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学期 期末综合复习与检测 历史试题
时间:50分钟 满分: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面的图文材料都与哪一制度有关( )
喧喧车马欲朝天,人探东堂榜已悬。 万里便随金鹭鸶,三台仍借玉连钱。 花浮酒影形霞烂, 日照衫光瑞色鲜。 十二街前楼阁上、卷帘谁不看神仙。 ——[唐] 徐夤《放榜日》
A.三省六部制 B.分封制 C.科举制 D.行省制
【答案】C
【知识点】科举制的创立与完善
【解析】根据材料中信息可知,左图是唐朝徐黄的《放榜日》,中图是《科举考生看榜图》,右图是《雁塔题名碑》,如图的三则材料都与科举制有关,C符合题意;
三省六部制是隋唐时期发展并完善的政治制度,与科举考试与放榜等信息无关,排除A;
分封制是西周实行的政治制度,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与材料中图文无关,排除B;
行省制度为元朝时期地方管理制度,与放榜题名等信息无关,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科举制度。难度适中,准确识读图片信息,掌握科举制度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2.马克思曾说:“印度过去的全部历史,如果还算得上历史的话,就是一次次被异族征服的历史。而这部巨著则在重建印度史学的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它是?( )
A.《史记》 B.《大唐西域记》
C.《梦溪笔谈》 D.《西游记》
【答案】B
【知识点】鉴真与玄奘
【解析】 A .《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与材料“重建印度史学”不符,故 A 错误;
B .《大唐西域记》记载的是玄奘从长安(今西安)出发西行亲身游历西域的所见所闻,其中包括有两百多个国家和城邦,还有许多不同的民族。《大唐西域记》是研究印度、尼泊尔、巴基斯坦、孟加拉、斯里兰卡等地古代历史地理的重要文献,为各国学者所重视。符合题意,故 B 正确;
C .《梦溪笔谈》,是一部涉及古代中国自然科学、工艺技术及社会历史现象的综合性笔记体著作。与材料“重建印度史学”不符,故 C 错误;
D .《西游记》是我国古代的长篇小说。 与材料“重建印度史学”不合,故D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解答此类必须认真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和观点。
3.透过现象看本质是评价历史现象的重要方法。下列表述属于揭示历史现象本质的是( )
A.唐朝时期发明并推广了曲辕犁和筒车
B.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
C.南宋和金的分界线是淮水至大散关一带
D.我国在隋唐时期发明了雕版印刷术
【答案】B
【知识点】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解析】现象是事物的表面的特征和外部联系,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和内部联系。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体现了透过现象看本质。
ACD三项只是现象,而没有体现本质,不符合题意;
B项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属于揭示历史现象本质,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历史现象和历史本质及学生的理解能力。注意区分历史现象和历史本质。
4.宋代对于较为重要的中央机构,多重叠设置;在地方大区的路级建制则分立多个平级机构,互不统属,在州郡一级则特设通判一职,与知州并列;等等。这说明宋代( )
A.重视权力制约 B.行政效率提高
C.重文轻武 D.君相矛盾弱化
【答案】A
【知识点】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重文轻武的政策
【解析】依据题干“对于较为重要的中央机构,多重叠设置;在地方大区的路级建制则分立多个平级机构,互不统属,在州郡一级则特设通判一职,与知州并列”和所学知识可知,宋代重视中央和地方机构的权力制约,让各级官员或机构彼此牵制,从而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A项正确;
宋代这一举措造成机构重叠,不利于行政效率提高,排除B项;
重文轻武指的是宋朝提高文官的地位而抑制武将,与题干所述现象不符,排除C项;
题干没有涉及皇帝与丞相之间的矛盾,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宋代政治的认识。
5.《宋史》记载,“帝(宋真宗)遣曹利用如军中议岁币,曰:百万以下皆可许也。”寇准待利用至,语曰:“虽有,汝所许毋过三十万,过三十万,吾斩汝矣。”与材料相关的史实是( )
A.澶渊之盟 B.宋夏和约 C.宋金议和 D.宋蒙议和
【答案】A
【知识点】辽与北宋的和战
【解析】宋真宗时(1004年),辽大举进攻北宋,宰相寇准力劝宋真宗来到澶州城,宋军士气大振,打退辽军。第二年辽宋议和,辽朝退兵,宋朝给辽岁币,史称澶渊之盟,此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和平局面。
A项澶渊之盟与材料相关,符合题意;
B项宋夏和约与材料无关,不符合题意;
C项宋金议和与材料无关,不符合题意;
D项宋蒙议和与材料无关,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澶渊之盟的相关知识及学生的识记和分析能力。掌握澶渊之盟的相关知识,关键是对材料信息的解读。
6.和唐朝相比,宋朝时商品经济更加活跃,城市商业贸易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以下图片能说明此现象的是( )
A.白兔商标 B.“交子” C.《货郎图》 D.《耕获图》
【答案】C
【知识点】宋代的经济发展
【解析】据题干“和唐朝相比,宋朝时商品经济更加活跃,城市商业贸易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和所学知识可知,《货郎图》反映了宋代商业贸易突破了空间的限制,深入到了乡村或城镇,C项正确;
“白兔商标”说明宋代商业发展中已经有了商标意识,但是与题干现象不符,排除A项;
“交子”是北宋前期四川发行的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但是与题干现象不符,排除B项;
《耕获图》反映了宋代农业经济的发展,与题干现象不符,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是识图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宋代经济发展的认识。
7.辽先后创制契丹大字、小字,用以刻石立碑,还进行文学创作。金创制了女真文字,在科举中开设女真进士科,用女真文字答题。西夏文通过出土文献大量保存下来,包括佛经、法律、字典等。成吉思汗命人使用畏兀儿文字拼写蒙古语,形成畏兀体蒙古文。这说明( )
A.统治者注重本民族文化建设 B.少数民族文化获得独立发展
C.各民族文化呈现相互交融趋势 D.国家强盛有利于推动文化繁荣
【答案】C
【知识点】契丹族与党项族;蒙古族的兴起与蒙古灭夏金
【解析】依据题干“辽先后创制契丹大字、小字,用以刻石立碑,还进行文学创作。金创制了女真文字,在科举中开设女真进士科,用女真文字答题。西夏文通过出土文献大量保存下来,包括佛经、法律、字典等。成吉思汗命人使用畏兀儿文字拼写蒙古语,形成畏兀体蒙古文”和所学知识可知,辽、金、西夏等少数民族政权受到汉文化的影响,如仿效汉字创制了本民族文字、实行科举制度、建立法律制度等,而蒙古文的形成也受到其他少数民族文字的影响,由此可见,各民族文化呈现相互交融的趋势,C项正确;
题干的主旨是民族文化的相互交融,并非强调统治者注重本民族文化建设,排除A项;
依据题干可知少数民族文化也有受到汉族等民族文化的影响,并非独立发展,排除B项;
题干没有涉及国家强盛与文化繁荣的关系,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民族交融的认识。
8.今年三月底,蔡英文以“过境美国”之名窜美谋独,遭到海内外华人共同谴责。因为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历史上中央政权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是( )
A.澎湖巡检司 B.台湾行省 C.中书省 D.台湾府
【答案】A
【知识点】元朝的疆域及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元朝统一中国后设立澎湖巡检司,管辖台湾等地,这是历史上中央政权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A项正确;
清朝前期康熙年间,清军进入台湾,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1885年清政府改设台湾行省,但都是在元朝之后,排除BD项;
中书省是元朝的最高行政机构,排除C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澎湖巡检司的认识。
9.某同学选用了如下图片对宋元时期进行研究性学习。他确立的研究主题应该是( )
A.科技发展 B.商业繁荣 C.民族交融 D.政权并立
【答案】A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科技——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
【解析】根据图片“泥活字板”可知,反映的史实是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根据图片“南宋持罗盘陶俑”可知,反映的史实是指南针在南宋的使用,根据图片“宋代火器”可知,火药用于军事,这些都充分说明了他确立的研究主题应该是科技发展,A项正确;
题干材料涉及科技,与商业无关,排除B项;
题干材料涉及科技,没有体现出民族交融,排除C项;
题干材料涉及科技,没有涉及政权并立,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宋元科技发展的认识。
10.揭示历史的因果联系,是历史学习的重要且标。下列史事与结果之间的因果对应关系不正确的是( )
A.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勤勉治国——贞观之治、开元盛世
B.清朝的文字狱与文化专制——中国思想和学术发展与进步受阻
C.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励精图治——清朝前期社会经济发展
D.明朝科举考试的内容变化——促进了明朝经济的发展
【答案】D
【知识点】科举考试的变化
【解析】为了选拔听命于皇帝的官吏,明政府规定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内命题,考生只能根据指定的观点答卷,不准发挥自己的见解。答卷的文体必须分成八个部分,称为八股文。明朝统治者用“八股取士”来禁锢知识分子思想。许多读书人不讲求实际学问。考中做官的,很多成为皇帝的忠实奴仆。明朝时期,科举考试的范围是“四书”“五经”,从朱熹的《四书集注》中出题,对题目的解释也要以《四书集注》为依据,不得自己随意发挥。此举严重禁锢了知识分子的思想,扼杀了人们的聪明才智,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ABC三项因果对应关系都正确,不符合题意;
D项明朝科举考试的内容变化——促进了明朝经济的发展因果对应关系不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历史事件之间的因果联系。理解并识记明朝时期的八股取士的影响的相关史实。
11. “郑和这次远航共有船只六十二艘每船可容千余人船上有航海图、罗盘针,只要不抢掠宝船的货物,或先向郑和的舰队进行袭击,郑和是不使用武力的。”材料表明“郑和这次远航”的特点不包括( )
A.规模较大 B.利润丰厚 C.技术先进 D.和平交往
【答案】B
【知识点】郑和下西洋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郑和这次远航共有船只六十二艘每船可容千余人船上有航海图、罗盘针,只要不抢掠宝船的货物,或先向郑和的舰队进行袭击,郑和是不使用武力的。”可知,郑和下西洋规模大、技术先进、和平交往,与利润丰厚无关,B符合题意;
根据题干“郑和这次远航共有船只六十二艘……每船可容千余人”可知,说明规模大,排除A;
根据题干“船上有航海图、罗盘针”说明技术先进,排除C;
根据题干“只要不抢掠宝船的货物,或先向郑和的舰队袭击,郑和是不使用武力的”说明郑和远航是和平交往,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郑和下西洋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2.著名的赵州桥所在的省区是( )
A.河南省 B.河北省 C.山西省 D.陕西省
【答案】B
【知识点】中国古代重要工程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赵州桥史实的识记。依据北师大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7课重大发明与科技创新,第三子目赵州桥中的内容:“赵州桥,在一千三百多年间,它历经多次大地震和暴雨洪水的考验,依然屹立在洨河上,被誉为‘世界建桥史上的一个奇迹’。”,洨河位于今河北省赵县境内,可知,著名的赵州桥所在的省区是河北省,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主要考查学生对赵州桥史实的识记。对于这一内容,还可以考查赵州桥的设计、建造和影响。
13.清朝前期统治者处理边疆民族关系时,“因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能够印证该观点的是( )
A.册封达赖、班禅
B.在中央设宣政院加强对西藏的管辖
C.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D.雅克萨反击战,签订《尼布楚条约》
【答案】A
【知识点】清政府对西藏地区的管辖
【解析】 据题意可知,能够印证清朝前期统治者处理边疆民族关系时,“因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特点的是册封达赖、班禅,顺治帝正式赐予达赖五世,“达赖喇嘛”的封号;康熙帝赐予另一位西藏佛教首领“班禅额尔德尼”的封号,从此,历代达赖和班禅,都须经过中央政府册封,选项A正确;
选项BCD与题意表述不相符,排除;
故答案为 A 。
【点评】 本题以“因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为切入点,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需要灵活运用清朝册封达赖、班禅。
14. 某历史微信公众号上推出了中国古代史专题知识介绍,其中一个篇目展示了如下图片,据此判断该篇目的主题是关于中国古代( )
A.城市的建筑规模 B.农业技术的改进
C.手工业工艺改进 D.商业的发展状况
【答案】D
【知识点】盛唐经济的繁荣;宋代的经济发展;清朝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唐朝长安城”反映了唐代市坊界限的信息;“北宋纸币铜版拓片”反映了宋代商品经济发展;“明清商帮(晋商)”反映了明清时期的商业发展;“盛世滋生图”反映了清代的商业繁荣。由此可见,题干的主旨是古代商业发展的历程,D符合题意;
“北宋纸币铜版拓片”“明清商帮(晋商)”与城市建筑规模无关,排除A;
农业技术的改进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B;
手工业工艺改进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难度适中,准确识读图片信息,结合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5. 乾隆时,大臣胡忠藻写的诗中有“一把心肠论浊清”之句,乾隆帝看了竟说:“加‘浊’字于国号‘清’之上,是何居心?”,结果,胡忠藻被杀,友人也受到牵连,清朝统治者这样做的根本目的是( )
A.禁锢人们思想言论 B.严禁文化交流
C.严密控制知识分子 D.强化君主专制
【答案】D
【知识点】文字狱与文化专制政策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题干材料反映了清朝统治者大兴文字狱。为从思想领域严密控制知识分子,康熙、雍正和乾隆三朝经常从知识分子的诗词文章中摘取只言片语,加以歪曲解释,再借题发挥,罗织罪状,制造了大批冤狱。清朝统治者这样做的根本目的是维护专制统治,D符合题意;
禁锢人们思想言论,是直接目的,排除A;
严禁文化交流,过于绝对,排除B;
严密控制知识分子,是直接目的,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文字狱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材料,掌握文字狱的实质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清政府实行文字狱从根本上说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加强君主专制。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35分)
16.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太宗在位20多年,开创了唐朝的盛世局面。他广纳贤才,知人善任,同时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在政治上推行了一系列革新措施。……唐玄宗前期励精图治,重用贤能,实行了一系列改革;他发展经济,改革税制……使唐朝进入了鼎盛时期。
一—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上册》
材料二:
材料三:(唐太宗)平东突厥后,将突厥降众安置内地,让他们保持原有的生产和生活习惯,仍以其酋长担任都督等职,统治原有的部众实厥首领在长安被任为五品以上将军、中郎将的官员有一百多人,“殆与朝士相半”(几乎与朝廷官员一半对一半)。定居长安的突厥人将近一万家之多,吐谷浑平定以后,仍以慕容氏为可汗,把弘化公主嫁给诺曷钵可汗。……由于唐太宗大量吸收了各民族的代表人物参加政权,密切了民族关系,促进了各族人民的交往和经济文化的发展。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隋唐时期 下册》
材料四:唐朝时大量朝鲜人、日本人、印度人来到中国,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也传播他们自己的文化。唐代僧人不畏艰险,传佛学佛者,络绎不绝。玄奘(602-664年),为寻求准确的佛经文本,西行“求法”,历经艰辛,十余年中,行程数万里,游历百余国。回国后,他译出佛经1300多卷,精炼而准确,对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作出了贡献。由他口授而成的《大唐西域记》一书,是研究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典籍……鉴真(688-763年),深明佛学,50余岁时,受日本邀请东渡。他排除千难万险,历时12年,经6次努力,最终到达日本。鉴真东渡,除了传授佛法,还介绍了中国的建筑技术、雕塑技术、医药等知识,对日本的佛学建筑、雕塑、医药、艺术乃至日常生活,都产生了很大影响。
——摘编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第3卷)
(1) 根据材料一,归纳“盛世”和“鼎盛”局面出现的共同原因。 (3分)
(2) 以上图片共同反映了唐朝怎样的时代特征。根据图三,指出唐朝的社会风气。(3分)
(3) 以下表述是从上述材料信息中得出的,请填“√”;违背了上述材料信息所表达的意思的,请填“×”;是上述材料信息没有涉及的,请填“O”。 (3分)
A.唐太宗得到周边各族的拥戴,被尊奉为各民族的“天可汗”。
B.唐太宗时,中原与各少数民族之间交往的方式保持固定不变。
C.唐太宗的民族政策促进了各族人民的交往和经济文化的发展。
(4) 根据材料四,分别指出玄奘、鉴真在中外文化交流中的重要贡献。(3分)
(5) 综上,谈谈你的认识。(3分)
【答案】(1)统治者善于用人、重视经济发展、善于改革、关注民生等。
(2)繁荣与开放;比较开放,充满活力,人们多显示出一种昂扬进取、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3)A.〇;B.×;C.√
(4)研习佛学,翻译佛经,对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作出了贡献;由玄奘口授完成的《大唐西域记》,是研究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典籍。传授佛法,促进佛教在日本的发展;介绍中国的科技文化,对日本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5)要坚持开放的对外政策、要重视教育、重视人才、要努力发展经济等。
【知识点】“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盛唐民族交往与交融;鉴真与玄奘
【解析】(1)本题考查“盛世”和“鼎盛”局面出现的原因。根据材料一“唐太宗在位20多年……他广纳贤才,知人善任,同时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政治上推行了一系列革新措施。……唐玄宗前期励精图治,重用贤能……他发展经济,改革税制”可知,“盛世”和“鼎盛”局面出现的共同原因有统治者善于用人、重视经济发展、善于改革、关注民生等。
(2)本题考查唐朝的时代特征和社会风气。以上图片共同反映了唐朝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特征。根据图三可知,唐朝的社会风气是比较开放,充满活力,人们多显示出一种昂扬进取、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3)本题考查唐朝的民族关系。A .“唐太宗得到周边各族的拥戴,被尊奉为各民族的‘天可汗’”的表述材料没有涉及。
B .据材料“(唐太宗)平东突厥后,将突厥降众安置内地,让他们保持原有的生产和生活习惯,仍以其酋长担任都督等职,统治原有的部众实厥首领在长安被任为五品以上将军、中郎将的官员有一百多人,‘殆与朝士相半’(几乎与朝廷官员一半对一半)。定居长安的突厥人将近一万家之多,吐谷浑平定以后,仍以慕容氏为可汗,把弘化公主嫁给诺曷钵可汗”可知,“唐太宗时,中原与各少数民族之间交往的方式保持固定不变”的表述违背了材料信息所表达的意思。
C .据材料"由于唐太宗大量吸收了各民族的代表人物参加政权,密切了民族关系,促进了各族人民的交往和经济文化的发展"可知,"唐太宗的民族政策促进了各族人民的交往和经济文化的发展"的表述是从材料信息中得出的。
(4)本题考查唐朝的中外交往。根据材料四“玄奘……为寻求准确的佛经文本,西行‘求法’,历经艰辛,十余年中,行程数万里,游历百余国。回国后,他译出佛经1300多卷,精炼而准确,对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作出了贡献……由他口授而成的《大唐西域记》一书,是研究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典籍”可知,玄奘在中外文化交流中的重要贡献是研习佛学,翻译佛经,对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作出了贡献;由玄奘口授完成的《大唐西域记》,是研究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典籍。根据材料四“鉴真……深明佛学,50余岁时,受日本邀请,发愿东渡。他排除千难万险,历时12年,经6次努力,最终到达日本。鉴真东渡,除了传授佛法,还介绍了中国的建筑技术、医药等知识,对日本的佛学、建筑、雕塑、医药、艺术乃至日常生活,都产生了很大影响”可知,鉴真在中外文化交流中的重要贡献有传授佛法,促进佛教在日本的发展;介绍中国的科技文化,对日本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5)本题考查对唐朝的认识。本题是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如要坚持开放的对外政策、要重视教育、重视人才、要努力发展经济等。
故答案为:
(1)统治者善于用人、重视经济发展、善于改革、关注民生等。
(2)繁荣与开放;比较开放,充满活力,人们多显示出一种昂扬进取、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3)A.〇;B.×;C.√。
(4)研习佛学,翻译佛经,对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作出了贡献;由玄奘口授完成的《大唐西域记》,是研究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典籍。传授佛法,促进佛教在日本的发展;介绍中国的科技文化,对日本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5)要坚持开放的对外政策、要重视教育、重视人才、要努力发展经济等。
【点评】本题考查唐朝的盛世局面、民族关系、社会风气、中外交往等知识。难度较大,熟练掌握基础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对材料进行分析、归纳,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方可作答。
1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汉唐丝绸之路的发展,使中国接触到不少来自波斯的物产与文化,唐朝流行的马球就是从波斯传入的。中国在借鉴波斯马球运动的同时,融入自己的创造,使马球运动兼具东西文化特色。在外来体育运动影响唐朝的同时,我国本土体育运动也向外传播,如唐朝围棋传入印度、朝鲜半岛和日本。
——摘编自《中学生博物之旅·古代中国》
材料二 与两宋通商的海外国家,共五十多国,总称“海南诸国”。中国过去的海外贸易,主要为统治阶层带来珍贵的奢侈品,整体经济收益不大。然而,宋朝的海外贸易不仅在规模上远超前朝,而且为政府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收益。宋朝因此增设机关负责和推广海外贸易。
——摘编自杭侃《两宋:在繁华中沉默》
材料三 《宋代海外贸易图》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归纳唐朝体育交流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举一例唐朝时期中日交流的史实。(3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两宋时期海外贸易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负责海外贸易的机构。(3分)
(3)请将唐朝时期玄奘西行的目的地、宋代闻名世界的大商港名称填写在图中相应的空白处。(3分)
(4)从唐朝到宋朝,请就中国古代对外交流谈谈你的看法。(2分)
【答案】(1)特点:①中外互相交流(兼具东西文化特色)②中国在借鉴的基础上加以创新。
史实:遣唐使来华或者鉴真东渡。
(2)特点:①贸易范围广(贸易国家多)②规模远超前朝(规模大)③经济收益可观。
机构:市舶司。
(3)中间空白处填天竺(印度),右边空白处填明州。
(4)唐宋采取开放的对外政策,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坚持对外开放。
加强对外交流。
【知识点】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宋代的经济发展
【解析】(1)根据材料一“中国在借鉴波斯马球运动的同时,融入自己的创造,使马球运动兼具东西文化特色”可知,唐朝体育交流具有在借鉴的基础上加以创新的特点;根据材料一“在外来体育运动影响唐朝的同时,我国本土体育运动也向外传播,如唐朝围棋传入印度、朝鲜半岛和日本”可知,唐朝体育交流具有中外互相交流的特点。唐朝与日本的交流,主要表现在遣唐使来华,鉴真东渡。
(2)根据材料二中的“与两宋通商的海外国家,共五十多国”可知,两宋时期海外贸易具有贸易范围广的特点;根据材料二中的“宋朝的海外贸易不仅在规模上远超前朝,而且为政府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收益”可知,两宋时期海外贸易具有规模大,经济收益可观的特点。宋朝设立了市舶司,专门管理对外贸易。
(3)唐朝时期玄奘西行的目的地是天竺,即印度,应填在中间空白处。宋代闻名世界的大商港明州应填在右边空白处。
(4)本题属于开放性问题,学生言之有理即可。如:唐宋采取开放的对外政策,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坚持对外开放。加强对外交流。
故答案为:(1)特点:①中外互相交流(兼具东西文化特色)②中国在借鉴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史实:遣唐使来华或者鉴真东渡。
(2)特点:①贸易范围广(贸易国家多);②规模远超前朝(规模大);③经济收益可观。机构:市舶司。
(3)中间空白处填天竺(印度),右边空白处填明州。
(4)唐宋采取开放的对外政策,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坚持对外开放。加强对外交流。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唐朝的中外交往,宋代的海外贸易等知识及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准确解读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8.阅读材料,探究问题。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统治者都高度重视维护祖国的统一,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理。
材料一:建元三年(前138年),汉武帝招募使者出使大月氏欲联合共击匈奴,张骞应募任使者,于长安出发……张骞第一次通使西域,使中国的影响直达葱岭东西。自此,不仅现今中国新疆一带同内地的联系日益加强,而且中国同中亚、西亚,以至南欧的直接交往也建立和密切起来。
——《汉书 西域传》
材料二:“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久为贵国所踞,今余既来索,则地当归我……”。
——连横《台湾通史》
材料三:17世纪中期,沙皇俄国的侵略势力侵入我国黑龙江流域,在雅克萨和尼布楚修筑城堡,作为扩大侵略的据点。1685年和1686年,康熙皇帝命令清军两次进攻盘踞在雅克萨的俄军。沙俄政府被迫同意通过谈判解决中俄两国东段边界问题。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请回答:
时期: 事件
西汉时期 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
三国时期 吴国派卫温、诸葛直到夷洲
隋朝时期 隋炀帝三次派人去流求
唐朝时期 文成公主入藏
元朝时期 设置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
设立宣慰使司都元帅府对西藏地区实行行政管理
明朝时期 1561年,XXX率军在台州九战九捷,平定了浙东地区的倭患
清朝时期 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 1685年和1686年,康熙皇帝命令 1683年,清朝武力统一台湾,设置台湾府
设置驻藏大臣、噶厦
(1) 材料一中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后,形成的重要商路叫什么?这条商路的形成有什么重要影响?(2分)
(2) 材料二反映的历史事件是什么?如何评价该历史事件的主要人物?(2分)
(3) 材料三中,中俄在哪一年签订了哪一条约来划分中俄两国东段边界问题?(2分)
(4) 根据以下材料,选择2则以上材料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3分)
【答案】(1)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
(2)郑成功收复台湾;我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
(3)时间:1689年;条约:《尼布楚条约》。
(4)观点:维护国家统一是每一个公民的义务;论述: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作为管理西域(今新疆)的最高长官。西域都护的设置,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元朝时,元政府在澎湖列岛设置了澎湖巡检司,负责管理澎湖和琉球(今台湾),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台湾的管辖,维护了国家统一。综上所述,历代统治者都重视维护祖国的统一,维护国家统一是每一个中国公民的义务。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朝在台湾建制;清朝对西北疆域的管辖
【解析】(1)名称:根据材料信息“汉武帝招募使者出使大月氏欲联合共击匈奴,张骞应募任使者,于长安出发”“张骞第一次通使西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商路是丝绸之路。影响:根据材料信息“不仅现今中国新疆一带同内地的联系日益加强,而且中国同中亚、西亚,以至南欧的直接交往也建立和密切起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丝绸之路的形成,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
(2)事件:根据材料信息“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久为贵国所踞,今余既来索,则地当归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郑成功致荷兰殖民者的招降书的内容,故该事件是郑成功收复台湾。评价:根据所学郑成功收复台湾的史实可知,郑成功是我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
(3)时间及条约:根据材料信息“1685年和1686年,康熙皇帝命令清军两次进攻盘踞在雅克萨的俄军。沙俄政府被迫同意通过谈判解决中俄两国东段边界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689年,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解决了中俄两国东段边界问题。
(4)观点及论述:本问属于开放性设问,答案只要围绕表格内容展开,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即可。阅读表格内容可知,表格列举了西汉至清朝统治者维护国家统一的措施及设置的机构等,据此可以以维护国家统一是每一个公民的义务为题,结合选取表格内容进行阐述即可。如:观点:维护国家统一是每一个公民的义务。论述: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作为管理西域(今新疆)的最高长官。西域都护的设置,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元朝时,元政府在澎湖列岛设置了澎湖巡检司,负责管理澎湖和琉球(今台湾),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台湾的管辖,维护了国家统一。结论:综上所述,历代统治者都重视维护祖国的统一,维护国家统一是每一个公民的义务。
故答案为:
(1)名称:丝绸之路。重要影响: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
(2)事件:郑成功收复台湾。评价:是我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
(3)时间:1689年。条约:《尼布楚条约》。
(4)观点:维护国家统一是每一个公民的义务。(也可以从加强边疆地区的管理、抗击外来侵略、维护国家主权等方面提炼观点)论述: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作为管理西域(今新疆)的最高长官。西域都护的设置,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元朝时,元政府在澎湖列岛设置了澎湖巡检司,负责管理澎湖和琉球(今台湾),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台湾的管辖,维护了国家统一。结论:综上所述,历代统治者都重视维护祖国的统一,维护国家统一是每一个公民的义务。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丝绸之路的认识。
(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郑成功收复台湾的认识。
(3)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清朝加强边疆管理措施的认识。
(4)本题考查学生的表格解读能力,难度困难,考查学生对祖国统一的认识。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
七年级下学期 期末综合复习与检测 历史试题
时间:50分钟 满分: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面的图文材料都与哪一制度有关( )
喧喧车马欲朝天,人探东堂榜已悬。 万里便随金鹭鸶,三台仍借玉连钱。 花浮酒影形霞烂, 日照衫光瑞色鲜。 十二街前楼阁上、卷帘谁不看神仙。 ——[唐] 徐夤《放榜日》
A.三省六部制 B.分封制 C.科举制 D.行省制
2.马克思曾说:“印度过去的全部历史,如果还算得上历史的话,就是一次次被异族征服的历史。而这部巨著则在重建印度史学的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它是?( )
A.《史记》 B.《大唐西域记》
C.《梦溪笔谈》 D.《西游记》
3.透过现象看本质是评价历史现象的重要方法。下列表述属于揭示历史现象本质的是( )
A.唐朝时期发明并推广了曲辕犁和筒车
B.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
C.南宋和金的分界线是淮水至大散关一带
D.我国在隋唐时期发明了雕版印刷术
4.宋代对于较为重要的中央机构,多重叠设置;在地方大区的路级建制则分立多个平级机构,互不统属,在州郡一级则特设通判一职,与知州并列;等等。这说明宋代( )
A.重视权力制约 B.行政效率提高
C.重文轻武 D.君相矛盾弱化
5.《宋史》记载,“帝(宋真宗)遣曹利用如军中议岁币,曰:百万以下皆可许也。”寇准待利用至,语曰:“虽有,汝所许毋过三十万,过三十万,吾斩汝矣。”与材料相关的史实是( )
A.澶渊之盟 B.宋夏和约 C.宋金议和 D.宋蒙议和
6.和唐朝相比,宋朝时商品经济更加活跃,城市商业贸易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以下图片能说明此现象的是( )
A.白兔商标 B.“交子” C.《货郎图》 D.《耕获图》
7.辽先后创制契丹大字、小字,用以刻石立碑,还进行文学创作。金创制了女真文字,在科举中开设女真进士科,用女真文字答题。西夏文通过出土文献大量保存下来,包括佛经、法律、字典等。成吉思汗命人使用畏兀儿文字拼写蒙古语,形成畏兀体蒙古文。这说明( )
A.统治者注重本民族文化建设 B.少数民族文化获得独立发展
C.各民族文化呈现相互交融趋势 D.国家强盛有利于推动文化繁荣
8.今年三月底,蔡英文以“过境美国”之名窜美谋独,遭到海内外华人共同谴责。因为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历史上中央政权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是( )
A.澎湖巡检司 B.台湾行省 C.中书省 D.台湾府
9.某同学选用了如下图片对宋元时期进行研究性学习。他确立的研究主题应该是( )
A.科技发展 B.商业繁荣 C.民族交融 D.政权并立
10.揭示历史的因果联系,是历史学习的重要且标。下列史事与结果之间的因果对应关系不正确的是( )
A.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勤勉治国——贞观之治、开元盛世
B.清朝的文字狱与文化专制——中国思想和学术发展与进步受阻
C.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励精图治——清朝前期社会经济发展
D.明朝科举考试的内容变化——促进了明朝经济的发展
11. “郑和这次远航共有船只六十二艘每船可容千余人船上有航海图、罗盘针,只要不抢掠宝船的货物,或先向郑和的舰队进行袭击,郑和是不使用武力的。”材料表明“郑和这次远航”的特点不包括( )
A.规模较大 B.利润丰厚 C.技术先进 D.和平交往
12.著名的赵州桥所在的省区是( )
A.河南省 B.河北省 C.山西省 D.陕西省
13.清朝前期统治者处理边疆民族关系时,“因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能够印证该观点的是( )
A.册封达赖、班禅
B.在中央设宣政院加强对西藏的管辖
C.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D.雅克萨反击战,签订《尼布楚条约》
14. 某历史微信公众号上推出了中国古代史专题知识介绍,其中一个篇目展示了如下图片,据此判断该篇目的主题是关于中国古代( )
A.城市的建筑规模 B.农业技术的改进
C.手工业工艺改进 D.商业的发展状况
15. 乾隆时,大臣胡忠藻写的诗中有“一把心肠论浊清”之句,乾隆帝看了竟说:“加‘浊’字于国号‘清’之上,是何居心?”,结果,胡忠藻被杀,友人也受到牵连,清朝统治者这样做的根本目的是( )
A.禁锢人们思想言论 B.严禁文化交流
C.严密控制知识分子 D.强化君主专制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35分)
16.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太宗在位20多年,开创了唐朝的盛世局面。他广纳贤才,知人善任,同时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在政治上推行了一系列革新措施。……唐玄宗前期励精图治,重用贤能,实行了一系列改革;他发展经济,改革税制……使唐朝进入了鼎盛时期。
一—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上册》
材料二:
材料三:(唐太宗)平东突厥后,将突厥降众安置内地,让他们保持原有的生产和生活习惯,仍以其酋长担任都督等职,统治原有的部众实厥首领在长安被任为五品以上将军、中郎将的官员有一百多人,“殆与朝士相半”(几乎与朝廷官员一半对一半)。定居长安的突厥人将近一万家之多,吐谷浑平定以后,仍以慕容氏为可汗,把弘化公主嫁给诺曷钵可汗。……由于唐太宗大量吸收了各民族的代表人物参加政权,密切了民族关系,促进了各族人民的交往和经济文化的发展。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隋唐时期 下册》
材料四:唐朝时大量朝鲜人、日本人、印度人来到中国,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也传播他们自己的文化。唐代僧人不畏艰险,传佛学佛者,络绎不绝。玄奘(602-664年),为寻求准确的佛经文本,西行“求法”,历经艰辛,十余年中,行程数万里,游历百余国。回国后,他译出佛经1300多卷,精炼而准确,对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作出了贡献。由他口授而成的《大唐西域记》一书,是研究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典籍……鉴真(688-763年),深明佛学,50余岁时,受日本邀请东渡。他排除千难万险,历时12年,经6次努力,最终到达日本。鉴真东渡,除了传授佛法,还介绍了中国的建筑技术、雕塑技术、医药等知识,对日本的佛学建筑、雕塑、医药、艺术乃至日常生活,都产生了很大影响。
——摘编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第3卷)
(1) 根据材料一,归纳“盛世”和“鼎盛”局面出现的共同原因。 (3分)
(2) 以上图片共同反映了唐朝怎样的时代特征。根据图三,指出唐朝的社会风气。(3分)
(3) 以下表述是从上述材料信息中得出的,请填“√”;违背了上述材料信息所表达的意思的,请填“×”;是上述材料信息没有涉及的,请填“O”。 (3分)
A.唐太宗得到周边各族的拥戴,被尊奉为各民族的“天可汗”。
B.唐太宗时,中原与各少数民族之间交往的方式保持固定不变。
C.唐太宗的民族政策促进了各族人民的交往和经济文化的发展。
(4) 根据材料四,分别指出玄奘、鉴真在中外文化交流中的重要贡献。(3分)
(5) 综上,谈谈你的认识。(3分)
1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汉唐丝绸之路的发展,使中国接触到不少来自波斯的物产与文化,唐朝流行的马球就是从波斯传入的。中国在借鉴波斯马球运动的同时,融入自己的创造,使马球运动兼具东西文化特色。在外来体育运动影响唐朝的同时,我国本土体育运动也向外传播,如唐朝围棋传入印度、朝鲜半岛和日本。
——摘编自《中学生博物之旅·古代中国》
材料二 与两宋通商的海外国家,共五十多国,总称“海南诸国”。中国过去的海外贸易,主要为统治阶层带来珍贵的奢侈品,整体经济收益不大。然而,宋朝的海外贸易不仅在规模上远超前朝,而且为政府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收益。宋朝因此增设机关负责和推广海外贸易。
——摘编自杭侃《两宋:在繁华中沉默》
材料三 《宋代海外贸易图》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归纳唐朝体育交流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举一例唐朝时期中日交流的史实。(3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两宋时期海外贸易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负责海外贸易的机构。(3分)
(3)请将唐朝时期玄奘西行的目的地、宋代闻名世界的大商港名称填写在图中相应的空白处。(3分)
(4)从唐朝到宋朝,请就中国古代对外交流谈谈你的看法。(2分)
18.阅读材料,探究问题。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统治者都高度重视维护祖国的统一,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理。
材料一:建元三年(前138年),汉武帝招募使者出使大月氏欲联合共击匈奴,张骞应募任使者,于长安出发……张骞第一次通使西域,使中国的影响直达葱岭东西。自此,不仅现今中国新疆一带同内地的联系日益加强,而且中国同中亚、西亚,以至南欧的直接交往也建立和密切起来。
——《汉书 西域传》
材料二:“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久为贵国所踞,今余既来索,则地当归我……”。
——连横《台湾通史》
材料三:17世纪中期,沙皇俄国的侵略势力侵入我国黑龙江流域,在雅克萨和尼布楚修筑城堡,作为扩大侵略的据点。1685年和1686年,康熙皇帝命令清军两次进攻盘踞在雅克萨的俄军。沙俄政府被迫同意通过谈判解决中俄两国东段边界问题。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请回答:
时期: 事件
西汉时期 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
三国时期 吴国派卫温、诸葛直到夷洲
隋朝时期 隋炀帝三次派人去流求
唐朝时期 文成公主入藏
元朝时期 设置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
设立宣慰使司都元帅府对西藏地区实行行政管理
明朝时期 1561年,XXX率军在台州九战九捷,平定了浙东地区的倭患
清朝时期 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 1685年和1686年,康熙皇帝命令 1683年,清朝武力统一台湾,设置台湾府
设置驻藏大臣、噶厦
(1) 材料一中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后,形成的重要商路叫什么?这条商路的形成有什么重要影响?(2分)
(2) 材料二反映的历史事件是什么?如何评价该历史事件的主要人物?(2分)
(3) 材料三中,中俄在哪一年签订了哪一条约来划分中俄两国东段边界问题?(2分)
(4) 根据以下材料,选择2则以上材料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3分)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重庆版 七年级下学期 期末综合复习与检测 历史试题(二)(教师版 学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