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二十二 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含解析) 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课时专练(江苏专版)

二十二 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
(30分钟 6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20世纪30年代,国民党成立的北平市戏曲审查委员会有权对该市所有的戏曲剧本及演出形式进行审查。如某新戏中出现的大力神、四云童等神话元素因有违“科学”而被要求删去,名将薛丁山的妾室在演出时也被要求作为普通女将出场。戏曲审查委员会的这些活动客观上(  )
A.宣传了国民党党义党规 
B.助推了社会风气近代化
C.加速了新文化运动转向 
D.限制了马克思主义传播
【解析】选B。据材料“某新戏中出现的大力神、四云童等神话元素因有违‘科学’而被要求删去,名将薛丁山的妾室在演出时也被要求作为普通女将出场”可知,戏曲审查委员会要求删减戏曲中的落后思想,客观上助推了社会风气近代化,故选B;据材料“国民党成立的北平市戏曲审查委员会有权对该市所有的戏曲剧本及演出形式进行审查”可知,戏曲审查委员会主要是审查戏曲,并不创作戏曲,不可能宣传国民党党义党规,排除A;据所学可知,新文化运动在20世纪20年代已经结束,排除C;材料主旨是戏曲委员会对戏曲剧本及演出形式进行审查,没有涉及马克思主义传播,排除D。
2.1929年,南京国民政府两度照会各国,要求废除领事裁判权,遭拒。当年年底,国民政府发表宣言表示次年起废除领事裁判权,但随即又表示该宣言“仅是一种步骤”。后由于列强提出各种附加条件并一再拖延,二战前南京国民政府仅收回了上海租界的临时法院。这反映了当时的南京国民政府(  )
A.积极维护主权的完整
B.缺乏坚决反帝的意志
C.采取灵活的外交策略
D.实行一党专政的统治
【解析】选B。由题干中“国民政府发表宣言表示次年起废除领事裁判权,但随即又表示该宣言‘仅是一种步骤’”可得,南京国民政府并不具有坚决反帝的决心和意志,故选B;由“南京国民政府两度照会各国,要求废除领事裁判权”“国民政府发表宣言表示次年起废除领事裁判权”可得,南京国民政府有争取国家主权完整的意识,由“随即又表示该宣言‘仅是一种步骤’”可知,其态度并不坚决,所以不能说南京国民政府积极维护主权的完整,排除A;材料未涉及南京政府采取的外交策略,排除C;一党专政的统治指的是对内统治,与对外收回国家主权不属于同一范畴,排除D。
3.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先后与十几个国家签订了关税新约,废除了自1843年以来受不平等条约束缚的片面协定税则,并于1929—1934年四次自主颁布实施国定税则,突破了被约束长达80余年的“值百抽五”的协定税率。这一发展过
程(  )
A.助推了民族经济的发展 
B.配合了国民政府的币制改革
C.削弱了列强的侵略力量 
D.促进了国际国内市场的稳定
【解析】选A。关税新约的签订一定程度上可以保护国内市场,维护民族经济的发展,故选A;币制改革是在1935年开始,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改订新约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列强在中国的侵略特权,但是,列强的“侵略力量”并没有遭到削弱,排除C;实现关税主权一定程度上可以保护国内市场,但无法促进国际市场的稳定,排除D。
4.1935年,蒋介石发起“新生活运动”,将英国艺术家威廉·莫里斯追求民主和自由的“生活艺术化”概念引申为具体的职业道德规范,同时认为“礼乐射御书数之六艺运动,不难使国民循序渐进于劳动创造武力之习练与整备”。这说明,“新生活运动”(  )
A.塑造了国民劳动精神    
B.实现了生活的军事化
C.服务于政治统治需要  
D.恢复了儒家礼教传统
【解析】选C。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蒋介石发起“新生活运动”宣传职业道德规范和传统礼仪,改造国民日常生活,借此维护国民党统治,故选C;蒋介石发起“新生活运动”意在从改造国民日常生活入手,以整齐、清洁、简单、朴素等为标准,以图革除陋习,提高国民素质,而不是塑造了国民劳动精神,排除A;蒋介石发起“新生活运动”,以“礼义廉耻”“生活军事化”等为口号,在实际生活中并没有实现,抗战时期该运动中止,排除B;蒋介石发起“新生活运动”宣传中国传统礼教等级思想,目的是借此维护国民党统治而不是要恢复儒家礼教传统,排除D。
5.1933年6月,毛泽东在《查田运动的群众工作》中指出,首先要做宣传,“第一口头讲话,第二贴布告,第三写标语,第四出传单,第五演新剧,第六墙报上做文章”。这说明毛泽东(  )
A.积极贯彻落实群众路线 
B.强调根据地商业文化的重要性
C.关注农村社会全面振兴 
D.主张依靠群众来反对北洋军阀
【解析】选A。毛泽东在查田运动的群众工作中强调要做好多种形式的宣传,可见他主张积极动员和发动群众参与反封建斗争,故选A;材料中的“讲话”“布告”“标语”“传单”“新剧”等都服务于革命斗争的需要,属于革命文化的范畴,排除B;农村社会全面振兴是在中共十九大上提出的战略,排除C;此时中国共产党的斗争对象是国民党反动派,北洋军阀统治已被推翻,排除D。
6.1934年,《红色中华》曾记录了江西兴国的一位女工的发言:“以前女人都是被男人管的,现在我们女人都不受男人管理。以前女人话事(赣南方言,说话)也不自由,现在我们女人可以在会场上演说;以前我们女人不能在外面做事,现在我们女人都热烈地参加革命工作。”这表明在当时(  )
A.中国共产党积极构建革命统一战线 
B.民国时期妇女受西方思想影响较大
C.苏维埃政权积极推进苏区社会变革 
D.国民革命引发了妇女解放的新浪潮
【解析】选C。1934年、《红色中华》等信息指向土地革命时期,故C符合题意;A、D均不属于这一时期,排除;材料体现不出“西方思想”,排除B。
7.有学者指出,井冈山等建立“工农武装割据”的农村革命根据地,通过土地革命,实现了耕者有其田,使劳动者重新成为生产与生活的主人。通过政权建设,依靠组织和协作,集中人力、财力、物力、技术等手段,建立了劳动者是主人的秩序。这表明“工农武装割据”(  )
A.开启了农村革命历程  
B.提高了农村居民收益
C.完善了政治组织形式  
D.重构了社会文明秩序
【解析】选D。据材料“使劳动者重新成为生产与生活的主人。通过政权建设……建立了劳动者是主人的秩序”可知,“工农武装割据”重构了社会文明秩序,故选D;据所学,中国古代农民起义都属于农村革命,并非此时才开启,排除A;据材料“使劳动者重新成为生产与生活的主人”可知,材料强调农民社会地位的提高,而非收益的提高,排除B;据所学“工农武装割据”是在国共十年对立时期,当时处于革命的探索时期,政治组织形式并不完善,排除C。
8.1935年3月4日,《红星报》发表社论指出,我们发扬了运动战的特长,六天之内击败了二十余团敌人,这就说明了只要有正确的军事领导,只要不怕疲劳,勇敢作战,我们就能消灭和战败任何敌人。材料表明当时(  )
A.反“围剿”已取得了胜利
B.军事路线问题已得到正确解决
C.红军三大主力成功会师 
D.工农武装割据道路已正式确立
【解析】选B。据材料“1935年3月……运动战的特长……正确的军事领导”可知,1935年1月红军在长征途中召开的遵义会议纠正了“左”倾错误,这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方面问题的会议,1935年3月的事件发生在遵义会议后,军事路线问题已得到正确解决,故选B;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后红军开始长征,反“围剿”已取得了胜利与题中时间信息不符,排除A;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是1936年,与题中的时间信息不符,排除C;1927年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标志着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正式确立,排除D。
9.毛泽东在总结民主革命的经验时指出:“有先生有好处,也有坏处。不要先生,自己读书,自己写字,自己想问题。这也是一条真理。我们过去就是由先生抓住手写字。从1921年党成立到1935年,我们就是吃了先生的亏。”这一认识旨在(  )
A.强调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B.肯定武装斗争的重要性
C.借鉴苏俄革命的成功经验
D.重视统一战线的领导权
【解析】选A。据材料“从1921年党成立到1935年,我们就是吃了先生的亏”可知,从共产党成立到遵义会议之前,我们党始终受到共产国际的帮助与指导,但是由于共产国际的决定不符合中国国情,因此早期的革命中遭受了较多挫折,因此毛泽东强调不要迷信“先生”,要独立自主地解决问题,推动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故选A;肯定武装斗争的重要性与“自己读书,自己写字,自己想问题”的主旨不符,排除B;据材料“自己读书,自己写字,自己想问题。这也是一条真理”可知,材料强调结合中国国情独立探索革命道路,借鉴苏俄的说法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据材料“自己读书,自己写字,自己想问题。这也是一条真理”可知,材料强调结合中国国情独立探索革命道路,重视统一战线的领导权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
10.《中国的1936年:两种命运的决战》中叙述:说起1936年的中国,也发生了很多重大的事情。在中国革命和中华民族处于生死攸关的历史时刻,中国的大西北就先后发生了两件几乎堪称“扭转时局”的政治事件。这两个政治事件的共同点是(  )
A.开辟中国革命新道路
B.结束了国共十年对立局面
C.积聚了民族救亡力量
D.推翻了北洋军阀反动统治
【解析】选C。据题干中“1936年”“中国的大西北”“两件几乎堪称‘扭转时局’的政治事件”并结合所学可知,这两个政治事件指会宁会师和西安事变,会宁会师实现了红军的战略大转移,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西安事变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其共同点是在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后,积聚了抗日救亡力量,故选C;1927年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开辟了中国革命新道路,排除A;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十年内战的局面基本结束,不是两者的共同点,排除B;北洋军阀反动统治结束于1928年,排除D。
11.1935年2月南京国民政府设立中央银行重庆分行,9月宣布四川省内一切交易均以中央本钞为本位,停止“地钞”(四川各地军阀自行印发的钞票)使用,准以“地钞”10元换中央本钞8元,市面流通之银元以1元兑换中央本钞1元,如拒绝使用中央本钞以扰乱金融治罪。国民政府这一举措(  )
A.有助于建设稳固的抗战后方
B.是对民族资本发展的重大打击
C.得到民众的普遍支持和欢迎
D.导致法币的贬值通货膨胀严重
【解析】选A。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国民政府利用货币发行权的集中来加强金融垄断,有利于稳固全面抗战爆发后以四川为主的西南大后方,故选A;金融货币体系的统一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排除B;根据“准以‘地钞’10元换中央本钞8元,市面流通之银元以1元兑换中央本钞1元,如拒绝使用中央本钞以扰乱金融治罪”可知国民政府这一举措不会得到民众的普遍支持和欢迎,排除C;法币政策实行于1935年11月,排除D。
12.(2023·扬州模拟)1932年7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在苏区发行不同面值的纸币、银币和铜币,即“苏币”。折价收兑国民党区域银行货币,私人钱庄、商铺土杂钞一律取缔。“苏币”发行旨在(  )
A.践行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
B.打击地主商人的封建剥削
C.遏制经济危机波及苏区
D.反击国民政府的币制改革
【解析】选A。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以土地革命为中心内容,以农村革命根据地为战略阵地的三者密切结合,据材料可知,1932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在苏区发行”“苏币”,苏币的发行标志着工农群众在根据地内开始拥有自己的货币,有利于巩固农村革命根据地,有利于巩固苏维埃政权,践行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故选A;苏维埃政权打击地主封建剥削的方式是“打土豪,分田地”,与发行“苏币”没有直接关系,排除B;苏区经济相对独立于国统区,经济危机并没有波及苏区,排除C;国民政府进行币制改革的时间是1935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
13.1929年,国民政府公布的《考试法》规定:“甄拔政府任用之公务员”的任命人员考试,适用于除政务官以外的中央机关至乡镇保甲的行政人员。高等考试,甄拔各项任职公务员,在京城举行,每年或隔年举行一次,主考官由中央特派。对这一规定理解最准确的是(  )
A.体现了中西结合的特点
B.具有较强党派性和政治性
C.确立了文官考试的原则
D.有助于激发官民的责任感
【解析】选A。据题干可知,甄拔政府任用之公务员的任命人员考试借鉴了西方文官制度的考试办法,高等考试则沿袭了中国传统的考试制度,据此可知,国民政府所公布的《考试法》体现出中西结合的特点,故选A;题干主要述及国民政府所公布的《考试法》的具体规定,并没有体现出其党派性和政治性,排除B;文官考试的原则一般指的是公平公正公开,但题干仅是述及《考试法》的具体规定,排除C;《考试法》所涉及的是政府行政人员,与普通民众无关,排除D。
14.(2023·连云港调研)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陆续颁行《考试法》《公务员任用条例》等诸多选官法律条例,又制定了命题、阅卷和监考等方面的诸多规则。但是,1931年南京国民政府中央及其直属机关46 266人的公务员队伍中,仅510人是通过考试录取的。这一结果表明(  )
A.政局动荡迟滞制度变革 
B.制度与运作的分途
C.选官借鉴西方文官制度 
D.立法程序日益完善
【解析】选B。据材料“诸多选官法律条例,又制定了命题、阅卷和监考等方面的诸多规则”可知南京国民政府出台法律法规规范选官,据材料“1931年南京国民政府中央及其直属机关46 266人的公务员队伍中,仅510人是通过考试录取的”及所学可知,除了正规的考试录取还有任用亲信、拉帮结派等现象,故选B;据所学可知,南京国民政府在1928年形式上完成了全国的统一后,政局总体稳定,排除A;结合所学可知,西方文官制度需要经过考试择优录用,据材料“1931年南京国民政府中央及其直属机关46 266人的公务员队伍中,仅510人是通过考试录取的”可知,材料强调的是没有通过考试录取的其他方式,排除C;据材料“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陆续颁行《考试法》《公务员任用条例》等诸多选官法律条例”可知,体现的是诸多选官法律条例,而非立法程序,排除D。
15.国民政府考试院曾制定详细的法规用来甄别、审查、任用政府公务人员,而国民政府却在法规中塞入了“革命功勋”的条款,以致党龄在五年以上的党员都成了有“革命功勋”的人,可以安然留在政府里,并且步步升迁。这一现象反映出(  )
A.公务员构成日益单一
B.国民党专政色彩浓厚
C.考试院权威已经丧失
D.文官晋升制度较完善
【解析】选B。本题考查国民政府的文官制度,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由材料可知,国民政府统治时期对于国民党党员特别优待,这主要是国民党一党专制的局面所造成的,故选B;国民党党员在公务员晋升中享有特殊地位并不意味着公务员构成日益单一,故排除A;考试院权威丧失说法绝对,故排除C;材料体现的是文官晋升制度存在缺陷,故排除D。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1题,共15分。
16.(1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革命战争时期的毛泽东诗词不仅表达了革命家的乐观主义精神,还记录了一些重大的历史事件,包含了丰富的历史信息。
第一首:
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匡庐一带不停留,要向潇湘(注:在湖南省)直进。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
——毛泽东《西江月·秋收起义》,1927
第二首:
风云突变,军阀重开战。洒向人间都是怨,一枕黄粱再现。红旗跃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收拾金瓯一片,分田分地真忙。
——毛泽东《清平乐·蒋桂战争①》,1929年秋
【注释】①蒋桂战争,指1929年春发生于国民党南京军阀蒋介石和广西(简称“桂”)军阀李宗仁、白崇禧之间的战争。
第三首: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毛泽东《七律·长征》,1935.10
【注释】这首七律是作于红军战士越过岷山(位于甘肃省西南、四川省北部)后,长征即将胜利结束前不久的途中。
根据材料,从中提取历史信息,以“毛泽东三首诗词里的革命史”为题目,写一篇历史小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答案:示例:
毛泽东三首诗词里的革命史
毛泽东的三首诗词反映了1927年秋收起义、根据地武装斗争与土地革命、长征等史实。
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开始建立人民军队,独立领导革命。八七会议,提出了土地革命与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方针,决定秋收时节发动起义。1927年秋,毛泽东受党中央委托,领导了湘赣边界秋收起义。第一首诗词就是反映秋收起义的历史,表明了工农革命的性质和军队的名称,起义的时节和区域,以及农民反抗地主剥削的斗争等内容。
秋收起义之后,毛泽东带领起义部队转向井冈山,建立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第二首诗词反映了蒋桂战争期间,根据地不断壮大,打土豪分田地的土地革命在根据地不断开展。
由于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红军被迫长征。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的领导,革命出现转机。1935年10月,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胜利,第三首诗词反映的就是这段历史。
以上三首诗词,都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这是中国革命胜利的重要精神力量。(15分)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唯物史观、历史解释、时空观念、家国情怀等核心素养。答题第一步,结合每首诗词的时间和内容提取包含的历史信息,如:秋收起义、建立革命根据地、军阀混战、长征等历史信息,然后根据这些历史信息,写历史短文,包含每首诗词的背景、内容和评价。二十二 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20世纪30年代,国民党成立的北平市戏曲审查委员会有权对该市所有的戏曲剧本及演出形式进行审查。如某新戏中出现的大力神、四云童等神话元素因有违“科学”而被要求删去,名将薛丁山的妾室在演出时也被要求作为普通女将出场。戏曲审查委员会的这些活动客观上(  )
A.宣传了国民党党义党规 
B.助推了社会风气近代化
C.加速了新文化运动转向 
D.限制了马克思主义传播
2.1929年,南京国民政府两度照会各国,要求废除领事裁判权,遭拒。当年年底,国民政府发表宣言表示次年起废除领事裁判权,但随即又表示该宣言“仅是一种步骤”。后由于列强提出各种附加条件并一再拖延,二战前南京国民政府仅收回了上海租界的临时法院。这反映了当时的南京国民政府(  )
A.积极维护主权的完整
B.缺乏坚决反帝的意志
C.采取灵活的外交策略
D.实行一党专政的统治
3.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先后与十几个国家签订了关税新约,废除了自1843年以来受不平等条约束缚的片面协定税则,并于1929—1934年四次自主颁布实施国定税则,突破了被约束长达80余年的“值百抽五”的协定税率。这一发展过
程(  )
A.助推了民族经济的发展 
B.配合了国民政府的币制改革
C.削弱了列强的侵略力量 
D.促进了国际国内市场的稳定
4.1935年,蒋介石发起“新生活运动”,将英国艺术家威廉·莫里斯追求民主和自由的“生活艺术化”概念引申为具体的职业道德规范,同时认为“礼乐射御书数之六艺运动,不难使国民循序渐进于劳动创造武力之习练与整备”。这说明,“新生活运动”(  )
A.塑造了国民劳动精神    
B.实现了生活的军事化
C.服务于政治统治需要  
D.恢复了儒家礼教传统
5.1933年6月,毛泽东在《查田运动的群众工作》中指出,首先要做宣传,“第一口头讲话,第二贴布告,第三写标语,第四出传单,第五演新剧,第六墙报上做文章”。这说明毛泽东(  )
A.积极贯彻落实群众路线 
B.强调根据地商业文化的重要性
C.关注农村社会全面振兴 
D.主张依靠群众来反对北洋军阀
6.1934年,《红色中华》曾记录了江西兴国的一位女工的发言:“以前女人都是被男人管的,现在我们女人都不受男人管理。以前女人话事(赣南方言,说话)也不自由,现在我们女人可以在会场上演说;以前我们女人不能在外面做事,现在我们女人都热烈地参加革命工作。”这表明在当时(  )
A.中国共产党积极构建革命统一战线 
B.民国时期妇女受西方思想影响较大
C.苏维埃政权积极推进苏区社会变革 
D.国民革命引发了妇女解放的新浪潮
7.有学者指出,井冈山等建立“工农武装割据”的农村革命根据地,通过土地革命,实现了耕者有其田,使劳动者重新成为生产与生活的主人。通过政权建设,依靠组织和协作,集中人力、财力、物力、技术等手段,建立了劳动者是主人的秩序。这表明“工农武装割据”(  )
A.开启了农村革命历程  
B.提高了农村居民收益
C.完善了政治组织形式  
D.重构了社会文明秩序
8.1935年3月4日,《红星报》发表社论指出,我们发扬了运动战的特长,六天之内击败了二十余团敌人,这就说明了只要有正确的军事领导,只要不怕疲劳,勇敢作战,我们就能消灭和战败任何敌人。材料表明当时(  )
A.反“围剿”已取得了胜利
B.军事路线问题已得到正确解决
C.红军三大主力成功会师 
D.工农武装割据道路已正式确立
9.毛泽东在总结民主革命的经验时指出:“有先生有好处,也有坏处。不要先生,自己读书,自己写字,自己想问题。这也是一条真理。我们过去就是由先生抓住手写字。从1921年党成立到1935年,我们就是吃了先生的亏。”这一认识旨在(  )
A.强调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B.肯定武装斗争的重要性
C.借鉴苏俄革命的成功经验
D.重视统一战线的领导权
10.《中国的1936年:两种命运的决战》中叙述:说起1936年的中国,也发生了很多重大的事情。在中国革命和中华民族处于生死攸关的历史时刻,中国的大西北就先后发生了两件几乎堪称“扭转时局”的政治事件。这两个政治事件的共同点是(  )
A.开辟中国革命新道路
B.结束了国共十年对立局面
C.积聚了民族救亡力量
D.推翻了北洋军阀反动统治
11.1935年2月南京国民政府设立中央银行重庆分行,9月宣布四川省内一切交易均以中央本钞为本位,停止“地钞”(四川各地军阀自行印发的钞票)使用,准以“地钞”10元换中央本钞8元,市面流通之银元以1元兑换中央本钞1元,如拒绝使用中央本钞以扰乱金融治罪。国民政府这一举措(  )
A.有助于建设稳固的抗战后方
B.是对民族资本发展的重大打击
C.得到民众的普遍支持和欢迎
D.导致法币的贬值通货膨胀严重
12.(2023·扬州模拟)1932年7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在苏区发行不同面值的纸币、银币和铜币,即“苏币”。折价收兑国民党区域银行货币,私人钱庄、商铺土杂钞一律取缔。“苏币”发行旨在(  )
A.践行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
B.打击地主商人的封建剥削
C.遏制经济危机波及苏区
D.反击国民政府的币制改革
13.1929年,国民政府公布的《考试法》规定:“甄拔政府任用之公务员”的任命人员考试,适用于除政务官以外的中央机关至乡镇保甲的行政人员。高等考试,甄拔各项任职公务员,在京城举行,每年或隔年举行一次,主考官由中央特派。对这一规定理解最准确的是(  )
A.体现了中西结合的特点
B.具有较强党派性和政治性
C.确立了文官考试的原则
D.有助于激发官民的责任感
14.(2023·连云港调研)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陆续颁行《考试法》《公务员任用条例》等诸多选官法律条例,又制定了命题、阅卷和监考等方面的诸多规则。但是,1931年南京国民政府中央及其直属机关46 266人的公务员队伍中,仅510人是通过考试录取的。这一结果表明(  )
A.政局动荡迟滞制度变革 
B.制度与运作的分途
C.选官借鉴西方文官制度 
D.立法程序日益完善
15.国民政府考试院曾制定详细的法规用来甄别、审查、任用政府公务人员,而国民政府却在法规中塞入了“革命功勋”的条款,以致党龄在五年以上的党员都成了有“革命功勋”的人,可以安然留在政府里,并且步步升迁。这一现象反映出(  )
A.公务员构成日益单一
B.国民党专政色彩浓厚
C.考试院权威已经丧失
D.文官晋升制度较完善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1题,共15分。
16.(1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革命战争时期的毛泽东诗词不仅表达了革命家的乐观主义精神,还记录了一些重大的历史事件,包含了丰富的历史信息。
第一首:
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匡庐一带不停留,要向潇湘(注:在湖南省)直进。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
——毛泽东《西江月·秋收起义》,1927
第二首:
风云突变,军阀重开战。洒向人间都是怨,一枕黄粱再现。红旗跃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收拾金瓯一片,分田分地真忙。
——毛泽东《清平乐·蒋桂战争①》,1929年秋
【注释】①蒋桂战争,指1929年春发生于国民党南京军阀蒋介石和广西(简称“桂”)军阀李宗仁、白崇禧之间的战争。
第三首: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毛泽东《七律·长征》,1935.10
【注释】这首七律是作于红军战士越过岷山(位于甘肃省西南、四川省北部)后,长征即将胜利结束前不久的途中。
根据材料,从中提取历史信息,以“毛泽东三首诗词里的革命史”为题目,写一篇历史小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二十二 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含解析) 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课时专练(江苏专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