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四川省遂宁中学校2023-2024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答案)

遂宁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
时间:7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考古学者在某史前遗址发掘出1300余座墓葬,大、中、小三类墓葬分别占总数的不到1%、近10%和90%。其中大型墓葬规模大、随葬品丰富,出土了成套的石制、陶制礼器等。据此可以推断,该遗址处于( )
A. 旧石器时代早期 B. 旧石器时代晚期 C. 新石器时代早期 D. 新石器时代晚期
2.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弟子中不乏出身社会下层者。墨子则进一步主张以“匹夫徒步之士”为教育对象,以先行劳苦服役为入学条件。故《墨子》载:“翟以为虽不耕织乎,而功贤于耕织也。”这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 )
A. 儒家倡导人人平等 B. 劳动教育开始普及
C. 墨家重视生产技艺 D. 平民阶层得到发展
3.据《殷周青铜器通论》所述,商周的青铜器分为食器、酒器、水器和乐器四大部,共50类。酒器独占24类,按用途分为盛酒器、饮酒器、煮酒器、贮酒器。据此可以推知,商周时期(  )
A.青铜器已广泛使用 B.青铜酒器铸造最多C.农业生产已有进步 D.宗法分封等级森严
4.《淮南子》是汉武帝初期淮南王及其门客撰写的文集,该著作重新阐释了老子“公道”“正术”是“我无为,而民自化”的理念,认为“无为”的精神实质是“循理而举事,因资而立(功),权(推)自然之势”。这一思想
A.顺应了巩固封建专制的需要 B.弥合了儒道间的价值分歧
C.强化了黄老学说的教化功能 D.意在促进君民关系的和谐
5.据下表能够推断出(  )
史书中关于东汉庄园经济的部分记述
记述 出处
上下戮力,财利岁倍……池鱼牧畜,有求必给 《后汉书》
波陂灌注,竹木成林,六畜放牧,鱼蠃梨果,檀棘桑麻,闭门成市 《水经注》
豪人之室,连栋数百,膏田满野,奴婢千群,徒附万计。船车贾贩,周于四方,废居积贮,满于都城。琦赂宝贷,巨室不能容,马牛羊豕,山谷不能受 《后汉书》
A.使用奴隶劳动是庄园的主要特征 B.东汉庄园经济具有自给自足属性
C.商业收入是庄园的主要经济来源 D.地主庄园实行统分结合生产方式
6.考古表明,战国至西汉初期,蜀地墓葬中蜀文化因素占主要地位,墓葬形式以船棺葬、狭长形土坑墓为主,随葬品也极具蜀地特征;至西汉中期,具有汉文化特色的长方形竖穴木椁墓成为主要墓葬形式,随葬品也有明显的关中特色。这反映出西汉中期
A.蜀地墓葬出现平民化趋势 B.蜀文化逐渐融入到汉文化中
C.蜀地经济实力与关中相当 D.蜀文化与关中文化交流有限
7.敦煌文书多见唐中叶以后的雇工契,如唐宣宗大中八年(854)某人雇长工,契约中写明工期和酬劳,规定受雇者必须认真劳作,不得旷工,“若先悔者,罚青麦十驮”。由此可推知当时
A. 雇工经营成为主要经营方式 B. 国家对农民人身控制减弱
C. 小农经济仍然占据主导地位 D. 商品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
8.安史乱后,“赋敛之司增数而莫相统摄,科敛之名凡数百,废者不削,重者不去,新旧仍积,不知其涯,百姓受命而供之,旬输月送,无有休息。”鉴于此,当时的政府采取的对策是( )
A.削弱藩镇,强化中央权威 B.抑制兼并,推行均田制度
C.改革税制,推行两税新法 D.整顿漕运,加强南北互补
9.“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7世纪的长安“为一国际的都会,各种人民,各种宗教,无不可以于长安得之。长安胡化盛极一时,此种胡化大率为西域风之好尚:服饰、饮食、宫室、乐舞、绘画,竞事纷泊。”这表明7世纪的长安( )
A.成为国际贸易中心 B.奉行三教并行政策
C.呈现思想多元特征 D.彰显兼收并蓄特色
10.北宋王朝严禁宗室干预朝政和结交大臣,宗室子弟不得参加科举考试,宗室授官,即使再有才能,也只能领节度使、防御使及环卫官等虚职,更不得出任宰执、侍从等具有实权的官职,他们虽坐享厚禄,却形同系囚。这一措施( )
A.意在打击门阀士族的特权 B.体现了科举选官的开放性
C.激化了北宋社会阶级矛盾 D.一定程度上利于政权稳固
11.元朝圣旨多采用蒙古语法糅合汉语词汇的形式,开篇曰“长生天气力里,大福荫互助里,皇帝圣旨”。汉族文臣润色为“上天眷命,皇帝圣旨”。明朝又改为“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这说明
A. 明朝保留蒙古文化元素 B. 元朝民族矛盾逐渐缓和
C. 明朝重塑儒家正统地位 D. 元朝全面吸收了汉文化
12.据记载,宋代乡村居民的职业流向包括参与经商活动、应募参军、出家为僧道等内容,部分乡民在农闲时节兼职商贩、雇工,出现身兼数职的现象。这说明当时( )
A. 基层治理较为松散 B. 租佃关系发展普遍
C. 传统社会结构解体 D. 社会的流动性加强
13.明代很多熟读儒经而从事商业活动的人,秉持“虽终日做买卖,不害其为圣为贤”的信条,尽心于实践“圣人之学”。与这种社会行为最契合的思想观念是
A.“百姓日用即道” B.“心外无物” C.“存天理,灭人欲” D.“工商皆本”
14.明代中后期士大夫广泛参与日用类书籍编纂。弘治年间进士邝璠以《耕织图》为蓝本,编撰《便民图纂》一书,为苏南一带农村日常生活及农事活动提供指导。其内容庞杂,载有农艺、园艺、养畜等农业技术和饮食器用方面的知识。《便民图纂》的出现体现了( )
A. 朝廷加强对社会的控制 B. 士大夫阶层趋于世俗化
C. 平民文化需求范围扩大 D. 日常生产生活的标准化
15.清初,统治者沿用前朝的文书制度——“公题私奏”制,即公事用题本,私事用奏本。两种文书要经过通政司阅览、登录,内阁票拟,最后交皇帝审阅。康熙时起,上奏人与皇帝形成单线联系,官员们反复表白“唯有皇上,不知其他”。这一变化(  )
A.成为清朝政治黑暗的根源 B.是君主专制强化的结果
C.提高了中央机构行政效率 D.实现了中枢权力的制衡
16.清朝在内陆边疆地区,屯驻大量军队,广泛设立军事哨所,把守山川隘口和交通要道,形成边防网络。政府每年还派遣官兵巡察边界,形成巡边制度。在东南海疆,也形成了水师巡防和陆军屯守相结合的防御体系。这表明清朝(  )
A.形成了保卫边疆的机制 B.采取了闭关自守的政策
C.实行了改土归流的措施 D.完成了国家领土的勘测
二、非选择题。(17题24分,18题16分,19题1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4分)
材料一 由于天下一统成为各国诸侯共同追求的目标,便逐渐形成以华夏为主干、连接蛮夷戎狄为一体的天下一统的国家观。《荀子·正论》将其归纳为“五服之制”,即对四夷实行羁縻政策,只要求他们承认天子的统治地位,定期向天子贡献方物,以此把四夷囊括在华夏的一统天下之中。其中虽然有严辨夷夏的思想成份,但人们已把蛮夷戎狄看作统一天下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比之前代,这种变排斥为相融的民族意识已经具有很大的进步,它对于中国成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
——章义和《从华夷观念的演变论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天下一统的国家观”初步形成的时间,并概括其历史影响。(7分)
材料二 自西汉建国以来,匈奴一直是北部边疆的一大问题。汉武帝凭借已经恢复和充实了的国力,于公元前127年、前121年、前119年,三次派兵遣将出击匈奴,收复了河套一带(设朔方郡)、打通了河西走廊(设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迫使匈奴向西北远迁,不再能成为汉北边的严重威胁。以后匈奴内部发生分裂。南匈奴呼韩邪单于归附汉朝,后双方一直和睦相处。汉武帝为了打击匈奴右翼,于打通河西走廊后又进军西域(古代“西域”一词主要指今新疆地区,但也包括了若干今国境外的地方),于轮台(今新疆轮台)驻兵屯田。公元前60年,汉宣帝又设西域都护府,府治乌垒(在轮台县东)。公元前112—前109年间,汉武帝向南方进军,设南海(郡治在今广州)、苍梧(郡治在广西梧州)、郁林(郡治在今广西桂平以西)、合浦(郡治在广西合浦西北)、儋耳(在今海南西北部)、珠崖(在今海南东北部)、交趾、九真、日南(以上三郡在今越南境内)等九郡,又向西南进军,设牂柯(郡治在今贵州黄平以西)、越嶲郡(郡治在今四川西昌东南)、沈黎(郡治在今四川汉源东北)、汶山(郡治在今四川茂汶以北)、益州(郡治在今云南晋宁)等郡。西汉中期在边疆方面有了新的拓展。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古代史》
(2)依据材料二概括汉武帝开疆拓土的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汉武帝在开疆拓土方面的贡献对多民族国家的重要影响。(9分)
材料三 唐王朝处理州郡之外的附属国家、人群和地区的边疆控御模式,可以说代表了中国历史上外儒内法的专制君主官僚制这样一种国家建构模式的边疆治理政策。粗略地说,它就是以册封和朝贡为主要制度的羁縻体系。这一套控御边疆的制度体系为后来的王朝所继承并加以发展。处于羁縻或册封地位的依附者,经历从宋元土官和明清土流并置、改土归流等步骤而被逐渐内地化,被纳入府县管治体系。
——摘编自姚大力《追寻“我们”的根源——中国历史上的民族与国家意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唐王朝进行“边疆控御”的主要举措。 “这一套控御边疆的制度体系为后来的王朝所继承并加以发展”,请分别以元朝、明朝的一例史实予以说明。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古代中国边疆治理的演变趋势。(8分)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6分)
材料一 1514年葡萄牙人第一次直航中国后,中国的瓷器开始直接出口到欧洲,被公开拍卖或私人售贩,这引起王公贵族等上流社会竞相收购的热潮。这一时期订烧瓷仍然保持着传统的中式图案和装饰习惯,采用描绘日常世俗享乐和山水美景的图案、洒脱与写意的装饰手法。
材料二 英国的东印度公司也在瓷器贸易中赚取了丰厚的利润。景德镇的画工逐步理解和掌握西洋画法,由此发展出了外销画。伴随欧洲订单对工艺要求的不断提高,中国瓷器生产不断标准化和快捷化。欧洲人逐渐从中国定制欧式有柄茶具和咖啡具,普通家庭也逐渐使用瓷器。1708年,德国烧出真正意义上的瓷器。19世纪下半叶,欧洲在发展和保护本土瓷器生产的背景下,极大地削减从中国的瓷器进口。
——以上均摘编自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1)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6到19世纪中西瓷器贸易交流的原因。(6分)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瓷器贸易在推动中西方社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10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中国古代人口迁移简图
观察地图,提取关联信息,确定一个研究题目,并进行论述。 (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历史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D D C A B B B C D D A D B A B A
二、非选择题。(17题24分,18题16分,19题12分)
17、(24分)(1)时间:春秋战国时期。(1分)
影响:有利于各民族进一步交融,华夏族发展壮大(或进入战国后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有利于华夏族的吸收新鲜血液,发展壮大);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产生与发展(推动秦的统一);影响了后世边疆民族地区的治理。(任3点6分)
(2)措施:以战争形式开疆拓土;设立新的行政机构加强管理;进行驻兵屯田以开发边疆;设特别的机构加强治理;政治治理与经济开发相结合。(每点1分,共3分)
影响:①巩固了边防,拓展了疆域;
②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得到巩固加强;
③促进了边疆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每点2分,共6分)
(3)唐:册封靺鞨族粟末部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册封回纥首领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设渤海都督府、黑水都督府。(2分)
元:设置土官(土司制度)。(2分)
明:册封蒙古鞑靼首领俺答汗;封授乌思藏地区的僧俗首领为法王、王等称号;在黑龙江流域设奴儿干都司;封授东北女真各部落首领官号。(2分)
趋势:逐渐内地化(或由羁縻体系到府县管治体系)。(2分)
18.(16分)
(1)原因:新航路的开辟;
文艺复兴(人文主义)的影响;
丰厚的利润刺激;
工业革命的推动。(每点2分,共6分)
(2)对西方:中国外销瓷器上的图案,体现对现世社会的关注、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客观上推动了欧洲人文主义的发展;中国制瓷技术促进了欧洲制瓷业的发展;瓷器逐渐进入普通家庭,丰富了欧洲民众的物质生活。(每点2分,两点4分)
对中国:西洋画法传入中国,丰富了中华文化;
中国瓷器生产不断标准化和快捷化,降低了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
瓷器大量销往欧洲,使白银大量流入中国,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
(每点2分,任意两点4分)
总结:综上所述,中西瓷器贸易推动了欧洲经济、思想、社会的进步,也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丰富了中华文化。(2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题目:北民南迁推动经济重心南移。
论述:中国古代战争频繁,给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也引发了大规模的人口迁徙。自东汉到西晋,西、北边陲的少数民族如匈奴羯、氐、羌等内迁,并卷入战乱。自此,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大批流亡南下,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充实了劳动力资源.促进江南经济的开发,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基础。安史之乱期间,北方遭到战争摧残.带来新-轮的北民南迁,中国古代的经济重心也开始南移,南方经济实力渐渐超过北方。北宋灭亡,大批中原人口南渡,进一步奠定了南方的经济重心地位。
总之,中国古代的人口迁徙,往往伴随着战争与浩劫,由于南方优越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相对安定,以北人南迁为主,极大的促进了南方的发展。 (示例仅供参考,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得分)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四川省遂宁中学校2023-2024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答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