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随堂测试
一、单选题
1.秦朝在咸阳设宫邸学校,“赵高受诏,教习胡亥,使学以法,习数年”。有些郡县设置“学室”,一个叫“喜”的“学室”成员因“识名物,明法令”,经考核后被任用为史。这说明秦朝( )
A.在各郡县推广学校教育 B.注重“以法为教”
C.重视子女教育成为习俗 D.实行“吏师”制度
2.明代继承前代“以例辅律”的传统。律一经颁行,即成定制,因而难以应对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故朝廷不得不大量增补各类“例”以维护社会正常秩序,甚至将六部办定的“成案”提升为“现行则例”。此举( )
A.提升了社会治理的能力 B.杜绝了司法腐败的可能
C.确保了审判结果的公正 D.导致了社会矛盾的激化
3.郑国的子产发明了“铸刑书”,制定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成文法。他否定了“刑不可知,成不可测”的秘密法。下列观点与子产的观点吻合的是( )
A.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B.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知而不争,不可谓忠
C.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
D.道德仁义,非礼不成
4.汉文帝认为:“法正则民悫(que,诚实),罪当则民从。且夫牧民而道之善者,吏也;既不能道,又以不正之法罪之,是法反害于民,为暴者也。”据此,先后废除了“诽谤妖言法”、“相坐法”、肉刑制度。这反映出汉文帝( )
A.强调法律制度建设的体系化 B.重视法律制度的公平公正性
C.确立了德主刑辅的治国方略 D.主张减轻对罪犯的惩罚力度
5.《唐律疏义》中规定“诸犯死罪非十恶,而祖父母、父母老疾应侍,家无期亲成丁者,上请。犯流罪者,权留养亲,谓非会赦犹流者 若家有进丁及亲终期年者,则从流”。这一法律条文的制定( )
A. 体现了国家重视基层教化 B. 反映了礼法结合的治国理念
C. 维护了社会的公平与正义 D. 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稳定社会
6.下图为山西垣曲北白鹅墓地M3出土的夺簋,年代大致为西周中期偏晚到中晚期之际。铭文记载了周王册命夺管理成周讼事和殷八师的讼罚。相比于其他诉讼类铭文,夺簋铭文中首次将“讼事”作为单独职事来册命。这反映了( )
A.区域文化交流不断走向深化 B.礼乐规范社会秩序作用式微
C.西周青铜制造工艺水平发达 D.法治成为社会治理重要手段
7.汉初律令规定:上级政令文书一旦送达后,要以大扁书形式在市里、官所等地点张布,还要求官吏、士卒和民众及时诵读,官吏巡行时如果发现有不知令的吏卒还会处罚相关责任人。这说明,汉初( )
A.重视国家治理的效率
B.地方统治基础得以扩大
C.深受黄老思想的影响
D.乡里民情传播渠道畅通
8.中国古代官员退休称为“致仕”,早期的官员退休并无法律上的硬性规定。唐代有关致仕的法规相继出台,对致仕的年龄、身体健康、待遇等方面做了限制和规定,宋代对到年龄不自请致仕的官员实行弹劾和处分。唐宋官员的致仕制度化有利于( )
A.减少政府的财政支出 B.保障致仕官员的生活
C.强化官僚队伍的管理 D.防止官僚队伍的腐化
9.朱元璋选用深通法律的学者编订律令,经过缜密的商定,去繁减重,编成《大明律》。又为简化公文起见,于洪武十二年立《案牍减繁式》颁示各衙门,使公文明白好懂。由此可见,明初( )
A.建立了完备的法律体系 B.重视法令和吏治的建设
C.以法治国成为上下共识 D.有利于老百姓明晓律令
10.魏明帝时,卫觊上奏请设律博士,道:“刑法者,国家之所贵重,而私议之所轻贱。狱吏者,百姓之所悬命,而选用者之所卑下。…请置律博士,转相教授。”由此可知,律博士的设置( )
A.完善了地方法律教育体系 B.利于提高人们对法律的重视程度
C.推动了刑法与儒学的融合 D.维护了基层司法官员的法律权威
11.周武王在《泰誓》里说“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把民心看作天心所自出,所以民心是政治好坏的镜子,也是天子坠厥(天)命或受厥命的权衡。这体现了西周( )
A.敬天保民的统治思想 B.明确提出天人合一思想
C.塑造了中国传统文化 D.开创了早期的儒家学派
12.宋代《太平广记》中记载了一起有关“恶少年”的案件,案件中少年犯罪,但由于他是年幼无知,经过教育后悔过自新,最终得到了宽大处理。这反映出( )
A.国家治理呈现礼法并重 B.法律执行缺乏严格监管
C.以法治国具有人治色彩 D.商品经济影响道德教化
二、材料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学处于时兴时废、若有若无的状态。虽然封建统治者既需要利用学校这个工具,也还需要经学来装饰政治和统治人民;但士族不愿意庶族地主通过学校往上爬,夺取其政治地位和经济利益,同时士族有做官特权,不一定要经过学校,他们又崇尚玄学反对儒家的礼法和繁琐的经学,因此士族既不愿意多办学校,也没有兴趣去办儒家式的学校。
——摘编自毛礼锐、瞿菊农、邵鹤亭《中国古代教育史》
材料二 《颜氏家训》部分篇目主要内容
卷名 主题 主要内容
第一篇 《序致》 说明他撰写此书的目的是“整齐门内,提撕子孙”。
第二篇 《教子》 以古代圣王的教子之法和当时因宠爱失教导致败亡的事例,说明对子弟不能爱而无教。
第五篇 《治家》 讲了治家诸多的要素,如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义妇顺以及恭俭节用、诚信待人等美德。
第八篇 《勉学》 作者对当时的士族子弟不务学业,凭借门第猎取高位的现状进行了猛烈的抨击。教育子弟们“人生在世,会当有业”,不学无术终会导致身败家亡。
第十四篇 《诫兵》 要求子孙不以兵武取达、而要以儒雅为业。
第十九篇 《杂艺》 论及书法、绘画、射箭、卜筮、算术、医方、琴瑟、博弈、投壶等。
——摘编自徐梓、许少玲《颜氏家训何以被尊为“家训之祖”》
材料三 《颜氏家训》之所以被尊为“家训之祖”。它内容广博,涉及一个人一生的各个阶段、一个家族的世世代代各个方面;它分篇撰写、各有专门、分别标题的形式,不仅是对过去家训的总结和升华,而且对此后家训的发展,具有规范、约束乃至宰制性的意义。
——摘编自徐梓、许少玲《颜氏家训何以被尊为“家训之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学没落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颜氏家训》的主要教育思想,并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颜氏家训的影响。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杨志坚素为儒学,遍览九经,篇咏之间,风骚可搪。”杨志坚妻见他怀才不遇,告至官府欲与他解除婚姻。时任抚州刺史的颜真卿作出判决,判词曰:“(杨妻)污辱乡闾,败伤风俗,若无褒贬,侥幸者多。”最后,杨妻被判决“二十后任改嫁”。杨志坚秀才(则被)赠布绢各二十匹,米二十石,便署随军。仍令远近知悉。
—据唐代颜真卿所作判词《按杨志坚妻求别适判》编写
材料二 审得陈敏生呈控吕思义一案。本县研鞠数四,真相业已明白。此事吕思义实有不是:欠债不还,一罪也;图谋诬陷,二罪也。在吕思义意,以为欠债一事,尚在前朝,今国家已易大清,前朝所有之区区债事,何能再行索讨 自应销灭。在陈敏生意,欠债事虽在明代,而欠债者仍是吕姓之人物,不能因国家更易大清,即可置债事于不问。
按律:诬告人叛逆者,即以叛逆罪治之。姑念吕思义于大清入关时,首先归顺,转战两粤,持弓十年,应特予宽恩,免其一死。杖二百,流三千里;妻挚发配,家资入官。所欠陈敏生钱八十千,由公家在吕思义遗产中分出,拨归完案。除详报抚泉宪外,此判。注:以上据传为清初于成龙在广西任知县时对一起案件的判词。
—据《清朝名吏判牍选》
(1)根据材料一,指出颜真卿判词中所体现的思想观念,比较材料一、材料二,说明唐、清判词语言风格的差异。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该案发生的历史背景,并分析判词中所体现的法律思想。
参考答案
1.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时期的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以法为教是秦朝专以国家政策法令为教育内容的制度,同时也是加强思想法制,巩固中央集权的标志之一。因此材料“赵高受诏,教习胡亥,使学以法,习数年”“一个叫'喜’的‘学室’成员因‘识名物,明法令’,经考核后被任用为史”体现的是秦朝注重“以法为教”B项正确;材料的教育不光是地方郡县,也包括皇室成员,排除A项;材料与重视子女教育无关,排除C项;“吏师”制度是秦代实行的以政府官吏承担教师职责的制度,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 B项。
2.答案:A
解析:据题意可知,明代颁行了大量的“例”以弥补“律”的不足,由此说明此举是在调整社会的治理能力高,A项正确;“杜绝”的说法过于夸张绝对,排除B项;这一做法不一定能够确保审判结果的公正,排除C项;这一做法实际上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排除D项。故选A项。
3.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刑不可知,成不可测”可知,子产主张以法治国,符合法家思想,因此与“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相吻合,C项正确;“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为儒家代表荀子的思想,排除A项;“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知而不争,不可谓忠”属于墨家思想,排除B项,“道德仁义,非礼不成”属于儒家孔子的思想,排除D项。故选C项。
4.答案:B
解析:
5.答案:B
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唐律疏议》的留存养亲制度,受到儒家孝道观念的影响,是法律儒家化的表现,也反映出唐朝统治者礼法结合的治国理念,B项正确;它使一些犯罪的人逃脱惩罚,使法律失去了公平的含义,排除C项;该法律条文不属于社会教化,也无法缓和阶级矛盾,排除A、D项。故选B项。
6.答案:D
解析:周王册命夺负责成周讼事和殷八师的讼罚,将“讼事”作为单独职事来册命,说明当时法治作用的增强,故D项正确。材料中未体现出手工业发展、文化交流内容,排除A、C两项;当时重视法治, 并不意味着礼制式微,排除 B项。
7.答案:A
解析:
8.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唐代有关致仕的法规相继出台,对致仕的年龄、身体健康、待遇等方面做了限制和规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官员致仕有了明确的限制和规定,有利于国家加强对官员的管理,C项正确;致仕制度与财政收入无明显关系,排除A项;保障官员的生活夸大了其作用,排除B项;防止一词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C项。
9.答案:B
解析:朱元璋从两个方面进行改革:一方面是政府组织人员规范法律,说明明初重视法律建设;另一方面是简化政府公文,“使公文明白好懂”,有利于防止官吏从中舞弊弄奸,损害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B项正确。“完备的法律体系”应指系统的法律体系的建立,是一个庞大的工程,题干并未体现,A项错误;中国古代人治大于法治,材料中更未提及上下共识,仅仅体现朱元璋颁布法令,C项错误;题中并未涉及老百姓,而且朱元璋的目的是通过规范法律和简化公文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D项错误。
10.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而私议之所轻贱”“而选用者之所卑下”等,可知当时法律面临私底下被人轻视,狱吏地位低的问题,而通过设置律博士,进行转相教授,可以加强对法律的研究和传授,提高人们对刑法的重视程度,故选B项;设置律博士不能完善地方法律教育体系,故排除A项;材料没有明确律博士是否来自儒士,故排除C项;设置律博士意在提升司法官的素质,并非维护司法官的法律权威,故排除D项。
11.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周朝(中国)。根据材料“把民心看作天心所自出,所以民心是政治好坏的镜子”可知,周代的统治思想比较重视民意,体现了敬天保民思想,A项正确;宋代的张载明确提出天人合一思想,排除B项;材料只提到西周的统治思想,塑造了中国传统文化夸大了其影响,排除C项;孔子创立了儒家学派,排除D项。故选A项。
12.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宋代(中国)。据材料“案件中少年犯罪,但由于他是年幼无知,经过教育后悔过自新,最终得到了宽大处理”,可知“恶少年”犯罪,本应依法处理,但由于年幼无知,经过教育后悔过自新,最终得到了宽大处理,体现了“理法并重”,A项正确;题干信息没有涉及到法律的监管问题,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理法并重”,并不是以法治国具有人治色彩,排除C项;题干也没有涉及商品经济的相关信息,排除D项。故选A项。
13.答案:(1)原因:社会混乱政局动荡,中央统治权威削弱;儒学陷入僵化,独尊地位遭到冲击;士族对于兴办官学并不重视。
(2)主要教育思想:重视家庭教育;提倡节俭、诚信、孝悌等传统美德,注重族人的道德修养;强调学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教育体系以儒学为核心,兼容佛道;教育内容广泛,注重对族人各方面素质的培养。
影响:传承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促进了家庭教育的发展;开古代家训之先河,对后世重家教、重家风传统的形成影响深远。
解析:本题以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为切入点,要求学生结合时代背景分析这一时期官学没落的原因,同时依据《颜氏家训》的内容概括家训的教育思想及其影响。主要考察学生归纳解读历史信息和解读历史问题的能力,同时考察学生的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史料实证等学科素养。
14.答案:(1)思想观念:强调儒家伦理道德;妇女婚姻自主;维护社会公序良俗。
差异:唐代判词文辞优美'具有文学色彩;清代判词规范严谨、逻辑严密'法律色彩浓厚。
(2)背景:明朝灭亡'清军入关'政权更替。
法律思想:公正司法;宽严相济;以儒家思想解释律令;法律与教化并重(礼法并施);法律与情理结合;朝代更替不影响法律关系的延续等。
解析:(1)本题是特点、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唐朝、清朝。第一问思想观念,由材料“(杨妻)污辱乡间,败伤风俗,若无褒贬,侥幸者多。”及所学可得出强调儒家伦理道德;维护社会公序良俗;由材料“最后,杨妻被判决‘二十后任改嫁’。杨志坚秀才(则被)赠布绢各二十匹,米二十石,便署随军。”可得出妇女婚姻自主。第二问差异,由材料“(杨妻)污辱乡间,败伤风俗,若无褒贬,侥幸者多。”可得出唐代判词文辞优美,具有文学色彩;由材料“欠债不还,一罪也;图谋诬陷,二罪也。……“诬告人叛逆者,即以叛逆罪治之。姑念吕思义于大清入关时,首先归顺,转战两粤,持弓十年,应特予宽恩,免其一死。杖二百,流三千里;妻发配,家资入官。”可得出清代判词规范严谨、逻辑严密,法律色彩浓厚。
(2)本题是背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清朝时期。第一问背景,由材料“在吕思义意,以为欠债一事,尚在前朝,今国家已易大清,前朝所有之区区债事,何能再行索讨 …姑念吕思义于大清入关时,首先归顺,转战两粤,持弓十年,应特予宽恩,免其一死。”可得出明朝灭亡,清军入关,政权更替。第二问法律思想,由材料“在陈敏生意,欠债事虽在明代,而欠债者仍是吕姓之人物,不能因国家更易大清,即可置债事于不问。”可得出公正司法;由材料“在陈敏生意,欠债事虽在明代,而欠债者仍是吕姓之人物,不能因国家更易大清,即可置债事于不问。”可得出朝代更替不影响法律关系的延续;由材料“姑念吕思义于大清入关时,首先归顺,转战两粤,持弓十年,应特予宽恩,免其一死。”可得出宽严相济;法律与情理结合;由材料“杖二百,流三千里;妻學发配,家资入官。”可得出;法律与教化并重(礼法并施);结合所学可得出以儒家思想解释律令。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随堂测试(含答案解析) 高中历史>统编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