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2024统编七年级下册历史期末复习:(选择题90+答题技巧)全册(原卷版+解析版)


2024统编七下历史期末复习:(选择题90+答题技巧)
考查范围:七年级下全册
一、选择题类型及其答题技巧
类型一 文字类史料选择题
1、题型特点
在题干中引入一些新材料创造新的问题情景,主要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并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与现实生活的紧密结合,关注社会,以史为鉴。
2、答题技巧
①读:解读史料信息及反映的主旨内涵
②找:时间、人物、地点、事件;注意材料当中的转折词(转折词后面往往是材料强调的重点)
③联:联系所学知识,分析思考史料有效信息
④析:分析备选项是否符合题干史料和题意要求
类型二 图表类史料选择题
1、题型特点
图片史料包括历史文物、图书刊物、生产工具、历史照片、宣传标语、票据、证件等,图片史料类选择题通常以一图或多图的形式呈现,通常以历史文物、人物、照片等图片为载体,综合考察观察分析图片、从图片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2、答题技巧
①审时间和空间
②审图片反映历史事物的实质和特征
③审关键信息,明确其内涵和外延
④审多幅图片间是否有明确的联系与变化
类型三 地图、图片类材料选择题
1、题型特点
地图、图片类材料题主要以地图、历史照片、图片或漫画等为载体,考查学生对历史图片的处理能力及依托图片信息分析说明历史问题的阐释能力。这类试题不仅提供了生动活泼、直观形象的试题意境,使试题呈现图文并茂的效果,而且也为考生提供了丰富的感知材料和直观印象,为命题和能力考查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反映了文综试题命题改革的方向。
2、答题技巧
①审时间和空间
②审图片反映历史事物的实质和特征
③审关键信息,明确其内涵和外延
④审多幅图片间是否有明确的联系与变化
类型四 程度型、限定词型选择题
1、题型特点
题干与各备选项之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联系;在题干中往往用一个表示程度的副词、形容词作为限定条件,如“根本的”、“最突出的”、“主要”、“直接”、“最早”、“主要影响”、“本质”等。该题型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能力和辩证思维能力等。
2、答题技巧
①排除法:排除错误的、不够严密的与题干没有必然联系的选项。
②比较分析法:分析比较选项与题干的关系,选取对于题干来说更直接、更具体、更全面或更具根本性的选项。注意不能“以偏概全”“范围过大”“ 过于间接”等。
类型五 组合题类选择题
1、题型特点
历史组合题类的选择题是指将同一类的事件或现象按一定的关系进行组合的选择题,通常将题干中列出3个或3个以上的历史事物,并以数字序号组成若干选项,然后将序号组合成备选答案作为选项。此类选择题实质考察的是学生多项选择的能力,具有一般单项选择题和不定项选择题的双重特点,要求正确理解教材基本概念、基本观点。
2、答题技巧
①排除法:这种方法在组合题类选择题中最为常用,通常是在给出的选项中找出一个错误的、不符合题干内容的选项,加以排除。排除法可通过横向、纵向对比或者根据共性或者不同之处的比较得出;
②直选法:根据题干表述,把符合要求的正确选项都挑出来,去和给出的选项对照,找出正确答案。
类型六 比较型选择题
1、题型特点
比较异同类选择题把具有可比性的历史事件或同一历史现象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反映放在一起,让学生通过分析、比较,归纳出其相同点或不同点。题干中一般有“相同点”“不同点”“共同”“相似”“两者都”等标志性词语,有些题目也有反映程度的词语,如“最大的不同点、最根本的不同、本质上的相似之处”等。
2、答题技巧
①认真审读题目,弄清题意究竟是“求同”还是“识异”。对“求同型”比较选择题,可采用找反例法来解答,即选项只要不符合比较对象中的任意一个,即可排除,只有都符合的才可以选择;对“识异型”比较选择题,则要按照题目要求仔细辨别判断,找出正确的选项。
②明确比较对象,确立比较项,即找准比较的角度,如比较历史事件一般从背景、性质、方式、特点、结果、影响等方面思考。
③按照确立的比较项分项比较,归纳出它们的相同点或不同点,进行肯定或排除。
④运用历史理论进行分析判断。如共性与个性原理、矛盾的特殊性和普遍性关系原理、量变与质变关系原理等。
二、选择题专练90题
1.对如图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选官制度的变革始终推动教育发展 B.显示了封建社会当官的基本内容
C.隋朝时期应填入的主要内容是才华 D.说明了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等级性
【答案】C
【详解】根据题干图片“世袭制(血缘),军功授封制(军功),察举制(贤孝),九品中正制(门第),科举制”结合所学可知,图片反映的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隋朝开创科举制,用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吏,选官依据是才华,C项正确;选官制度的变革始终推动教育发展,图片中没有体现选官制度变革对教育的影响,排除A项;“显示了封建社会当官的基本内容”“说明了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等级性”与图片内容不符,排除BD项。故选C项。
2.据史载,大运河开通后,每年从南方运到北方的粮食高达五六百万石,大运河几乎成为唯一的南粮北运的水路通道,运河沿岸兴起了二十余座繁华的都市。这说明大运河的开通( )
A.实现了国家大一统 B.有利于中外经济的交流
C.加速了隋朝的灭亡 D.促进了南北方经济交流
【答案】D
【详解】根据材料“大运河开通后,每年从南方运到北方的粮食高达五六百万石,大运河几乎成为唯一的南粮北运的水路通道,运河沿岸兴起了二十余座繁华的都市”可知,大运河开通后,大量南方粮食运到北方,并且运河沿岸都市发展起来,说明大运河的开通促进了南北方经济交流,D项正确;开通大运河时期国家已经统一,排除A项;大运河有利于加强南北经济交流,不通往国外,不能加强中外经济交流,排除B项;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方经济交流,没有强调加速了隋朝的灭亡,排除C项。故选D项。
3.唐朝诗人皮日休在《汴河怀古》中咏道“尽道隋亡为此河(大运河),……。”你认为他的观点( )
A.辩证的观点 B.积极的观点 C.消极的观点 D.片面的观点
【答案】D
【详解】隋炀帝好大喜功,不惜民力,有纵情享乐,奢侈无度,又屡次发动战争,致使民不聊生,社会矛盾激化。总之,隋炀帝的暴政是导致隋朝灭亡的根本原因。隋炀帝开凿大运河,只是隋朝灭亡的原因之一,不是根本原因。所以唐朝诗人皮日休在《汴河怀古》中咏道“尽道隋亡为此河(大运河),……。”的观点是片面的,D项正确;ABC项都不是,排除ABC项。故选D项。
4.“统治中国的是一个由学者组成的统治集团,即文人学士集团,他们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敬佩的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另一方面,也正是这一制度,扼杀了创造力,培养了服从性。”这一评价( )
A.对郡县制做出了肯定 B.客观评价了中国科举制
C.对科举制持否定态度 D.赞扬了中华文化影响力
【答案】B
【详解】根据材料“统治中国的是一个由学者组成的统治集团,即文人学士集团,他们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敬佩的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可知,材料是对科举制的评价,从正面评价科举制,根据材料“也正是这一制度,扼杀了创造力,培养了服从性”可知,材料评价的是科举制的局限性。据此可知,材料比较公正客观的评价了科举制。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郡县制,排除A项;“对科举制持否定态度”说法片面,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中华文化影响力,排除D项。故选B项。
5.并州大地上群星闪耀,名相辈出,狄仁杰就是其中之一。同学们在查找史料中找到如下事迹:时武卫大将军权善才坐误昭陵(唐太宗墓)柏树,仁杰奏罪免职,不至于死。……仁杰曰:“臣闻逆龙鳞,自古以为难,臣愚以为不然。……今陛下以昭陵一株柏树杀一将军,千载之后,谓陛下为何主?”帝(唐高宗)意稍解,善才因而免死。据以上史料能够推断出( )
A.狄仁杰作为宰相位高权重 B.狄仁杰处事机敏能言善辩
C.狄仁杰知人善任赏识人才 D.狄仁杰客观公正直言进谏
【答案】D
【详解】根据材料大意可知:权善才误砍了唐太宗墓前的柏树,唐高宗本意要处死权善才。但是狄仁杰劝高宗因为一株柏树要杀死一个将军会被后人诟病君主不爱惜人才。最后高宗听取了狄仁杰的建议,权善才免于死罪,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狄仁杰在处理事务方面的客观公正,同时面对政事敢于直言进谏,D项正确;材料中狄仁杰作为宰相,向皇帝提出建议,不能体现他独揽大权,位高权重,排除A项;材料中狄仁杰是对皇帝的错误敢于进谏,不是处事机敏,排除B项;材料中狄仁杰不畏皇权,敢于向皇帝进谏,让高宗意识到武卫大将军权善才的功绩,不因一点错误诛杀大将军,使高宗能在千古后不被后世批判,排除C项。故选D项。
6.从开元元年到开元十一年设置京兆府、河南府、太原府。这些地域是唐朝的上都长安,东都洛阳和龙兴之地太原的辖区,是唐最重要的核心区域,也是人口众多,经济最发达的区域。这样的区域划分反映了( )
A.唐朝北方压倒南方的政治地位 B.江南的政治地位全方位的提升
C.唐王朝的威胁主要来自于内部 D.人口南迁成果已初步显现出来
【答案】A
【详解】依据题干“东都洛阳和龙兴之地太原的辖区,是唐最重要的核心区域,也是人口众多,经济最发达的区域”的信息可知,材料表明能够成为唐朝核心区域的是人口众多,经济发达的地区,而长安、洛阳、太原这些地区都是北方地区,可见唐朝北方压倒南方的政治地位,A项正确;题干涉及区域不是江南地区,B项说法错误,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唐王朝的威胁,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南方地区,无法得出人口南迁成果,排除D项。故选A项。
7.“唐朝贞观八、九年间,当时农业丰收,米价每斗约为四五钱,野外放牧的牛马不用看管,出门数月也不用闭门,到了贞观十五年,米价每斗只值两钱。”这里介绍的是“贞观之治”的( )
A.背景 B.表现 C.举措 D.影响
【答案】B
【详解】根据题干“朝贞观八、九年间,当时农业丰收,米价每斗约为四五钱,野外放牧的牛马不用看管,出门数月也不用闭门,到了贞观十五年,米价每斗只值两钱”可知,题干材料介绍的是“贞观之治”的表现。B项正确;背景、举措、影响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CD项。故选B项。
8.以下案例表明,历史研究( )
材料类型 名称 内容 结论
诗歌 《忆昔》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唐朝处于 繁盛时期
文献 《通典 食货典》 天宝八年官仓存粮相当于国家4年粮食收入。
A.主要依据文献记载 B.必须摒弃文学作品 C.完全凭借考古发掘 D.应该重视史料互证
【答案】D
【详解】根据题干“忆昔开元全盛日”可知,杜甫的诗歌反映的是唐朝开元盛世时期的繁荣景象,根据“天宝八年官仓存粮相当于国家4年粮食收入。”可知,《通典 食货典》反映的也是唐朝正处于繁盛时期。由此可知,史料之间的相互印证有利于还原开元盛世这一历史,D项正确;历史研究应注重多重史料的互证,但“主要依据文献记载”太过于绝对,排除A项;文学作品也是史料的一种,要善于进行甄别,排除B项;针对不同时期的历史需要不同的史料印证,仅靠考古挖掘是不正确的,排除C项。故选D项。
9.诗人王维《和贾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道:“九天阔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诗人元稹《法曲》道:“自从胡骑起烟尘,毛毳腥膻满咸洛。女为胡妇学胡妆,伎进胡音务胡乐。”二者都反映出唐代( )
A.文学艺术多姿多彩 B.商品经济高度繁荣
C.绘画题材十分广泛 D.社会风气比较开放
【答案】D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王维诗句描写出早朝的百官同万国使节向皇帝叩头,突出了大唐帝国的威仪,显示出大唐鼎盛的气象;元稹诗句生动描绘了唐女穿胡服在中原地区的盛行。二者都反映出当时社会风气比较开放。D项正确;材料中只展现了诗歌一种题材的文学形式,不能得到学艺术多姿多彩的结论,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对商品经济进行描述,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提及绘画素材,排除C项。故选D项。
10.2019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赴甘肃考察调研,首站来到敦煌的莫高窟。敦煌莫高窟作为艺术的宝库,不同时代的艺术风尚在这里汇集成斑斓景观。敦煌壁画是我国古代宝贵的艺术遗产,下面三幅敦煌壁画反映了该艺术在不同时期的变化。这种变化说明了( )
宣传善行悲苦的魏晋壁画 幸福祥和隋唐壁画 世俗场景渗入佛界宋朝壁画
A.佛教思想的中国化 B.艺术内容的时代性
C.市民生活的世俗化 D.中外艺术的交融性
【答案】B
【详解】依据题干和所学知识,魏晋时期社会动荡,人民流离失所,所以壁画宣传善行,表达现实悲苦,隋唐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政治比较清明,国力强盛,所以壁画有一派幸福和祥和的气象,宋朝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壮大,所以壁画能反映市民阶层的喜好,世俗场景由之入画,因此这种变化说明了艺术内容的时代性,B项正确;题干的主旨是时代变迁影响敦煌壁画的内容,并非反映佛教思想的中国化或中外艺术的交融,排除AD项;题干的主旨是有关佛教艺术文化,而非市民生活的世俗化,排除C项。故选B项。
11.《旧唐书·崔融传》中记载:“天下诸津(码头),舟航所聚……弘舸巨舰,千舳万艘、交贸往还、昧旦永日。”此记载描述的唐朝社会景象是( )
A.码头林立,政府实行对外开放 B.水路运输发达,商品交流繁盛
C.国力强盛,航海事业规模宏大 D.造船技术高超,城市商业繁荣
【答案】B
【详解】“天下诸津,舟航所聚,弘舸巨舰,千舳万艘,交贸往还,昧旦永曰”的意思是: 天下所有的渡口,聚集着航行的舟船,庞大的巨轮船队,动辄就是成千上万,(载着货物的)轮船贸易往返频繁,没有早晚之分,白天黑夜一直都像白天一样热闹。 这段文字想要说明的是,在唐代时期,因为水运发达,货运贸易也因此也得到了发展,商贸往来频繁。此记载描述的唐朝社会景象,B项正确;排除ACD项。故选B项。
12.据记载,文成公主进藏时,不但有释迦牟尼佛像和奇珍异宝、服装家具、烹饪食材等作为嫁妆,更有携带着诗书礼乐、医疗器械、农具良种的学者、乐师、医生和工程技术人员。这表明文成公主入藏( )
A.激化了唐朝与吐蕃的矛盾 B.使唐太宗获得“天可汗”的称号
C.促进了吐蕃社会经济的发展 D.实现了中央对西藏的行政管辖
【答案】C
【详解】根据材料“文成公主进藏时,不但有释迦牟尼佛像和奇珍异宝、服装家具、烹饪食材等作为嫁妆,更有携带着诗书礼乐、医疗器械、农具良种的学者、乐师、医生和工程技术人员。”可知,文成公主入藏促进了吐蕃社会经济的发展,C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计划唐朝与吐蕃的矛盾,排除A项;唐太宗被北方少数民族称为“天可汗”,排除B项;唐朝还没有对西藏进行行政管辖,排除D项。故选C项。
13.下列图片所反映内容的共同之处是
A.绘画风格一脉相承 B.民族融合不断加强
C.艺术再现历史事实 D.社会经济高度繁荣
【答案】C
【详解】根据材料“敦煌壁画(张骞拜别汉武帝出使西域)”“步辇图”“战国铜壶(壶身刻有水陆攻战的图案)”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历史史实,据此可知,艺术可以再现历史史实。C项正确;A项说法错误,排除A项;战国铜壶不能体现民族融合,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社会经济高度繁荣,排除D项。故选C项。
14.下面是有关唐朝长安城的相关信息,这主要反映了唐朝( )
长安城由宫城、皇城和郭城三部分组成。宫城是皇城所在地,宫城南面的皇城是中央政府衙署所在地,位于宫城、皇城的东、西、南三面的郭城是官民住宅与工商市肆所在地。
A.城市功能完备 B.建筑水平之高
C.商业集镇兴起 D.城市规划有序
【答案】D
【详解】根据文字材料信息“长安城由宫城、皇城和郭城三部分组成”、“宫城南面的皇城是中央政府衙署所在地,位于宫城、皇城的东、西、南三面的郭城是官民住宅与工商市肆所在地”以及图片信息可知,唐朝长安城区域划分明确,且不同区域承担不同的功能,规划井然有序,布局严整对称,D项正确;城市功能亦称“城市职能”。通常理解为城市在国家和地区范围内的社会经济生活中所能发挥的作用。因此,城市功能完备与题干信息差距较大,排除A项;材料中未阐述唐朝长安城的建筑水平,无法得出建筑水平高的结论,排除B项;商业集镇兴起的描述在材料中无法找到依据,排除C项。故选D项。
15.“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工作进展会2022年3月20日在成都举行,通报了三星堆遗址重大考古新发现,6座三星堆文化“祭祀坑”现已出土重要文物500余件,为揭下古蜀文明神秘面纱提供了珍贵材料。如图所示图片是唐代墓葬或遗址中出土的货币,它们共同反映了唐代( )
A.货币样式多样 B.中外贸易繁荣
C.币制管理混乱 D.外商财力雄厚
【答案】B
【详解】根据题干“6座三星堆文化“祭祀坑”现已出土重要文物500余件,为揭下古蜀文明神秘面纱提供了珍贵材料。出现了产自于大食、波斯、东罗马帝国时期的金币以及唐朝的开元通宝”结合所学知识,产自于大食、波斯、东罗马帝国时期的金币流通到中国,说明了唐朝的中外贸易交流频繁,B项正确;“产自于大食、波斯、东罗马帝国时期的金币以及唐朝的开元通宝”反映不出唐朝的货币样式多,排除A项;“产自于大食、波斯、东罗马帝国时期的金币以及唐朝的开元通宝”无法说明币制管理混乱,排除C项;“产自于大食、波斯、东罗马帝国时期的金币以及唐朝的开元通宝”没有说明所有者是外商,也没有说明货币数量的多少,无法推断外商财力雄厚,排除D项。故选B项。
16.下列两幅图片可用于说明当时( )
A.中日两国都实行中央集权制 B.唐王朝注重传播中华优秀文化
C.日本的建筑技术源自于中国 D.唐文化对周边国家具有吸引力
【答案】D
【详解】对照题干中的唐长安城平面图和日本平城京平面图,日本平城京的城市布局与唐长安城十分相似,结合所学知识可见日本当时大力学习中国文化,平城京的城市布局也受到唐朝建筑文化的影响,据此可知唐文化对于周边国家具有吸引力,D项正确;题干的主旨是中日两国城市布局的比较,无从得出两国都实行中央集权制度,排除A项;仅凭题干中的城市平面图无从得出唐王朝是否注重传播中华优秀文化,排除B项;依据题干可以看出当时日本的建筑文化受到唐朝文化的影响,但“源自于中国”的表述过于绝对化,排除C项。故选D项。
17.唐朝人充满自信和活力,他们以博大的胸怀学习和吸收着各种外来文化。下列体现这一时代特征的是( )
A.鉴真受邀到日本传授佛法 B.玄奘游学天竺带回佛经
C.白居易的诗关注人民疾苦 D.文成公主入藏带去技术和书籍
【答案】B
【详解】题干反映了唐朝的时代特征之一是学习和吸收各种外来文化,据此分析,唐朝时期玄奘西行天竺取经推动了佛教文化在中国的传播,促进了中印文化交流,体现了唐朝兼容并蓄的开放心态,B项正确;鉴真东渡日本传授佛法,属于中华文化向外传播,与题干不符,排除A项;白居易的诗关注人民疾苦,与中外交流并没有直接关系,排除C项;文成公主入藏促进了国内的民族交往,不属于中外交往,排除D项。故选B项。
18.唐朝中后期,朝政黑暗,翰林学士刘允章认为,国家有“终年聚兵”“蛮夷炽兴”“权豪奢僭”“大将不朝”“广造佛寺”“贿赂公行”“长吏残暴”“赋役不等”“食禄人多而输税人少”等现实问题。其中“大将不朝”被史学界公认为唐朝灭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其指向的问题是( )
A.皇权腐朽 B.藩镇割据 C.宦官专权 D.外戚专政
【答案】B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唐朝中后期的“大将不朝”指的是安史之乱之后出现的藩镇割据局面,大将指的手握兵权的节度使,节度使拥兵自重,在军事、财政、人事等方面不受中央控制,藩镇割据成为唐朝混乱乃至灭亡的主要原因之一,B项正确;皇权腐朽对应的应是“贿赂公行、长吏残暴、赋役不等和食禄人多而输税人少”,排除A项;宦官专权指的是宦官集体或个别宦官在政治、军事和经济等方面获得过度的权力和影响,与“大将不朝”无关,排除C项;外戚专政指的是帝王的母族、妻族把持朝廷政权的现象,与“大将不朝”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19.易中天在他的《安史之乱》一书中指出:“如此盛世,让日渐年迈的唐玄宗志得意满,他沉醉于《霓裳羽衣曲》,痴迷于和杨贵妃的二人世界,任用奸臣……而边地胡人出身的安禄山则一点点积蓄力量……起兵范阳,升平日久的唐王朝不堪一击,平叛之路漫长而又艰辛。”材料中的事件( )
A.导致了唐朝的直接灭亡 B.阻碍了民族之间的交融
C.推动了藩镇割据的形成 D.促成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答案】C
【详解】根据材料“‘如此盛世,让日渐年迈的唐玄宗志得意满,他沉醉于《霓裳羽衣曲》,痴迷于和杨贵妃的二人世界,任用奸臣……而边地胡人出身的安禄山则一点点积蓄力量……起兵范阳。升平日久的唐王朝不堪一击,平叛之路漫长而又艰辛’”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安史之乱。安史之乱之后,唐朝国势从此由盛转衰,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C项正确;安史之乱使唐朝国势由盛转衰,没有导致唐朝直接灭亡,排除A项;安史之乱与阻碍民族之间的交融无关,排除B项;经济重心的南移在南宋时完成,安史之乱没有促成经济重心南移,排除D项。故选C项。
20.《唐摭言》中记载:“科第之设,草泽望之起家,粹绂望之继世。孤寒失之,其族馁矣;世禄失之,其族绝矣。”这反映了( )
A.寒门子弟进入官场人数众多 B.藩镇割据使得社会动荡不安
C.世家大族的子弟垄断了官场 D.科举制设立后影响家族兴衰
【答案】D
【详解】材料中引文的意思是平民百姓指望科举发迹,贵族指望它延续家族的荣华富贵。贫寒家族的子弟落第,全家族都会气馁;贵族子弟落第,整个家族的荣华富贵就终止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的是科举制对贫寒子弟及世家大族的影响,说明科举制影响家族兴衰,D项正确;材料只是说明科举制对家族兴衰的影响,没有反映寒门子弟入仕人数,无法得出“寒门子弟进入官场人数众多”的结论,排除A项;材料说的是科举制对家族兴衰的影响,与藩镇割据无关,排除B项;科举制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局面,“世家大族的子弟垄断了官场”表述错误,排除C项。故选D项。
21.安史之乱时,唐玄宗逃奔成都,途中发生兵变,杨贵妃死于马嵬坡。以下为若干记载。有学生以下述材料探究杨贵妃之死,下列推论正确的是( )
路边杨贵人,坟高三四尺。乃问里中儿,皆言幸蜀时……贵人饮金屑,倏忽舜英暮。平生服杏丹,颜色真如故。 (唐)刘禹锡 《马嵬行》
上令高力士诘之,回奏曰:“诸将既诛国忠,以贵妃在宫,人情恐惧。”上即命力士赐贵妃自尽。 (五代)刘昫等 《旧唐书》
上曰:“贵妃常居深宫,安知国忠反谋?”高力士曰:“贵妃诚无罪,然将士已杀国忠,而贵妃在陛下左右,岂敢自安!愿陛下审思之,将士安则陛下安矣。”上乃命力士引贵妃于佛堂,缢杀之。 (宋)司马光 《资治通鉴》
A.《马嵬行》选材来自传说,不能作为历史研究的材料
B.《资治通鉴》较多细节描写,还原了杨贵妃之死的真相
C.《资治通鉴》成书晚于《旧唐书》,故可信度相对较低
D.《旧唐书》《资治通鉴》作为史料,应注意作者的立场
【答案】D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可知,《旧唐书》《资治通鉴》均讲述了杨贵妃之死的原因,而《旧唐书》的作者认为安史之乱与杨贵妃有关系,《资治通鉴》的作者认为安史之乱与杨贵妃无关,但杨贵妃的结局都是一样的,故《旧唐书》《资治通鉴》作为史料,应注意作者的立场,D项正确;《马嵬行》的作者对杨贵妃的有关描述没有涉及到杨贵妃之死的原因,排除A项;《资治通鉴》较多细节描写,还原了杨贵妃之死的真相,在“真相”里包含了作者的立场和观点,所以“真相”不够客观和全面,排除B项;《资治通鉴》成书晚于《旧唐书》,故可信度相对较低,这种说法不正确,史料的可信度与成书的早晚关系不大,排除C项。故选D项。
22.“宋代士阶层(文人士大夫)不但是文化主体,而且也是一定程度的政治主体,至少他们在政治上所表现的主动性超过了以前的汉唐和后面的元明清”。宋代出现这一现象主要是由于( )
A.社会风气包容开放 B.科举制度得到发展
C.实行重文轻武政策 D.中央集权达到顶峰
【答案】C
【详解】根据材料“宋代士阶层(文人士大夫)不但是文化主体,而且也是一定程度的政治主体”并结合所学可知,宋朝实行重文轻武政策,重用文臣,C项正确;社会风气包容开放与“宋代士阶层既是文化主体又是政治主体”无关,排除A项;材料信息没有体现科举制度的发展,排除B项;清朝雍正帝设立军机处,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到顶峰,排除D项。故选C项。
23.据学者研究,尽管宋朝对图书交易限制很严,但因汉文书籍在北方获利丰厚,所以三令五申仍挡不住各类汉籍的源源北流。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 )
A.区域矛盾加剧 B.文化趋于认同
C.经济中心南移 D.商业突破限制
【答案】B
【详解】根据材料“尽管宋朝对图书交易限制很严,但因汉文书籍在北方获利丰厚,所以三令五申仍挡不住各类汉籍的源源北流”可知,各类书籍源源北流说明当时的文化趋于认同,B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区域矛盾加剧,排除A项;材料不能体现经济中心南移,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商业,排除D项。故选B项。
24.史书记载,宋太祖谓“宰相须用读书人”;北宋宰相文彦博说,是皇帝“与士大夫治天下”;南宋高,宗则谓,宋朝“设科取士,本欲得贤以共治天下”。为此宋代实行文治。下列不属于其加强文治内容的是( )
A.设立进士科 B.增加科举名额 C.让文官担任要职 D.改革和发展科举制
【答案】A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进士科是隋炀帝设置的,不是宋代加强文治的内容,A项符合题意;BCD项都是宋朝时期为了加强文治采取的措施,BC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BCD项。故选A项。
25.明治维新以前,日本思想界多批判王安石及其变法;明治维新时期,日本思想界肯定和认可王安石变法,甚至用当时西方流行的政治经济学概念对王安石的政策主张进行了新的诠释。这一变化表明( )
A.历史结论带有一定的主观性 B.历史真相还原需要考辨史料
C.历史认识随时代发展而变化 D.历史解释呈现客观性的特征
【答案】C
【详解】依据题干的“明治维新以前,日本思想界多批判王安石及其变法;明治维新时期,日本思想界肯定和认可王安石变法,甚至用当时西方流行的政治经济学概念对王安石的政策主张进行了新的诠释。”反映出明治维新以前和明治维新时期,日本日本思想界对王安石的评价不同,这表明历史认识随时代发展而变化,C项正确;历史结论带有一定的主观性不是题干材料表明的问题,排除A项;历史真相还原需要考辨史料在题干材料中不能表明,排除B项;历史解释呈现客观性的特征在题干材料中不能体现,排除D项。故选C项。
26.同学们分成两组在“小货币见证大历史”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中,整理出下面的学习成果。图中的西夏货币和契丹货币说明党项族和契丹族( )
一组成果展示 名称:西夏货币 形制:小平钱,该币铜制泛红,正面铸楷书西夏文字四个,汉语直译为“贞观宝钱”。西夏文是仿照汉字创制而成,形体方正。 二组成果展示 名称:契丹大字银币 形制:正面刻有契丹文字,意为“天朝万顺”或“天朝万岁”。契丹大字脱胎于汉字,即利用汉字形体对笔画予以增减而成。
A.都与中原保持着密切的联系 B.都大力发展精耕细作农业
C.都仿照中原王朝建立政权 D.都与宋朝开展了榷场贸易
【答案】A
【详解】根据题干“该币铜制泛红,正面铸楷书西夏文字四个,汉语直译为“贞观宝钱”。西夏文是仿照汉字创制而成,形体方正、正面刻有契丹文字,意为“天朝万顺”或“天朝万岁”。契丹大字脱胎于汉字,即利用汉字形体对笔画予以增减而成。”可知,图中的西夏货币和契丹货币说明党项族和契丹族都与中原保持着密切的联系,都仿照中原政权创造文字,铸造货币,A项正确;题干材料说明党项族和契丹族都与中原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不能说明党项族和契丹族都大力发展精耕细作农业,排除B项;都仿照中原王朝建立政权不符合题干主旨,排除C项;西夏货币和契丹货币说明党项族和契丹族都与中原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体现不出与宋朝开展了榷场贸易,排除D项。故选A项。
27.1057年西夏扰边,宋朝警告说:“要以违约则罢和市。”后来因待宋不恭敬,宋朝停止榷场互市。英宗治平初年,西夏“求复榷场”,宋朝不许。后西夏上章谢罪,宋才恢复榷场。这反映了宋朝 ( )
A.对外贸易政策的灵活多变 B.在处理民族关系上的软弱性
C.边境战争促进了边境贸易 D.利用经济手段处理民族关系
【答案】D
【详解】根据题干“要以违约则罢和市。”、“宋朝停止榷场互市”、“后西夏上章谢罪,宋才恢复榷场。”可以看出,宋代通过榷场互市的经济手段处理民族间的关系,利用榷场贸易联合或者打压其他民族,处理民族间的问题,D项正确;榷场贸易是与少数民族之间的贸易,不是对外贸易,排除A项;“停止榷场互市”不是软弱性,排除B项;题干没有提及边境战争,排除C项。故选D项。
28.榷场是宋辽金元时期位于民族政权交界地区所设的互市市场。榷场的存在有( )
A.使民族间长期争战不休 B.使民族间完全消除隔阂
C.促进了民族交流与交融 D.消除了民族间经济差距
【答案】C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榷场贸易是因各地区经济交流的需要而产生的,促进了民族交交流与交融,C项正确;榷场存在减少了民族间的长期争战,排除A项;榷场没有完全消除民族间的隔阂,排除B项;榷场没有消除民族间的经济差距,排除D项。故选C项。
29.“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南宋的岳飞赢得广大人民的尊敬,主要是因为( )
A.岳飞是著名的民族英雄 B.岳飞主张抗金,被投降派杀害
C.岳家军纪律严明,作战勇敢 D.岳飞坚持抗金,符合当时广大人民的利益
【答案】D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岳飞是南宋时期的抗金名将,岳飞抗金收复了许多失地,维护了南宋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符合当时广大人民的利益,D项正确;人民尊敬岳飞不是因为他是民族英雄,而是岳飞称为著名的民族英雄的原因,即他坚持抗金,排除A项;被投降派杀害不是主要原因,排除B项;岳家军纪律严明,作战勇敢体现的是岳飞治军严明,是他受到人民尊敬的原因之一,不是主要原因,排除C项。故选D项。
30.历史上的民族交往与交融,促进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下列古诗词中的“胡”所指的少数民族分别是( )
唐诗 宋词
《出塞》 【作者】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满江红》 【作者】岳飞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A.匈奴、契丹 B.匈奴、女真 C.回族、女真 D.蒙古、契丹
【答案】B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民族交往与融合。根据材料中诗词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诗人王昌龄的《出塞》描述的是秦汉时期边塞战争的情况,秦汉时期,中国北方的少数民族主要是匈奴;宋词《满江红》的作者岳飞是南宋著名抗金将领,北宋末年,女真族所建立的政权金朝南下攻占北宋首都,掳走徽钦二帝,北宋灭亡,所以材料诗词中“胡”分别是指匈奴、女真,B项正确;根据所学可知北宋末年,女真族所建立的政权金朝南下攻占北宋首都,掳走徽钦二帝,北宋灭亡,所以材料诗词中“胡”指的是女真族而不是契丹族,排除A项;“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说的是如果奔袭奴王庭大将军卫青还在,绝对不会让敌人的骑兵越过阴山,根据所学可知卫青抵御的是匈奴而不是回族,排除C项;“不教胡马度阴山”中的“胡”指的是匈奴。北宋末年,女真族所建立的政权金朝南下攻占北宋首都,掳走徽钦二帝,北宋灭亡,所以“壮志饥餐胡虏肉”中的“胡”指的是女真族,排除D项。故选B项。
31.对下表信息解读最确切的是,该时期( )
两宋与辽、西夏、金战和情况表
政权 战 和
北宋与辽 960—1005年,40余年 100多年
北宋与西夏 1038—1044年,不到10年 100多年
北宋与金 1125—1127年,2年左右 0年
南宋与金 1127—1141年,大致14年 近100年
A.汉族政权间混战不断 B.国家统一是历史主流
C.有战有和,以和为主 D.矛盾突出,以战为主
【答案】C
【详解】从两宋与辽、西夏、金战和情况表的数据可得出,当时宋代与其他少数民族政权并存,有战有和,但总体和的时间较长,C项正确,排除D项;材料没有体现汉族政权间的混战,排除A项;材料不能体现统一的主流,排除B项。故选C项。
32.观察下面这组图可知,促使中国古代货币发生变化的经济因素是( )
A.商品经济发展,对货币的需求量增加 B.北方人口南迁,江南地区得到了开发
C.币制混乱不一,民间私人铸币风气盛行 D.国家实现统一,建立起中央集权制度
【答案】A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秦半两、汉五铢、开元通宝、宋朝纸币——‘交子’‘会子’”等信息可知,促使中国的古代货币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商品经济发展,对货币的需求量增长,历朝历代都注重对货币的铸造和发行,A项正确;秦汉时期经济重心依然在北方,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人口南迁,江南地区得到了开发,从唐朝中后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时完成,排除B项;“秦半两、汉五铢、开元通宝”等币制,由国家统一铸造和发行,交子早期由私人发行,后来也归政府管理。会子是南宋政府发行的,因此“币制混乱不一,民间私人铸币风气盛行”说法错误,排除C项;“国家实现统一,建立起中央集权制度”属于政治因素,题干强调的是经济因素,排除D项。故选A项。
33.据统计,唐宋两代来自北方的状元共68名,占全国总额的61%;元明清三代全国共有状元194名,其中来自北方的仅26名,占全国总额的13.4%,南方状元则有168名,占86.6%。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经济重心的南移 B.政治中心的南迁
C.外来文化的传入 D.科举制度的变革
【答案】A
【详解】根据材料“唐宋两代来自北方的状元共68名,占全国总额的61%”再到“元明清三代全国共有状元194名,南方状元则有168名,占86.6%”数据对比可知,状元人数南方从唐宋时期占比较低到元明清时期占大部分,其体现了经济中心南移,为南方提供了经济基础,更加注重文教事业发展,文教昌盛,A项正确;唐宋元明清时期,我国政治中心主要还在北方,并没有南迁,与题意不符合,排除B项;状元数量增加与外来文化的传入关系不大,C项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科举制的变革会对状元情况产生影响,但是是全国普遍新行的影响,而不是形成南北差异,D项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34.如图材料体现的时代特征是( )
A.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B.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C.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答案】C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和材料内容可知,南宋、西夏、金时期民族政权的并立,促进了民族关系的发展;《清明上河图》和宋代海外贸易图展现了宋代繁荣的城市经济、对外贸易,又体现了当时社会的变化和进步,C项正确;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反映的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特征,排除A项;繁荣与开放的时代反映的是隋唐时期的社会特征,排除B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反映的是明清时期的社会特征,排除D项。故选C项。
35.下图反映了中国古代人口地域分布的变化情况。出现下图所示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南方战乱不断 B.科举制度的实施
C.经济重心南移 D.市民阶层的发展
【答案】C
【详解】根据饼状图可知,公元2年,黄河流域人口占人口总量的75%,公元750年下降到61%,公元1078年下降到35%;长江流域人口在人口总量中的占比由公元2年的23%上升到公元1078年的58%,反映出南方人口占比逐渐超过北方,这与我国经济重心南移有关,C项正确;北方战乱,南方相对安定,排除A项;科举制与经济重心南移无关,排除B项;市民阶层的发展与文化平民化有关,与题干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36.“宋朝陶瓷整体色调沉静和谐、含蓄典雅,实质上是利用色彩心理学在伦理道德上进行规范限制,促进人格与境界的提升”。该观点认为宋朝陶瓷制作( )
A.洋溢着社会生活情趣 B.受到了理学思想影响
C.体现了经世致用倾向 D.推动了艺术的世俗化
【答案】B
【详解】提取材料关键信息“实质上是利用色彩心理学在伦理道德上进行规范限制”,结合所学知识,宋朝时期,瓷器的制造深受儒家伦理道德的规范要求,这反映了理学构建伦理道德秩序的要求,B项正确;材料没有具体说明宋代瓷器洋溢着社会生活情趣,排除A项;经世致用是明末清初顾炎武的思想主张,侧重对理学的批判,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材料亦没有具体说明宋代瓷器对艺术世俗化的推动作用,材料突出反映的是理学对艺术伦理化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B项。
37.史料是历史研究的重要素材。它可以分为第一手史料和第二手史料。前者是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时所产生,可直接作为历史根据的史料;后者是指经过后人运用第一手史料所做的研究及诠释。下列属于第一手史料的是( )
A.大禹治水的传说 B.《史记·陈涉世家》
C.元朝急递销令牌 D.电影《英雄郑成功》
【答案】C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一手史料指的是“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时所产生,可直接作为历史根据的史料”,而元朝急递销令牌属于当时使用的实物,符合第一手史料的标准,C项正确;大禹治水的传说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但并不是一手史料,排除A项;《史记·陈涉世家》、电影《英雄郑成功》都经过后人的创作,属于第二手史料,排除BD项。故选C项。
38.如图体现的历史发展趋势是( )
A.从多民族政权并立到走向统一 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C.经济重心南移和民族交融发展 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答案】A
【详解】根据题干图示可知,辽宋夏金时期的各民族政权并立,元朝时完成了统一,体现出历史发展趋势是民族政权并立到国家的统一,A项正确;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是明清时期,排除B项;经济重心的南移与图示中政权并立不符合,排除C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是秦汉时期,排除D项。故选A项。
39.下面是李华同学绘制的中国古代史上几个政权形势示意图,从中可以得出的规律是( )
A.从和平到战争 B.从多族到一族
C.从中原到边疆 D.从分裂到统一
【答案】D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三国统一于西晋,夏、金、南宋统一与元朝,这体现了从分裂到统一的状态,D项正确;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三国并立时期、西晋统一三国、夏、金、南宋三个政权并立时期还有元朝统一夏宋金都是通过战争来完成的,从和平到战争的表述是不准确的,排除A项;三国和西晋还有夏、金、南宋统治之下都是多个民族共处的,元朝是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但其统治之下是多民族的,排除B项;三国时期的蜀和吴还有南宋都是处于南方位置而非中原地区,排除C项。故选D项。
40.时人评说:“今立行省于外,维持错综,众建其官,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可谓于审力之形矣”。同时,行省辖区内宣慰司、路府州县、汉军万户府等仍然接受朝廷(吏部、枢密院)的任用、迁调、考课等管理。这表明( )
A.行省管辖范围广 B.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C.官僚体系臃肿化 D.官吏选拔更为严苛
【答案】B
【详解】根据材料“今立行省于外,维持错综,众建其官,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可谓于审力之形矣”结合所学行省史实可知,元朝在地方设立行省,维持复杂的局势,大量任命官员,使行省有诸侯的形制却没有诸侯的权力,达到维持地方统治但又牵制地方势力的目的,说明这时期中央集权得到加强,B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元朝时期在地方设置行省以加强中央集权,没有强调行省的管辖范围,排除A项;材料内容强调了元朝通过设置行省以加强中央集权,不代表官僚体系臃肿化,排除C项;材料内容没有涉及官员的选拔标准,无法得出官吏选拔严苛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B项。
41.宋元时期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其历史发展的主流是( )
A.社会动荡不安与民族仇杀混乱 B.政权分裂与社会倒退
C.少数民族掌握中原政权与国家走向分裂 D.经济重心南移与民族关系发展
【答案】D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两宋时期,是辽、宋、夏、金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各民族政权之间时战时和,民族关系不断发展。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并实现了大一统,元朝的大一统使元朝时民族融合得到大发展。两宋时期,南方长期处于相对和平的环境,南宋以后,南方经济超过北方,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所以,宋元时期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是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D项正确;辽、宋、金之间,各政权之间战和交织,以和为主,以相互的交流发展为主,这也是古代民族关系的主流,故“社会动荡不安与民族仇杀混乱”不属于宋元时期发展主流,排除A项;宋朝经济、科技和文化发达,南宋完成了我国经济重心南移,元朝实现了统一,故宋元时期是社会的进步,排除B项。宋朝时期少数民族未掌握中原政权,元朝实现了中国的统一,排除C项。故选D项。
42.自秦汉以来,中国政区都以“山川形便”为惯例划分,通常以大山大河作为政区的边界。但是元朝在划分地方行政区划时,打破以往原则,采取“犬牙交错”的原则,将自然环境差异极大的地区拼成一个一级政区。材料反映的制度是( )
A.分封制 B.郡县制 C.藩镇制 D.行省制
【答案】D
【详解】根据材料“元朝在划分地方行政区划时,打破以往原则,采取‘犬牙交错’的原则,将自然环境差异极大的地区拼成一个一级政区”可知,材料反映的制度是行省制。元朝时期,疆域辽阔,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实行了行省制。D项正确;分封制是西周时期实行的制度,排除A项;郡县制是秦朝时期实行的制度,排除B项;唐朝时期实行藩镇制,排除C项。故选D项。
43.元朝建立岭北行省、辽阳行省、江浙行省等,设置澎湖巡检司、宣政院等行政机构。其目的是( )
A.对疆域进行有效治理 B.完善地方的行政机构
C.促进边疆地区的开发 D.加强内地与边疆联系
44.表是不同史籍中对汉武帝的评价。据此可知,历史评价( )
评价 出处
“陛下内多欲而外施仁义,奈何欲效唐虞之治乎!""汉兴五世,隆在建元,外攘夷狄,内修法度。” 司马迁《史记》
“如武帝之雄材大略,不改文景之恭俭以济斯民,虽《诗》《书》所称何有加焉!” 班固《汉书》
“孝武穷奢极欲,繁刑重敛,内侈宫室,外事四夷。信惑神怪,巡游无度。使百姓疲敝,起为盗贼,其所以异于秦始皇者无几矣!” 司马光《资治通鉴》
A.反映阶级观念 B.受评价者时代立场影响
C.标准不断变化 D.时代愈近则可信度愈高
【答案】B
【详解】根据“陛下内多欲而外施仁义,奈何欲效唐虞之治乎!”“汉兴五世,隆在建元,外攘夷狄,内修法度。”可得出同时代的司马迁对汉武帝给予正面的评价。依据材料“孝武(汉武帝)初立,卓然罢黜百家,表章《六经》……武帝之雄才大略……”可知汉代的《汉书》对汉武帝是肯定其功绩,其观点为汉武帝是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根据材料“孝武(汉武帝)穷奢极欲,繁刑重敛,内侈宫室,外事四夷……,其所以异于秦始皇者无几矣”可知,宋代的《资治通鉴》对汉武帝持否定态度,其观点为汉武帝有亡秦之失。这三个不同的评价反映出,不同时代对同一人物的评价不一样,主要是因为他们的时代立场不同,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强调阶级观念,比如地主阶级与农民,排除A项;材料中的标准基本上是文治武功方面,标准并没有变化,排除C项;时代越近,可信度并不一定会越高,排除D项。故选B项。
45.两宋时期,元旦作为新年的开始,在这一天里皇帝要在大庆殿中会见文武百官,并接见北方国家的使节。而百姓们则会进行多种活动来庆祝元旦。这说明当时( )
A.传统节日受到重视 B.中外交流日趋频繁
C.社会环境持续稳定 D.传统文化发展成熟
【答案】A
【详解】根据“元旦作为新年的开始,在这一天里皇帝要在大庆殿中会见文武百官,并接见北方国家的使节。而百姓们则会进行多种活动来庆祝元旦。”可得出宋代从皇室到民众都非常重视传统节日,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与外部的交流,排除B项;仅从材料中的节日,不能反映社会环境持续稳定,排除C项;“成熟”的说法并不能证明,排除D项。故选A项。
46.北宋都城开封的夜市十分兴盛,不仅有商业夜市,还有文化娱乐夜市。当时的文化娱乐夜市有多种类型,在酒楼茶舍里有艺人演唱、讲史;在瓦子勾栏里有杂剧表演;还有街头歌舞表演。宋朝这一现象客观上促成了( )
A.社会生活的丰富 B.市民阶层的壮大
C.经济重心的南移 D.城市商业的繁荣
【答案】D
【详解】根据“北宋都城开封的夜市十分兴盛,不仅有商业夜市,还有文化娱乐夜市。”等内容可以看出,宋代的娱乐活动推动了城市商业的发展,D项正确;A项是材料的表现,不是客观影响,排除A项;夜市的发展与市民阶层壮大没有太必然的联系,排除B项;重心南移与材料中的现象导致的,排除C项。故选D项。
47.某同学在学习过程中,收集了如图所示资料,反映了( )
A.频繁的对外贸易 B.发达的宋代经济 C.和睦的民族关系 D.繁荣的宋元文化
【答案】D
【详解】根据材料中的几幅图片“《念奴娇 赤壁怀古》”“李清照像”“《窦娥冤》插图”“《资治通鉴》书影”可知, 材料都反映了宋元文化的发展。故该同学的学习主题是繁荣的宋元文化。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对外贸易,排除A项;材料不能体现宋代济发发达,排除B项;材料不能体系民族关系,排除C项。故选D项。
48.历史图片是浓缩的历史,是对客观历史进程更直观、更简明的反映。一位同学在自主学习中搜集到以下四幅图片,下列对图片解读正确的一项是
A.图一司母戊鼎为我们研究西周时期的历史提供了重要史料
B.图二的生产工具节省了人力,更有利于灌溉农田
C.图三描绘了北宋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和都市的繁荣景象
D.图四的高僧传播了佛法,为中日友好交往做出了重要贡献
【答案】C
【详解】根据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的《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北宋都城商品经济发展和都市的繁荣景象,C项正确;司母戊鼎是我们研究商朝时期的历史提供了重要史料,排除A项;隋唐时期的筒车节省了人力,更有利于灌溉农田,而非曲辕犁,排除B项;玄奘西行天竺取经促进了中印文化交流,传播佛法、为中日友好交往作出贡献的是高僧鉴真,排除D项。故选C项。
49.下面表格中的史事说明了我国古代科技成就( )
12世纪,中国的造纸术传入欧洲
1150年,欧洲第一家造纸工场在西班牙建立,纸张开始取代羊皮,大大降低了书籍的成本
14世纪,中国活字印刷术传入欧洲
15世纪中期,德国人谷腾堡发明铅活字印别,大大提高了印刷效率,促进了欧洲新闻出版业的发展
A.数量多且门类齐全 B.迅速传播到全世界
C.推动中外贸易的兴盛 D.促进欧洲文化的发展
【答案】D
【详解】表格内容说明我国造纸术、印刷术传入欧洲,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D项正确;表格内容说明我国造纸术、印刷术传入欧洲,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不能说明我国古代科技成就数量多且门类齐全、迅速传播到全世界,排除AB项;题干表格内容与中外贸易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50.培根指出:“印刷术、火药、指南针曾改变了整个世界,变化如此之大,以致没有一个帝国,没有一个教派,没有一个赫赫有名的人物,能比这三种发明在人类事业中产生更大的力量和影响。”这里所说的“影响”主要是指( )
A.促进了欧洲社会的转型 B.奠定了中国大国的地位
C.推动了工业革命的产生 D.打破了世界隔绝的状态
【答案】A
【详解】“印刷术、火药、指南针曾改变了整个世界”反映了印刷术、火药、指南针对世界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推动了欧洲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A项正确;中国的四大发明奠定了中国文明古国的地位,并且材料强调的是中国发明对世界的影响,排除B项;13世纪以前三大发明传入欧洲,18世纪中期开始工业革命,C项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新航路开辟打破了世界隔绝的状态,排除D项。故选A项。
51.当代学术界认为宋朝是一个大变革的时代,有信息革命、金融革命、商业革命等。下列文物能为“信息革命”提供证据的是( )
A. B.
C. D.
【答案】C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宋代的信息革命主要包括了信息载体形式的发展、完善和信息传递范围的扩大,而信息载体形式是指印刷技术的发展和完善,一是发展了雕版印刷技术,二是发明了活字印刷技术;信息传播范围的扩大是指由于印刷技术的革新和纸张的广泛使用。由此可知,“济南刘家功夫针铺”铜版能够佐证宋代的信息革命,C项正确;“定窑孩儿枕”和“蹴鞠铜镜”体现了手工业领域的成就,排除AD项;“南宋纸币‘会子’铜版拓片”体现的是金融革命,排除B项。故选C项。
52.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数百位演员组成方阵,用汉字“和”的演变过程,向世界展现我国古老的四大发明之一-活字印刷术。活字印刷这项技术如果申请专利,下列哪个人物最先拥有专利权( )
A.毕昇 B.蔡伦 C.贾思勰 D.王羲之
【答案】A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宋时期,平民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提高了印刷速度,促进了教育和文化的发展,A项正确;东汉蔡伦改良了造纸术,排除B项;北魏的贾思勰所著的《齐民要术》是一部综合性农书,也是世界农学史上最早的专著之一。排除C项;王羲之是著名的书法家,排除D项。故选A项。
53.汉口在明初仅为一片荒滩,后形成天然的避风良港,各处商民、商船往来于此。至明朝末年,汉口已成为“甲于全楚”的商业巨镇。这一现象说明了( )
A.传统经济结构开始解体 B.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C.商业发展推动市镇兴起 D.出现新型生产经营方式
【答案】C
【详解】根据材料“后形成天然的避风良港,各处商民、商船往来于此。至明朝末年,汉口已成为‘甲于全楚’的商业巨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口的崛起是由于其港口位置便于贸易发展,汉口最终成为商业巨镇,说明商业发展推动市镇兴起,C项正确;我国传统经济结构开始解体是在鸦片战争后,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历代王朝没有放弃重农抑商政策,排除B项;仅凭借材料中港口城市的发展,不能得出汉口出现新型生产经营方式,并且材料内容没有涉及新型生产经营方式,排除D项。故选C项。
54.明朝朝廷重要文书由内阁拟定批答文字,送请皇帝批准,皇帝可将章奏“留中”(不作处理)“改票”(加以删改)或“中旨”(从宫中直接传旨)。该现象反映的本质是( )
A.君主专制的强化 B.内阁性质的改变 C.权力重心的转移 D.明朝政治的黑暗
【答案】A
【详解】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根据材料“明朝朝廷重要文书由内阁拟定批答文字,送请皇帝批准,皇帝可将章奏“留中”(不作处理)“改票”(加以删改)或“中旨”(从宫中直接传旨)”,可见,皇帝掌握最终的决策权,君权至上,这本质上体现了强化君权,因此,材料体现了君主专制的强化,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内阁前后的变化,无法得出内阁性质的改变,排除B项;权力重心未发生转移,一直在皇帝手中,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政治的黑暗问题,且政治的黑暗的本质是君主专制的强化,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A项。
55.某同学在进行历史专题复习时,制作了以下示意图。“__________”处应为( )
A.废除丞相制度 B.设立锦衣卫 C.实行八股取士 D.设立军机处
【答案】C
【详解】依据题干示意图和所学知识,隋朝时期隋炀帝创立进士科,标志科举制度正式形成,此后唐朝统治者继承和发展科举制度,如武则天时期创立殿试制度,宋朝进一步发展科举制度,提高进士地位,因此题干示意图反映的是科举制度在古代历史上的发展演变,由此分析,空白处应为明朝时期科举制度实行八股取士,C项正确,废除丞相制度、设立锦衣卫属于明朝加强专制统治的举措,但与科举制度无关,排除AB项;设立军机处属于清朝雍正年间的政治举措,排除D项。故选C项。
56.明朝宰相制度的废除、厂卫机构的设立、八股取士这些举措从本质上反映了( )
A.封建统治的腐朽 B.思想控制的加强
C.皇权统治的加强 D.文化专制的加强
【答案】C
【详解】根据材料“明朝宰相制度的废除、厂卫机构的设立、八股取士”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加强皇权,明朝时期废除了宰相制度,权分六部,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为了监视官民,设置了厂卫机构;为了加强思想控制,实行八股取士。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封建统治的腐朽,排除A项;厂卫机构的设置不属于加强思想控制,排除B项;八股取士有利于文化专制统治,排除D项。故选C项。
57.报效祖国、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前途紧密结合,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文化基因。下列诗句体现这一文化基因且与明朝历史有关的是( )
A.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B.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C.一片丹心风浪里,心怀击楫敢忘忧 D.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答案】C
【详解】根据材料“报效祖国、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前途紧密结合,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文化基因”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选项中“一片丹心风浪里,心怀击楫敢忘忧”可知,这是明朝抗倭英雄戚继光所言,意思是一片赤子之心在这海风海浪里,心里怀着击溃倭寇的报复,不敢忘记国家的忧难,明朝中期后,海防松弛,倭患严重,明政府派遣戚继光等倭寇,戚继光组建了一支作战勇敢,纪律严明的“戚家军”,1561年在台州地区九战九捷,迅速荡平浙江境内的倭寇,至1565年,东南沿海的倭寇基本肃清,C项正确;“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出自南宋抗金名将岳飞的《满江红》,排除A项;“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论述出自南宋抗元将领文天祥的《过零丁洋》,排除B项;“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是清朝主张严禁鸦片的林则徐的名言,排除D项。故选C项。
58.阅读下列图表,促成来华使节次数变化和技术交流的主要原因是( )
时间 1369~1398年(洪武时期) 1403~1424年(永乐时期)
来华使节 平均每年次数 约6次 约15次
总次数 183次 318次
A.张骞通西域 B.郑和下西洋 C.戚继光抗倭 D.哥伦布远航
【答案】B
【详解】1405年——1433年,郑和率船队7次下西洋,先后到达亚洲和非洲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郑和远航,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不仅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而且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的航海事业做出了伟大贡献。根据材料中显示的时间1403~1424年(永乐时期),与郑和下西洋的时间相吻合,由此可知,促成来华使节次数变化和技术交流的主要原因是郑和下西洋,B项正确;张骞两次通西域,时间分别是公元前138年和公元前119年,与材料中的时间不符,排除A项;戚继光抗倭是1561年,时间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1492年,意大利航海家哥伦布横渡大西洋,“发现”了美洲,这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59.下图所示对联称赞的是( )
炮声惊闽浙,五百年海浪未平,狼筅频频丧倭胆; 烽火照幽燕,三千里胡尘初定,谁人夜夜著兵书?
A.霍去病 B.郑成功 C.林则徐 D.戚继光
【答案】D
【详解】根据关键词“闽浙”、“五百年”、“丧倭胆”,结合所学可知,明朝中期,戚继光到东南沿海抗倭,戚继光率军英勇作战,使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这副对联文学性很强,上联突出戚继光武韬,下联突出戚继光文略。根据题意,D项正确;霍去病是西汉时,抗击匈奴的著名将领,排除A项;郑成功收复台湾,排除B项;林则徐虎门销烟,排除C项。故选D项。
60.建筑蕴含了丰富的信息,是了解历史的渠道之一。下列两处建筑所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
A.隋唐文化,影响深远 B.民族交融,和谐顺睦
C.中外交流,和平绵延 D.道教文化,千年传承
【答案】C
【详解】依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图一唐招提寺与唐朝鉴真东渡日本促进中日交流有关,图二爪哇岛三宝庙与明朝郑和下西洋促进中国与亚非国家地区的交流有关,因此共同主题是“中外交流,和平绵延”,C项正确;郑和下西洋发生在明朝时期,与隋唐文化不符,排除A项;鉴真东渡日本和郑和下西洋都属于中国古代历史上中外交往的重大事件,而非民族交融,排除B项;“寺”“庙”与佛教文化有关,排除D项。故选C项。
61.明代某著作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全书详细叙述了各种农作物和手工业原料的种类、产地、生产技术和工艺装备,以及一些生产组织经验,这部著作应该是( )
A.《齐民要术》 B.《本草纲目》
C.《农政全书》 D.《天工开物》
【答案】D
【详解】根据材料全书详细叙述了各种农作物和手工业原料的种类、产地、生产技术和工艺装备,以及一些生产组织经验,“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再结合所学可知,宋应星的《天工开物》涵盖了各生产部门的内容,被翻译为多种文字,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D项正确;《齐民要术》和《农政全书》主要描写农业方面的,排除AC项;《本草纲目》是药物方面的,排除B项。故选D项。
62.某历史学习小组制作了下以知识简表,从中可以得出( )
姓名 时代 主要成就
张仲景 东汉 广泛收集民间药方,写成《伤寒杂病论》
贾思勰 南北朝 采集民间歌谣谚语,汲取农民生产经验,在生产实践中证明和丰富这些经验,撰写成《齐民要术》
祖冲之 南北朝 把从上古时起直至他生活的时代止的各种文献、记录、资料,几乎全都搜罗来进行考察,亲自进行精密的测量和仔细的推算
徐光启 明朝 总结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先进经验、技术革新和自己关于农学的创新研究成果等,编成《农政全部》
A.科技成就大多源于实践经验 B.中国古代科技多居于世界前列
C.科学家勇于创新和钻研精神 D.科技著作由政府统一组织编写
【答案】A
【详解】依据题干可知,张仲景广泛收集民间药方而写成《伤寒杂病论》,贾思勰吸取农民生产经验等而撰写成《齐民要术》。祖冲之考察各种文献、记录、资料,徐光启总结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先进经验等编成《农政全书》,由此可见古代科技成就大多源于实践经验,A项正确;题干并没有中国古代科技与世界其他国家科技的对比,无从得出中国古代科技多居于世界前列,排除B项;题干的主旨是科学家总结实践经验,而不是凸显勇于创新精神,排除C项;题干没有体现这些科技著作都由政府统一组织编写,排除D项。故选A项。
63.宋应星在《天工开物》序言中强调“贵五谷而贱金玉”;徐光启在《农政全书》中强调“凡农本三卷,皆百家有关民事之言,而终以明代重农之典”。这些记录主要反映了我国古代( )
A.重视制度革新 B.农业为本思想
C.农业科技发达 D.农商并重思想
【答案】B
【详解】根据题干“贵五谷而贱金玉”可知,这反映了《天工开物》对农业的重视,“皆百家有关民事之言”,这反映《农政全书》是总结农业生产经验的著作,题干这些记录主要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为本思想,B项正确;题干主要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为本思想,没有涉及制度,排除A项,题干没有涉及农业科技方面,排除C项;“贵五谷而贱金玉”表明商业没有受到重视,不是农商并重,排除D项。故选B项。
64.下图所示,北京城虽历经元朝、明朝的修缮演进,但城市的层级规划和对称格局始终延续。这种建筑风格集中体现了古代中国( )
A.城市的建筑技术遥遥领先 B.注重城市规划科学合理
C.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理念 D.北京城是国际性大都市
【答案】C
【详解】根据图示“北京城虽历经元朝、明朝的修缮演进,但城市的层级规划和对称格局始终延续”和元大都、明北京的图示可以看出,更为突出的是皇城和宫城位于城市规划中轴线上,本质上体现君主专制制度下皇权至高无上的理念,C项正确;题干和图示体现不出城市的建筑技术遥遥领先、注重城市规划科学合理的信息,排除AB项;北京城是国际性大都市,但题干和图示体现不出,排除D项。故选C项。
65.1644年,清朝摄政王多尔衮逼退李自成的起义军进入北京,大张旗鼓地为明朝皇帝和皇后发丧,并极力称赞那些在动乱中丧生的明朝官员。多尔袭此举的主要意图在于( )
A.尊崇明朝皇室和官僚 B.缓和尖锐的阶级矛盾
C.树立清朝的正统地位 D.瓦解农民军抵抗意志
【答案】C
【详解】根据题干“1644年,清朝摄政王多尔衮逼退李自成的起义军进入北京,大张旗鼓地为明朝皇帝和皇后发丧,并极力称赞那些在动乱中丧生的明朝官员”结合所学知识,多尔衮大肆渲染地为明朝的皇帝和皇后发丧,并盛词赞扬那些在动乱中丧身的明朝官员。他声称满洲人是前来灭流寇安天下的,这样做的目的是为赢得汉人的拥护和信任,树立清朝的正统地位,C正确;题干描述的是多尔衮表面的做法,不是主要意图,排除A项;题干没有涉及缓和阶级矛盾的内容,排除B项;多尔衮“大张旗鼓地为明朝皇帝和皇后发丧,并极力称赞那些在动乱中丧生的明朝官员”是为了树立清朝的正统地位,与“瓦解军民抵抗意志”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66.“同年二月,农民军以疾风暴雨之势,从陕西经山西直捣北京。三月……十八日,进占外城。九日晨,崇祯帝在煤山自绕而死。农民军胜利地开进北京。”材料反映的事件是
A.隋末农民起义 B.黄巢起义 C.陈桥驿兵变 D.李自成起义
【答案】D
【详解】根据材料“从陕西经山西直捣北京。三月……十八日,进占外城。九日晨,崇祯帝在煤山自绕而死。农民军胜利地开进北京”可知,李自成起义从陕西开始,攻入北京,崇祯的在煤山自缢,D项正确;题目考查的是明末农民起义,排除A项;黄巢起义是唐朝末年,排除B项;陈桥兵变建立北宋,排除C项。故选D项。
67.下列图片中①②③④对应的朝代分别是( )
A.秦、汉、唐、元 B.唐、北宋、元、明 C.唐、南宋、元、清 D.唐、北宋、南宋、清
【答案】D
【详解】依据中国历代兴衰图朝代的更替图,可以看出①在隋朝之后,是一个统一的朝代,结合课本所学可知,隋朝灭亡后唐朝建立;②③时期很多政权存在,政权并立。②与辽朝并立,1125年辽被金灭亡,1127年经济攻破开封,北宋灭亡。可知②是北宋;北宋灭亡后,南宋建立,与金并立,1234年蒙古灭金,1276年南宋灭亡。③与金有段时间并立,比金存在的时间长。由此判断③是南宋;④是中国的最后一个朝代,存在与17至19世纪。据所学,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为清。可知④是清朝。D正确;ABC与题干朝代的排序不对,排除;故选D。
68.读中国历史纪年表(局部),可以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
①时期,封建经济繁荣,对外交往频繁,长安城成为国际性大都会
②时期,中原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缔结和约,发展边境贸易,促进了民族交融
③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发展,丞相制度被废除
④时期,郑和下西洋,开辟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海上交通线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答案】B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公元618年到公元907年是唐朝时期,①正确;公元960年到公元1127年是北宋时期,②正确;公元1368年到公元1644年是明朝时期,③正确;④是清朝时期,而郑和下西洋发生是明朝,故④错误。综上故选B;排除ACD。
69.阅读如表,这些机构的设置( )
时期 地区 机构名称
元朝 澎湖和琉球(今台湾) 澎湖巡检司
西域 北庭都元帅府
西藏 宣慰使司
清朝 西藏 驻藏大臣和噶厦
新疆 伊犁将军
A.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B.平定了分裂祖国的叛乱
C.完善了中央政府组织机构 D.扩大了对外的政治交流
【答案】A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对辽阔的疆域进行有效的治理,元朝的统治者根据各地区的情况,采取因地制宜的方式,在东北、西北、东南、西南等地区设置相应的管理机构,加强中央对这些地区的统治。在东南地区,元朝在澎湖岛设置了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这是历史上中央王朝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在西南地区,元朝对西藏地区行使行政管理权,在这一地区设立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由宣政院直接统辖,掌管西藏的军民各项事务;在西北地区,元朝设置北庭都元帅府等机构管理西域的军政事务,加强对西域的管辖。清朝时期,1727年,清朝在西藏设置驻藏大臣,监督西藏地方政务。1751年,清朝在西藏地方设立噶厦,授达赖喇嘛和驻藏大臣管理政教事务;乾隆帝在平定大、小和卓叛乱后设置了伊犁将军,管辖包括巴勒喀什湖在内的新疆地区,巩固了我国的西北边疆。据题干表格内容及所学知识可知,这些机构的设置加强了元朝和清朝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A项正确;澎湖巡检司、北庭都元帅府、宣慰使司、驻藏大臣和噶厦和伊犁将军是元、清在边疆设立的管理机构,与分裂祖国的叛乱无关,排除B项;澎湖巡检司、北庭都元帅府、宣慰使司、驻藏大臣和噶厦和伊犁将军是边疆机构,不是中央政府组织机构,排除C项;澎湖巡检司、北庭都元帅府、宣慰使司、驻藏大臣和噶厦和伊犁将军是中央对地方的管辖,与对外的政治交流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70.李华同学在复习时制作了如下表格。据此判断,他复习的主题是( )
时间 事件 作用
1684年 设置台湾府 巩固了东南海防
1727年 设置驻藏大臣 加强了对西藏的管辖
1759年 平定了大、小和卓叛乱 稳定了西北部边疆地区
1762年 设置伊犁将军 管辖整个新疆地区
A.明清强化君权的政治手段 B.清朝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措施
C.明清抗击外来侵略的斗争 D.清朝开展对外友好交往的方式
【答案】B
【详解】表格内容反映了清朝对台湾、西藏、新疆等边疆地区的管理,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B项正确;表格中事件都是清朝管理边疆地区的措施,与明朝无关,排除AC项;材料反映的是清朝对国内边疆地区的管理,不属于对外交往,排除D项。故选B项。
71.从设置西域都护到伊犁将军,从宣政院到驻藏大臣,从澎湖巡检司到台湾府。给上述史实提炼一个主题,下列选项合适的是( )
A.政治的成熟与创新 B.不同文明之间的碰撞与交流
C.外交的冲突与危机 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答案】D
【详解】根据材料“从设置西域都护到伊犁将军,从宣政院到驻藏大臣,从澎湖巡检司到台湾府。”可知,材料展现了我国对边疆的有效管辖。这体现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政治制度的变革,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中国与其它文明互相交流,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外交,排除C项。故选D项。
72.下图是某中学生整理的思维导图。依据图示,该学生思维导图的主题最有可能是( )
A.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B.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C.民族关系发展与社会经济变化 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答案】D
【详解】根据材料“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唐太宗被尊为‘天可汗’”“行省制”“雅克萨之战”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期采取董仲舒主张,采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加强了思想统一,巩固了大一统局面,唐太宗时期采取较为开明的民族政策,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元朝时期推行行省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清朝时期通过雅克萨之战,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理,因此材料所述内容都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D项正确;早期国家是指夏商西周,不符合题干,排除A项;汉朝、唐朝、元朝、清朝时期都是统一民族国家,不能体现政权分立,排除B项;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有利于加强思想统一,与发展民族关系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73.清代的文学艺术取得很大的成就,小说创作大放异彩,戏剧表演也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与之相关的社会背景是( )
A.推崇儒家学说,继承历代文化传统 B.人口密度加大,人地矛盾逐渐突出
C.文字狱与文化专制政策 D.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壮大
【答案】D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小说和戏剧表演属于市民文化,是商品经济繁荣和市民阶层壮大的结果,D项正确;清代时期儒学说受到了冲击,排除A项;清朝人口密度加大,人地矛盾逐渐突出与文化繁荣没有直接关系,排除B项;文字狱与文化专制政策的实行不利于文化娱乐活动的繁荣,排除C项。故选D项。
74.清朝前期,扬州有首童谣唱道:“扬州好,侨寓半官场,购买园亭宾亦主,经营盐、典仕而商,富贵不归乡。”可见,当时( )
A.重农抑商政策被摒弃 B.官商勾结,身份难以界定
C.商业发展推动社会风气变化 D.地方商业由官员垄断经营
【答案】C
【详解】根据题干“扬州好,侨寓半官场,购买园亭宾亦主,经营盐、典仕而商,富贵不归乡”的大意为:商人侨寓扬州,经营盐业和典业,获得了巨额的财富,购买了豪华的园林,又捐钱买官,既驰骋于商界,又混迹于官场,沉溺于有钱有势、亦官亦商的富贵生活之中,乐不思蜀,定居在扬州,连自己的家乡也懒得回去了。这反映了社会风气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已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C项正确;清朝时期重农抑商的政策并未摈弃,反而逐渐的加强,排除A项;童谣内容反映的不是官商勾结,而是卖官鬻爵现象,说明“仕商身份界限”不明晰,排除B项;地方商业由官员垄断经营,垄断一词太过绝对,排除D项。故选C项。
75.山西大院文化是中国民居建筑的典范,下列材料中能提取出的历史信息是( )
晋中大院则以深邃富丽著称。在山西,元明清时期的民居现存尚有近1300处,其中最精彩的部分,当数集中分布在晋中一带的晋商豪宅大院。建筑雄伟,精雕细刻,匠心独具,兼具南北建筑文化。这里的建筑群将木雕、砖雕、石雕陈于一院,绘画、书法、诗文熔为一炉,人物、禽兽、花木汇成一体,姿态纷呈,各具特色,称得上北方地区民居建筑艺苑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A.是晋商500年兴衰史的见证 B.是明清民居建筑的典型代表
C.建筑雄伟,精雕细刻,匠心独具 D.是世界闻名的古代建筑奇迹
【答案】C
【详解】根据材料“晋中大院则以深邃富丽著称。”“建筑雄伟,精雕细刻,匠心独具,兼具南北建筑文化。”“称得上北方地区民居建筑艺苑中的一颗璀璨明珠。”等信息可知,山西大院文化能提取出的历史信息是建筑雄伟,精雕细刻,匠心独具,C项正确;是晋商500年兴衰史的见证,题干材料没有体现时间,排除A项;是元明清时期的民居中最精彩的部分,排除B项;是我国北方地区民居建筑艺苑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与“是世界闻名的古代建筑奇迹”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76.某历史兴趣小组开展“图说历史”的活动。据此判断他们研究的主题是( )
A.闭关锁国文化专制 B.商品经济商业繁荣
C.手工工场规模宏大 D.自然经济以农为主
【答案】D
【详解】分析题干所示图片:唐代《雨中耕作图》反映的唐朝劳动人民在雨中使用曲辕犁耕作的场景;宋代《耕获图》反映的是宋朝农村耕获的情况,其中下方反映了农民在水田插秧水稻的情景;清朝《耕织图》反映了我国清朝男耕女织、自给自足自然经济特征。可见,题干所示三幅图片共同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据主导地位,D项正确;三幅图片均重点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情况,与“闭关锁国、文化专制”无关,排除A项;三幅图片亦没有反映商品经济和商业繁荣,排除B项;三幅图片没有涉及“手工工场”的具体生产规模,排除C项。故选D项。
77.在海禁政策实施期间,明朝政府训练出一支强大的海军,实行不间断的近海巡航,以保障海上经贸活动的正常开展。此举表明明朝( )
A.打破闭关锁国政策 B.缺乏国家主权意识
C.认清国家发展短板 D.实行有限开放贸易
【答案】D
【详解】根据材料“明朝政府训练出一支强大的海军,实行不间断的近海巡航,以保障海上经贸活动的正常开展”可知,明朝政府实行海禁政策,但为了保障海上经贸活动的正常开展,训练出一支强大的海军,实行不间断的近海巡航,这说明明朝政府实行有限开放贸易,D项正确;明朝政府实行海禁政策,没有打破闭关锁国政策,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明朝政府是否缺乏国家主权意识的史实,并且利用强大的海军以近海巡航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国家主权意识的重视,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国家发展短板,无法得出相关结论,排除C项。故选D项。
78.清政府规定,出海商人必须于三年之内回国,否则不许入籍。严厉限制出海贸易商船装载货物的种类和数量。这体现出清政府的对外政策是( )
A.文化专制 B.闭关锁国 C.重农抑商 D.鼓励贸易
【答案】B
【详解】据所学可知,清朝统治者认为天朝物产丰富,无所不有,不需要同外国进行经济交流。再者西方殖民者向东扩展势力,清朝统治者惧怕沿海人民同外国人交往,会危及自己的统治。因此清代推行闭关锁国政策。顺治时期,颁布“禁海令”,严厉限制海上贸易。沿海内迁数十里,不准“片帆出海”。1757年,只开放广州一处通商口岸,由朝廷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B项正确;题干反映的是对外政策,与文化专制无关,排除A项;重农抑商是对内政策,与对外政策无关,排除C项;题干反映的是严格限制对外贸易,而不是鼓励贸易,排除D项。故选B项。
79.绘制思维导图是学习历史的有效方法。下图思维导图的主题应是( )
A.中华文明多元一体 B.中华民族大交融
C.地方行政制度变迁 D.君主专制的强化
【答案】D
【详解】根据图示及所学知识,该主题的雏形出现在夏商西周时期,建立于秦朝,发展于从汉到元,强化于明清时期,因此这是秦朝创立并被后世继承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该制度以强化君主专制为根本目的,D项正确;中华文明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所谓多元,就是说每一种文化都有他自己的独立发展性,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个体。但是,同时又是一体的,就是有很好的整合性,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制度演变,不是民族交融,排除B项;地方行政制度是部分信息,不全面,排除C项。故选D项。
80.漫画诙谐幽默,耐人寻味。它能直观形象地反映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下边漫画反映了( )
A.闭关锁国政策 B.休养生息政策 C.轻徭薄赋政策 D.重文轻武政策
【答案】A
【详解】根据漫画提示信息,西方来清政府敲门不开可知,材料体现了清政府实行的是闭关锁国的政策,A项正确;休养生息是西汉时期的政策、重文轻武是宋朝的政策,都是对内实施的政策,排除BC项;轻徭薄赋是对内实施的政策,排除C项。故选A项。
81.如表所示是我国北方某地区主要种植的农作物变化。出现表中变化的原因是( )
明朝以前 明清时期
粮食作物 粟、小麦、大豆 粟、小麦、大豆、玉米、甘薯
经济作物 棉花、桑、麻 棉花、桑、麻、烟草、花生、向日葵
A.引进了农作物新品种 B.郑和下西洋的推动
C.城镇商品经济的发展 D.大力推行垦荒政策
【答案】A
【详解】根据题干“明朝以前”、“明清时期”、“玉米、甘薯”、“棉花”、“花生、向日葵”并结合所学可知,明代引进了原产于美洲的玉米,甘薯,花生和向日葵等,A项正确;郑和下西洋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与美洲引进的作物无关,排除B项;题干涉及农作物品种的增加,与城镇商品经济的发展无关,排除C项;题干涉及的是农作物的引进,没有涉及垦荒政策,排除D项。故选A项。
82.晋商曾自豪地说:“凡有麻雀能飞到的地方,都有山西商人。”这一商人群体活跃于( )
A.秦汉时期 B.隋唐时期 C.宋元时期 D.明清时期
【答案】D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商业很发达。在商业活动中,形成了一些大的商帮,拥有雄厚的商业资本,在全国进行商业活动。山西商人组成的晋商活跃在全国各地。D项正确;秦汉时期、隋唐时期、 宋元时期山西商人还不活跃,排除ABC项。故选D项。
83.下表是清朝乾隆到嘉庆年间粮食总产量和每个农夫平均占有粮食数。由此可知,清朝……( )
时间 粮食总产量(万市斤) 每个农夫平均占有粮食数(市斤)
乾隆中期 28907438 7037
乾隆晚期 28615198.5 4749
嘉庆中期 30129882 4286
A.引进高产作物 B.改变农业政策 C.人口迅速增长 D.实行闭关锁国
【答案】C
【详解】依据题干表格和所学知识可知,清朝乾隆到嘉庆年间粮食总产量呈现缓慢上升的趋势,但是农夫平均占有粮食数呈现显著下降的趋势,由此可知,这应该是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迅速增长推动了农业粮食产量的继续提高,C项正确;引进高产作物有利于提高粮食总产量,但无法解释农夫平均占有粮食数的下降,排除A项;题干没有涉及清朝农业政策的信息,排除B项;闭关锁国是指清朝对外严格限制中外贸易和交往,与题干农业发展的状况没有直接关联,排除D项。故选C项。
84.下面是明清时期耕地和人口变化的数据表。清前期人口统计数字比明初增加的因素有( )
时期 耕地面积 人口
明初(洪武年间) 8.5亿亩 6600余万
清前期(乾隆年间) 10亿亩 1.4亿
①海外贸易的发展 ②耕地面积的扩大 ③高产农作物的推广 ④粮食产量的增加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答案】B
【详解】依据题干数据表,可知清朝前期人口统计数字比明初增加,结合所学知识,清朝前期统治者采取鼓励垦荒的政策,促进了耕地面积的扩大,加上原产自美洲的玉米、甘薯、马铃薯等高产农作物的引进和推广,促进了粮食产量的增加,有利于养活众多的人口、缓解人地矛盾,②③④正确;清朝前期逐渐推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中外贸易和交往,①错误。B项正确,排除ACD项。故选B项。
85.明朝中后期,以市井芸芸众生为主人公的世情小说兴起。这些作品,有的描绘小手工业者之间真诚互助的新型职业道德,有的宣扬蔑视金钱等级、贵在知心互重的婚恋观念,有的歌颂商人追求金钱、海外冒险的理想。这段材料表明世情小说兴起与下列哪一现象密切相关( )
A.重文轻武政策的实施 B.政府的支持鼓励
C.工商业市镇的繁荣 D.西方文化的传入
【答案】C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朝中后期,社会经济发展,工商业市镇繁荣,促使以市井芸芸众生为主人公的世情小说兴起,C项正确;宋朝时期实行的是重文轻武的政策,排除A项;政府的支持与小说内容无关,排除B项;小说内容没有涉及西方文化,排除D项。故选C项。
86.瓷器,是古代中国一张亮丽的名片,不同时代的瓷器艺术也各具特色,也凸显了制瓷工匠们的精神追求。某校历史爱好小组举办瓷器鉴赏比赛,下列图片是其中一组,这组图片最能体现古代制瓷工匠( )
A.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B.注重修养的人文精神
C.天人合一的和谐精神 D.兼容并蓄的包容精神
【答案】A
【详解】根据题干图片可得出从南北朝到明清时期,为提高技术,手工业者不断探索,精益求精,因此这组图片最能体现古代制瓷工匠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A项正确;注重修养的人文精神、天人合一的和谐精神 、兼容并蓄的包容精神在题干中均无法体现,排除BCD项。故选A项。
87.下表中,明初到明末人口突破一亿的外部因素是( )
朝代 公元(年) 人口数
隋 609 约四千六百万
宋 1110 约四千七百万
明初 1368 约五千六百万
明末 1602 约一亿
A.周边国人口大量涌入中国 B.明朝实行鼓励农业发展的政策
C.引进马铃薯等美洲高产作物 D.明朝社会安定,百姓安居乐业
【答案】C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代从外国一斤懒得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等,在不少地方推广种植,使得百姓又有了食物,因此人口增加,C项正确;A项说法错误;BD项都是国内因素,不是外部因素,排除BD项。故选C项。
88.豫剧是河南的代表性剧种,流布河南全省及河北、安徽、江苏、黑龙江、甘肃、新疆、台湾等多个省区。据文化部统计,全国共有国有豫剧团300多个,民营豫剧团1300多个,从业人数10万多人。这说明( )
A.豫剧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深受人们喜爱 B.河南文化历史悠久,影响广泛
C.豫剧是在吸收多个曲种的基础上形成的 D.豫剧在传承过程中,推陈出新
【答案】A
【详解】根据“流布河南全省及河北、安徽、江苏、黑龙江、甘肃、新疆、台湾等多个省区。据文化部统计,全国共有国有豫剧团300多个,民营豫剧团1300多个,从业人数10万多人。”可以看出,豫剧的社会基础广泛,受到民众的喜爱,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整个河南文化的影响,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豫剧的形成过程,排除C项;“推陈出新”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故选A项。
89.线描图在内容和技法方面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如下图所示关于四大名著的线描作品,对应正确的是( )
A.①—《水浒传》 B.②—《三国演义》 C.③—《西游记》 D.④—《红楼梦》
【答案】D
【详解】根据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贾宝玉奇缘识金锁出自《红楼梦》,④对应《红楼梦》,D项正确;桃园三结义出自《三国演义》;尸魔三戏唐长老出自《西游记》;林冲雪夜上梁山出自《水浒传》;排除ABC项。故选D项。
90.京剧脸谱,是一种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化妆艺术,用图形来展示角色的性格特征,如黑色脸谱,表示豪爽粗暴、刚正不阿;红色脸谱表示忠诚耿直、热情吉祥。据此可知,京剧脸谱艺术( )
A.注重人物性格的多变 B.正确评判历史人物
C.基本取材于宫廷生活 D.具有社会教化的功能
【答案】D
【详解】根据材料“黑色脸谱,表示豪爽粗暴、刚正不阿;红色脸谱表示忠诚耿直、热情吉祥”可知,京剧脸谱艺术具有社会教化的功能,D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京剧脸谱艺术注重人物性格的多变,排除A项;材料不能体现京剧脸谱艺术正确评判历史人物,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京剧脸谱艺术取材宫廷生活,排除C项。故选D项。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
2024统编七下历史期末复习:(选择题90+答题技巧)
考查范围:七年级下全册
一、选择题类型及其答题技巧
类型一 文字类史料选择题
1、题型特点
在题干中引入一些新材料创造新的问题情景,主要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并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与现实生活的紧密结合,关注社会,以史为鉴。
2、答题技巧
①读:解读史料信息及反映的主旨内涵
②找:时间、人物、地点、事件;注意材料当中的转折词(转折词后面往往是材料强调的重点)
③联:联系所学知识,分析思考史料有效信息
④析:分析备选项是否符合题干史料和题意要求
类型二 图表类史料选择题
1、题型特点
图片史料包括历史文物、图书刊物、生产工具、历史照片、宣传标语、票据、证件等,图片史料类选择题通常以一图或多图的形式呈现,通常以历史文物、人物、照片等图片为载体,综合考察观察分析图片、从图片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2、答题技巧
①审时间和空间
②审图片反映历史事物的实质和特征
③审关键信息,明确其内涵和外延
④审多幅图片间是否有明确的联系与变化
类型三 地图、图片类材料选择题
1、题型特点
地图、图片类材料题主要以地图、历史照片、图片或漫画等为载体,考查学生对历史图片的处理能力及依托图片信息分析说明历史问题的阐释能力。这类试题不仅提供了生动活泼、直观形象的试题意境,使试题呈现图文并茂的效果,而且也为考生提供了丰富的感知材料和直观印象,为命题和能力考查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反映了文综试题命题改革的方向。
2、答题技巧
①审时间和空间
②审图片反映历史事物的实质和特征
③审关键信息,明确其内涵和外延
④审多幅图片间是否有明确的联系与变化
类型四 程度型、限定词型选择题
1、题型特点
题干与各备选项之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联系;在题干中往往用一个表示程度的副词、形容词作为限定条件,如“根本的”、“最突出的”、“主要”、“直接”、“最早”、“主要影响”、“本质”等。该题型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能力和辩证思维能力等。
2、答题技巧
①排除法:排除错误的、不够严密的与题干没有必然联系的选项。
②比较分析法:分析比较选项与题干的关系,选取对于题干来说更直接、更具体、更全面或更具根本性的选项。注意不能“以偏概全”“范围过大”“ 过于间接”等。
类型五 组合题类选择题
1、题型特点
历史组合题类的选择题是指将同一类的事件或现象按一定的关系进行组合的选择题,通常将题干中列出3个或3个以上的历史事物,并以数字序号组成若干选项,然后将序号组合成备选答案作为选项。此类选择题实质考察的是学生多项选择的能力,具有一般单项选择题和不定项选择题的双重特点,要求正确理解教材基本概念、基本观点。
2、答题技巧
①排除法:这种方法在组合题类选择题中最为常用,通常是在给出的选项中找出一个错误的、不符合题干内容的选项,加以排除。排除法可通过横向、纵向对比或者根据共性或者不同之处的比较得出;
②直选法:根据题干表述,把符合要求的正确选项都挑出来,去和给出的选项对照,找出正确答案。
类型六 比较型选择题
1、题型特点
比较异同类选择题把具有可比性的历史事件或同一历史现象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反映放在一起,让学生通过分析、比较,归纳出其相同点或不同点。题干中一般有“相同点”“不同点”“共同”“相似”“两者都”等标志性词语,有些题目也有反映程度的词语,如“最大的不同点、最根本的不同、本质上的相似之处”等。
2、答题技巧
①认真审读题目,弄清题意究竟是“求同”还是“识异”。对“求同型”比较选择题,可采用找反例法来解答,即选项只要不符合比较对象中的任意一个,即可排除,只有都符合的才可以选择;对“识异型”比较选择题,则要按照题目要求仔细辨别判断,找出正确的选项。
②明确比较对象,确立比较项,即找准比较的角度,如比较历史事件一般从背景、性质、方式、特点、结果、影响等方面思考。
③按照确立的比较项分项比较,归纳出它们的相同点或不同点,进行肯定或排除。
④运用历史理论进行分析判断。如共性与个性原理、矛盾的特殊性和普遍性关系原理、量变与质变关系原理等。
二、选择题专练90题
1.对如图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选官制度的变革始终推动教育发展 B.显示了封建社会当官的基本内容
C.隋朝时期应填入的主要内容是才华 D.说明了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等级性
2.据史载,大运河开通后,每年从南方运到北方的粮食高达五六百万石,大运河几乎成为唯一的南粮北运的水路通道,运河沿岸兴起了二十余座繁华的都市。这说明大运河的开通( )
A.实现了国家大一统 B.有利于中外经济的交流
C.加速了隋朝的灭亡 D.促进了南北方经济交流
3.唐朝诗人皮日休在《汴河怀古》中咏道“尽道隋亡为此河(大运河),……。”你认为他的观点( )
A.辩证的观点 B.积极的观点 C.消极的观点 D.片面的观点
4.“统治中国的是一个由学者组成的统治集团,即文人学士集团,他们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敬佩的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另一方面,也正是这一制度,扼杀了创造力,培养了服从性。”这一评价( )
A.对郡县制做出了肯定 B.客观评价了中国科举制
C.对科举制持否定态度 D.赞扬了中华文化影响力
5.并州大地上群星闪耀,名相辈出,狄仁杰就是其中之一。同学们在查找史料中找到如下事迹:时武卫大将军权善才坐误昭陵(唐太宗墓)柏树,仁杰奏罪免职,不至于死。……仁杰曰:“臣闻逆龙鳞,自古以为难,臣愚以为不然。……今陛下以昭陵一株柏树杀一将军,千载之后,谓陛下为何主?”帝(唐高宗)意稍解,善才因而免死。据以上史料能够推断出( )
A.狄仁杰作为宰相位高权重 B.狄仁杰处事机敏能言善辩
C.狄仁杰知人善任赏识人才 D.狄仁杰客观公正直言进谏
6.从开元元年到开元十一年设置京兆府、河南府、太原府。这些地域是唐朝的上都长安,东都洛阳和龙兴之地太原的辖区,是唐最重要的核心区域,也是人口众多,经济最发达的区域。这样的区域划分反映了( )
A.唐朝北方压倒南方的政治地位 B.江南的政治地位全方位的提升
C.唐王朝的威胁主要来自于内部 D.人口南迁成果已初步显现出来
7.“唐朝贞观八、九年间,当时农业丰收,米价每斗约为四五钱,野外放牧的牛马不用看管,出门数月也不用闭门,到了贞观十五年,米价每斗只值两钱。”这里介绍的是“贞观之治”的( )
A.背景 B.表现 C.举措 D.影响
8.以下案例表明,历史研究( )
材料类型 名称 内容 结论
诗歌 《忆昔》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唐朝处于 繁盛时期
文献 《通典 食货典》 天宝八年官仓存粮相当于国家4年粮食收入。
A.主要依据文献记载 B.必须摒弃文学作品
C.完全凭借考古发掘 D.应该重视史料互证
9.诗人王维《和贾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道:“九天阔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诗人元稹《法曲》道:“自从胡骑起烟尘,毛毳腥膻满咸洛。女为胡妇学胡妆,伎进胡音务胡乐。”二者都反映出唐代( )
A.文学艺术多姿多彩 B.商品经济高度繁荣
C.绘画题材十分广泛 D.社会风气比较开放
10.2019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赴甘肃考察调研,首站来到敦煌的莫高窟。敦煌莫高窟作为艺术的宝库,不同时代的艺术风尚在这里汇集成斑斓景观。敦煌壁画是我国古代宝贵的艺术遗产,下面三幅敦煌壁画反映了该艺术在不同时期的变化。这种变化说明了( )
宣传善行悲苦的魏晋壁画 幸福祥和隋唐壁画 世俗场景渗入佛界宋朝壁画
A.佛教思想的中国化 B.艺术内容的时代性
C.市民生活的世俗化 D.中外艺术的交融性
11.《旧唐书·崔融传》中记载:“天下诸津(码头),舟航所聚……弘舸巨舰,千舳万艘、交贸往还、昧旦永日。”此记载描述的唐朝社会景象是( )
A.码头林立,政府实行对外开放 B.水路运输发达,商品交流繁盛
C.国力强盛,航海事业规模宏大 D.造船技术高超,城市商业繁荣
12.据记载,文成公主进藏时,不但有释迦牟尼佛像和奇珍异宝、服装家具、烹饪食材等作为嫁妆,更有携带着诗书礼乐、医疗器械、农具良种的学者、乐师、医生和工程技术人员。这表明文成公主入藏( )
A.激化了唐朝与吐蕃的矛盾 B.使唐太宗获得“天可汗”的称号
C.促进了吐蕃社会经济的发展 D.实现了中央对西藏的行政管辖
13.下列图片所反映内容的共同之处是
A.绘画风格一脉相承 B.民族融合不断加强
C.艺术再现历史事实 D.社会经济高度繁荣
14.下面是有关唐朝长安城的相关信息,这主要反映了唐朝( )
长安城由宫城、皇城和郭城三部分组成。宫城是皇城所在地,宫城南面的皇城是中央政府衙署所在地,位于宫城、皇城的东、西、南三面的郭城是官民住宅与工商市肆所在地。
A.城市功能完备 B.建筑水平之高
C.商业集镇兴起 D.城市规划有序
15.“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工作进展会2022年3月20日在成都举行,通报了三星堆遗址重大考古新发现,6座三星堆文化“祭祀坑”现已出土重要文物500余件,为揭下古蜀文明神秘面纱提供了珍贵材料。如图所示图片是唐代墓葬或遗址中出土的货币,它们共同反映了唐代( )
A.货币样式多样 B.中外贸易繁荣
C.币制管理混乱 D.外商财力雄厚
16.下列两幅图片可用于说明当时( )
A.中日两国都实行中央集权制 B.唐王朝注重传播中华优秀文化
C.日本的建筑技术源自于中国 D.唐文化对周边国家具有吸引力
17.唐朝人充满自信和活力,他们以博大的胸怀学习和吸收着各种外来文化。下列体现这一时代特征的是( )
A.鉴真受邀到日本传授佛法 B.玄奘游学天竺带回佛经
C.白居易的诗关注人民疾苦 D.文成公主入藏带去技术和书籍
18.唐朝中后期,朝政黑暗,翰林学士刘允章认为,国家有“终年聚兵”“蛮夷炽兴”“权豪奢僭”“大将不朝”“广造佛寺”“贿赂公行”“长吏残暴”“赋役不等”“食禄人多而输税人少”等现实问题。其中“大将不朝”被史学界公认为唐朝灭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其指向的问题是( )
A.皇权腐朽 B.藩镇割据 C.宦官专权 D.外戚专政
19.易中天在他的《安史之乱》一书中指出:“如此盛世,让日渐年迈的唐玄宗志得意满,他沉醉于《霓裳羽衣曲》,痴迷于和杨贵妃的二人世界,任用奸臣……而边地胡人出身的安禄山则一点点积蓄力量……起兵范阳,升平日久的唐王朝不堪一击,平叛之路漫长而又艰辛。”材料中的事件( )
A.导致了唐朝的直接灭亡 B.阻碍了民族之间的交融
C.推动了藩镇割据的形成 D.促成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20.《唐摭言》中记载:“科第之设,草泽望之起家,粹绂望之继世。孤寒失之,其族馁矣;世禄失之,其族绝矣。”这反映了( )
A.寒门子弟进入官场人数众多 B.藩镇割据使得社会动荡不安
C.世家大族的子弟垄断了官场 D.科举制设立后影响家族兴衰
21.安史之乱时,唐玄宗逃奔成都,途中发生兵变,杨贵妃死于马嵬坡。以下为若干记载。有学生以下述材料探究杨贵妃之死,下列推论正确的是( )
路边杨贵人,坟高三四尺。乃问里中儿,皆言幸蜀时……贵人饮金屑,倏忽舜英暮。平生服杏丹,颜色真如故。 (唐)刘禹锡 《马嵬行》
上令高力士诘之,回奏曰:“诸将既诛国忠,以贵妃在宫,人情恐惧。”上即命力士赐贵妃自尽。 (五代)刘昫等 《旧唐书》
上曰:“贵妃常居深宫,安知国忠反谋?”高力士曰:“贵妃诚无罪,然将士已杀国忠,而贵妃在陛下左右,岂敢自安!愿陛下审思之,将士安则陛下安矣。”上乃命力士引贵妃于佛堂,缢杀之。 (宋)司马光 《资治通鉴》
A.《马嵬行》选材来自传说,不能作为历史研究的材料
B.《资治通鉴》较多细节描写,还原了杨贵妃之死的真相
C.《资治通鉴》成书晚于《旧唐书》,故可信度相对较低
D.《旧唐书》《资治通鉴》作为史料,应注意作者的立场
22.“宋代士阶层(文人士大夫)不但是文化主体,而且也是一定程度的政治主体,至少他们在政治上所表现的主动性超过了以前的汉唐和后面的元明清”。宋代出现这一现象主要是由于( )
A.社会风气包容开放 B.科举制度得到发展
C.实行重文轻武政策 D.中央集权达到顶峰
23.据学者研究,尽管宋朝对图书交易限制很严,但因汉文书籍在北方获利丰厚,所以三令五申仍挡不住各类汉籍的源源北流。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 )
A.区域矛盾加剧 B.文化趋于认同
C.经济中心南移 D.商业突破限制
24.史书记载,宋太祖谓“宰相须用读书人”;北宋宰相文彦博说,是皇帝“与士大夫治天下”;南宋高,宗则谓,宋朝“设科取士,本欲得贤以共治天下”。为此宋代实行文治。下列不属于其加强文治内容的是( )
A.设立进士科 B.增加科举名额 C.让文官担任要职 D.改革和发展科举制
25.明治维新以前,日本思想界多批判王安石及其变法;明治维新时期,日本思想界肯定和认可王安石变法,甚至用当时西方流行的政治经济学概念对王安石的政策主张进行了新的诠释。这一变化表明( )
A.历史结论带有一定的主观性 B.历史真相还原需要考辨史料
C.历史认识随时代发展而变化 D.历史解释呈现客观性的特征
26.同学们分成两组在“小货币见证大历史”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中,整理出下面的学习成果。图中的西夏货币和契丹货币说明党项族和契丹族( )
一组成果展示 名称:西夏货币 形制:小平钱,该币铜制泛红,正面铸楷书西夏文字四个,汉语直译为“贞观宝钱”。西夏文是仿照汉字创制而成,形体方正。 二组成果展示 名称:契丹大字银币 形制:正面刻有契丹文字,意为“天朝万顺”或“天朝万岁”。契丹大字脱胎于汉字,即利用汉字形体对笔画予以增减而成。
A.都与中原保持着密切的联系 B.都大力发展精耕细作农业
C.都仿照中原王朝建立政权 D.都与宋朝开展了榷场贸易
27.1057年西夏扰边,宋朝警告说:“要以违约则罢和市。”后来因待宋不恭敬,宋朝停止榷场互市。英宗治平初年,西夏“求复榷场”,宋朝不许。后西夏上章谢罪,宋才恢复榷场。这反映了宋朝 ( )
A.对外贸易政策的灵活多变 B.在处理民族关系上的软弱性
C.边境战争促进了边境贸易 D.利用经济手段处理民族关系
28.榷场是宋辽金元时期位于民族政权交界地区所设的互市市场。榷场的存在有( )
A.使民族间长期争战不休 B.使民族间完全消除隔阂
C.促进了民族交流与交融 D.消除了民族间经济差距
29.“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南宋的岳飞赢得广大人民的尊敬,主要是因为( )
A.岳飞是著名的民族英雄 B.岳飞主张抗金,被投降派杀害
C.岳家军纪律严明,作战勇敢 D.岳飞坚持抗金,符合当时广大人民的利益
30.历史上的民族交往与交融,促进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下列古诗词中的“胡”所指的少数民族分别是( )
唐诗 宋词
《出塞》 【作者】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满江红》 【作者】岳飞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A.匈奴、契丹 B.匈奴、女真 C.回族、女真 D.蒙古、契丹
31.对下表信息解读最确切的是,该时期( )
两宋与辽、西夏、金战和情况表
政权 战 和
北宋与辽 960—1005年,40余年 100多年
北宋与西夏 1038—1044年,不到10年 100多年
北宋与金 1125—1127年,2年左右 0年
南宋与金 1127—1141年,大致14年 近100年
A.汉族政权间混战不断 B.国家统一是历史主流
C.有战有和,以和为主 D.矛盾突出,以战为主
32.观察下面这组图可知,促使中国古代货币发生变化的经济因素是( )
A.商品经济发展,对货币的需求量增加 B.北方人口南迁,江南地区得到了开发
C.币制混乱不一,民间私人铸币风气盛行 D.国家实现统一,建立起中央集权制度
33.据统计,唐宋两代来自北方的状元共68名,占全国总额的61%;元明清三代全国共有状元194名,其中来自北方的仅26名,占全国总额的13.4%,南方状元则有168名,占86.6%。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经济重心的南移 B.政治中心的南迁
C.外来文化的传入 D.科举制度的变革
34.如图材料体现的时代特征是( )
A.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B.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C.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35.下图反映了中国古代人口地域分布的变化情况。出现下图所示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南方战乱不断 B.科举制度的实施
C.经济重心南移 D.市民阶层的发展
36.“宋朝陶瓷整体色调沉静和谐、含蓄典雅,实质上是利用色彩心理学在伦理道德上进行规范限制,促进人格与境界的提升”。该观点认为宋朝陶瓷制作( )
A.洋溢着社会生活情趣 B.受到了理学思想影响
C.体现了经世致用倾向 D.推动了艺术的世俗化
37.史料是历史研究的重要素材。它可以分为第一手史料和第二手史料。前者是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时所产生,可直接作为历史根据的史料;后者是指经过后人运用第一手史料所做的研究及诠释。下列属于第一手史料的是( )
A.大禹治水的传说 B.《史记·陈涉世家》
C.元朝急递销令牌 D.电影《英雄郑成功》
38.如图体现的历史发展趋势是( )
A.从多民族政权并立到走向统一 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C.经济重心南移和民族交融发展 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39.下面是李华同学绘制的中国古代史上几个政权形势示意图,从中可以得出的规律是( )
A.从和平到战争 B.从多族到一族
C.从中原到边疆 D.从分裂到统一
40.时人评说:“今立行省于外,维持错综,众建其官,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可谓于审力之形矣”。同时,行省辖区内宣慰司、路府州县、汉军万户府等仍然接受朝廷(吏部、枢密院)的任用、迁调、考课等管理。这表明( )
A.行省管辖范围广 B.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C.官僚体系臃肿化 D.官吏选拔更为严苛
41.宋元时期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其历史发展的主流是( )
A.社会动荡不安与民族仇杀混乱 B.政权分裂与社会倒退
C.少数民族掌握中原政权与国家走向分裂 D.经济重心南移与民族关系发展
42.自秦汉以来,中国政区都以“山川形便”为惯例划分,通常以大山大河作为政区的边界。但是元朝在划分地方行政区划时,打破以往原则,采取“犬牙交错”的原则,将自然环境差异极大的地区拼成一个一级政区。材料反映的制度是( )
A.分封制 B.郡县制 C.藩镇制 D.行省制
43.元朝建立岭北行省、辽阳行省、江浙行省等,设置澎湖巡检司、宣政院等行政机构。其目的是( )
A.对疆域进行有效治理 B.完善地方的行政机构
C.促进边疆地区的开发 D.加强内地与边疆联系
44.表是不同史籍中对汉武帝的评价。据此可知,历史评价( )
评价 出处
“陛下内多欲而外施仁义,奈何欲效唐虞之治乎!""汉兴五世,隆在建元,外攘夷狄,内修法度。” 司马迁《史记》
“如武帝之雄材大略,不改文景之恭俭以济斯民,虽《诗》《书》所称何有加焉!” 班固《汉书》
“孝武穷奢极欲,繁刑重敛,内侈宫室,外事四夷。信惑神怪,巡游无度。使百姓疲敝,起为盗贼,其所以异于秦始皇者无几矣!” 司马光《资治通鉴》
A.反映阶级观念 B.受评价者时代立场影响
C.标准不断变化 D.时代愈近则可信度愈高
45.两宋时期,元旦作为新年的开始,在这一天里皇帝要在大庆殿中会见文武百官,并接见北方国家的使节。而百姓们则会进行多种活动来庆祝元旦。这说明当时( )
A.传统节日受到重视 B.中外交流日趋频繁
C.社会环境持续稳定 D.传统文化发展成熟
46.北宋都城开封的夜市十分兴盛,不仅有商业夜市,还有文化娱乐夜市。当时的文化娱乐夜市有多种类型,在酒楼茶舍里有艺人演唱、讲史;在瓦子勾栏里有杂剧表演;还有街头歌舞表演。宋朝这一现象客观上促成了( )
A.社会生活的丰富 B.市民阶层的壮大
C.经济重心的南移 D.城市商业的繁荣
47.某同学在学习过程中,收集了如图所示资料,反映了( )
A.频繁的对外贸易 B.发达的宋代经济 C.和睦的民族关系 D.繁荣的宋元文化
48.历史图片是浓缩的历史,是对客观历史进程更直观、更简明的反映。一位同学在自主学习中搜集到以下四幅图片,下列对图片解读正确的一项是
A.图一司母戊鼎为我们研究西周时期的历史提供了重要史料
B.图二的生产工具节省了人力,更有利于灌溉农田
C.图三描绘了北宋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和都市的繁荣景象
D.图四的高僧传播了佛法,为中日友好交往做出了重要贡献
49.下面表格中的史事说明了我国古代科技成就( )
12世纪,中国的造纸术传入欧洲
1150年,欧洲第一家造纸工场在西班牙建立,纸张开始取代羊皮,大大降低了书籍的成本
14世纪,中国活字印刷术传入欧洲
15世纪中期,德国人谷腾堡发明铅活字印别,大大提高了印刷效率,促进了欧洲新闻出版业的发展
A.数量多且门类齐全 B.迅速传播到全世界
C.推动中外贸易的兴盛 D.促进欧洲文化的发展
50.培根指出:“印刷术、火药、指南针曾改变了整个世界,变化如此之大,以致没有一个帝国,没有一个教派,没有一个赫赫有名的人物,能比这三种发明在人类事业中产生更大的力量和影响。”这里所说的“影响”主要是指( )
A.促进了欧洲社会的转型 B.奠定了中国大国的地位
C.推动了工业革命的产生 D.打破了世界隔绝的状态
51.当代学术界认为宋朝是一个大变革的时代,有信息革命、金融革命、商业革命等。下列文物能为“信息革命”提供证据的是( )
A. B.
C. D.
52.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数百位演员组成方阵,用汉字“和”的演变过程,向世界展现我国古老的四大发明之一-活字印刷术。活字印刷这项技术如果申请专利,下列哪个人物最先拥有专利权( )
A.毕昇 B.蔡伦 C.贾思勰 D.王羲之
53.汉口在明初仅为一片荒滩,后形成天然的避风良港,各处商民、商船往来于此。至明朝末年,汉口已成为“甲于全楚”的商业巨镇。这一现象说明了( )
A.传统经济结构开始解体 B.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C.商业发展推动市镇兴起 D.出现新型生产经营方式
54.明朝朝廷重要文书由内阁拟定批答文字,送请皇帝批准,皇帝可将章奏“留中”(不作处理)“改票”(加以删改)或“中旨”(从宫中直接传旨)。该现象反映的本质是( )
A.君主专制的强化 B.内阁性质的改变
C.权力重心的转移 D.明朝政治的黑暗
55.某同学在进行历史专题复习时,制作了以下示意图。“__________”处应为( )
A.废除丞相制度 B.设立锦衣卫 C.实行八股取士 D.设立军机处
56.明朝宰相制度的废除、厂卫机构的设立、八股取士这些举措从本质上反映了( )
A.封建统治的腐朽 B.思想控制的加强
C.皇权统治的加强 D.文化专制的加强
57.报效祖国、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前途紧密结合,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文化基因。下列诗句体现这一文化基因且与明朝历史有关的是( )
A.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B.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C.一片丹心风浪里,心怀击楫敢忘忧 D.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58.阅读下列图表,促成来华使节次数变化和技术交流的主要原因是( )
时间 1369~1398年(洪武时期) 1403~1424年(永乐时期)
来华使节 平均每年次数 约6次 约15次
总次数 183次 318次
A.张骞通西域 B.郑和下西洋 C.戚继光抗倭 D.哥伦布远航
59.下图所示对联称赞的是( )
炮声惊闽浙,五百年海浪未平,狼筅频频丧倭胆; 烽火照幽燕,三千里胡尘初定,谁人夜夜著兵书?
A.霍去病 B.郑成功 C.林则徐 D.戚继光
60.建筑蕴含了丰富的信息,是了解历史的渠道之一。下列两处建筑所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
A.隋唐文化,影响深远 B.民族交融,和谐顺睦
C.中外交流,和平绵延 D.道教文化,千年传承
61.明代某著作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全书详细叙述了各种农作物和手工业原料的种类、产地、生产技术和工艺装备,以及一些生产组织经验,这部著作应该是( )
A.《齐民要术》 B.《本草纲目》
C.《农政全书》 D.《天工开物》
62.某历史学习小组制作了下以知识简表,从中可以得出( )
姓名 时代 主要成就
张仲景 东汉 广泛收集民间药方,写成《伤寒杂病论》
贾思勰 南北朝 采集民间歌谣谚语,汲取农民生产经验,在生产实践中证明和丰富这些经验,撰写成《齐民要术》
祖冲之 南北朝 把从上古时起直至他生活的时代止的各种文献、记录、资料,几乎全都搜罗来进行考察,亲自进行精密的测量和仔细的推算
徐光启 明朝 总结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先进经验、技术革新和自己关于农学的创新研究成果等,编成《农政全部》
A.科技成就大多源于实践经验 B.中国古代科技多居于世界前列
C.科学家勇于创新和钻研精神 D.科技著作由政府统一组织编写
63.宋应星在《天工开物》序言中强调“贵五谷而贱金玉”;徐光启在《农政全书》中强调“凡农本三卷,皆百家有关民事之言,而终以明代重农之典”。这些记录主要反映了我国古代( )
A.重视制度革新 B.农业为本思想
C.农业科技发达 D.农商并重思想
64.下图所示,北京城虽历经元朝、明朝的修缮演进,但城市的层级规划和对称格局始终延续。这种建筑风格集中体现了古代中国( )
A.城市的建筑技术遥遥领先 B.注重城市规划科学合理
C.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理念 D.北京城是国际性大都市
65.1644年,清朝摄政王多尔衮逼退李自成的起义军进入北京,大张旗鼓地为明朝皇帝和皇后发丧,并极力称赞那些在动乱中丧生的明朝官员。多尔袭此举的主要意图在于( )
A.尊崇明朝皇室和官僚 B.缓和尖锐的阶级矛盾
C.树立清朝的正统地位 D.瓦解农民军抵抗意志
66.“同年二月,农民军以疾风暴雨之势,从陕西经山西直捣北京。三月……十八日,进占外城。九日晨,崇祯帝在煤山自绕而死。农民军胜利地开进北京。”材料反映的事件是
A.隋末农民起义 B.黄巢起义 C.陈桥驿兵变 D.李自成起义
67.下列图片中①②③④对应的朝代分别是( )
A.秦、汉、唐、元 B.唐、北宋、元、明
C.唐、南宋、元、清 D.唐、北宋、南宋、清
68.读中国历史纪年表(局部),可以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
①时期,封建经济繁荣,对外交往频繁,长安城成为国际性大都会
②时期,中原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缔结和约,发展边境贸易,促进了民族交融
③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发展,丞相制度被废除
④时期,郑和下西洋,开辟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海上交通线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69.阅读如表,这些机构的设置( )
时期 地区 机构名称
元朝 澎湖和琉球(今台湾) 澎湖巡检司
西域 北庭都元帅府
西藏 宣慰使司
清朝 西藏 驻藏大臣和噶厦
新疆 伊犁将军
A.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B.平定了分裂祖国的叛乱
C.完善了中央政府组织机构 D.扩大了对外的政治交流
70.李华同学在复习时制作了如下表格。据此判断,他复习的主题是( )
时间 事件 作用
1684年 设置台湾府 巩固了东南海防
1727年 设置驻藏大臣 加强了对西藏的管辖
1759年 平定了大、小和卓叛乱 稳定了西北部边疆地区
1762年 设置伊犁将军 管辖整个新疆地区
A.明清强化君权的政治手段 B.清朝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措施
C.明清抗击外来侵略的斗争 D.清朝开展对外友好交往的方式
71.从设置西域都护到伊犁将军,从宣政院到驻藏大臣,从澎湖巡检司到台湾府。给上述史实提炼一个主题,下列选项合适的是( )
A.政治的成熟与创新 B.不同文明之间的碰撞与交流
C.外交的冲突与危机 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72.下图是某中学生整理的思维导图。依据图示,该学生思维导图的主题最有可能是( )
A.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B.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C.民族关系发展与社会经济变化 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73.清代的文学艺术取得很大的成就,小说创作大放异彩,戏剧表演也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与之相关的社会背景是( )
A.推崇儒家学说,继承历代文化传统 B.人口密度加大,人地矛盾逐渐突出
C.文字狱与文化专制政策 D.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壮大
74.清朝前期,扬州有首童谣唱道:“扬州好,侨寓半官场,购买园亭宾亦主,经营盐、典仕而商,富贵不归乡。”可见,当时( )
A.重农抑商政策被摒弃 B.官商勾结,身份难以界定
C.商业发展推动社会风气变化 D.地方商业由官员垄断经营
75.山西大院文化是中国民居建筑的典范,下列材料中能提取出的历史信息是( )
晋中大院则以深邃富丽著称。在山西,元明清时期的民居现存尚有近1300处,其中最精彩的部分,当数集中分布在晋中一带的晋商豪宅大院。建筑雄伟,精雕细刻,匠心独具,兼具南北建筑文化。这里的建筑群将木雕、砖雕、石雕陈于一院,绘画、书法、诗文熔为一炉,人物、禽兽、花木汇成一体,姿态纷呈,各具特色,称得上北方地区民居建筑艺苑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A.是晋商500年兴衰史的见证 B.是明清民居建筑的典型代表
C.建筑雄伟,精雕细刻,匠心独具 D.是世界闻名的古代建筑奇迹
76.某历史兴趣小组开展“图说历史”的活动。据此判断他们研究的主题是( )
A.闭关锁国文化专制 B.商品经济商业繁荣
C.手工工场规模宏大 D.自然经济以农为主
77.在海禁政策实施期间,明朝政府训练出一支强大的海军,实行不间断的近海巡航,以保障海上经贸活动的正常开展。此举表明明朝( )
A.打破闭关锁国政策 B.缺乏国家主权意识
C.认清国家发展短板 D.实行有限开放贸易
78.清政府规定,出海商人必须于三年之内回国,否则不许入籍。严厉限制出海贸易商船装载货物的种类和数量。这体现出清政府的对外政策是( )
A.文化专制 B.闭关锁国 C.重农抑商 D.鼓励贸易
79.绘制思维导图是学习历史的有效方法。下图思维导图的主题应是( )
A.中华文明多元一体 B.中华民族大交融
C.地方行政制度变迁 D.君主专制的强化
80.漫画诙谐幽默,耐人寻味。它能直观形象地反映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下边漫画反映了( )
A.闭关锁国政策 B.休养生息政策 C.轻徭薄赋政策 D.重文轻武政策
81.如表所示是我国北方某地区主要种植的农作物变化。出现表中变化的原因是( )
明朝以前 明清时期
粮食作物 粟、小麦、大豆 粟、小麦、大豆、玉米、甘薯
经济作物 棉花、桑、麻 棉花、桑、麻、烟草、花生、向日葵
A.引进了农作物新品种 B.郑和下西洋的推动
C.城镇商品经济的发展 D.大力推行垦荒政策
82.晋商曾自豪地说:“凡有麻雀能飞到的地方,都有山西商人。”这一商人群体活跃于( )
A.秦汉时期 B.隋唐时期 C.宋元时期 D.明清时期
83.下表是清朝乾隆到嘉庆年间粮食总产量和每个农夫平均占有粮食数。由此可知,清朝……( )
时间 粮食总产量(万市斤) 每个农夫平均占有粮食数(市斤)
乾隆中期 28907438 7037
乾隆晚期 28615198.5 4749
嘉庆中期 30129882 4286
A.引进高产作物 B.改变农业政策 C.人口迅速增长 D.实行闭关锁国
84.下面是明清时期耕地和人口变化的数据表。清前期人口统计数字比明初增加的因素有( )
时期 耕地面积 人口
明初(洪武年间) 8.5亿亩 6600余万
清前期(乾隆年间) 10亿亩 1.4亿
①海外贸易的发展 ②耕地面积的扩大 ③高产农作物的推广 ④粮食产量的增加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85.明朝中后期,以市井芸芸众生为主人公的世情小说兴起。这些作品,有的描绘小手工业者之间真诚互助的新型职业道德,有的宣扬蔑视金钱等级、贵在知心互重的婚恋观念,有的歌颂商人追求金钱、海外冒险的理想。这段材料表明世情小说兴起与下列哪一现象密切相关( )
A.重文轻武政策的实施 B.政府的支持鼓励
C.工商业市镇的繁荣 D.西方文化的传入
86.瓷器,是古代中国一张亮丽的名片,不同时代的瓷器艺术也各具特色,也凸显了制瓷工匠们的精神追求。某校历史爱好小组举办瓷器鉴赏比赛,下列图片是其中一组,这组图片最能体现古代制瓷工匠( )
A.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B.注重修养的人文精神
C.天人合一的和谐精神 D.兼容并蓄的包容精神
87.下表中,明初到明末人口突破一亿的外部因素是( )
朝代 公元(年) 人口数
隋 609 约四千六百万
宋 1110 约四千七百万
明初 1368 约五千六百万
明末 1602 约一亿
A.周边国人口大量涌入中国 B.明朝实行鼓励农业发展的政策
C.引进马铃薯等美洲高产作物 D.明朝社会安定,百姓安居乐业
88.豫剧是河南的代表性剧种,流布河南全省及河北、安徽、江苏、黑龙江、甘肃、新疆、台湾等多个省区。据文化部统计,全国共有国有豫剧团300多个,民营豫剧团1300多个,从业人数10万多人。这说明( )
A.豫剧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深受人们喜爱 B.河南文化历史悠久,影响广泛
C.豫剧是在吸收多个曲种的基础上形成的 D.豫剧在传承过程中,推陈出新
89.线描图在内容和技法方面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如下图所示关于四大名著的线描作品,对应正确的是( )
A.①—《水浒传》 B.②—《三国演义》
C.③—《西游记》 D.④—《红楼梦》
90.京剧脸谱,是一种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化妆艺术,用图形来展示角色的性格特征,如黑色脸谱,表示豪爽粗暴、刚正不阿;红色脸谱表示忠诚耿直、热情吉祥。据此可知,京剧脸谱艺术( )
A.注重人物性格的多变 B.正确评判历史人物
C.基本取材于宫廷生活 D.具有社会教化的功能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2024统编七年级下册历史期末复习:(选择题90+答题技巧)全册(原卷版+解析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