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考模拟试题(二)
历史学科试题
亲爱的同学,请你在答题之前,仔细阅读以下说明:
1.试题由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组成,共8页。选择题50分,非选择题50分,共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
2.将姓名、考场号、座号、准考证号填写到答题卡指定的位置。
3.试题答案全部写在答题卡上,完全按照答题卡中的“注意事项”答题。
4.考试结束,只交答题卡。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
一、选择题(各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每小题2分,共50分)
1.有学者曾言:“虽然各地、各民族跨入文明门槛的步伐有先有后,同步或不同步,但都以自己特有的文明成分,丰富了中华文明,成为中华文明的缔造者。”该学者意在强调,中华文明( )
A.区域发展差距较大 B.存在多个文化中心
C.具有多元一体特点 D.生命力持久且旺盛
2.泰安大汶口墓地有4个墓群,代表4个父系家族。墓群之间存在一定差别,较富有的墓群随葬品平均数量要高出相对较差墓群的数倍。这说明当时已经出现了( )
A.王位世袭 B.铁犁牛耕 C.地主阶级 D.财产私有
3.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先秦同一事件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史实是( )
相关记述 出处
管仲:“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 《史记·管晏列传》
韩非子:“法者,宪令著于官府,刑罚必于民心。” 《韩非子·定法》
商鞅:“能制天下者,必先制其民者也;能胜强敌者,必先胜其民者也。故胜民之本在制民。” 《商君书·画策》
商鞅:“法者,所以爱民也。” 《商君书·更法》
A.战国时期出现各家学说融合趋势 B.社会转型带来了空前的理论创新
B.法家的思想和言行都体现“忠君” D.法家学说蕴含了“民本”的思想
4.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东巡时曾立石刻:“尊卑贵贱,不逾次行。……端直敦忠,事业有常。”湖北云梦出土的秦简文书《为吏之道》要求官员“宽俗(容)忠信,和平毋怨”“以忠为干,慎前虑后”。这表明秦朝统治者( )
A.注重构建政治道德秩序 B.在治国实践中突出君主独尊
C.传承先秦时期尊卑理念 D.试图建立中央集权政治体制
5.右图所示为1959年出土于新疆民丰县尼雅遗址的东汉合葬墓中的“司禾府印”,它是一枚汉代西域屯田官员印。“司禾府印”可以用来印证( )
A.汉代西域农业发展情况 B.汉代对西域的民族政策
C.汉代西域都护府的设置 D.汉代对西城的管理开发
6.下面的唐诗反映了唐朝与西北地区诸民族的关系。由此可以推知,唐朝( )
作者 诗名 诗句
窦威 《出塞曲》 匈奴屡不平,汉将欲纵横
周繇 《送入蕃使》 早终册礼朝天阙,莫遣虬髭染塞霜
张籍 《送和蕃公主》 塞上如今无战尘,汉家公主出和亲
元稹 《西凉伎》 大宛来献赤汗马,赞普亦奉翠茸裘
A.强化了对西北诸民族的控制 B.有意突显经济交流的重要性
C.实行了华夷一家的民族政策 D.处理民族关系方式的多元化
7.《旧唐书·职官二》“门下省”条云:“旧制,宰相常于门下省议事,谓之政事堂。”马端临也曾说过:“中书出诏令,门下掌封驳,日有争论,纷纭不决。故使两省先于政事堂议定,然后奏闻.由此可知( )
A.政事堂是三省共同办公之所 B.政事堂提高了政府行政效率
C.三省决策总是存在分歧矛盾 D.三省议政导致皇帝权力旁落
8.澶渊之盟后,宋、辽之间礼尚往来,通使殷勤,双方互使共达380次之多,辽朝边地发生饥荒,宋朝也会派人在边境赈济,宋真宗崩逝消息传来,辽圣宗“集蕃汉大臣举哀,后妃以下皆为沾涕”。这说明( )
A.北宋军事力量较为薄弱 B.北方社会经济出现了繁荣的局面
C.宋辽之间出现了和平友好局面 D.宋辽两朝是地位平等的兄弟关系
9.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中俄《尼布楚条约》的签订,彻底改变了王朝国家长期存在的以中原为中心,由内而外划定边疆的传统做法 此后,自康熙到乾隆年间,中俄多次签订条约划定边界,逐步明晰了中俄双方的疆界和相关权益,同时也划定了与藩属国朝鲜的边界。这反映出清朝前期( )
A.被迫对外妥协 B.主权国家观念的萌发
C.疆域完全确定 D.朝贡体系瓦解
10.1862年,军机大臣文祥向蒲安臣提出,希望他向中国政府推荐一种西方国家公认的国际法著作。蒲安臣向他推荐了传教士丁韪良翻译的《万国公法》部分内容。文祥指派多人进行修订后,由总理衙门以清政府名义刊印,通商口岸官员各给一部。该事件的发生主要是由于( )
A.朝廷实施变法的推动 B.清朝外务部的正式设立
C.两次鸦片战争的冲击 D.列强瓜分中国局面形成
11.徐中约在其《中国近代史》中写道:“1894年的那场‘成中国之巨祸’的大败,让学者、官员甚至是皇帝和皇太后,都认为需要一场更彻底的变革。”这说明,“1894年的那场大败”( )
A.唤醒了国人挽救国家危亡的意识 B.引起了中国社会风俗发生新的变化
C.冲击了中国传统的旧式官僚体制 D.推动了社会文化的革新和思想解放
12.有学者在谈到辛亥革命时说:“归根结底是时代变了,社会变了。变了的时代,变了的社会诉求,势必引起整个社会更大变化。它有欧美式的坐标和现代化的成分,因此具有时代性和世界性。”该学者意在说明辛亥革命( )
A.揭开了反帝反封建斗争序幕 B.使中国的民族意识开始觉醒
C.是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D.具有了十分广泛的群众基础
13.1923年1月,共产国际的决议指出,“在目前条件下,中国共产党党员留在国民党内是适宜的”,而且“只要国民党在客观上实行正确的政策,中国共产党就应当在民族革命战线的一切运动中支持它”。共产国际的这一决议( )
A.巩固了革命统一战线 B.指导了土地革命的开展
C.促成了国共两党合作 D.明确社会主义革命方向
14.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在宣传中大量使用“劳工神圣”等口号:第一次国共合作后,中国共产党在宣传中突出“民族解放”“平民政权”等口号;八七会议后,“打土豪,分田地”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宣传口号。这一系列变化表明中国共产党( )
A.始终把握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B.打开了中国革命新局面
C.不断探索符合国情的革命道路 D.坚持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15.1953年初,中华全国总工会号召工人群众“开展劳动竞赛运动,保证完成国家的基本建设和生产计划。”此后三年,劳动竞赛在各大城市和工业中心的工厂企业中有序开展,毛泽东赞誉这是“我们国家值得庆贺的新气象”。这表明劳动竞赛( )
A.保证了工业化目标初步实现 B.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快速恢复
C.体现了奋发图强的时代精神 D.推动了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
16.下列是不同时期我国《人民日报》对美报道语态所占比例对比的统计。《人民日报》对美形象的塑造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年份 1960年 1975年 1985年
积极报道 0(0%) 2(2%) 51(14%)
消极报道 323(95%) 81(87%) 88(24%)
中性报道 16(5%) 10(11%) 224(62%)
A.中美关系发生了变化 B.两极格局受到冲击
C.国内形势的重大变化 D.国内经济重心转移
17.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经历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逐步建立计划经济同市场调节相结合的经济运行机制”“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等阶段。这一变化体现了我国( )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B.市场经济改革促进经济发展
C.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日益明确 D.彻底突破了计划经济的束缚
18.在雅典城邦,五百人议事会对所有官员进行审查考核,包括资格审查、任期审查、绩效审查和账目审查。如果官员不能完成自己分内事务,将受到渎职处罚。这表明雅典( )
A.发展民主政治 B.维护成文法律 C.加强君主专制 D.倡导理性主义
19.中世纪晚期,欧洲社会处于转型时期,在意大利沿岸的某些城市,稀疏地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西欧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本质特征是( )
A.雇佣关系的形成 B.社会分工的扩大 C.社会经济的发展 D.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20.英国在17世纪前期是一个较小的农业国,然而,到17世纪后期却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世界舞台上。“崭新的面貌”是指英国成为( )
A.新兴的资本主义国家 B.世界最大的殖民国家
C.资本主义工业化强国 D.发达的帝国主义国家
21.19世纪下半叶,欧洲以产业工人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组织致力于通过摧毁资本主义制度、在一切经济领域消灭剥削,实现人民大众的平等。这一现象出现的历史背景是( )
A.《人权宣言》的发表 B.《拿破仑法典》的颁布
C.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D.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22.有学者指出,从全球视角来看,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洲霸权开始削弱,表现在三个方面:经济衰落、政治危机和对殖民地的控制日益减弱。该学者旨在说明一战( )
A.爆发的原因 B.复杂的进程 C.战争的性质 D.深远的影响
23.罗斯福说:“从来在美国没有另外一个人比我对资本主义制度的私人企业、私有财产和私人利润有着更坚定的信仰…当这个私人利润和自由企业的制度面临毁灭边沿的时候,是这个政府挽救了它。”其意在表明新政( )
A.彻底消除了经济大危机 B.恢复了自由放任政策
C.解决了社会的根本矛盾 D.维护了资产阶级利益
24.九年级某班同学搜集了《苏联成立宣言》以及宣告苏联停止存在的《阿拉木图宣言》等文献资料,对苏联解体这一历史事件开展探究学习。其最重要探究价值在于( )
A.认识社会主义发展曲折性 B.了解苏联的历史发展演变
C.剖析冷战格局的形成原因 D.认识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战
25.“让世界经济的大海退回到一个一个孤立的小湖泊、小河流,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符合历史潮流的。”这一演讲针对的是( )
A.霸权主义的恶劣行径 B.恐怖主义的日渐抬头
C.逆经济全球化的行为 D.全球生态平衡的破坏
非选择题(共50分)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26.___________年,成吉思汗统一蒙古草原;___________年,元朝统一全国。
27.《___________》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宋应星编写的《___________》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28.状元实业家___________主动放弃高官厚禄,毅然回到家乡创办大生纱厂,带动了很多中国人走上“实业救国”道路;在抗日救亡运动的洪流中,___________创作了《义勇军进行曲》《毕业歌》等名曲,谱写了时代最强音。
29.1923年6月,中国共产党召开第___________次全国代表大会,正式决定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合作;2017年,中国共产党第___________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
30.___________是人类构建世界和平的成果,也是影响最大的国际组织;1995年1月1日,___________正式成立,促进了全球贸易和经济的发展。
三、材料解析题(每小题8分,共40分)
3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所谓“富民”阶层;是中唐以来特别是宋代以来崛起的一个新的社会阶层。在以农业为基础的中国传统社会,他们主要以农业为致富的途径,但也包括以工商等其他途径致富者。宋人苏辙说:“惟州县之间,随其大小,皆有富民。”南宋叶适对富民的重要性作了最全面的阐述。他指出:“富人者,州县之本,上下之所赖也。”宋代以来,国家不断推行改革。历代改革均涉及社会和国家治理的方方面面,但一般来说,均平赋役和整顿吏治始终是国家改革的两个重点。而这两者又均与“富民”阶层紧密相关。“宋王朝对农民的统治是通过户等制而实现”,而乡村组织一级头目基本都是由户等靠前的富民群体来担任。
----摘编自林文勋、杨瑞璟《宋元明清的“富民”阶层与社会结构》
材料二 原本中国古代的城市以城为主,纯粹体现工商贸易功能的市镇,要到唐宋之际才出现,而明朝中后期是一个高峰。尤其是江南苏、松、杭、嘉、湖地区的许多著名市镇,都是在那时形成的。这些市镇中的居民,已经从农业人口中分离出来,大多从事纺织业。工商集贸性质市镇的兴起,使得农业人口与手工业和商业人口的比例发生了变化。而流向城市的大量游民,又成为雇佣工人的后备队伍。城市和商业进一步繁荣,具有明显经济职能的城市在增加。到清朝前期,广东佛山镇在内的“天下四大镇”在专业性市镇的基础上发展成为新兴的城市。
----摘编自朱汉国等《历史学习精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富民”阶层崛起的原因并从国家发展与治理的角度分析“富民”阶层产生的作用。(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江南市镇的特点。并从经济、思想方面等简析明清商品经济发展对中国社会转型产生的影响。(4分)
3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由于早期工业化以抵御外侮为最初动机,兴办军事工业以增强军事力量便成了工业化的第一步。清政府从1865年开始大规模创办军事工业,到1890年共开办军用企业21家……中国的工业化主要不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由工场手工业发展而来,而是通过移植西方资本主义的产业和经济制度逐渐展开的,洋务运动中产生的新式工业,基本上都是通过引进西方的设备、技术、人才,乃至资金和组合方式而开办的。
——摘编自虞和平《中国近代通史(第3卷)》
材料二 辛亥革命以民国取代帝国,诚然来的过于急骤,无论从思想上还是政治上、组织上都缺乏充分的准备,但却是合乎世界政治现代化运动的主流和方向的。辛亥革命推翻了相沿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近代民主共和制度,使民主主义成了正统,而帝王由人主、天子、君父变成了人民的公敌。
——摘编自左玉河《辛亥革命的成功与失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洋务运动在中国早期现代化中的作用。(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4分)
(3)基于对辛亥革命失败原因的反思,新文化运动在近代化道路上又有什么新的突破?(2分)
3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的对外政策是独立自主的,是真正的不结盟。中国不打美国牌,也不打苏联牌,中国也不允许别人打中国牌。中国对外政策的目标是争取世界和平。在争取和平的前提下,一心一意搞现代化建设,发展自己的国家,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材料二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各国要同心协力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这一思想为人类社会实现共同发展、持续繁荣、长治久安绘制了蓝图,反映了中外优秀文化和全人类共同价值追求,指明了国际社会的前进方向,对中国和平发展、世界繁荣进步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这一思想继承和发展了新中国不同时期重大外交思想和主张,是当代中国外交重大创新成果,是中国对世界的重要思想和理论贡献,已多次被联合国文件引用,产生日益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顾保国《新时代新发展理念要览》
(1)根据材料一,指出新时期我国外交政策的特点及主要目的。(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现实意义。(4分)
3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工业革命并未随着铁路、跨大西洋汽船和电报通信的出现而结束。它一直持续到今天,在其发展过程中有几个阶段清晰可见。第一阶段到19世纪中叶,包括如前所述的棉纺织工业的、采矿业的和冶金业的机械化以及蒸汽机的发明及其在工业和运输业中的运用。第二阶段持续到19世纪整个下半叶。它以科学在工业上更直接的应用和大规模生产技术的发展为特征。尽管科学在其发展伊始对工业没有产生什么影响,但它却逐渐成为所有大工业企业的一一个组成部分。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
(1)两次工业革命中影响最为深远的发明分别是什么?(2分)
(2)两次工业革命产生了哪些不同的后果?(要求从两个方面回答:生产力阶段、社会关系的影响)(4分)
(3)第二次工业革命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相比,有哪些主要不同?(2分)
3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范围内国际贸易和跨国投资的壁垒日益消除,生产要素资源在各国之同加速流动,同时,整个世界也日益融合为一个全球大市场,各国企业逐渐开始在全球范围内配置生产要素。一般而言,发达国家重点控到一头一尾的技术设计和管销环节,而把加工制造这一中间环节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生产全球化背景下的无边界组织的形式与发展势》
材料二 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信息技术革命,加快了信息传送的速度,把整个世界空前地联系在一起。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利用各地的优势组织生产,大大地促进了各种生产要素在全球的流动和国际分工。20世纪90年代以来,传统的计划经济国家纷纷放弃计划经济体制,转而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在国际范围内,随着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其成员对本国或本地区市场的控制大大放松,贸易自由化和投资自由化的进程不断加快。
——摘编自左伟清《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1)依据材料一,概括世界经济发展呈现的变化或趋势。(2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变化出现的原因。(4分)
(3)结合所学,指出中国为顺应这一趋势做出了怎样的努力。(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