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鸦片战争前,英国本土报刊《泰晤士报》对中英鸦片贸易的报道常常呈现出“愚昧”与“知识”“无序”与“法制”的二元对立,在此过程中,英国常被赋予“文明”“现代”的标签,而中国官方和民间几乎处于“失语”的状态。由此可见( )
A.社会舆论左右英国对华政策 B.中国将面临英国更多的挑衅
C.工业文明比农业文明更先进 D.清廷意图和平解决中英争端
2.蒋廷黻说:“道光年间(1821—1850)的中国人,完全不懂国际公法和国际形势,所以他们争所不当争,放弃所不当放弃。”文中“放弃所不当放弃”指的是( )
A.划定东交民巷为使馆区 B.允许通商口岸设厂
C.接受协定关税 D.开放五口通商
3.在鸦片泛滥问题极为严重时,道光帝命林则徐“驰驿前往广东查办海口事件”。禁烟问题一触即发,林则徐明白此行“乃蹈汤火”“身蹈危机”,但已“置祸福荣辱于度外”,决心完成禁烟使命。这反映了林则徐( )
A.致力于解决银荒兵弱的危机 B.决心投入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中
C.封建士大夫忧国忧民的情怀 D.具有勇于抵抗侵略的冒险精神
4.两次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发生了哪些变化( )
①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
②中国社会各阶级寻求国家出路的探索
③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④一部分官绅开始向西方学习以求自强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5.下列历史史实的组合中,搭配不正确的是( )
A.鸦片战争《南京条约》的签订——割让香港岛、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
B.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及战后——俄国侵占中国领土一百五十多万平方公里
C.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的签订——允许日本在华设厂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丑条约》的签订——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
6.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正式建省。其历史背景是( )
A.左宗棠收复新疆 B.中国在中法战争中取胜
C.中国边疆渡过了危机 D.总理衙门设立增强了国防意识
7.1888年,北洋水师宣布成军后,清廷即停止拨款购船;1891年,又停拨器械弹药款项,致使北洋水师“近八年未曾添一新船,所有近年外洋新式船炮,一概乌有”。据此可推知( )
A.晚清军事近代化受制于国家困境 B.改革是重振国威的关键
C.学习西方必须从本国的国情出发 D.中国军备远远落后日本
8.以资本在10万元以上在中国的外资大型工矿业企业来计算,1840—1894年为23家,创办时的资本总额为7631千元。1895—1913年增加到136家,创办资本总额为103153千元,后者为前者的13.5倍。外资企业在华激增的主要原因是( )
A.鸦片战争后清政府日益腐败 B.晚清政府积极引进外国资本
C.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合法化 D.西方国家工业革命突飞猛进
9.下图反映的是上海轮船招商局的部分负债情况。这一情况可以用来说明( )
A.官办企业缺乏资本原始积累 B.洋务工业难以获得政府资金支持
C.中国近代造船工业揭开序幕 D.传统金融机构支持近代企业发展
10.近代中文报刊兴起于19世纪下半叶的香港、广州等通商口岸,由西方传教士创办。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人在国内所办的报刊247种,其中上海78种、北京24种、天津12种、广州36种、武汉15种。据此可知,近代中文报刊的发展( )
A.提高了国民的文化素质 B.得益于工商业城市的发展
C.推动了民主革命的进程 D.具有明显的半殖民地特征
11.晚清时期,国家陷入内忧外患的严重局面,社会各阶层为寻求国家出路进行了探索。以下时间轴展示了其中的四件大事,方框处应填入( )
A.虎门销烟 B.左宗棠收复新疆
C.义和团运动 D.武昌起义
12.百日维新期间,文化教育体制的创新主要是( )
A.设立译书局 B.废除八股取士
C.派人出国游历 D.禁读四书五经
13.严复以达尔文的进化论观点论证“自由为体”的合理性,将自由视为生物进化、人类进步的标志。“民主为用”是指民主政治是自由的产物,是实践自由的理想场地。严复在多篇文章中赞扬西方民主政治中的平等、尚贤﹑隆民。严复“自由为体、民主为用”的思想旨在( )
A.进一步解放思想开启民智 B.揭露中体西用的顺序错误
C.用西方的科学民主来改造中国 D.宣扬民主和发展资本主义
14.长期任职于中国海关的美国人马士说:“中国的地位历经1842、1858、1860、1885、1895年已经逐步地降低到这样的一个地步,以致到目前1901年,仅仅保存下一个主权国的寥寥几个属性”。这表明当时( )
A.中国完全陷入殖民地深渊 B.清政府已沦为“洋人的朝廷”
C.西方关注中国近代化进程 D.列强侵华方式发生根本改变
15.有学者说,在20世纪的大幕拉开的时候,当时的世界大国们在东方进行了一次很不光彩的集体亮相。这一“集体亮相”带来的严重后果是( )
A.打开了中国关锁国的大门 B.设厂开矿、修建铁路
C.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D.列强共同宰割中国
16.1897年11月,针对某一历史事件,福泽谕吉撰文称:“如果德国是永久占领的话,不仅会影响东洋的和平,而且实际上会破坏世界的和平,会开启世界大乱的端绪,日本也不会旁观”“如果日本想要守卫台湾的话,要有更进一步守卫台湾之外土地的觉悟”。这一历史事件( )
A.使西方列强资本输出合法化 B.刺激了山东民众发起义和团运动
C.导致清政府的统治土崩瓦解 D.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1分)
材料一:唤起吾国四千年之大梦,实自甲午一役始也。吾国之大患,由国家视其民为奴隶,积之既久,民之自视,亦如奴求焉……吾国之人视国事若于己无与焉,虽经国耻历国难,而漠然不以动其心者,非其性然也,势使之然也。且其地太辽阔,而道路不通,彼此隔绝,异省之民,罕有交通之事,其相视若异国焉……故非受巨创负深痛,固不足以震动之。
——摘编自梁启超《戊戌政变记》(1898年)
材料二:“民族主义者何?各地同种族……之人,相视如同胞,务独立自治,组织完备之政府,以谋公益而御他族是也。”“世界最光明正大公正之主义也,不使他族侵我之自由,我亦毋侵他族之自由,其在于本国也,人之独立;其在于世界也,国之独立。”
——摘编自梁启超《饮冰室文集》
(1)根据材料一,概括梁启超认为甲午战前国人民族意识淡薄的原因。(5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推动近代中国民族意识增强的主要因素。(6分)
1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5分)
材料一 见下图
材料二 义和团运动是顽强而英勇的反帝国主义的斗争……是一次自发的农民反帝爱国运动。
——翦伯赞《义和团》(1958年)
材料三 义和团无疑比洋务派、改良派表现出更多的反侵略勇气。其深沉的爱国主义情感同植根于自然经济的保守意识连在一起。这种矛盾显示了一场正义的反帝群众运动中落后的封建主义内容。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1992年)
(1)材料一中图片所示义和团的主要活动区域在哪两个省份?(4分)
(2)根据材料二、三指出义和团所体现的精神。(4分)
(3)材料二、三中两位史学家在评价义和团的方法上有何不同?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以上评价方法不同的原因。(7分)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晨鸡鸣邻里,群动从所务。农夫行饷田,国妾起缝素。
——唐王维《丁寓田家有赠》
连环画《牛郎织女》中的一幅插图
材料二 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摧毁了中国自身孕育的资本主义萌芽,瓦解着中国传统的封建经济,把中国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中国面临“千古未有之变局”。
——摘自《历史学家茶座》
(1)结合所学,指出材料一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及特点。(4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自鸦片战争到19世纪70年代以前,中国经济结构出现的变动。(8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19世纪60-90年代,洋务派掀起了一场以学习西方谋求富强为目的的运动―洋务运动。洋务派先后创办了一系列的军事工业和民用企业,设立新式学堂,翻译西方书籍,派遣留学生出国学习。通过这些措施,培养了第一批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相联系的企业家、工程技术人员、知识分子和产业工人,诱导古老的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资本主义性质的近代工业。洋务运动虽然没有使中国真正富强起来,但却使中国在近代化的道路上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摘编自胡滨《从洋务运动看中国近代化早期的特点》
材料二 甲午战争后,民族工业虽有初步发展,但存在许多弱点。1895—1913年创办的549家厂矿中,资本在百万元以上的大企业仅17家,资本在十万元以下的小厂却有303家,占总数的55.2%。同时,民族工业大都是投资少的轻工业,重工业缺乏发展的条件,尤其是作为工业基础的机器制造业更难发展。民族工业的机器厂实际上大都是不能制造机器的修配厂,而进口的机器也很少,产品达不到“价廉物美”的市场需求。外资在华企业凭借特权,一般获利较高,以此为诱饵,招华商入伙附股,结果往往被兼并或倒闭。
——摘编自庄鸿铸《甲午战争和中国近代民族工业》
材料三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得到了较快发展,被称为发展的“黄金时代”。辛亥革命后,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措施,民族资产阶级因而一度受到鼓舞。人民群众开展的“提倡国货,抵制日货”活动,在经济上抵制了外国侵略,促使一些海外华侨也竞相回国投资。但随着一战的结束,帝国主义经济势力卷土重来,昙花一现的中国民族工业再度陷入了发展艰难的“严冬”时期,致使一度振奋人心的“春天”被过早地封杀。
——摘编自唐秀华《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短暂兴盛的原因分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洋务运动对中国经济近代化的影响。(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甲午战后中国民族工业存在的弱点。(4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出现“短暂兴盛”的原因。(6分)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英国常被赋予‘文明’‘现代’的标签,而中国官方和民间几乎处于‘失语’的状态。”可知,英国打着“文明”“现代”的幌子进行鸦片贸易,中国处于“失语”状态可能导致英国对中国的不断挑衅,B项正确;社会舆论左右英国对华政策说法太绝对,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工业文明比农业文明更先进,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英国的立场,而非清政府,排除D项。故选:B。
2.答案:C
解析:《南京条约》里协定关税的规定使中国丧失关税主权,从本质上反映了变中国为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的目的,是对中国主权的损害,但当时清政府对协定关税却不重视,属于“放弃所不当放弃”',故选C项;划定东交民巷为使馆区是在《辛丑条约》中的规定,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A项;允许通商口岸设厂是在《马关条约》中的规定,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B项;开放五口通商与协定关税相比,协定关税危害更大,属于“放弃所不当放弃”,排除D项。
3.答案:C
解析:由材料“林则徐明白此行‘乃蹈汤火'‘身蹈危机',但已‘置祸福荣辱于度外,决心完成禁烟使命’”可知,这反映了林则徐作为一个封建士大夫忧国忧民的情怀,C项正确;“银荒兵弱的危机”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排除A项;B项错在“反封建”,排除;材料只是“鸦片泛滥问题极为严重时”,英国还未发动侵略战争,排除D项。故选C项。
4.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两次鸦片战争后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民族危机日益严重,中国社会各阶级积极寻求国家的新出路,一部分官绅开始向西方学习以求自强,①②④符合题意,B项正确;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在《辛丑条约》签订以后,排除包含③的ACD项。故选:B。
5.答案:A
解析: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后,中英签订了《南京条约》,规定割让香港岛给英国。而九龙司地方一区是在《北京条约》中割让的。故A项搭配不正确。B项,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及战后,俄国侵占中国领土一百五十多万平方公里。故B项搭配正确。C项,甲午战后,中日签订了《马关条约》,规定中国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并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投资办厂。故C项搭配正确。D项,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中国清政府代表奕助、李鸿章与英、美、俄、法、德、意、日、奥比、西、荷十一国外交代表签订了《辛丑条约》,条约内容包括: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在界内居住。故D项搭配正确。本题要求选择搭配不正确的一项,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A。
6.答案:A
解析:1876年,左宗棠率清军分三路进军,采取“先北后南,缓进急战”的策略,在新疆各族人民的支持下,收复了除伊犁以外的新疆地区。根据左宗棠的建议,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设立行省。故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正式建省。其历史背景是左宗棠收复新疆,A符合题意;中法战争与新疆正式建省无关,排除B;中国边疆渡过了危机观点错误,排除C;总理衙门设立增强了国防意识与材料无关,排除D。故选:A。
7.答案:A
解析:材料“1888年,北洋水师宣布成军后,清廷即停止拨款购船;1891年,又停拨器械弹药款项,致使北洋水师‘近八年未曾添一新船,所有近年外洋新式船炮,一概乌有’”体现了晚清军事近代化受制于国家困境,A正确;BCD和材料主旨不符,排除。故选:A。
8.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马关条约》规定允许列强在华投资设厂,标志着列强侵华进入到资本输出阶段,因此这一时期外国在华资本激增,C项正确;材料与清政府的腐败无关,排除A项;清政府并未积极引进外国资本,排除B项;西方国家工业革命的进行属于外部因素,排除D项。故选C项。
9.答案:D
解析:据图片信息,1876—1877年相比1875—1876年,上海轮船招商局的负债结构中所借官款的比重大幅度上升,钱庄借款缓慢下降,而在当时官款的发放主要依靠传统的金融机构进行支付,故选D项;官办企业资金主要来自政府,不需要资本原始积累,排除A项;债务结构中官款上升比例最大,这说明政府资金对洋务工业的扶植力度大,排除B项;1866年中国人建造的蒸汽动力轮船“黄鹄号”试航成功,揭开了中国近代造船工业的序幕,排除C项。
10.答案:B
解析:近代中文报刊主要集中在北京、天津等通商口岸,而通商口岸城市工商业较为发达,适合报刊的发展,B项正确;A项是作用,材料没涉及作用,排除A项;中文报刊不一定是宣传革命思想排除C项;中文报刊主要由中国人创办,体现不出半殖民地特征,排除D项。故选B项。
11.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晚清时期,国家陷入内忧外患的严重局面,社会各阶层为寻求国家出路进行了探索”并结合所学可知,1911年武昌起义,D项正确;1839年虎门销烟,A项排除;1878年左宗棠收复新疆,排除B项;19世纪末义和团运动,排除C项。故选:D.
12.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百日维新期间,文化教育体制的创新主要是废除八股取士,故B正确;AC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B。
13.答案:A
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严复的基本观点是“自由为体”“民主为用”。“自由为体”是以资产阶级的自由价值观为核心,否定纲常伦理等文化;“民主为用”就是在政治制度上主张建立西方民主。严复作为资产阶级维新派提出这样的观点,其目的在于解放思想,学习西方,开启民智,故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中体西用的顺序”问题,排除B项;旨在用西方的科学民主来改造中国的是新文化运动,排除C项;严复是资产阶级维新派,支持君主立宪制,D项说法错误。故选:A。
14.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以致到目前1901年,仅仅保存下一个主权国的寥寥几个属性”可知,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清政府完全沦为“洋人的朝廷”,B项正确;当时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深渊,排除A项;材料表明当时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西方并不关注中国近代化进程,C项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材料表明当时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沦为“洋人的朝廷”,未涉及列强侵华方式的改变,排除D项。故选B项。
15.答案:C
解析:材料是对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描述,这次战争以签订《辛丑条约》而告终,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C正确;A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影响,排除;B是在甲午中日战争后,排除;D是在美国提出的“门户开放”政策后,排除。故选C。
16.答案:B
解析:据材料“如果德国是永久占领的话”“1897年”可知为德国抢占胶州湾,这激化了山东地区人民与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刺激了山东民众发起义和团运动,故选B项;《马关条约》允许列强设厂标志西方列强资本输出合法化,排除A项;武昌起义后全国十几个省相继独立,标志清政府的统治土崩瓦解,排除C项;《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排除D项。
17.答案:(1)原因:君主专制造成国人民族意识淡薄;疆域辽阔且交通不便;民众缺乏民族(国家)认同感;以往遭遇的民族危机不足以唤醒国人。
(2)主要因素:民族危机加剧;先进中国人的引领;社会的近代化;中华民族的认同感与凝聚力加强;国民观念的进步,对国家独立、民族解放的追求。
解析:(1)原因,据材料一“吾国之大患,由国家视其民为奴隶,积之既久,民之自视,亦如奴隶焉”得出君主专制造成国人民族意识淡薄;据材料一“且其地太辽阔,而道路不通,彼此隔绝,异省之民,罕有交通之事,其相视若异国焉”及所学可得疆域辽阔且交通不便,民众缺乏民族(国家)认同感;据材料一“非受巨创负深痛,固不足以震动之”得出以往遭遇的民族危机不足以唤醒国人。
(2)近代中国民族意识增强的主要因素可从政治、经济、思想和个人等方面概括。
18.答案:(1)山东;直隶。
(2)反帝爱国精神。
(3)不同:材料二只肯定了义和团积极的一面;材料三则一分为二地评价义和团。
原因:时代不同;指导思想不同。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图中阴影,很容易得出直隶、山东。
第(2)问,根据材料二“顽强而英勇的反帝国主义的斗争”“农民反帝爱国运动”和材料三“深沉的爱国主义情感”等信息,可以得出反帝爱国精神。
第(3)问,第一小问不同,根据材料二“义和团运动是顽强而英勇的反帝国主义的斗争……是一次自发的农民反帝爱国运动”可知,翦伯赞肯定了义和团运动;根据材料三“深沉的爱国主义情感同植根于自然经济的保守意识连在一起”“一场正义的反帝群众运动中落后的封建主义内容”可以得出,材料三一分为二地评价义和团。第二小问原因,据材料二的出处1958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中国正处于“大跃进”时期;根据材料三的出处1992年,中国正值改革开放后,思想解放,可以得出时代不同;指导思想不同。
19.答案:(1)基本模式:自然经济或小农经济;
特点: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2)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中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洋务经济出现、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解析:(1)从“牛郎织女”可以看出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小农经济和特点是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2)根据所学可知,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使中国的自然经济开始逐步解体;根据材料“摧毁了中国自身孕育的资本主义萌芽,瓦解着中国传统的封建经济,把中国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从自然经济解体和中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等方面进行回答。
20.答案:(1)影响:培养了一批近代科技人才;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对列强的经济侵略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有利于推动本国封建经济的瓦解。
(2)弱点:民族工业企业规模小,资金少;部门结构不合理;设备差、技术落后;市场狭小,利润不稳定;对帝国主义的依赖性强。
(3)原因:辛亥革命刺激了民族工业的发展;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有力推动。
解析:(1)影响:根据“培养了第一批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相联系的企业家、工程技术人员、知识分子和产业工人”得出培养了一批近代科技人才;根据“诱导古老的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资本主义性质的近代工业”可得出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根据所学可得出对列强的经济侵略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有利于推动本国封建经济的瓦解。
(2)弱点:根据“1895—1913年创办的549家厂矿中,资本在百万元以上的大企业仅17家,资本在十万元以下的小厂却有303家,占总数的55.2%。”可得出民族工业企业规模小,资金少;根据“重工业缺乏发展的条件,尤其是作为工业基础的机器制造业更难发展”可得出部门结构不合理;根据“民族工业的机器厂实际上大都是不能制造机器的修配厂,而进口的机器也很少”得出设备差、技术落后;结合所学可得出市场狭小,利润不稳定,对帝国主义的依赖性强。
(3)原因:根据“辛亥革命后,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措施……”可得出辛亥革命刺激了民族工业的发展;根据所学可得出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根据“人民群众开展的‘提倡国货,抵制日货’活动,在经济上抵制了外国侵略,促使一些海外华侨也竞相回国投资”可得出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有力推动。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第五单元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高一历史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单元测试卷(B卷)(含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