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随堂测试
一、单选题
1.有学者认为戊戌变法失败导致中国的转型走向了一个更加艰难更加惨烈的道路,因为共和政体在中国文化传统中缺乏支撑的要素,不像西方文化中有希腊的城邦与罗马共和政体这样的制度遗产。作者旨在强调( )
A.历史传统与政治制度建立密切相关
B.共和政体确立的过程漫长而曲折
C.君主立宪制更符合当时中国国情
D.戊戌变法失败导致了中国近代的动荡与徘徊
2.明太祖时期,赋税主要是征收实物,由于棉布征收颇受地方官员的喜爱,导致棉花种植普遍。1581年,张居正改革后“无论田赋或力役一律折银缴纳”,棉花大量涌入市场,江南地区商品经济也因此更为活跃。材料说明了明朝时期( )
A.政府固守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 B.赋税政策变革利于商业的发展
C.农产品商品化减轻了农民负担 D.江南商品经济水平超过了北方
3.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说道:“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由此可见,梁启超认为救亡图存的根本在于( )
A.培养维新人才 B.举办新式学校 C.改革科举制度 D.变革政治制度
4.1993年,国务院颁发《关于加快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通知》,要求农产品形成以市场购销为主,合同订购为辅的格局。1993年,在全国范围内取消了实行40多年的口粮定量办法,价格随行就市。这表明当时中国( )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B.改革开放后工业发展迅速
C.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 D.粮食的产量位居世界前列
5.北魏太武帝太平真君七年(446)四月戊子,于“邺城毁五层佛图,于泥像中得玉玺二,其文曰:‘受命于天,既寿永昌’‘魏所受汉传国玺’”。另据考古发现,北魏迁都洛阳后其主要建筑的规模、位置和名称等与魏晋一致。这反映出当时( )
A.国家治理制度得到进一步完善 B.思想文化呈现多元化特征
C.统治者注重强化政权的正统性 D.实行民族平等与团结政策
6.毛泽东在中共八大会后说:“可以搞国营,也可以搞私营。可以消灭了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当然要看条件,只要有原料、有销路,就可以搞。现在国营、合营企业不能满足社会需要,如果有原料,国家投资又有困难,社会有需要,私人可以开厂,这叫新经济政策。”这一政策( )
A.打开了认识社会主义的新思路 B.动摇了国营经济的主体地位
C.纠正了“大跃进”运动造成的影响 D.基本建立起社会主义经济体系
7.中共八大会议指出,在生产的计划性方面,计划生产是工农业生产的主体,按照市场变化而在国家计划许可范围内的自由生产作为补充。在社会主义的统一市场里,国家市场是主体,附有一定范围内国家领导的自由市场作为补充。这表明当时我国( )
A.独立探索社会主义道路 B.正确分析了人民内部矛盾
C.冲破了计划经济的束缚 D.以增强企业活力为中心环节
8.《中华文明史》中写道:“作为一场政治运动,百日维新短命而败,但作为一场更广阔意义上的社会文化运动,自有其成功之处。”这里的“成功之处”主要是指戊戌变法运动( )
A.阻止了民族危机继续加深 B.改革了君主专制体制
C.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 D.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9.1903年,清政府成立商部,以保护、开通工商实业为宗旨,制定和颁布一系列经济法规,如《商律》《公司律》《商会简明章程》《商标注册试办章程》等。这些举措的实行( )
A.标志着重农抑商政策的废除 B.为社会转型蓄积了新生力量
C.推动了学习西方质的方面变革 D.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10.改革开放以前,受到表彰的劳动模范主要是军人和工农代表,改革开放后,劳动模范中有一半以上是科技工作者。这种现象反映了( )。
A.国家“863计划”的稳步开展 B.阶级结构发生巨大变化
C.对劳动者的定义发生变化 D.高科技产业日益崛起
11.1908年,清政府颁发《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规定在城镇乡建立地方自治体,实行议事与行政分立。自治体成员在选民中选举产生,自治范围以学务、卫生、道路、农工商务、慈善事业、公共营业及自治经费为主。材料反映了( )
A.清朝地方政治近代化的趋势 B.地方自治成为世界潮流
C.清朝政府不断加强中央集权 D.地方权力集中于自治体
12.北魏时期,仅471年到481年的十年间,就爆发了十八次人民的反抗斗争。下表的史料从一个角度反映出人民起义繁多的原因在于( )
来源 史料
《魏书》 “诸州刺史,牧民之官,自顷以来,遂各怠慢,纵奸纳赂,背公缘私,致令贼盗并兴,侵劫兹甚,奸宄之声屡闻朕听”
《宋书》 “北境自染逆虏,穷苦备罹,征调赋敛靡有止已,所求不获,辄致诛殒,身祸家破,阖门比屋”
A.民族矛盾激化 B.土地兼并严重
C.统治阶级内部钩心斗角 D.官僚集团横征暴敛
二、材料题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明朝中叶,官僚集团内部“纪纲不肃,法度不行”,人浮于事,玩忽职守,王朝政局陷入危险境地。1573年,张居正提出了“考成法”,其内容如下:一是六部和都察院把所属官员应办的事情定立期限,并分别登记在三本账簿上,一本由六部和都察院留作底册,另一本送六科,最后一本呈内阁。二是六部和都察院按账簿登记,逐月进行检查。对所属官员承办的事情,每完成一件就销号一件,反之必须如实中报,否则以违罪处罚。三是六科亦可根据账簿登记,要求六部每半年上报一次执行情况,违者限事例进行议处。四是最后内阁同样依账簿登记,对六科的稽查工作进行查实。“考成法”在具体实施中,主要考核官员解征钱粮、积谷备赈和消弭盗贼以及整顿驿递等方面的政绩,并随之兑现赏罚。经过近十年的推行,明朝“百官惕息”“一切不敢饰非”,朝廷号令,“虽万里外,朝下而夕奉行”。
——据张居正《请稽查章奏随事考成以修实政疏》等整理
(1)根据材料,概括张居正考成法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张居正考成法实施后的成效。
14.潘桂山是湖北省大冶市木栏村(现属铁山区)村民,在他家里,保存着从1982年到2018年的8本家庭账本。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981年之前一直过的是集体生活,每年靠工分分点粮食,家庭账本上能记的主要是工分。1981年分田到户后,潘桂山和妻子才有了第一笔真正意义上的收入,这笔收入还是靠卖菜所得。到了1984年,潘桂山一家每个月都有进账:1月份农副业收入71.72元、2月份收入92.43元、3月份收入88.79元。一年下来,收入达到952.17元。1987年账本记录支出更详细:2月14号付早餐款0.80元、3月28号付肉一斤1.8元、3月29号付火柴10盒0.26元、3月31号付白酒一斤0.96元。
1993年,潘桂山当选为村委会主任。他发展蔬菜生产,修建村级公路,带头创办企业,带领村民致富,木栏村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村。在1998年的家庭账本里,除了日常饮食开销外,还记有煤气一坛50元、大哥大费用63.36元、电话费151.59元……。这一年,潘桂山的家庭年收入超过了7万元。到2012年时,潘桂山全家总收入超过了12万元。
——摘编自汪涛《36年家庭账本记录时代变迁》
(1)根据材料,概括1982年以来潘桂山家庭收支的变化。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潘桂山及其家庭账本反映的中国时代变迁。
参考答案
1.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共和政体…不像西方文化中有希腊的城邦与罗马共和政体这样的制度遗产”,作者意在说明历史传统与政治制度建立密切相关,故A项正确;材料并不是说明共和政体确立的过程漫长而曲折,也不是说明君主立宪制更符合当时中国国情,故B、C两项错误;材料说明的是戊戌变法失败导致了中国政治转型的艰难,并不是说明戊戌变法失败导致了中国近代的动荡与徘徊,故D项错误。
2.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1581年,张居正改革后…更为活跃”可知,明朝赋税制度采用“折银缴纳”的办法,促进了农产品的商品化,活跃了商品经济,因此赋税政策的变革促进了商业的发展,故选B项。材料强调的是明朝赋税政策,而未涉及抑制商业的发展,未强调农产品商品化对农民的影响,也未强调南方的经济水平超过北方,排除A、C、D三项。
3.答案:D
解析:由材料可知,救亡图存的根本在“变官制”,即政治制度必须变革,故选D项。
4.答案:C
解析:由材料“要求农产品形成以市场购销为主,合同订购为辅的格局”“取消了实行40多年的口粮定量办法,价格随行就市”可知,当时政府越来越重视市场的作用,体现了中国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的趋势,C项正确: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是在21世纪初,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工业发展情况,排除B项;材料没有把中国与世界进行比较,排除D项。
5.答案:C
解析:北魏拓跋政权是民族政权,为使政权合法,便使用“魏所受汉传国玺”来表示自己正统地位,以“天命王权”
“君权神授”的思想来进一步强化北魏政权的政治合法性,而迁都洛阳,在洛阳城重建中借鉴中原正统王朝的都城模式和制度,意在强调其政权的正统性,C项正确;材料主旨是强调北魏统治者宣传政权统治的正统性,而非强调国家治理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和民族关系,排除A,D两项;思想文化呈现多元化特征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B项。
6.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只要有原料、有销路,就可以搞”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共八大主张发展社会生产力,实行大规模经济建设,为新时期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材料所述政策打开了认识社会主义的新思路,故选A项;材料中所提到的政策有助于中国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巩固国营经济的主体地位,故排除B项;中共八大召开于1956年,“大跃进”运动开始于1958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故排除C项;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使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故排除D项。
7.答案:A
解析:1956年召开的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国内经济发展形势,并提出了不同于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经济理论与方法,表明我国独立探索社会主义道路,A项正确;材料表明我国提出了新的经济发展理论与方法,不是分析人民内部矛盾,B项排除;1956年的计划经济并没有束缚经济的发展,冲破了计划经济的束缚是在改革开放之后,C项错误;以增强企业活力为中心环节是1984年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D项错误。
8.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戊戌变法运动是为挽救民族危机而进行的一场爱国救亡的运动,它以失败而告终,没能阻止中国民族危机继续加深,A项错误;戊戌变法运动以失败而告终,没有改变中国的君主专制体制,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B项错误;戊戌变法运动虽然失败,但对激发人民的爱国情感和民族意识起了重要的启蒙作用,C项正确;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D项不是戊戌变法的作用,D项错误。故选C。
9.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通过制定并颁布一系列经济法规,保护、开通工商实业,清末新政冲击了传统的重农抑商观念,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壮大了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力量,为近代社会转型蓄积了新生力量,B项正确。
10.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改革开放以前受到表彰的劳动者主要是体力劳动者,改革开放后有一半以上是科技工作者,这种现象体现了改革开放后国家加大对科技研究的投入,对劳动者的定义范围也随之扩大了,故选C项;“863计划”是1986年国务院颁布的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与材料中改革开放的转折点不符,排除A项;建国以来中国阶级结构发生巨大变化的时间是三大改造完成后,而非改革开放后,排除B项;20世纪90年代以来,高科技产业日益崛起,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
11.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规定在城镇乡建立地方自治体,实行议事与行政分立。自治体成员在选民中选举产生”可以看出,地方自治体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民主色彩,说明清朝地方政治逐渐体现出近代化的趋势,A项正确;清末地方自治不能代表整个世界潮流,排除B项;地方自治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排除C项;自治体涉及的内容并未包含政治领域,因此不能说明地方权力集中于自治体,排除D项。故选A项。
12.答案:D
解析:通过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官僚集团的横征暴敛是北魏时期人民起义繁多的重要原因之一,D项正确;“民族矛盾激化”只是材料部分信息,并非材料主旨,排除A项;“土地兼并严重”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项;“统治阶级内部钩心斗角”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13.答案:(1)特点:注重工作程序;考核内容明确;赏罚严明;考核结果实用权威。
(2)成效:提高了办事效率;较好地贯彻了朝廷政令;改善了明朝政治。
解析:
14.答案:(1)变化:家庭收入大幅增长;支出种类增加。
(2)1981年之前,由于长期受人民公社体制的影响,农业经营缺乏自主性,生产积极性低,农民收入低下。1981年,木栏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扩大了农民经营与管理的自主权,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民发展多种经营,增加了收入,走上了致富之路。20世纪90年代以来,改革开放深入发展,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农村基层政权建设和基层民主建设也如火如荼展开,从而促进了农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这一时期潘桂山家庭账本记录的收支发生巨大变化,以及他当选为村委会主任,见证了该时期中国历史发生的巨变。而他发挥致富带头人的作用,带领村民共同致富,也体现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在农村的影响。潘桂山的家庭账本不仅反映了一个家庭的生活变迁,也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见证。可以说,潘桂山的奋斗史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农村经济改革的缩影。
解析:(1)根据材料“1984年……收入达到952.17元”“到2012年时,潘桂山全家总收入超过了12万元”可知家庭收入大幅增长;根据材料“在1998年的家庭账本里,除了日常饮食开销外,还记有煤气一坛50元、大哥大费用63.36元、电话费151,59元……”可知支出种类增加。
(2)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主要考查改革开放以来农村改革在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发展变化。解题的关键是首先依据材料提取信息,可从材料的内容及来源提取,然后根据提取的信息,与所学20世纪80年代以来农村改革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内容进行匹配,最后得出结论即可。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第4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随堂测试(含答案解析) 高中历史>统编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