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刷卷】湖南湘西州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仿真模拟试题7
(含答案)
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汉谟拉比法典》规定:伤害阿维鲁(有公民权的自由民)的眼睛或骨头,必须遭受同样损害的惩罚;伤害穆什根努(无公民权的自由民)的眼睛或骨头,只需赔偿一明那(合505克)银子;伤害奴隶的眼睛或骨头只需向奴隶主赔偿奴隶身价的一半。这体现出该法典( )
A.旨在保护私有财产安全 B.恪守了同态复仇的原则
C.注重维护社会等级秩序 D.呈现出灵活务实的特征
2.阿兹特克人发明了“浮动园地”,让耕者每年可以获得7次收成。有的研究者认为耕种“浮动园地”可养活20万人,有的甚至认为可以养活30万人。据此,“浮动园地”的发明( )
A.扩大了耕地面积 B.保护了生态环境
C.解决了粮食危机 D.增加了作物品种
3.公元673年,大海人成为日本第40代天皇。他万事独裁,将土地、山林和部民一律收归国有,彻底废除了私地部民制度,接着更改爵位,为中小贵族晋身仕途创造条件。据此可知,这一时期的日本( )
A.武士地位快速提升 B.幕藩体制得以建立
C.庄园经济发展迅速 D.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4.有学者写到,西欧城市“市民在法律上是自由的,不像领地上的农奴受种种限制,无需服劳役,无需缴纳货币地租或实物地租,可以自由迁徙,自己择偶”。由此可知,市民阶层的兴起( )
A.打击了国王势力 B.巩固了庄园制度
C.维护了基督教会 D.促进了城市发展
5.下表是欧洲人海上探险所到达的一些地方
时间 地点
1482年 刚果河
1500年 巴西
1521年 菲律宾
1642年 新西兰
据表可知,这些地方的发现( )
A.丰富了人类的地理知识 B.证明了地球中心说的正确性
C.加速欧洲封建势力解体 D.开启了欧洲与各大洲的联系
6.1450年左右,欧洲的方帆船与大三角帆船已经完全结合,前桅与主桅挂方帆,有利于抢风,更适合跨洋远航;后桅则悬挂三角帆,有利于操纵,适于沿岸航行和岛际航行。欧洲造船技术的发展( )
A.印证了地圆学说 B.得益于动力革新
C.引发了科学革命 D.利于开辟新航路
7.番薯在日语中被称为“芋”,17世纪末由葡萄牙人或西班牙人带到日本。萨摩的藩主在鹿儿岛种植番薯,将其称为“唐芋”。后来日本人还用番薯制作烧酒,即“萨摩白波”。这可用于说明( )
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B.欧洲作物品种得到广泛传播
C.亚洲饥饿问题得到有效缓解 D.物种的交流丰富了饮食结构
8.莎士比亚说:“即使我身处果壳之中,我仍以为自己的宇宙之王”。这宣扬了( )
A.天赋人权 B.理性主义 C.自由平等 D.人文主义
9.阅读《19世纪英国三次议会改革》表可知,当时英国( )
1832年改革 重新分配议员名额并修改选民资格,工业资产阶级和农村中的富裕农民得到选举权,选民人数大大增加。
1867年改革 大大降低了选民的财产资格,工人阶级大多得到了选举权
1884—1885年改革 基本实现成年男性的普选权
A.议会权力不断得到加强 B.以和平方式实现普选权
C.内阁实际掌握政府权力 D.政治制度逐渐走向成熟
10.有学者这样评价巴黎公社革命:“这次革命的新特点,还在于他们组成了公社,从而把他们这次革命的真正领导权握在自己手中,同时找到了在革命胜利时把这一权力保持在人民自己手中的办法,即用他们自己的政府机器去代替统治阶级的国家机器、政府机器。”该学者旨在强调巴黎公社( )
A.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尝试 B.并未真正推翻资产阶级统治
C.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 D.失败的主要原因是过于激进
11.在1860—1870年间,美国农场工具和机器的价值增加了10.1%,其中西部增加了102.9%;至1880年,美国全国此项价值增加了50.1%,西部增加了92.2%。这表明当时( )
A.农业技术投资居于各行业首位 B.西部经济发展超过东部地区
C.美国经济政策逐渐向西部倾斜 D.技术革新加速美国西部开发
12.1905年,国大党领导人提拉克在一次集会上说:“工人和农民们,你们必须勇敢地宣布,在现政府的统治下,你们的条件是最可悲的,是不能忍受的。”这说明当时提拉克( )
A.推动印度进行无产阶级革命 B.主张建立工农联盟的国家政权
C.认识到民众动员的重要意义 D.反对印度民族资产阶级的压迫
13.1857年,印度士兵哗变引发民族大起义,东印度公司联合21个土邦镇压,最终支持革命的莫卧儿帝国彻底覆灭。东印度公司也因为成本难以控制、办事不力被英国顺势“削藩”,把管理权交给了国王的内阁。这说明印度民族大起义( )
A.减缓了英国对印的掠夺速度 B.促使印度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C.加速了英属印度的社会转型 D.构建了英印之间的正常贸易通道
14.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在战后的三年中,尽管双方动用了大量的武器,再三发起攻势,但在这条战线上任何一方的移动都未超过10英里。……与各参谋部的计划相反,西线的战斗最后变成了阵地战和消耗战。”导致西线的战斗最后变成阵地战和消耗战的原因不包括( )
A.新式武器的运用 B.意大利的临时倒戈
C.德国速决战的破产 D.交战双方的势均力敌
15.有学者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指出,布尔什维克党当时是把国内战争的需要和坚决消除私人所有制、实现社会主义制度和直接向共产主义过渡联系在一起的。这一观点( )
A.认为布尔什维克党当时的做法并不符合实际
B.认为该政策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C.不利于客观认识新经济政策推行的历史背景
D.不能解释战争结束后继续执行这种政策的原因
16.2020年,美国明尼苏达州黑人男子弗洛伊德遭白人警察暴力执法,激怒了美国民众,一时间全美各地爆发抗议活动,“黑人的命也是命”的横幅尤其引人注目。美国历史上许多领袖曾为黑人的权益而斗争。下列选项中,这些领袖与其主张对应正确的是( )
A.林肯—废除农奴制 B.马丁·路德·金—取消种族隔离
C.帕克斯—推动男女平等 D.罗斯福—废除公共汽车上的隔离制度
非选择题:共4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下图是汉朝与罗马帝国交往的主要路线示意图
材料二
大帆船贸易中最主要的“丝银贸易”,使中国的丝织品进入美洲,而白银流向中国。许多西班牙官员在观察这一贸易时,并不关心西班牙人、菲律宾人在交易中获得了多少商品,甚至在他们看来中国人运来的是自己国家的糟粕,他们的视线只集中在金钱本身。在重商主义指导下,财富就是金银。只要金钱的本体流向国外,就是西班牙的损失。当时,流出的白银大多会留在中国,因此,中国被视为欧洲和亚洲白银的中心。西班牙人认为白银等贵金属外流,也将间接在军事上对西班牙造成威胁。在这种形势下,西班牙国内外反对之声不绝于耳,迫使王室不得不进行干预。
——摘编自韩琦,张昀辰《马尼拉大帆船贸易垄断体制的建立及评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汉朝与罗马帝国交往的特点。(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归纳西班牙对马尼拉大帆船贸易的态度。(6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以上两个时期亚欧之间贸易的相同点。(4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阿拉伯人是亚洲大陆西南端阿拉伯半岛上的游牧民族,以伊斯兰教为精神纽带逐渐发展壮大。他们借助宗教大旗,拿着《古兰经》进行“圣战”,建立了横跨四个古代农耕文明区域的阿拉伯帝国。因而在伊斯兰文明创造过程中大部分阿拉伯人逐渐农耕化,但也有部分人仍以游牧为生计。在伊斯兰社会中,以哈里发为首的贵族最为高贵;非阿拉伯裔的穆斯林,地位比阿拉伯人低;未改信伊斯兰教的异教徒,往往被强迫和诱导改变宗教信仰。
——摘编自刘景华《中古世界兴起的主要文明及特征》
材料二
伊斯兰文明是中世纪穆斯林各族在吸收融汇东西方古典文化的基础上为人类创造的精神和物质财富。当中世纪的欧洲还在黑暗之时,阿拉伯人和穆斯林各族高举知识和学术火矩,通过持续百年之久的翻译运动,完整地保存了古希腊罗马的文化典籍,成为欧洲近代的指路明灯。他们把印度的数字和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传到欧洲,并从西班牙的科尔多瓦到孟加拉的戈尔,修建了诸多堪称世界最优美的一流建筑物,一度在世界建筑史上独领风骚。此外,医学家拉齐斯的《医学集成》,在12至17世纪长达500年的时间里,始终是欧洲各大学的医学教科书。
——摘编自王铁铮《伊斯兰文明的兴起及其对世界文明的贡献》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古时期伊斯兰文明的特征。(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古时期伊斯兰文明的贡献。(6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城市化最突出问题首先是环境污染,工厂的污水排放污染附近河流,城市用水卫生条件差。其次,人口迅速膨胀还带来严重的住房拥挤问题,两人以上共住一间房间从19世纪一直持续到20世纪。再次就是交通拥堵问题。更重要的是,英国在城市化变革中新的社会矛盾涌现出来,例如,社会分配不公和收入差距扩大产生极大不安定因素,犯罪率的提高也是一个普遍规律,1805—1848年英格兰犯罪人数由4605人上升到27816人。因此,从20世纪50年代起,在英国,逆城市化渐成趋势,其城市化水平由1931年的80.4%减至1960年的78.44%,此后的50多年基本不再增长。
——摘编自任泽平《英美城镇化经验与中国城镇化趋势》
材料二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随着家用汽车的普及,英国人口开始大量向小城镇迁移,大中城市周边的卫星城镇迅速兴起。为进一步带动小城镇的发展,英国政府实施了逆城市化行动,将政府部门或其下属机构向小城镇转移,以期带动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小城镇整体经济发展,缩小与大中城市的差距。随后,英国大企业总部落户小城镇也渐成趋势,例如,英国泰晤士水公司总部在斯文登小城,英国燃气公司总部设在温莎小镇。许多跨国企业也把英国总部设在了小城镇,如能源企业E.ON的英国总部在考文垂小城,丰田英国总部在朴次茅斯小城。
——摘编自许燕红《伦敦逆城市化发展“小而精”》
材料三
1978到2017年,中国城镇人口从1.7亿增长到8.1亿,中国经历了大规模快速城镇化过程。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出台《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要求“城市政府应该集中力量搞好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加强各种公用设施的建设,进行环境的综合治理。”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要根据实际,合理控制人口密度。建设一批产城融合、职住平衡、生态宜居、交通便利的郊区新城,推动多中心、郊区化发展。同时,有序推动数字城市建设,提高智能管理能力,逐步解决中心城区人口和功能过密问题。”
——摘编自《百年党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五六十年代英国出现逆城市化的原因和影响。(8分)
(2)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总结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治理的经验。(6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阶段 简介
1917年十月革命后~20世纪20年代末 这一阶段由三个各不相同的时期组成。十月革命后,苏俄出现排除中央对各种经济行为进行严格管理的机会,因时局影响未被利用。1921年,苏俄开始部分地承认生产资料和产品的私有制。20世纪20年代末,苏联领导层制定了三级计划并研究了预算体制
20世纪20年代末~1951年 巨大的成就和许多错误甚至罪行……文化繁荣和恐怖古拉格同时并存。国民经济以史无前例的速度发展,军事工业综合体的生产结构进一步强化
1952~1964年 尝试提高农业经济,开始发展住宅建设,人们从公社房搬到单独的住宅。在国际上成立了经济互助委员会
1965~1975年 指出了计划体制的不足,还对经济职能进行了深刻变革。20世纪70年代,野心重新取代了健康的经济思想,改革陷入停滞
1976~1985年 开展强化劳动纪律、反酗酒运动及反腐败斗争;在减少计划指标数量方面虽然也在继续努力,但态度并不坚决
1986~1990年 扩大各加盟共和国的政治和经济独立性;接受西方指导,出台“500天计划”,以迅速地向市场过渡;放弃苏共的领导地位
——摘编自列·伊·阿巴尔金《苏联经济的命运、矛盾及其发展演变》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苏(俄)联经济”这一主题,自拟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成文。)
参考答案示例
选择题
1.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在《汉谟拉比法典》中,同样是伤害一个人眼睛或骨头,面对公民权和没有公民权的人,社会等级不一样的人,伤人者受到的处罚也不一样,这体现了《汉谟拉比法典》注重维护社会等级秩序,故选C项;《汉谟拉比法典》维护的是奴隶主贵族的利益,旨在巩固奴隶主贵族的统治,排除A项;同态复仇,简单来说,就是“以眼还眼,以牙还牙”的一种报复方式,具体指的是当某个人受到伤害时,受害方会对加害方施以与其所受伤害相同的报复,排除B项;灵活务实指的是根据不同的情况调整策略,同时又注重实际,材料体现的是社会等级性,排除D项。
2.
【答案】A
【解析】据材料“让耕者每年可以获得7次收成”及所学可知,“浮动园地”的出现使得原本不能利用的水域也可以进行耕种,这显然扩大了耕地面积,故选A项;“浮动园地”是从湖中捞起淤泥,堆积在固定于水中的木排上而形成,不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措施,排除B项;解决了粮食危机过于绝对,只是说能提高粮食产量,排除C项;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增加了可耕种面积,而非作物品种的增加,排除D项。
3.
【答案】D
【解析】据材料信息“673年,日本天皇万事独裁”并结合所学646年日本进行“大化改新”,经过约半个世纪的改革,日本模仿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国家,可得出此时日本中央集权加强,故选D项;根据所学10世纪日本的中央集权体制开始瓦解,贵族及庄园领主为保护财产豢养武士,武士集团的重要性日益增强,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根据所学12世纪末,武士集团的首领源赖朝在镰仓建立了自己的军事机构——幕府,并从朝廷获得了镇压叛乱、征收赋税等权力,日本进入幕府政治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根据所学10世纪日本的中央集权体制开始瓦解。随着新土地的开垦,贵族、佛寺和神社广占土地,形成庄园,庄园经济发展,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
4.
【答案】D
【解析】略
5.
【答案】A
【解析】据表格,15—17世纪,欧洲人海上探险到达了亚洲菲律宾、美洲巴西、非洲刚果河、大洋洲新西兰等之前不了解的地方,丰富了人类的地理知识,故选A项;材料所述为不同探险家的海上探险活动,不是研究宇宙的中心,且地球中心说是错误的,排除B项;新航路开辟后的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以及殖民扩张,促进西欧资本主义发展,加速欧洲封建势力解体,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在15世纪以前欧洲就与亚洲、非洲存在联系,排除D项。
6.
【答案】D
【解析】据材料可知,在1450年左右,欧洲造船技术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而造船技术的提高为地理大发现提供了客观条件,故选D项;1519—-1522年麦哲伦船队的环球航行印证了地圆学说,排除A项;根据材料可知当时船的动力还是风力,没有出现动力革新,排除B项;16—17世纪,欧洲的自然科学研究取得重大突破,近代科学兴起,被称为 “科学革命 ”, C项时空不符,排除C项。
7.
【答案】D
【解析】据题干所述的番薯传入日本、种植、命名及被用于制作酒的过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过程体现了新航路开辟后物种的跨洲际交流,尤其是美洲作物向亚洲传播,丰富了当地的饮食结构,故选D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发生在19世纪中期工业革命之后,排除A项;番薯原产自美洲,并非欧洲的作物品种,排除B项;材料没有提到番薯的种植和使用缓解了亚洲的饥饿问题,排除C项。
8.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莎士比亚的言论强调自身的价值,并结合所学莎士比亚是文艺复兴后期的杰出代表,他的作品充分体现了人文主义的政治理想和道德观念,可得出他的言论体现人文主义,故选D项;根据所学启蒙思想家对未来社会提出了一些基本的政治思想,如天赋人权,与莎士比亚所处的文艺复兴时期内涵不符,排除A项;根据所学“理性”是启蒙运动的精神内核,与莎士比亚所处的文艺复兴时期内涵不符,排除B项;根据所学启蒙思想家对未来社会提出了一些基本的政治思想,如平等、自由、法治和权力制衡等,与莎士比亚所处的文艺复兴时期内涵不符,排除C项。
9.
【答案】D
【解析】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英国经过19世纪的三次议会改革,拥有选举权的人范围扩大,反映了民主范围的扩大,体现了英国议会制度逐渐走向成熟,故选D项;材料主旨不是在强调议会与国王(君主)的斗争,未体现议会权力不断加强,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拥有选举权的英国国民范围的扩大,但此时期女性尚未获得普选权,无法得出“实现普选权”的结论,排除B项;材料强调议会制度的不断完善过程,未体现内阁实际掌握政府权力,排除C项。
10.
【答案】A
【解析】略
11.
【答案】D
【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美国农场工具和机器的价值呈现出增加的情况,其中西部地区的增幅较高,说明技术革新促进了美国西部地区的开发及发展,故选D项;材料未涉及其他行业的相关信息,没有比较,无法得出农业技术投资具有首位的结论,排除A项;材料强调技术革新对西部地区开发的作用,未涉及东西部经济发展的比较信息,排除B项;材料仅涉及技术革新的影响,无法得出经济政策倾斜于西部地区的结论,排除C项。
12.
【答案】C
【解析】材料提及提拉克呼吁工人、农民勇敢地宣布自己被压迫、剥削的不平等困境,表明提拉克认识到了要动员工人、农民等广大民众参与革命,故选C项;国大党在印度进行资产阶级革命,不是无产阶级革命,排除A项;提拉克希望建立资产阶级的国家政权,排除B项;“印度民族资产阶级”不合史实,应为“英国殖民主义”,排除D项。
13.
【答案】C
【解析】题目描述了1857年印度士兵哗变引发的民族大起义,以及这一事件对东印度公司和英属印度社会的影响。特别指出了东印度公司因管理成本难以控制和办事不力,其权力被英国政府收回,管理权交给了国王的内阁。东印度公司权力的转移,以及英国政府直接管理印度,都标志着英属印度社会的重大变革。这种变革不仅仅是政治上的,还包括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多个方面,故选C项;到19世纪中后期,英国几乎控制了印度全境,“减缓了英国对印的掠夺速度”这一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17世纪初,英国人来到印度,通过东印度公司,采取直接抢掠、侵占土地、强征巨额土地税、种植并走私鸦片等方式,促使印度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排除B项;题目中并没有提及贸易通道的建立或改善,而是强调了政治权力的转移,排除D项。
14.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1915年4月意大利彻底与三国同盟条约决裂,加入协约国阵营,并对奥匈帝国宣战,直到1916年8月28日才对德宣战,而且意大利战线在一战是另外一个次要战场,是与奥匈帝国军队作战,不是西线,故B项错误,符合题意;据材料“双方动用了大量的武器”结合所学可知,一战变成旷日持久的阵地战的原因是,新型杀伤力武器更有利于防守,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据材料“西线的战斗最后变成了阵地战和消耗战”结合所学可知,因为协约国在面积、人口、资源等方面都远胜于同盟国,还占有广阔的殖民地,利于长期作战;同盟国军队虽装备精良、训练有素,战争准备充分,但其人口、资源等无法同协约国相比,利于速决战;战争转入相持,对后者不利,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据材料“在这条战线上任何一方的移动都未超过10英里”可知,作战双方没有一方具有绝对优势,西线战场双方势均力敌,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15.
【答案】B
【解析】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布尔什维克党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期,将国内战争的需要与直接消除私人所有制、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过渡联系在一起,这反映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核心内容,即采取一系列极端措施来支持前线的战争,并试图通过这一政策迅速过渡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该学者指出了政策本身的局限性或问题,认为该政策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故选B项;据材料“国内战争的需要”可知,布尔什维克党当时的做法符合实际,但该学者的观点核心是政策的意图和其与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联系,A项以偏概全,排除A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国内战争情况下的应急措施,是为解决战时经济困难而制定的,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利于恢复和发展经济,引发了新的政治和经济危机,故列宁提出了“新经济政策”,材料中的观点有利于客观认识新经济政策推行的历史背景,排除C项;布尔什维克党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作为“消除私人所有制、实现社会主义制度”“直接向共产主义过渡联系在一起”,这一观点有助于解释战争结束后继续执行这种政策的原因,排除D项。
16.
【答案】B
【解析】 马丁·路德·金是美国历史上著名的黑人领袖,他致力于反对种族歧视和争取黑人的平等权利,主张取消种族隔离。这与材料中描述的为黑人权益而斗争的领袖相符,故选B项;林肯主张废除美国的奴隶制,而非农奴制。这与黑人的权益斗争直接相关,但表述不准确,排除A项;罗莎·帕克斯是著名的非裔美国妇女,她因在公共汽车上拒绝为白人让座而引发了蒙哥马利巴士抵制运动,但她并没有直接推动男女平等,排除C项;1955年,蒙哥马利市黑人开展了长达一年多的“罢乘公共汽车”运动,迫使地方当局废除了公共汽车上的隔离制度,与罗斯福无关,排除D项。
非选择题
17.
【答案】
(1)特点:陆路与水路交通线并行;交往路线漫长,途径地区多;以“陆上丝绸之路”为主。(4分)
(2)态度:西班牙对马尼拉大帆船贸易的态度是复杂且矛盾的。一方面,西班牙人通过这一贸易路线将中国的丝织品带入美洲,满足了当地市场的需求,同时也为西班牙带来了丰厚的经济利益。然而,另一方面,由于白银大量流向中国,导致西班牙国内白银短缺,影响了其货币体系的稳定和经济发展。(6分)
(3)相同点:贸易商品的互补性;文化交流的加深;经济利益的驱动;政治因素的影响。(4分)
18.
【答案】
(1)特征:属于征服者文明;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相结合;以单一宗教为核心;等级色彩明显。(6分)
(2)贡献:丰富了人类文明的内涵;保留了大量西方古典文化典籍,促进了近代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发展;沟通了东西方文明,有利于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互鉴;推动了东西方科教文化事业的发展;推动了建筑艺术的发展。(6分)
19.
【答案】
(1)原因:工业化的弊端凸显;现代交通的发达;政府的倡导;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的提高。(4分)
影响:有利于缓解“城市病”;有利于城乡产业结构的优化;有利于推动城市文明的扩散和城乡资源的流动;有利于振兴乡镇经济,缩小城乡差距;客观上推动了城市化更广泛地传播。(4分)
(2)经验:坚持党的领导;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制定法律法规保障城市治理;做好城市规划,加强公用设施建设;控制人口密度,推动卫星城建设;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城市智能化管理水平。(6分)
20.
【答案】
示例一:
论题:经济政策的制定要立足于社会发展的现实。(2分)
阐述:十月革命后,面对国内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的现状,苏俄政府推出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利用国家权力对国内资源实行军事化管理,保障了新生政权。但是这一政策是建立在对农民压迫和对市场否定的基础上,当国内环境相对和平时,便成为中下层百姓的负担。1921年,列宁等人立足于苏俄是一个工业欠发达的农业大国的现实,推出了新经济政策,发挥市场在经济发展中的积极作用,用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缓解了农民的压力,使得苏俄经济得以快速恢复和发展。苏联建立后,斯大林等领导人不顾苏联的社会现实,强行用行政权力全面干预社会经济发展,并以牺牲农业和轻工业的方式弥补工业发展落后的不足,虽然短期内实现了苏联由农业大国向工业强国的转变,但也使苏联经济发展日益畸形。二战后,面对日益困难的经济局面,苏联领导人虽进行了经济改革,但为了维护自身的政治权力和与美国争夺全球霸权,改革多浅尝辄止,加速了社会经济的恶化,并最终导致苏联的解体。(8分)
总之,社会经济政策的制定要与国家发展的实际国情相结合,这样才能提升国家综合国力。(2分)
示例二:
论题:国际环境影响苏联(俄)经济政策。(2分)
阐述:十月革命后,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面临国内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为此,苏俄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现了国家对社会经济的全面掌控,有力地保障了十月革命的胜利果实。20世纪20年代初,西欧各国面临战后经济恢复的问题,与苏俄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趋于缓和,这为苏俄转向新经济政策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20世纪20年代末,在经济大危机的冲击下,法西斯势力逐渐抬头,欧洲政局日益动荡,为缓和经济危机,欧美与苏联的经济合作也日益扩大。在建设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迫切愿景下,苏联开始实施计划经济体制,既创造了苏联工业奇迹,也为后来经济结构失衡埋下隐患。二战后的苏联领导人虽然针对日益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进行了多次改革,但由于冷战的影响和维护政治权力的需要,改革或不彻底或半途而废。至20世纪末,在美苏“和平”的幻影中,戈尔巴乔夫全面倒向“市场化”,并选择放弃苏共的领导地位,最终导致苏联解体。(8分)
总之,苏联(俄)的经济政策一直受到国际环境的影响,前期顺势而为推动了苏联(俄)社会的快速发展,后期的故步自封则阻碍了苏联社会的转型,加速了苏联解体。(2分)
(“示例”仅供参考,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
【必刷卷】湖南湘西州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仿真模拟试题7
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汉谟拉比法典》规定:伤害阿维鲁(有公民权的自由民)的眼睛或骨头,必须遭受同样损害的惩罚;伤害穆什根努(无公民权的自由民)的眼睛或骨头,只需赔偿一明那(合505克)银子;伤害奴隶的眼睛或骨头只需向奴隶主赔偿奴隶身价的一半。这体现出该法典( )
A.旨在保护私有财产安全 B.恪守了同态复仇的原则
C.注重维护社会等级秩序 D.呈现出灵活务实的特征
2.阿兹特克人发明了“浮动园地”,让耕者每年可以获得7次收成。有的研究者认为耕种“浮动园地”可养活20万人,有的甚至认为可以养活30万人。据此,“浮动园地”的发明( )
A.扩大了耕地面积 B.保护了生态环境
C.解决了粮食危机 D.增加了作物品种
3.公元673年,大海人成为日本第40代天皇。他万事独裁,将土地、山林和部民一律收归国有,彻底废除了私地部民制度,接着更改爵位,为中小贵族晋身仕途创造条件。据此可知,这一时期的日本( )
A.武士地位快速提升 B.幕藩体制得以建立
C.庄园经济发展迅速 D.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4.有学者写到,西欧城市“市民在法律上是自由的,不像领地上的农奴受种种限制,无需服劳役,无需缴纳货币地租或实物地租,可以自由迁徙,自己择偶”。由此可知,市民阶层的兴起( )
A.打击了国王势力 B.巩固了庄园制度
C.维护了基督教会 D.促进了城市发展
5.下表是欧洲人海上探险所到达的一些地方
时间 地点
1482年 刚果河
1500年 巴西
1521年 菲律宾
1642年 新西兰
据表可知,这些地方的发现( )
A.丰富了人类的地理知识 B.证明了地球中心说的正确性
C.加速欧洲封建势力解体 D.开启了欧洲与各大洲的联系
6.1450年左右,欧洲的方帆船与大三角帆船已经完全结合,前桅与主桅挂方帆,有利于抢风,更适合跨洋远航;后桅则悬挂三角帆,有利于操纵,适于沿岸航行和岛际航行。欧洲造船技术的发展( )
A.印证了地圆学说 B.得益于动力革新
C.引发了科学革命 D.利于开辟新航路
7.番薯在日语中被称为“芋”,17世纪末由葡萄牙人或西班牙人带到日本。萨摩的藩主在鹿儿岛种植番薯,将其称为“唐芋”。后来日本人还用番薯制作烧酒,即“萨摩白波”。这可用于说明( )
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B.欧洲作物品种得到广泛传播
C.亚洲饥饿问题得到有效缓解 D.物种的交流丰富了饮食结构
8.莎士比亚说:“即使我身处果壳之中,我仍以为自己的宇宙之王”。这宣扬了( )
A.天赋人权 B.理性主义 C.自由平等 D.人文主义
9.阅读《19世纪英国三次议会改革》表可知,当时英国( )
1832年改革 重新分配议员名额并修改选民资格,工业资产阶级和农村中的富裕农民得到选举权,选民人数大大增加。
1867年改革 大大降低了选民的财产资格,工人阶级大多得到了选举权
1884—1885年改革 基本实现成年男性的普选权
A.议会权力不断得到加强 B.以和平方式实现普选权
C.内阁实际掌握政府权力 D.政治制度逐渐走向成熟
10.有学者这样评价巴黎公社革命:“这次革命的新特点,还在于他们组成了公社,从而把他们这次革命的真正领导权握在自己手中,同时找到了在革命胜利时把这一权力保持在人民自己手中的办法,即用他们自己的政府机器去代替统治阶级的国家机器、政府机器。”该学者旨在强调巴黎公社( )
A.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尝试 B.并未真正推翻资产阶级统治
C.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 D.失败的主要原因是过于激进
11.在1860—1870年间,美国农场工具和机器的价值增加了10.1%,其中西部增加了102.9%;至1880年,美国全国此项价值增加了50.1%,西部增加了92.2%。这表明当时( )
A.农业技术投资居于各行业首位 B.西部经济发展超过东部地区
C.美国经济政策逐渐向西部倾斜 D.技术革新加速美国西部开发
12.1905年,国大党领导人提拉克在一次集会上说:“工人和农民们,你们必须勇敢地宣布,在现政府的统治下,你们的条件是最可悲的,是不能忍受的。”这说明当时提拉克( )
A.推动印度进行无产阶级革命 B.主张建立工农联盟的国家政权
C.认识到民众动员的重要意义 D.反对印度民族资产阶级的压迫
13.1857年,印度士兵哗变引发民族大起义,东印度公司联合21个土邦镇压,最终支持革命的莫卧儿帝国彻底覆灭。东印度公司也因为成本难以控制、办事不力被英国顺势“削藩”,把管理权交给了国王的内阁。这说明印度民族大起义( )
A.减缓了英国对印的掠夺速度 B.促使印度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C.加速了英属印度的社会转型 D.构建了英印之间的正常贸易通道
14.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在战后的三年中,尽管双方动用了大量的武器,再三发起攻势,但在这条战线上任何一方的移动都未超过10英里。……与各参谋部的计划相反,西线的战斗最后变成了阵地战和消耗战。”导致西线的战斗最后变成阵地战和消耗战的原因不包括( )
A.新式武器的运用 B.意大利的临时倒戈
C.德国速决战的破产 D.交战双方的势均力敌
15.有学者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指出,布尔什维克党当时是把国内战争的需要和坚决消除私人所有制、实现社会主义制度和直接向共产主义过渡联系在一起的。这一观点( )
A.认为布尔什维克党当时的做法并不符合实际
B.认为该政策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C.不利于客观认识新经济政策推行的历史背景
D.不能解释战争结束后继续执行这种政策的原因
16.2020年,美国明尼苏达州黑人男子弗洛伊德遭白人警察暴力执法,激怒了美国民众,一时间全美各地爆发抗议活动,“黑人的命也是命”的横幅尤其引人注目。美国历史上许多领袖曾为黑人的权益而斗争。下列选项中,这些领袖与其主张对应正确的是( )
A.林肯—废除农奴制 B.马丁·路德·金—取消种族隔离
C.帕克斯—推动男女平等 D.罗斯福—废除公共汽车上的隔离制度
非选择题:共4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下图是汉朝与罗马帝国交往的主要路线示意图
材料二
大帆船贸易中最主要的“丝银贸易”,使中国的丝织品进入美洲,而白银流向中国。许多西班牙官员在观察这一贸易时,并不关心西班牙人、菲律宾人在交易中获得了多少商品,甚至在他们看来中国人运来的是自己国家的糟粕,他们的视线只集中在金钱本身。在重商主义指导下,财富就是金银。只要金钱的本体流向国外,就是西班牙的损失。当时,流出的白银大多会留在中国,因此,中国被视为欧洲和亚洲白银的中心。西班牙人认为白银等贵金属外流,也将间接在军事上对西班牙造成威胁。在这种形势下,西班牙国内外反对之声不绝于耳,迫使王室不得不进行干预。
——摘编自韩琦,张昀辰《马尼拉大帆船贸易垄断体制的建立及评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汉朝与罗马帝国交往的特点。(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归纳西班牙对马尼拉大帆船贸易的态度。(6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以上两个时期亚欧之间贸易的相同点。(4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阿拉伯人是亚洲大陆西南端阿拉伯半岛上的游牧民族,以伊斯兰教为精神纽带逐渐发展壮大。他们借助宗教大旗,拿着《古兰经》进行“圣战”,建立了横跨四个古代农耕文明区域的阿拉伯帝国。因而在伊斯兰文明创造过程中大部分阿拉伯人逐渐农耕化,但也有部分人仍以游牧为生计。在伊斯兰社会中,以哈里发为首的贵族最为高贵;非阿拉伯裔的穆斯林,地位比阿拉伯人低;未改信伊斯兰教的异教徒,往往被强迫和诱导改变宗教信仰。
——摘编自刘景华《中古世界兴起的主要文明及特征》
材料二
伊斯兰文明是中世纪穆斯林各族在吸收融汇东西方古典文化的基础上为人类创造的精神和物质财富。当中世纪的欧洲还在黑暗之时,阿拉伯人和穆斯林各族高举知识和学术火矩,通过持续百年之久的翻译运动,完整地保存了古希腊罗马的文化典籍,成为欧洲近代的指路明灯。他们把印度的数字和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传到欧洲,并从西班牙的科尔多瓦到孟加拉的戈尔,修建了诸多堪称世界最优美的一流建筑物,一度在世界建筑史上独领风骚。此外,医学家拉齐斯的《医学集成》,在12至17世纪长达500年的时间里,始终是欧洲各大学的医学教科书。
——摘编自王铁铮《伊斯兰文明的兴起及其对世界文明的贡献》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古时期伊斯兰文明的特征。(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古时期伊斯兰文明的贡献。(6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城市化最突出问题首先是环境污染,工厂的污水排放污染附近河流,城市用水卫生条件差。其次,人口迅速膨胀还带来严重的住房拥挤问题,两人以上共住一间房间从19世纪一直持续到20世纪。再次就是交通拥堵问题。更重要的是,英国在城市化变革中新的社会矛盾涌现出来,例如,社会分配不公和收入差距扩大产生极大不安定因素,犯罪率的提高也是一个普遍规律,1805—1848年英格兰犯罪人数由4605人上升到27816人。因此,从20世纪50年代起,在英国,逆城市化渐成趋势,其城市化水平由1931年的80.4%减至1960年的78.44%,此后的50多年基本不再增长。
——摘编自任泽平《英美城镇化经验与中国城镇化趋势》
材料二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随着家用汽车的普及,英国人口开始大量向小城镇迁移,大中城市周边的卫星城镇迅速兴起。为进一步带动小城镇的发展,英国政府实施了逆城市化行动,将政府部门或其下属机构向小城镇转移,以期带动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小城镇整体经济发展,缩小与大中城市的差距。随后,英国大企业总部落户小城镇也渐成趋势,例如,英国泰晤士水公司总部在斯文登小城,英国燃气公司总部设在温莎小镇。许多跨国企业也把英国总部设在了小城镇,如能源企业E.ON的英国总部在考文垂小城,丰田英国总部在朴次茅斯小城。
——摘编自许燕红《伦敦逆城市化发展“小而精”》
材料三
1978到2017年,中国城镇人口从1.7亿增长到8.1亿,中国经历了大规模快速城镇化过程。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出台《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要求“城市政府应该集中力量搞好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加强各种公用设施的建设,进行环境的综合治理。”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要根据实际,合理控制人口密度。建设一批产城融合、职住平衡、生态宜居、交通便利的郊区新城,推动多中心、郊区化发展。同时,有序推动数字城市建设,提高智能管理能力,逐步解决中心城区人口和功能过密问题。”
——摘编自《百年党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五六十年代英国出现逆城市化的原因和影响。(8分)
(2)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总结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治理的经验。(6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阶段 简介
1917年十月革命后~20世纪20年代末 这一阶段由三个各不相同的时期组成。十月革命后,苏俄出现排除中央对各种经济行为进行严格管理的机会,因时局影响未被利用。1921年,苏俄开始部分地承认生产资料和产品的私有制。20世纪20年代末,苏联领导层制定了三级计划并研究了预算体制
20世纪20年代末~1951年 巨大的成就和许多错误甚至罪行……文化繁荣和恐怖古拉格同时并存。国民经济以史无前例的速度发展,军事工业综合体的生产结构进一步强化
1952~1964年 尝试提高农业经济,开始发展住宅建设,人们从公社房搬到单独的住宅。在国际上成立了经济互助委员会
1965~1975年 指出了计划体制的不足,还对经济职能进行了深刻变革。20世纪70年代,野心重新取代了健康的经济思想,改革陷入停滞
1976~1985年 开展强化劳动纪律、反酗酒运动及反腐败斗争;在减少计划指标数量方面虽然也在继续努力,但态度并不坚决
1986~1990年 扩大各加盟共和国的政治和经济独立性;接受西方指导,出台“500天计划”,以迅速地向市场过渡;放弃苏共的领导地位
——摘编自列·伊·阿巴尔金《苏联经济的命运、矛盾及其发展演变》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苏(俄)联经济”这一主题,自拟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成文。)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必刷卷】湖南湘西州2023-2024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仿真模拟试题7(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