化争论的文化领域,甚至提升到了政治意识形态层面;日本发动侵华战争,民族危机成为压倒一切的问题,中西医论争逐步与民族救亡运动合流,争论从学理的探讨转换为民族求生存的民族主义话语,学术问题变成政治问题。
【解析】
【详解】(1)主题:根据材料“其中,典型的案例是梁启超与协和医院的“百年公案”——1926年3月8日,因败血症,梁启超入住协和医院。经诊断,割去右肾。之后,小便出血之症稍减,但稍用心即复发。作为社会名流的梁启超,其医疗事件所引起的社会舆论关注是比较大的。但19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西医之争,相对来说还局限于学理式的探讨。1941年,当民族危机成为压倒一切的问题,而民族主义话语此时成为当时的主流话语时……学术问题变成政治问题,意识形态的争执充斥了文化冲突的话语场。”可以中西医孰好孰坏之争作为主题。根据材料的内容,人物对话如下:A.哥,你听说了梁启超先生那件事了吗,因为做了西医手术,割去了一个肾,但是病情却没有好转,近几年西医在我们国家发展迅速,老祖宗的东西都快被排挤的淘汰了,但我却总感觉西医比不上我们中医。B.我也听说了,确实,西医这些年的快速发展,主要也是之前甲午战争的失败,我们国家寻求改变的方法,各种学习西方,全盘西化,医学界也是如此,选择西医遍地,中医被抛掷脑后,若是梁启超先生用中医方式治疗,或许效果会更好。
(2)说明:根据材料“鸦片战争前,中国医学界并无明显的中西医界限。然而,在鸦片战争后西医势力逐渐扩大,医界过分抨击中医之弊,一些中医人士起而反击。甲午战争以后,中国医学界的变革深受近代日本医学思潮的影响,在医学领域追随废除汉医、全盘西化的道路。民国伊始,政府摒弃中国传统医学于新式医疗制度之外,以西方医疗卫生体制为范本,重构国家医疗卫生制度,出现了影响深远的近代中西医之争。”可从当时的社会环境、思想文化的传播、抗日救亡运动等角度进行分析。结合所学可知,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国人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领域开展了爱国救亡道路深入探索。民国时期,西方思想文化的进一步传播,民国政府提出摒弃中国传统医学于新式医疗制度之外,加剧了中医的危机感,中西医之间为竞争而产生冲突,由学理之争扩展到西方文化与传统文化争论的文化领域,甚至提升到了政治意识形态层面;日本发动侵华战争,民族危机成为压倒一切的问题,中西医论争逐步与民族救亡运动合流,争论从学理的探讨转换为民族求生存的民族主义话语,学术问题变成政治问题。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英国作家本·威尔逊所著《大城市的兴衰——人类文明的乌托邦与反乌托邦》通过二十余座城市勾勒人类文明进程。书中每章讨论一个或几个具有时代代表性的城市,以下是该书的部分目录:
第2章伊甸园与罪恶之城
哈拉帕和巴比伦(前2000~前539)
第3章 国际大都市
雅典和亚历山大里亚(前507~前30)
第4章巍峨帝都罗马(前30~后537)
第5章饕餮之都巴格达(537~1258)
第7章世界之城
里斯本、马六甲、特诺奇蒂特兰、阿姆斯特丹(1492~1666)
第8章社交之都伦敦(1666~1820)
第9章地狱之门
曼彻斯特和芝加哥(1830~1914)
(注:亚历山大里亚是亚历山大城)
从材料中选取一个或多个城市,自拟论题,并结合世界史知识予以阐述。(要求:主题明确,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答案】示例一
城市:亚历山大里亚、巴格达
论题:城市的发展体现经济文化的交流。
阐述:城市为经济文化交流提供了场所,物质和文化交流对促进城市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公元前4世纪末,马其顿亚历山大入侵波斯帝国,历经10年征战,征服了从小亚细亚到印度河流域的广大地区。亚历山大统治期间,试图以希腊文化为主导,融合埃及和西亚文化。
希腊文化的中心逐渐东移,亚历山大里亚位于尼罗河河口,由亚历山大规划修建,成为希腊时代经济文化的中心。
8世纪中期,阿拉伯人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帝国。阿拉伯商人在东到中国、西到西欧、南至非洲的广大地区从事着陆上和海洋贸易。阿拉伯帝国经济繁荣,境内城市繁多,都城巴格达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
总之,亚历山大里亚和巴格达两座城市的发展体现了多元文明不断交流、相互影响的历史进程。
示例二
城市:里斯本、阿姆斯特丹、伦敦、曼彻斯特、芝加哥
论题:城市的崛起折射世界经济中心的转移。
阐述:新航路的开辟,大大提升了海路在世界贸易中的重要性,使世界各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不断加强。随着海外市场的不断开拓,欧洲出现了商业革命,贸易中心逐渐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意大利的威尼斯等商业城市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下降,里斯本、阿姆斯特丹等城市逐渐成为国际贸易的中心。
18世纪中期,英国首先发动工业革命,工业革命推动生产力的大发展,19世纪中期英国成为“世界工厂”,伦敦、曼彻斯特等工业城市兴起,大西洋的经济中心地位得到巩固。
第二次工业革命几乎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发生,其中美国最为突出,芝加哥等城市经济迅速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头号强国,世界经济中心由大西洋地区向太平洋地区转移。
总而言之,随着世界经济中心的转移不同城市也在先后崛起。
【解析】
【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这一题所涉及的最大范围的时空是古代、近代世界。首先,题意要求从材料中选取两个或多个城市、拟定论题,据材料“国际大都市亚历山大里亚(前507~前30)”“ 饕餮之都巴格达(537~1258)”等信息和所学亚历山大东征、阿拉伯帝国的扩张等知识可得出,论题可以是:城市的发展体现经济文化的交流。然后,结合所学世界史知识予以阐述,具体阐述城市的发展和经济文化的交流的关系,如下:城市为经济文化交流提供了场所,物质和文化交流对促进城市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据材料“国际大都市亚历山大里亚(前507~前30)”并结合所学可知,公元前4世纪末,马其顿亚历山大入侵波斯帝国,历经10年征战,征服了从小亚细亚到印度河流域的广大地区。亚历山大统治期间,试图以希腊文化为主导,融合埃及和西亚文化。希腊文化的中心逐渐东移,亚历山大里亚位于尼罗河河口,由亚历山大规划修建,成为希腊时代经济文化的中心。据材料“饕餮之都巴格达(537~1258)”并结合所学可知,8世纪中期,阿拉伯人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帝国。阿拉伯商人在东到中国、西到西欧、南至非洲的广大地区从事着陆上和海洋贸易。阿拉伯帝国经济繁荣,境内城市繁多,都城巴格达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最后,总结归纳,升华主题,完成表述,即总之,亚历山大里亚和巴格达两座城市的发展体现了多元文明不断交流、相互影响的历史进程。
还可以选择里斯本、阿姆斯特丹、伦敦、曼彻斯特、芝加哥,拟定论题:城市的崛起折射世界经济中心的转移。然后联系新航路开辟、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等世界历史史实进行阐述如下:新航路的开辟,大大提升了海路在世界贸易中的重要性,使世界各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不断加强。随着海外市场的不断开拓,欧洲出现了商业革命,贸易中心逐渐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意大利的威尼斯等商业城市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下降,里斯本、阿姆斯特丹等城市逐渐成为国际贸易的中心。18世纪中期,英国首先发动工业革命,工业革命推动生产力的大发展,19世纪中期英国成为“世界工厂”,伦敦、曼彻斯特等工业城市兴起,大西洋的经济中心地位得到巩固。第二次工业革命几乎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发生,其中美国最为突出,芝加哥等城市经济迅速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头号强国,世界经济中心由大西洋地区向太平洋地区转移。最后,总结归纳,升华主题,完成表述,即总而言之,随着世界经济中心的转移不同城市也在先后崛起。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永顺县第一中学2023-2024高三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