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核心素养】第5课 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 同步分层练习(原卷版+解析版)


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分层作业
1.近代中国,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狂潮是在哪一次侵略战争之后( )
A.甲午中日战争 B.鸦片战争 C.第二次鸦片战争 D.抗日战争
【答案】A
【解析】甲午中日战争后,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狂潮,A项正确;BC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A项。
2.1894年对中国发动甲午战争的是哪个国家
A.美国 B.英国 C.德国 D.日本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1894年,日本为实现征服朝鲜、侵略中国、称霸世界的梦想,发动侵华战争。这一年为旧历甲午年,因此该战争被称作“甲午中日战争”,D项正确;美国、英国、德国均与1894年发动的侵华战争无关,排除ABC项。故选D项。
3.《马关条约》是谁和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签订的?( )
A.道光帝 B.林则徐 C.李鸿章 D.曾国藩
【答案】C
【解析】1895年春,清政府派李鸿章往日本马关和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议和,双方签订了中日《马关条约》。C项正确;道光帝是鸦片战争时期的在位皇帝,排除A项;林则徐领导了虎门销烟,排除B项;曾国藩是洋务派的代表人,排除D项。故选C项。
4.台湾自古以来是中国的领土,与清政府割让台湾给日本有关的条约是(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天津条约》 D.《马关条约》
【答案】D
【解析】1895年,中日双方签订《马关条约》,规定: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D项正确;《南京条约》割香港岛给英国,排除A项;《北京条约》和《天津条约》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清政府被迫与英、法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与日本无关,排除BC项。故选D项。
5.甲午中日战争后,在俄、德、法三国的干涉下,日本被迫归还
A.台湾岛 B.辽东半岛 C.澎湖列岛 D.香港岛
【答案】B
【解析】《马关条约》签订后,德、法、俄三国不满,在三国强力干涉下,日本被迫归还辽东半岛,史称“三国干涉还辽”,B符合题意;日本在当时没有归还台湾岛、澎湖列岛,AC排除;鸦片战争后签订《南京条约》,割香港岛给英国,D排除。故选择B。
6.19世纪末,提出“门户开放”政策的是( )
A.英国 B.法国 C.美国 D.俄国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99年,美国向英、俄、德、日、意、法六国提出“门户开放”的照会,承认各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和既得特权,同时要求在各国租借地和“势力范围”内享有均等贸易机会。“门户开放”政策反映出美国与其他帝国主义国家在侵华政策上的矛盾。因此19世纪末,提出“门户开放”政策的是美国。C项正确;ABD项不正确,可排除。故选C项。
7.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舰队与日本联合舰队在黄海海面展开激战,致远舰管带 在舰身严重受损、弹药将尽之际,不幸被敌人炮弹击中。1895年初,在山东 战役中,丁汝昌自杀殉国。北洋舰队全军覆灭。
【答案】 邓世昌 威海卫
【解析】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舰队与日本联合舰队在黄海海面展开激战,致远舰管带邓世昌在舰身严重受损、弹药将尽之际,不幸被敌人炮弹击中。1895年初,在山东威海卫战役中,丁汝昌自杀殉国。北洋舰队全军覆灭。
1.王海同学前往赣州方特游览,他观看了表演《火烧圆明园》,内心充斥着愤怒和惋惜;体验了《致远致远》,对邓世昌的悲壮和无奈感同身受。与此相关的战争分别是( )
A.鸦片战争、甲午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战争
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抗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甲午战争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他观看了表演《火烧圆明园》”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大门,1856年10月,英法联军为主凶,美俄两国为帮凶,对中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1860年10月英法联军攻入北京,闯进圆明园,疯狂抢掠园中珍宝,劫走了所有能搬动的贵重文物和图书典籍,十二生肖兽首丢失,为了掩人耳目,英法联军又放火焚毁了这座著名的皇家园林。再根据题干“体验了《致远致远》”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舰队与日本联合舰队在黄海海面展开激战。北洋舰队将士在战斗中奋勇杀敌,重创日舰。致远舰管带邓世昌在舰身严重受损、弹药将尽之际,下令开足马力,冲向日舰“吉野号”,准备与敌人同归于尽,不幸被敌人炮弹击中,200余名将士壮烈殉国。据此可知,与题干相关的战争分别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战争,B项正确;火烧圆明园发生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而非鸦片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排除AD项;致远舰全体将士在战斗中奋勇杀敌,重创日舰,发生在甲午战争,而非抗日战争,排除C项。故选B项。
2.以下示意图从某个角度反映了中国近代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其中①应为( )

A.赔偿日本兵费白银2亿两
B.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
C.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的、澎湖列岛给日本
D.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答案】C
【解析】由材料“割香港岛”“割九龙司地方一区”“割占巴勒喀什池以东、以南”可知该示意图从割占领土的角度反映中国近代民族危机的加深。由此可知①处应为1895年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澎湖列岛给日本,C项正确;其余三项不是有关割占领土的内容,排除ABD项。故选C项。
3.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对华经济侵略由商品输出转变为以资本输出为主,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体现这一危害的条款是( )
A.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B.赔款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
C.增开苏州、杭州、沙市、重庆为通商口岸
D.允许日本等在中国设工厂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1895年,签订《马关条约》,规定,允许日本等在中国设工厂,这体现了列强对华经济侵略由商品输出转变为以资本输出为主,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D项正确;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这损害了中国的领土主权,排除A项;赔款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进一步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排除B项; 增开苏州、杭州、沙市、重庆为通商口岸,这使列强的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到中国的内地,排除C项。故选D项。
4.清末爱国人士黄遵宪在19世纪末给好友的信中写道,“新约规定,天旋地转”,“东南诸省所恃以为藩筒者;拱手而让之他人”,“敲骨吸髓,输此巨款,设机造货,夺我生产”。信中的“新约”( )
A.标志中国开始步入近代 B.拓展了列强经济侵略的方式
C.开放了中国整个沿海地区 D.使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由“东南诸省所恃以为藩筒者;拱手而让之他人”,可知材料反映了把台湾割让给日本;由“敲骨吸髓,输此巨款,设机造货,夺我生产”,可知材料反映了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开设工厂。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割台湾岛给日本,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都是《马关条约》的内容,所以信中的“新约”指《马关条约》,《马关条约》的签订便利了列强对华资本输出,拓展了列强经济侵略的方式,B项正确;鸦片战争标志中国开始步入近代,排除A项;开放了中国整个沿海地区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辛丑条约》签订使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排除D项。故选B项。
5.《时局图》反映的是清朝末年,中国面临被列强瓜分豆剖的严重危机现象。有人题词云:“沉沉酣睡我中华,那知爱国即爱家;国民知醒宜今醒,莫待土分裂似瓜。”出现“裂似瓜”的局面是在( )
A.《南京条约》签订之后 B.《北京条约》签订之后
C.《马关条约》签订之后 D.《辛丑条约》签订之后
【答案】C
【解析】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后,清政府被迫签订了《马关条约》,在《马关条约》的刺激下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这样,19世纪末中国面临“裂似瓜”的局面,C项正确;《南京条约》签订1842年,十九世纪上半期,当时我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排除A项;《北京条约》签订于1860年,十九世纪中期,我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排除B项;《辛丑条约》签订于1901年,二十世纪初,我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确立,排除D项。故选C项。
6.下表是列强在华强租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情况表,此表反映了当时中国处于( )
国别 强租租借地 “势力范围”
德国 胶州湾租借地 山东
沙俄 旅大租借地 长城以北、新疆、东北
法国 广州湾租借地 广东、广西、云南
英国 九龙租借地、威海卫租借地 长江流域
日本 福建
A.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洋务运动期间
C.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D.列强瓜分中国狂潮中
【答案】D
【解析】据表格信息可以看出,近代列强在中国大肆划分势力范围,说明中国陷入了列强瓜分的狂潮中,D项正确;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排除A项;表格信息无法体现此时是否是在洋务运动期间,排除B项;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排除C项。故选D项。
7.梁启超说:“唤起吾国四千年之大梦,实自甲午一役始也。”陈旭麓说:“甲午大败,'成中国之巨祸’,中国民族具有群体意义的觉醒也因此而开始。”二人都认为甲午中日战争( )
A.使中国半殖民地化大大加深
B.促进民族意识觉醒
C.宣告洋务运动的彻底失败
D.是思想近代化的开端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中梁启超所说“唤起吾国四千年之大梦,实自甲午一役始也”、陈旭麓所说“中国民族具有群体意义的觉醒也因此而开始”可知,二者都认为甲午中日战争的惨败是国人民族意识觉醒的开始,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甲午战争惨败对国人民族意识觉醒的影响,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项;材料没有强调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宣告洋务运动的彻底失败,排除C项;思想近代化的开端是戊戌变法,排除D项。故选B项。
8.某同学在观察了下面的两幅图片后确定,近代中国人民的斗争主题是( )

A.反抗列强的侵略 B.镇压太平天国
C.办洋务救国 D.反抗地主土地所有制
【答案】A
【解析】根据“中英签订不平等条约时的场景”可知,图片反映的是鸦片战争,1840年英国对清政府发动鸦片战争,清政府战败,1842年签订了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根据“时局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时局图反映的是甲午中日战争签订《马关条约》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民族危机加深。所以近代中国人民的斗争主题是反抗列强的侵略,A项正确;太平天国运动在甲午中日战争爆发之前已经失败,排除B项;办洋务救国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图片没有涉及,排除C项;反抗地主土地所有制与“时局图”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9.八年级(3)班历史兴趣小组进行了-次探究活动。请你跟他们一起解决遇到的问题。
材料一 中国是经历了深重苦难的国家,在工业革命发生前的几千年时间里,中国经济、科技、文化一直走在世界的第一方阵之中。近代以后,中国的封建统治者夜郎自大,闭关锁国,导致中国落后于时代发展步伐,鸦片战争则成为中国历史的一块界碑。
——习近平《在比利时布鲁日欧洲学院的演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为什么说“鸦片战争则成为中国历史的一块界碑”?
材料二 日本深知,欲侵占朝鲜,必须战胜中国,甚至灭亡中国。日本军内提出的总目标首先是击败北洋舰队。于是日本加快建设海军,明治天皇下令每年从内库拨款30万元建造舰艇。为造舰,天皇谕令节省宫廷费用,文武官员缴纳薪俸十分之一。而中国则相逆而行,截取海军经费去修颐和园,使海军建设处于停顿状态。
——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晚清卷
(2)据材料二,日本为“击败北洋舰队”而发动的战争是什么?写出签署的条约名称。在这场战争中北洋舰队的命运如问?
材料三 以下是中国近代史上两个具有代表的民族英雄
卡片1 卡片2
英、美等国商贩被迫陆续缴出鸦片110多万千克,在虎门海滩被当众销毁。 致远舰管带在舰身严重受损、弹药将尽之际,冲向日舰“吉野号”,不幸被敌人炮弹击中,200余名将士壮烈殉国。
(3)从材料三中任选一张卡片,说出相关人物名字及其身上体现的精神。
材料四 中国近代史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渐形成到瓦解的历史,也是由华民族对外反抗帝国主义侵略,对内反对封建专制统治,为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努力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奋斗的历史。
——《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2011年修订版)》
(4)结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中国近代史的认识。
【答案】
(1)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掠夺原料,推销工业品。因为鸦片战争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国丧失了完整独立的主权,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遭到破坏,开始从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2)战争:甲午中日战争。条约:《马关条约》。命运:北洋舰队全军覆灭
(3)卡片1:林则徐;卡片2:邓世昌。爱国、不怕牺牲等。
(4)认识:了解中国过去的那段血泪史、奋斗史和耻辱史;落后就要挨打;青少年应以史为鉴,在爱国主义的旗帜下,团结奋斗,振兴中华等。
【解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工业革命开展后,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掠夺原料、推销工业品而发动对中国的侵略战争。结合所学知识,鸦片战争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它使得中国的领土完整和主权独立开始遭到破坏,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中国开始由独立自主的封建社会变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因此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成为中国历史的一块界碑”。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日本为击败北洋舰队而发动的战争是甲午中日战争。1895年,清政府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舰队于威海卫战役全军覆没。
(3)依据材料三可知,卡片1人物是林则徐,他于1839年领导虎门销烟,沉重打击了英国的鸦片走私,捍卫了中华民族的尊严;卡片3人物是邓世昌,他在甲午中日战争的黄海海战中抗击日军,最终壮烈牺牲。在他们身上都体现了爱国、不怕牺牲等精神,
(4)依据材料四“中国近代史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渐形成到瓦解的历史,也是由华民族对外反抗帝国主义侵略,对内反对封建专制统治,为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努力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奋斗的历史”和所学知识可知,我们应该了解中国过去的那段血泪史、奋斗史和耻辱史;落后就要挨打;青少年应以史为鉴,在爱国主义的旗帜下,团结奋斗,振兴中华等。
1.(2023·湖南常德·统考中考真题)如图《“China”被撕裂》反映的是( )
A.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用武力打开中国的大门 B.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侵略势力由沿海深入内地
C.甲午中日战争后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使清政府沦为列强的工具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和所学可知,中国被撕裂说明了中国遭到列强的瓜分,这一现象出现在甲午战争后,列强在中国掀起了抢夺利权、抢租海港、划分“势力范围”的瓜分中国狂潮,C项正确;两次鸦片战争都是为了打开中国大门,与瓜分中国无关,排除A、B两项;清政府沦为列强的统治中国的工具的《辛丑条约》中规定的“清政府保证严禁中国人民参加各种形式的反帝活动”,漫画无法体现出这种情形,排除D项。故选C项。
2.下图是中国近代被迫开放的部分通商口岸示意图。结合中国近代史所学知识分析,对下图理解正确的是( )
A.通商口岸的变化反映了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
B.通商口岸由内地向沿海逐渐扩展
C.南京是在《南京条约》中开放为通商口岸的
D.图中天津等沿海5个城市都是在《天津条约》中开放的
【答案】A
【解析】根据图片可以得出,中国近代被迫开放的部分通商口岸由沿海一步步逐渐深入到内地,这体现出中国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A项正确;通商口岸由沿海向内地逐渐扩展,排除B项;《南京条约》中开放为通商口岸的是广州、厦门、宁波、福州、上海,排除C项;增开天津为商埠的是《北京条约》,排除D项。故选A项。
3.中日关系是中国外交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有人曾对中国近代史上发生的一场战争发出这样的感慨:“从前我国只是被西方大国打败,现在竟被东方小国打败了,而且失败得那样惨,条约订得那样苛刻!这是多么大的耻辱啊。”
材料二:19世纪中期,中日两国可谓是“同是天涯沦落人”,但到19世纪后期,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两国“相逢之时”已经“不曾相识”。
——日本前首相福田康夫
材料三:对于我们来讲,日本是我们最近的邻邦。一衣带水这个词几乎成了我们形容日本时必不可少的词汇。然而,在地球上现有的国家中,日本却是离我们最远的一个国家。
——央视主持人水均益
(1)材料一中“一场战争”指的是什么战争?请举一例说明这次战争中所签订条约的“苛刻”性。
(2)中国败给了“东方小国”,这从根本上说明了什么问题?
(3)阅读材料二分析,为何中日两国在19世纪后期会“相逢之时”已经“不曾相识”?中日此时的这次“相逢”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是什么?
(4)阅读材料三并结合实际说明,为什么水均益认为“日本却是离我们最远的一个国家”。
【答案】
(1)甲午中日战争。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2)清政府的腐败和封建制度的落后。
(3)明治维新使日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或日本开始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大大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或大大半殖民地地化程度)。
(4)近代日本侵略中国,给中华民族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但近年来日本政府否定历史,淡化侵略,其主要表现为:日本首相多次参拜靖国神社,日本右翼势力篡改历史教科书,否定南京大屠杀等等,同时钓鱼岛主权归属问题,成为今天中日关系友好发展的障碍,这些因素严重地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感情,使中日距离越远。
【解析】
(1)战争一问,根据材料“现在竟被东方小国打败了,而且失败得那样惨,条约订得那样苛刻”,可知是甲午中日战争;“苛刻”性一问,根据所学知识,列举《马关条约》的内容即可,如: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2)说明的问题,可以从清政府的腐败、封建制度的落后角度思考。
(3)根据所学知识,通过明治维新,日本由一个落后的封建国家转变为资本主义国家,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命运,日本强大后,迅速走上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1894年日本发动了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战败,1895年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了《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4)材料三中说日本是我们最近的邻邦,却是距离我们最远的一个国家,主要是因为日本对中国的侵略;近年来日本政府否定历史,淡化侵略,如日本首相多次参拜靖国神社;日本右翼势力篡改历史教科书;否定南京大屠杀;钓鱼岛主权归属问题,成为今天中日关系友好发展的障碍,这些因素严重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感情,使中日越走越远。
4.近代以来,中国人的思想认识发生了巨大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鸦片战争后)随着西学东渐,近代中国人逐渐认识到与外国交往的重要。在一系列战败之后,中国读书人逐渐被战胜者改变了思想方式,接受了以强弱分文野的新观念……对西方的认知,也从“夷务”到“洋务”再到“时务”,由贬义的“夷”到平等的“西”再到尊崇的“泰西”。
——罗志田《走向世界的近代中国》
(1)据材料一,概括鸦片战争对中国人思想认识的影响。
材料二 曾国潘、李鸿章以及直接受太平军威胁的地方官吏何桂清、薛焕等人感知,在军事上,太平天国借用了西洋技法,因而需“借洋兵助剿”,在中央的奕 、桂良等人也力主改变国策,向西方学长技。
——高路《论太平天国对洋务运动的激发》
(2)据材料二,概括清廷官员的主张,并指出其促成因素。
材料三 近代中国翻译日本书籍表
年代 哲学、宗教 自然、应用科学 社会科学 历史、地理 文学艺术 合计 年平均数
1895年前 1 4 1 2 3 12
1896-1911 38 172 366 238 136 958 63.86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3)据材料三,概括近代中国翻译日本书籍所发生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变化的分水岭。
【答案】
(1)认识到与外国交往的重要性;接受了以强弱分文野的观念;对西方的态度由鄙视到平等看待再到尊崇。
(2)主张:向西方学习,引进西方技术。因素: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
(3)新变化:翻译日本书籍的数量大大增加;翻译日本书籍以社会科学类为多。分水岭:甲午中日战争。
【解析】
(1)根据材料一“随着西学东渐,近代中国人逐渐认识到与外国交往的重要。在一系列战败之后,中国读书人逐渐被战胜者改变了思想方式,接受了以强弱分文野的新观念……对西方的认知,也从‘夷务’到‘洋务’再到‘时务’,由贬义的‘夷’到平等的‘西’再到尊崇的‘泰西’。”可知,鸦片战争后,中国人认识到与外国交往的重要性;接受了以强弱分文野的观念;对西方的态度由鄙视到平等看待再到尊崇。
(2)根据材料二“在中央的奕 、桂良等人也力主改变国策,向西方学长技。”可知,清廷官员主张向西方学习,引进西方技术。根据材料二“曾国潘、李鸿章以及直接受太平军威胁的地方官吏何桂清、薛焕等人感知,在军事上,太平天国借用了西洋技法,因而需‘借洋兵助剿’”可知,促使清廷官员向西方学习是受到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近代中国翻译日本书籍表”可知,1895年以后,中国翻译日本书籍的数量大大增加;翻译日本书籍以社会科学类为多。结合所学可知,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中清政府战败,签订《马关条约》。因此,分水岭指的是甲午中日战争。
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分层作业
1.近代中国,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狂潮是在哪一次侵略战争之后( )
A.甲午中日战争 B.鸦片战争 C.第二次鸦片战争 D.抗日战争
2.1894年对中国发动甲午战争的是哪个国家
A.美国 B.英国 C.德国 D.日本
3.《马关条约》是谁和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签订的?( )
A.道光帝 B.林则徐 C.李鸿章 D.曾国藩
4.台湾自古以来是中国的领土,与清政府割让台湾给日本有关的条约是(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天津条约》 D.《马关条约》
5.甲午中日战争后,在俄、德、法三国的干涉下,日本被迫归还
A.台湾岛 B.辽东半岛 C.澎湖列岛 D.香港岛
6.19世纪末,提出“门户开放”政策的是( )
A.英国 B.法国 C.美国 D.俄国
7.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舰队与日本联合舰队在黄海海面展开激战,致远舰管带 在舰身严重受损、弹药将尽之际,不幸被敌人炮弹击中。1895年初,在山东 战役中,丁汝昌自杀殉国。北洋舰队全军覆灭。
1.王海同学前往赣州方特游览,他观看了表演《火烧圆明园》,内心充斥着愤怒和惋惜;体验了《致远致远》,对邓世昌的悲壮和无奈感同身受。与此相关的战争分别是( )
A.鸦片战争、甲午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战争
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抗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甲午战争
2.以下示意图从某个角度反映了中国近代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其中①应为( )

A.赔偿日本兵费白银2亿两
B.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
C.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的、澎湖列岛给日本
D.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3.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对华经济侵略由商品输出转变为以资本输出为主,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体现这一危害的条款是( )
A.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B.赔款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
C.增开苏州、杭州、沙市、重庆为通商口岸
D.允许日本等在中国设工厂
4.清末爱国人士黄遵宪在19世纪末给好友的信中写道,“新约规定,天旋地转”,“东南诸省所恃以为藩筒者;拱手而让之他人”,“敲骨吸髓,输此巨款,设机造货,夺我生产”。信中的“新约”( )
A.标志中国开始步入近代 B.拓展了列强经济侵略的方式
C.开放了中国整个沿海地区 D.使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
5.《时局图》反映的是清朝末年,中国面临被列强瓜分豆剖的严重危机现象。有人题词云:“沉沉酣睡我中华,那知爱国即爱家;国民知醒宜今醒,莫待土分裂似瓜。”出现“裂似瓜”的局面是在( )
A.《南京条约》签订之后 B.《北京条约》签订之后
C.《马关条约》签订之后 D.《辛丑条约》签订之后
6.下表是列强在华强租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情况表,此表反映了当时中国处于( )
国别 强租租借地 “势力范围”
德国 胶州湾租借地 山东
沙俄 旅大租借地 长城以北、新疆、东北
法国 广州湾租借地 广东、广西、云南
英国 九龙租借地、威海卫租借地 长江流域
日本 福建
A.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洋务运动期间
C.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D.列强瓜分中国狂潮中
7.梁启超说:“唤起吾国四千年之大梦,实自甲午一役始也。”陈旭麓说:“甲午大败,'成中国之巨祸’,中国民族具有群体意义的觉醒也因此而开始。”二人都认为甲午中日战争( )
A.使中国半殖民地化大大加深
B.促进民族意识觉醒
C.宣告洋务运动的彻底失败
D.是思想近代化的开端
8.某同学在观察了下面的两幅图片后确定,近代中国人民的斗争主题是( )

A.反抗列强的侵略 B.镇压太平天国
C.办洋务救国 D.反抗地主土地所有制
9.八年级(3)班历史兴趣小组进行了-次探究活动。请你跟他们一起解决遇到的问题。
材料一 中国是经历了深重苦难的国家,在工业革命发生前的几千年时间里,中国经济、科技、文化一直走在世界的第一方阵之中。近代以后,中国的封建统治者夜郎自大,闭关锁国,导致中国落后于时代发展步伐,鸦片战争则成为中国历史的一块界碑。
——习近平《在比利时布鲁日欧洲学院的演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为什么说“鸦片战争则成为中国历史的一块界碑”?
材料二 日本深知,欲侵占朝鲜,必须战胜中国,甚至灭亡中国。日本军内提出的总目标首先是击败北洋舰队。于是日本加快建设海军,明治天皇下令每年从内库拨款30万元建造舰艇。为造舰,天皇谕令节省宫廷费用,文武官员缴纳薪俸十分之一。而中国则相逆而行,截取海军经费去修颐和园,使海军建设处于停顿状态。
——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晚清卷
(2)据材料二,日本为“击败北洋舰队”而发动的战争是什么?写出签署的条约名称。在这场战争中北洋舰队的命运如问?
材料三 以下是中国近代史上两个具有代表的民族英雄
卡片1 卡片2
英、美等国商贩被迫陆续缴出鸦片110多万千克,在虎门海滩被当众销毁。 致远舰管带在舰身严重受损、弹药将尽之际,冲向日舰“吉野号”,不幸被敌人炮弹击中,200余名将士壮烈殉国。
(3)从材料三中任选一张卡片,说出相关人物名字及其身上体现的精神。
材料四 中国近代史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渐形成到瓦解的历史,也是由华民族对外反抗帝国主义侵略,对内反对封建专制统治,为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努力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奋斗的历史。
——《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2011年修订版)》
(4)结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中国近代史的认识。
1.(2023·湖南常德·统考中考真题)如图《“China”被撕裂》反映的是( )
A.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用武力打开中国的大门 B.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侵略势力由沿海深入内地
C.甲午中日战争后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使清政府沦为列强的工具
2.下图是中国近代被迫开放的部分通商口岸示意图。结合中国近代史所学知识分析,对下图理解正确的是( )
A.通商口岸的变化反映了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
B.通商口岸由内地向沿海逐渐扩展
C.南京是在《南京条约》中开放为通商口岸的
D.图中天津等沿海5个城市都是在《天津条约》中开放的
3.中日关系是中国外交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有人曾对中国近代史上发生的一场战争发出这样的感慨:“从前我国只是被西方大国打败,现在竟被东方小国打败了,而且失败得那样惨,条约订得那样苛刻!这是多么大的耻辱啊。”
材料二:19世纪中期,中日两国可谓是“同是天涯沦落人”,但到19世纪后期,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两国“相逢之时”已经“不曾相识”。
——日本前首相福田康夫
材料三:对于我们来讲,日本是我们最近的邻邦。一衣带水这个词几乎成了我们形容日本时必不可少的词汇。然而,在地球上现有的国家中,日本却是离我们最远的一个国家。
——央视主持人水均益
(1)材料一中“一场战争”指的是什么战争?请举一例说明这次战争中所签订条约的“苛刻”性。
(2)中国败给了“东方小国”,这从根本上说明了什么问题?
(3)阅读材料二分析,为何中日两国在19世纪后期会“相逢之时”已经“不曾相识”?中日此时的这次“相逢”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是什么?
(4)阅读材料三并结合实际说明,为什么水均益认为“日本却是离我们最远的一个国家”。
4.近代以来,中国人的思想认识发生了巨大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鸦片战争后)随着西学东渐,近代中国人逐渐认识到与外国交往的重要。在一系列战败之后,中国读书人逐渐被战胜者改变了思想方式,接受了以强弱分文野的新观念……对西方的认知,也从“夷务”到“洋务”再到“时务”,由贬义的“夷”到平等的“西”再到尊崇的“泰西”。
——罗志田《走向世界的近代中国》
(1)据材料一,概括鸦片战争对中国人思想认识的影响。
材料二 曾国潘、李鸿章以及直接受太平军威胁的地方官吏何桂清、薛焕等人感知,在军事上,太平天国借用了西洋技法,因而需“借洋兵助剿”,在中央的奕 、桂良等人也力主改变国策,向西方学长技。
——高路《论太平天国对洋务运动的激发》
(2)据材料二,概括清廷官员的主张,并指出其促成因素。
材料三 近代中国翻译日本书籍表
年代 哲学、宗教 自然、应用科学 社会科学 历史、地理 文学艺术 合计 年平均数
1895年前 1 4 1 2 3 12
1896-1911 38 172 366 238 136 958 63.86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3)据材料三,概括近代中国翻译日本书籍所发生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变化的分水岭。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核心素养】第5课 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 同步分层练习(原卷版+解析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