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面对内忧外患,清政府掀起了一场旨在“自强”“求富”的运动,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它是( )
A.太平天国运动 B.洋务运动 C.维新变法运动 D.义和团运动
2.“中国则从他们那里学习军事技术以抵御外侮、镇压国内起义,但同时也致力于振兴旧式的儒家管理方式。”材料可以说明( )
A.闭关锁国的影响 B.洋务运动的特征
C.民族工业的发展 D.戊戌变法的目的
3.1882年底,英国商人比尔兹利在年度财务报告中写道:“统计结果表明,我们的航运公司今年亏损额达到了400万两白银,当然,法国的轮船公司也大致如此。照这样下去,我们将很快退出上海航运市场了——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李鸿章先生蒸蒸日上的轮船招商局。”这则材料反映了上海轮船招商局的创办( )
A.启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B.使中国开始走上富强道路
C.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D.对外国资本的入侵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4.“比之欧洲各国资产阶级革命完成之后实现的产业革命,洋务运动像是在缺乏产业革命条件的情况下出现的产业革命迹象”。据此观点,洋务运动( )
A.推动了世界产业革命进程 B.实现了中国民众思想解放
C.构成了中国近代化一小步 D.改变了中国传统政治体制
5.19世纪70年代,清政府内部有过一次“塞防”与“海防”之争,最终确立了“两防并重”的战略。1884年在新疆建立行省,1885年设立台湾省,同年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海军领导机构一海军事务衙门。这一举措( )
A.体现了国防观念的转型 B.促进了洋务运动的开展
C.推动军事工业迅速发展 D.有效抵御了列强的侵略
6.1878年,清政府向左宗棠发布圣谕,西征军中如果有将才要多多留意,可用于处理新疆地区善后事务,清政府此举意在( )
A.防止英国渗透 B.巩固西北边疆 C.完善科举制度 D.加强君主专制
7.大国崛起,海洋先行。海洋历来是各国争夺的对象,为“开拓万里波涛”,日本联合舰队和清朝北洋舰队相遇黄海并发生激战,此役中,为国捐躯的清朝将领是( )
A.林则徐 B.左宗棠 C.邓世昌 D.李鸿章
8.“曾经烜赫一时,作为自强运动结晶的北洋舰队,灰飞烟灭。”评论的历史事件是( )
A.平壤战役 B.威海卫战役 C.廊坊大捷 D.天津保卫战
9.据统计,甲午战争前,外资在华设有工厂192家,投资总额近2000万元;甲午战争后的1895--1913年间,外资在华新建厂矿达1366家,其多数资本在10万元以上,投资总额为10215.3万元。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列强强迫取得在中国投资办厂的权利 B.《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
C.美国提出的“门户开放”政策被接受 D.中国掀起“实业救国”热潮
10.“愿人人战死而失台,决不愿拱手而让台。”这是台湾人民因为哪个条约的签订而集会示威( )
A.《南京条约》 B.《马关条约》 C.《辛丑条约》 D.《北京条约》
11.1895年以后,列强称中国为“正躺在死亡榻上”的“远东病夫”,提出要将“分配这个病夫的遗产”问题提上议程。这个“分配”活动的开端是( )
A.三国干涉“还辽” B.黄海大战的爆发
C.《马关条约》的签订 D.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
12.如图为1899年发表的漫画,上面各国正在瓜分中国这块大蛋糕,而右下角象征美国的山姆大叔则举着刀大喊:“都别动,我也要加入盛宴,你们认为一个菲律宾就能满足我吗?”美国在中国( )
A.操纵三国干涉还辽 B.强租九龙、威海卫
C.提出“门户开放” D.划分福建为势力范围
13.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后,康有为、梁启超联名发起“公车上书”。从此揭开了( )
A.义和团运动的序幕 B.五四爱国运动的序幕
C.新文化运动的序幕 D.变法维新的序幕
14.1895~1898年,梁启超主笔的《时务报》在15个省和国外设有分销处67所,销量过万,这表明( )
A.维新思想广泛传播 B.三民主义思潮兴起
C.清朝统治土崩瓦解 D.文学革命应运而生
15.报刊是我们了解时政热点的重要渠道。下图所示的报刊中最有可能看到的内容是( )
A.“师夷长技以制夷”
B.“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C.“变者,天下之公理也”,“变亦变,不变亦变”
D.“只有这两位先生(德先生和赛先生),才可以救治中国……”
16.下图中人物在晚清“百日维新”后视死如归,慷慨就义,愿意用自己的鲜血来唤醒麻木的国人,他生前的奋斗目标是( )
A.扶清灭洋 B.建立民国 C.变法图强 D.实业救国
17.1896年以来,帝国主义国家中瓜分中国的舆论甚嚣尘上;到了1900年,它们却主张“莫如扶植满洲政府,使其代我行令”。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 B.列强侵华方式的调整
C.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D.国际政治格局的变动
18.“惩办义和团”运动中参加反帝斗争的官吏,永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反帝性质的组织,对反帝运动镇压不力的官吏,“即行革职,记不叙用”。该内容出自( )
A.《辛丑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尼布楚条约》
19.《大国崛起》写道:“20世纪的大幕拉开了,这一年,当时的世界大国们在东方进行了一次很不光彩的集体亮相。”这一“不光彩的集体亮相”对中国造成的严重后果是( )
A.大肆抢劫中国艺术珍品并火烧圆明园 B.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C.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D.列强掀起瓜分狂潮使中国丧城失地
20.名称 《南京条约》 《马关条约》 《辛丑条约》
内容(部分) 英商进出口货物应纳税款,必须经过双方协议 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各种形式的反帝活动
上表反映了近代中国( )
A.师夷长技思想萌发 B.民族危机不断加深
C.维新变法开始兴起 D.自然经济彻底解体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题,共60分。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刘铭传(1836-1896),安徽合肥人,洋务派代表人物,台湾省第一任巡抚。下表是刘铭传在台湾任职期间(1884-1891)的主要活动。
时间(年) 主要活动
1884 以福建巡抚衔督防台湾,指挥清军守沪尾,卫台北,与法军激战。
1885 中法停战后几年内,设总营务处,统辖全台防务;整顿军制,练兵,军队全部改用洋枪;建筑新式炮台,配备强劲大炮;派水师驻扎澎湖,添购兵船。 清政府在台湾建立行省,任命刘铭传为第一任台湾巡抚。
1886 设立抚垦总局,发展农业生产。 设商务局,成立轮船公司,与外国商轮展开竞争。 设立官办硫磺厂,用新法熬制;设立樟脑总局、硫磺总局,与外国争利。 设电报总局,架设水陆电线。
1887 兴办西学堂,培养通晓近代科学、善于对外交涉的人才。 提出新的行政区划方案,全台共设三府、一州、十一县、四厅。 设立煤务局,建立基隆煤矿等。 设立铁路总局,自行修建铁路,至1891年台北至基隆段铁路竣工通车。 设立官办机器锯木厂,为铁路提供枕木。 装设电灯,开凿新式公共水井,购买蒸汽碾路机,并设置专管市内卫生的机构。 铺设沪尾至福州、安平至澎湖的海底电缆,从此,台湾与大陆电讯畅通。
1888 设立邮政总局,发行邮票,邮路至厦门、福州、广州、上海等地。
1890 设电报学堂,招收学生学习电讯技术。
1891 清廷批准刘铭传辞职。
——整理自《刘铭传传》《刘铭传:晚清淮军著名将领》《刘铭传传略》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刘铭传对我国台湾地区发展作出的贡献。(8分)
(2)根据你对材料的综合分析,谈谈你的认识。(7分)
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5分)
材料一 他们的对策是所谓的“自强”运动。这一词语本身出自儒家经典著作,在19世纪60年代,用来指通过移植西方的机械制造来保护中国的文明。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乙未二三月间,和议将成,适逢会试之年,各省举人集于北京者以万数千计,康有为创议上书拒之。梁启超乃日夜奔走,号召联署上书论国事,广东、湖南同日先上,各省从之既而合十八省之举人聚议于北京之松筠庵与斯会者凡千三百其书之大意凡三事:一曰拒和,二曰迁都,三曰变法。而其宗旨则以变法为归。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
材料三
(1)材料一的“自强”运动指什么事件?据所学知识,举出这场运动的主要内容。(4分)
(2)指出材料一中“自强”运动的主张和根本目的。(4分)
(3)材料二描绘的历史事件是什么?该事件产生了怎样的影响?(3分)
(4)材料三中的《时务报》《国闻报》的创办者分别是谁?这些报刊在当时的作用是什么?(4分)
2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5分)
材料一: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他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它坚持斗争14年,转战大半个中国,沉重地打击了清朝的统治和外国侵略势力,谱写了中国近代史上壮烈的一章。
——摘自部编版八年级上册教科书
材料三:“一旦军舰大炮稍微充实,便当开拓虾夷。晓谕琉球,使之会同朝觐;责难朝鲜,使之纳币进贡;割南满之地,收台湾、吕宋之岛,占领整个中国,君临印度。”
——日本改革派政治家吉田松阴(1855年)
材料四:
(1)材料一中的“这场战争”指的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写出“这场战争”的入侵国家。这场战争对中国社会性质产生了怎样的影响?(3分)
(2)材料二中的“它”所指的历史事件是什么?“它”体现了中国哪一阶级的反抗斗争?结合所学,请举一例说明“它”沉重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3分)
(3)材料三中“责难朝鲜”发生于哪一年?“责难朝鲜”之后日本更大的企图是什么?(3分)
(4)请简要说明材料四中其中一位英雄的事迹。他们共同具有怎样的精神品质?(6分)
24.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5分)
材料一:“吾国四千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二百兆始。”
——梁启超
(1)材料一与哪一条约有关系?该条约是在哪一战争后签订的?(3分)
材料二:如图
(2)阐述材料二图片反映的史实。(6分)
材料三:今年是农历庚子年,一百二十年前的“庚子赔款”,曾经也是重压在中国人民身上的一座大山。条款规定:“赔款白银4.5亿两……”
(3)材料三中的“庚子赔款”源于哪次侵华战争?(2分)
(4)近代中国屡屡遭受列强的侵略并战败,请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导致中国战败的相同原因主要有哪些?(写出两点即可)(4分)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统治集团内部一些比较开明官员,主张利用西方先进技术,强兵富国,维护清王朝的统治。这些官员被称为“洋务派”。洋务派在中央以恭亲王奕 为代表,在地方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人为代表。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中期,他们掀起了一场旨在“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B项正确;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宏大的一次农民战争,沉重打击了清朝的统治和外国的侵略势力,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维新变法是资产阶级维新派领导的,主张学习西方的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统治,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义和团运动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B项。
2.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十九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中国进行了洋务运动,主张自强求富,以求抵御外侮、镇压太平天国等国内起义,但最终以失败告终,B项正确;闭关锁国不学习西方,洋务企业不是民族工业,戊戌变法是为建立君主立宪制,排除ACD项。故选B项。
3.答案:D
解析:据材料可知,李鸿章创办的蒸蒸日上的轮船招商局,使英法航运公司在上海航运市场亏损,这说明了上海轮船招商局的创办对外国资本的入侵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D正确;材料未涉及上海轮船招商局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且中国近代化的启动是洋务运动创办的军事工业,A错误;据所学可知,洋务运动并未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B错误;材料未涉及上海轮船招商局的创办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关系,C错误。故选:D。
4.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比之欧洲各国资产阶级革命完成之后实现的产业革命,洋务运动像是在缺乏产业革命条件的情况下出现的产业革命迹象”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是近代中国第一次大规模的模仿、学习西方工业化的运动,兴建了一大批军事和民用工业,开启了日后中国的工业发展和现代化之路,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构成了中国近代化一小步,C项正确;两次工业革命的开展,推动了世界产业革命进程排除A项;洋务运动主要目标是学习西方的器物,与民众思想解放无关,排除B项;洋务运动开展的目的是维护清王朝的专制统治,因此改变了中国传统政治体制说法错误,排除D项。故选C项。
5.答案:A
6.答案:B
解析:解答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1878年,左宗棠收复了除伊犁外的新疆地区。清政府希望左宗棠培养处理新疆地区事务的将才,说明统治者意在巩固西北边疆地区的稳定,B项正确;材料与防止英国渗透无关,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完善科举制的相关信息,排除C项;材料并未强调君主专制的加强,排除D项。故选:B。
7.答案:C
解析:1894年,日本发动甲午中日战争。邓世昌在黄海海战中壮烈殉国。邓世昌是中国的民族英雄。故选C。
8.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黄海海战后,清军主帅李鸿章命令北洋舰队躲进威海卫军港,“避战保船”,日军由此夺得黄海制海权。1895年,日军陆海两路围攻威海卫,北洋舰队腹背受敌,丁汝昌自杀殉国,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B项正确;平壤之战是甲午战争宣战后的首次战,与题干不符,排除A项;廊坊大捷是抗击八国联军中的战役,与“北洋舰队”无关,排除C项;天津保卫战也是抗击八国联军中的战役,与“北洋舰队”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9.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甲午战争后的1895--1913年间,外资在华新建厂矿达1366家,其多数资本在10万元以上,投资总额为10215.3万元”并结合所学可知,甲午战后,中日签订《马关条约》,允许外国在中国投资设厂,使列强在华建厂合法化,加大对华资本输出,故选A;1912年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且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B;1899年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美国在承认列强在华“势力范围”和已经获得的特权前提下,要求“利益均沾”,是与帝国主义直接的交涉,与对华投资不符,排除C;材料强调的是外资,不是本国资本,D错误。
10.答案:B
解析:由材料“愿人人战死而失台,决不愿拱手而让台。”可知,这反映的是台湾被日本割占的史实,1895年日本通过《马关条约》割占了中国的台湾,所以材料中的集会示威是因《马关条约》而起的。故选B。
11.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甲午中日战争极大地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三国干涉还辽”拉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序幕,A符合题意;黄海大战的爆发是在1894年,B排除;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签订,C排除;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是《辛丑条约》的内容,D排除。故选择A。
12.答案:C
13.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维新变法导火索的认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895年春,《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正在北京参加科举考试的举子康有为联合考试的举子一百多人,联名上书光绪帝,请求变法图存,史称“公车上书”,公车上书意味着维新派由原来的宣传维新变法思想发展到政治运动,从而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本题选D。
14.答案:A
解析:考查点:戊戌变法。解题思路:根据“1895—1898年,梁启超主笔的《时务报》在15个省和国外设有分销处67所,销量过万。”可知,梁启超主持的维新派刊物《时务报》在当时受到了极大关注,也使得维新思想广泛传播。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896年8月9日黄遵宪、汪康年、梁启超在上海创办《时务报》,主要宣传维新思想。A正确;三民主义是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它主要兴起于20世纪初,与题不符,B错误;清朝统治土崩瓦解是在武昌起义后,与题不符,C错误;文学革命应运而生是在新文化运动期间,与题不符,D错误。综上故选A。
15.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车上书失败后,维新人士在各地组织学会,创办报刊,宣传变法。梁启超在《时务报》上发表《变法通议》,强调“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变亦变,不变亦变”,日本以变法而强大,中国如果不变法,将会因守旧而灭亡。这些文字议论新颖,通俗易懂,风靡海内,C项正确;“师夷长技以制夷”是魏源提出的向西方学习的主张,排除A项;“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是孙中山提出的同盟会的革命纲领,排除B项;“只有这两位先生(德先生和赛先生),才可以救治中国”是新文化运动期间提出的,排除D项。故选:C。
16.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图片中的人物是谭嗣同,谭嗣同是维新变法运动代表人物之一,在百日维新失败后,慷慨就义,所以他生前的奋斗目标是变法图强,C项正确;扶清灭洋是义和团的口号,排除A项;建立民国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目标,排除B项;实业救国是张謇等民族资本家的目标,排除D项。故选C项。
17.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1970年美国经济的总产出是1940年的4倍;1948—1970年,德国工业产量增长了5倍,法国增长了4倍”和所学可知,二战后,西方国家纷纷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助推了经济的发展,A项正确;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无法克服,排除B项;贸易保护主义无法消失,排除C项;此时处于两极格局,并未变动,排除D项。故选A项。
18.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永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反帝性质的组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00年,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1901年,清政府战败后被迫与列强签订《辛丑条约》规定:清政府保证严禁中国人民参加各种形式的反帝活动,标志着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成为“洋人的朝廷”,中国彻底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A项正确;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后,清政府被迫签订《天津条约》《北京条约》,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排除B项;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战败,清政府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排除C项;《尼布楚条约》是中国清朝和沙皇俄国之间签订的第一份边界条约,也是中国与西方国家缔结的第一份国际条约,排除D项。故选A项。
19.答案:C
解析:依据题干“20世纪的大幕拉开了”可知指的是刚刚进入20世纪时;“世界大国们在东方进行了一次很不光彩的集体亮相”指的是世界大国集体侵略东方国家。结合课本所学,为了镇压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1900年,英、美、俄、日、法、德、意、奧八国组成联军,进犯北京。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国战败,签订了《辛丑条约》,给中国人民增加了新的沉重的负担,严重损害了中国主权,从中国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C项正确;第二次鸦片战争中,1860年英法联军攻占北京,大肆抢劫中国艺术珍品并火烧圆明园。发生在19世纪,排除A项;1842年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签订《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排除B项;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狂潮使中国丧城失地。发生在19世纪末。排除D项。故选C项。
20.答案:B
解析:据题干表格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后签订《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丧失了关税自主权;甲午中日战争后签订《马关条约》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中国丧失了更多的主权;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签订《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反映了近代中国民族危机不断加深,B项正确;师夷长技思想萌发是在鸦片战争后,排除A项;维新变法开始兴起是在甲午战争后,排除C项;自然经济彻底解体是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排除D项。故选B项。
21.答案:(1)贡献:在中法战争中组织台北保卫战,反抗侵略;兴办洋务以自强:如调整行政体制;发展近代军事,增强海防力量;发展近代交通、通讯事业;创立新式学堂,培养新式人才等。
(2)认识:刘铭传作为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推动台湾的近代化进程;促进了台湾的开发和经济发展;经营台湾,维护了内部统一和民族团结,符合人民的利益。
解析:(1)贡献:根据材料“刘铭传(1836-1896),安徽合肥人,洋务派代表人物,台湾省第一任巡抚。下表是刘铭传在台湾任职期间(1884-1891)的主要活动。”结合材料分析可知,以福建巡抚衔督防台湾,指挥清军守沪尾,卫台北,与法军激战。可知,在中法战争中组织台北保卫战,反抗侵略;“设立抚垦总局,发展农业生产。设商务局,成立轮船公司,与外国商轮展开竞争。设立官办硫磺厂,用新法熬制;设立樟脑总局、硫磺总局,与外国争利。设电报总局,架设水陆电线。1887兴办西学堂,培养通晓近代科学、善于对外交涉的人才。”可知,兴办洋务以自强:如调整行政体制;发展近代军事,增强海防力量;发展近代交通、通讯事业;创立新式学堂,培养新式人才等。
(2)认识:根据材料“的综合分析,谈谈你的认识。”结合所学可知,刘铭传在台湾任职期间1884—1891年,七年的时间里,作为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推动台湾的近代化进程;促进了台湾的开发和经济发展;经营台湾,维护了内部统一和民族团结,符合人民的利益。
22.答案:(1)洋务运动;创办近代军事企业、开办近代民用企业、兴办新式学校、派遣留学生出国深造、建立新式海陆军。
(2)主张:利用西方先进技术,强兵富国;根本目的: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3)戊戌变法;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
(4)《时务报》:梁启超。《国闻报》:严复;宣传了变法图强观点,推动了维新变法思想的广泛传播。
解析:(1)清朝统治阶级掀起引进西方技术抵御西方侵略的洋务运动;依据教材可知洋务运动又称自救运动,打着“自强”与“求富”的口号,根本目的是维护清朝的统治洋务运动前期打着“自强”的旗号兴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后期打着“求富”的旗号兴办了一批近代民用工业。建立强大海军,采购军事装备,建立近代海军舰队,修建海军基地等措施。
(2)1960年代由地主阶级洋务派以“自强”“求富”为口号发动洋务运动,洋务派发动的洋务运动,引进西方科学技术的根本目的是维护清朝统治。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对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3)由材料二可知,描述的是公车上书的情景。1895年,康有为、梁启超联合在京举人发起了“公车上书”,掀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4)公车上书失败后,康有为、梁启超创办《万国公报》,《万国公报》是维新派最早创办的报刊,通过介绍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情况,继续宣传维新变法。不久他们联合朝中大臣在北京成立强学会,定期集会讲演。随后,他们又把《万国公报》改名为《中外纪闻》,作为强学会的机关报发行。维新派的政治团体形成了。《时务报》是维新运动时期著名的维新派报纸,是当时维新派最重要的、影响最大的机关报。1896年8月9日在上海创刊。黄遵宪、汪康年、梁启超创办。《国闻报》严复1897年10月26日创刊于天津。宣传变法图存。这些报刊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发展,促进了变法的实现。
23.答案:(1)鸦片战争;英国;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太平天国运动;农民阶级;抗击华尔洋枪队
(3)1894年;侵略中国,称霸世界
(4)事迹:左宝贵在平壤战役中奋起反击日军,中炮牺牲;邓世昌在黄海海战中壮烈殉国。精神:英勇反抗侵略,不怕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
解析:(1)战争:根据材料一“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他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结合所学可知,英国发动侵华战争。1840年6月,鸦片战争爆发。因此,“这场战争”指的是:鸦片战争;
国家:根据所学可知,中国禁烟的消息传到伦敦,英国发动侵华战争。1840年6月,鸦片战争爆发。因此,“这场战争”的入侵国家是:英国;
影响:根据所学可知,鸦片战争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国独立主权的完整性遭到破坏,自然经济遭到破坏,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因此,这场战争对中国社会性质产生的影响是: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事件:根据材料二“它坚持斗争14年,转战大半个中国,沉重地打击了清朝的统治和外国侵略势力,谱写了中国近代史上壮烈的一章。”结合所学可知,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发动武装起义,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由于清政府的镇压,1864年,太平天国运动以失败而告终。材料二中的“它”所指的历史事件是:太平天国运动;
阶级:根据所学可知,太平天国起义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宏大的一次农民战争。“它”体现了中国的农民阶级反抗斗争。
举例:结合所学可知,1862年9月,太平军围攻浙江宁波.在慈溪的战斗中,击毙华尔,严惩了洋枪队。因此,“它”沉重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的例子是:抗击华尔洋枪队
(3)时间:根据材料三“一旦军舰大炮稍微充实,便当开拓虾夷。晓谕琉球,使之会同朝觐;责难朝鲜,使之纳币进贡;割南满之地,收台湾、吕宋之岛,占领整个中国,君临印度。”结合所学可知,1894年,朝鲜发生东学党起义。应朝鲜国王请求,清政府派兵帮助镇压。日本也乘机出兵朝鲜。东学党起义平息后,日本继续增兵朝鲜,蓄意挑起战争。因此,“责难朝鲜”发生于:1894年;
企图:根据材料三“割南满之地,收台湾、吕宋之岛,占领整个中国,君临印度。”可知,“责难朝鲜”之后日本更大的企图是:侵略中国,称霸世界。
(4)事迹:根据材料四“图一人物左宝贵,图二人物邓世昌”结合所学可知,1894年9月,日军分多路围攻平壤。中国守军奋起反击,清军将领左宝贵中炮牺牲。北洋舰队与日本联合舰队在黄海海面也展开激战。北洋舰队将士在战斗中奋勇杀敌,重创日舰。致远舰管带邓世昌在舰身严重受损、弹药将尽之际,下令开足马力,冲向日舰“吉野号”,准备与敌人同归于尽,不幸被敌人炮弹击中,200余名将士壮烈殉国。因此,英雄的事迹有:左宝贵在平壤战役中奋起反击日军,中炮牺牲;邓世昌在黄海海战中壮烈殉国。(举一例即可)
精神:结合左宝贵、邓世昌在甲午中日战争时壮烈牺牲的史实可知,他们共同具有的精神品质是:英勇反抗侵略,不怕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
24.答案:(1)《马关条约》;甲午中日战争。
(2)《马关条约》签订后,列强在中国掀起抢夺利权、强租海港,划分“势力范围”的瓜分中国狂潮。
(3)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4)清朝封建专制制度腐败,军事落后等。
解析:(1)根据所学可知,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1895年,中国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割台湾给日本,赔偿2亿两白银。
(2)依据所学可知,材料二图片反映的史实是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甲午中日战争后,1895年签订的《马关条约》中规定,日本可以在中国的通商口岸投资设厂,这标志着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方式,由原来的以商品输出为主转为以资本输出为主,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刺激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外国资本主义侵略中国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3)今年是农历庚子年,一百二十年前的“庚子赔款”,曾经也是重压在中国人民身上的一座大山。条款规定:“赔款白银4.5亿两……”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1901年签订的《辛丑条约》。
(4)近代中国屡屡遭受列强的侵略并战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导致中国战败的相同原因主要有一是清政府腐败无能,二是中国武器装备落后。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八年级上册历史人教部编版单元质检卷(A卷)(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