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测评(四)(第四单元)
(满分:3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
1.(2023秋·无锡期中)“(日本)大化改新前,中央贵族之间争权夺利,豪强贵族权倾朝野。大化改新在中央设置二官八省,在地方设立国、郡、里,官吏由国家任免。”材料体现了大化改新的目的是(B)
A.挽救民族危机 B.加强中央集权
C.发展封建经济 D.改变社会性质
2.如图内容是日本历史上一次改革的部分规定,该规定反映出土地的所有者是(B)
A.公民 B.国家
C.部民 D.贵族
3.(2023秋·杭州期中)646年,孝德天皇颁布《改新之诏》,以唐朝为蓝本,参酌本国旧习,日本从经济到政治方面进行了变革。这场变革使日本(A)
A.进入了封建社会
B.加速了对外扩张步伐
C.成为了大唐附庸
D.进入了幕府统治时期
4.(2023·长沙模拟)中古时期,日本模仿唐朝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国家,但天皇是一个无可争辩的首脑;日本借用了汉字,但发展出自己的文字;日本人接受了佛教,但根据自己的精神需求对之做了修改。这反映了日本(B)
A.善于模仿外来文明
B.善于将外来文化和本土文化创新相结合
C.深受中华文化影响
D.日本的制度文明是模仿中国制度创建
5.大化改新百余年后,土地私有与土地兼并盛行。大庄园享有“不输不入”的特权,既不向国家纳税,也不准地方官吏进入庄园,干涉庄园事务。该局面发展的直接结果是(D)
A.建立了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
B.最高统治者放弃“大王”称号,改称“天皇”
C.日本由此进入长达近700年的幕府统治时期
D.形成血缘关系和主从制相结合的军事集团
6.(2023秋·无锡期中)中世纪时,“重大的宗教改革是一种新宗教的产生,该宗教产生后不久,便冲出阿拉伯半岛,影响遍及欧亚大陆和非洲的广大地区”,这一“新宗教”(A)
A.创始人是穆罕默德
B.主张忍受苦难,死后能升入天堂
C.产生于公元1世纪
D.创立者是乔达摩·悉达多
7.如图是某历史兴趣小组学生自制的穆罕默德经历年代标尺示意图,“A”处没有完成。“A”处应是(C)
A.统一阿拉伯半岛
B.在麦加城传教
C.迁居麦地那
D.对外发动扩张战争
8.8世纪时,阿拉伯人征服了从伊比利亚半岛到印度北部的广大地区。当时一位阿拉伯诗人写道:“你抛弃自己的故乡,不是为了寻找天堂。却是那面包和椰枣,把你吸引到了远方。”材料表明阿拉伯帝国扩张的主要动力是(B)
A.解决粮食问题 B.经济利益驱使
C.传播伊斯兰教 D.传统商路受阻
9.阿拉伯人能在广袤的伊斯兰大地留下辉煌的文明,得益于历代哈里发对文化的重视和提倡。他们认为“人最美的装饰是知识”。据此可知,阿拉伯文化的繁荣得益于(C)
A.特殊的生存环境 B.文化的传承
C.统治者的重视支持 D.人性的弘扬
10.(2023秋·佛山期末)阿拉伯帝国的军事扩张和对外交往,推动了地理学的研究;东西方各种思想文化的挑战,推动了伊斯兰哲学体系的形成。由此可见,阿拉伯文化的发展(D)
A.与伊斯兰教关系密切
B.得益于统治者重视
C.为世界作出重大贡献
D.契合了时代的需要
二、非选择题(10分)
11.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是否善于借鉴和学习其他民族的先进文明成果,事关兴衰之命运。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6、7世纪之交……隋唐两朝相继崛起。唐朝……形成了法制完备的强大的中央集权制国家。高度发达的中国封建文化对周边国家和东亚世界产生了强烈的影响……(日本)统治阶级在国内的争夺加剧起来,他们“各置己民,恣情驱使,又割国县山海林野池田,以为己财,争战不已。或者兼并数万顷田,或者全无容针少地”。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大化改新的背景。(4分)
答:背景:中国先进文化的巨大影响;日本国内阶级矛盾的激化。
材料二 为了使改革顺利进行,新政权在全国各地登记人口和检查田产。701年又发布了《大宝律令》,使改革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了下来。大化改新大约经历了半个世纪,改革的纲领在实施中也不断完善和修改,最后完成了天皇制国家的理想。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
(2)根据材料二,分析日本大化改新成功的主要原因。(2分)
答:原因:采取全面有效的政策措施并不断修改和完善,逐步推进,贯彻落实。
材料三 阿拉伯充分利用东西方文化交汇的地理优势,广泛吸纳两河流域、印度、希腊、罗马和中国等地先进的文化成果,与本民族的文化成就相结合,并加以创新和发展,形成了有自己特色的阿拉伯文化。
——摘编自姜智红《论文明的多样性》
(3)根据材料三,概括阿拉伯人创造了具有“自己特色”文化的原因,并用史实说明阿拉伯人对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作出了卓越贡献。(3分)
答:原因:优越的地理位置,将外国先进的文化成果与本民族的文化成就相结合,同时加以创新和发展。史实:改进并传播阿拉伯数字。(其他史实,符合题意也可)
(4)通过对上述各国兴衰的探究,谈谈你的认识。(1分)
答:一个国家或民族须充分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并根据自身特点加以改造和创新,才能推动其文化的不断发展(或者开放宽容促使文明繁荣,保守封闭致使文明衰落)。单元测评(四)(第四单元)
(满分:3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
1.(2023秋·无锡期中)“(日本)大化改新前,中央贵族之间争权夺利,豪强贵族权倾朝野。大化改新在中央设置二官八省,在地方设立国、郡、里,官吏由国家任免。”材料体现了大化改新的目的是( )
A.挽救民族危机 B.加强中央集权
C.发展封建经济 D.改变社会性质
2.如图内容是日本历史上一次改革的部分规定,该规定反映出土地的所有者是( )
A.公民 B.国家
C.部民 D.贵族
3.(2023秋·杭州期中)646年,孝德天皇颁布《改新之诏》,以唐朝为蓝本,参酌本国旧习,日本从经济到政治方面进行了变革。这场变革使日本( )
A.进入了封建社会
B.加速了对外扩张步伐
C.成为了大唐附庸
D.进入了幕府统治时期
4.(2023·长沙模拟)中古时期,日本模仿唐朝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国家,但天皇是一个无可争辩的首脑;日本借用了汉字,但发展出自己的文字;日本人接受了佛教,但根据自己的精神需求对之做了修改。这反映了日本( )
A.善于模仿外来文明
B.善于将外来文化和本土文化创新相结合
C.深受中华文化影响
D.日本的制度文明是模仿中国制度创建
5.大化改新百余年后,土地私有与土地兼并盛行。大庄园享有“不输不入”的特权,既不向国家纳税,也不准地方官吏进入庄园,干涉庄园事务。该局面发展的直接结果是( )
A.建立了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
B.最高统治者放弃“大王”称号,改称“天皇”
C.日本由此进入长达近700年的幕府统治时期
D.形成血缘关系和主从制相结合的军事集团
6.(2023秋·无锡期中)中世纪时,“重大的宗教改革是一种新宗教的产生,该宗教产生后不久,便冲出阿拉伯半岛,影响遍及欧亚大陆和非洲的广大地区”,这一“新宗教”( )
A.创始人是穆罕默德
B.主张忍受苦难,死后能升入天堂
C.产生于公元1世纪
D.创立者是乔达摩·悉达多
7.如图是某历史兴趣小组学生自制的穆罕默德经历年代标尺示意图,“A”处没有完成。“A”处应是( )
A.统一阿拉伯半岛
B.在麦加城传教
C.迁居麦地那
D.对外发动扩张战争
8.8世纪时,阿拉伯人征服了从伊比利亚半岛到印度北部的广大地区。当时一位阿拉伯诗人写道:“你抛弃自己的故乡,不是为了寻找天堂。却是那面包和椰枣,把你吸引到了远方。”材料表明阿拉伯帝国扩张的主要动力是( )
A.解决粮食问题 B.经济利益驱使
C.传播伊斯兰教 D.传统商路受阻
9.阿拉伯人能在广袤的伊斯兰大地留下辉煌的文明,得益于历代哈里发对文化的重视和提倡。他们认为“人最美的装饰是知识”。据此可知,阿拉伯文化的繁荣得益于( )
A.特殊的生存环境 B.文化的传承
C.统治者的重视支持 D.人性的弘扬
10.(2023秋·佛山期末)阿拉伯帝国的军事扩张和对外交往,推动了地理学的研究;东西方各种思想文化的挑战,推动了伊斯兰哲学体系的形成。由此可见,阿拉伯文化的发展( )
A.与伊斯兰教关系密切
B.得益于统治者重视
C.为世界作出重大贡献
D.契合了时代的需要
二、非选择题(10分)
11.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是否善于借鉴和学习其他民族的先进文明成果,事关兴衰之命运。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6、7世纪之交……隋唐两朝相继崛起。唐朝……形成了法制完备的强大的中央集权制国家。高度发达的中国封建文化对周边国家和东亚世界产生了强烈的影响……(日本)统治阶级在国内的争夺加剧起来,他们“各置己民,恣情驱使,又割国县山海林野池田,以为己财,争战不已。或者兼并数万顷田,或者全无容针少地”。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大化改新的背景。(4分)
材料二 为了使改革顺利进行,新政权在全国各地登记人口和检查田产。701年又发布了《大宝律令》,使改革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了下来。大化改新大约经历了半个世纪,改革的纲领在实施中也不断完善和修改,最后完成了天皇制国家的理想。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
(2)根据材料二,分析日本大化改新成功的主要原因。(2分)
材料三 阿拉伯充分利用东西方文化交汇的地理优势,广泛吸纳两河流域、印度、希腊、罗马和中国等地先进的文化成果,与本民族的文化成就相结合,并加以创新和发展,形成了有自己特色的阿拉伯文化。
——摘编自姜智红《论文明的多样性》
(3)根据材料三,概括阿拉伯人创造了具有“自己特色”文化的原因,并用史实说明阿拉伯人对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作出了卓越贡献。(3分)
(4)通过对上述各国兴衰的探究,谈谈你的认识。(1分)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单元测评(四) 第四单元 封建时代的亚洲国家 试卷(学生版+教师版)2024-2025 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上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