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核心素养】第6课 戊戌变法 同步分层练习(原卷版+解析版)


第6课《戊戌变法》分层作业
1.揭开维新变法运动序幕的是( )
A.《万国公报》的创办 B.公车上书 C.光绪帝接见康有为 D.强学会的成立
2.戊戌变法中创办的新式学堂是
A.京师同文馆 B.北洋大学 C.燕京大学 D.京师大学堂
3.表示“不甘作亡国之君”,决心变法的皇帝是( )
A.咸丰帝 B.同治帝 C.光绪帝 D.宣统帝
4.戊戌变法发生在农历戊戌年,这一年是
A.1895年 B.1898年 C.1899年 D.1901年
5.光绪皇帝推行百日维新的具体措施有( )
A.废除科举制 B.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堂
C.创办福州船政局 D.创办北洋海军
6.维新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突出作用是
A.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B.挽救了民族危亡
C.促进了思想启蒙 D.清政府的政治体制发生了变化
7.维新变法期间重要的报刊,影响最大的是上海的《 》和天津的《国闻报》。
8.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等发动政变,废除变法诏令。( )、刘光第、林旭、杨锐、杨深秀、康广仁六人被捕遇害,史称“戊戌六君子”。这次变法历时103天,因此又被称为“( )”。
1.1876年,郭嵩焘出使英法期间写信给李鸿章,报告日本派到西洋的留学生不限于机械一门,学政治、经济的都有,劝其扩大留学范围。他的这些言论引起了士大夫们的谩骂,说他是“汉奸”。这说明当时的清政府( )
A.不信任郭嵩焘的能力 B.拒绝学习西方的一切
C.没有关注制度的变革 D.对列强侵犯高度警惕
2.在19世纪中后期到20世纪初的近代化探索历程中,有人将先进的中国人开展的一系列运动比喻成“自我疗伤”、“温药慢治”、“猛药重治”、“开颅洗脑”。其中“自我疗伤”和“温药慢治”分别指( )
A.洋务运动和辛亥革命 B.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
C.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 D.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
3.《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一书中介绍:“1840年以来,中国因外患而遭受的每一次失败都产生过警悟的先觉者,但他们周围和身后没有形成一个群体。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后,中华民族具有群体意义的觉醒由此开始。这里“具有群体意义的觉醒”的标志性事件是( )
A.太平天国运动 B.五四运动 C.辛亥革命 D.公车上书
4.留下千古绝唱“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谭嗣同,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而不惜付出流血牺牲为代价。他想要实现的“理想”是( )
A.“自强”“求富” B.变法图强 C.民主共和 D.抗日救亡
5.戊戌变法倡导博爱、平等、自由、人权。这些思想观念并没有因戊戌变法的失败而消失其影响,相反更加深入人心,构成了中国现代化的逻辑起点。这说明戊戌变法( )
A.缓解了中国不断加剧的民族危亡 B.推翻了清朝的君主专制政体
C.促进了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传播 D.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6.康有为强调中国必须以工商立国,才能富国养民;另因为官办企业多弊病,故也着重鼓励民办企业、设铁路矿务总局、农工商总局,并在各省设分局……上述措施( )
A.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B.推动了政治制度的变革
C.有利于民众思想文化的启蒙 D.有利于维新派掌握政权
7.“天下者,祖宗之天下也,汝(光绪帝)何敢任意妄为!诸臣者,皆我(慈禧太后)多年历选,留以辅汝,汝何敢任意不用!乃竟敢听信叛逆蛊惑,变乱典型。”材料中“任意妄为”指的是( )
A.洋务运动 B.百日维新 C.甲午中日战争 D.辛亥革命
8.发动戊戌变法的过程就是维新派及维新思想逐步形成、集合、发展的过程,其中的一些方式卓有成效,发挥了思想准备作用。变法过程中“卓有成效”的方式是( )
A.发动公车上书取得成功 B.借助报刊舆论宣传变法思想
C.依靠光绪皇帝推行变法 D.政治经济教育改革齐头并进
9.史论结合是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下表中的选项,史实与推论对应错误的是( )
选项 史实 推论
A 公车上书 拉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
B 百日维新 维新派掌握了国家政权
C “明定国是”诏书颁布 开始变法
D 戊戌政变 戊戌变法失败
A.A B.B C.C D.D
10.面对外来侵略,中国人民在艰苦的环境中开始了救亡图存的探索,不断进行着经济、政治等方面的变革,推动着中国走向近代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世纪60年代……以军事工业为主的近代工业出现了,新式海陆军开始筹建,新式学堂一一举办,留学生陆续外派,大清国有了些许新的气象。
——摘自《筑梦中国》解说词
材料二:19、20世纪之交的中国,当北洋水师“致远号”的桅杆在黄海水域的波涛中沉没,国内民族危机空前高涨。一批具有忧患意识的知识分子,开始挑起对民众进行启蒙的重任,探索实现救国自强的道路。
——摘自《百年世博梦》解说词
(1)材料一中,使“大清国有了些许新的气象”的是中国近代化历程中的哪次探索?请举出这次近代化探索中在地方的两位重要代表人物。这次近代化探索先后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和一些民用企业,请各举一例。
(2)材料二中,“具有忧患意识的知识分子”为“实现救国自强”进行的“探索”指的是什么?这些“知识分子”创办了哪两个影响最大的报刊?
(3)上述材料中的两次探索分别在哪些方面向西方进行了学习探索?
(4)这两次近代化探索分别发挥了哪些积极作用?请各答出一点。
1.从19世纪60年代起,经过30多年的努力,清政府创办了一批军事工业、民用工业。 在这一过程中成长起来的一批近代知识分子却认为西方的技术与制度是统一的,因此 他们介绍西方的法律和制度,呼吁从制度上进行变革。材料反映的史实是
A.虎门销烟、第一次鸦片战争
B.太平天国运动、第二次鸦片战争
C.洋务运动、维新变法
D.甲午中日战争、义和团运动
2.1895﹣1898年,中国民间新增报刊约六十家,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报刊(见如表),主要传播的思想主张是( )
主笔(创办人) 报刊名称
梁启超 《时务报》
严复 《国闻报》
康有为 《强学报》
A.自强、求富 B.三民主义 C.民主、科学 D.变法图强
3.(2023·宁夏·统考中考真题)据《清实录》记载,1898年5月光绪帝将维新派人士的部分著作刊印,让京官对其可行不可行提出意见,以此测验官员对变法的态度,其中在体现地方改革的一篇文章中,有252条意见,认为不可行的有189条,认为可行的只有63条。这表明( )
A.社会性质发生变化 B.维新变法阻力很大
C.近代民用工业出现 D.“实业救国”成为共识
4.面对日益加深的民族危机,慈禧太后不顾--切地扼杀了一场旨在进行“现代化的尝试”。这场“现代化的尝试”
A.挽救了民族危亡 B.完成了反帝任务
C.实现了富国强兵 D.促进了思想解放
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康有为大事记
1858年 出生于广东南海官僚地主家庭,自幼熟读经史,饱受封建儒学教育
1879年 游历香港,始读西学之书
1882年 到北京参加乡试来中,南归途经上海,大购西书,精心研读,大讲西学
1884~1885年 中法战争期间,酝酿变法思想
1888年 第一次上书光绪帝,提出变法改良主张,因受阻未上达
1891年 在广州万木草堂讲学,著《新学伪经考》,宣传变法思想
1895年 甲午战争失败,发动公车上书;8月组织强学会、创办《万国公报》
1896年 续成《孔子改制考》,宣传变法思想
1897年 德国强占股州湾,第五次上书光绪帝,呼吁变法救国
1898年 第六次上书光绪帝,成立保国会,参与百日维新
变法失败后 速往海外,组织保皇会,反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后 担任孔教会会长。为复辟帝制制造舆论
1917年 和张勋发动复辟,拥立溥仪登基
——摘编自《中国史纲要》等
(1)根据材料,概括推动康有为变法思想形成的主要因素。
(2)根据材料,归纳康有为为推动变法而进行的努力。
(3)根据材料中的分隔线提示,概括康有为的三段人生经历。并据此谈谈你对个人发展与时代变化关系的认识。
6.经济不仅是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更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基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鸦片战争到甲午中日战争之间的半个世纪里,中国因条约而陆续开放的商埠积久渐多,其趋向由沿海入长江,由下游而上游,并逐步进入内陆腹地。这些埠口,在中国封闭的社会体系上戳开了大大小小的窟窿……通过这些窟窿,中国被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城乡社会的演变由此缓缓发生。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晚清财政收入结构表(部分)(单位:万两)
时间 农业税收入 工商杂税收入
数额 比重(%) 数额 比重(%)
1849年 3281 77 969 23
1885年 3071 40 3923 51
材料三:1895年7月,清政府发布上谕,确定了“以筹饷练兵为急务,以恤商惠工为本源”的基本经济政策。1896年2月,总理衙门奏请准各省设立商务局,以显示“恤商之诚”“行护商之政”。1898年,清政府颁布《振兴工艺给奖章程》,又设农工商总局。1899年,清政府令在沿海省份设立保商局,保护回国侨商。——摘编自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
(1)根据材料一,举例说明中国因条约而陆续开放的商埠“趋向由沿海入长江,由下游而上游,并逐步进入内陆腹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鸦片战争以后外国资本主义入侵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晚清财政收入结构发生的变化,并指出与这一变化有关的历史事件。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政府经济政策调整的历史背景及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回答,推动中国近代经济发生变化的因素有哪些?
第6课《戊戌变法》分层作业
1.揭开维新变法运动序幕的是( )
A.《万国公报》的创办 B.公车上书 C.光绪帝接见康有为 D.强学会的成立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895年春,《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后,群情激愤。正在京师参加会试的康有为、梁启超等,联合各省1300多名参加会试的举人,上书光绪帝,请求拒和、迁都、变法,这就是公车上书,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B项正确;康有为在“公车上书”之后,创办了《万国公报》,宣传变法,推动维新变法思想的广泛传播,排除A项;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而非光绪帝接见康有为,排除C项;强学会是清末资产阶级创立的第一个维新派政治团体,排除D项。故选B项。
2.戊戌变法中创办的新式学堂是
A.京师同文馆 B.北洋大学 C.燕京大学 D.京师大学堂
【答案】D
【解析】百日维新期间,在教育方面,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堂 ,创办了京师大学堂,变法失败后,京师大学堂得以保留下来,辛亥革命后改为北京大学,D项正确;洋务运动创办了京师同文馆,排除A项;B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D项。
3.表示“不甘作亡国之君”,决心变法的皇帝是( )
A.咸丰帝 B.同治帝 C.光绪帝 D.宣统帝
【答案】C
【解析】在康有为等维新派的推动下,光绪帝表示“不甘作亡国之君”,决心变法,C项正确;咸丰帝、同治帝、宣统帝均不是主持戊戌变法的皇帝,排除ABD项。故选C项。
4.戊戌变法发生在农历戊戌年,这一年是
A.1895年 B.1898年 C.1899年 D.1901年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从1898年6月到9月,光绪帝按维新派意图发布了一系列变法法令, 1898年是旧历戊戌年,因此,称这次变法为戊戌变法,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B。
5.光绪皇帝推行百日维新的具体措施有( )
A.废除科举制 B.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堂
C.创办福州船政局 D.创办北洋海军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1898年在维新派推动下,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实行办法,推行百日维新,具体内容有允许官民上书言事,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堂,B项正确;1905年废除科举制,排除A项;创办福州船政局 、创办北洋海军都是洋务运动的措施,排除CD项。故选B项。
6.维新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突出作用是
A.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B.挽救了民族危亡
C.促进了思想启蒙 D.清政府的政治体制发生了变化
【答案】C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突出作用是促进了思想启蒙,让人民认识到了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重要性,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不符合题意;所以答案选C。
7.维新变法期间重要的报刊,影响最大的是上海的《 》和天津的《国闻报》。
【答案】时务报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维新变法期间重要的报刊,影响最大的是上海的《时务报》和天津的《国闻报》。
8.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等发动政变,废除变法诏令。( )、刘光第、林旭、杨锐、杨深秀、康广仁六人被捕遇害,史称“戊戌六君子”。这次变法历时103天,因此又被称为“( )”。
【答案】谭嗣同,百日维新。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变法触犯了慈禧太后的利益,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等发动政变,废除变法诏令。谭嗣同、刘光第、林旭、杨锐、杨深秀、康广仁六人被捕遇害,史称“戊戌六君子”。这次变法历时103天,因此又被称为“百日维新”。
1.1876年,郭嵩焘出使英法期间写信给李鸿章,报告日本派到西洋的留学生不限于机械一门,学政治、经济的都有,劝其扩大留学范围。他的这些言论引起了士大夫们的谩骂,说他是“汉奸”。这说明当时的清政府( )
A.不信任郭嵩焘的能力 B.拒绝学习西方的一切
C.没有关注制度的变革 D.对列强侵犯高度警惕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和材料“学政治、经济的都有,劝其扩大留学范围——汉奸”可知,正确主张却被污蔑为汉奸,这体现出不学习西方政治制度,也就是说当时的清政府没有关注制度的变革,C项正确;让郭嵩焘出使英法表明信任他的能力,排除A项;当时清政府只学习西方技术,排除B项;材料涉及的是学习西方的问题,没有涉及列强侵犯,排除D项。故选C项。
2.在19世纪中后期到20世纪初的近代化探索历程中,有人将先进的中国人开展的一系列运动比喻成“自我疗伤”、“温药慢治”、“猛药重治”、“开颅洗脑”。其中“自我疗伤”和“温药慢治”分别指( )
A.洋务运动和辛亥革命 B.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
C.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 D.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洋务派领导的洋务运动是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属于“自我疗伤”;康有为、梁启超领导了戊戌变法和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都是学习西方的先进制度,戊戌变法属于“温药慢治”,辛亥革命则属于“猛药重治”;陈独秀领导的新文化运动是学习西方的先进思想,属于“开颅洗脑”,因此“自我疗伤”和“温药慢治”分别指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C项正确;ABD项不符合题意要求,排除ABD项。故选C项。
3.《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一书中介绍:“1840年以来,中国因外患而遭受的每一次失败都产生过警悟的先觉者,但他们周围和身后没有形成一个群体。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后,中华民族具有群体意义的觉醒由此开始。这里“具有群体意义的觉醒”的标志性事件是( )
A.太平天国运动 B.五四运动 C.辛亥革命 D.公车上书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后,具有群体意义的觉醒事件是公车上书,D项正确;太平天国运动发生在甲午中日战争之前,排除A项;距离甲午中日战争后最近的群体觉醒是公车上书,而非五四运动,排除B项;辛亥革命爆发时间是1911年,公车上书是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在1894年,辛亥革命相比公车上书时间更远,排除C项。故选D项。
4.留下千古绝唱“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谭嗣同,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而不惜付出流血牺牲为代价。他想要实现的“理想”是( )
A.“自强”“求富” B.变法图强 C.民主共和 D.抗日救亡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出自清代谭嗣同的《狱中题壁》,意思是:面对带血的屠刀,我自仰天大笑慷慨赴死,因为去者和留者肝胆相照、光明磊落,有如昆仑山一样的雄伟气魄,结合所学,谭嗣同是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维新变法,B项正确;地主阶级洋务派主张“自强”“求富”,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民主共和,排除AC项;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全国人民掀起了抗日救亡的怒潮,排除D项。故选B项。
5.戊戌变法倡导博爱、平等、自由、人权。这些思想观念并没有因戊戌变法的失败而消失其影响,相反更加深入人心,构成了中国现代化的逻辑起点。这说明戊戌变法( )
A.缓解了中国不断加剧的民族危亡 B.推翻了清朝的君主专制政体
C.促进了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传播 D.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和材料“博爱、平等、自由、人权构成了中国现代化的逻辑起点”可知,这是近代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它们的传播,体现出戊戌变法促进了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传播,C项正确;戊戌变法没有缓解中国不断加剧的民族危亡,排除A项;辛亥革命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戊戌变法没有推翻清朝的君主专制政体,排除B项;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戊戌变法没有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排除D项。故选C项。
6.康有为强调中国必须以工商立国,才能富国养民;另因为官办企业多弊病,故也着重鼓励民办企业、设铁路矿务总局、农工商总局,并在各省设分局……上述措施( )
A.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B.推动了政治制度的变革
C.有利于民众思想文化的启蒙 D.有利于维新派掌握政权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强调中国必须以工商立国,才能富国养民”“故也着重鼓励民办企业、设铁路矿务总局、农工商总局,并在各省设分局”表明材料强调工商业的发展,因此这些措施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A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经济,与政治制度无关,排除B项;材料也没涉及思想文化的内容,排除C项;材料内容与维新派掌权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7.“天下者,祖宗之天下也,汝(光绪帝)何敢任意妄为!诸臣者,皆我(慈禧太后)多年历选,留以辅汝,汝何敢任意不用!乃竟敢听信叛逆蛊惑,变乱典型。”材料中“任意妄为”指的是( )
A.洋务运动 B.百日维新 C.甲午中日战争 D.辛亥革命
【答案】B
【解析】据题干“天下者,祖宗之天下也,汝(光绪帝)何敢任意妄为!诸臣者,皆我(慈禧太后)多年历选,留以辅汝,汝何敢任意不用!乃竟敢听信叛逆蛊惑,变乱典型。”和所学可知,题干材料反映的戊戌变法。1897年冬,德国强占胶州湾,康有为上书光绪帝,呼吁变法救国。光绪帝表示“不甘作亡国之君”,决心变法。1898年6月11日,清政府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实行变法。变法触犯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在她的镇压下,变法失败。这次变法历时103天,因此又被称为“百日维新”,B项正确;洋务运动是封建统治者阶级发起的自救运动,排除A项;甲午中日战争是日本发动的侵略我国的战争,与题干内容不符,排除C项;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排除D项。故选B项。
8.发动戊戌变法的过程就是维新派及维新思想逐步形成、集合、发展的过程,其中的一些方式卓有成效,发挥了思想准备作用。变法过程中“卓有成效”的方式是( )
A.发动公车上书取得成功 B.借助报刊舆论宣传变法思想
C.依靠光绪皇帝推行变法 D.政治经济教育改革齐头并进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中的“发挥了思想准备作用”,结合所学可知,公车上书失败后,维新人士在各地组织学会,创办报刊,宣传变法,推动了维新变法思想的广泛传播,B项正确;公车上书并没有上达光绪取得应有效果,“取得成功”的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历史证明,依靠没有实权的光绪进行变法,最终收获的只是失败,排除C项;戊戌变法期间政治经济教育改革齐头并进的做法无法抓住重点,是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之一,排除D项。故选B项。
9.史论结合是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下表中的选项,史实与推论对应错误的是( )
选项 史实 推论
A 公车上书 拉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
B 百日维新 维新派掌握了国家政权
C “明定国是”诏书颁布 开始变法
D 戊戌政变 戊戌变法失败
A.A B.B C.C D.D
【答案】B
【解析】本题为逆向选择题,根据所学可知,百日维新中,维新派并没有掌握国家政权,大部分职权还是掌握在守旧派手中,史实与推论对应错误,B项符合题意,选择B项;“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史实与推论对应正确,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定国是诏》标志着戊戌变法的开始,史实与推论对应正确,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戊戌政变标志着戊戌变法的失败,史实与推论对应正确,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B项。
10.面对外来侵略,中国人民在艰苦的环境中开始了救亡图存的探索,不断进行着经济、政治等方面的变革,推动着中国走向近代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世纪60年代……以军事工业为主的近代工业出现了,新式海陆军开始筹建,新式学堂一一举办,留学生陆续外派,大清国有了些许新的气象。
——摘自《筑梦中国》解说词
材料二:19、20世纪之交的中国,当北洋水师“致远号”的桅杆在黄海水域的波涛中沉没,国内民族危机空前高涨。一批具有忧患意识的知识分子,开始挑起对民众进行启蒙的重任,探索实现救国自强的道路。
——摘自《百年世博梦》解说词
(1)材料一中,使“大清国有了些许新的气象”的是中国近代化历程中的哪次探索?请举出这次近代化探索中在地方的两位重要代表人物。这次近代化探索先后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和一些民用企业,请各举一例。
(2)材料二中,“具有忧患意识的知识分子”为“实现救国自强”进行的“探索”指的是什么?这些“知识分子”创办了哪两个影响最大的报刊?
(3)上述材料中的两次探索分别在哪些方面向西方进行了学习探索?
(4)这两次近代化探索分别发挥了哪些积极作用?请各答出一点。
【答案】
(1)①洋务运动 ②李鸿章、曾国藩(左宗棠、张之洞)
③军事:安庆内军械所(福州船政局、江南制造总局)
民用:轮船招商局(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
(2)①戊戌变法②《时务报》《国闻报》
(3)创办企业、军事工厂、创办新式 海军、新式学堂等(答对两条即可)
(4)洋务运动积极作用: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对外国入侵有一定的抵抗作用。)
戊戌变法积极作用:社会上启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解析】
(1)事件:根据材料一“19世纪60年代……以军事工业为主的近代工业出现了,新式海陆军开始筹建,新式学堂一一举办,留学生陆续外派,大清国有了些许新的气象。”可知,使“大清国有了些许新的气象”的是中国近代化历程中的探索是洋务运动。洋务运动在地方的重要代表人物有:李鸿章、曾国藩、左宗棠、张之洞。从19世纪60年代起,洋务派以“自强”为口号,发展近代军事工业,先后创办了安庆内军械所、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一批近代军事工业。从19世纪70年代起,洋务派在继续发展军事工业的同时,又提出“求富”的主张,开办一些近代民用企业,以辅助军事工业。其中比较重要的有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等。
(2)事件:根据材料二“19、20世纪之交的中国,当北洋水师“致远号”的桅杆在黄海水域的波涛中沉没,国内民族危机空前高涨。一批具有忧患意识的知识分子,开始挑起对民众进行启蒙的重任,探索实现救国自强的道路。”可知,“具有忧患意识的知识分子”为“实现救国自强”进行的“探索”指的是戊戌变法。维新人士在各地组织学会,创办报刊,宣传变法,其中影响最大的报刊是上海的《时务报》和天津的《国闻报》。
(3)措施:根据上述材料可知,洋务运动的探索有:创办近代企业、创办军事工业、创办新式海军。戊戌变法的探索有:创办新式学堂。
(4)作用: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积极作用: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戊戌变法积极作用:社会上启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1.从19世纪60年代起,经过30多年的努力,清政府创办了一批军事工业、民用工业。 在这一过程中成长起来的一批近代知识分子却认为西方的技术与制度是统一的,因此 他们介绍西方的法律和制度,呼吁从制度上进行变革。材料反映的史实是
A.虎门销烟、第一次鸦片战争
B.太平天国运动、第二次鸦片战争
C.洋务运动、维新变法
D.甲午中日战争、义和团运动
【答案】C
【解析】19世纪60年代洋务运动开始,创办了一批军事工业、民用工业,维新派认为西方的技术与制度是统一的,主张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开展维新变法运动,故选C;1839年虎门销烟,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A项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太平天国运动是1851年洪秀全领导的农民起义,不符合“从19世纪60年代起”“清政府创办了一批军事工业、民用工业”,排除B;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爆发,不符合“从19世纪60年代起”,排除D。
2.1895﹣1898年,中国民间新增报刊约六十家,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报刊(见如表),主要传播的思想主张是( )
主笔(创办人) 报刊名称
梁启超 《时务报》
严复 《国闻报》
康有为 《强学报》
A.自强、求富 B.三民主义 C.民主、科学 D.变法图强
【答案】D
【解析】根据表格所给数据可知,梁启超、严复、康有为等都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代表人物,他们创办报纸宣传的是变法图强思想,资产阶级维新新派掀起了戊戌变法运动,试图在中国建立君主立宪制。故D正确;自强求富是洋务运动的主张,故排除A项;三民主义是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代表人物是孙中山,故排除B项;民主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口号,代表人物是陈独秀等人,故排除C项。故选D。
3.(2023·宁夏·统考中考真题)据《清实录》记载,1898年5月光绪帝将维新派人士的部分著作刊印,让京官对其可行不可行提出意见,以此测验官员对变法的态度,其中在体现地方改革的一篇文章中,有252条意见,认为不可行的有189条,认为可行的只有63条。这表明( )
A.社会性质发生变化 B.维新变法阻力很大
C.近代民用工业出现 D.“实业救国”成为共识
【答案】B
【解析】依据题干“其中在体现地方改革的一篇文章中,有252条意见,认为不可行的有189条,认为可行的只有63条”,可见对于维新派人士的变法主张,反对者居多,由此表明维新变法面临的阻力很大,B项正确;1898年时中国社会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性质并没有发生变化,排除A项;19世纪六七十年代清政府洋派官员开展洋务运动,已经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和民用工业,排除C项;题干反映的不是“实业救国”成为共识,而是反映官员对维新变法的态度,排除D项。故选B项。
4.面对日益加深的民族危机,慈禧太后不顾--切地扼杀了一场旨在进行“现代化的尝试”。这场“现代化的尝试”
A.挽救了民族危亡 B.完成了反帝任务
C.实现了富国强兵 D.促进了思想解放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慈禧太后不顾--切地扼杀了一场旨在进行‘现代化的尝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现代化尝试”是指戊戌变法。戊戌变法触犯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他们掌有实权,阻挠和破坏变法法令的贯彻,最后,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搜捕维新人士,废除变法诏令,变法失败。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了,但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D正确;戊戌变法是一次资产阶级改良运动,他们的目的不是反帝,排除B;戊戌变法失败,没有挽救民族危亡、实现富国强兵,排除AC。故选D。
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康有为大事记
1858年 出生于广东南海官僚地主家庭,自幼熟读经史,饱受封建儒学教育
1879年 游历香港,始读西学之书
1882年 到北京参加乡试来中,南归途经上海,大购西书,精心研读,大讲西学
1884~1885年 中法战争期间,酝酿变法思想
1888年 第一次上书光绪帝,提出变法改良主张,因受阻未上达
1891年 在广州万木草堂讲学,著《新学伪经考》,宣传变法思想
1895年 甲午战争失败,发动公车上书;8月组织强学会、创办《万国公报》
1896年 续成《孔子改制考》,宣传变法思想
1897年 德国强占股州湾,第五次上书光绪帝,呼吁变法救国
1898年 第六次上书光绪帝,成立保国会,参与百日维新
变法失败后 速往海外,组织保皇会,反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后 担任孔教会会长。为复辟帝制制造舆论
1917年 和张勋发动复辟,拥立溥仪登基
——摘编自《中国史纲要》等
(1)根据材料,概括推动康有为变法思想形成的主要因素。
(2)根据材料,归纳康有为为推动变法而进行的努力。
(3)根据材料中的分隔线提示,概括康有为的三段人生经历。并据此谈谈你对个人发展与时代变化关系的认识。
【答案】
(1)家庭出身的影响;儒家思想的影响;受西方思想的影响;外国列强入侵的影响。
(2)精心研读西学;编著变法的书籍;组织学会等组织;创办报刊等。
(3)人生经历:第一段:熟读经书、研究西学;第二段:宣传组织变法;第三段:复辟帝制。
认识:人生的发展与时代变迁和社会发展联系密切;人的思想变化会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迁而不断变化。
【解析】
(1)依据材料一“ 出生于广东南海官僚地主家庭,自幼熟读经史,饱受封建儒学教育”可得出康有为思想受到家庭出身和儒家思想影响;依据材料“ 游历香港,始读西学之书”“大购西书,精心研读,大讲西学”可得出受西方思想的影响;依据材料“ 中法战争期间,酝酿变法思想”可得出受到列强入侵的影响。
(2)依据材料“大购西书,精心研读,大讲西学”可得出精心研读西学;依据材料“著《新学伪经考》,宣传变法思想”可得出著书立说;依据材料“成立保国会,参与百日维新”可得出组织学会等组织;依据材料“创办《万国公报》”可得出创办报刊等。
(3)人生经历:依据第一部分材料信息从早年熟读经书、研究西学归纳;第二部分依据材料信息从宣传组织变法回答;依据材料“和张助发动复辟,拥立溥仪登基”可得出复辟帝制;认识:依据材料的信息和所学从人生的发展与时代变迁和社会发展联系密切以及人的思想变化会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迁而不断变化等分析回答。
6.经济不仅是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更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基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鸦片战争到甲午中日战争之间的半个世纪里,中国因条约而陆续开放的商埠积久渐多,其趋向由沿海入长江,由下游而上游,并逐步进入内陆腹地。这些埠口,在中国封闭的社会体系上戳开了大大小小的窟窿……通过这些窟窿,中国被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城乡社会的演变由此缓缓发生。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晚清财政收入结构表(部分)(单位:万两)
时间 农业税收入 工商杂税收入
数额 比重(%) 数额 比重(%)
1849年 3281 77 969 23
1885年 3071 40 3923 51
材料三:1895年7月,清政府发布上谕,确定了“以筹饷练兵为急务,以恤商惠工为本源”的基本经济政策。1896年2月,总理衙门奏请准各省设立商务局,以显示“恤商之诚”“行护商之政”。1898年,清政府颁布《振兴工艺给奖章程》,又设农工商总局。1899年,清政府令在沿海省份设立保商局,保护回国侨商。——摘编自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
(1)根据材料一,举例说明中国因条约而陆续开放的商埠“趋向由沿海入长江,由下游而上游,并逐步进入内陆腹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鸦片战争以后外国资本主义入侵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晚清财政收入结构发生的变化,并指出与这一变化有关的历史事件。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政府经济政策调整的历史背景及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回答,推动中国近代经济发生变化的因素有哪些?
【答案】
(1)举例说明:《南京条约》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马关条约》开放位于长江沿岸的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所开商埠在地理位置上呈现由沿海到内陆的趋势;影响:使中国沦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附庸,逐渐瓦解了中国传统的自然经济,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推动了中国经济的近代化。
(2)变化:农业税收入减少,工商杂税收入增加;工商杂税收入所占比重超过农业税收入;事件:洋务运动。
(3)历史背景: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战败,巨额战争赔款加剧财政危机;列强对华经济侵略加剧,清政府为维护经济利益,调整经济政策;变法维新运动的兴起;影响:有利于调动民间投资的热情,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促进了社会近代化;有利于挽回利权,抵御列强的经济侵略。
(4)列强入侵;政府推动;民间工商业的发展。
【解析】
(1)举例说明,根据材料“其趋向由沿海入长江,由下游而上游,并逐步进入内陆腹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42年被迫签订《南京条约》,规定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所开放的通商口岸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1895年被迫签订《马关条约》,规定要开放杭州、苏州、沙市、重庆为通商口岸,所开放的通商口岸逐渐深入内陆地区,体现了列强开放的商埠“趋向由沿海入长江,由下游而上游,并逐步进入内陆腹地”。影响,根据材料“通过这些窟窿,中国被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城乡社会的演变由此缓缓发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方列强通过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从中国获取众多的特权,掠夺中国原材料和市场,使中国沦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附庸,同时促使中国自然经济的瓦解,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这有利于推动我国经济近代化。
(2)变化,根据材料数据可知,1849-1885年,农业税从3281下降至3071,比重由77%下降至40%,工商杂税收入由969上升至3923,比重由23%上升至51%,说明这时期农业税收入减少,工商杂税收入增加;工商杂税收入所占比重超过农业税收入。事件,根据材料“1849-1885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60年代地主阶级洋务运动掀起了向西方学习先进技术的洋务运动,创办了一系列近代企业,这促使这时期工商杂税收入增加,并工商杂税收入所占比重超过农业税收入。
(3)背景,根据材料“1895年7月,清政府发布上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95年清政府被迫与日本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规定给日本赔偿2亿两白银,巨额战争赔款加剧财政危机,是这时期清政府经济政策调整的重要历史背景;根据材料“以显示‘恤商之诚’‘行护商之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午中日战争后西方帝国主义加强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清政府为维护经济利益,调整经济政策;根据材料“1898年,清政府颁布《振兴工艺给奖章程》,又设农工商总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面对19世纪末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了向西方学习制度的维新变法运动,他们主张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是这时期清政府调整经济政策的重要历史背景之一。影响,根据材料“以显示‘恤商之诚’‘行护商之政’”“1899年,清政府令在沿海省份设立保商局,保护回国侨商”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为赔偿巨额战争赔款和增加财政收入而调整经济政策,鼓励和维护工商业的发展,这有利于调动民间投资的热情,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推动了资产阶级的救亡图存运动;清政府经济政策调整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客观上促进了我国近代化进程,同时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抵制西方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4)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近代史上西方列强发动了侵略中国的一系列战争,中国战败并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促使中国沦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附庸,客观上逐渐瓦解了中国传统的自然经济,说明列强入侵推动中国近代经济发生变化;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和民族危机的严重,清政府调整了经济政策,说明政府政策推动近代中国经济变化;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他们掀起了创办企业的活动,这也促进近代中国经济的变化,说明民间工商业的发展也是推动中国近代经济发生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核心素养】第6课 戊戌变法 同步分层练习(原卷版+解析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