阶段评估检测(五)(世界近现代史)
(75分钟 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2023·南通模拟)“他们的目标不是占有领土,而是通过强迫商船停靠于武装贸易口岸并交纳关税,从而控制贸易路线。他们从事西非的奴隶贸易,贩运印度的胡椒。16世纪前期的几十年间,欧洲人消费的胡椒和香料中大约一半是他们运来的。”材料中的“他们”最有可能是 ( )
A.葡萄牙人 B.西班牙人
C.荷兰人 D.法国人
【解析】选A。据所学可知,16世纪,葡萄牙在非洲沿岸、印度果阿等地建立了几十个殖民据点和商站,“从而控制贸易路线”,故选A;西班牙人在中南美洲广占殖民地,与“他们的目标不是占有领土”相悖,排除B;荷兰人在17世纪成为“海上马车夫”,排除C;法国人没有在世界贸易中占据垄断地位,排除D。
2.18世纪初,小麦成为北美重要的经济作物,纽约率先成为小麦主产区,被称为“面包殖民地”。北美小麦由船队运往中美洲销售,那里的劳工和奴隶都喜欢吃面食。19世纪初,伊利运河被疏通后,北美西部的小麦产量逐年递增。这说明 ( )
A.大西洋贸易促进非洲物种的传播
B.物种传播推动经济和贸易的发展
C.工业革命提高了粮食生产商品化
D.现代交通工具助推小麦产业兴起
【解析】选B。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小麦在新航路开辟后传入美洲,在18世纪初成为北美重要经济作物,“北美小麦由船队运往中美洲销售”,19世纪初伊利运河被疏通后,北美西部小麦通过伊利运河运往美洲中部和美洲东部,推动了“北美西部的小麦产量逐年递增”,这反映了小麦在美洲的传播推动了美洲经济和贸易的发展,故选B;材料中小麦贸易的路线有两条,自北美洲通过船队运往中美洲,自北美西部通过伊利运河运往美洲中部和美洲东部,均与大西洋贸易无关,排除A;18世纪初工业革命尚未爆发,但此时小麦已经成为北美重要的经济作物,并由船队运往中美洲销售,排除C;18世纪初工业革命尚未爆发,所以18世纪运送小麦的船队应属于传统交通工具,并非现代交通工具,排除D。
3.(2023·金陵中学模拟)文艺复兴时期出现了新的技术和方法,如线性透视的数学法则的发现、印刷机的发明、新的天文系统、铅笔的生产、油画颜料的使用及古铜的脱蜡铸造法。这使艺术家们能够更好地捕捉人类的经历与情感,以及自然世界的美丽与神秘。这反映出 ( )
A.新技术助推文艺复兴的繁盛
B.世俗化艺术得到了广泛传播
C.工业革命的技术条件已成熟
D.资本主义经济取得全面发展
【解析】选A。据材料“新的技术和方法……使艺术家们能够更好……”可知,文艺复兴时期,出现了一些新的技术和方法,可以更好地帮助艺术家进行文艺创作,体现了新技术助推文艺复兴的繁盛,故选A;据材料“文艺复兴时期出现了新的技术和方法”可知,技术发展促进艺术水平的提高,材料没有体现世俗化艺术传播的范围,排除B;18世纪中期英国最早开始工业革命,而文艺复兴的时间是14—17世纪,排除C;文艺复兴时期,资本主义经济还是萌芽阶段,资本主义经济取得全面发展的说法错误,排除D。
4.(2023·徐州模拟)1879年,美国物理学家迈克尔逊在公派留德期间,得到岳父资助设计出了一种干涉仪测量光速,其实验结果与经典物理学相矛盾。迈克尔逊和物理学家莫雷合作,继续这一实验,其结论使得牛顿的绝对时空观受到严重挑战。这一过程表明 ( )
A.理论创新取决于资金的保障
B.相对论的提出得到实验证明
C.科学进步得益于各方的支持
D.国际交流推动第一次工业革命发展
【解析】选C。据材料可知,迈克尔逊个人的努力、家人的支持以及与其他物理学家的合作实验等多方面的因素,推动了物理学的进步,故选C;“取决于”过于夸大,排除A;20世纪初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第一次工业革命早在19世纪中期已经完成,时间不符,排除D。
5.19世纪后半期,英国各政党间为了争夺选票,力图在下院中占据多数席位,加强了对党员的纪律要求,以致出现了“即使是多数党的议员也不是其政党的主人,而是它的奴仆”。各政党加强纪律要求,主要是基于 ( )
A.议会至上的原则被改变
B.内阁的政治影响力扩大
C.政党之间矛盾得到缓和
D.文官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解析】选B。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英国各政党加强对党员的纪律要求,目的是争夺选票,在下院中占据多数席位。据所学知识可知,英国由下院中的多数党领袖组阁,内阁掌行政权,所以,各政党加强纪律要求,主要是为了组阁进而执政,这说明内阁的政治影响力扩大,故选B;“各政党加强纪律要求”没有改变议会至上的原则,议会仍是权力中心,排除A;据材料“各政党间为了争夺选票”可知,政党之间矛盾没有缓和,排除C;据所学知识,文官要在资产阶级政党之间严格保持中立,材料是政党内部问题,与文官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没有太大联系,排除D。
6.下图为1787—1840年,英国部分行业女性对家庭的经济贡献率情况。这一变化 ( )
A.推动男女家庭地位转变
B.加速社会贫富差距扩大
C.引发生产组织方式变动
D.导致社会结构出现分层
【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提取数据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综合判断的能力。通过材料数据可以得出,工业革命期间,英国女性对家庭的经济贡献整体在上升,由此推断出带来英国男女在家庭中的地位变化,故选择A,B、C、D无法通过材料推断出来。
7.《1848年前后》中写道:“马克思认为倾听工人们对于运动的意见对他来说非常重要。在任何时候他都愿意同工人们讨论重大的政治经济问题,并且他很快就能知道他们对这些问题的理解是否充分,他们对这些问题理解得越充分,他就越高兴。”马克思的这一认识 ( )
A.宣传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
B.为科学社会主义诞生创造了条件
C.提高了普通工人的理论水平
D.推动了欧洲工人运动高潮的到来
【解析】选B。据材料中“倾听工人们对于运动的意见……同工人们讨论重大的政治经济问题”可知,马克思深入工人中加深了对工人阶级及工人运动的认识,为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诞生创造了条件,故选B;材料中马克思只是深入工人中倾听意见,与工人们讨论问题,没有宣传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的使命,排除A;马克思深入工人中可以提高工人理论水平,但设问是“这一认识”,认识无法提高普通工人理论水平,排除C;材料中时间为1848年前后,此时欧洲三大工人运动已经爆发,排除D。
8.(2023·江苏苏锡常镇四市一模)下图漫画描绘的是19世纪20年代美国某项对外政策,该政策的出台与殖民地的民族独立运动有关。对这幅漫画解读最准确的是 ( )
A.列强干涉北美独立战争
B.列强竞相抢占美洲作殖民地
C.美国视拉美为势力范围
D.美国支持拉美民族独立运动
【解析】选C。据材料“19世纪20年代美国某项对外政策”可知,美国人手持武器,将身后的拉丁美洲地区视为自己的势力范围,严禁英国、法国、德国、西班牙、葡萄牙等国对拉丁美洲进行殖民掠夺,这体现了1823年的“门罗宣言”,故选C;北美独立战争(1775—1783年)是北美13块殖民地的革命者反抗英国统治、争取民族独立的革命战争,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美国手持武器不允许其他列强进入美洲进行殖民掠夺,排除B;美国的目的是独占拉丁美洲地区,将拉丁美洲地区变成自己的势力范围,而非支持拉美民族独立运动,排除D。
9.1918年,德国史学家斯宾格勒在《西方的没落》一书中指出,西方文化已度过创造阶段,未来只能是无可挽回的没落;同时代的英国史学家汤因比在《历史研究》中猛烈批判欧洲中心论。这两部著作均引起普遍关注。这折射出 ( )
A.欧洲衰落已成社会共识
B.一战引发欧洲精神危机
C.西方史学研究遭遇瓶颈
D.战后欧洲文化破旧立新
【解析】选B。据材料“1918年”“西方文化……没落”“猛烈批判欧洲中心论”可知,一战给人类社会造成巨大的物质和精神损害,使得人们对西方文化深感失望,即一战引发欧洲精神危机,故选B;“社会共识”说法错误,排除A;“瓶颈”说法错误,《西方的没落》提出了研究人类历史与文化发展的新学说,即比较文化形态学的理论体系,《历史研究》突破了传统的史学模式,以全新的视角建立了宏观历史哲学体系,为历史研究提供了一个独特的模式,且材料也不强调史学研究,排除C;破旧立新指破除旧的,建立新的,而材料强调对西方文化的失望,不体现“立新”,排除D。
10.(2023·南京模拟)1918年,列宁在分析了俄国经济的具体状况后,提出“国家资本主义较之我们苏维埃共和国目前的情况,将是一个进步。如果国家资本主义在半年左右能在我国建立起来,那将是一个很大的胜利,那将极其可靠地保证社会主义一年以后在我国最终地巩固起来而立于不败之地”。这一主张 ( )
A.符合国内革命战争的需要
B.集中财物推动政权巩固
C.促成了新经济政策的出台
D.体现社会主义道路探索
【解析】选D。据材料“如果国家资本主义在半年左右能在我国建立起来,那将是一个很大的胜利”可知列宁对国家资本主义的方式充满了信心,认为通过国家资本主义的方式是落后小农国家的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有效途径,体现了列宁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故选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有利于集中国家的人力物力用于战争,最符合国内革命战争的需要,但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通过国家行政、军事手段集中财物用于政权巩固,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B;列宁最初的设想是通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所以1918—1921年依然坚持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排除C。
11.(2023·徐州模拟)一战后,西方殖民国家调整南亚、东南亚殖民政策。英国实行所谓宪政改革;美国实行“菲律宾化”,建立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荷兰继续奉行所谓给殖民地以权利和福利的“道义改革”。这些调整旨在对殖民地 ( )
A.推行自治平息反抗
B.民主改革发展经济
C.以退为进维护统治
D.破旧立新直接控制
【解析】选C。据所学:一战后,亚洲的民族民主运动风起云涌,希望摆脱殖民国家而独立,题干中“西方殖民国家调整南亚、东南亚殖民政策”意在安抚亚洲殖民地,缓和其民族民主运动,故选C;自治是亚洲人民针对西方殖民国家的压迫提出的要求,非西方国家推行的措施,排除A;“发展经济”不合史实,殖民国家进行殖民统治就是为了掠夺殖民地,排除B;“破旧立新”不合史实,西方殖民国家只是调整了统治政策,没有改变殖民政策,排除D。
12.(2023·南通模拟)下图为时政漫画《坚固的基础》,它反映的是1943年11月,罗斯福、丘吉尔和蒋介石的会晤,图中文字意为“远东的胜利”。对漫画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 )
A.雅尔塔会议重新确定欧亚国家版图
B.第三次长沙会战得到盟军有力配合
C.中美英商讨建立世界反法西斯同盟
D.中国积极参与构建战后国际新秩序
【解析】选D。据材料可知,漫画中罗斯福、丘吉尔和蒋介石进行会晤,三人身后的金字塔为埃及代表性建筑,结合时间1943年11月可知,漫画描绘的是开罗会议,据所学知识可知,开罗会议商讨反攻日本的战略及战后国际局势的安排,会后公布《开罗宣言》,要求日本无条件投降,归还一切侵占中国的土地,塑造战后东亚的新局势,对中国政治意义重大,反映了中国积极参与构建战后国际新秩序,故选D;雅尔塔会议召开的时间是1945年2月,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第三次长沙会战的时间是1941年12月,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的时间是1942年1月,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
13.(2023·江苏泰州高三上期末)下图为1943年美国《星期六晚邮报》发布的一幅封面图《铆工罗茜》。背景为美国国旗,罗茜将希特勒的种族主义小册子《我的奋斗》踩在脚下。对该图解读正确的是( )
A.倡导文化和种族的多元一体
B.爱国主义与女性独立有机结合
C.号召女工走上反法西斯战场
D.工业化社会女性角色不可或缺
【解析】选B。据材料“1943年美国……罗茜将希特勒的种族主义小册子《我的奋斗》踩在脚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战期间,由于大部分美国男性应征入伍,产业工人急缺,越来越多的美国女性开始成为劳动力,“铆工罗茜”成为二战期间美国女工最具标志性的形象,这是一种爱国需要的体现,故选B;材料反对希特勒的种族主义,而非文化和种族的多元一体,排除A;材料号召女工走向工作岗位而非反法西斯战场,排除C;工业化社会发展离不开女性参与,但材料强调在二战的背景下女性通过参与工厂工作来支援国家建设,没有明确在工业化发展过程中女性的具体地位,排除D。
14.在语言学领域,美国向苏联输出语言,“俄语语言英语化”是最为明显的趋势。在语言自由化大潮推动下的苏联人渐渐萌生出对美式风格的向往和对本国语言与文化的厌恶。曾经引以为骄傲的俄语失去了往日的神圣,开始了传统文化日渐衰落的悲剧。这反映了 ( )
A.文化分歧激化了美苏矛盾
B.美苏舆论战十分激烈
C.美国对苏联冷战形式多样
D.英语比俄语更为流行
【解析】选C。据题干可知,美国利用向苏联输出语言的方式,使得苏联人“渐渐萌生出对美式风格的向往和对本国语言与文化的厌恶”,并最终导致“(苏联)传统文化日渐衰落”,这说明美国利用输出语言这一形式对苏联进行和平演变,这反映出美国对苏联冷战的形式多种多样,故选C;题干述及的是美国向苏联输出语言,而不是国家之间的文化分歧,排除A;题干述及的是美国利用向苏联进行语言输出的方式进行和平演变,并没有述及“舆论战”这一形式,排除B;题干仅是述及“在语言自由化大潮推动下的苏联人渐渐萌生出对美式风格的向往和对本国语言与文化的厌恶”,并没有将这两种语言进行对比,排除D。
15.(2023·南京模拟)美国的《新闻周刊》曾生动地描述了“新殖民者”的形象,他们手拿的是计算器而不是枪支,他们穿的是上班的服装而不是战斗服装,他们宣传的是自由市场经济的福音而不是传教的福音。“殖民者”形象的转变是由于 ( )
A.旧国际秩序的长期存在
B.两极格局的形成与瓦解
C.战后民族解放运动高涨
D.欧美国家实力普遍衰落
【解析】选C。据材料“他们手拿的是计算器而不是枪支,他们穿的是上班的服装而不是战斗服装,他们宣传的是自由市场经济的福音而不是传教的福音”可知,二战后,民族解放运动高涨,新兴独立国家建立,西方发达国家利用其科技优势进行产业转移并对新兴独立国家进行“殖民”,掠夺新兴国家的廉价劳动力、市场等资源,对新兴国家进行政治、经济、文化侵略等,故选C;20世纪90年代,两极格局瓦解,多极化力量增强,逐渐打破了旧的国际秩序,“长期存在”的说法错误,排除A;两极格局是指以美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阵营与以苏联为代表的社会主义阵营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对峙,而材料讲述的是发达国家利用技术优势对新兴的独立国家进行“殖民”,因此B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虽然欧美国家在二战中受到削弱,但实力依然很强,普遍衰落的说法错误,排除D。
16.(2023·苏州模拟)下图为1965—1995年世界出口方向(占世界总出口的百分比)示意图。它反映出 ( )
A.发达国家削减了贸易壁垒
B.发展中国家经济结构失衡
C.经济全球化需要深入发展
D.发达国家主宰着世界贸易
【解析】选C。据图可知1965—1995年,世界出口方向一直以发达国家为主,但发达国家占比逐渐下降,发展中国家占比上升,说明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还需要进一步发展,才能使现状逐渐转变,故选C;发达国家占比下降主要是因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但发达国家削减贸易壁垒会促进贸易比重的增加,排除A;材料是世界出口方向,并不是经济结构,无法得知发展中国家经济结构失衡,排除B;发达国家比重呈下降趋势,说明发达国家作用减弱,而且“主宰着世界贸易”不符合当时的经济发展趋势,排除D。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题,共52分。
17.(12分)(2023·南京模拟)下表呈现了近代欧洲民族国家形成的四种解释路径。
路径类型 代表人物及其观点
现代化解释路径 代表人物厄内斯特·盖尔纳认为,民族主义出现在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中,民族国家是工业社会的产物
国家中心解释路径 代表人物查尔斯·蒂利、迈克尔·赫克特认为,民族主义伴随着现代国家统治机制因军事竞争的需要,通过利用民族主义将现代领土国家转变为民族国家
建构主义解释路径 代表人物本尼迪克特·安德森认为,民族共同体出现的根源在于人们思考世界的方式发生了变化,而印刷资本主义的出现使民族这种想象世界的方式成为可能
权力结构解释路径 代表人物安德烈·维默尔认为,民族主义的出现、民族国家的形成与权力结构密切相关
——摘编自刘永涛《民族主义与欧洲民族
国家形成的四种解释路径研究》
从表中任选一种路径,指出其观点的局限性,结合15—18世纪欧洲民族国家形成的相关史实阐述理由。(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解析】首先,选择一种路径,如选择现代化解释路径,据材料“代表人物厄内斯特·盖尔纳认为,民族主义出现在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中,民族国家是工业社会的产物”可知,其局限性是单纯从经济的视角研究民族国家的形成(或具有片面性)。其次,阐述理由,可从中世纪欧洲的经济、政治、文化及军事等方面对民族国家形成的原因进行分析,如政治方面,中古西欧各国专制王权得到不同程度的加强,为民族国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其他方面的原因,如经济、文化、军事等结合所学展开即可。
答案:示例:
现代化解释路径局限性:单纯从经济的视角研究民族国家的形成(或具有片面性)。(2分)
经济原因:中古中后期,封建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的产生,推动了王权的强化和主要封建国家的形成;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3分)
政治原因:各国专制王权得到不同程度的加强,为西欧民族国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1分)
文化原因:英法等国重视民族语言的使用,强化了民族认同;16世纪的宗教改革主张建立独立的民族教会,力主用民族语言进行宗教活动,推动了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3分)
军事原因:英法百年战争,促进了民族意识的觉醒,推动欧洲各专制王权国家逐渐变为具有独立主权的国家。(3分)
18.(12分)(2023·金陵中学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700年时,任何一位理性的观察家都会认为世界棉花生产将仍以印度或中国为中心,事实上,直到1780年,这些国家生产的原棉和棉纺织品数量远大于欧洲和北美。然而在1860年,一切都改变了,数以百万计的机械锭子——由蒸汽机驱动,由受薪工人操作——产出数百万磅纱线,棉花不再由家庭种植,而是由奴隶种植,供应数千英里之外的工厂,而这些工厂又离布料的最终消费者数千英里之远,欧洲的资本家和国家以惊人的速度成为了棉花产业的中心,他们利用他们的新地位启动了工业革命,中国和印度以及世界上许多其他地区则越来越屈从于一个以欧洲为中心的棉花帝国。
——摘编自[美]斯文·贝克特
《棉花帝国:一部资本主义全球史》
材料二
21世纪初,棉花种植以及纱线和布料的生产继续向亚洲转移。棉花种植在乌兹别克斯坦、多哥或印度,通过香港的厂,然后运到越南的缝纫店,最后来到堪萨斯城的服装架上。……维系运输棉花复杂网络的是沃尔玛、家乐福等大型跨国公司。
——摘编自[美]斯文·贝克特
《棉花帝国:一部资本主义全球史》
根据材料,以“棉花帝国”为切入点就国际分工和贸易格局的变化拟一个论题,结合相关知识进行阐述。(要求:表述成文,史论结合,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解析】首先,据材料“数量远大于欧洲和北美”“成为了棉花产业的中心”“最后来到堪萨斯城的服装架上”,可拟定题目:18—21世纪初棉纺织业中心的变迁反映了国际分工和贸易格局的变化。
阐述:可从18世纪工业革命的进行,使英国率先完成了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欧洲列强通过土地掠夺和奴隶制建立起连接美洲、欧洲、亚洲和非洲的贸易网络;19世纪第二次工业革命将全球范围内的空间与资源重组整合进资本主义体系,并形成了西方国家与其他国家的经济分工;18世纪到19世纪中后期,世界原棉生产和棉纺织业中心从亚洲转移到欧洲;19世纪末20世纪初,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积极进行资本输出,国际分工向广度和深度发展,生产的社会化程度提高。从二战后到21世纪纺织制造中心从美国到亚洲各国,发达国家将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两极格局瓦解,殖民体系崩溃,世贸组织建立,不平等的贸易关系有所改善,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最不发达国家在国际贸易中的份额和利益有所提升,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跨国公司迅猛发展,把各国纳入全新的国际生产分工体系,亚洲在棉花生产加工领域重新崛起,经济全球化成为强劲的时代潮流等方面进行论述。
最后总结升华:国际分工和贸易格局的变化折射出世界市场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尤其在工业革命以后国际分工和贸易迅速发展,贸易格局也逐渐形成了多中心的新格局。
答案:示例:
18—21世纪初棉纺织业中心的变迁反映了国际分工和贸易格局的变化。(2分)
18世纪到19世纪中后期,世界原棉生产和棉纺织业中心从亚洲转移到欧洲;19世纪中后期,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蒸汽机的改进,工厂制的建立,全球联系的建立(世界市场的发展),亚非拉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被迫加入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国际分工和贸易格局产生重大变化;西欧等资本主义国家生产和出口制成品(工业品),亚非拉国家生产和出口初级产品(原料);欧洲成为世界贸易的中心。(4分)
21世纪初,棉纺织业中心重新回归亚洲。这一时期,两极格局瓦解,殖民体系崩溃;世贸组织建立,不平等的贸易关系有所改善,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最不发达国家在国际贸易中的份额和利益有所提升,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跨国公司迅猛发展,把各国纳入全新的国际生产分工体系,亚洲在棉花生产加工领域重新崛起(或中国与印度共同占了世界棉花产量的一半);经济全球化成为强劲的时代潮流。(4分)
国际分工和贸易格局的变化折射出世界市场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尤其在工业革命以后国际分工和贸易迅速发展,贸易格局也逐渐形成了多中心的新格局。(2分)
19.(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东亚国家和地区的产业转移经历了两个阶段不同的转换;先是在经济起飞阶段借助西方国家产业调整、大量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转移的机会,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在有了一定的经济和技术基础后,对本国产业进行改造升级,积极发展技术密集型的高科技产业和服务业,将落后的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转移到其他发展中国家。……东亚国家和地区本国市场狭小,无法消费生产出来的大量产品,因此,它们千方百计地扩大海外市场,包括发达国家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市场。其中,发达国家市场是东亚外向型出口导向经济最为重要的海外市场。
——摘编自陈茂来
《东亚现代化进程中的全球化视角》
材料二 二战后,东亚在实现高速经济增长与社会进步的过程中也表现出了一些共同之处,国家努力保持发展中的较高程度的政治稳定,增强社会的内聚力,制定维护主权与独立的工业化计划,采取保护民族经济政策,以强制的劳工政策调整公私的利益冲突,保证社会公平与福利等……在东亚的重新崛起中,儒家的“行仁政”的思想、家族本位思想与家族伦理秩序、重视教育与机会均等的教育思想扮演了有利于现代化的因素。甚至有的西方学者认为“儒教伦理”在东亚现代化中扮演的角色比新教伦理在欧洲所起的作用还要大。
——摘编自罗荣渠《东亚跨世纪的变革与重新崛起
——深入探讨东亚现代化进程中的历史经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简述二战后东亚国家经济发展的主要变化,并分析其影响。(8分)
(2)根据材料,概括东亚国家现代化的突出特点,并结合所学中国现代史加以说明。(6分)
【解析】第(1)题第一问主要变化,据材料一“先是在经济起飞……转移的机会……改造升级”结合所学得出从依靠西方国家产业转移到本国自主进行产业升级;据材料一“千方百计地扩大海外市场”结合所学得出从主要依靠本国市场到依靠国际市场。第二问影响,据材料一“积极发展技术密集……发展中国家”结合所学可从有利于冲击旧有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探索出适合本国国情的现代化发展道路等角度入手。
第(2)题第一问突出特点,据材料二“制定维护主权与独立的工业化计划……社会公平与福利等”结合所学得出市场机制与宏观调控相结合。第二问说明,结合所学可从1953年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和三大改造,并提出社会主义过渡时期总路线,计划经济体制逐步建立起来;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经济体制改革和现代化建设产生深远影响等角度入手。
答案:(1)主要变化:从依靠西方国家产业转移到本国自主进行产业升级;从主要依靠本国市场到依靠国际市场。(两点4分)
影响:有利于冲击旧有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探索出适合本国国情的现代化发展道路。(两点4分,答“提升了自身经济地位或国际竞争力”等可适当给分)
(2)突出特点:市场机制与宏观调控相结合。(2分,从市场机制或政府作用单方面回答,可给1分)
说明:1953年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和三大改造,并提出社会主义过渡时期总路线,计划经济体制逐步建立起来;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经济体制改革和现代化建设产生深远影响。(任答一点2分,答两点4分)
20.(14分)(2023·南通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近代以来重大时间年表
时间 事件
1618—1648年 德意志新教同盟和天主教同盟之间爆发战争,欧洲各国纷纷卷入其中
1648年 交战各方签订《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形成威斯特伐利亚体系
1789年 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宣布民族自决的权利,申明以独立为基础不干涉内政原则等
1815年 在欧洲各国的进攻下,拿破仑帝国覆灭。欧洲各国通过维也纳会议等建立起维也纳体系
1914—1918年 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国十月革命后宣布侵略战争为反人类罪行,宣布废除秘密外交和不平等条约
1919年 各国签订《国际联盟盟约》,建立了国际联盟
1919—1922年 战胜国建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1928年 美、法等国签订《非战公约》
1931—1945年 第二次世界大战
1945年 50个国家代表签署《联合国宪章》,成立了联合国
——据王铁崖《国际法》等整理
提取材料中有关国际法发展的历史信息,拟定一个论题,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层次清晰,表述准确)
【解析】论题:据材料中的表格信息“德意志新教同盟和天主教同盟之间爆发战争,欧洲各国纷纷卷入其中”“交战各方签订《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形成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在欧洲各国的进攻下,拿破仑帝国覆灭。欧洲各国通过维也纳会议等建立起维也纳体系”“各国签订《国际联盟盟约》,建立了国际联盟”“美、法等国签订《非战公约》”“50个国家代表签署《联合国宪章》,成立了联合国”可知,20世纪国际法的不断发展推动了世界不断走向和平,因此以“20世纪国际法的发展推动了世界向和平的方向发展”作为论题展开阐述,在阐述时注意史论结合、逻辑严密。
结合所学可阐述为:第一次世界大战使国际法遭到严重破坏,战争的残酷引发人们反思。十月革命后,苏俄提出不兼并不赔偿的原则,宣布侵略战争为反人类罪行、废除秘密外交和不平等条约等原则,为国际法开辟了新的发展阶段。一战后,战胜国建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成立了国际联盟,规定了“全体一致”原则,但实际上难以履行制止战争、维护和平的国际责任。1928年,美、法等国签订《非战公约》,宣布缔约各国之间废弃战争、和平解决国际争端,但并未得到真正实现。这一阶段的国际法虽然主要体现帝国主义的要求,但有利于和平的原则得到肯定和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再次使国际法遭到极大破坏。二战结束前,国际法在维护世界和平中的作用就已经引起人们的关注。1945年,50个国家签署《联合国宪章》,确立了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和制裁侵略的机制,并赋予安理会制裁的权力,确定了“大国一致”原则,集体安全体制进一步完善。此后,现代国际法虽仍有不少局限性,但其不断发展,对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20世纪以来,国际法虽屡遭破坏,但在人们对战争的反思和防范中得到发展,对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世界发展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也可以“战争促使人类进行反思,客观上推动了国际法的发展”“近现代国际法的发展体现了阶段性的特点”“国际法的基本原则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变革”等作为论题展开阐述。
答案:示例:
20世纪国际法的发展推动了世界向和平的方向发展。(2分)
第一次世界大战使国际法遭到严重破坏,战争的残酷引发人们反思。十月革命后,苏俄提出不兼并不赔偿的原则,宣布侵略战争为反人类罪行、废除秘密外交和不平等条约等原则,为国际法开辟了新的发展阶段。一战后,战胜国建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成立了国际联盟,规定了“全体一致”原则,但实际上难以履行制止战争、维护和平的国际责任。1928年,美、法等国签订《非战公约》,宣布缔约各国之间废弃战争、和平解决国际争端,但并未得到真正实现。这一阶段的国际法虽然主要体现帝国主义的要求,但有利于和平的原则得到肯定和发展。(5分)
第二次世界大战再次使国际法遭到极大破坏。二战结束前,国际法在维护世界和平中的作用就已经引起人们的关注。1945年,50个国家签署《联合国宪章》,确立了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和制裁侵略的机制,并赋予安理会制裁的权力,确定了“大国一致”原则,集体安全体制进一步完善。此后,现代国际法虽仍有不少局限性,但其不断发展,对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5分)
20世纪以来,国际法虽屡遭到破坏,但在人们对战争的反思和防范中得到发展,对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世界发展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2分)
其他论题:
战争促使人类进行反思,客观上推动了国际法的发展。
近现代国际法的发展体现了阶段性的特点。
国际法的基本原则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变革。
国际法的发展与国际格局的变化发展相辅相成。阶段评估检测(五)(世界近现代史)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2023·南通模拟)“他们的目标不是占有领土,而是通过强迫商船停靠于武装贸易口岸并交纳关税,从而控制贸易路线。他们从事西非的奴隶贸易,贩运印度的胡椒。16世纪前期的几十年间,欧洲人消费的胡椒和香料中大约一半是他们运来的。”材料中的“他们”最有可能是 ( )
A.葡萄牙人 B.西班牙人
C.荷兰人 D.法国人
2.18世纪初,小麦成为北美重要的经济作物,纽约率先成为小麦主产区,被称为“面包殖民地”。北美小麦由船队运往中美洲销售,那里的劳工和奴隶都喜欢吃面食。19世纪初,伊利运河被疏通后,北美西部的小麦产量逐年递增。这说明 ( )
A.大西洋贸易促进非洲物种的传播
B.物种传播推动经济和贸易的发展
C.工业革命提高了粮食生产商品化
D.现代交通工具助推小麦产业兴起
3.(2023·金陵中学模拟)文艺复兴时期出现了新的技术和方法,如线性透视的数学法则的发现、印刷机的发明、新的天文系统、铅笔的生产、油画颜料的使用及古铜的脱蜡铸造法。这使艺术家们能够更好地捕捉人类的经历与情感,以及自然世界的美丽与神秘。这反映出 ( )
A.新技术助推文艺复兴的繁盛
B.世俗化艺术得到了广泛传播
C.工业革命的技术条件已成熟
D.资本主义经济取得全面发展
4.(2023·徐州模拟)1879年,美国物理学家迈克尔逊在公派留德期间,得到岳父资助设计出了一种干涉仪测量光速,其实验结果与经典物理学相矛盾。迈克尔逊和物理学家莫雷合作,继续这一实验,其结论使得牛顿的绝对时空观受到严重挑战。这一过程表明 ( )
A.理论创新取决于资金的保障
B.相对论的提出得到实验证明
C.科学进步得益于各方的支持
D.国际交流推动第一次工业革命发展
5.19世纪后半期,英国各政党间为了争夺选票,力图在下院中占据多数席位,加强了对党员的纪律要求,以致出现了“即使是多数党的议员也不是其政党的主人,而是它的奴仆”。各政党加强纪律要求,主要是基于 ( )
A.议会至上的原则被改变
B.内阁的政治影响力扩大
C.政党之间矛盾得到缓和
D.文官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6.下图为1787—1840年,英国部分行业女性对家庭的经济贡献率情况。这一变化 ( )
A.推动男女家庭地位转变
B.加速社会贫富差距扩大
C.引发生产组织方式变动
D.导致社会结构出现分层
7.《1848年前后》中写道:“马克思认为倾听工人们对于运动的意见对他来说非常重要。在任何时候他都愿意同工人们讨论重大的政治经济问题,并且他很快就能知道他们对这些问题的理解是否充分,他们对这些问题理解得越充分,他就越高兴。”马克思的这一认识 ( )
A.宣传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
B.为科学社会主义诞生创造了条件
C.提高了普通工人的理论水平
D.推动了欧洲工人运动高潮的到来
8.(2023·江苏苏锡常镇四市一模)下图漫画描绘的是19世纪20年代美国某项对外政策,该政策的出台与殖民地的民族独立运动有关。对这幅漫画解读最准确的是 ( )
A.列强干涉北美独立战争
B.列强竞相抢占美洲作殖民地
C.美国视拉美为势力范围
D.美国支持拉美民族独立运动
9.1918年,德国史学家斯宾格勒在《西方的没落》一书中指出,西方文化已度过创造阶段,未来只能是无可挽回的没落;同时代的英国史学家汤因比在《历史研究》中猛烈批判欧洲中心论。这两部著作均引起普遍关注。这折射出 ( )
A.欧洲衰落已成社会共识
B.一战引发欧洲精神危机
C.西方史学研究遭遇瓶颈
D.战后欧洲文化破旧立新
10.(2023·南京模拟)1918年,列宁在分析了俄国经济的具体状况后,提出“国家资本主义较之我们苏维埃共和国目前的情况,将是一个进步。如果国家资本主义在半年左右能在我国建立起来,那将是一个很大的胜利,那将极其可靠地保证社会主义一年以后在我国最终地巩固起来而立于不败之地”。这一主张 ( )
A.符合国内革命战争的需要
B.集中财物推动政权巩固
C.促成了新经济政策的出台
D.体现社会主义道路探索
11.(2023·徐州模拟)一战后,西方殖民国家调整南亚、东南亚殖民政策。英国实行所谓宪政改革;美国实行“菲律宾化”,建立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荷兰继续奉行所谓给殖民地以权利和福利的“道义改革”。这些调整旨在对殖民地 ( )
A.推行自治平息反抗
B.民主改革发展经济
C.以退为进维护统治
D.破旧立新直接控制
12.(2023·南通模拟)下图为时政漫画《坚固的基础》,它反映的是1943年11月,罗斯福、丘吉尔和蒋介石的会晤,图中文字意为“远东的胜利”。对漫画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 )
A.雅尔塔会议重新确定欧亚国家版图
B.第三次长沙会战得到盟军有力配合
C.中美英商讨建立世界反法西斯同盟
D.中国积极参与构建战后国际新秩序
13.(2023·江苏泰州高三上期末)下图为1943年美国《星期六晚邮报》发布的一幅封面图《铆工罗茜》。背景为美国国旗,罗茜将希特勒的种族主义小册子《我的奋斗》踩在脚下。对该图解读正确的是( )
A.倡导文化和种族的多元一体
B.爱国主义与女性独立有机结合
C.号召女工走上反法西斯战场
D.工业化社会女性角色不可或缺
14.在语言学领域,美国向苏联输出语言,“俄语语言英语化”是最为明显的趋势。在语言自由化大潮推动下的苏联人渐渐萌生出对美式风格的向往和对本国语言与文化的厌恶。曾经引以为骄傲的俄语失去了往日的神圣,开始了传统文化日渐衰落的悲剧。这反映了 ( )
A.文化分歧激化了美苏矛盾
B.美苏舆论战十分激烈
C.美国对苏联冷战形式多样
D.英语比俄语更为流行
15.(2023·南京模拟)美国的《新闻周刊》曾生动地描述了“新殖民者”的形象,他们手拿的是计算器而不是枪支,他们穿的是上班的服装而不是战斗服装,他们宣传的是自由市场经济的福音而不是传教的福音。“殖民者”形象的转变是由于 ( )
A.旧国际秩序的长期存在
B.两极格局的形成与瓦解
C.战后民族解放运动高涨
D.欧美国家实力普遍衰落
16.(2023·苏州模拟)下图为1965—1995年世界出口方向(占世界总出口的百分比)示意图。它反映出 ( )
A.发达国家削减了贸易壁垒
B.发展中国家经济结构失衡
C.经济全球化需要深入发展
D.发达国家主宰着世界贸易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题,共52分。
17.(12分)(2023·南京模拟)下表呈现了近代欧洲民族国家形成的四种解释路径。
路径类型 代表人物及其观点
现代化解释路径 代表人物厄内斯特·盖尔纳认为,民族主义出现在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中,民族国家是工业社会的产物
国家中心解释路径 代表人物查尔斯·蒂利、迈克尔·赫克特认为,民族主义伴随着现代国家统治机制因军事竞争的需要,通过利用民族主义将现代领土国家转变为民族国家
建构主义解释路径 代表人物本尼迪克特·安德森认为,民族共同体出现的根源在于人们思考世界的方式发生了变化,而印刷资本主义的出现使民族这种想象世界的方式成为可能
权力结构解释路径 代表人物安德烈·维默尔认为,民族主义的出现、民族国家的形成与权力结构密切相关
——摘编自刘永涛《民族主义与欧洲民族
国家形成的四种解释路径研究》
从表中任选一种路径,指出其观点的局限性,结合15—18世纪欧洲民族国家形成的相关史实阐述理由。(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18.(12分)(2023·金陵中学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700年时,任何一位理性的观察家都会认为世界棉花生产将仍以印度或中国为中心,事实上,直到1780年,这些国家生产的原棉和棉纺织品数量远大于欧洲和北美。然而在1860年,一切都改变了,数以百万计的机械锭子——由蒸汽机驱动,由受薪工人操作——产出数百万磅纱线,棉花不再由家庭种植,而是由奴隶种植,供应数千英里之外的工厂,而这些工厂又离布料的最终消费者数千英里之远,欧洲的资本家和国家以惊人的速度成为了棉花产业的中心,他们利用他们的新地位启动了工业革命,中国和印度以及世界上许多其他地区则越来越屈从于一个以欧洲为中心的棉花帝国。
——摘编自[美]斯文·贝克特
《棉花帝国:一部资本主义全球史》
材料二
21世纪初,棉花种植以及纱线和布料的生产继续向亚洲转移。棉花种植在乌兹别克斯坦、多哥或印度,通过香港的厂,然后运到越南的缝纫店,最后来到堪萨斯城的服装架上。……维系运输棉花复杂网络的是沃尔玛、家乐福等大型跨国公司。
——摘编自[美]斯文·贝克特
《棉花帝国:一部资本主义全球史》
根据材料,以“棉花帝国”为切入点就国际分工和贸易格局的变化拟一个论题,结合相关知识进行阐述。(要求:表述成文,史论结合,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19.(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东亚国家和地区的产业转移经历了两个阶段不同的转换;先是在经济起飞阶段借助西方国家产业调整、大量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转移的机会,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在有了一定的经济和技术基础后,对本国产业进行改造升级,积极发展技术密集型的高科技产业和服务业,将落后的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转移到其他发展中国家。……东亚国家和地区本国市场狭小,无法消费生产出来的大量产品,因此,它们千方百计地扩大海外市场,包括发达国家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市场。其中,发达国家市场是东亚外向型出口导向经济最为重要的海外市场。
——摘编自陈茂来
《东亚现代化进程中的全球化视角》
材料二 二战后,东亚在实现高速经济增长与社会进步的过程中也表现出了一些共同之处,国家努力保持发展中的较高程度的政治稳定,增强社会的内聚力,制定维护主权与独立的工业化计划,采取保护民族经济政策,以强制的劳工政策调整公私的利益冲突,保证社会公平与福利等……在东亚的重新崛起中,儒家的“行仁政”的思想、家族本位思想与家族伦理秩序、重视教育与机会均等的教育思想扮演了有利于现代化的因素。甚至有的西方学者认为“儒教伦理”在东亚现代化中扮演的角色比新教伦理在欧洲所起的作用还要大。
——摘编自罗荣渠《东亚跨世纪的变革与重新崛起
——深入探讨东亚现代化进程中的历史经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简述二战后东亚国家经济发展的主要变化,并分析其影响。(8分)
(2)根据材料,概括东亚国家现代化的突出特点,并结合所学中国现代史加以说明。(6分)
20.(14分)(2023·南通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近代以来重大时间年表
时间 事件
1618—1648年 德意志新教同盟和天主教同盟之间爆发战争,欧洲各国纷纷卷入其中
1648年 交战各方签订《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形成威斯特伐利亚体系
1789年 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宣布民族自决的权利,申明以独立为基础不干涉内政原则等
1815年 在欧洲各国的进攻下,拿破仑帝国覆灭。欧洲各国通过维也纳会议等建立起维也纳体系
1914—1918年 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国十月革命后宣布侵略战争为反人类罪行,宣布废除秘密外交和不平等条约
1919年 各国签订《国际联盟盟约》,建立了国际联盟
1919—1922年 战胜国建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1928年 美、法等国签订《非战公约》
1931—1945年 第二次世界大战
1945年 50个国家代表签署《联合国宪章》,成立了联合国
——据王铁崖《国际法》等整理
提取材料中有关国际法发展的历史信息,拟定一个论题,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层次清晰,表述准确)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阶段评估检测(五)(世界近现代史) (含解析) 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课时专练(江苏专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