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岳阳市平江县、湘阴县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24高二上·平江期末)《礼记·表记》称:“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先罚而后赏。”《尚书·召诰》载:“王(周成王)敬作所,不可不敬德……亦不可不监于有殷……惟不敬厥德,乃早坠厥命。”这体现出西周治国思想( )
A.摆脱了神权统治色彩 B.摒弃了原始民主传统
C.蕴含有以民为本意识 D.吸收了儒家政治理念
【答案】C
【知识点】中华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商代实行神权统治,轻视民众。再根据材料“不可不敬德..亦不可不监于有殷.…..惟不敬厥德,乃早坠厥命”可知,西周强调“德”并且要吸取商代统治的教训,体现出对于民众的重视,蕴含有以民为本“意识,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西周统治者“对于“神权”的态度排除A项;
材料主要表现西周统治者对于“德”的重视,而“摒弃了原始民主传统”没有在材料中体现,排除B项;儒家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时间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要求考生在掌握识记的基础上进行材料的分析,侧重于考查考生对知识的掌握理解能力和对材料的分析作答能力。
2.(2024高二上·平江期末)下图是江苏连云港尹湾汉墓出土的简牍《集簿》。《集簿》内容言简意赅,区区700字却涵盖了东海郡(即今连云港地区)的行政建置和吏员配备、农业经济、民政、财政等方面内容和22个项目的综合统计。这是汉代实行哪一制度的依据?( )
A.察举制 B.编户制 C.刺史制 D.上计制
【答案】D
【知识点】中国古代官员监察制度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涵盖了东海郡(即今连云港地区)的行政建置和吏员配备、农业经济、民政、财政等方面内容和22个项目的综合统计”可知,简牍《集薄》的内容涵盖了行政建置、农业、民政、财政等方面的统计情况,而汉代的上计制是关于统计仓库存粮、垦田、赋税和户口数的制度。由此可知,该简牍是汉代上计制的依据,D项正确;
察举制是汉代的选官制度,编户制是统计户口的制度,刺史制是地方监察制度,均与材料中简牍的内容不符,ABC三项错误。
复古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官员的考核制度,解答本题需要掌握秦汉时期上计制度的内容,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3.(2024高二上·平江期末)下表是明清时期在贵州推广科举制后的相关记载摘要。这说明,科举制的实施( )
地区 记载 出处
平坝卫 自开建以来,百年于兹,渐被王化,风俗渐移,而登科入仕者累有其人 【明】沈思充《贵州通志》
贵阳 礼宗考亭,不随夷俗,文教丕扬,人才辈出 【明】郭子章《黔记》
安顺 务本兴行,渐洗蛮陋 【清】鄂尔泰《贵州通志》
A.推动了文化重心南移 B.完成了少数民族封建化
C.促进了文化上的统一 D.加速了改土归流的实施
【答案】C
【知识点】科举制
【解析】【分析】根据“渐被王化,风俗渐移,而登科入仕者累有其人”“礼宗考亭,不随夷俗,文教丕扬,人才辈出”“务本兴行,渐洗蛮陋”分析可知,材料强调科举制的推行改变了少数民族地区的风俗,促进了文化上的统一,C正确;
A错误,宋代文化重心已经南移;
B错误,“完成了”说法过于绝对化;
D错误,材料强调文化发展,不涉及政治;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科举制,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渐被王化,风俗渐移,而登科入仕者累有其人”“礼宗考亭,不随夷俗,文教丕扬,人才辈出”“务本兴行,渐洗蛮陋”。
4.(2024高二上·平江期末)明清时期的土地买卖文书整体上结构差异不大,文字部分主要包括立契人、卖掉土地的理由、土地的由来、土地所处位置面积、议定的价格、证人签名等等。得到官府盖印公正的称“红契”,没有官府盖印的称为“白契”。这主要反映明清时期( )
A.官府加强社会管控 B.契约内容繁杂严苛
C.契约签订较为规范 D.土地流转十分频繁
【答案】C
【知识点】古代的货币、信贷、商业契约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可知,明清时期的土地买卖文书具有一定的格式规范,而且以盖有官府印章来区别不同的文书,这反映当时契约签订较为规范,C项正确;
材料强调的是明清时期的土地买卖文书的规范,而非官府对社会控制的加强,A项错误;
材料反映了契约内容具有一定的规范性,但看不出内容的繁杂严苛,B项错误;
材料强调的是明清时期的土地买卖文书的规范,据此不能得出土地买卖的频繁的结论,D项错误。
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古代的货币、信贷和商业契约,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信息,从中可以看出明清时期契约的签订较为规范,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的能力。
5.(2024高二上·平江期末)下图反映的是明清时期某种农作物的推广过程。
据此可知,该农作物是( )
A.甘蔗 B.水稻 C.棉花 D.玉米
【答案】D
【知识点】新航路开辟后美洲食物物种的交流
【解析】【分析】依据图示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明朝时期,玉米通过多种途径传入中国:从西亚、中亚传入西北地区,从印度、缅甸传入西南地区,从菲律宾传入东南沿海地区。玉米传入中国后,先是在丘陵山地种植后来逐渐扩展到平原地区。清朝前期,玉米在全国各地多有种植,与图示信息相符合,因此该农作物是玉米,D项正确;
受地理气候条件的影响,北方不适合种植甘蔗,与图示信息不符,A项错误;
在明清之前棉花和水稻就已经在南北方种植,与题干推广时间不符,BC两项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新航路开辟后美洲物种的外传,解答本题需要掌握玉米在中国的传播路线和情况,侧重考查学生识图、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6.(2024高二上·平江期末)对秦至清粮食生产和需求的演变,有学者绘制了如下示意图。下列对该图的解读正确的是( )
①《齐民要术》等农书影响秦汉时期粮食供求关系
②隋唐时期粮食供应状况较好与江南经济开发有关
③稻麦复种制的推广有利于宋代粮食产量的提高
④清代人均粮食占有量下降受到赋税政策的影响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D
【知识点】中国古代的食物生产与生活
【解析】【分析】依据图示信息可知,隋唐粮食总产量大于粮食总需求量,人均粮食占有量呈上升趋势,这说明隋唐时期粮食供应状况较好,结合所学可知,这与隋唐时期江南经济得到开发有关,②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农业出现了一年两熟甚至一年三熟的稻麦复种制,其推广有利于宋代粮食产量的提高,③正确;清代推行摊丁入亩的赋税政策,废除了人头税,有利于人口的增加,使得人均粮食占有量下降,④正确,D项正确;
《齐民要术》是北朝贾思勰的农学著作,不能影响秦汉时期粮食供求关系,①错误,ABC三项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图示和选项信息,联系秦汉时期、隋唐时期、宋代以及清朝粮食生产与需求状况以及影响因素解答,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7.(2024高二上·平江期末)1886年8月,上海平准股票公司应运而生,公司招股10万两,分1000股,该公司称成立平准公司是要维持股市的正常发展,做到对各股份公司、买股票者、藏股票者、卖股票者及平准公司五方面都有利。这表明( )
A.政府鼓励商业信贷业务发展 B.遭受到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
C.民国成立促进了股市的发展 D.出现了专营股票的证券公司
【答案】D
【知识点】近代商业贸易变化对中国的影响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该公司称成立平准公司是要维持股市的正常发展,做到对各股份公司、买股票者、藏股票者、卖股票者及平准公司五方面都有利”可以看出上海平准股票公司是专营股票的证券公司,D项正确;
材料没有提及政府的政策,无法得出政府鼓励商业信贷业务发展的结论,A项错误;
材料没有体现列强的经济侵略,B项错误;
民国成立是在1912年1月,与材料时间不符,C项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近代商业贸易的变化,解答本题需要掌握近代商业贸易变化的表现以及对中国的影响,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8.(2024高二上·平江期末)秦代行“什伍连坐法”,汉代“编户齐民”,户籍对人丁控制极为严格。1785年英国议会法案规定:“不列颠臣民可在国内自由迁徙,不再惩罚流民”。中英户籍制度差异根源于( )
A.治国理政思维有别 B.政治制度差别
C.思想解放程度不同 D.经济形态迥异
【答案】D
【知识点】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第一次工业革命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秦汉时期中国小农经济占主导,以人丁为标准征收赋税,因此户籍对人丁控制极为严格;而1785年处于英国工业革命时期,实行自由主义经济政策,因此对户籍要求不高。由此可知,中英户籍制度差异的根源在于两国经济形态的差异,D项正确;
治国理政思维有别、政治制度差别以及思想解放程度不同均不是根源,ABC三项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和第一次工业革命,解题的关键是结合秦汉时期和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中英两国的经济状况去分析理解两国户籍制度的差异,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9.(2024高二上·平江期末)如表所示为我国1979—2009年部分工业产品产量情况。这反映出这一时期我国( )
年份 原煤/亿吨 原油/万吨 天然气/亿立方米 发电量/亿千瓦时 成品钢材/万吨 焦炭/万吨 水泥/万吨
1979 6.35 10615 145.1 2820.0 2497.0 4583.0 7390.0
1989 10,54 13764 150.5 5848.0 4859.0 6624.0 21029.0
1999 12.80 16000 252.0 12393.0 12109.8 12073.7 57300.0
2009 31.15 18948 852.7 37146.5 69405.4 35744.0 164397.8
A.仍坚持优先发展重工业 B.国民经济比例趋于协调
C.工业门类逐步构建完整 D.基础建设实力日益雄厚
【答案】D
【知识点】改革开放后中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
【解析】【分析】依据表格信息可知,1979—2009年我国部分工业产品产量均在增长,结合所学可知,这说明我国经济得到发展,有利于增强基础建设的实力,D项正确;
依据表格信息可知,这一时期我国部分工业产品产量均在增长,无法得出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结论,A项错误;
材料体现的是部分工业产品产量情况,没有提及其他经济部门的情况,无法得出国民经济比例趋于协调的结论,B项错误;
材料只是提及部分工业产品的产量,不能看出整个工业门类的情况,C项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的发展,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图示信息,结合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的发展及其影响解答,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10.(2024高二上·平江期末)1982年9月1日,中共十二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规定:“党按照德才兼备的原则选拔干部,坚持任人唯贤,反对任人唯亲,并且要求努力实现干部队伍的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自此以后,党的代表大会通过的党章都规定了干部队伍“四化”方针的内容。这种规定旨在( )
A.提升国家治理能力 B.维护党管干部原则
C.完善干部选拔机制 D.整顿官僚主义作风
【答案】A
【知识点】中国的干部制度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党按照德才兼备的原则选拔干部,坚持任人唯贤,反对任人唯亲,并且要求努力实现干部队伍的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可知,这些选拔出来的人才是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利于提升国家治理能力,故A正确;
B、结合所学知识,这种规定旨在提升国家治理能力,未体现党管干部原则,排除B;
C、结合所学知识,这种规定旨在提升国家治理能力,排除C;
D、结合所学知识,这种规定旨在提升国家治理能力,并不是整顿官僚主义作风,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新中国的干部制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11.(2024高二上·平江期末)以下是关于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图表。对图表信息的解读正确的是中国城市化进程示意图(1949~2013年)( )
A.50年代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主要得益于大跃进运动的推动
B.60年代中国城市化水平发展趋缓,主要因为“右”倾错误泛滥
C.80年代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得益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确立
D.新世纪以来中国城市化快速发展,与改革开放的深化密不可分
【答案】D
【知识点】近代以来中国城市化的演进
【解析】【分析】依据图示信息可知,2003到2013年,中国城市化进程发展迅猛,结合所学可知,这主要得益于改革开放的深化,D项正确;
依据图示并结合所学可知,20世纪50年代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主要得益于国民经济的恢复和一五计划的进行,大跃进运动造成了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不利于城市化进程,A项错误;
结合所学可知, 20世纪60年代中国城市化水平发展趋缓,主要因为“左”倾错误泛滥,而非“右”倾错误泛滥,B项错误;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确立是在21世纪初,20世纪80年代尚未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C项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近代以来中国的城市化进程,解题的关键是读图,结合新中国成立以来各个时期城市化的发展状况及其原因解答,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12.(2024高二上·平江期末)查士丁尼时期,拜占庭帝国商业繁荣,帝国强盛,但社会矛盾已经丛生。《查士丁尼法典》保留了奴隶法,同时取消了父母可以把子女卖为奴隶以补偿自己对他人冒犯这一规定;法典肯定了妇女继承遗产的权利;由于奴隶的反抗斗争才不得不写上释放奴隶的条文。这表明《查士丁尼法典》( )
A.动摇了保护私产的观念 B.旨在保护奴隶主特权地位
C.适应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D.表明罗马法形成完整体系
【答案】C
【知识点】《罗马民法大全》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可知,随着拜占庭帝国商业发展,国力增强,社会矛盾突出。为此《查士丁尼法典》 放宽了对子女、妇女和奴隶的限制,提升了相关人员的社会地位。结合所学可知,这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C项正确;
《查士丁尼法典》坚持保护私产的观念,而非动摇这一观念,A项错误;
依据材料“不得不写上释放奴隶的条文”可知,与保护奴隶主特权地位关系不大,B项错误;
《罗马民法大全》的颁布标志着罗马法形成完整体系,材料中只提及了《查士丁尼法典》的部分内容,不能得出D项的结论,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渊源,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信息,理解《查士丁尼法典》中规定的原因和目的,进而得出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13.(2024高二上·平江期末)钱乘旦在《世界现代化历程》中说:“从现代化角度上说,专制王权是民族国家的早期形式,是近代社会的起步点……在这个阶段上,国家统一了,民族自立了,中世纪的混乱状况得以解除。”下列事件符合文中“现代化”特征的是( )
A.英国议会讨论通过《至尊法案》,宣布国王是英国教会的首脑
B.德意志人马丁·路德撰写《九十五条论纲》,提出“因信称义”
C.法兰克王国丕平将罗马周围地区送给教皇,奠定了教皇国基础
D.荷兰人格劳秀斯出版《战争与和平法》,指出君主应接受约束
【答案】A
【知识点】西欧的王权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专制王权是民族国家的早期形式,是近代社会的起步点……在这个阶段上,国家统一了,民族自立了,中世纪的混乱状况得以解除”分析可知,材料强调专制王权的加强有利于推动民族国家的形成,与之相吻合的是英国议会讨论通过《至尊法案》,宣布国王是英国教会的首脑,A正确;
B错误,“因信称义”反对教会的权威,个人获得了信仰的自由,与材料王权的加强不相符;
C错误,“法兰克王国丕平将罗马周围地区送给教皇,奠定了教皇国基础”有利于提升教皇的权力和地位,不利于王权的加强;
D错误,《战争与和平法》针对国际关系,与材料不相符;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西欧的王权,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专制王权是民族国家的早期形式,是近代社会的起步点……在这个阶段上,国家统一了,民族自立了,中世纪的混乱状况得以解除”。
14.(2024高二上·平江期末)下表为 1600—1609年与1640—1649年意大利城市威尼斯和米兰的毛纺布年均产量(单位:匹)对比。产生这种变化主要缘于( )
时间(年) 威尼斯 米兰
1600—1609 22430 15000
1640—1649 11450 3000
A.意大利纺织技术的落后 B.欧洲贸易中心发生转移
C.价格革命对产业的冲击 D.新型股份制公司的建立
【答案】B
【知识点】新航路开辟后商品的世界性流动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中反映了意大利毛纺布年均产量的下降,主要缘于欧洲贸易中心发生转移,不能推断出意大利纺织技术的落后,排除A;
B、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可知,1640—1649年意大利威尼斯和米兰的毛纺布产量比1600年—1609年大幅下降。新航路开辟后,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贸易中心也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了大西洋沿岸,故B正确;
C、结合所学知识,价格革命指的是金银大量流入欧洲,导致物价上涨,与材料现象无关,排除C;
D、结合所学知识,产生这种变化主要缘于欧洲贸易中心发生转移,与新型股份制公司的建立无关,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商业革命的表现,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15.(2024高二上·平江期末)在《国富论》(1776年)中,经济学家亚当·斯密以一个位于伦敦的别针工厂为例,指出一个人的生产率由每天不超过20个别针,可以增长至令人震惊的4800个。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最有可能的是( )
A.劳动分工 B.垄断组织 C.蒸汽的力量 D.严格的纪律
【答案】A
【知识点】第一次工业革命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以一个位于伦敦的别针工厂为例,指出一个人的生产率由每天不超过20个别针,可以增长至令人震惊的4800个”可知,反映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结合所学可知,在《国富论》中,亚当·斯密提出了“劳动分工”的经济思想,认为分工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因素,材料中别针数量的增长就是劳动效率提升的体现果,A项正确;
垄断组织产生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材料涉及的是第一次工业革命,B项错误;
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动力是蒸汽的力量,不是劳动生产率提高的主要原因,C项错误;
严格的纪律不是劳动生产率提高的主要原因,D项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第一次工业革命,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以一个位于伦敦的别针工厂为例,指出一个人的生产率由每天不超过20个别针,可以增长至令人震惊的4800个”,结合亚当·斯密的经济思想和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解答,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16.(2024高二上·平江期末)目前,以美元为主的结算和储备体系正在逐渐结束其历史使命,“去美元化”已经成为一股不可阻挡的世界潮流。与此同时,截至2020年初,至少有28个国家可以直接使用人民币结算,还有60多个国家和地区把人民币纳入了国家货币储备体系。这反映出( )
A.国际金融体系不断重构 B.经济全球化出现重大挫折
C.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解体 D.世界经济多极化格局形成
【答案】A
【知识点】布雷顿森林体系;国际金融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中“以美元为主的结算和储备体系正在逐渐结束其历史使命”可得出,现代世界,美元的国际地位在下降,再据“截至2020年初……把人民币纳入了国家货币储备体系”可得出,人民币的国际地位在上升,这反映了国际金融体系在发生变化,且在不断重构,A符合题意;
依据已学可知,21世纪,经济全球化依然在飞速发展,依然是不可阻挡的潮流,B不合题意;
依据已学可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依然在发挥作用,而没“解体”,C不合题意;
依据已学可知,世界经济多极化在现代世界依然是一个趋势,且正在不断发展,“形成”说法有误,D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史料信息的提炼与准确理解的能力,解题时需要对材料中美元、人民币的相关内容能够准确理解,然后对比备选项,判断出准确答案。
二、非选择题:共52分。第17题18分,第18题18分,第19题16分。
17.(2024高二上·平江期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大一统是历代封建王朝治理国家的一个重要工具,也是国家治理自身的重要内容。下表呈现了大一统国家治理的几个研究视角。
研究视角 主要内容
A.“大一统”与德法相依政策 大一统需要有与之相适应的主流思想政策,德法相依就是我国封建王朝的主流思想政策。自汉以后的历代王朝,都制订了颇为严密细致的律令,前后相续,与礼德互为表里,在国家治理中发挥出重要作用。其中,法律的儒家化与慎刑原则值得重视。
B.“大一统”与民惟邦本政策 大一统包含着人本、民本的思想关怀,大一统与民本政策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封建王朝采用度田、占田、均田、限田等方式调整土地,抑制兼并,保障小农利益。还通过赋税制度调整,平均财富,稳定民心,如唐代中叶两税法和明代一条鞭法,就有均衡财富的意图。
C.“大一统”与基层治理举措 大一统要有一套严密稳定的基层组织机构做保证。秦汉后,基层乡里已纳入国家治理体制,独立于国家控制之外的基层组织几乎不存在。兴修水利、储粮备荒、赈济抚恤等,也是政府经常采用的基层社会救济措施。
D.“大一统”与权力制衡原则 ……
——据卜宪群《谈我国历史上的“大一统”思想与国家治理》
(1) 参照已有研究视角,撰写研究视角D的主要内容。
(2) 请提出一个新的研究视角,并结合史实说明理由。
【答案】(1)大一统需要建立一套防止权力腐败、渎职、膨胀的制衡机制。我国历史上的权力制衡原则体现在政治运行的多个方面,比如对君权与相权的制衡、中央与地方权力的制衡、官僚机构之间权力的制衡等。
(2)例1“大一统”与选官制度。可从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等选官制度中选取史实,说明与大一统国家治理的关系。
例2“大一统”与民族政策、边疆治理举措。可从历代民族政策或边疆治理举措中选取史实,说明与大一统国家治理的关系。
【知识点】中国古代法律体系;中国古代乡约制度;中国古代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
【解析】【分析】(1)结合所学可得出,维护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治理的有效运行,必须建立一套防止权力腐败、渎职、滥用、膨胀的制衡机制。我国历史上的权力制衡思想和实践体现出中国特色,主要反映在如下三个方面:第一,君权制衡。秦汉大一统国家形成后,从思想到制度设计,都有关于制衡君权的内容。中央机构设置中,有制约君权的中枢、谏议、封驳等官职与机构;中央决策中,有廷议、廷推、廷鞫制度。各项重要事务、决策的处理,呈现出一定的“集议”特色,构成制衡君权的某种制度程序。第二,地方权力制衡。秦汉以后,我国基本是单一制国家,地方权力集中于中央,主要官吏由中央任命,既职责明确、考核严格,又采取行政、军事与监察三者权力分离,以制衡地方官吏权力的扩张,同时还以不断增加行政层级的形式,遏止地方权重倾向。第三,官僚权力制衡。自秦汉开始,从中央到地方,对各级官吏的权力划分,行政问责、考核、审计、监督监察上,规范日益细密。其中,以监督监察为核心的反腐倡廉,成为官僚权力制衡的重要内容。我国历史上以权力制衡机制推动国家治理的思想与措施有利有弊。
(2)例1“大一统”与选官制度。可从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等选官制度中选取史实,说明与大一统国家治理的关系。如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把选官权逐渐收归中央, 维护了大一统。
例2“大一统”与民族政策、边疆治理举措。可从历代民族政策或边疆治理举措中选取史实,说明与大一统国家治理的关系。如开明的民族政策、改善交通设施、在边疆设置行政机构、羁縻政策等等,维护大一统国家。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国家治理,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学生作答时应紧扣材料,抓住材料关键词,并紧密结合所学知识进行作答。
18.(2024高二上·平江期末)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880,前直隶提督刘铭传上奏《筹造铁路以图自强折》,一石激起千层浪,刘铭传的奏议引发了一场朝廷内部关于铁路问题的争论。在这场争论中,壁垒双方,旗帜鲜明。李鸿章等洋务派力陈铁路之用,"考铁路之兴,大利有九端":便于国计、便于军政、便于京师、便于民生、便于转运、便于邮政、便于矿务、便于轮船招商、便于行旅。除此之外,洋务派还认为,铁路具有“快捷、安全、制敌、弥内乱、节俭军费”等特点,因此,开通铁路有"万国缩伏,三军必皆踊跃"的作用。同时,也有官员对修筑铁路极力反对。以驻英副使刘锡鸿为代表的保守派认为,修筑铁路的主要弊端有三: 一是有害风水,“山川之灵不安,即旱潦之灾易召";二是有害课税,“则走私漏税之弊百出,国课益以不供”;三是有害国防,千里铁路“势难节节严守",外敌“一奋臂可直入室矣”。
这次论战,守旧势力占据上风。清廷于1881年2月14日发布上谕:“叠据廷臣陈奏,金以铁路断不宜开,不为无见。刘铭传所奏,著毋庸议。"刘铭传修建铁路的主张虽然夭折,但洋务派主持修建的唐胥铁路却在1881年建成。唐胥铁路计长20余里,由开平矿务局投
资修建,主要用于运输开平煤矿生产的煤炭。
——摘编自曾凡炎《洋务派对中国早期铁路建的贡献》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刘铭传主张修建铁路一事引发的争议进行评析。(要求:史实准确,符合逻辑,表述清晰。)
【答案】背景: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和洋务运动的开展;新旧思想观念的碰撞;西学东渐的影响;小农经济的思维模式。
争论焦点:修建铁路对清朝统治的影响。
观点及原因:洋务派支持修建铁路的原因:修筑铁路有利于国计、军政、京师、民生、转运、邮政、矿务、招商轮船和行旅等,有利于富国强兵,是利国利民的千秋大业。
保守派反对修建铁路的原因:保守派认为修建铁路有害风水,扰乱民生;有害课税;导致清政府财政匮乏;有害国防,会丧失主权等。
评价:这一争议体现了中国近代史上应对列强侵略时,中国统治阶级内部洋务派和保守派的严重分歧。洋务派的主张以富国强兵为目标,一定程度上顺应了近代历史发展潮流,有利于中国近代化。保守派的主张则体现了封建顽固派的迷信和愚昧,具有落后性。
这启示我们:在社会变革中,要勇于解放思想,顺应历史发展潮流,为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知识点】洋务运动
【解析】【分析】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没有固定答案。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从背景、争论焦点、双方观点及其原因、评价以及启示等角度分析。依据材料“一是有害风水,‘山川之灵不安,即旱潦之灾易召’;二是有害课税,‘则走私漏税之弊百出,国课益以不供’;三是有害国防,千里铁路‘势难节节严守’,外敌‘一奋臂可直入室矣’”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刘铭传主张修建铁路一事引发的争议的背景是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和洋务运动的开展;新旧思想观念的碰撞;西学东渐的影响;小农经济的思维模式。这一争论实际上体现了修建铁路对清朝统治的影响。洋务派之所以支持修建铁路是因为修筑铁路有利于国计、军政、京师、民生、转运、邮政、矿务、招商轮船和行旅等,有利于富国强兵,是利国利民的千秋大业。而保守派之所以反对修建铁路是因为保守派认为修建铁路有害风水,扰乱民生;有害课税;导致清政府财政匮乏;有害国防,会丧失主权等。所以这一争议体现了中国近代史上应对列强侵略时,中国统治阶级内部洋务派和保守派的严重分歧。洋务派的主张以富国强兵为目标,一定程度上顺应了近代历史发展潮流,有利于中国近代化。保守派的主张则体现了封建顽固派的迷信和愚昧,具有落后性。这就启示我们,在社会变革中,要勇于解放思想,顺应历史发展潮流,为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点评】本题考查洋务运动,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信息,结合洋务运动的背景、内容以及影响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19.(2024高二上·平江期末)17世纪是近代荷兰历史上的黄金时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图画中的荷兰史
图1《战争与和平法》 (荷)格劳秀斯 著 1625年出版 图2讽刺画《愚夫的花车》 荷兰报纸刊载1637年
图3油画《地理学家》 (荷)约翰内斯·维米尔1669年创作 图4油画《阅读的老妪》 (荷)赫里特·道1630年代早期创作
【注】1637年,荷兰报纸争相刊载有关郁金香热的讽刺画,图2是其中最著名的一幅;图3中的地理学家正埋首绘制地图;图4中的老妪正在阅读荷兰语版本的《圣经》选文集,该选文集专为家庭阅读而设计,且有清晰的章节分类。
题中图1至图4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评估其对研究17世纪荷兰历史的史料价值,并分别予以说明。
【答案】评估:材料中四幅图属于实物史料,其作者是历史亲历者,作品属一手史料,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17世纪是荷兰近代历史上的黄金时代,也是荷兰掌握世界商业霸权的“海上马车夫”时代。题中作品从多个角度反映了这一时期荷兰的政治、经贸、文化等活动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说明:图1:格劳秀斯《战争与和平法》的出版,奠定了国际法的基础,也体现出荷兰国际经贸交往的频繁与出版业的发展。可用于研究17世纪荷兰的国际法理论及荷兰参与的国际交往、国际经贸关系等。
图2:郁金香原产小亚细亚,引入西欧种植后引发“郁金香热”。《愚夫的花车》等讽刺画影射出荷兰人投机郁金香种植的疯狂程度。可用于研究17世纪从“郁金香热”到“郁金香泡沫”的演变及商业投机活动的形成机理等。
图3:折射出当时荷兰人对地理知识的渴求与探索,可用于研究荷兰的海上探险、全球贸易的开展与商业霸权的兴衰等。
图4:显示出荷兰《圣经》的普及与老妪阅读成为生活的常态。可用于研究17世纪荷兰出版业的兴盛、民众文化素质的提升与新教教义的传播等。
【知识点】欧洲早期的殖民扩张及其影响;宗教改革;国际法的形成
【解析】【分析】评估:依据四幅图片信息,运用唯物史观并结合所学可知,格劳秀斯的《战争与和平法》、《愚夫的花车》、《地理学家》以及《阅读的老妪》 都属于实物史料,其作者是历史亲历者,作品属一手史料,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四幅图片的时间都是17世纪,结合所学可知,17世纪是荷兰近代历史上的黄金时代,也是荷兰掌握世界商业霸权的“海上马车夫”时代。依据四幅图片的内容可知,四幅图片从多个角度反映了这一时期荷兰的政治、经贸、文化等活动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说明:主要从四幅图片的内容以及当时的荷兰政治、经济、思想状况分析。结合《战争与和平法》及其荷兰17世纪被称为“海上马车夫”的史实可知,格劳秀斯《战争与和平法》的出版,奠定了国际法的基础,也体现出荷兰国际经贸交往的频繁与出版业的发展。可用于研究17世纪荷兰的国际法理论及荷兰参与的国际交往、国际经贸关系等。结合油画《愚夫的花车》与当时的郁金香热可知,郁金香原产小亚细亚,引入西欧种植后引发“郁金香热”,《愚夫的花车》等讽刺画影射出荷兰人投机郁金香种植的疯狂程度。可用于研究17世纪从“郁金香热”到“郁金香泡沫”的演变及商业投机活动的形成机理等。结合油画《地理学家》与荷兰当时开展的海洋贸易可知,这幅油画折射出当时荷兰人对地理知识的渴求与探索,可用于研究荷兰的海上探险、全球贸易的开展与商业霸权的兴衰等。依据材料“图4中的老妪正在阅读荷兰语版本的《圣经》选文集,该选文集专为家庭阅读而设计,且有清晰的章节分类”并结合所学可知,荷兰文《圣经》的普及与老妪阅读成为生活的常态。可用于研究17世纪荷兰出版业的兴盛、民众文化素质的提升与新教教义的传播等。
【点评】本题考查国际法的产生、欧洲早期的殖民扩张、宗教改革。评估:依据四幅图片信息,抓住其时间,运用唯物史观,结合实物史料的价值和17世纪荷兰的政治、经贸、文化状况分析;说明:结合四幅图片的内容以及当时的荷兰政治、经济、思想状况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湖南省岳阳市平江县、湘阴县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24高二上·平江期末)《礼记·表记》称:“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先罚而后赏。”《尚书·召诰》载:“王(周成王)敬作所,不可不敬德……亦不可不监于有殷……惟不敬厥德,乃早坠厥命。”这体现出西周治国思想( )
A.摆脱了神权统治色彩 B.摒弃了原始民主传统
C.蕴含有以民为本意识 D.吸收了儒家政治理念
2.(2024高二上·平江期末)下图是江苏连云港尹湾汉墓出土的简牍《集簿》。《集簿》内容言简意赅,区区700字却涵盖了东海郡(即今连云港地区)的行政建置和吏员配备、农业经济、民政、财政等方面内容和22个项目的综合统计。这是汉代实行哪一制度的依据?( )
A.察举制 B.编户制 C.刺史制 D.上计制
3.(2024高二上·平江期末)下表是明清时期在贵州推广科举制后的相关记载摘要。这说明,科举制的实施( )
地区 记载 出处
平坝卫 自开建以来,百年于兹,渐被王化,风俗渐移,而登科入仕者累有其人 【明】沈思充《贵州通志》
贵阳 礼宗考亭,不随夷俗,文教丕扬,人才辈出 【明】郭子章《黔记》
安顺 务本兴行,渐洗蛮陋 【清】鄂尔泰《贵州通志》
A.推动了文化重心南移 B.完成了少数民族封建化
C.促进了文化上的统一 D.加速了改土归流的实施
4.(2024高二上·平江期末)明清时期的土地买卖文书整体上结构差异不大,文字部分主要包括立契人、卖掉土地的理由、土地的由来、土地所处位置面积、议定的价格、证人签名等等。得到官府盖印公正的称“红契”,没有官府盖印的称为“白契”。这主要反映明清时期( )
A.官府加强社会管控 B.契约内容繁杂严苛
C.契约签订较为规范 D.土地流转十分频繁
5.(2024高二上·平江期末)下图反映的是明清时期某种农作物的推广过程。
据此可知,该农作物是( )
A.甘蔗 B.水稻 C.棉花 D.玉米
6.(2024高二上·平江期末)对秦至清粮食生产和需求的演变,有学者绘制了如下示意图。下列对该图的解读正确的是( )
①《齐民要术》等农书影响秦汉时期粮食供求关系
②隋唐时期粮食供应状况较好与江南经济开发有关
③稻麦复种制的推广有利于宋代粮食产量的提高
④清代人均粮食占有量下降受到赋税政策的影响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7.(2024高二上·平江期末)1886年8月,上海平准股票公司应运而生,公司招股10万两,分1000股,该公司称成立平准公司是要维持股市的正常发展,做到对各股份公司、买股票者、藏股票者、卖股票者及平准公司五方面都有利。这表明( )
A.政府鼓励商业信贷业务发展 B.遭受到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
C.民国成立促进了股市的发展 D.出现了专营股票的证券公司
8.(2024高二上·平江期末)秦代行“什伍连坐法”,汉代“编户齐民”,户籍对人丁控制极为严格。1785年英国议会法案规定:“不列颠臣民可在国内自由迁徙,不再惩罚流民”。中英户籍制度差异根源于( )
A.治国理政思维有别 B.政治制度差别
C.思想解放程度不同 D.经济形态迥异
9.(2024高二上·平江期末)如表所示为我国1979—2009年部分工业产品产量情况。这反映出这一时期我国( )
年份 原煤/亿吨 原油/万吨 天然气/亿立方米 发电量/亿千瓦时 成品钢材/万吨 焦炭/万吨 水泥/万吨
1979 6.35 10615 145.1 2820.0 2497.0 4583.0 7390.0
1989 10,54 13764 150.5 5848.0 4859.0 6624.0 21029.0
1999 12.80 16000 252.0 12393.0 12109.8 12073.7 57300.0
2009 31.15 18948 852.7 37146.5 69405.4 35744.0 164397.8
A.仍坚持优先发展重工业 B.国民经济比例趋于协调
C.工业门类逐步构建完整 D.基础建设实力日益雄厚
10.(2024高二上·平江期末)1982年9月1日,中共十二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规定:“党按照德才兼备的原则选拔干部,坚持任人唯贤,反对任人唯亲,并且要求努力实现干部队伍的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自此以后,党的代表大会通过的党章都规定了干部队伍“四化”方针的内容。这种规定旨在( )
A.提升国家治理能力 B.维护党管干部原则
C.完善干部选拔机制 D.整顿官僚主义作风
11.(2024高二上·平江期末)以下是关于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图表。对图表信息的解读正确的是中国城市化进程示意图(1949~2013年)( )
A.50年代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主要得益于大跃进运动的推动
B.60年代中国城市化水平发展趋缓,主要因为“右”倾错误泛滥
C.80年代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得益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确立
D.新世纪以来中国城市化快速发展,与改革开放的深化密不可分
12.(2024高二上·平江期末)查士丁尼时期,拜占庭帝国商业繁荣,帝国强盛,但社会矛盾已经丛生。《查士丁尼法典》保留了奴隶法,同时取消了父母可以把子女卖为奴隶以补偿自己对他人冒犯这一规定;法典肯定了妇女继承遗产的权利;由于奴隶的反抗斗争才不得不写上释放奴隶的条文。这表明《查士丁尼法典》( )
A.动摇了保护私产的观念 B.旨在保护奴隶主特权地位
C.适应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D.表明罗马法形成完整体系
13.(2024高二上·平江期末)钱乘旦在《世界现代化历程》中说:“从现代化角度上说,专制王权是民族国家的早期形式,是近代社会的起步点……在这个阶段上,国家统一了,民族自立了,中世纪的混乱状况得以解除。”下列事件符合文中“现代化”特征的是( )
A.英国议会讨论通过《至尊法案》,宣布国王是英国教会的首脑
B.德意志人马丁·路德撰写《九十五条论纲》,提出“因信称义”
C.法兰克王国丕平将罗马周围地区送给教皇,奠定了教皇国基础
D.荷兰人格劳秀斯出版《战争与和平法》,指出君主应接受约束
14.(2024高二上·平江期末)下表为 1600—1609年与1640—1649年意大利城市威尼斯和米兰的毛纺布年均产量(单位:匹)对比。产生这种变化主要缘于( )
时间(年) 威尼斯 米兰
1600—1609 22430 15000
1640—1649 11450 3000
A.意大利纺织技术的落后 B.欧洲贸易中心发生转移
C.价格革命对产业的冲击 D.新型股份制公司的建立
15.(2024高二上·平江期末)在《国富论》(1776年)中,经济学家亚当·斯密以一个位于伦敦的别针工厂为例,指出一个人的生产率由每天不超过20个别针,可以增长至令人震惊的4800个。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最有可能的是( )
A.劳动分工 B.垄断组织 C.蒸汽的力量 D.严格的纪律
16.(2024高二上·平江期末)目前,以美元为主的结算和储备体系正在逐渐结束其历史使命,“去美元化”已经成为一股不可阻挡的世界潮流。与此同时,截至2020年初,至少有28个国家可以直接使用人民币结算,还有60多个国家和地区把人民币纳入了国家货币储备体系。这反映出( )
A.国际金融体系不断重构 B.经济全球化出现重大挫折
C.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解体 D.世界经济多极化格局形成
二、非选择题:共52分。第17题18分,第18题18分,第19题16分。
17.(2024高二上·平江期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大一统是历代封建王朝治理国家的一个重要工具,也是国家治理自身的重要内容。下表呈现了大一统国家治理的几个研究视角。
研究视角 主要内容
A.“大一统”与德法相依政策 大一统需要有与之相适应的主流思想政策,德法相依就是我国封建王朝的主流思想政策。自汉以后的历代王朝,都制订了颇为严密细致的律令,前后相续,与礼德互为表里,在国家治理中发挥出重要作用。其中,法律的儒家化与慎刑原则值得重视。
B.“大一统”与民惟邦本政策 大一统包含着人本、民本的思想关怀,大一统与民本政策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封建王朝采用度田、占田、均田、限田等方式调整土地,抑制兼并,保障小农利益。还通过赋税制度调整,平均财富,稳定民心,如唐代中叶两税法和明代一条鞭法,就有均衡财富的意图。
C.“大一统”与基层治理举措 大一统要有一套严密稳定的基层组织机构做保证。秦汉后,基层乡里已纳入国家治理体制,独立于国家控制之外的基层组织几乎不存在。兴修水利、储粮备荒、赈济抚恤等,也是政府经常采用的基层社会救济措施。
D.“大一统”与权力制衡原则 ……
——据卜宪群《谈我国历史上的“大一统”思想与国家治理》
(1) 参照已有研究视角,撰写研究视角D的主要内容。
(2) 请提出一个新的研究视角,并结合史实说明理由。
18.(2024高二上·平江期末)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880,前直隶提督刘铭传上奏《筹造铁路以图自强折》,一石激起千层浪,刘铭传的奏议引发了一场朝廷内部关于铁路问题的争论。在这场争论中,壁垒双方,旗帜鲜明。李鸿章等洋务派力陈铁路之用,"考铁路之兴,大利有九端":便于国计、便于军政、便于京师、便于民生、便于转运、便于邮政、便于矿务、便于轮船招商、便于行旅。除此之外,洋务派还认为,铁路具有“快捷、安全、制敌、弥内乱、节俭军费”等特点,因此,开通铁路有"万国缩伏,三军必皆踊跃"的作用。同时,也有官员对修筑铁路极力反对。以驻英副使刘锡鸿为代表的保守派认为,修筑铁路的主要弊端有三: 一是有害风水,“山川之灵不安,即旱潦之灾易召";二是有害课税,“则走私漏税之弊百出,国课益以不供”;三是有害国防,千里铁路“势难节节严守",外敌“一奋臂可直入室矣”。
这次论战,守旧势力占据上风。清廷于1881年2月14日发布上谕:“叠据廷臣陈奏,金以铁路断不宜开,不为无见。刘铭传所奏,著毋庸议。"刘铭传修建铁路的主张虽然夭折,但洋务派主持修建的唐胥铁路却在1881年建成。唐胥铁路计长20余里,由开平矿务局投
资修建,主要用于运输开平煤矿生产的煤炭。
——摘编自曾凡炎《洋务派对中国早期铁路建的贡献》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刘铭传主张修建铁路一事引发的争议进行评析。(要求:史实准确,符合逻辑,表述清晰。)
19.(2024高二上·平江期末)17世纪是近代荷兰历史上的黄金时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图画中的荷兰史
图1《战争与和平法》 (荷)格劳秀斯 著 1625年出版 图2讽刺画《愚夫的花车》 荷兰报纸刊载1637年
图3油画《地理学家》 (荷)约翰内斯·维米尔1669年创作 图4油画《阅读的老妪》 (荷)赫里特·道1630年代早期创作
【注】1637年,荷兰报纸争相刊载有关郁金香热的讽刺画,图2是其中最著名的一幅;图3中的地理学家正埋首绘制地图;图4中的老妪正在阅读荷兰语版本的《圣经》选文集,该选文集专为家庭阅读而设计,且有清晰的章节分类。
题中图1至图4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评估其对研究17世纪荷兰历史的史料价值,并分别予以说明。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中华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商代实行神权统治,轻视民众。再根据材料“不可不敬德..亦不可不监于有殷.…..惟不敬厥德,乃早坠厥命”可知,西周强调“德”并且要吸取商代统治的教训,体现出对于民众的重视,蕴含有以民为本“意识,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西周统治者“对于“神权”的态度排除A项;
材料主要表现西周统治者对于“德”的重视,而“摒弃了原始民主传统”没有在材料中体现,排除B项;儒家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时间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要求考生在掌握识记的基础上进行材料的分析,侧重于考查考生对知识的掌握理解能力和对材料的分析作答能力。
2.【答案】D
【知识点】中国古代官员监察制度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涵盖了东海郡(即今连云港地区)的行政建置和吏员配备、农业经济、民政、财政等方面内容和22个项目的综合统计”可知,简牍《集薄》的内容涵盖了行政建置、农业、民政、财政等方面的统计情况,而汉代的上计制是关于统计仓库存粮、垦田、赋税和户口数的制度。由此可知,该简牍是汉代上计制的依据,D项正确;
察举制是汉代的选官制度,编户制是统计户口的制度,刺史制是地方监察制度,均与材料中简牍的内容不符,ABC三项错误。
复古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官员的考核制度,解答本题需要掌握秦汉时期上计制度的内容,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3.【答案】C
【知识点】科举制
【解析】【分析】根据“渐被王化,风俗渐移,而登科入仕者累有其人”“礼宗考亭,不随夷俗,文教丕扬,人才辈出”“务本兴行,渐洗蛮陋”分析可知,材料强调科举制的推行改变了少数民族地区的风俗,促进了文化上的统一,C正确;
A错误,宋代文化重心已经南移;
B错误,“完成了”说法过于绝对化;
D错误,材料强调文化发展,不涉及政治;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科举制,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渐被王化,风俗渐移,而登科入仕者累有其人”“礼宗考亭,不随夷俗,文教丕扬,人才辈出”“务本兴行,渐洗蛮陋”。
4.【答案】C
【知识点】古代的货币、信贷、商业契约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可知,明清时期的土地买卖文书具有一定的格式规范,而且以盖有官府印章来区别不同的文书,这反映当时契约签订较为规范,C项正确;
材料强调的是明清时期的土地买卖文书的规范,而非官府对社会控制的加强,A项错误;
材料反映了契约内容具有一定的规范性,但看不出内容的繁杂严苛,B项错误;
材料强调的是明清时期的土地买卖文书的规范,据此不能得出土地买卖的频繁的结论,D项错误。
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古代的货币、信贷和商业契约,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信息,从中可以看出明清时期契约的签订较为规范,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的能力。
5.【答案】D
【知识点】新航路开辟后美洲食物物种的交流
【解析】【分析】依据图示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明朝时期,玉米通过多种途径传入中国:从西亚、中亚传入西北地区,从印度、缅甸传入西南地区,从菲律宾传入东南沿海地区。玉米传入中国后,先是在丘陵山地种植后来逐渐扩展到平原地区。清朝前期,玉米在全国各地多有种植,与图示信息相符合,因此该农作物是玉米,D项正确;
受地理气候条件的影响,北方不适合种植甘蔗,与图示信息不符,A项错误;
在明清之前棉花和水稻就已经在南北方种植,与题干推广时间不符,BC两项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新航路开辟后美洲物种的外传,解答本题需要掌握玉米在中国的传播路线和情况,侧重考查学生识图、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6.【答案】D
【知识点】中国古代的食物生产与生活
【解析】【分析】依据图示信息可知,隋唐粮食总产量大于粮食总需求量,人均粮食占有量呈上升趋势,这说明隋唐时期粮食供应状况较好,结合所学可知,这与隋唐时期江南经济得到开发有关,②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农业出现了一年两熟甚至一年三熟的稻麦复种制,其推广有利于宋代粮食产量的提高,③正确;清代推行摊丁入亩的赋税政策,废除了人头税,有利于人口的增加,使得人均粮食占有量下降,④正确,D项正确;
《齐民要术》是北朝贾思勰的农学著作,不能影响秦汉时期粮食供求关系,①错误,ABC三项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图示和选项信息,联系秦汉时期、隋唐时期、宋代以及清朝粮食生产与需求状况以及影响因素解答,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7.【答案】D
【知识点】近代商业贸易变化对中国的影响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该公司称成立平准公司是要维持股市的正常发展,做到对各股份公司、买股票者、藏股票者、卖股票者及平准公司五方面都有利”可以看出上海平准股票公司是专营股票的证券公司,D项正确;
材料没有提及政府的政策,无法得出政府鼓励商业信贷业务发展的结论,A项错误;
材料没有体现列强的经济侵略,B项错误;
民国成立是在1912年1月,与材料时间不符,C项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近代商业贸易的变化,解答本题需要掌握近代商业贸易变化的表现以及对中国的影响,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8.【答案】D
【知识点】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第一次工业革命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秦汉时期中国小农经济占主导,以人丁为标准征收赋税,因此户籍对人丁控制极为严格;而1785年处于英国工业革命时期,实行自由主义经济政策,因此对户籍要求不高。由此可知,中英户籍制度差异的根源在于两国经济形态的差异,D项正确;
治国理政思维有别、政治制度差别以及思想解放程度不同均不是根源,ABC三项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和第一次工业革命,解题的关键是结合秦汉时期和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中英两国的经济状况去分析理解两国户籍制度的差异,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9.【答案】D
【知识点】改革开放后中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
【解析】【分析】依据表格信息可知,1979—2009年我国部分工业产品产量均在增长,结合所学可知,这说明我国经济得到发展,有利于增强基础建设的实力,D项正确;
依据表格信息可知,这一时期我国部分工业产品产量均在增长,无法得出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结论,A项错误;
材料体现的是部分工业产品产量情况,没有提及其他经济部门的情况,无法得出国民经济比例趋于协调的结论,B项错误;
材料只是提及部分工业产品的产量,不能看出整个工业门类的情况,C项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的发展,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图示信息,结合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的发展及其影响解答,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10.【答案】A
【知识点】中国的干部制度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党按照德才兼备的原则选拔干部,坚持任人唯贤,反对任人唯亲,并且要求努力实现干部队伍的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可知,这些选拔出来的人才是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利于提升国家治理能力,故A正确;
B、结合所学知识,这种规定旨在提升国家治理能力,未体现党管干部原则,排除B;
C、结合所学知识,这种规定旨在提升国家治理能力,排除C;
D、结合所学知识,这种规定旨在提升国家治理能力,并不是整顿官僚主义作风,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新中国的干部制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11.【答案】D
【知识点】近代以来中国城市化的演进
【解析】【分析】依据图示信息可知,2003到2013年,中国城市化进程发展迅猛,结合所学可知,这主要得益于改革开放的深化,D项正确;
依据图示并结合所学可知,20世纪50年代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主要得益于国民经济的恢复和一五计划的进行,大跃进运动造成了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不利于城市化进程,A项错误;
结合所学可知, 20世纪60年代中国城市化水平发展趋缓,主要因为“左”倾错误泛滥,而非“右”倾错误泛滥,B项错误;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确立是在21世纪初,20世纪80年代尚未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C项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近代以来中国的城市化进程,解题的关键是读图,结合新中国成立以来各个时期城市化的发展状况及其原因解答,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12.【答案】C
【知识点】《罗马民法大全》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可知,随着拜占庭帝国商业发展,国力增强,社会矛盾突出。为此《查士丁尼法典》 放宽了对子女、妇女和奴隶的限制,提升了相关人员的社会地位。结合所学可知,这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C项正确;
《查士丁尼法典》坚持保护私产的观念,而非动摇这一观念,A项错误;
依据材料“不得不写上释放奴隶的条文”可知,与保护奴隶主特权地位关系不大,B项错误;
《罗马民法大全》的颁布标志着罗马法形成完整体系,材料中只提及了《查士丁尼法典》的部分内容,不能得出D项的结论,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渊源,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信息,理解《查士丁尼法典》中规定的原因和目的,进而得出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13.【答案】A
【知识点】西欧的王权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专制王权是民族国家的早期形式,是近代社会的起步点……在这个阶段上,国家统一了,民族自立了,中世纪的混乱状况得以解除”分析可知,材料强调专制王权的加强有利于推动民族国家的形成,与之相吻合的是英国议会讨论通过《至尊法案》,宣布国王是英国教会的首脑,A正确;
B错误,“因信称义”反对教会的权威,个人获得了信仰的自由,与材料王权的加强不相符;
C错误,“法兰克王国丕平将罗马周围地区送给教皇,奠定了教皇国基础”有利于提升教皇的权力和地位,不利于王权的加强;
D错误,《战争与和平法》针对国际关系,与材料不相符;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西欧的王权,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专制王权是民族国家的早期形式,是近代社会的起步点……在这个阶段上,国家统一了,民族自立了,中世纪的混乱状况得以解除”。
14.【答案】B
【知识点】新航路开辟后商品的世界性流动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中反映了意大利毛纺布年均产量的下降,主要缘于欧洲贸易中心发生转移,不能推断出意大利纺织技术的落后,排除A;
B、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可知,1640—1649年意大利威尼斯和米兰的毛纺布产量比1600年—1609年大幅下降。新航路开辟后,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贸易中心也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了大西洋沿岸,故B正确;
C、结合所学知识,价格革命指的是金银大量流入欧洲,导致物价上涨,与材料现象无关,排除C;
D、结合所学知识,产生这种变化主要缘于欧洲贸易中心发生转移,与新型股份制公司的建立无关,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商业革命的表现,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15.【答案】A
【知识点】第一次工业革命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以一个位于伦敦的别针工厂为例,指出一个人的生产率由每天不超过20个别针,可以增长至令人震惊的4800个”可知,反映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结合所学可知,在《国富论》中,亚当·斯密提出了“劳动分工”的经济思想,认为分工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因素,材料中别针数量的增长就是劳动效率提升的体现果,A项正确;
垄断组织产生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材料涉及的是第一次工业革命,B项错误;
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动力是蒸汽的力量,不是劳动生产率提高的主要原因,C项错误;
严格的纪律不是劳动生产率提高的主要原因,D项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第一次工业革命,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以一个位于伦敦的别针工厂为例,指出一个人的生产率由每天不超过20个别针,可以增长至令人震惊的4800个”,结合亚当·斯密的经济思想和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解答,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16.【答案】A
【知识点】布雷顿森林体系;国际金融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中“以美元为主的结算和储备体系正在逐渐结束其历史使命”可得出,现代世界,美元的国际地位在下降,再据“截至2020年初……把人民币纳入了国家货币储备体系”可得出,人民币的国际地位在上升,这反映了国际金融体系在发生变化,且在不断重构,A符合题意;
依据已学可知,21世纪,经济全球化依然在飞速发展,依然是不可阻挡的潮流,B不合题意;
依据已学可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依然在发挥作用,而没“解体”,C不合题意;
依据已学可知,世界经济多极化在现代世界依然是一个趋势,且正在不断发展,“形成”说法有误,D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史料信息的提炼与准确理解的能力,解题时需要对材料中美元、人民币的相关内容能够准确理解,然后对比备选项,判断出准确答案。
17.【答案】(1)大一统需要建立一套防止权力腐败、渎职、膨胀的制衡机制。我国历史上的权力制衡原则体现在政治运行的多个方面,比如对君权与相权的制衡、中央与地方权力的制衡、官僚机构之间权力的制衡等。
(2)例1“大一统”与选官制度。可从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等选官制度中选取史实,说明与大一统国家治理的关系。
例2“大一统”与民族政策、边疆治理举措。可从历代民族政策或边疆治理举措中选取史实,说明与大一统国家治理的关系。
【知识点】中国古代法律体系;中国古代乡约制度;中国古代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
【解析】【分析】(1)结合所学可得出,维护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治理的有效运行,必须建立一套防止权力腐败、渎职、滥用、膨胀的制衡机制。我国历史上的权力制衡思想和实践体现出中国特色,主要反映在如下三个方面:第一,君权制衡。秦汉大一统国家形成后,从思想到制度设计,都有关于制衡君权的内容。中央机构设置中,有制约君权的中枢、谏议、封驳等官职与机构;中央决策中,有廷议、廷推、廷鞫制度。各项重要事务、决策的处理,呈现出一定的“集议”特色,构成制衡君权的某种制度程序。第二,地方权力制衡。秦汉以后,我国基本是单一制国家,地方权力集中于中央,主要官吏由中央任命,既职责明确、考核严格,又采取行政、军事与监察三者权力分离,以制衡地方官吏权力的扩张,同时还以不断增加行政层级的形式,遏止地方权重倾向。第三,官僚权力制衡。自秦汉开始,从中央到地方,对各级官吏的权力划分,行政问责、考核、审计、监督监察上,规范日益细密。其中,以监督监察为核心的反腐倡廉,成为官僚权力制衡的重要内容。我国历史上以权力制衡机制推动国家治理的思想与措施有利有弊。
(2)例1“大一统”与选官制度。可从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等选官制度中选取史实,说明与大一统国家治理的关系。如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把选官权逐渐收归中央, 维护了大一统。
例2“大一统”与民族政策、边疆治理举措。可从历代民族政策或边疆治理举措中选取史实,说明与大一统国家治理的关系。如开明的民族政策、改善交通设施、在边疆设置行政机构、羁縻政策等等,维护大一统国家。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国家治理,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学生作答时应紧扣材料,抓住材料关键词,并紧密结合所学知识进行作答。
18.【答案】背景: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和洋务运动的开展;新旧思想观念的碰撞;西学东渐的影响;小农经济的思维模式。
争论焦点:修建铁路对清朝统治的影响。
观点及原因:洋务派支持修建铁路的原因:修筑铁路有利于国计、军政、京师、民生、转运、邮政、矿务、招商轮船和行旅等,有利于富国强兵,是利国利民的千秋大业。
保守派反对修建铁路的原因:保守派认为修建铁路有害风水,扰乱民生;有害课税;导致清政府财政匮乏;有害国防,会丧失主权等。
评价:这一争议体现了中国近代史上应对列强侵略时,中国统治阶级内部洋务派和保守派的严重分歧。洋务派的主张以富国强兵为目标,一定程度上顺应了近代历史发展潮流,有利于中国近代化。保守派的主张则体现了封建顽固派的迷信和愚昧,具有落后性。
这启示我们:在社会变革中,要勇于解放思想,顺应历史发展潮流,为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知识点】洋务运动
【解析】【分析】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没有固定答案。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从背景、争论焦点、双方观点及其原因、评价以及启示等角度分析。依据材料“一是有害风水,‘山川之灵不安,即旱潦之灾易召’;二是有害课税,‘则走私漏税之弊百出,国课益以不供’;三是有害国防,千里铁路‘势难节节严守’,外敌‘一奋臂可直入室矣’”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刘铭传主张修建铁路一事引发的争议的背景是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和洋务运动的开展;新旧思想观念的碰撞;西学东渐的影响;小农经济的思维模式。这一争论实际上体现了修建铁路对清朝统治的影响。洋务派之所以支持修建铁路是因为修筑铁路有利于国计、军政、京师、民生、转运、邮政、矿务、招商轮船和行旅等,有利于富国强兵,是利国利民的千秋大业。而保守派之所以反对修建铁路是因为保守派认为修建铁路有害风水,扰乱民生;有害课税;导致清政府财政匮乏;有害国防,会丧失主权等。所以这一争议体现了中国近代史上应对列强侵略时,中国统治阶级内部洋务派和保守派的严重分歧。洋务派的主张以富国强兵为目标,一定程度上顺应了近代历史发展潮流,有利于中国近代化。保守派的主张则体现了封建顽固派的迷信和愚昧,具有落后性。这就启示我们,在社会变革中,要勇于解放思想,顺应历史发展潮流,为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点评】本题考查洋务运动,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信息,结合洋务运动的背景、内容以及影响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19.【答案】评估:材料中四幅图属于实物史料,其作者是历史亲历者,作品属一手史料,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17世纪是荷兰近代历史上的黄金时代,也是荷兰掌握世界商业霸权的“海上马车夫”时代。题中作品从多个角度反映了这一时期荷兰的政治、经贸、文化等活动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说明:图1:格劳秀斯《战争与和平法》的出版,奠定了国际法的基础,也体现出荷兰国际经贸交往的频繁与出版业的发展。可用于研究17世纪荷兰的国际法理论及荷兰参与的国际交往、国际经贸关系等。
图2:郁金香原产小亚细亚,引入西欧种植后引发“郁金香热”。《愚夫的花车》等讽刺画影射出荷兰人投机郁金香种植的疯狂程度。可用于研究17世纪从“郁金香热”到“郁金香泡沫”的演变及商业投机活动的形成机理等。
图3:折射出当时荷兰人对地理知识的渴求与探索,可用于研究荷兰的海上探险、全球贸易的开展与商业霸权的兴衰等。
图4:显示出荷兰《圣经》的普及与老妪阅读成为生活的常态。可用于研究17世纪荷兰出版业的兴盛、民众文化素质的提升与新教教义的传播等。
【知识点】欧洲早期的殖民扩张及其影响;宗教改革;国际法的形成
【解析】【分析】评估:依据四幅图片信息,运用唯物史观并结合所学可知,格劳秀斯的《战争与和平法》、《愚夫的花车》、《地理学家》以及《阅读的老妪》 都属于实物史料,其作者是历史亲历者,作品属一手史料,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四幅图片的时间都是17世纪,结合所学可知,17世纪是荷兰近代历史上的黄金时代,也是荷兰掌握世界商业霸权的“海上马车夫”时代。依据四幅图片的内容可知,四幅图片从多个角度反映了这一时期荷兰的政治、经贸、文化等活动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说明:主要从四幅图片的内容以及当时的荷兰政治、经济、思想状况分析。结合《战争与和平法》及其荷兰17世纪被称为“海上马车夫”的史实可知,格劳秀斯《战争与和平法》的出版,奠定了国际法的基础,也体现出荷兰国际经贸交往的频繁与出版业的发展。可用于研究17世纪荷兰的国际法理论及荷兰参与的国际交往、国际经贸关系等。结合油画《愚夫的花车》与当时的郁金香热可知,郁金香原产小亚细亚,引入西欧种植后引发“郁金香热”,《愚夫的花车》等讽刺画影射出荷兰人投机郁金香种植的疯狂程度。可用于研究17世纪从“郁金香热”到“郁金香泡沫”的演变及商业投机活动的形成机理等。结合油画《地理学家》与荷兰当时开展的海洋贸易可知,这幅油画折射出当时荷兰人对地理知识的渴求与探索,可用于研究荷兰的海上探险、全球贸易的开展与商业霸权的兴衰等。依据材料“图4中的老妪正在阅读荷兰语版本的《圣经》选文集,该选文集专为家庭阅读而设计,且有清晰的章节分类”并结合所学可知,荷兰文《圣经》的普及与老妪阅读成为生活的常态。可用于研究17世纪荷兰出版业的兴盛、民众文化素质的提升与新教教义的传播等。
【点评】本题考查国际法的产生、欧洲早期的殖民扩张、宗教改革。评估:依据四幅图片信息,抓住其时间,运用唯物史观,结合实物史料的价值和17世纪荷兰的政治、经贸、文化状况分析;说明:结合四幅图片的内容以及当时的荷兰政治、经济、思想状况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