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市第二中学2022-2023学年度高三下学期期中考试卷(历史)
考试时间:75分钟 满分:100分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共48分)
1.(本题3分)《管子 牧民》中提出,“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民恶忧劳,我佚乐之;民恶贫贱,我富贵之;民恶危坠,我存安之;民恶灭绝,我生育之。”这表明中华传统文化
A.重视以人为本 B.推崇天下为公
C.追求家国情怀 D.主张和而不同
2.(本题3分)唐朝《杂令》规定,家庭财产须由家长作主,如不经家长授权或同意,其子孙弟侄对其财产私自进行任何变更都是非法的,要受到法律制裁。据此可知唐朝( )
A.财产继承和分配的宗法观念浓厚 B.政府可任意剥夺私人财产
C.在法律上不承认财产私人所有权 D.注重维护人的价值和尊严
3.(本题3分)2014年,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宣布,中国大运河项目入选《世界遗产名录》。这条大运河距今已有2500多年历史,下列关于大运河发展历程的说法正确的有( )
①春秋时期吴王夫差开凿了邗沟 ②隋朝大运河首次南北贯通
③元朝重新开通的大运河延长了航程 ④大运河促进了沿岸城市的发展
A.①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4.(本题3分)阅读《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发展演变简表》,不能从中得出的结论是( )
时期 录取数量或方式 考试内容 考试程序
唐朝 进士录取率只有百分之一二 诗赋、儒家经典、法律、算学等 武则天时初设殿试,但未形成定制
宋朝 录取名额大为增加 儒家经典为主,儒家经典可依据多种注疏 考试分解试、省试、殿试三级;殿试成为定制,
()
录取权由皇帝直接掌握
明朝 开始实行“南北榜”,会试学子按南方55%、北方35%、其他地方10%分别录取出贡生后,再统一参加殿试 命题范围只限于“四书”“五经”,考生对题目的解释,只能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 士人需先入地方学校为生员或入国子监为监生,再通过乡试、会试、殿试而入仕
A.考试类型分为常科制科和恩科 B.录取名额增加并合理分配名额
C.考试内容和作答趋于保守单一 D.考试程序逐步规范化制度化
5.(本题3分)唐代之前,出于远距离运粮成本的考虑,商人们奉行“千里不贩籴”的行规。至北宋,“富商大贾,自江淮贱市粳稻,转至京师,坐邀厚利”,并涌现出定陶等一批商业重镇(见下图)。据此可知,北宋时期( )
A.区域经济繁荣促进地域性商帮兴起 B.抑商政策废驰影响商人的社会地位
C.水运交通发展推动长途贩运的兴盛 D.城市商业繁荣导致经济重心的南移
6.(本题3分)下列几种瓷器按出现的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青花瓷②青瓷③白瓷④珐琅彩
A.①②③④ B.②①④③ C.②③①④ D.①②④③
7.(本题3分)为实现“自强”,左宗棠强调“仿造轮船,以夺彼族之所恃”,并提出采取机器生产、设艺局、聘洋员等措施;李鸿章则认为,学习外国“制器”,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师其法”就必须“采西学”。这表明洋务派
A.在学习西方上存在严重分歧 B.对实现国家富强的认识不断深入
C.已突破学习西方器物的局限 D.找到了实现国家富强的根本出路
8.(本题3分)1927年6月30日,有外国驻上海领事报告说:“近期在上海,每天都有新的受害者被捕,都在捐献了不同数目的现金之后获得释放,这是对有产阶层的恐怖统治。”
这表明当时
A.北洋军阀统治残暴
B.西方阻碍民族企业发展
C.三民主义思潮流行
D.南京政府统治秩序尚不稳定
9.(本题3分)有一研究中国革命史的外国专家指出,“这是国民党比什么都害怕的事,它知道这是共产党唯一的秘密武器……它比任何新式武器都能更有效地给当前的蒋政权以致命的打击,因为它使主要由农民组成的国民党军的士气日渐低落。”该学者研究的是
A.土地革命 B.减租减息政策 C.土地改革 D.刘邓挺进大别山
10.(本题3分)美国国务卿杜勒斯在1954年底称:“中共可能会把会议当作宣传场所,可能会制造出一种共产党和非共产党的亚洲和非洲国家团结的表象,以及亚洲和非洲的非共产党国家与西方不在一个阵营的表象。”与材料相关的史实是
A.美国阻挠中国在联合国会议发挥作用 B.中国借助此会宣传独立自主和平外交
C.发展中国家团结起来召开了亚非会议 D.西方实现了扭转万隆会议议题的企图
11.(本题3分)巴比伦的人口从早期开始便是由不同种族组成,通过制定《汉谟拉比法典》,过去所有的部落习俗差不多都消失了,法典成了国家的法律。由此可见,这部法典
A.维护了奴隶主的利益和权威 B.建立起完善的官僚体系
C.有利于促进国家统一与稳定 D.成为世界上最早的法典
12.(本题3分)中世纪早期,欧洲王权与教会冲突时,国王拒绝承认其权力来自教会,而是直接来自上帝。然而,中世纪后期的神学家越来越强调王权源自社会共同体和民族共同体。这一转变( )
A.促进了欧洲民族国家形成 B.摆脱了教会对世俗事务的干预
C.导致了地方领主走向衰落 D.削弱了国王凝聚民族情感力量
13.(本题3分)1834年,英国政府出台了“新济贫法”,规定贫民只有进入“济贫院”后,方可获得实物救济,而“济贫院”实际上是“劳动院”,是“另一个工厂”,这里工作繁重,待遇低下,食物很差,居住也十分拥挤,穷人除非万不得已,不会请求救济。这表明英国政府
A.借此维护庞大的自由劳动力市场 B.是为了阻止贫困人口的无序流动
C.克服旧济贫法中滥施救济的弊端 D.用立法权维护商业资产阶级利益
14.(本题3分)“理性化”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下列中外思想家的观点能促进人类理性化的有:
①荀子—“制天命而用之”
②康德—“人非他人的工具”
③普罗塔戈哥拉—“人是万物的尺度”
④董仲舒—“灾者,天之谴也,异者,天之威也”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15.(本题3分)丘吉尔曾说:“他(指斯大林)接过的是一个扶木犁的穷国,他留下的是一个拥有核武器的强国"丘吉尔所肯定的斯大林的功绩主要在于
A.工业和军事方面 B.政治和经济方面 C.综合国力方面 D.反法西斯战争方面
16.(本题3分)20世纪50年代初,法德两国进行了西欧国家自主联合,争取在美苏之外成为“第三种力量"的首次实际性的尝试。这次“尝试”旨在( )
A.促使西欧摆脱美国的控制 B.消除西欧各国间的矛盾
C.打破欧洲国家间封闭状态 D.提高西欧的国际影响力
二、材料分析题(共28分)
17.(本题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反帝始终是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但是出于种种考虑,在实践中却一直不得不对列强委曲求全,对于列强获得的一系列特权,他早期也予以默认。他这样做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巩固共和主义事业,使本民族获得他族的平等对待。遗憾的是,素以“民主”“共和”标榜的西方列强,对于孙中山的事业一直保持冷漠,有时甚至是敌视。在1923年“关余”事件中,列强甚至采用武力威胁孙中山的南方政府,这使他无比绝望和愤怒。也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孙中山断然抛弃了从前的温和民族主义对外政策,走上了激进民族主义之路,最终找到了国际上真正“平等待我”之民族一苏俄,这可以说是他一生中最大的一次思想转变,也可以说他的民族主义思想已经发展到了比较成熟的阶段。
——摘编自高艳萍《略论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的发展》
材料二 毛泽东不仅仅从民族实体的层面继承了儒家思想中的传统民族观,更重要的是从本质上将“中华民族”这一概念所包含的“民族共同意识”也完全继承并发扬光大。在新中国成立以前,毛泽东始终秉持着“中国共产党人必须将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结合起来……爱国主义就是国际主义在民族解放战争中的实施”的理念,而到了建国后特别是1966年苏共二十三大召开后,中苏两党两国关系发生根本性转变,毛泽东由起初接受中苏合作转变为
后来坚决反对将苏联共产党的决议绝对化和普遍化,提倡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的同志了解中国的情况,强调了中华民族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独立性和主体性。此后在处理中美建交及中日邦交正常化等与世界的关系问题上,也继续坚持和发展这一原则,对于处理现今所遇到的国际关系问题和国内民族问题依然具有极大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摘编自刘晓龙《试论毛泽东的民族主义思想及其超越》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的转变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毛泽东民族主义思想的特点。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近现代民族主义思想演变的启示。
18.(本题14分)对外贸易状况,与国家的政治经济政策和对外关系密切相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正德九年(1514年),广东布政司参议惊呼“近许官府抽分,公为贸易,遂使奸民数千,驾造巨舶,私置兵器,纵横海上”。
16世纪,葡萄牙、西班牙、荷兰等国殖民者先后窥探、染指中国市场,争相将中国的瓷器和丝绸遍销其本土和殖民地,以牟取暴利。……世界市场对江南丝、丝织品和布匹等商品的大量需求,极大地刺激了江南地区商品生产和商业贸易的发展,从而推动了市镇商业化的进程。
——摘编自邱树森、陈振江《新编中国通史》
材料二19世纪40年代,英国大幅度降低了关税,同时与法国等国家签署了减免关税的双边协议。……德意志经济学家李斯特……认为一个国家要从农业社会成功地向工业社会过渡,必须采用贸易保护。……美、德在19世纪中后期都实行了较高的关税政策,贸易保护对两国经济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民族国家与世界经济》
材料三1930~1932年,由美国开始,各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大幅度提高进口商品的关税,或实行商品输入限额制度。……1929年至1931年间,日本对外贸易减少了近50%。美国向欧洲出口总值1929年为23.41亿美元,1932年下降为7.84亿美元。
日本军界人士说,……应征服一个使日本能自给自足、在经济上不依赖世界其它地区的帝国。……英国可得到印度和澳大利亚的原料,美国可以得到加拿大和南美洲的资源。但是在日本,粮食供应和原料同人口相比在减少。如果我们只希望发展贸易,最终将被打败。……最后,我们将一无所获。
——据(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等整编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简述16世纪初明朝时期海外贸易迅速发展的原因及其影响。
(2)材料二表明,英国和美、德分别实行了什么贸易政策?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它们实施不同贸易政策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各国对外贸易政策产生的影响。材料反映出日本提出了怎样的对外政策目标?为此,日本在30年代采取了哪些重大军事行动?
三、论述题(共24分)
19.(本题12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振兴中华”这一口号源自于孙中山1894年11月为兴中会起草的章程。孙中山指出:“方今强邻环列,虎视鹰瞬……蚕食鲸吞,已效尤于接踵;瓜分豆制,实堪虑于目前”“亟拯斯民于水火,切扶大厦之将颂”,郑重空告“本会之设,专为联络中外有志华人,讲求富强之学,以振兴中华、维持国体起见。”1938年6月1日,东北抗日联军第1路军总司令兼政委杨靖宇创作了著名的《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军歌》,歌词中写道:“一切的抗日民众快奋起……英勇的同志们前进吧,打出去日本强盗,推翻“满洲国”,进行民族革命正义的战争,完成那民族解放运动。”1940年2月,杨靖宇壮烈牺牲。
1950年初,华罗庚毅然放弃了美国伊利诺斯大学终身教授的职位和优渥生活,克服重重团难四到刚刚诞生的新中国。他为中国数学的发展作出了无与伦比的贡献,被誉为“中国现代数学之父”。回国途中,他发表《致中国全体留美学生的公开信》:为了抉择真理,为了
国家民族,为了为人民服务,我们应当回去……为我们伟大的祖国的建设和发展奋斗。
1981年3月,北大学生喊出了“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口号,这一直白却饱含力量的口号传遍大江南北,成为80年代激励中国人奋发困强的磅碍精神力量,在城镇,在乡村,不少商店、工厂以“振兴”“振华”命名,在历次国庆游行的队伍中,“振兴中华”也是最响亮的口号之一。
根据材料,谈谈你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历史命题的理解。(要求表述成文,持论有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20.(本题12分)世界文明具有多样性、东西方文明交相辉映,形成璀璨的世界文化。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一切生命有机体都需要新陈代谢,否则生命就会停止。文明也是一样,如果长期自我封闭,必将走向衰落。交流互鉴是文明发展的本质要求。只有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取长补短,才能保持旺盛生命活力。文明交流互鉴应该是对等的、平等的,应该是多元的、多向的,而不应该是强制的、强迫的,不应该是单一的、单向的。我们应该以海纳百川的宽广胸怀打破文化交往的壁垒,以兼收并蓄的态度汲取其他文明的养分,促进亚洲文明在交流互鉴中共同前进。
——习近平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
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人类文明的交流”展开论述。(要求:题目自拟,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A A B A C C B D C B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C A A A A D
1.A
【详解】材料主旨认为国家治理关键在民心,要顺民心,要富民,这体现了以民为本、以人为本的文化传统,A项正确;天下为公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家国情怀、和而不同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C、D项。故选A项。
2.A
【详解】根据材料“家庭财产须由家长作主”、“私自进行任何变更都是非法的”可以看出唐朝财产继承和分配的宗法观念浓厚,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财产继承和分配的宗法观念浓厚,政府可任意剥夺私人财产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财产继承和分配的宗法观念浓厚,不是强调在法律上不承认财产私人所有权,C项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材料中的规定是在保护家长的权威,而非人的价值和尊严,排除D项。故选A项。
3.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据材料可知,关于大运河发展历程,春秋时期吴王夫差开凿了邗沟,隋朝大运河首次实现南北贯通,大运河促进了沿岸城市的发展,综上所述,①②④符合题意,B项正确;元朝时期重新开通大运河,缩短了大运河的航程,而非延长,③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C项和D项。故选B项。
4.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反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宋、明(中国)。据本题材料可知唐、宋、明三代关于科举考试的资料中,都没有提到关于常科和恩科的这个分类,所以,考试类型分为常科制科和恩科是不能从中得出结论的,A项正确;从唐的“百分之一二”再到宋的“录取名额大为增加”再到明的分南北榜按比例录取考生,正是录取名额增加并合理分配名额的表现,排除B项;从唐的“诗赋、儒家经典、法律、算学等”到宋的“儒家经典为主,儒家经典可依据多种注疏”再到明的“命题范围只限于“四书”“五经”,考生对题目的解释,只能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可知,考试的内容和作答趋于保守单一,排除C项;从唐的“未形成定制”到宋的“考试分解试、省
试、殿试三级;殿试成为定制”再到明的“士人需先入地方学校为生员或入国子监为监生,再通过乡试、会试、殿试而入仕”可见,考试程序逐步规范化制度化,排除D项。故选A项。
5.C
【详解】隋朝修建大运河,沟通了南北,因此在宋代,商人远距离贩运粮食的现象增多,而且在大运河延安出现了商业重镇,这说明水运交通发展推动长途贩运的兴盛,C项正确;商帮出现是在明清,排除A项;材料并不能反映出商人的社会地位,排除B项;D项颠倒了因果关系,排除D项。故选C项。
6.C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青花瓷是元代的创新,青瓷形成始于东汉时期,白瓷产生于南北朝时期,珐琅瓷直到清代才产生,这些瓷器出现的先后顺序为②③①④,C选项正确;其他排序均存在时间顺序的错误,ABD三选项不符合题意。
7.B
【详解】据题意可知,洋务派从简单的仿制西方的机器到开始主张学习西方的技术,是对西方学习深入的表现,也表明洋务派对实现国家富强的认识不断深入,B项正确;李鸿章的观点是对左宗棠主张的 深化,并不是严重分歧,排除A项;洋务派并没有突破学习西方器物的局限,排除C项;洋务派没有找到实现国家富强的根本出路,排除D项。故选B项。
8.D
【详解】“都在捐献了不同数目的现金之后获得释放,这是对有产阶层的恐怖统治”说明当时南京的社会治安比较混乱,凸显出南京政府统治秩序的不稳定,故D正确;北洋军阀已经统治结束,故A错误;民族工业发展不符合材料信息,故B错误;三民主义与材料信息显然不符,故D错误。
9.C
【详解】考查解放战争。这里所说的"致命的打击”显然是指国统区农民向往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从而动摇了蒋介石统治的重要支柱——军队的士气,故选C项;A,B两项分别发生在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和抗战时期,与材料主旨及时间皆不符,排除;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是解放战争转折的标志,但不会直接引发国民党军队中农民士兵的士气低落,排除D项。
10.B
【详解】根据“中共可能会把会议当作宣传场所,可能会制造出一种共产党和非共产党的亚洲和非洲国家团结的表象,以及亚洲和非洲的非共产党国家与西方不在一个阵营的表象”并结合材料的时间可得出这次会议是日内瓦会议,美国所说的是中国借助此会宣传独立自主和
平外交,B项正确;材料中的不是联合国大会,排除A项;C项是万隆会议,排除;D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故选B项。
11.C
【详解】由材料“通过制定《汉谟拉比法典》,过去所有的部落习俗差不多都消失了,法典成了国家的法律”可知,《汉谟拉比法典》不仅起到了维护统治的作用,而且加快了不同种族的交融,促进了国家的统一与稳定,C项正确;《汉谟拉比法典》维护了奴隶主的利益和权威,但不是材料主旨所强调的内容,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古巴比伦王国官僚体系的建立情况,排除B项;材料内容并未体现《汉谟拉比法典》的历史地位,排除D项。故选C项。
【点睛】
12.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古欧洲。根据材料可知,中古欧洲对王权来源的认识由上帝到社会共同体和民族共同体的变化,这有助于欧洲国家认同、民族认同观念的形成,A项正确;“摆脱了教会对世俗事务干预”的说法与题干及史实不符,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封君封臣制下地方领主走向衰落的相关信息,排除C项;题干强调王权源自社会共同体和民族共同体,这增强了国王凝聚民族情感力量,排除D项。故选A项。
13.A
【详解】根据材料提取有效信息:1834、英国、“另一个工厂”可知材料涉及的历史事件为工业革命,十九世纪三十年代刚好是工业革命的尾声,政府出台新济贫法的有利于给工厂提供更多劳动力,故A正确;新济贫法与人口流动无关,故B错误;通过材料无法得知旧济贫法的内容,无法形成对比,故C排除;材料涉及的是英国的工业资产阶级,故D排除。
14.A
【详解】根据选项和所学知识可知,荀子是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主张“制天命而用之”,肯定个体主观能动性的作用,①正确;康德是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提出“人非他人的工具”的理性精神,②正确;普罗塔戈哥拉是古希腊智者学派的代表人物,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肯定人的价值,③正确;④董仲舒的天人感应不能体现理性精神,排除。所以排除BCD,选A。
15.A
【详解】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拥有“核武器”的强国既是反映工业方面的功绩,也是反映军事方面的功绩,而不是其
他方面的功绩,所以丘吉尔所肯定的斯大林的功绩主要在于工业和军事方面,所以本题答案就是A。
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斯大林模式” 斯大林的功绩
16.D
【详解】根据材料“……法德两国进行了西欧国家自主联合,争取……成为‘第三种力量’的首次实际性的尝试”及所学可知,材料反映了法德走向联合。目的在于促进欧洲经济政治的发展,提升欧洲在国际上的政治和经济地位,提高西欧的国际影响力,D项正确;20世纪50年代初促使西欧摆脱美国的控制,表述不准确,排除A项;消除各国间的矛盾,表述太绝对,排除B项;打破欧洲国家间封闭状态,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项。故选D项。
【点睛】
17.(1)转变:由温和民族主义对外政策转向激进,寻求世界上平等待我之民族。
原因:维护并巩固辛亥革命成果;孙中山对西方列强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西方列强对中国民主革命的阻挠和破坏;辛亥革命后一系列维护民主共和斗争的失败;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鼓舞;苏俄和中国共产党对孙中山的帮助和支持。
(2)特点:继承性;时代性(与时俱进,与中国革命形势变化紧密结合;对当今形势仍具现实意义);实践性。
(3)启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与列强讲民族平等是不可能实现的;民族平等是建立在国家独立、领土主权完整的基础上的,是建立在国家实力强大的基础上的;在任何时候,捍卫民族独立与尊严、维护民族国家利益都是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
【详解】(1)转变:根据“在这种情况下,孙中山断然抛弃了从前的温和民族主义对外政策,走上了激进民族主义之路,最终找到了国际上真正‘平等待我’之民族一苏俄”得出是由温和民族主义对外政策转向激进,寻求世界上平等待我之民族。原因:根据“他这样做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巩固共和主义事业,使本民族获得他族的平等对待。遗憾的是,素以‘民主’‘共和’标榜的西方列强,对于孙中山的事业一直保持冷漠,有时甚至是敌视”得出维护并巩固辛亥革命成果;孙中山对西方列强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根据“列强甚至采用武力威胁孙中山的南方政府,这使他无比绝望和愤怒”得出西方列强对中国民主革命的阻挠和破坏;辛亥革命后一系列维护民主共和斗争的失败;结合所学内容可得出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鼓舞;苏俄和中国共产党对孙中山的帮助和支持。
(2)特点根据“毛泽东不仅仅从民族实体的层面继承了儒家思想中的传统民族观,更重要的
是从本质上将“中华民族”这一概念所包含的‘民族共同意识’也完全继承并发扬光大”得出继承性;根据“提倡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的同志了解中国的情况,强调了中华民族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独立性和主体性”得出要与时俱进,与中国革命形势变化紧密结合;对当今形势仍具现实意义;根据“对于处理现今所遇到的国际关系问题和国内民族问题依然具有极大的借鉴和指导意义”得出实践性。
(3)本题为开放性试题,没有固定答案。综合材料内容并结合所学进行作答,言之有理即可。如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与列强讲民族平等是不可能实现的;民族平等是建立在国家独立、领土主权完整的基础上的,是建立在国家实力强大的基础上的;在任何时候,捍卫民族独立与尊严、维护民族国家利益都是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
18.(1)原因和影响:官府实行抽分制,放宽了海禁政策;新航路开辟,打破了世界各地的隔绝状态。(或答“殖民者冲破明政府的海禁,竞相与中国商人进行贸易。”)极大地刺激了江南地区商品生产和商业贸易的发展,从而推动了城市的发展;导致一些手工业部门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2)政策:英国实行自由贸易政策;美、德实行贸易保护政策。
原因:19世纪中期,英国成为世界工厂,自由贸易政策对英国发展经济更为有利;美、德实行贸易保护政策,有利于保护相对落后的本国工业。
(3)影响:各国的贸易保护,恶化了外贸环境,贸易量减少,进一步加剧了经济危机;各国之间的矛盾和斗争日益加剧,国际局势不断紧张。
目标:不应只希望发展贸易,更要征服一个使日本能自给自足、在经济上不依赖世界其它地区的帝国,即征服中国。
军事行动: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三省;发动七七事变,开始全面侵华。(每点,。其它符合题意的史实可酌情给分)
【详解】试题分析:(1)此题也是材料比较长,需要认真的多读材料,从材料中找到完整的信息。从材料“近许官府抽分,公为贸易,遂使奸民数千,驾造巨舶,私置兵器,纵横海上”分析明代对外贸易繁荣的原因。此外,外部世界的因素如新航路在这一时期已经开辟,西欧国家通向东方的道路更加畅通。中外贸易的发展,使中国的商品经济得到很大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在这一时期出现。(2)从材料二可以看出英国与法国等国家签署了减免关税的双边协议,而美、德在19世纪中后期都实行了较高的关税政策,实行贸易保护政策。原因要从二者工业革命的成就和工业能力等及哦啊多进行分析。(3)29—33年经济危机期间,各国纷纷实行贸易保护政策,这在很大程度上恶化了国际贸易的环境,使经济危机迟迟得不到解
决。从材料“应征服一个使日本能自给自足、在经济上不依赖世界其它地区的帝国”可以看出日本的对外政策。日本三十年代的对外行动可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回答。
考点: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明朝对外政策;工业革命·英德等对外贸易政策;明治维新·日本对外贸易政策
19.近代以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成为时代的需要,先进中国人前赴后继,为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作出了不懈的努力,推动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
19世纪末20世纪初,面对严重的民族危机,孙中山为代表的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以振兴中华为号召,掀起民主革命运动,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起点。20世纪30年代,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杨靖宇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为民族解放英勇斗争,沉重打击了日本法西斯的侵略。新中国成立后,华罗庚等科学家毅然回国,为新中国的科技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贡献力量。80年代,在改革开放的旗帜下,“振兴中华”的口号激励着中国人民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事业。
尽管不同时期的时代需要不同,努力方向不同,但都是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先进中国人表现出崇高的担当和奉献精神。今天,我们正走在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需要我们每个人去为之奋斗。
【详解】材料涉及孙中山“振兴中华”、杨靖宇为抗击日本侵略而牺牲生命;材料二涉及的是华罗庚为我们伟大的祖国的建设和发展奋斗;材料三涉及改革开放,振兴中华,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伟大事业。故可得出观点是近代以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成为时代的需要,先进中国人前赴后继,为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作出了不懈的努力,推动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关于阐述,根据材料可从孙中山、杨靖宇、华罗庚、改革开放等方面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行阐述。最后进行总结,尽管不同时期的时代需要不同,努力方向不同,但都是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先进中国人表现出崇高的担当和奉献精神。今天,我们正走在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需要我们每个人去为之奋斗。
【点睛】
20.示例:
观点:文明交流互鉴推动社会进步。
论述:公元前3世纪后,创立于印度的佛教开始向外传播,公元前1世纪,佛教经中亚传到中国,并与中国文化相交融,逐渐本土化,推动了中国思想文化的多元发展。亚历山大历经10年征战建立起一个地跨欧亚非的大帝国,大量工商业者随军队流动,加强了东西方之间的经济联系和贸易往来,也传播了希腊文化,开启了希腊化时代。7世纪初,阿拉伯半岛统
一,8世纪发展为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阿拉伯帝国,阿拉伯人担当了沟通东西方文化的角色,中国的造纸术、指南针等重大发明传入欧洲,推动了欧洲历史的发展进程。
综上,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秉承开放包容的态度,推动文明的发展。
【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古代至近现代世界。
首先,设问是围绕“人类文明的交流”展开论述。由材料“交流互鉴是文明发展的本质要求。只有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取长补短、才能保持旺盛生命活力。”及所学可得出观点:文明交流互鉴推动社会进步。
其次,结合所学可知,分别从佛教传入中国的影响;亚历山大东征的影响;阿拉伯人对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作用等方面分析说明,例如:公元前3世纪后,创立于印度的佛教开始向外传播,公元前1世纪,佛教经中亚传到中国,并与中国文化相交融,逐渐本土化,推动了中国思想文化的多元发展。亚历山大历经10年征战建立起一个地跨欧亚非的大帝国,大量工商业者随军队流动,加强了东西方之间的经济联系和贸易往来,也传播了希腊文化,开启了希腊化时代。7世纪初,阿拉伯半岛统一,8世纪发展为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阿拉伯帝国,阿拉伯人担当了沟通东西方文化的角色,中国的造纸术、指南针等重大发明传入欧洲,推动了欧洲历史的发展进程。
最后,总结升华,明确主旨,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秉承开放包容的态度,推动文明的发展。注意史实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广东省江门市第二中学2022-2023高三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含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