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2024年广东省汕头市中考模拟历史试题(答案)

2024 年初中学业水平模拟测试
历史科试题
说明:1. 满分为100分,考试用时为80分钟。
2. 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题上。
3. 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所选的选项涂黑。
1.史书《世本》中记载: “黄帝见百物,始穿井”。考古发现,距今约4000多年前,河南汤阴白营遗址中发现的井,以及洛阳矬李遗址的一口圆形水井,可知中原地区在距今四、五千年前,水井已比较普遍。这主要表明
A. 先民传说没有科学依据
B. 史书当中记载的历史准确无误
C. 考古发现有一定局限性
D. 考古发现可与文史资料相互参证
2.西周时期,政府在较大市场设司市,下设辨别货物真假的“胥师”,掌管物价的“贾师”,制发买卖契券的“质人”,来加强市场管理。这表明当时
A. 政府直接管理市场交易
B. 商业发展践行契约精神
C. 政府强调以农业为根本
D. 限制个体商户经商行为
3.秦始皇曾派几十万大军南征岭南,除去伤亡者以外,基本上都作为守边部队留驻岭南; 秦二世时,又将中原未嫁女或丧夫女子“万五千人”派往岭南,以便与留守士兵组成家庭,繁衍后代。这些举措
A. 旨在统一语言文字
B. 利于岭南地区开发
C. 便于强化君主专制
D. 使分封制彻底瓦解
4.从下面材料可得出,中国古代两个封建治世局面出现的共同点是
西汉文帝、景帝时期, 推行“轻徭薄赋”“与民休息”政策, 以政富民、以德化民, 维护稳定 唐太宗知人善任, 虚心纳谏;以农为本, 休养生息; 完善科举等
A. 实行仁政
B. 虚心纳谏
C. 以德化民
D. 重视科举
5.“食肉饮酪”是草原游牧民族的饮食特征。秦汉时期,中原地区鲜有饮酪者。但据《齐民要术》记载,北魏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已经出现了比较成熟的乳酪生产加工技术,民间饮酪风气兴起。这一变化说明
A. 北方民族交融进一步加深
B. 游牧民族的饮食习惯不断汉化
C. 中原畜牧业发展十分迅速
D. 《齐民要术》是北朝畜牧业专著
6.经过多年的征战兼并,曹操统一了北方; 孙权在江淮扩张势力,夺荆州、占岭南,统一了江南;刘备占益州,夺汉中,西和诸戎,南抚夷越,统一了巴蜀地区。这反映出当时
A. 战乱破坏社会经济
B. 分裂中孕育着统一
C. 民族交融趋势加强
D. 政权分立一直持续
7.“芒种收新麦,夏至快犁田……立秋种白菜,处暑摘新棉。白露要打枣,秋分种麦田。寒露收割罢,霜降把地翻。”这反映了二十四节气有利于
A. 推动水利建设
B. 丰富民俗活动
C. 反映气候变化
D. 指导农业生产
8.忽必烈统治时期,虽然依照中原王朝的统治方法,设立各种机构,推行汉法,但大量阻碍社会进步的蒙古旧制仍得以保留,并且统治集团内大多数人始终对汉族地区的典章制度、思想文化有比较深的隔膜。这一现象反映出,忽必烈统治时期
A. 政治体制学习中原王朝
B. 贵族集团的包容性强
C. 蒙古部落文明具有优势
D. 政权封建化困难重重
9.右图中的数据反映了清朝中期
A. 中国经济总量居世界首位
B. 人口增长使人地矛盾突出
C. 农业生产推动手工业发展
D. 农村地区出现工商业市镇
10.1853年,马克思在《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一文中强调:不管造成那些起义的社会原因是什么……这一次革命爆发的原因无疑的是英国用大炮把名为鸦片的那种麻醉剂强加于中国所引起的。这说明了
A. 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目标是反抗外来侵略
B. 义和团运动爆发的主要原因是列强的侵略
C. 辛亥革命的主旨是推翻帝国主义的统治
D. 鸦片战争是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重要推手
11.下面是徐中约所著《中国近代史》目录的部分内容。在第十三章 13.2中可以查阅到的史事最可能是
A. 左宗棠收复新疆
B. 北洋水师正式成军
C. 邓世昌壮烈殉国
D. 签订《马关条约》
12.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参议院行使立法权,临时大总统总揽政务,法官独立审判,不受上级官厅之干涉。上述规定
A. 体现了三权分立的民主原则
B. 强化了以民为本的治国理念
C. 标志着封建主义的彻底结束
D. 反映了驱除鞑虏的革命理想
13.下表为创办于1920年9月的上海外国语学社的授课教师情况表。该学社的创办
姓名 国籍 课程
库兹涅佐娃 苏俄 俄语
李达 中国 日语、十月革命与无产阶级斗争
陈望道 中国 马列主义课
俞秀松 中国 马克思主义和政治理论课
A. 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
B. 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 深化了中苏两国的外交关系
D. 进一步传播了马克思主义
14.1928年4月,朱德、陈毅率领的湘南起义军与毛泽东领导的井冈山地区的武装力量实现了历史性的大会师,使井冈山根据地的武装力量增加了10倍; 同时,朱部的到来,也充实了井冈山的干部实力。这说明井冈山会师
A. 保存了党的基干力量
B. 是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
C. 壮大了根据地的实力
D. 开创了“工农武装割据”局面
15.1938年,武汉各种抗日组织、抗日团体纷纷建立,抗日救亡报刊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抗日宣传、募捐、劳军等一系列救亡活动空前高涨, “保卫大武汉”成了全体中国人响亮的口号。据此可知,抗日战争
A. 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B. 进入了战略反攻阶段
C. 激发了民众的爱国热情
D. 正面战场取得重大战果
16.1945年8月28日,毛泽东到达重庆当晚就收到一封由多人签名的致敬信。信中说: “我们过去所听到的对中国共产党的一切诬词和误解,完全粉碎了。毛先生来渝,证明了中国共产党为和平、团结与民主而奋斗的诚意和决心。”据此可知,毛泽东赴重庆谈判
A. 得到了各民主党派广泛支持
B:使中国共产党掌握历史主动权
C. 为和平统一奠定了政治基础
D. 顺应民众追求和平民主的呼声
17.下表为1913 年和1920年中国纺织、食品等工业部门的发展状况。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时间 工厂数(个) 资本额(万元) 工人数(万人)
1913年 698 33 082 约27
1920年 1 759 50 062 约55
A. 自然经济走向解体
B. 民族工业发展迅速
C. 工人阶级力量壮大
D. 重工业的基础薄弱
18.如图是1954年创作的歌曲《在祖国和平的土地上》,其创作的背景是
我们工人劳动最热情, 生产记录日日新。农民已经组织起来, 年年都是好收成……我们热爱和平, 从不侵略别人, 也不准侵略者, 破坏人类安宁……
A. “一五计划”提前完成
B. 农民全部加入农业合作社
C. 新生的人民政权得到巩固
D. 社会主义制度已基本确立
19.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等的开放率先在所有制形式、市场化取向、企业制度等诸多领域突破了旧日体制,为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宝贵经验; 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开展又为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化创造了有利的条件。由此可见
A. 中国的开放先于经济体制改革
B. 开放是我国当下经济发展的唯一动力
C. 改革是我国复兴的根本出路
D. 改革和开放相辅相成
20.“如果没有中国的参与,联合国中的诸多亚洲问题就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 联合国只有在中国的参与下,才能顺利地实现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目的。”据此可知,中国重返联合国
A. 扩大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
B. 提升了发展中国家的地位
C. 改变了美苏冷战两极格局
D. 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21.以下示意图是根据上海一个普通家庭的账本制作的,从一个视角反映了当代中国百姓生活的变迁。促使这一变迁的主要原因是
A. 社会经济迅速发展
B. 生活方式的变化
C. 消费结构不断优化
D. 城市化进程加速
22.“古代人们把不理解的事物视为神意,法律也披上了神的外衣,如《汉谟拉比法典》中称其条文为太阳神之意。但罗马的法律很早就从宗教中分离出来了,如《十二铜表法》就是十人立法委员会制定的,根本未称是神意 当理论与实际发生矛盾和冲突时,罗马法总是致力于满足后者的需要。”罗马法形成这种特点的主要原因是
A. 重实际应用而不只专注理论
B. 罗马法深受基督教的影响
C. 为了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D. 早期东西方文明不同特色
23.阿拉伯文化既有古代东方文化的韵味,又有西方文化的气质,可被视作东西方文化的综合与创新。这反映了阿拉伯文化
A. 对西欧影响深远
B. 摆脱了教会的控制
C. 兼收并蓄的特点
D. 孕育了近代的曙光
24.有专家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是沿着纵横两条轨道发展的,纵的轨道是社会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社会形态的继承、更新和交替,横的线索是各地区、各民族由闭塞、隔绝、分散到开放、交流和统一的发展。哥伦布的历史功绩不在前者而在后者”他意在强调哥伦布的历史功绩是促进了
A. 亚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B. 非洲社会的迅速转型
C. 美洲封建制度的解体
D. 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25.明治维新时,《教学大旨》载:“维新伊始,先破陋习,持广求知识于世界之卓见,一时取西洋之所长,虽奏耳目一新之效,其流弊为轻仁义忠孝,徒以洋风是竞……是故自今而后,应基于祖宗训典……”由此可知,明治维新的特点是
A. 照搬西方的文明
B. 完全自主地创新
C. 学习西方但立足于国情
D. 借鉴最先进文明
26.右图所示为1876—1970年美国能源消费占比的变化。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石油消费结构的变化促使内燃机发明
B. 石油消费占比在 1910年最高
C. 能源消费变化与第二次工业革命有关
D. 煤炭的消费占比一直处于高峰
27.有学者指出,从全球视角来看,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洲霸权开始削弱,表现在三个方面:经济衰落、政治危机和对殖民地的控制日益减弱。该学者旨在说明一战
A. 爆发的原因
B. 复杂的进程
C. 战争的性质
D. 深远的影响
28.经济大危机发生后,罗斯福从 1933年开始,进行了美国历史上史无前例的政府主导的改革项目,他把联邦政府的角色转变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参与者,采取了规划、支出、干预,甚至尝试公有制等措施。从材料中可知,这些措施
A. 增强了联邦政府的权力
B. 改变了美国的国家性质
C. 美国走法西斯道路
D. 受到社会主义国家影响
29.史论结合是历史学习中要遵循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如表史实和结论对应错误的是
史实 结论
A 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美苏战时同盟关系破裂, 冷战开始。
B 马歇尔计划 西欧国家经济复苏。
c 德国被美苏英法分区占领 欧洲冷战对峙的局面基本形成。
D 北约和华约成立 两极格局正式形成, 把美苏冷战推向高潮。
A. A
B. B
C. C
D. D
30.有观点认为:“21世纪全球将出现‘大国群体体系’:美国支配下的北美、一体化的欧洲、日本和中国居突出地位的东亚、印度称雄的南亚、横跨北非和中东的新月形地带,其中北美、欧洲、东亚三大群体将起决定性作用。”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世界多极化趋势日趋明显
B. 大国群体体系消除了各国矛盾
C. 国际政治新秩序已经建立
D. 世界政治格局出现新三足鼎立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 31小题14分, 32小题14分, 33 小题12分, 共40分)
31.(14分)2022版初中历史新课标,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作为重要目标。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唯物史观】材料一 由于夏商西周朝代的共主与各诸侯国都是作为相对独立的政治行为并列存在的,使得该时期的大一统主要体现在土地、民心层面,而秦统一六国则最终实现了制度层面的天下大一统。在此过程中,在经历过战争重重洗礼后实现了制度层面上从统一礼仪向建立秦朝中央集权的飞跃。
——黄朴民《从分裂到统一》
【史料实证】材料二
史料 “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左传》 都省握天下之机,十省分天下之治。 《至正集》
制度 A 三省六部制 B
朝代 西周 隋朝 元朝
影响 确立了周王权威,开发了边远地区 改善并加强了中央集权 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封建统治;有利于协调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历史解释】材料三 中国在 11世纪至 13世纪发生了根本的社会变化。首先,文官政治取代唐朝的以地方藩镇为代表的军人政治。受到儒家教育的文人担任政府高级行政官员。其次,宋代的农业文明、城市文明和物质文明方面都取得很大成就。
——摘自库恩《宋代文化史》
【家国情怀】材料四 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是几千年的历史过程所形成的……在这个过程中,主流是由众多分散孤立的民族单位,经过民族融合形成一个多元统一体。中华民族这个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还有它的特色:汉族构成起着凝聚和联系作用的网络,奠定了以这个疆域内许多民族联合成的不可分割的统一体的基础。
——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先秦至秦朝时期“大一统”内容的变化。 (4分)
(2)根据所学,写出材料二表中A、B代表的政治制度名称。 (2分)
(3)结合所学,指出材料三中“文官政治取代唐朝的以地方藩镇为代表的军人政治”与宋朝哪一政策有关,并列举史实简述“宋代发生了根本的社会变化”。 (6分)
(4)根据材料四,谈谈你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内涵的理解 (2分)
32.(14分)某校历史社团准备以“看电影,学历史”为主题开展项目化学习活动,请你参与任务,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北方控诉丧尽天良的南方奴隶主把黑奴像牲畜一样拍卖,南方则痛斥唯利是图的北方资本家迫使童工每天工作16小时; 北方废奴派要求立即废除奴隶制,南方威胁要脱离联邦; 北方认为脱离联邦就意味着叛乱和内战,南方声称“另立中央”相当于反抗暴政的第二次独立战争。
——摘自佳音《乱世佳人:那些随风飘逝的战争与爱情》
材料二
电影 《西线无战事》 《血战钢锯岭》 《长津湖》
剧情简介 以第一次世界 大战中西面战线为 历史背景, 讲述了 主人公和同学在持 续四年的战争里, 目睹了可怕的伤亡 以及战争对人类肉 体和心灵的摧残。 在1942年的太平 洋战场上, 军医戴斯 蒙德·道斯坚守信仰 及原则, 无惧枪林弹 雨和凶残的日军, 把 75名受伤战友最终运 送至安全之地, 使其 得以生还。 讲述了在极寒 严酷环境下,中国 人民志愿军凭着钢 铁意志和英勇无畏 的战斗精神, 扭转 战场态势, 为长津 湖战役胜利作出重 要贡献的故事。
(1)结合所学知识,简要介绍材料一电影所讲述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4分)
(2)历史社团成员在观看完材料二电影后,撰写了以下两条影评。请你从中任选其一,并结合相关史实进行论述。(10分。要求:史实正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影评一: 两次世界大战是人类社会深重的灾难。 影评二: 平凡的英雄, 打出了新中国的国威。
33.(12分)科技改变人类社会,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变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这次革命可以使人们乘坐轮船以更快的速度跨越海洋,乘坐火车进行长途旅行,还为生活在欧美地区成百上千万的人带去了高质量的服装、各种家居用品和娱乐活动。在此之前,这些是他们不敢想的。
——摘编自[英]安德鲁·玛尔《世界史》
材料二 1840年,正值以英国为中心的技术革命结束不久,故中国的大门可以认为是新技术这一重锤砸开的……就在中国人模仿这些技术达到高潮的时候,西方正酝酿着又一次技术革命……
——摘自杨德才主编《20世纪中国科学技术史稿》
材料三 电的发明和应用,打开了解放生产力的大门,开辟了一个新的时代。与第一次技术革命截然不同,第二次技术革命完全是在近代科学理论直接指导下兴起和发展起来的。科学通过先进的技术直接转化为强大的生产力,从而为工业开辟空前广阔的领域和提供空前的发展速度。
——摘编自王斯德《世界通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这次革命”使人们的生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砸开“中国的大门”这一历史事件对中国社会性质有何影响 “中国人模仿这些技术”指的是什么历史事件 (4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第二次技术革命与第一次技术革命相比有什么显著特点 (2分)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谈谈你对科技改变人类社会的看法。(2分)
2024 年广东省初中学业水平模拟测试
历史答案
一、选择题
1-5 DABAA 6-10BDDBD 11-15AADCC
16-20 DBCDD 21-25 AACDC 26-30 CDACA
二、非选择题
31.(1)大一统的内涵从土地、民心层面转变为制度层面; 制度层面从统一礼仪向建立中央集权飞跃。(两点,4分)
(2)A: 分封制; B: 行省制度 (2分)
(3)政策:重文轻武政策。(2分) 科举制得到完善,文官政治取代军人政治;君主专制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 城市中的商业活动突破时空限制; 世俗文化兴起,市民阶层逐渐形成;海外贸易繁荣,政府设置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市舶司进行管理; 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答出两点即可,4分)
(4)中华民族是几千年的历史过程所形成的自觉的民族实体; 主流是由众多分散孤立的民族单位,经过民族融合形成一个多元统一体; 汉族构成起着凝聚和联系作用的网络。(任答一点得2分)
32.(1)美国南北方不同经济类型的发展,加剧了南北矛盾; 奴隶制的存废问题成为南北方矛盾的焦点; 南北方矛盾不断激化,美国陷入国家分裂的危机之中。(一点2分,任答两点得4分)
(2)【示例】选择:影评一
论述:第一次世界大战使全球约15亿人卷入战争,超过当时世界总人口数的一半; 战争造成大量人员伤亡。据统计,参战各国的死伤人数超过3000万,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了深重的灾难。第二次世界大战给各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如南京大屠杀和美国在日本投放原子弹等,导致无数的无辜平民死于战争。
结论:两次世界大战都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因此,我们要珍爱和平,反对战争。(10分)
33.(1) 变化:①乘坐轮船、火车进行长途旅行(或出现了火车、轮船等新式交通工具; 或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②出现了高质量的服装、家居用品,丰富的娱乐活动(或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或改善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一点2分, 4分)
(2) 影响: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或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分)
历史事件:洋务运动 (2分)
(3) 显著特点: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或完全是在近代科学理论直接指导下兴起和发展起来; 或科学研究同工业生产紧密结合,亦可给分)(2分)
(4) 看法:科技是一把双刃剑,既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也不可避免的带来了诸如环境破坏、两极分化等社会问题。(2分)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2024年广东省汕头市中考模拟历史试题(答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