阶段评估检测(二)(中国近代史)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鸦片战争后,在实体银两、银币流通的同时,在商业活动中又产生了一种只作为计算单位的虚银两,如汉口的洋例银、天津的行化银、征收关税的海关两等。这些虚银两的产生( )
A.削弱了清政府中央权威
B.适应了对外贸易的发展
C.抵御了西方的经济侵略
D.开启了中国金融近代化
2.1845—1854年间,英国领事阿礼国追踪福州出口土货的来源地和运销路线,发现了福州与苏州、杭州、汉口等地的贸易网络;梳理上海运销茶叶的路线,发现了以鄱阳湖为中心的贸易网络。这些新发现( )
A.促使晚清政府加大开放力度
B.便利了西方入侵中国的内陆市场
C.表明英国开始窃取商业情报
D.揭开了列强划分势力范围的序幕
3.咸丰年间,太平天国运动发展到江浙地区,苏州的洞庭帮商人“群趋沪江”,成为买办商人。他们开设的商号,从沿海到内地,遍及通都大邑到穷乡僻壤。由此可知( )
A.经济转型助推商帮创新经营方式
B.太平天国政权鼓励商业发展
C.苏州成为江南地区对外贸易中心
D.政局变动影响区域经济格局
4.晚清至民国初年,在通商城市,以夜生活、星期休息制度及作息定时习惯为主要标志,形成了市民参与公共活动的“公共时间”;夜生活使白天劳作、夜晚外出娱乐的方式日益流行。据此判断,这一时期通商城市( )
A.社会文明开化已经蔚然成风
B.居民物质生活得到大幅度提升
C.追求西式生活成为社会共识
D.市民生活观念和习惯发生变化
5.下表为1902年江南乡试部分考生答卷某题情况统计表,这表明( )
人数 对“治外法权”的理解
24人 大体懂得其为来华外国人不受中国法律制裁和地方官管辖审判之特权
6人 视之为一种中国管辖和审判来华外国人的正当法权
7人 含糊不明
A.知识分子投身救亡运动
B.传统选官制度受到时代冲击
C.社会变革缺乏群众基础
D.科举制度改革成为社会共识
6.1896年,梁启超认为文化发达、科学普及,“必从眼前名物指点,不好难也”,“多为歌谣”“多为俗语”。他主张要用民间俗语写文著书,还可以用民间俗语介绍西方科学,学习先进文化。梁启超旨在( )
A.宣传科学知识
B.推动戊戌维新运动
C.倡导文学革命
D.开启民智救亡图存
7.1901年清廷宣布实行“新政”。1903年,清政府设立商部,倡导官商创办工商企业……1906年,颁布预备仿行宪政的谕旨,1908年颁布《钦定宪法大纲》23条,1911年成立“皇族内阁”,立宪成为一场骗局。这些措施表明( )
A.改革加速了革命的进程
B.清末新政加深了民族危机
C.清廷主动适应时代潮流
D.民主政治成为社会的共识
8.19世纪90年代末,日本驻华大使馆的书记官中岛雄称:“现在的北京政府……建条铁路就动辄要去卜风水,敕议很久,才能下定决心办采矿等实务……像这样要在短短三年里急速冒进的行为,其结果只能导向政变蜂起的穷途末路。”这可用于说明( )
A.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艰难性
B.晚清政府革新举措的滞后性
C.清廷实行洋务新政的紧迫性
D.近代中国变革活动的冒进性
9.下表为1914—1916年中国工人联合罢工事件表
时间 事件
1914 上海招商局、太古、怡和三个轮船公司的中国海员为要求增加工资,举行总同盟罢工
1915 苏州丝织业工人为争取合法权益,举行全行业同盟罢工
1916 北京等地为支援天津法租界工人大罢工而举行罢工
由此可知,该时期工人运动( )
A.深受马克思主义影响
B.为革命转型积蓄力量
C.存在全国性统一领导
D.彰显了民族主义色彩
10.1902年至1913年,全国共创办各种女性报刊50余种。这个时期的女性报刊其主流是以宣传女学和女权为宗旨,在当时的中国产生了非凡的影响。这反映出( )
A.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日益扩大
B.大众传媒推动思想解放
C.女性社会地位得到普遍提升
D.妇女解放成为社会共识
11.在新文化运动中,胡适先生曾说:“在一个遍地都是奴才的国度里,是不可能建立起一个真正自由、民主的共和国的。”“争你们个人的自由,便是为国家争自由!争你们自己的人格,便是为国家争人格!自由平等的国家不是一群奴才建造得起来的!”据此可知,胡适意在( )
A.批判传统文化的奴性思想
B.引进西方的自由平等观念
C.塑造自由平等的国民意识
D.为建立共和国做思想准备
12.孙中山指出列强“总是利用那些条约来扰乱中国,不许中国统一”,他们还“本着‘分而治之’的原则,豢养中国军阀,唆使他们互相混战”。孙中山据此认定:“中国迭起纷乱、统一不能实现之根本原因,即在对华抱有野心之列国……利用部分武人使然耳。”材料主要说明孙中山( )
A.反对袁世凯勾结列强妨碍统一
B.将统一与民族民主革命相联系
C.对祖国必然走向统一充满自信
D.始终具有强烈的反帝爱国精神
13.(2024·盐城模拟)1926年诞生于上海的《良友》是面向大众的综合性画报,下图为该画报曾刊登的一幅照片。从该照片可获取的正确信息是( )
A.男女平等已成民众共识
B.追求民主的社会思潮
C.民主共和政体正式确立
D.国民政府完成形式统一
14.1929年12月,红军第四军的第九次代表大会在福建古田召开,会议指出:“中国的红军是一个执行革命的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除了打仗消灭敌人军事力量外,还要负担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帮助群众建立革命政权以至于建立共产党的组织等项重大的任务。”这一决议( )
A.全面纠正了党内的“左”倾错误
B.推动了中国的革命形势向前发展
C.实现了党工作重心的第一次转移
D.是对国民党大力“围剿”的回击
15.1937年1月,西北办事处规定:“苏维埃机关或部队,进驻到友军区域,为保证商业自由,及尊重当地市场习惯,在苏票未能在当地流通以前,一般的须使用友军的白票、现洋。”此规定旨在( )
A.完善抗日民主政权金融建设
B.落实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
C.践行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思想
D.打破国民党的经济封锁和“围剿”
16.“毛泽东和中央军委走了两步最关键又精彩的棋:一是首先歼灭黄伯韬兵团,争取了战役主动权;二是截断徐蚌线,对整个战役的发展起了加速作用。”这场战役后( )
A.解放区粉碎了敌人的全面进攻
B.人民解放军揭开战略反攻序幕
C.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最终胜利
D.国民政府统治陷入土崩瓦解中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题,共52分。
17.(13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近代中国部分城市分类情况
城市类型 代表性城市
综合性多功能中心城市 上海、天津、广州、武汉、重庆(均为不平等条约规定的通商港口,且有租界)
新型工矿业城市 唐山、焦作、萍乡、抚顺(日本有采矿权)、鞍山(日本有采矿权)、本溪(日本有采矿权)
新型交通枢纽城市 郑州、徐州、石家庄
双重功能的传统政治中心城市 北京、南京、西安
材料二 1840年,中国城市化率约为6.7%,到1936年增至11.2%。其中上海、天津、广州等沿海、沿江城市人口不断增加,西安、兰州等西部城市出现人口减少现象。由于各种天灾人祸,农村不断衰败,人口遂流往城市。但城市经济中商业和服务业占比较大,工业比重很小,能提供的就业岗位有限,城市化往往表现为人口的机械性增加。城市无业、失业现象普遍,住房紧张和环境污染等问题突出。大量城市居民属于“候鸟性农民工”,仅在农闲时期在城市谋生。战争灾荒时人口大量涌入城市,结束时人口又大量流出。
——摘编自马先标《百余年近代中国城市化历史回顾与探讨》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城市化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近代中国城市化的因素,并指出近代中国城市化的影响。(7分)
18.(13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张謇在南通完成了一项整体性的社会改造“工程”。它们是:以大生纱厂为核心,以棉纺织为主体,包括工业、手工业以及交通运输、金融贸易等企业;以通州师范为核心,以师范教育为主体,包括高等教育、普通中小学、专门技艺学校等教育机构和设施;以通海垦牧公司为起点,以黄海垦殖为主体,包括大丰等垦殖公司和农会、水利会、棉业试验场等;以南通地方社会福利为中心内容的各类事业——医院、图书馆、博物馆、气象台、公园、育婴堂、养老院等。
——摘编自伍贻业《张謇与南通 “近代化”模式》
材料二 江苏南通一带位于长江三角洲持续沉降区的北部,受长江冲积作用,渐由沙洲涨接成陆,60%以上为土质疏松的沙土和壤土。自明代棉花传入后,特殊的土质条件,加上丰富的光、热、水资源,使南通逐渐成为国内重要的棉花种植区;同时,境内密布的河网系统又为棉花贸易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使南通逐渐成为国内重要的棉花集散区。
——摘编自羌建、马万明《江苏南通地区
近代棉花生产的发展研究》
材料三 南通地区盛产棉花,乡人以土纺土织为业,但是“近来外洋纺织机器盛行,洋纱洋布,销售日广,本纱土布,去路滞减。乡人穷极思变,购用洋纱,参织大小布匹线带,以致洋纱倒灌内地,日甚一日。查计现在(1895年)南通地区,每日可销洋纱二十大包,已合机器一万锭之数。若寖增不已,不出十年,必尽变为洋纱之布。民间膏血,耗夺无形”。
——摘编自冯小红《再论张謇与南通纺织业现代化》
(1)结合材料一,概括张謇在南通创办的整体性社会改造“工程”的特点。(6分)
(2)结合材料二、材料三,运用唯物史观解读张謇的成功之路。(7分)
19.(12分)阅读材料,完成相关要求。
材料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统一战线是党的事业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必须长期坚持”。中国共产党的统一战线已经历了近百年的演变,下表反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统一战线的发展历程。
时期 名称 背景
国民革命时期 国民革命联合战线 国共第一次合作,“打倒列强,除军阀”
土地革命时期 工农民主统一战线 党以农民阶级为基础,广泛发动各阶级,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抗日战争时期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国共第二次合作,全民族抗战,抗击日本侵略
解放战争时期 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与各党派合作、各界别联合,倡导平等协商、和平建国
——摘编自郝丽《党的统一战线百年回顾:从历史逻辑到现实定位》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围绕党的统一战线工作的某一方面,结合中国近代史的相关史实,自拟论题进行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20.(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辛亥革命发生后,孙中山回顾与反思辛亥革命之成败,其思想观念前后发生了重大变化。前期,他认为辛亥革命已经达到了铲除专制、确立共和的目的;后期,他认为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朝的大皇帝,但是没有肃清由清廷遗留的武人、官僚、政客转变而来的无数小皇帝,广大民众也没有养成自主治理国家的能力,民主政府并未真正建立起来……与俄国社会主义革命彻底扫除专制,直接建立社会主义的国家相比,中国的辛亥革命是不彻底、不成功的。这种认识对晚年孙中山再次举起武装革命的旗帜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摘编自胡雪莲、邱捷《孙中山对辛亥革命的回顾与反思》
材料二 抗战时期是中国民族主义最为高涨的时期,国共两党都从辛亥革命中汲取理论养分,宣扬各自的抗战理念。国民党认为应吸取辛亥革命的教训,主张“中国的革命必须以三民主义为指导”“革命决不能中途妥协”,并将辛亥革命作为激励国人抗战到底的精神来源。中国共产党清醒地认识到国民党政权存在着既联共又反共、既抗战又妥协的不确定性,通过对辛亥革命教训的总结,强调发动民众、将革命进行到底,呼吁加强国共团结,坚持抗战到底。
——摘编自夏卫东《政治符号:辛亥革命与近代国共关系》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孙中山对辛亥革命认识发生变化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抗战时期国共两党在辛亥革命认识上的相同之处,并简要分析其意义。(8分)阶段评估检测(二)(中国近代史)
(75分钟 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鸦片战争后,在实体银两、银币流通的同时,在商业活动中又产生了一种只作为计算单位的虚银两,如汉口的洋例银、天津的行化银、征收关税的海关两等。这些虚银两的产生( )
A.削弱了清政府中央权威
B.适应了对外贸易的发展
C.抵御了西方的经济侵略
D.开启了中国金融近代化
【解析】选B。据所学可知,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开放了一些通商口岸,如汉口、天津等地,这些通商口岸的开放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对外贸易的较快发展,为了适应这种形式,所以在商业活动中又产生了一种只作为计算单位的虚银两,故选B;材料阐述的是虚银两产生的原因,没有涉及虚银两产生对清政府的影响,排除A;材料阐述的是虚银两产生的原因,“抵御了西方的经济侵略”属于过度引申,排除C;据材料可知鸦片战争后的“虚银两”只是一种计算单位,是一种价值符号,开启中国金融近代化与“虚银两”无关,排除D。
2.1845—1854年间,英国领事阿礼国追踪福州出口土货的来源地和运销路线,发现了福州与苏州、杭州、汉口等地的贸易网络;梳理上海运销茶叶的路线,发现了以鄱阳湖为中心的贸易网络。这些新发现( )
A.促使晚清政府加大开放力度
B.便利了西方入侵中国的内陆市场
C.表明英国开始窃取商业情报
D.揭开了列强划分势力范围的序幕
【解析】选B。英国人发现中国境内的区域贸易网络,这就使得他们可以更方便地掠夺中国的原材料和有针对性地进行商品输入,便利了西方入侵中国的内陆市场,B正确;这些新发现和晚清政府加大开放力度之间没有直接关系,排除A;英国人发现的是中国内陆的贸易网络,并不是窃取商业情报,排除C;此时列强还没有开始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排除D。
3.咸丰年间,太平天国运动发展到江浙地区,苏州的洞庭帮商人“群趋沪江”,成为买办商人。他们开设的商号,从沿海到内地,遍及通都大邑到穷乡僻壤。由此可知( )
A.经济转型助推商帮创新经营方式
B.太平天国政权鼓励商业发展
C.苏州成为江南地区对外贸易中心
D.政局变动影响区域经济格局
【解析】选D。太平天国运动的发展使苏州等地商人到上海避难,并以上海为中心发展他们的商业网络,这助推上海成为中国近代的商业中心,改变了这一地区的经济格局,由此可见,政局变动影响区域经济格局,故选D;题干体现了商帮的性质发生了改变,而非经营方式的创新,排除A;题干仅是述及苏州等地的商人到上海避难,并没有述及太平天国政权对商业的态度,排除B;题干体现了苏州商人向上海的转移,并不能说明苏州成为对外贸易中心,排除C。
4.晚清至民国初年,在通商城市,以夜生活、星期休息制度及作息定时习惯为主要标志,形成了市民参与公共活动的“公共时间”;夜生活使白天劳作、夜晚外出娱乐的方式日益流行。据此判断,这一时期通商城市( )
A.社会文明开化已经蔚然成风
B.居民物质生活得到大幅度提升
C.追求西式生活成为社会共识
D.市民生活观念和习惯发生变化
【解析】选D。题干所示为晩清至民国初年,在通商城市,国人开始学习西方的作息习惯,注重周末休息和追求夜生活,这表明通商城市市民生活观念和习惯发生变化,故D正确;材料不能说明社会文明开化已经蔚然成风,A错误;“大幅度提升”这一说法既不符合题干主旨也不符合史实,B错误;“成为社会共识”说法有误,排除C。
5.下表为1902年江南乡试部分考生答卷某题情况统计表,这表明( )
人数 对“治外法权”的理解
24人 大体懂得其为来华外国人不受中国法律制裁和地方官管辖审判之特权
6人 视之为一种中国管辖和审判来华外国人的正当法权
7人 含糊不明
A.知识分子投身救亡运动
B.传统选官制度受到时代冲击
C.社会变革缺乏群众基础
D.科举制度改革成为社会共识
【解析】选B。据材料“1902年江南乡试部分考生答卷”以及“对‘治外法权’的理解”可知,科举考试的命题范围已经不再局限于四书五经,而且开始关注国际法律,其内容发生了重要的变化,这一现象主要是出于对列强侵略的反思以及对统治危机的挽救,故选B;“知识分子投身救亡运动”需要展现其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进行斗争的行为,材料重点体现了科举考试中江南学生对“治外法权”的理解情况,排除A;“社会变革缺乏群众基础”需要展现在社会变革中群众参与度与支持程度低,而材料主要体现1902年江南乡试的情况,排除C;“科举制度改革成为社会共识”需要体现社会各界人士对科举改革的支持和认可,而材料主要展现了1902年江南乡试试题的变化及答题情况,排除D。
6.1896年,梁启超认为文化发达、科学普及,“必从眼前名物指点,不好难也”,“多为歌谣”“多为俗语”。他主张要用民间俗语写文著书,还可以用民间俗语介绍西方科学,学习先进文化。梁启超旨在( )
A.宣传科学知识
B.推动戊戌维新运动
C.倡导文学革命
D.开启民智救亡图存
【解析】选D。梁启超主张要用民间俗语写文著书,还可以用民间俗语介绍西方科学,学习先进文化,这更容易让普通民众接受西方科学和先进文化,从而达到开启民智和救亡图存的目的,故选D;宣传科学知识只是梁启超主张的直接目的,而不是根本目的,排除A;上述主张是希望通过通俗而易于被接受的方式来开启民智和救亡图存,戊戌维新运动发生在1898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倡导文学革命的是新文化运动时期的陈独秀,与题干时间和人物均不符,排除C。
7.1901年清廷宣布实行“新政”。1903年,清政府设立商部,倡导官商创办工商企业……1906年,颁布预备仿行宪政的谕旨,1908年颁布《钦定宪法大纲》23条,1911年成立“皇族内阁”,立宪成为一场骗局。这些措施表明( )
A.改革加速了革命的进程
B.清末新政加深了民族危机
C.清廷主动适应时代潮流
D.民主政治成为社会的共识
【解析】选A。据材料“设立商部,倡导官商创办工商企业……立宪成为一场骗局”可知,清末新政的一些措施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壮大了资产阶级力量,但“皇族内阁”的成立激化了矛盾,不少立宪派人士转而支持革命,加速了革命的进程,故选A;清末新政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社会的现代化,没有加深民族危机,排除B;为应对日益严重的统治危机,维护封建统治,清政府被迫适应时代潮流,推行“新政”,排除C;“1911年成立‘皇族内阁’,立宪成为一场骗局”说明清政府仍实行专制统治,而非民主政治,排除D。
8.19世纪90年代末,日本驻华大使馆的书记官中岛雄称:“现在的北京政府……建条铁路就动辄要去卜风水,敕议很久,才能下定决心办采矿等实务……像这样要在短短三年里急速冒进的行为,其结果只能导向政变蜂起的穷途末路。”这可用于说明( )
A.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艰难性
B.晚清政府革新举措的滞后性
C.清廷实行洋务新政的紧迫性
D.近代中国变革活动的冒进性
【解析】选A。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近代中国想突破,想改变现有的状况,但受到了历史传统的严重阻碍,说明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艰难性,故选A;材料体现的是晚清政府革新措施的激进性,并不是滞后性,排除B;洋务新政指的是洋务运动,19世纪90年代末洋务运动已经失败,排除C;从变革的冒进,更能体现出社会转型的艰难性,排除D。
9.下表为1914—1916年中国工人联合罢工事件表
时间 事件
1914 上海招商局、太古、怡和三个轮船公司的中国海员为要求增加工资,举行总同盟罢工
1915 苏州丝织业工人为争取合法权益,举行全行业同盟罢工
1916 北京等地为支援天津法租界工人大罢工而举行罢工
由此可知,该时期工人运动( )
A.深受马克思主义影响
B.为革命转型积蓄力量
C.存在全国性统一领导
D.彰显了民族主义色彩
【解析】选B。据本题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辛亥革命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有了进一步发展,工人阶级在斗争中开始出现相互支援和联合的趋势,为中国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型积蓄了力量,故选B;据所学,五四运动后,先进知识分子才开始到工人中宣传马克思主义,排除A;据所学,直到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才有了领导工人运动的全国性统一组织,排除C;彰显了民族主义色彩与“要求增加工资”“争取合法权益”等不符,材料没有反对外来侵略的内容,排除D。
10.1902年至1913年,全国共创办各种女性报刊50余种。这个时期的女性报刊其主流是以宣传女学和女权为宗旨,在当时的中国产生了非凡的影响。这反映出( )
A.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日益扩大
B.大众传媒推动思想解放
C.女性社会地位得到普遍提升
D.妇女解放成为社会共识
【解析】选B。对女性权利的尊重是思想解放的表现,材料表明刊物等大众传媒的发展促进了当时社会的思想解放,故选B;新文化运动开始于1915年,和材料中的时间不相符,排除A;对女性权利的宣传能够体现当时社会思想的解放,但并不能直接提升女性的社会地位,排除C;材料只能说明妇女解放是女性报刊的主流思想,但并不能说明其是社会共识,排除D。
11.在新文化运动中,胡适先生曾说:“在一个遍地都是奴才的国度里,是不可能建立起一个真正自由、民主的共和国的。”“争你们个人的自由,便是为国家争自由!争你们自己的人格,便是为国家争人格!自由平等的国家不是一群奴才建造得起来的!”据此可知,胡适意在( )
A.批判传统文化的奴性思想
B.引进西方的自由平等观念
C.塑造自由平等的国民意识
D.为建立共和国做思想准备
【解析】选C。据材料“自由平等的国家不是一群奴才建造得起来的”可知,胡适将个人自由平等与国家自由平等相结合,强调个人要树立自由平等的意识,从而建立真正自由、民主的共和国,体现了其对自由平等的国民意识的塑造,故选C;胡适虽说明“在一个遍地都是奴才的国度里”,但其目的是要建立真正自由、民主的共和国,并非批判奴性思想,且材料中其并未直接批判传统文化,排除A;材料中强调了自由、平等、民主等,并未特别强调该思想来自何处,排除B;当时处于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但资产阶级共和国已经建立,排除D。
12.孙中山指出列强“总是利用那些条约来扰乱中国,不许中国统一”,他们还“本着‘分而治之’的原则,豢养中国军阀,唆使他们互相混战”。孙中山据此认定:“中国迭起纷乱、统一不能实现之根本原因,即在对华抱有野心之列国……利用部分武人使然耳。”材料主要说明孙中山( )
A.反对袁世凯勾结列强妨碍统一
B.将统一与民族民主革命相联系
C.对祖国必然走向统一充满自信
D.始终具有强烈的反帝爱国精神
【解析】选B。据材料信息可知,孙中山认为列强扶植军阀阻碍中国统一,想要分而治之中国,要想统一,要解决军阀和列强的问题,就要将统一与民族民主革命相联系,故选B;孙中山认为阻碍中国统一的原因是列强扶植军阀,与袁世凯勾结列强无关,排除A;孙中山认为要统一必须解决列强和军阀勾结的问题,并不是对统一充满自信,排除C;“始终”一词有误,孙中山最初并未明确提出反帝,排除D。
13.(2024·盐城模拟)1926年诞生于上海的《良友》是面向大众的综合性画报,下图为该画报曾刊登的一幅照片。从该照片可获取的正确信息是( )
A.男女平等已成民众共识
B.追求民主的社会思潮
C.民主共和政体正式确立
D.国民政府完成形式统一
【解析】选B。根据材料中的“1926年诞生于上海的《良友》是面向大众的综合性画报”“汉口国民政府阅兵台上之妇女”等信息可知,妇女出现在汉口国民政府的阅兵台上,这是近代中国社会追求民主的社会思潮的反映,B正确;由材料无法得出民众对于男女平等的态度,排除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标志着从法律上宣告民主共和政体在中国确立,排除C;国民政府完成形式统一是在1928年,排除D。故选B。
14.1929年12月,红军第四军的第九次代表大会在福建古田召开,会议指出:“中国的红军是一个执行革命的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除了打仗消灭敌人军事力量外,还要负担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帮助群众建立革命政权以至于建立共产党的组织等项重大的任务。”这一决议( )
A.全面纠正了党内的“左”倾错误
B.推动了中国的革命形势向前发展
C.实现了党工作重心的第一次转移
D.是对国民党大力“围剿”的回击
【解析】选B。据材料可知,古田会议强调,红军“除了打仗消灭敌人军事力量外,还要负担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帮助群众建立革命政权以至于建立共产党的组织等项重大的任务”,这些措施有利于团结群众,武装反抗国民党,同时有利于推动建立革命政权,这些措施共同推动了中国革命形势向前发展,故选B;“左”倾错误全面纠正是在全面抗战时期的延安整风运动中,排除A;党工作重心的第一次转移,由城市转向农村,是在1927年秋收起义后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国民党大力“围剿”红军发生在1930年中原大战后,排除D。
15.1937年1月,西北办事处规定:“苏维埃机关或部队,进驻到友军区域,为保证商业自由,及尊重当地市场习惯,在苏票未能在当地流通以前,一般的须使用友军的白票、现洋。”此规定旨在( )
A.完善抗日民主政权金融建设
B.落实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
C.践行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思想
D.打破国民党的经济封锁和“围剿”
【解析】选B。据材料“进驻到友军区域”“一般的须使用友军的白票、现洋”体现出的对国民党军队的称谓和采取的经济政策可知,此时共产党主张团结国民党军队,目的是抵抗日本的侵略,落实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故选B;1937年1月还没有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还没有抗日民主政权,排除A;材料中体现的是团结国民党军队一致抵抗日本的侵略,并非践行武装反抗国民党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排除C;据所学知识可知1937年1月国民党军队并没有对红军进行“围剿”,排除D。
16.“毛泽东和中央军委走了两步最关键又精彩的棋:一是首先歼灭黄伯韬兵团,争取了战役主动权;二是截断徐蚌线,对整个战役的发展起了加速作用。”这场战役后( )
A.解放区粉碎了敌人的全面进攻
B.人民解放军揭开战略反攻序幕
C.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最终胜利
D.国民政府统治陷入土崩瓦解中
【解析】选D。这次战役指的淮海战役,三大战役是国共两党的战略决战,基本上摧毁了国民党的主要军事力量,国民政府反动统治集团日益陷入土崩瓦解之中,故选D。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题,共52分。
17.(13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近代中国部分城市分类情况
城市类型 代表性城市
综合性多功能中心城市 上海、天津、广州、武汉、重庆(均为不平等条约规定的通商港口,且有租界)
新型工矿业城市 唐山、焦作、萍乡、抚顺(日本有采矿权)、鞍山(日本有采矿权)、本溪(日本有采矿权)
新型交通枢纽城市 郑州、徐州、石家庄
双重功能的传统政治中心城市 北京、南京、西安
材料二 1840年,中国城市化率约为6.7%,到1936年增至11.2%。其中上海、天津、广州等沿海、沿江城市人口不断增加,西安、兰州等西部城市出现人口减少现象。由于各种天灾人祸,农村不断衰败,人口遂流往城市。但城市经济中商业和服务业占比较大,工业比重很小,能提供的就业岗位有限,城市化往往表现为人口的机械性增加。城市无业、失业现象普遍,住房紧张和环境污染等问题突出。大量城市居民属于“候鸟性农民工”,仅在农闲时期在城市谋生。战争灾荒时人口大量涌入城市,结束时人口又大量流出。
——摘编自马先标《百余年近代中国城市化历史回顾与探讨》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城市化的特点。(6分)
答案:(1)特点:发展进程缓慢;地区发展不平衡;具有半殖民地化色彩;城市人口增减具有被动性;城市经济结构不平衡;城市总人口不稳定。(6分,答出三点即可)
【解析】第(1)题,据材料二“1840年,中国城市化率约为6.7%,到1936年增至11.2%”可知在近代发展近百年的过程中,城市化率仅增长了4.5%,这说明近代中国城市化进程发展缓慢;据材料二“其中上海、天津、广州等沿海、沿江城市人口不断增加,西安、兰州等西部城市出现人口减少现象”可知近代城市化发展过程中,人口向沿海城市集中,中西部地区发展相对滞后,呈现出不平衡性的特点;据材料一“均为不平等条约规定的通商港口,且有租界”“抚顺(日本有采矿权)、鞍山(日本有采矿权)、本溪(日本有采矿权)”可知近代综合性多功能中心城市和新型工矿业城市大多是列强侵略的客观产物,体现了半殖民地化色彩;据材料二“仅在农闲时期在城市谋生”“战争灾荒时人口大量涌入城市,结束时人口又大量流出”可知农民工进城务工和战争灾荒等客观因素对城市人口的流动性影响较大,使近代城市人口增减具有被动性,也直接导致近代城市总人口具有不稳定性;据材料二“城市经济中商业和服务业占比较大,工业比重很小”可知近代城市产业结构具有不平衡性,其中工业发展比较滞后。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近代中国城市化的因素,并指出近代中国城市化的影响。(7分)
答案: (2)因素:列强的入侵;城乡经济的发展状况;社会安定情况;地理环境;近代交通的发展。(3分,答出三点即可)
影响:推动了中国经济和社会生活的近代化;加剧了失业、犯罪、环境污染等社会问题。(4分)
【解析】第(2)题第一问因素,据材料一“均为不平等条约规定的通商港口,且有租界”“抚顺(日本有采矿权)、鞍山(日本有采矿权)、本溪(日本有采矿权)”可知近代列强侵略和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客观上促进了沿海通商口岸城市和工矿业城市的发展;据材料一“新型交通枢纽城市”可知近代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改变了部分城市的区位条件,促进了一些新型交通城市的发展;据材料二“其中上海、天津、广州等沿海、沿江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可知近代沿江、沿海地区的通商口岸因为自然经济解体最早和近代工业发展相对成熟,率先获得比较快速的发展;据材料一“双重功能的传统政治中心城市”可知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环境的逐渐稳定和传统历史因素的优势,促进了一批双重功能的传统政治中心城市快速发展;据材料二“由于各种天灾人祸,农村不断衰败,人口遂流往城市”可知各种地理环境因素导致的自然灾害也会对区域人口迁徙产生直接影响。第二问影响,据材料一“综合性多功能中心城市”“新型工矿业城市”“新型交通枢纽城市”可知近代城市化的发展促进了不同类型城市的发展,推动了近代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据材料二“城市经济中商业和服务业占比较大”可知近代城市化的发展能为社会生产生活提供比较便捷的服务,促进社会生活的近代化转型;据材料二“城市无业、失业现象普遍,住房紧张和环境污染等问题突出”可知城市人口聚集加剧社会治安问题、失业问题和环境污染等社会公共问题日益凸显。
18.(13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张謇在南通完成了一项整体性的社会改造“工程”。它们是:以大生纱厂为核心,以棉纺织为主体,包括工业、手工业以及交通运输、金融贸易等企业;以通州师范为核心,以师范教育为主体,包括高等教育、普通中小学、专门技艺学校等教育机构和设施;以通海垦牧公司为起点,以黄海垦殖为主体,包括大丰等垦殖公司和农会、水利会、棉业试验场等;以南通地方社会福利为中心内容的各类事业——医院、图书馆、博物馆、气象台、公园、育婴堂、养老院等。
——摘编自伍贻业《张謇与南通 “近代化”模式》
材料二 江苏南通一带位于长江三角洲持续沉降区的北部,受长江冲积作用,渐由沙洲涨接成陆,60%以上为土质疏松的沙土和壤土。自明代棉花传入后,特殊的土质条件,加上丰富的光、热、水资源,使南通逐渐成为国内重要的棉花种植区;同时,境内密布的河网系统又为棉花贸易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使南通逐渐成为国内重要的棉花集散区。
——摘编自羌建、马万明《江苏南通地区
近代棉花生产的发展研究》
材料三 南通地区盛产棉花,乡人以土纺土织为业,但是“近来外洋纺织机器盛行,洋纱洋布,销售日广,本纱土布,去路滞减。乡人穷极思变,购用洋纱,参织大小布匹线带,以致洋纱倒灌内地,日甚一日。查计现在(1895年)南通地区,每日可销洋纱二十大包,已合机器一万锭之数。若寖增不已,不出十年,必尽变为洋纱之布。民间膏血,耗夺无形”。
——摘编自冯小红《再论张謇与南通纺织业现代化》
(1)结合材料一,概括张謇在南通创办的整体性社会改造“工程”的特点。(6分)
答案:(1)发展近代工业;普及教育;重视地方社会福利;体现儒家的民本思想;注重工业、教育、福利制度三者协同发展。(6分)
【解析】第(1)题,据材料一“以大生纱厂为核心,以棉纺织为主体,包括工业、手工业以及交通运输、金融贸易等企业”得出发展近代工业;据材料一“以通州师范为核心,以师范教育为主体”得出普及教育;据材料一“医院、图书馆、博物馆、气象台、公园、育婴堂、养老院”得出重视地方社会福利;结合所学得出张謇的行为体现儒家的民本思想;据材料一“整体性的社会改造”得出注重工业、教育、福利制度三者协同发展。
(2)结合材料二、材料三,运用唯物史观解读张謇的成功之路。(7分)
答案: (2)南通濒江临海的地理区位优势,为南通近代纺织业及农垦事业的兴起提供了有利的物质条件;洋纱的冲击又为南通近代棉纺织业的启动创造了前提和背景;当时中国所处的内忧外患的政治环境、洋务运动的开展、实业救国思潮的兴起等社会因素的刺激;张謇积极投身近代实业建设并取得成功。(7分)
【解析】第(2)题,据材料二“江苏南通一带位于长江三角洲持续沉降区的北部,受长江冲积作用,渐由沙洲涨接成陆”得出南通濒江临海的地理区位优势,为南通近代纺织业及农垦事业的兴起提供了有利的物质条件;据材料三“近来外洋纺织机器盛行,洋纱洋布,销售日广”得出洋纱的冲击又为南通近代棉纺织业的启动创造了前提和背景;据材料三“1895年”并结合所学得出当时中国所处的内忧外患的政治环境、洋务运动的开展、实业救国思潮的兴起等社会因素的刺激;结合所学得出张謇积极投身近代实业建设并取得成功。
19.(12分)阅读材料,完成相关要求。
材料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统一战线是党的事业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必须长期坚持”。中国共产党的统一战线已经历了近百年的演变,下表反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统一战线的发展历程。
时期 名称 背景
国民革命时期 国民革命联合战线 国共第一次合作,“打倒列强,除军阀”
土地革命时期 工农民主统一战线 党以农民阶级为基础,广泛发动各阶级,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抗日战争时期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国共第二次合作,全民族抗战,抗击日本侵略
解放战争时期 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与各党派合作、各界别联合,倡导平等协商、和平建国
——摘编自郝丽《党的统一战线百年回顾:从历史逻辑到现实定位》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围绕党的统一战线工作的某一方面,结合中国近代史的相关史实,自拟论题进行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答案:示例:
论题: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统一战线调整反映了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2分)
论述: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根据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发展变化,不断调整统一战线工作。在国民革命时期,“打倒列强,除军阀”成为中国人民共同的愿望,年轻的中国共产党选择了与国民党合作,建立了国民革命联合战线,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国民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依托农民阶级和社会其他革命阶层,建立工农民主统一战线,并为中国革命开辟了新道路。20世纪30年代日本帝国主义不断扩大侵华范围,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国共进行第二次合作,建立起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并取得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抗战胜利后,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选择独裁内战方针,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和各界开明人士合作,建立人民民主统一战线,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取得了胜利。(8分)
中国共产党的统一战线工作是历史因素与现实环境相结合的产物,深刻地体现出一致性与多样性、继承性与创新性的历史发展逻辑。(2分)
【解析】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并提取论题、进行论述的能力。首先要阅读材料,结合材料提供的信息,提取一个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统一战线发展相关的论题,如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统一战线调整反映了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统一战线政策推动了革命事业不断发展;统一战线的发展是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重要原因等。然后,结合材料和所学中国近代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史实来进行论述,做到充分运用史实,史论结合、论从史出,一般要选择至少三个要点进行论述。最后,总结陈词,说明自己论述的正确性,升华或者深化自己的认识。
20.(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辛亥革命发生后,孙中山回顾与反思辛亥革命之成败,其思想观念前后发生了重大变化。前期,他认为辛亥革命已经达到了铲除专制、确立共和的目的;后期,他认为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朝的大皇帝,但是没有肃清由清廷遗留的武人、官僚、政客转变而来的无数小皇帝,广大民众也没有养成自主治理国家的能力,民主政府并未真正建立起来……与俄国社会主义革命彻底扫除专制,直接建立社会主义的国家相比,中国的辛亥革命是不彻底、不成功的。这种认识对晚年孙中山再次举起武装革命的旗帜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摘编自胡雪莲、邱捷《孙中山对辛亥革命的回顾与反思》
材料二 抗战时期是中国民族主义最为高涨的时期,国共两党都从辛亥革命中汲取理论养分,宣扬各自的抗战理念。国民党认为应吸取辛亥革命的教训,主张“中国的革命必须以三民主义为指导”“革命决不能中途妥协”,并将辛亥革命作为激励国人抗战到底的精神来源。中国共产党清醒地认识到国民党政权存在着既联共又反共、既抗战又妥协的不确定性,通过对辛亥革命教训的总结,强调发动民众、将革命进行到底,呼吁加强国共团结,坚持抗战到底。
——摘编自夏卫东《政治符号:辛亥革命与近代国共关系》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孙中山对辛亥革命认识发生变化的原因。(6分)
答案:(1)原因:辛亥革命后政治乱象的刺激;孙中山多次革命实践失败的教训;十月革命与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影响;孙中山个人的不断反思、探索和与时俱进。(6分,答出三点即可)
【解析】第(1)题由材料一“没有肃清由清廷遗留的武人、官僚、政客转变而来的无数小皇帝”和所学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局面等相关知识可得,辛亥革命后政治乱象的刺激;结合所学辛亥革命后二次革命、护国战争与两次护法运动的实践可得,孙中山多次革命实践失败的教训;由材料一“与俄国社会主义革命彻底扫除专制,直接建立社会主义的国家相比,中国的辛亥革命是不彻底、不成功的”和所学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可得,十月革命与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影响;结合所学孙中山提出新三民主义的相关知识可得,孙中山个人的不断反思、探索和与时俱进。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抗战时期国共两党在辛亥革命认识上的相同之处,并简要分析其意义。(8分)
答案: (2)相同之处:都认识到辛亥革命的失败缘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并从中汲取理论养分。(2分)
意义:有利于两党达成政治共识,巩固国共合作关系;有利于树立持久抗战的理念;有利于整合抗战力量,巩固和壮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中国共产党革命理论的发展和成熟奠定了基础。(6分,答出三点即可)
【解析】第(2)题第一问相同之处,由材料二“国共两党都从辛亥革命中汲取理论养分”“革命决不能中途妥协”“坚持抗战到底”等信息可得,都认识到辛亥革命的失败缘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并从中汲取理论养分。第二问意义,可以结合材料从对抗日战争和对中国共产党革命理论发展两个角度思考作答。具体来说,从对抗日战争来讲,二者认识的相同之处是革命面前不能妥协,说明在面临抗日战争的时候,两党有可能继续达成政治共识,巩固国共合作关系,也有利于树立持久抗战的理念;同时,国共两党都坚持抗战到底,这就有利于整合抗战力量,巩固和壮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对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发展来讲,由材料二“通过对辛亥革命教训的总结,强调发动民众、将革命进行到底,呼吁加强国共团结,坚持抗战到底”可得,为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发展和成熟奠定了基础。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阶段评估检测(二)(中国近代史) (含解析) 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课时专练(江苏专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