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有学者认为,中国的户籍制度始于周朝,至秦代初具规模,从商代的“登人”到汉代的“编户齐民”,再到宋代的保甲制,它通过体系完备的社区组织、行政网络克服了人口分散居住的特点,建立起了自下而上的严格的户口管理制度。我国历代政府之所以重视户籍管理,最主要的原因是( )
A.严防农民串联造反 B.便于国家征发劳役和兵役
C.便于统治者了解民情 D.户籍是赋役征发的依据
2.编户齐民是汉代政府实行的户籍制度,规定凡政府控制的户口都必须将姓名、年龄、籍贯、身份、相貌、财富情况等项目一一载入户籍,被正式编入政府户籍的人口,称为“编户齐民”。由此可知( )
A.平民可以随意迁徙 B.政府借此保障收入
C.农业要求精耕细作 D.汉代禁止土地兼并
3.据汉简可知,汉朝外出者必须向官府申请通关文深“过所”:当乡啬夫审查无异后,具“请过所深”呈报郡县;郡县受理核实拟“过所文”,郡太守、县令丞签发钤印“正过所”,发给行人随身携带,另存“副过所”以备查。据此可知汉朝( )
A.乡啬夫负责传递政令和维护治安 B.乡啬夫与郡守、县令丞相互牵制
C.地方基层管理流程清晰分工明确 D.郡县是直接管理民众的基层组织
4.隋文帝采纳高颎的建议,行输籍之法,“定其名,轻其数,使人知为浮客,被强家收太半之赋;为编氓、奉公上,蒙轻减之徵(征)”。后人认为“隋代之盛,实由于斯”,这是由于输籍法的推行( )
A.促进了人口流动 B.调整了租佃关系 C.增加了政府编户 D.稳固了均田制度
5.开皇五年,隋文帝令诸州以民间“当社”为单位,劝募当社成员捐助谷物,设置义仓,以备水旱赈济,由当社为首的人负责管理。开皇十五年和十六年,隋文帝命令西北诸州的义仓改归州或县管理;劝募形式也改为按户等额征税。这种变化可用于解释( )
A.义仓管理方式趋于合理 B.普通百姓负担加重
C.隋朝赋税制度发生变动 D.基层治理成效显著
6.唐朝设邻保制(或称“伍保制”),规定:“诸户以百户为里,五里为乡,四家为邻,五家为保”;王安石在“伍保制”的基础上针对当时民政与军事诉求对基层组织加以改革,并将其命名为“保甲”。从邻保制到“保甲”制度的演变反映了( )
A.社会治理能力的提升 B.中央集权的强化
C.唐宋治安水平的进步 D.基层政权的巩固
7.明朝时期,在实行人口调查和编纂户籍的基础上,对不同地区的土司分别课以赋税。同时还规定:土司应袭子弟“其不由儒学读书习礼者,不听保袭”。这些举措( )
A.提高了边疆地区文化水平 B.加重了边疆民族地区的负担
C.增强了对统一国家的认同 D.体现了因俗而治的民族政策
8.清代,合会、行会、善会等经济性会社迎来了大发展时期。《广志绎》载:“告助者,亲朋或征逋追负而贫不能办,则为草具,召诸友善者各助以数十百而脱之。”由此可见,清代经济性会社( )
A.推动了资本主义萌芽发展 B.开创了基层经济互助的良风
C.增加了政府基层治理成本 D.为社会治理贡献了民间力量
9.2022年末,我国基本医疗保险覆盖超过13.68亿人,参保覆盖面稳定在95%以上,农村低收入人口和脱贫人口参保率稳定在99%以上。这说明( )
A.爱国卫生运动不断深入 B.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保险法规的颁布
C.社会保障体系日益健全 D.基本医疗卫生体系的建立
10.亚里士多德在《雅典政制》中记载:凡父母双方均为公民者有公民权,公民在十八岁时在他们村社的名簿中登记。当他们登记之时,村社成员对他们宣誓投票,作出决定……如果投票结果认为他没有自由民身份,他得向陪审法庭申诉……。这表明( )
①村社在自由民身份确认时起重要作用
②村社自治是古希腊基层治理的主要形式
③村社大会由全体希腊成年人参与
④父母双方均为公民且年满18岁男子有资格成为公民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1.10至11世纪,西欧城市里的手工业者和商人组成行会或商会,规范手工业者和商人的经营活动。行会或商会上层分子把持城市政权。这说明,当时的行会或商会( )
A.阻碍了商业贸易的发展 B.行使了基层治理的职责
C.助推了社区组织的形成 D.缓和了庄园内部的矛盾
12.1835年,英国颁布法律规定,自治市的议会由选举产生,市议员由选民选出,任期三年;议会管理本市的经济和社会事务,有权订立地方法律、征收地方税,负责社会改造工程;市政府必须定期公布城市财政账目和年度预算,市政收入必须用于当地市民。英国的这一法律规定( )
A.完善了政府权力运行的机制 B.消弭了土地贵族的政治影响力
C.为加强基层治理创造了条件 D.基本实现了成年男性的普选权
13.当今美国一半以上的公共服务由非政府组织提供,覆盖了慈善、宗教、教育、扶贫、养老、卫生、环保,社区建设等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调查显示,21世纪初,全美51%的医院、46%的大学、86%的博物馆、90%的艺术团体的公共服务都由非政府组织供给。美国的非政府组织( )
A.使得基层治理更高效 B.标志着治理体系的完善
C.全面履行政府的职责 D.化解了基层社会的矛盾
14.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国家组织和鼓励当地居民建立自下而上的机制解决社会问题,实行居民自我管理,参与地方政府的决策。20世纪80年代以后,公众、志愿者和私人部门提供了越来越多的公共服务。这一历程表明( )
A.地方治理的效率更低 B.社区承担了更多政府功能
C.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加强 D.政府公共开支日益增加
15.如图是1845年发表的绘画《安多弗巴士底狱——捡骨头求生的穷人》,主要描述当时英国安多弗济贫院院长对该院实行监狱式管理,他克扣济贫院的食物份额,人们饥饿难耐,为啃食腐烂骨头上的残剩物而发生哄抢。作为图像史料,它可用于研究英国( )
A.工业革命的进程 B.工厂制度的弊端
C.社会保障的演变 D.工人运动的发展
16.1970年尼克松政府基于过去“对穷人的援助计划……使穷人堕落,使纳税人受骗”的状况,提出家庭援助计划,仅对有工作的低收入家庭进行救济;1992年克林顿政府因为许多美国人讨厌现行的福利制度,深信它的受益者大都是那些品质不足以享受福利待遇的穷人,所以承诺进行改革。这说明,美国的( )
A.低收入家庭日渐增多
B.福利制度在兼顾社会效率与社会公平
C.社会治理能力减弱了
D.福利制度极大降低人们的工作积极性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养老作为维系社会伦理秩序的主要方式,在社会控制体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对于奉行国家稳定至上的宋朝来说,养老制度的建设自然受到重视,得到较大程度的发展。与前代相比,宋代养老制度更加完备,鳏寡独老救助制度、官员致仕制度以及家庭养老的保障制度均得到完善,同时新增老年士人、老年军士、老年僧道、老年归正人优恤制度。在养老方式上突破了传统的赏赐及致仕养老的限制,实现救助政策的制度化,新增闲职养老这一新方式,针对不同的对象形成多元的养老方式。在鳏寡独老的救助、官员养老及家庭养老的运行上,政府介入的程度较前代更为深入。
——摘编自马晓燕《老人之老:宋代养老制度探析》
(1)根据材料,概括宋代养老制度发展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代养老制度的影响。(6分)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范氏义庄
材料 公元1049年,范仲淹自杭州归乡,取平时之积蓄购买良田千亩,捐赠给范氏宗族,作为族人公产,谓之“义田”,以济养群族。之后,范仲淹在家书中嘱族人买田以充实义庄田亩,并亲自制定了义庄的管理规矩。范氏宗族闻讯来聚者近百口,范仲淹又“择族之长而贤者主之”。此外,范仲淹还在苏州设立义宅和义学,立塾以教其人。义庄开支有救济族内贫困、资助婚嫁丧葬、奖励读书仕进等项。
两宋与元代,政府不仅在道义上给义庄以褒奖,而且在田赋上给以优惠,差役、科折一律免除。至明代,由于朝廷重赋政策,加上义庄内人口倍增,族人生活每况愈下。范仲淹的第十六世孙范惟一辞官返乡,率领范氏族人同甘共苦,终于克服了种种困难,使义庄获得了复生。明末清初,义庄日趋兴旺。康熙、乾隆都曾在南巡中专访范氏宗祠,并题诗颂扬范公之德行,赐天平山义庄为“高义园”。从此,范氏义庄名声大振。
范氏义庄救济了族内贫困者,发挥了济贫的社会慈善职能;义庄鼓励读书仕进,兴学育人,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对官吏、士人、富者从事慈善事业起到了无声的召唤作用。范仲淹周济范氏,希望以此为推动点而求普遍开展于天下,此亦“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之义。
——据廖志豪、李茂高《略论范仲淹与范氏义庄》
(1)材料的叙述,让我们对“范氏义庄”形成怎样的认识?(6分)
(2)范氏义庄的创立折射出一个怎样的时代?(6分)
19.【中国近现代退休制度】(14分)
材料一
19世纪中期,西方社会福利思想开始传入中国,康有为、孙中山等人将西方社会福利观与中国传统的“老有所终”的“大同世界”观相结合,使西方社会福利思想逐步被国人所接受。其中,退休养老作为社会福利保障的重要环节,颇受各界关注。与此同时,在高等教育领域,从业人员的增长、教育内容的改革使大学面临着人才更迭的问题。为保障年老教职员的生活和权益,提出并制定退休制度是必然之举。1917年5月,北洋政府教育部颁发《国立大学教职员任用及薪俸规程》,其中首次提及了国立大学教职员的退休问题,对教职员养老金的发放标准也作出了明确规定。
——摘编自田正平《近代中国国立大学教职员退休制度研究》
材料二
1958年《国务院关于工人、职工退休处理的暂行规定》中规定男干部的退休年龄为60岁,女干部为55岁,女工人和女职员为50岁。建国以后60多年我国的退休政策一直没变,表现出了相当大的稳定性。改革开放以前的社会观念认为,为了实现男女平等的目标,国家政策应对女性进行倾斜,保护女性特殊权益,以达到事实上的男女地位的平等。
——摘编自刘秀红《男女同龄退休政策改革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国立大学教职员退休制度出台的背景。(8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现代中国退休制度的特点。(6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
在近代早期的英国,粮食短缺和饥荒频发,严重威胁到人们的生存安全和社会秩序的稳定。乡绅阶层积极探索救荒知识。除了执行中央救荒命令外,乡绅通过采取补充性的其他举措,对中央政策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乡绅积极撰写农业科学书籍,致力于改良农耕技术。萨洛普郡的乡绅理查德·加德纳,在1599年发表的救荒小册子中,建议民众种植芜菁、胡萝卜等果蔬作物和充分利用野生动植物资源,以扩大食物来源,应对粮食短缺的状况。面对农业歉收和饥荒问题时,各阶层的人都应远离“不必要的浪费和肆意挥霍”。普拉特建议人们在饥荒时期“应该吃硬的、陈腐的或磨碎的面包,这样一条面包的饱腹效果相当于两条新面包”,还推荐将食物浸泡后再食用,这样可以减少人们每日、每顿饭消耗食物的数量。他们极力向英国民众介绍和传播其他国家的求生方法,展现了他们开放的心态以及对外部世界的了解。这些救荒知识,对17世纪中期英国在欧洲率先摆脱饥荒的困扰产生了重要影响。
——摘编自冯雅琼《近代早期英国救荒知识的产生及传播——以乡绅为主体的考察》
(1)根据材料,概括近代早期英国乡绅救荒的主要措施。(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早期英国乡绅救荒的历史作用。(8分)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不断完善,体系越来越严密。中国古代户籍制度建立的最主要原因是便于政府及时掌握人口变动情况,以便征发赋役,而不仅限于征发劳役和兵役,故排除B项,D项正确。A,C两项均不是中国古代户籍制度建立的最主要原因,排除。
2.答案:B
解析:汉代将政府控制下的户口编入户籍,保证了户数的稳定,从而保证了赋税的征收,B项正确。被编入户籍的平民是不能随意迁徙的,排除A项。C、D两项材料未体现,排除。
3.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汉朝外出者必须向官府申请通关文”、“乡啬夫审查无异”等等,可以看出基层管理流程分工明确,C项正确。材料不能反映乡啬夫的职责,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权力的制约,排除B项;郡县不是基层组织,排除D项。
4.答案:C
解析:由材料“为编氓,奉公上,蒙轻减之徵”可知,有户口的人有可能会被征收少一点的赋税,所以大家争相落户,所以隋朝的编户增加,C正确;由材料可知,没有户口的人,“被强家收太半之赋”所以大家争相落户,没有促进人口流动,排除A项;输籍法是隋代制定各户等级和纳税标准的办法,利用这一手段搜刮隐藏户口以防止人民逃税和抑制士族、豪强占有劳动人口从而确保政府收入,没有调整租佃关系,排除B项;均田制是由北魏至唐朝前期实行的一种按人口分配土地的制度,部分土地在耕作一定年限后归其所有,部分土地在其死后还给官府,材料中输籍法是为了征收税赋,与均田制无关,排除D项。故选:C。
5.答案:B
解析:据材料“劝募形式也改为按户等额征税”可知,义仓贮存的粮食不再由居民自愿捐助,而是改为按户等额征税,具有一定的强制性,客观上加重了农民负担,B项正确;将民间组织管理的义仓改归由州或县管理,原来灵活、及时、准确、可靠的特点大为逊色,有关官吏往往从中贪污挪用、中饱私囊,造成管理上的弊端,排除A项;义仓是地方上储存粮食以备荒年的粮仓,属于社会救济制度,而非赋税制度,排除C项;义仓制度属于社会救济的一个方面,社会救济又是基层治理的一个方面,仅凭义仓制度一个方面情况,不能断定基层治理的总体情况,排除D项。故选B项。
6.答案:A
解析:A项正确:唐朝通过邻保制度进行相互监督,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宋朝在此基础上针对民政与军事诉求对基层组织实施保甲制,反映了社会治理能力的提升。B项概念混乱:邻保制与保甲制为基层民众的自我管理与相互监督机制,与中央集权关系不大。C项以偏概全:社会治安水平的进步也是社会治理能力提升的体现。D项概念混淆:邻保制、保甲制主要为基层社会治安制度,邻保和保甲组织不完全等同于基层政权,且从材料中看不出基层政权是否巩固。
7.答案:C
解析:据题意可知,明朝时期对实行土司制度的地区也征收赋税,这就加强了对这些地方的管理的控制;而土司承袭官职爵位的子弟必须修习儒学,这就加强了土司的子弟对儒家文化和中央政府的认同,所以这些举措都增强了对统一国家的认同,C项正确;仅仅是对土司的子弟做了要求,这不足以说明提高边疆地区的文化水平,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比较信息,无法说明“加重”,排除B项;对土司地区同样征税和修习儒学,这些举措与其他地区雷同,并不能体现因俗而治,排除D项。故选C项。
8.答案:D
解析:首先,会社是由部分有共同利益或共同追求的人组成的;其次,据材料“善会”“告助者”“各助以数十百而脱之”可知,会社具有一定的救济功能。清代经济性会社资助贫困者、帮助弱势群体等,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这为社会治理贡献了民间力量,D项正确;材料现象与资本主义萌芽发展无关,排除A项;基层经济互助在明代已出现,排除B项;社会方面的救济活动可以降低政府的基层治理成本排除C项。
9.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社会保障体系日益健全和完善,到2022年末,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和农村低收入人口和脱贫人口参保率创新高,C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社会保障体系,没有体现爱国卫生运动相关信息,排除A项;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保险法规颁布于1951年,与材料中时间不符,排除B项;材料描述的是社会保障体系,而非基本医疗卫生体系,排除D项。
10.答案:D
解析:根据“当他们登记之时,村社成员对他们宣誓投票,作出决定……如果投票结果认为他没有自由民身份,他得向陪审法庭申诉”可知,①村社在自由民身份确认时起重要作用,故①正确;根据“凡父母双方均为公民者有公民权,公民在十八岁时在他们村社的名簿中登记”可知④正确;从材料不能看出村社自治是古希腊基层治理的主要形式,排除②;根据材料可知,村社大会由村社成员参加,而非全体希腊人,排除③。故选:D。
11.答案:B
解析:据材料“规范手工业者和商人的经营活动……把持城市政权”可知,这些行会和商会在日常活动中对商业经营活动与城市管理上行使了一定的职责,故选B项;据材料“规范手工业者和商人的经营活动”可知,行会或者商会,通过规范商业活动,有利于商业贸易发展,排除A项;据材料可知,行使了城市管理职能,但并没有说是通过成立“社区组织”等形式,故无法说明其与社区组织形成的关系,排除C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欧庄园的矛盾存在于庄园内的领主和佃户之间,而材料中强调的是“城市里的手工业者和商人”,排除D项。
12.答案:C
解析:据材料“自治市的议会由选举产生,市议员由选民选出,任期三年;议会管理本市的经济和社会事务,有权订立地方法律、征收地方税,负责社会改造工程”,可知,英国通过法律对自治市的议会进行更加细化的规定,有利于加强对基层的治理,C项正确;材料仅涉及自治市的议会状况,无法得出对整个政府权力运行的影响,排除A项;“消弭了土地贵族的政治影响力”,表述夸大,排除B项;材料并未提及成年男性的普选权信息,排除D项。故选C项。
13.答案:A
解析:据材料“当今美国一半以上的公共服务由非政府组织提供”、“覆盖了慈善……社区建设等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可知,非政府组织覆盖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使得基层管理更加高效,故选A项;治理体系是指一套组织、机制、规则、程序、法律和道德准则,用于指导和管理组织或社会的运行,仅从材料无法看出“治理体系的完善”,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非政府组织的行为,并不是突出政府的职责,排除C项;非政府组织覆盖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有利于化解基层社会的矛盾,“化解了”表述夸大,排除D项。
14.答案:B
解析:材料反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西方国家鼓励当地居民建立自下而上的机制解决社会问题,基层社区迅速发展起来,并提供越来越多的公共服务,说明基层社区承担了很多政府功能,故选B项;材料中的做法可以使地方治理的效率更高,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政府鼓励社区自我管理,未体现加强经济干预,排除C项;根据材料“公众、志愿者和私人部门提供了越来越多的公共服务”可知,政府公共开支减少,而非增加,排除D项。
15.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这幅绘画反映了底层群众的悲惨生活以及济贫院的不作为,作为图像史料,它可用于研究英国社会保障的演变,C项正确;此时英国工业革命已经完成,而且材料也未体现工业革命的进程,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底层群众的悲惨生活,图片中没有工厂制度等相关信息,排除B项;材料反映了底层群众的悲惨生活,未涉及工人运动,排除D项。故选C项。
16.答案:B
解析:据题意可知,尼克松和克林顿对现有福利制度进行改革的目的都是为了提高保障的精确度,使福利制度能够真正地发挥作用,其目的在兼顾社会效率和社会公平,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美国福利制度的改革,并不能说明低收入家庭日渐增多和社会治理能力减弱,排除AC项;福利制度并不一定会极大地降低人们的工作积极性,排除D项。故选B项。
17.答案:(1)政府高度重视,介入程度深;养老体系相对完备;养老对象范围较广;养老方式较为多元等。
(2)有利于保障老年人的生活,减轻人民负担;有利于缓解社会矛盾,维护国家统治;有利于儒家孝文化的发展,提升社会的伦理道德水平;为后世养老制度的发展提供了借鉴;增加了政府的财政负担等。
解析:(1)根据材料“养老制度的建设自然受到重视”“政府介入的程度较前代更为深入”可知,政府高度重视,介入程度深;根据“宋代养老制度更加完备……”可知,养老体系相对完备;根据“新增老年士人、老年军士、老年僧道、老年归正人优恤制度……”等可知,养老对象范围较广;根据“针对不同的对象形成多元的养老方式”可知,养老方式多元。
(2)根据材料“养老方式上突破了传统的赏赐及致仕养老的限制……”“……奉行国家稳定至上的宋朝来说”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有利于保障老年人的生活,缓解社会矛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养老制度提升社会的伦理道德水平,为后世提供了借鉴,但是也变相地增加了政府的财政负担。
18.答案:(1)范氏义庄是北宋名臣范仲淹用自己的财产创立的,主要职能包括经营义田、设立义宅、设立义学以及其他的救济与奖励。两宋与元代得到发展,明代一度面临困难,清代前期走向鼎盛。
范氏义庄的发展,是多种因素共同促进的。一是范仲淹的个人努力和历代族人的精心经营,二是封建政府的鼓励与扶持,三是义庄与儒家"孝悌""仁爱"等思想主张相契合,四是义庄救济贫困、兴学育人等方面的实用功能。
范氏义庄的建立与发展,有利于解决族人的生活困难;对发展教育、社会教化、基层治理、稳定人口、改良民俗有促进作用。
(2)儒学复兴的时代:范仲淹创设义庄,折射出文人士大夫希望充分发挥儒学在强化社会伦理道德秩序、树立基本价值观方面的作用。
或:商品经济发展的时代:范仲淹个人可购买千亩良田,折射出国家不抑兼并、放松对社会的控制,社会经济发展的特征。
或:科举制度更为完善的时代:范仲淹设立义学,鼓励读书仕进,折射出国家提倡文治,科举制继续发展的现实。
解析:(1)认识:据材料“范仲淹……取平时之积蓄购买良田千亩”“择族之长而贤者主之”“范惟一辞官返乡,率领范氏族人”得出由宗族中的官员、士绅等有财力、有声望的人创建、支持和管理:据材料“义田”“买田以充实义庄田亩”“设立义宅和义学”“开支有救济族内贫困、资助婚嫁丧葬、奖励读书仕进等项”得出以归宗族公有的田产为基础,还有房屋、学堂等设施,起救济族内贫困、资助婚嫁丧葬、奖励读书仕进等作用;据材料“制定了义庄的管理规矩”并结合所学得出有一套管理规矩,管理规矩渗透宗法观念和儒家伦理;据材料“政府不仅在道义上给义庄以褒奖而且在田赋上给以优惠,差役、科折一律免除”得出得到封建政府的保护和支持;据材料“范仲淹……购买良田千亩……制定了义庄的管理规矩……设立义宅和义学”“明代……每况愈下”“明末清初,义庄日趋兴旺”得出经历建立和初步发展、困难、兴盛等发展阶段;据材料“救济了族内贫困者,发挥了济贫的社会慈善职能;义庄鼓励读书仕进,兴学育人,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对官吏、士人、富者从事慈善事业起到了无声的召唤作用”“普遍开展于天下”得出对范氏宗族的发展、当时和后世的义庄制度和基层治理产生了重要影响。
(2)时代:结合所学,义庄以大量田地为财产基础建立,可得出背景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盛行和重农观念;义庄鼓励读书仕进,兴学育人,背景是宋朝实行文治政策,科举制进一步完善;封建政府支持保护义庄,意在发挥士绅和宗族的作用开展基层治理和社会教化:范仲淹等知识分子和官员在义庄建立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并在义庄管理中贯彻儒家纲常伦理,结合所学可得出背景是理学兴起,受理学影响的官员和士绅阶层通过设立义庄加强宗族管理和基层教化;此外,范氏义庄是治家的重要手段、发挥了济贫的社会慈善职能、体现耕读结合,是因为受到修身齐家、耕读传家、救助孤苦等儒家观念的影响。
19.答案:(1)西方福利思想传入中国;有识之士的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对教职员工的权益保障的迫切需要;政府通过法律手段的推动。
(2)立法保障;稳定性强;注重保护女性权益;退休制度日益完善。
解析:(1)根据材料“西方社会福利思想开始传入中国”,可以得出西方福利思想传入中国; 根据材料“康有为、孙中山等人将西方社会福利观与中国传统结合”,可以得出有识之士的推动;根据材料“保障年老教职员的生活和权益,提出并制定退休制度是必然之举”,可以得出; 教育事业的发展对教职员工的权益保障的迫切需要;根据材料“洋政府教育部颁发《国立大学教职员任用及薪俸规程》”,可以得出政府通过法律手段的推动。
(2)根据材料“1958年《国务院关于工人、职工退休处理的暂行规定》中规定”,可以得出立法保障;根据材料“建国以后60多年我国的退休政策一直没变,表现出了相当大的稳定性”,可以得出稳定性强;根据材料“国家政策应对女性进行倾斜,保护女性特殊权益,以达到事实上的男女地位的平等”,可以得出注重保护女性权益;再从材料整体信息,概括出退休制度日益完善。
20.答案:(1)措施:执行中央政令,采取补充性举措;撰写农书,改良农耕技术;扩大粮食来源,增加食物产量;提倡减少浪费粮食,提高食物的利用效率;介绍并传播国外应对饥荒的做法。(答出三点即可)
(2)历史作用:促进了农业科技的创新;推动了农业发展;有助于保障人们的生存安全;缓和了阶级矛盾,稳定了社会秩序;有利于加强英国与外部世界的联系;为近代英国社会转型创造了有利条件。(答出三点即可)
解析:(1)措施:根据材料“除了执行中央救荒命令外,乡绅通过采取补充性的其他举措,对中央政策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可知,执行中央政令,采取补充性举措;根据材料“乡绅积极撰写农业科学书籍,致力于改良农耕技术”可知。撰写农书,改良农耕技术;根据材料“萨洛普郡的乡绅理查德·加德纳,在1599年发表的救荒小册子中,建议民众种植芜菁、胡萝卜等果蔬作物和充分利用野生动植物资源,以扩大食物来源,应对粮食短缺的状况”可知,扩大粮食来源,增加食物产量;根据材料“面对农业歉收和饥荒问题时,各阶层的人都应远离‘不必要的浪费和肆意挥霍’。昔拉特建议人们在饥荒时期‘应该吃硬的、陈腐的或磨碎的面包,这样一条面包的饱腹效果相当于两条新面包’,还推荐将食物浸泡后再食用,这样可以减少人们每日、每顿饭消耗食物的数量”可知,提倡减少浪费粮食,提高食物的利用效率;根据材料“他们极力向英国民众介绍和传播其他国家的求生方法,展现了他们开放的心态以及对外部世界的了解”可知,介绍并传播国外应对饥荒的做法。
(2)历史作用:根据材料“乡绅积极撰写农业科学书籍,致力于改良农耕技术”可知,促进了农业科技的创新;推动了农业发展;根据材料“萨洛普郡的乡绅理查德·加德纳,在1599年发表的救荒小册子中,建议民众种植芜菁、胡萝卜等果蔬作物和充分利用野生动植物资源,以扩大食物来源,应对粮食短缺的状况。面对农业歉收和饥荒问题时,各阶层的人都应远离;‘不必要的浪费和肆意挥霍’。普拉特建议人们在饥荒时期‘应该吃硬的、陈腐的或磨碎的面包,这样一条面包的饱腹效果相当于两条新面包’,还推荐将食物浸泡后再食用,这样可以减少人们每日、每顿饭消耗食物的数量”可知,有助于保障人们的生存安全;缓和了阶级矛盾,稳定了社会秩序;根据材料他们极力向英国民众介绍和传播其他国家的求生方法,展现了他们开放的心态以及对外部世界的了解“可知,有利于加强英国与外部世界的联系;根据材料这些救荒知识,对17世纪中期英国在欧洲率先摆脱饥荒的困扰产生了重要影响”可知,为近代英国社会转型创造了有利条件。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第六单元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高二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单元检测卷(B卷)(含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