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四川省版 七年级下学期 期末综合复习与检测 历史试题(二)(教师版 学生版)


七年级下学期 期末综合复习与检测 历史试题(二)
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第I卷(选择题,共48分)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 24小题,共 48分)
1.《全球通史》一书指出:“这一制度,中国推行了近2000年之久,他们通过考试,品评人才的优劣,为政府机构配备文官。”“这一制度”最直接的作用是(  )
A.提高了高门权贵子弟的地位
B.为普通士人做官参政提供了机会
C.不利于尊师重教风气的形成
D.严重削弱了封建政权的统治基础
【答案】B
【知识点】科举制的创立与完善
【解析】 根据题干“这一制度,中国推行了近2000年之久,他们通过考试,品评人才的优劣,为政府机构配备文官”,可知材料描述的是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科举制,科举制的最直接作用是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下层人士可以由此入官,B符合题意;其它三项不是直接作用,A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科举制,难度一般,让学生正确认识科举制的作用,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既可作答。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落实历史学科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
2.“开元初,四方丰稔(丰收),城镇商铺林立,客商如云。”材料反映的是唐朝哪位皇帝统治时期的情况(  )
A.唐太宗 B.唐玄宗 C.武则天 D.唐肃宗
【答案】B
【知识点】“开元盛世”
【解析】据所学可知,唐玄宗即位后,任用姚崇等人当宰相,重视地方吏治,还注意节俭。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增加,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唐玄宗前期的年号叫开元,史称“开元盛世”。所以“开元初,四方丰稔(丰收),城镇商铺林立,客商如云”描写的是唐玄宗统治时期的情景。B符合题意,排除AC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开元盛世,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3.下图的隋唐历史时间轴中①②依次对应的史实是(  )
A.安史之乱 贞观之治 B.贞观之治 安史之乱
C.澶渊之盟 安史之乱 D.贞观之治 澶渊之盟
【答案】B
【知识点】“贞观之治”;安史之乱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对应的时间为唐太宗时期,故此处为贞观之治;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国力增强,被誉为“贞观之治”。②对应的时间为唐玄宗统治后期,故此处为安史之乱。开元末年之后,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廷日趋腐败。社会上的各种矛盾尖锐,边疆形势也日趋紧张。各地节度使逐渐集军权、行政权和财权于一身,势力膨胀。安禄山一身兼任范阳等三地的节度使,担负东北地区防御重任,逐渐扩张势力。755 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B符合题意;其它三项对应有误,A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了贞观之治和安史之乱,注意全面分析题目给出的时间轴。图片型题目必须认真观察分析图片中包含的文字,根据相关文字的提示信息或准确识别图片确定正确答案。
4.创新为社会发展注入活力,铸就了时代的繁荣。下列创新发生于唐朝的是(  )
A.中央集权制度 B.曲辕犁
C.科举制度 D.活字印刷术
【答案】B
【知识点】盛唐经济的繁荣
【解析】结合课本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农民改进犁的构造,制成曲辕犁,提高了生产效率,促进了农业发展,选项B正确;
选项ACD与题意表述不相符,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唐朝经济的繁荣,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5.唐朝时为学习先进的中国文化,曾十多次派“遣唐使”来唐朝访问的国家是 (  )
A.印度 B.日本 C.朝鲜 D.波斯
【答案】B
【知识点】遣唐使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遣唐使是日本政府派遣到唐朝进行交流的使团。他们把唐朝先进的制度、天文历法、文字、典籍、书法艺术、建筑技术等传回日本,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B符合题意;
ACD与题意无关,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遣唐使的知识。难度较低,掌握遣唐使的基本情况即可作答。
6.唐朝的国势由盛转衰的标志性事件是(  )
A.藩镇割据 B.节度使专权 C.安史之乱 D.黄巢起义
【答案】C
【知识点】安史之乱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安史之乱持续八年之久,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唐朝的国势由盛转衰;唐朝中央权力衰微,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唐朝的国势由盛转衰的标志性事件是安史之乱。C项正确;
藩镇割据和节度使专权是现象,不是事件,排除AB;
黄巢起义发生在唐末,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安史之乱的影响。解题关键是理解题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7.为摆脱统治危机、实现富国强兵,1069年宋神宗任命主持变法的人物是(  )
A.司马光 B.王安石 C.寇准 D.辛弃疾
【答案】B
【知识点】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解析】据所学知识可知,为摆脱统治危机、实现富国强兵,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王安石变法涉及经济、军事和教育领域。他们希望通过变法,摆脱统治危机,实现富国强兵。选项B符合题意,排除AC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王安石变法的相关史实。
8.标志着宋金南北对峙局面形成的事件是:(  )
A.澶渊之盟 B.南宋的建立 C.宋金和议 D.宋夏和议
【答案】C
【知识点】西夏与北宋的关系;女真族的崛起;金灭辽及北宋
【解析】 1141年,宋金达成和议,南宋向金称臣,并给金岁币,双方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为界,宋金对峙局面形成。C符合题意,ABD均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以1141年宋金订立和议为切入点,主要考查宋金南北对峙局面形成的标志。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宋金南北对峙的相关史实。
9.在义务教育统编版历史教科书中,描述了岳飞和文天祥的事迹,近年来,一些官方媒体多次介绍这两位令人敬仰的英雄。这主要是因为他们(  )
A.写下流传千古的诗句 B.践行了中华民族的价值追求
C.率领军队抵抗元军 D.舍生忘死完成祖国统一大业
【答案】B
【知识点】金灭辽及北宋;南宋的偏安
【解析】 A .岳飞写下流传千古的诗句并不是受人敬仰的主要原因,排除;
B .岳飞和文天祥反抗残暴,追求正义,宁死不屈的品质和气节是中华文明价值观重要组成部分,正确;
C .岳飞是抗金英雄,并未参加反抗元朝民族压迫,排除;
D .岳飞、文天祥没有完成祖国统一大业,不符合史实,排除。
故答案为 B 。
【点评】 本题考查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发展,依据材料并联系教材可以得出岳飞,文天祥符合中华民族的价值追求。
10.“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折射了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现象,经济重心南移的最后完成是在(  )
A.隋朝 B.唐朝 C.北宋 D.南宋
【答案】D
【知识点】宋代的经济发展
【解析】“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和“国家根本,仰给东南”,都说明中国古代的经济重心已经南移。从唐朝中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时最后完成。
ABC三项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D项南宋最后完成经济重心南移,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等知识,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11.下列语句中,反映长江流域已成为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是(  )
A.苏湖熟,天下足。
B.古今称国计之富者莫如隋。
C.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D.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答案】A
【知识点】宋代的经济发展
【解析】 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经历了一个历史发展的过程。秦汉时期,我国经济重心在北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到开发,北方依然是我国的经济重心;隋唐时期,江南地区进一步得到开发,并逐渐赶上北方;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最终完成,“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和“国家根本,仰给东南”都是经济重心南移的表现。反映长江流域已成为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是“苏湖熟,天下足”,A 符合题意;
选项BCD与题意表述不相符,排除;
故答案为 A 。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江南经济发展和经济重心南移的相关知识。
12.在我国历史上,蒙古族曾建立了一个疆域空前辽阔的元王朝,其建立者是(  )
A.铁木真 B.忽必烈 C.成吉思汗 D.耶律阿保机
【答案】B
【知识点】元朝的建立与统一
【解析】铁木真统一蒙古,1206年被推举为大汗,尊称为成吉思汗,蒙古国建立;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元,次年定都大都,B项正确;
铁木真统一蒙古,排除A项;
成吉思汗是铁木真,排除C项;
耶律阿保机建立辽政权,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元朝建立的内容的相关史实。
13.据《元史·地理志》记载元朝的疆域”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东,南越海表”。为了实现对其疆域的有效管辖,元世祖实行的制度是(  )
A.郡县制 B.澎湖巡检司 C.推恩令 D.行省制
【答案】D
【知识点】行省制度及其影响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元朝时期,疆域辽阔,为了加强对全国的统治,实行行省制度, D 符合题意;
郡县制是秦朝时期建立的制度, A 不符合题意;
澎湖巡检司是元朝管理台湾的机构,B不符合题意;
“推恩令”是汉武帝时期实行的制度, C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 D 。
【点评】 本题属于教材基础知识的考查,只要学生熟练掌握教材知识,即可回答好本题,难度较小。
14.下表是不同时代文学的主流形式和内容节选。由此判断我国文学发展的趋势为(  )
文学形式 汉赋 唐诗 宋词 元曲
内容节选 群窈窕之华丽, 嗟内顾之所观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 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堪 贤愚枉做天
A.呈现地域化特点 B.形式多样,相互影响
C.逐渐走向平民化 D.内容丰富,贴近时代
【答案】C
【知识点】唐朝的文学艺术——唐诗、书法、绘画;宋元时期的文化——宋词、元曲、资治通鉴
【解析】根据材料表格可知,从汉赋到元曲语言逐步通俗易懂,语言越来越通俗易懂,利于大众接受传播,反映出文学发展越来越通俗化,平民化,C项正确;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中国古代文学的时代特征,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15.《马可 波罗行纪》记载:“(泉州)乃不少船舶辐装之所,诸船运载种种货物至此,然后分配于蛮子全境。所卸胡椒甚多,若以亚历山大运赴西方诸国者衡之,则彼数实微乎其微,盖其不及此港百分之一也。”这说明元代泉州(  )
A.海上贸易繁荣 B.外国使节增多
C.造船技术发达 D.文化生活丰富
【答案】A
【知识点】宋元时期发达的中外交通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元时期造船和航海技术有了较大的发展。中国的航海家除了使用指南针外,也初步掌握了潮汛、信风、气象的规律。当时,海上交通发达,海外贸易繁荣。元朝时,海上交通范围有更大的拓展,海上丝绸之路进入鼎盛时期。据“(泉州)乃不少船舶辐辏之所,诸船运载种种货物至此,然后分配于蛮子全境。所卸胡椒甚多,若以亚历山大运赴西方诸国者衡之,则彼数实徼乎其微,盖其不及此港百分之一也。”可知,这说明元代泉州海上贸易繁荣,A符合题意;其它三项对材料描述不够准确,B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元代泉州海上贸易繁荣的相关史实。元朝时,海上交通范围有更大的拓展,海上丝绸之路进入鼎盛时期,海外贸易繁荣。
16.中国古代皇帝与丞相的关系可以用拔河来形容。皇帝和大臣分别在绳子的一头向着自己的方向拉,在这种博奔中两者的权力达到了平衡。下列皇帝彻底打破了这一规则的是(  )
A.隋文帝 B.宋太祖 C.唐高祖 D.明太祖
【答案】D
【知识点】朱元璋强化皇权
【解析】 “帝和大臣分别在绳子的一头向着自己的方向拉,这种博弈中两者的权力达到了平衡”材料反映了宰相既能辅佐帝治理国家,又能制约权,选项D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打破了君相权力的平衡,符合题意;
选项ABC都是君臣共治天下,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分析的能力,解题关键是分析题干信息,找准关键语句。
17.戚继光抗倭和郑成功收复台湾的共同之处是(  )
A.加强了明朝的对外交往 B.打破了清朝的闭关锁国
C.打击了分裂势力的气焰 D.维护了祖国的海疆安全
【答案】D
【知识点】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朝在台湾建制
【解析】元末明初,日本的武士、商人和海盗,经常骚扰我国沿海地区,沿海居民称他们为“倭寇”。明朝中期,倭寇为患,到处烧杀掳掠,使百姓的生命财产惨遭损害,明朝政府派戚继光到浙东沿海抗倭。戚继光带领戚家军在台州九战九捷,基本肃清东南沿海的倭寇。明朝后期,荷兰殖民者侵占了我国宝岛台湾,清初,在东南沿海一带坚持抗清的郑成功,决心从荷兰殖民者手里收复台湾,经过激战,郑成功取得了大胜,1662年初,荷兰殖民者被迫投降,台湾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戚继光抗倭和郑成功收复台湾的共同之处是维护了祖国的海疆安全,排除ABC,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明清抗击外国侵略的英勇斗争。
18.下图建筑的设计和主持建造者是
A.李春 B.祖冲之 C.僧一行 D.孙思邈
【答案】A
【知识点】中国古代重要工程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隋唐建筑艺术的认识,隋唐时期的建筑规模宏大,尤其是桥梁工程成就突出,根据所学知识,隋朝工匠李春设计并主持建造了赵州桥,隋朝时期工匠李春设计建造的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桥,这座桥设计科学,便于交通,造型美观,七百多年后,欧洲才建立类似的桥梁,本题选A。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察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能力,赵州桥是世界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比欧洲早七百多年,唐都长安也是这一时期建筑艺术的代表,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这些都是教材的基础知识也是考试命题的重点,学生根据课本知识就能得出答案。
19.热兵器时代的军事防御工程我认为首数马奇诺防线,那么冷兵器时代你认为是下列哪一个(  )
A.赵州桥 B.大运河 C.长城 D.故宫
【答案】C
【知识点】中国古代重要工程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长城的认识,秦朝时期为了防止匈奴的入侵,秦始皇修筑了西起临洮(现在甘肃一带),东到辽东(今辽宁省的东部和南部及吉林省的东南部地区)的长城,到明朝时,明朝的两个劲敌北方的蒙古和东北地区的女真人主要集中在辽东、西及它的西部和西北地区,而蒙古还有相当部分活动在长城北及西北诸省之地。又重新修缮了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的长城,根据所学知识,本题选C。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学生对历史问题的识记能力,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最伟大的奇迹,是中国悠久历史的见证,与天安门、兵马俑一起被世人视为中国的象征。同时,长城于1987年12月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2007年7月7日,长城成为世界新七大奇迹之一。是考试命题的重点,希望引起同学们的注意。
20.统治长达270多年的明王朝最终灭亡于(  )
A.政治腐败 B.民族矛盾 C.外敌入侵 D.李自成起义
【答案】D
【知识点】李自成起义
【解析】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明朝末代皇帝崇祯在绝望中自缢,统治长达二百七十六年的明王朝最终被农民起义推翻,D项正确;
政治腐败、民族矛盾是明朝灭亡的原因,但与题意不符,排除AB项;
明朝时,面对外敌入侵,不但明军浴血拼杀,京城的百姓也自发捐钱捐物,支援朝廷,明朝中后期,虽然军备废驰,但常常传出北方边镇百姓与驻军合力死守孤城,并击退强敌的佳话,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李自成起义的相关史实。
21.毛泽东曾经评论康熙皇帝:“头一个伟大贡献是打下了今天我们国家所拥有的这块领土,我们今天继承的这大块版图基本上是康熙皇帝时牢固确定了的。”清朝康熙皇帝在抗击外国侵略方面采取的措施是(  )
A.打败郑氏军队统一了台湾 B.组织雅克萨之战反击侵略
C.打败准噶尔蒙古势力叛乱 D.调兵讨伐大小和卓的叛乱
【答案】B
【知识点】清朝对西北疆域的管辖
【解析】据所学知识可知,平定回部贵族叛乱是在乾隆帝在位时;郑成功从荷兰手中收回台湾是在康熙皇帝在位时;册封班禅额尔德尼康熙是在皇帝在位时;雅克萨之战抗击沙俄侵略是在康熙皇帝在位时。
ACD三项和题干中的“抗击外国侵略方面”不符,不符合题意;
B项组织雅克萨之战反击侵略是清朝康熙皇帝在抗击外国侵略方面采取的措施,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的相关史实及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识记康熙帝的历史贡献。
22.1662年,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台湾;1684年,清政府打败郑氏军队后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1885年,台湾正式建省,成为中国的一个行省。这些事件的共同历史作用是(  )
A. 清政府实现了统一全国 B.清政府巩固了东南海防
C.维护了祖国领土完整 D.推行了闭关锁国政策
【答案】C
【知识点】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朝在台湾建制
【解析】1662年,荷兰总督被迫在投降书上签了字。至此,郑成功从荷兰侵略者手里收复了沦陷38年的我国神圣领土台湾。郑成功收复台湾,维护了中华民族的利益,捍卫了中国主权和领土的完整。1684年,清政府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台湾府的设置,加强了台湾同祖国大陆的联系,促进了台湾的开发,巩固了祖国的海防,加强对东南沿海管辖。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朝在台湾建制都维护了祖国领土完整。
ABD三项都不是题干事件的共同历史作用,不符合题意;
C项维护了祖国领土完整是题干事件的共同历史作用,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郑成功收复台湾、清朝在台湾建制的相关史实及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郑成功收复台湾、清朝在台湾建制的相关史实,重点掌握清朝时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的相关史实。
23.明清时期,地主和商人“凡置产业,自当以田地为主”造成的直接影响是(  )
A.不利于手工业扩大再生产
B.促进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C.使农民购买力下降,商品市场狭小
D.促进了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
【答案】A
【知识点】明朝的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清朝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
【解析】依据题干“凡置产业,自当以田地为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地主和商人把赚来的钱用于旧的投资方式一买土地, 导致手工业缺乏扩大在生产的资金,这不利于手工业的扩大在生产,A符合题意;
“促进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题干商人此举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B排除;
“使农民购买力下降,商品市场狭小”题干描述的是商人购买土地,而非农民,C排除;
“促进了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题干未涉及,D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材料的能力。难度适中,理解题意,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24.清朝时期,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下列属于清朝强化君主专制的表现的是(  )
A.完善三省六部制度 B.建立行省制
C.设置厂卫特务机构 D.设立军机处
【答案】D
【知识点】军机处的设立
【解析】清朝强化君主集权措施的是设立军机处。为了加强君主专制,雍正帝设立军机处,军国大事完全凭皇帝裁决,军机大臣只是跪在地上拿笔记录,然后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去执行。议政王大臣会议名存实亡,到乾隆帝时撤销,它的设立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集权的进一步强化,排除ABC,选项D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清朝雍正帝设立军机处。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
二、材料解析题(第 25题 25 分,第 26题12分,第 27题 15 分,共 52分)
25.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灵魂,是一个民族进步的不竭动力。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是富有创新精神的民族。结合所学知识探究以下问题:(25分)
探究一制度篇
材料一:统治阶级为加强中央集权,不断调整政策,唐代有人写诗说“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 尽白头”
--摘自历史教材(七下)
材料二: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宋初统治者采取了适当的政策予以克服。这使得宋朝科技繁荣、文化昌盛,但同时也造成了积贫积弱局面。随着矛盾的积累,北宋逐渐出现了严重的财政危机和统治危机,以致于北宋中期的宋神宗不得不另外采取措施。
材料三:它适应了元朝管理空前辽阔疆域的需要,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加强了中央与地方、中原与边疆的联系,客观上起到了促进民族融合的作用。
探究二科技文化篇
“中国在许多个世纪以来,一直是人类文明的主要中心之一”。
探究三对外交流篇
汉、唐、宋都是我国历史上对外交往频繁的朝代,其对外交往的特点也不断变化,从汉代的以陆路为主到唐朝的海陆并举,再到宋代以海路为主。
(1)材料一中提到的“长策”制度是指唐朝实行的哪一种选官制度?这种制度是在哪个朝代创立的?(5分)
(2)材料二中宋初统治者采取了什么政策克服了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宋神宗采取的措施又是什么?(5分)
(3)材料三中的“它”指的是元朝为加强对地方管理而采取的什么制度?在此之前的秦朝管理地方实行的制度是什么?(5分)
(4)根据所学知识,说出我国唐宋时期领先世界的科技发明。(举出两个即可)(5分)
(5)我国封建时期的唐朝对外交往密切频繁。请你举出唐朝中外友好交往的两个史例。(5分)
【答案】(1)科举制;隋朝。
(2)重文轻武; 王安石变法。
(3)行省制度;郡县制。
(4)火药、活字印刷术、指南针。
(5)日本派遣唐使到中国;鉴真东渡;玄奘西行。
【知识点】科举制的创立与完善;秦巩固统一的措施;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重文轻武的政策;行省制度及其影响
【解析】(1)根据材料一“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并结合所学可知,“长策”制度是指唐朝实行的科举制。科举制开始于隋朝。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针对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宋朝采取了重文轻武的政策,宋朝为了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实行重文轻武政策,它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转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但也导致官僚机构臃肿,财政负担沉重,官员冗滥、军队指挥不灵,宋朝军事实力较弱,在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的军事冲突中处于十分被动的局面,为此宋神宗采取的措施王安石变法。
(3)根据材料三“ 它适应了元朝管理空前辽阔疆域的需要,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加强了中央与地方、中原与边疆的联系,客观上起到了促进民族融合的作用。”可知,它指的是元朝为加强对地方管理而采取的行省制度。 秦朝管理地方实行的制度是郡县制。
(4)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唐宋时期领先世界的科技发明有火药、活字印刷术、指南针。
(5)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中外友好交往的史实有鉴真东渡、玄奘西游。唐太宗时玄奘西游天竺,求取佛法,促进了中印之间的友好关系;唐玄宗时鉴真东渡日本,弘扬佛法和唐朝文化,加强了中日之间的友好往来。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科举制度、重文轻武、行省制度、郡县制、唐朝的对外交往、宋朝的科技发明等知识。
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培根说:这三种东西曾改变了整个世界的面貌和状态,第一种在文学方面,第二种在战争上,第三种在航海上。由此又产生了无数的变化,这种变化是如此之大,以至没有一个帝国,没有一个教派、一个赫赫有名的人物比这三种机械发明在人类的事业中产生更大的力量和影响。
材料二:乾隆皇帝在其一生中创造了许多历史高峰,将中国封建王朝的经济和文化推向了顶峰,这是值得后人肯定的一面。然而,乾隆皇帝也是后世批评最多的封建皇帝之一。他积极开拓,创造了辉煌。同时,他也曾因为傲慢自满而毁掉了辉煌。全面实行闭关锁国是乾隆皇帝一生中最错误的统治。这一政策不仅预示着清朝的灭亡,而且把清朝拖入了一个没完没了的落后和失败的深渊。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的“三种东西”指中国古代的哪三项重大发明?分别指出这些发明在“人类的事业”中产生了的影响。(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乾隆皇帝为巩固和发展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做出了哪些重要历史贡献?概括乾隆皇帝“被后世批评”的主要的统治措施。(6分)
【答案】(1)活字印刷术、火药、指南针。活字印刷术提高了印刷的效率,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指南针在宋朝时已广泛应用于航海,为人类航海活动提供了重要条件,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火药改变了人类的作战方式,推动了欧洲社会的变革。
(2)平定大、小和卓叛乱、设置伊犁将军、土尔扈特重返祖国等;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知识点】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朝在台湾建制;清政府对西藏地区的管辖;清朝对西北疆域的管辖;宋元时期的科技——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
【解析】(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三种东西”指中国古代的活字印刷术、火药、指南针。活字印刷术提高了印刷的效率,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指南针在宋朝时已广泛应用于航海,为人类航海活动提供了重要条件,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火药改变了人类的作战方式,推动了欧洲社会的变革。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乾隆皇帝为巩固和发展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做出的重要历史贡献包括平定大、小和卓叛乱、设置伊犁将军、土尔扈特重返祖国等;乾隆皇帝“被后世批评”的主要的统治措施是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故答案为:
(1)活字印刷术、火药、指南针。活字印刷术提高了印刷的效率,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指南针在宋朝时已广泛应用于航海,为人类航海活动提供了重要条件,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火药改变了人类的作战方式,推动了欧洲社会的变革。
(2)平定大、小和卓叛乱、设置伊犁将军、土尔扈特重返祖国等;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四大发明、清朝巩固统一的措施等相关史实。
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1)上述词作出自谁的什么作品?(5分)
(2)他的词作有何特点?(5分)
(3)与他词作风格一致的另一位南宋词人是谁?其作品内容的特点是什么?(5分)
【答案】(1)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2)豪迈而飘逸,把写景、抒情和议论结合在一起,起到引人入胜、激发情感的艺术效果。
(3)辛弃疾。辛弃疾继承了苏轼以来的豪放词风和报国情怀,使词境变得更为雄奇阔大,抒情、写景、叙事、议论,气势磅礴,震撼人心,进一步提高了词的社会功能和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文化——宋词、元曲、资治通鉴
【解析】(1)据材料“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可知,此词句出自《念奴娇 赤壁怀古》.苏轼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他扩展了词的内容,着重表达豪放的思想感情,描绘雄浑壮观的景物,给词注入了强劲的生命力,对后世影响很大,代表作有《念奴娇 赤壁怀古》等。
(2)结合课本所学知识可知,苏轼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他的词豪迈而飘逸,把写景、抒情和议论结合在一起,起到引人入胜、激发情感的艺术效果。
(3)与他的词风格相一致的另一位南宋词人是辛弃疾;辛弃疾继承了苏轼以来的豪放词风和报国情怀,使词境变得更为雄奇阔大,抒情、写景、叙事、议论,气势磅礴,震撼人心,进一步提高了词的社会功能和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代表作有《八声甘州》、《菩萨蛮 书江西造口壁》、《破阵子 醉里挑灯看剑》等。
【点评】 本题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提示,结合对所学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
七年级下学期 期末综合复习与检测 历史试题(二)
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第I卷(选择题,共48分)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 24小题,共 48分)
1.《全球通史》一书指出:“这一制度,中国推行了近2000年之久,他们通过考试,品评人才的优劣,为政府机构配备文官。”“这一制度”最直接的作用是(  )
A.提高了高门权贵子弟的地位
B.为普通士人做官参政提供了机会
C.不利于尊师重教风气的形成
D.严重削弱了封建政权的统治基础
2.“开元初,四方丰稔(丰收),城镇商铺林立,客商如云。”材料反映的是唐朝哪位皇帝统治时期的情况(  )
A.唐太宗 B.唐玄宗 C.武则天 D.唐肃宗
3.下图的隋唐历史时间轴中①②依次对应的史实是(  )
A.安史之乱 贞观之治 B.贞观之治 安史之乱
C.澶渊之盟 安史之乱 D.贞观之治 澶渊之盟
4.创新为社会发展注入活力,铸就了时代的繁荣。下列创新发生于唐朝的是(  )
A.中央集权制度 B.曲辕犁
C.科举制度 D.活字印刷术
5.唐朝时为学习先进的中国文化,曾十多次派“遣唐使”来唐朝访问的国家是 (  )
A.印度 B.日本 C.朝鲜 D.波斯
6.唐朝的国势由盛转衰的标志性事件是(  )
A.藩镇割据 B.节度使专权 C.安史之乱 D.黄巢起义
7.为摆脱统治危机、实现富国强兵,1069年宋神宗任命主持变法的人物是(  )
A.司马光 B.王安石 C.寇准 D.辛弃疾
8.标志着宋金南北对峙局面形成的事件是:(  )
A.澶渊之盟 B.南宋的建立 C.宋金和议 D.宋夏和议
9.在义务教育统编版历史教科书中,描述了岳飞和文天祥的事迹,近年来,一些官方媒体多次介绍这两位令人敬仰的英雄。这主要是因为他们(  )
A.写下流传千古的诗句 B.践行了中华民族的价值追求
C.率领军队抵抗元军 D.舍生忘死完成祖国统一大业
10.“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折射了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现象,经济重心南移的最后完成是在(  )
A.隋朝 B.唐朝 C.北宋 D.南宋
11.下列语句中,反映长江流域已成为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是(  )
A.苏湖熟,天下足。
B.古今称国计之富者莫如隋。
C.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D.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12.在我国历史上,蒙古族曾建立了一个疆域空前辽阔的元王朝,其建立者是(  )
A.铁木真 B.忽必烈 C.成吉思汗 D.耶律阿保机
13.据《元史·地理志》记载元朝的疆域”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东,南越海表”。为了实现对其疆域的有效管辖,元世祖实行的制度是(  )
A.郡县制 B.澎湖巡检司 C.推恩令 D.行省制
14.下表是不同时代文学的主流形式和内容节选。由此判断我国文学发展的趋势为(  )
文学形式 汉赋 唐诗 宋词 元曲
内容节选 群窈窕之华丽, 嗟内顾之所观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 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堪 贤愚枉做天
A.呈现地域化特点 B.形式多样,相互影响
C.逐渐走向平民化 D.内容丰富,贴近时代
15.《马可 波罗行纪》记载:“(泉州)乃不少船舶辐装之所,诸船运载种种货物至此,然后分配于蛮子全境。所卸胡椒甚多,若以亚历山大运赴西方诸国者衡之,则彼数实微乎其微,盖其不及此港百分之一也。”这说明元代泉州(  )
A.海上贸易繁荣 B.外国使节增多
C.造船技术发达 D.文化生活丰富
16.中国古代皇帝与丞相的关系可以用拔河来形容。皇帝和大臣分别在绳子的一头向着自己的方向拉,在这种博奔中两者的权力达到了平衡。下列皇帝彻底打破了这一规则的是(  )
A.隋文帝 B.宋太祖 C.唐高祖 D.明太祖
17.戚继光抗倭和郑成功收复台湾的共同之处是(  )
A.加强了明朝的对外交往 B.打破了清朝的闭关锁国
C.打击了分裂势力的气焰 D.维护了祖国的海疆安全
18.下图建筑的设计和主持建造者是
A.李春 B.祖冲之 C.僧一行 D.孙思邈
19.热兵器时代的军事防御工程我认为首数马奇诺防线,那么冷兵器时代你认为是下列哪一个(  )
A.赵州桥 B.大运河 C.长城 D.故宫
20.统治长达270多年的明王朝最终灭亡于(  )
A.政治腐败 B.民族矛盾 C.外敌入侵 D.李自成起义
21.毛泽东曾经评论康熙皇帝:“头一个伟大贡献是打下了今天我们国家所拥有的这块领土,我们今天继承的这大块版图基本上是康熙皇帝时牢固确定了的。”清朝康熙皇帝在抗击外国侵略方面采取的措施是(  )
A.打败郑氏军队统一了台湾 B.组织雅克萨之战反击侵略
C.打败准噶尔蒙古势力叛乱 D.调兵讨伐大小和卓的叛乱
22.1662年,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台湾;1684年,清政府打败郑氏军队后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1885年,台湾正式建省,成为中国的一个行省。这些事件的共同历史作用是(  )
A. 清政府实现了统一全国 B.清政府巩固了东南海防
C.维护了祖国领土完整 D.推行了闭关锁国政策
23.明清时期,地主和商人“凡置产业,自当以田地为主”造成的直接影响是(  )
A.不利于手工业扩大再生产
B.促进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C.使农民购买力下降,商品市场狭小
D.促进了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
24.清朝时期,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下列属于清朝强化君主专制的表现的是(  )
A.完善三省六部制度 B.建立行省制
C.设置厂卫特务机构 D.设立军机处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
二、材料解析题(第 25题 25 分,第 26题12分,第 27题 15 分,共 52分)
25.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灵魂,是一个民族进步的不竭动力。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是富有创新精神的民族。结合所学知识探究以下问题:(25分)
探究一制度篇
材料一:统治阶级为加强中央集权,不断调整政策,唐代有人写诗说“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 尽白头”
--摘自历史教材(七下)
材料二: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宋初统治者采取了适当的政策予以克服。这使得宋朝科技繁荣、文化昌盛,但同时也造成了积贫积弱局面。随着矛盾的积累,北宋逐渐出现了严重的财政危机和统治危机,以致于北宋中期的宋神宗不得不另外采取措施。
材料三:它适应了元朝管理空前辽阔疆域的需要,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加强了中央与地方、中原与边疆的联系,客观上起到了促进民族融合的作用。
探究二科技文化篇
“中国在许多个世纪以来,一直是人类文明的主要中心之一”。
探究三对外交流篇
汉、唐、宋都是我国历史上对外交往频繁的朝代,其对外交往的特点也不断变化,从汉代的以陆路为主到唐朝的海陆并举,再到宋代以海路为主。
(1)材料一中提到的“长策”制度是指唐朝实行的哪一种选官制度?这种制度是在哪个朝代创立的?(5分)
(2)材料二中宋初统治者采取了什么政策克服了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宋神宗采取的措施又是什么?(5分)
(3)材料三中的“它”指的是元朝为加强对地方管理而采取的什么制度?在此之前的秦朝管理地方实行的制度是什么?(5分)
(4)根据所学知识,说出我国唐宋时期领先世界的科技发明。(举出两个即可)(5分)
(5)我国封建时期的唐朝对外交往密切频繁。请你举出唐朝中外友好交往的两个史例。(5分)
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培根说:这三种东西曾改变了整个世界的面貌和状态,第一种在文学方面,第二种在战争上,第三种在航海上。由此又产生了无数的变化,这种变化是如此之大,以至没有一个帝国,没有一个教派、一个赫赫有名的人物比这三种机械发明在人类的事业中产生更大的力量和影响。
材料二:乾隆皇帝在其一生中创造了许多历史高峰,将中国封建王朝的经济和文化推向了顶峰,这是值得后人肯定的一面。然而,乾隆皇帝也是后世批评最多的封建皇帝之一。他积极开拓,创造了辉煌。同时,他也曾因为傲慢自满而毁掉了辉煌。全面实行闭关锁国是乾隆皇帝一生中最错误的统治。这一政策不仅预示着清朝的灭亡,而且把清朝拖入了一个没完没了的落后和失败的深渊。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的“三种东西”指中国古代的哪三项重大发明?分别指出这些发明在“人类的事业”中产生了的影响。(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乾隆皇帝为巩固和发展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做出了哪些重要历史贡献?概括乾隆皇帝“被后世批评”的主要的统治措施。(6分)
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1)上述词作出自谁的什么作品?(5分)
(2)他的词作有何特点?(5分)
(3)与他词作风格一致的另一位南宋词人是谁?其作品内容的特点是什么?(5分)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四川省版 七年级下学期 期末综合复习与检测 历史试题(二)(教师版 学生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