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初中历史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册第一次月考试卷(一)
一、选择题
1.(重庆市育才中学教育集团2024年中考二模考试历史试题)下图是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陶钵。钵上绘有一株穗居中,直立向上,左右两束沉甸甸的谷粒向两边下垂。结合所学可知当时( )
A.属于旧石器时代 B.产生了原始农业
C.居民开始养蚕缫丝 D.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
【答案】B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2.(2024七上·剑阁期末)据《华阳国志·蜀志》记载,某工程建成后,“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这一工程是( )
A.灵渠 B.永济渠 C.大运河 D.都江堰
【答案】D
【知识点】李冰与都江堰
【解析】【分析】据题干“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结合所学可知,公元前256年,泰国蜀郡郡守李冰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了都江堰。建成之后,“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故选D项。
秦朝开凿灵渠,沟通湘水与漓水,排除A项。
隋朝开通永济渠,连接了海河与黄河,排除B项。
隋朝开凿大运河,沟通了南北,促进经济交流,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都江堰。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都江堰的相关历史知识。
3.(2024七上·剑阁期末)“商鞅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秦国奠定了基础。”材料反映的是商鞅变法的( )
A.主要内容 B.积极影响 C.基本特点 D.重要原因
【答案】B
【知识点】商鞅变法
【解析】【分析】据题干材料“商鞅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秦国奠定了基础”可知,商鞅变法,秦国经济发展起来,军队的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题干材料反映了商鞅变法的积极影响,故选B项。
题干材料没有涉及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排除A项。
题干材料体现不出商鞅变法的基本特点,排除C项。
题干材料没有涉及商鞅变法的重要原因,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是材料型选择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商鞅变法,主要考查学生的材料解读分析能力,解答此题应仔细阅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信息主旨,掌握相关基础史实。
4.(2024七上·剑阁期末)青铜器的杰出代表——司母戊鼎,因是腹内壁上铸有“司母戊”三字得名,鼎呈长方形,口长110厘米、口宽79厘米,壁厚6厘米,连耳高133厘米,重达832.84公斤,鼎身雷纹为地,四周浮雕刻出盘龙及饕餮纹样。它的出现反映了我国( )
A.青铜器种类丰富,数量众多
B.青铜铸造业的发展历程
C.商周时期青铜制作的高超工艺
D.鼎在我国古代社会中的重要地位
【答案】C
【知识点】青铜艺术
【解析】【分析】据题干信息“鼎呈长方形,口长110厘米、口宽79厘米,壁厚6厘米,连耳高133厘米,重达832.84公斤,鼎身雷纹为地,四周浮雕刻出盘龙及饕餮纹样”,结合所学可知,商朝是我国青铜文化的灿烂时期,青铜器生产规模大,品种多,工艺精美。著名的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最重的青铜器,工艺十分复杂,需要很多人协同合作才能完成,它充分展示了商周时期的青铜铸造技术高超,故选C项。
材料只展示了司母戊鼎这一种青铜器,无法得出青铜器种类丰富,数量众多,排除A项。
材料描述的是青铜器的特征,没有涉及青铜铸造业如何铸造,排除B项。
鼎在我国古代社会中享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但是材料中并没有涉及鼎的重要性,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是材料型选择题,主要知识考点是青铜文化,主要考查学生的材料解读分析能力,解答此题应仔细阅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信息主旨,掌握相关基础史实。
5.(2024七上·剑阁期末)在中国古代历史中,朝代更替是人们共知的客观事实。从某种意义上说,一部中国古代史,就是一部朝代兴亡史。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是
A.夏朝 B.商朝 C.战国 D.秦朝
【答案】A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更替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结合所学可知,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奴隶制王朝)——夏朝,故选A项。
商朝在夏朝之后,排除B项。
战国在夏商之后,排除C项。
秦朝是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夏朝。夏朝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夏朝的相关史实。
6.(2024七上·剑阁期末)歌曲《龙的传人》有一句歌词“黑眼睛黑头发黄皮肤,水永远远是龙的传人”,“龙的传人”有着共同的人文始祖是( )
①黄帝 ②蚩尤 ③炎帝 ④盘古
A.①③ B.②③ C.③④ D.①②
【答案】A
【知识点】炎帝和黄帝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炎帝和黄帝是我国古老传说中黄河流域著名的部落首领。黄帝部落联合炎帝部落,在涿鹿一战中打败了蚩尤,从此,炎帝和黄帝部落结成了联盟,经过长期的发展,形成了日后的华夏族。炎帝和黄帝为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作出重要贡献,被后世尊奉为中华民族人文始祖。故①③符合题意,故选A项。
蚩尤是上古时代九黎部落酋长,被尊称为“战神”,盘古是中国神话体系中最古老的神,②④不符合题意,排除BC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人文始祖。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炎黄联盟的相关史实。
7.(2016七上·蒲江月考)《荀子》中说:“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这句话反映了( )
A.禅让制的传说 B.世袭制的确立
C.分封制的实行 D.郡县制的确立
【答案】C
【知识点】西周的分封制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结合所学可知,为了管理辽阔的疆域,西周实行分封制,周天子把土地和土地上的人民分封给宗室、功臣,形成众多诸侯,C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分封制的知识,难度适中。抓住信息“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是解题的关键,西周通过分封,共71个国,其中同姓诸侯40国。
8.(2024·泸州模拟)从春秋到战国,民族关系出现了重要变化。春秋时期还属于“四夷”的秦、楚等国,在战国时期已经认同于华夏,中原诸国也承认了秦、楚是华夏族的组成部分,与齐、燕、赵、魏、韩并称七雄,形成七个地区性的多民族国家。这表明( )
A.华夏认同观念得到发展 B.百家争鸣繁荣局面出现
C.诸侯国之间的矛盾消除 D.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
【答案】A
【知识点】春秋争霸
【解析】【分析】据材料“春秋时期还属于‘四夷’的秦、楚等国,在战国时期已经认同于华夏,中原诸国也承认了秦、楚是华夏族的组成部分,与齐、燕、赵、魏、韩并称七雄,”可知,春秋时期,原本被中原各诸侯国视为“夷狄”的秦、楚等国,到战国时并列为中原诸侯,被视为华夏族的组成部分,说明华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鲜血液,成为更加稳定和分布更为广泛的族群,体现了华夏认同观念渐趋强化,故选A项。
春秋战国时期,各种思想学术流派涌现并互相争鸣,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而材料反映的是民族关系的变化,排除B项。
材料反映的是春秋战国时期民族关系的变化,“诸侯国之间的矛盾消除"表述过于绝对,排除C项。
秦灭六国,建立秦朝,统一全国,表明统一多民族国家才建立,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是材料型选择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华夏认同,主要考查学生的材料解读分析能力,解答此题应仔细阅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信息主旨,掌握相关基础史实。
9.(2024·镇江)战国时期某思想学派认为,治国首先要加强中央集权,其次必须用“术”,再次以法为教。该思想学派是( )
A.道家 B.法家 C.墨家 D.儒家
【答案】B
【知识点】百家思想与“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治国首先要加强中央集权,其次必须用“术”,再次以法为教”,战国末期法家集大成者韩非子,反对空谈仁义,强调以法治国,树立君主的权威,以法令、权术和威势,慑服臣民,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故选B项。
道家治国强调无为而治,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A项。
墨家主张“兼爱”“非攻”,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C项。
儒家强调“仁政”“为政以德”,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诸子思想。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百家争鸣的相关史实。
10.(2024九下·威海)山东自古被称为“孔孟之乡”。《论语》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孟子 尽心下》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两段材料反映了儒家的共同思想是( )
A.天人合一 道法自然 B.以德治国 以民为本
C.以礼治国 以法为教 D.崇德尚贤“兼爱”“非攻”
【答案】B
【知识点】孔子的贡献及评价;百家思想与“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据题干“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两段材料的意思分别是“用道德的力量去治理国家,自己就会像北极星那样,安然处在自己的位置上,别的星辰都环绕着自己”“人民放在第一位,国家其次,君在最后”,可以得出,这两段材料反映了儒家的共同思想是以德治国 以民为本,故选B项。
“天人合一 道法自然”是道家思想,排除A项。
“以法为教”是法家思想,排除C项。
崇德尚贤“兼爱”“非攻”是墨家思想,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百家争鸣,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百家争鸣的相关史实。
11.(2024九下·北京市)以下北京地区的考古发现与结论对应正确的是( )
序号 考古发现 结论
① 北京人遗址:灰烬、烧石和烧骨等 会使用磨制石器
② 山顶洞人遗址:穿孔骨针 会建干栏式房屋
③ 门头沟东胡林遗址:距今10000-8000年栽培粟和黍的遗存 原始农业形成
④ 平谷上宅遗址:距今约7000年前的陶器 贫富分化出现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C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C:根据所学可知,距今1万年左右,我国出现了最早的人工栽培的农作物,北方地区的先民开始栽培粟和黍,证明原始农业形成,为人类文明做出了重要贡献,③考古发现与结论对应正确,C项符合题意;
A:北京人采用打制石器的方法,制作不同类型的工具,处于旧石器时代,北京人遗址:灰烬、烧石和烧骨等,反映北京人已经学会使用火,还会长时间保留很火种,①考古发现与结论对应错误,A项不符合题意;
B:山顶洞人遗址:穿孔骨针,表明山顶洞人已掌握钻孔技术和磨光技术,干栏式房屋属于河姆渡人的建筑,②考古发现与结论对应错误,B项不符合题意;
D:上宅村发掘的石器和陶器,在当时是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在今天则是远古文化的标志,不仅凝聚着先民的劳动汗水,更流淌着远古文明闪光的智慧,但未体现出贫富分化,④考古发现与结论对应错误,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2.(2024·) 老子主张“无为而治”, 孔子提倡“为政以德”, 墨子主张“兼爱”“非攻”, 韩非强调以法治国。他们提出这些主张的共同目的是( )
A.推崇西周制度 B.支持兼并战争
C.解决社会问题 D.追求精神自由
【答案】C
【知识点】百家思想与“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孔子、老子、墨子、孟子生活在春秋战国时期,社会长期动荡不安是他们的社会背景。根据材料“无为而治”、“兼爱”“非攻”可知强调顺应自然,减少战争;“为政以德”、“以法治国”可知强调治国理政的理念;诸子百家提出这些主张的共同目的都是为了解决社会问题,C项正确;
韩非子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不可能推崇西周制度,排除A项;
墨家并不是支持兼并战争的,排除B项;
“为政以德”、“以法治国”强调治国理政的理念,并不是追求精神自由,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对百家争鸣的背景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的能力。
13.(2022·成都)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有“廪”(指粮仓)、“畎”(指田间水沟)、“园田”(指为农田施肥)等字,这反映出商代( )
A.手工业的新发展 B.私有观念的产生
C.农业技术的进步 D.赋税负担的繁重
【答案】C
【知识点】甲骨文
【解析】【分析】C.依据题干信息 “廪”(指粮仓)、“畎”(指田间水沟)、“园田”(指为农田施肥) ,可以看出,这里的文字表现的都与农业有关,反映出商代农业技术的进步,故选项C符合题意;
A.手工业的新发展,不符合题意;
B.私有观念的产生,不符合题意;
D.赋税负担的繁重,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紧贴题干信息进行分析理解回答,注意一定要紧扣题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
14.(2022·江西)支持商鞅变法的秦孝公死后,商鞅被害,然而新法并没有被废止。这说明商鞅变法( )
A.得到了旧贵族势力的支持 B.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
C.维护了旧的政治经济秩序 D.遏制了地主阶级势力
【答案】B
【知识点】商鞅变法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鞅死亡后他所推行的新法也没有被废止,说明商鞅推行的新法得到了民众的拥护,即商鞅变法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B符合题意;
商鞅变法被旧贵族势力所反对,A不符合题意;
商鞅变法变革了旧的政治经济秩序,C表述错误;
商鞅变法促进了地主阶级势力的发展,D表述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商鞅变法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材料,掌握商鞅变法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使得秦国富国强兵即可作答。商鞅变法是考查的重点,需要熟练掌握变法的背景、人物、内容及影响。
15.(2024七上·清远期末)下列是战国时期不同学派代表人物的主要思想,这些思想呈现的共同特征是( )
学派 思想家 思想主张
儒家 孟子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墨家 墨子 “兼爱”、“非攻”
道家 庄子 治国要顺应自然和民心
A.以德治国 B.以人为本 C.崇德尚贤 D.休养生息
【答案】B
【知识点】百家思想与“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B:根据表格内容和结合所学可知,三位思想家的思想中都体现了对“人”的重视,以人为本,B项符合题意;
A:孔子主张以德治国,A项不符合题意;
C:墨子主张崇德尚贤,C项不符合题意;
D:道家主张休养生息,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6.(2024七上·清远期末)孔子认为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朋友有信,每个人履行一定的义务,就能维系社会的正常运转,实现各自的人生价值目标。这反映孔子主张( )
A.“因材施教” B.“无为而治”
C.“道之以德” D.“有教无类”
【答案】C
【知识点】孔子的贡献及评价
【解析】【分析】C:根据题干“孔子认为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朋友有信,每个人履行一定的义务,就能维系社会的正常运转,实现各自的人生价值目标”和结合所学可知,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他提出仁者爱人,即要有爱心和同情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将“仁”作为处理人与人关系的最高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题干反映孔子主张是“道之以德”,C项符合题意;
A:“因材施教”是孔子的教育思想,与题干无关,A项不符合题意;
B:老子主张“无为而治”,与题干无关,B项不符合题意;
D:“有教无类”是孔子的教育思想,与题干无关,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孔子的思想主张,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7.(2024七上·清远期末)《中国考古通论》提及,中国从春秋开始冶铸铁器,到战国中叶后,铁器普及到全国各地。这说明了( )
A.铁器取代青铜器 B.铁制工具流行
C.铁器用于祭祀 D.铁器技术先进
【答案】B
【知识点】铁农工具和牛耕工具的使用
【解析】【分析】B:根据题干“中国从春秋开始冶铸铁器,到战国中叶后,铁器普及到全国各地”和结合所学可知,战国时期铁器普及到全国各地,说明铁制工具流行,B项符合题意;
A:题干未体现铁器取代青铜器,A项不符合题意;
C:题干未体现铁器用于祭祀,C项不符合题意;
D:题干未体现铁器技术先进,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铁器的出现,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8.(2024七上·清远期末)公元前656年,齐桓公率领诸侯进入楚国,质问楚国为何不按时向周天子进贡祭祀所用的茅草,并逼迫其承认错误。齐桓公意在( )
A.维护国家统一 B.谋取霸主地位
C.为周天子服务 D.发展齐国经济
【答案】B
【知识点】春秋争霸
【解析】【分析】B:根据题干“公元前656年,齐桓公率领诸侯进入楚国,质问楚国为何不按时向周天子进贡祭祀所用的茅草,并逼迫其承认错误”和结合所学可知,齐桓公意在谋取霸主地位,B项符合题意;
A:题干未涉及维护国家统一,A项不符合题意;
C:题干未涉及为周天子服务,C项不符合题意;
D:题干未涉及发展齐国经济,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齐桓公称霸,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9.(2024七上·清远期末)下图是汉字「田」的书写演变,这种最早以象形为造字形式的文字为( )
A.甲骨文 B.金文 C.小篆 D.隶书
【答案】A
【知识点】甲骨文
【解析】【分析】A:根据题干图片和结合所学可知,商周时期人们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被称为“甲骨文”,汉字【田】的书写演变体现了甲骨文的造字法主要是象形造字形式,A项符合题意;
B:金文是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B项不符合题意;
C:小篆是秦统一后的文字,C项不符合题意;
D:隶书出现在秦朝民间,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甲骨文,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20.(2024七上·清远期末)春秋时期,《相牛经》中记载“水牛肚大尾背最有力”,反映出当时判定牛品种优良与否的标志为是否“有力”。据此推断当时的牛用于( )
A.祭祀 B.殉牲 C.食用 D.耕作
【答案】D
【知识点】铁农工具和牛耕工具的使用
【解析】【分析】D:根据题干“春秋时期,《相牛经》中记载,水牛肚大尾背最有力”和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时期牛耕出现,促进了经济发展,D项符合题意;
A:题干未体现祭祀,A项不符合题意;
B:题干未体现殉牲,B项不符合题意;
C:题干未体现食用,C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牛耕的出现,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21.(2024七上·清远期末)武王把纣的儿子武庚封在殷商故地,又安排自己的弟弟管叔、蔡叔、霍叔驻守在殷都周围。武王此举旨在( )
A.奖赏有功之臣 B.巩固国家政权
C.明确分封范围 D.扩大统治区域
【答案】B
【知识点】西周的分封制
【解析】【分析】B:根据题干“武王把纣的儿子武庚封在殷商故地,又安排自己的弟弟管叔、蔡叔、霍叔驻守在殷都周围”可知,武王把纣的儿子武庚封在殷商故地,又安排自己的弟弟管叔、蔡叔、霍叔驻守在殷都周围。武王此举旨在巩固国家政权,B项符合题意;
A:题干中的分封对象是周王室贵族,与有功之臣无关,A项不符合题意;
C:明确分封范围不是题干主旨,C项不符合题意;
D:题干未体现扩大统治区域,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维新变法思想的传播,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22.(2024七上·清远期末)鼎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象征,研究下列文物有利于了解( )
A.远古传说的印证 B.青铜工艺的发展
C.农耕文明的发展 D.人类文明的起源
【答案】B
【知识点】青铜艺术
【解析】【分析】B:根据题干图片和结合所学可知,这些青铜鼎体现了青铜工艺的发展,B项符合题意;
A:远古传说的印证,与题干无关,A项不符合题意;
C:农耕文明的发展,与题干无关,C项不符合题意;
D:人类文明的起源是在史前时期,与题干无关,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青铜工艺的发展,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23.(2024七上·清远期末)传说时代,尧、舜、禹之间并无血缘关系,权力的交接标准是贤与能,这种交接方式称为( )
A.世袭制 B.分封制 C.禅让制 D.宗法制
【答案】C
【知识点】禅让制
【解析】【分析】C:根据所学可知,尧舜禹时期推举部落首领的做法称为“禅让”,是将部落首领位子传给贤德之人,C项符合题意;
A:世袭制是国家王位由一个家族世代承袭的制度,A项不符合题意;
B:分封制是西周地方制度,B项不符合题意;
D:宗法制是王族贵族按血缘关系分配国家权力,以便建立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嫡长子继承制度是最突出的特点,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禅让制,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24.(2024七上·清远期末)磁山文化遗址发现了189个粮窖,经测算该粮窖是中国北方年代最早的粮窖。下列遗址
中,与磁山遗址耕种的粮食作物相似的是( )
A.河姆渡遗址 B.北京人遗址 C.元谋人遗址 D.半坡遗址
【答案】D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D:根据题干“磁山文化遗址发现了189个粮窖,经测算该粮窖是中国北方年代最早的粮窖”可知,“磁山文化遗址”属于北方,半坡人生活在距今6000年左右的黄河流域,与磁山遗址耕种的粮食作物应该相似,D项符合题意;
A:河姆渡遗址在长江流域,A项不符合题意;
B:北京人遗址分布在北京周口店,靠采集、狩猎为生,B项不符合题意;
C:元谋人遗址分布在云南,靠采集、狩猎为生,C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半坡遗址,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25.(2024九下·南昌期末)下图所示的距今约5000年的舞蹈纹彩陶盆,是新石器时代后期马家窑文化的代表。盆内壁饰为三组舞蹈图,每组五人,舞者手拉着手,面均朝右前方,步调一致,似踩着节拍在翩翩起舞。它体现了( )
A.先民的审美与生活情趣 B.社会组织的复杂
C.原始农业发展源远流长 D.等级秩序的确立
【答案】A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二、问答题
26.(2024七上·新邵期末)中国广袤的大地,曾孕育出早期的人类,是世界上发现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之一,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元谋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大约在一万年前,中国境内的人类逐渐懂得了耕种农作物饲养家畜磨制石器和烧制陶器,开始了定居生活。距今约五六千年时,一些部落逐渐结成联盟,并推出首领,传说中的炎帝和黄帝就是这一时期的杰出代表。
(1)中国境内孕育的早期人类中,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是什么 北京人遗址在世界上具有什么重要地位
(2)“大约在一万年前,中国境内的人类逐渐懂得了耕种农作物、饲养家畜磨制石器和烧制陶器,开始了定居生活。”请根据文段完成下列表格内容。
遗址名称 地域 时间 农作物 手工业 家畜饲养 房屋样式
河姆渡遗址 长江 约7000年 ① 黑陶 猪、狗、水牛为主 ③
半坡遗址 黄河 约6000年 ② 彩陶 猪和狗等 ④
(3)炎帝和黄帝结成的部落联盟,后来逐渐形成为华夏族,后人尊称炎帝和黄帝为什么,并以“炎黄子孙”自称
(4)中国境内的这些考古发现,证实中华文明的起源及发展过程具有什么显著特征
【答案】(1)元谋人;迄今所知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之一
(2)水稻;粟;干栏式建筑;半地穴式圆形房屋
(3)人文初祖
(4)多元一体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炎帝和黄帝
三、材料分析题
27.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革,产生了深远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一 春秋战国时期的铁农具 图二 春秋时期青铜牺尊
材料二 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仟伯(同“阡陌”,田间纵横的小路),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
——《汉书·食货志》
材料三 从春秋开始使用的铁具、牛耕,解放了农业生产,又带动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从而促使农村公社的解体和封建生产方式的产生,这是战国文化繁荣的最终原因。……社会革命、阶级斗争是百家争鸣的直接动力。
(1) 根据材料一的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出现了哪一新现象,该现象的出现有何作用。
(2) 根据材料二对商鞅变法的评价,说说这场变法的历史作用是什么。
(3) 根据材料三,指出春秋战国时期在哪些领域发生了变化,并分析这些变化之间的关系。
【答案】(1)现象:春秋战国时期,农业上出现了铁制农具和牛耕。作用:促进了农业发展,提高了社会生产力。
(2)使秦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面貌有了根本的改变,综合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一跃而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3)变化领域: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关系:经济上的变化引发了政治变化;政治变化和经济变化为思想文化变化创造了条件。
【知识点】铁农工具和牛耕工具的使用;商鞅变法;春秋时期改革与战国时期变法的比较
【解析】【分析】(1)第一小问的作答可以观察材料图片并提取关键信息“铁制农具"“ 春秋时期青铜牺尊 ”,及所学可知,春秋时期,我国农业生产技术有了新的发展,出现了铁制农具和牛耕技术;第二小问的作答结合所学可知,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或者促进了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2)解题时依据材料三"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可知,商鞅变法使秦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使秦国一跃成为最强的诸侯国,为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3)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三中的“开始使用的铁具、牛耕,解放了农业生产 …… 战国文化繁荣的最终原因”可知,春秋战国时期,政治、经济、思想文化领域都发生了变化;第二小问解答依据所学可知,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上的变化引发了政治变化,政治变化和经济变化为思想文化的变化创造了条件。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炼有效信息及知识运用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解题时需要联系春秋战国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相关史实,再结合试题要求,综合分析归纳即可。
28.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成就辉煌。某校七年级(1)班的同学们开展了一场相关历史主题的探究活动,请你参与。
【教育革新】
材料一 孔子推广私人讲学,在实践中,破除了等级、地域和种族的界限,接收贾人、贱人和农家的子弟入学。他在教学中坚持对不同对象施以不同的教育,主张因材施教,培养各具专长的人才。为了教学的需要,孔子还搜集、整理、删定或改编了《诗》《书》《礼》《乐》《易》等作为教材。
—摘编自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
【治国方略】
材料二 孟子主张统治者施行“仁政”,推行道德教化,让老百姓过上富足生活。韩非子则认为“好利恶害,夫人之所有也”,因此提出“凡治天下,必因人情。人情者有好恶,故赏罚可用;赏罚可用则禁令可立,而治道具矣”。
—摘编自崔永东《中西法律文化比较》
【文化传承】
材料三 战国时代,诸子百家之学异常活跃,极富创造力,被公认为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灿烂辉煌的时代。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此起彼伏的各种学术思想,几乎都渊源于春秋战国时代,都受到诸子之学的深远影响。
—摘编自颜世安《从“稷下学宫”看战国百家争鸣》
(1) 根据材料一,概括孔子对教育的贡献。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些贡献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怎样的作用。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思想家们提出各种治国方略的背景。指出孟子和韩非子的政治主张有何不同。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一说除了孔子、孟子、韩非子以外,你还知道哪些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著名人物。(举出三个,3 分)材料三反映出战国时期在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什么局面?
(4) 综上所述,分析“诸子百家之学”对中国古代社会有何影响。请用一句话为本次探究活动拟定一个主题名称。(要求:主题鲜明、语言凝练)
【答案】(1)贡献:创办私学,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提出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搜集、整理、删定或改编了《诗》《书》等作为教材。作用:促进了教育在民间的发展,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为战国社会的变革奠定了人才基础。
(2)背景:生产力发展;诸侯间战争不断,传统政治秩序瓦解。不同:孟子主张实行仁政(或推行道德教化);韩非子主张以法治国。
(3)人物:荀子、老子、墨子、庄子等等。局面:百家争鸣。
(4)影响:促进了教育的发展;为统治者治理国家提供了思想基础;促进了思想文化的繁荣,成为我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产生了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主题: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古代思想文化发展的“黄金时代”。
【知识点】孔子的贡献及评价;百家思想与“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孔子推广私人讲学,在实践中,破除了等级、地域和种族的界限,接收贾人、贱人和农家的子弟入学。他在教学中坚持对不同对象施以不同的教育,主张因材施教,培养各具专长的人才。为了教学的需要,孔子还搜集、整理、删定或改编了《诗》《书》《礼》《乐》《易》等作为教材”可知,孔子创办私学,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提出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搜集、整理、删定或改编了《诗》《书》等作为教材。促进了教育在民间的发展,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为战国社会的变革奠定了人才基础。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思想家们提出各种治国方略的背景是诸侯争霸,传统政治秩序瓦解,百家争鸣产生,生产力发展,新的生产关系形成,井田制的瓦解,战国时期的变法树立了法律权威。
根据材料二“孟子主张统治者施行‘仁政’,推行道德教化,让老百姓过上富足生活”可知,孟子主张实行仁政;根据材料二“韩非子则认为‘好利恶害,夫人之所有也’,因此提出‘凡治天下,必因人情。人情者有好恶,故赏罚可用;赏罚可用则禁令可立,而治道具矣’”可知,韩非主张子主张以法治国。
(3)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儒家代表人物还有荀子;墨家代表人物有墨子;道家代表人物有老子、庄子等。战国时期在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4)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题干三则材料都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局面,因此本次探究活动的主题可拟为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古代思想文化发展的“黄金时代”。
故答案为:(1)贡献:创办私学,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提出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搜集、整理、删定或改编了《诗》《书》等作为教材。作用:促进了教育在民间的发展,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为战国社会的变革奠定了人才基础。
(2)背景:生产力发展;诸侯间战争不断,传统政治秩序瓦解。不同:孟子主张实行仁政(或推行道德教化);韩非子主张以法治国。
(3)人物:荀子、老子、墨子、庄子等等。局面:百家争鸣。
(4)影响:促进了教育的发展;为统治者治理国家提供了思想基础;促进了思想文化的繁荣,成为我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产生了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主题: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古代思想文化发展的“黄金时代”。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百家争鸣及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准确解读历史材料的能力。要求具备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 —《华阳国志·蜀志》
材料二 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一方诸侯之长)。
—《史记·周本纪》
材料三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
—《史记·商君列传》
(1)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一反映了哪一水利工程建成后的情况?它的建成对周边地区的农业发展有什么影响?
(2) 选做题:以下两个小题,请任选一个作答。(如果两个都答,按第①小题计分)
① 根据材料二,概括“平王之时”出现的历史现象。“政由方伯”使得整个国家处于什么样的状态?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解释周王室地位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
② 材料三表明了商鞅的什么主张?他的主张体现了哪一个学派的思想?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商鞅变法的作用。
(3) 从以上材料可以看出,春秋战国时代是旧的社会制度进一步瓦解,新的社会制度逐步确立的时代。根据所学知识回答,“旧的社会制度”和“新的社会制度”分别是指什么?你从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发展变革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答案】(1)水利工程:都江堰。影响:它发挥出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面的作用,建成之后成都平原成为沃野。
(2)①历史现象: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状态:分裂割据的状态(或动荡,各自为政、相互攻伐等)。主要原因:春秋时期,随着铁制农具、牛耕的使用,生产力迅速发展,各诸侯国与周王室之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周朝的各种制度逐渐遭到破坏,由此导致周王室地位发生变化。
②主张:变法、改革。学派:法家。作用:使秦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面貌有了根本的改变,综合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一跃而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3)旧的社会制度:奴隶制度。新的社会制度:封建制度。启示:厉行改革;重视水利,发展经济;弘扬传统文化;加强制度建设;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等。
【知识点】春秋争霸;战国七雄;商鞅变法;百家思想与“百家争鸣”;李冰与都江堰
【解析】【分析】(1)仔细观察材料一示意图并结合材料可知,这项水利工程的名称是都江堰。公元前256年,秦国蜀郡郡守李冰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了都江堰。都江堰是一座综合性的水利枢纽,使堤防、分洪、排沙、控流等功效合成为一个系统,发挥出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面的作用。建成之后,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
(2)①根据材料二“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一方诸侯之长)”可知,“平王之时”王室衰微,诸侯争霸。“政由方伯”使得王室衰微,周天子威望下降,诸侯不再听从周天子命令,诸侯之间经常进行争霸战争,使得整个国家处于分裂割据的状态的状态。周王室地位之所以发生变化,主要是因为春秋时期,随着铁制农具、牛耕的使用,生产力迅速发展,各诸侯国与周王室之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周朝的各种制度逐渐遭到破坏,由此导致周王室地位发生变化。
②材料三“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 表明了商鞅主张变法、改革。他的主张体现了法家的思想。商鞅变法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3)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旧的社会制度即奴隶社会进一步崩溃,新的社会制度即封建社会逐步确立。第二问启示属于开放性问题,学生言之有理即可。
故答案为:(1)水利工程:都江堰。影响:它发挥出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面的作用,建成之后成都平原成为沃野。
(2)①历史现象: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状态:分裂割据的状态(或动荡,各自为政、相互攻伐等)。主要原因:春秋时期,随着铁制农具、牛耕的使用,生产力迅速发展,各诸侯国与周王室之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周朝的各种制度逐渐遭到破坏,由此导致周王室地位发生变化。
②主张:变法、改革。学派:法家。作用:使秦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面貌有了根本的改变,综合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一跃而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3)旧的社会制度:奴隶制度。新的社会制度:封建制度。启示:厉行改革;重视水利,发展经济;弘扬传统文化;加强制度建设;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等。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都江堰,春秋争霸,商鞅变法等知识及学生的识记和分析能力。要求运用所学解读分析材料的信息。
部编版初中历史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册第一次月考试卷(一)
一、选择题
1.(重庆市育才中学教育集团2024年中考二模考试历史试题)下图是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陶钵。钵上绘有一株穗居中,直立向上,左右两束沉甸甸的谷粒向两边下垂。结合所学可知当时( )
A.属于旧石器时代 B.产生了原始农业
C.居民开始养蚕缫丝 D.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
2.(2024七上·剑阁期末)据《华阳国志·蜀志》记载,某工程建成后,“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这一工程是( )
A.灵渠 B.永济渠 C.大运河 D.都江堰
3.(2024七上·剑阁期末)“商鞅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秦国奠定了基础。”材料反映的是商鞅变法的( )
A.主要内容 B.积极影响 C.基本特点 D.重要原因
4.(2024七上·剑阁期末)青铜器的杰出代表——司母戊鼎,因是腹内壁上铸有“司母戊”三字得名,鼎呈长方形,口长110厘米、口宽79厘米,壁厚6厘米,连耳高133厘米,重达832.84公斤,鼎身雷纹为地,四周浮雕刻出盘龙及饕餮纹样。它的出现反映了我国( )
A.青铜器种类丰富,数量众多
B.青铜铸造业的发展历程
C.商周时期青铜制作的高超工艺
D.鼎在我国古代社会中的重要地位
5.(2024七上·剑阁期末)在中国古代历史中,朝代更替是人们共知的客观事实。从某种意义上说,一部中国古代史,就是一部朝代兴亡史。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是
A.夏朝 B.商朝 C.战国 D.秦朝
6.(2024七上·剑阁期末)歌曲《龙的传人》有一句歌词“黑眼睛黑头发黄皮肤,水永远远是龙的传人”,“龙的传人”有着共同的人文始祖是( )
①黄帝 ②蚩尤 ③炎帝 ④盘古
A.①③ B.②③ C.③④ D.①②
7.(2016七上·蒲江月考)《荀子》中说:“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这句话反映了( )
A.禅让制的传说 B.世袭制的确立
C.分封制的实行 D.郡县制的确立
8.(2024·泸州模拟)从春秋到战国,民族关系出现了重要变化。春秋时期还属于“四夷”的秦、楚等国,在战国时期已经认同于华夏,中原诸国也承认了秦、楚是华夏族的组成部分,与齐、燕、赵、魏、韩并称七雄,形成七个地区性的多民族国家。这表明( )
A.华夏认同观念得到发展 B.百家争鸣繁荣局面出现
C.诸侯国之间的矛盾消除 D.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
9.(2024·镇江)战国时期某思想学派认为,治国首先要加强中央集权,其次必须用“术”,再次以法为教。该思想学派是( )
A.道家 B.法家 C.墨家 D.儒家
10.(2024九下·威海)山东自古被称为“孔孟之乡”。《论语》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孟子 尽心下》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两段材料反映了儒家的共同思想是( )
A.天人合一 道法自然 B.以德治国 以民为本
C.以礼治国 以法为教 D.崇德尚贤“兼爱”“非攻”
11.(2024九下·北京市)以下北京地区的考古发现与结论对应正确的是( )
序号 考古发现 结论
① 北京人遗址:灰烬、烧石和烧骨等 会使用磨制石器
② 山顶洞人遗址:穿孔骨针 会建干栏式房屋
③ 门头沟东胡林遗址:距今10000-8000年栽培粟和黍的遗存 原始农业形成
④ 平谷上宅遗址:距今约7000年前的陶器 贫富分化出现
A.① B.② C.③ D.④
12.(2024·) 老子主张“无为而治”, 孔子提倡“为政以德”, 墨子主张“兼爱”“非攻”, 韩非强调以法治国。他们提出这些主张的共同目的是( )
A.推崇西周制度 B.支持兼并战争
C.解决社会问题 D.追求精神自由
13.(2022·成都)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有“廪”(指粮仓)、“畎”(指田间水沟)、“园田”(指为农田施肥)等字,这反映出商代( )
A.手工业的新发展 B.私有观念的产生
C.农业技术的进步 D.赋税负担的繁重
14.(2022·江西)支持商鞅变法的秦孝公死后,商鞅被害,然而新法并没有被废止。这说明商鞅变法( )
A.得到了旧贵族势力的支持 B.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
C.维护了旧的政治经济秩序 D.遏制了地主阶级势力
15.(2024七上·清远期末)下列是战国时期不同学派代表人物的主要思想,这些思想呈现的共同特征是( )
学派 思想家 思想主张
儒家 孟子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墨家 墨子 “兼爱”、“非攻”
道家 庄子 治国要顺应自然和民心
A.以德治国 B.以人为本 C.崇德尚贤 D.休养生息
16.(2024七上·清远期末)孔子认为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朋友有信,每个人履行一定的义务,就能维系社会的正常运转,实现各自的人生价值目标。这反映孔子主张( )
A.“因材施教” B.“无为而治”
C.“道之以德” D.“有教无类”
17.(2024七上·清远期末)《中国考古通论》提及,中国从春秋开始冶铸铁器,到战国中叶后,铁器普及到全国各地。这说明了( )
A.铁器取代青铜器 B.铁制工具流行
C.铁器用于祭祀 D.铁器技术先进
18.(2024七上·清远期末)公元前656年,齐桓公率领诸侯进入楚国,质问楚国为何不按时向周天子进贡祭祀所用的茅草,并逼迫其承认错误。齐桓公意在( )
A.维护国家统一 B.谋取霸主地位
C.为周天子服务 D.发展齐国经济
19.(2024七上·清远期末)下图是汉字「田」的书写演变,这种最早以象形为造字形式的文字为( )
A.甲骨文 B.金文 C.小篆 D.隶书
20.(2024七上·清远期末)春秋时期,《相牛经》中记载“水牛肚大尾背最有力”,反映出当时判定牛品种优良与否的标志为是否“有力”。据此推断当时的牛用于( )
A.祭祀 B.殉牲 C.食用 D.耕作
21.(2024七上·清远期末)武王把纣的儿子武庚封在殷商故地,又安排自己的弟弟管叔、蔡叔、霍叔驻守在殷都周围。武王此举旨在( )
A.奖赏有功之臣 B.巩固国家政权
C.明确分封范围 D.扩大统治区域
22.(2024七上·清远期末)鼎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象征,研究下列文物有利于了解( )
A.远古传说的印证 B.青铜工艺的发展
C.农耕文明的发展 D.人类文明的起源
23.(2024七上·清远期末)传说时代,尧、舜、禹之间并无血缘关系,权力的交接标准是贤与能,这种交接方式称为( )
A.世袭制 B.分封制 C.禅让制 D.宗法制
24.(2024七上·清远期末)磁山文化遗址发现了189个粮窖,经测算该粮窖是中国北方年代最早的粮窖。下列遗址
中,与磁山遗址耕种的粮食作物相似的是( )
A.河姆渡遗址 B.北京人遗址 C.元谋人遗址 D.半坡遗址
25.(2024九下·南昌期末)下图所示的距今约5000年的舞蹈纹彩陶盆,是新石器时代后期马家窑文化的代表。盆内壁饰为三组舞蹈图,每组五人,舞者手拉着手,面均朝右前方,步调一致,似踩着节拍在翩翩起舞。它体现了( )
A.先民的审美与生活情趣 B.社会组织的复杂
C.原始农业发展源远流长 D.等级秩序的确立
二、问答题
26.(2024七上·新邵期末)中国广袤的大地,曾孕育出早期的人类,是世界上发现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之一,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元谋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大约在一万年前,中国境内的人类逐渐懂得了耕种农作物饲养家畜磨制石器和烧制陶器,开始了定居生活。距今约五六千年时,一些部落逐渐结成联盟,并推出首领,传说中的炎帝和黄帝就是这一时期的杰出代表。
(1)中国境内孕育的早期人类中,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是什么 北京人遗址在世界上具有什么重要地位
(2)“大约在一万年前,中国境内的人类逐渐懂得了耕种农作物、饲养家畜磨制石器和烧制陶器,开始了定居生活。”请根据文段完成下列表格内容。
遗址名称 地域 时间 农作物 手工业 家畜饲养 房屋样式
河姆渡遗址 长江 约7000年 ① 黑陶 猪、狗、水牛为主 ③
半坡遗址 黄河 约6000年 ② 彩陶 猪和狗等 ④
(3)炎帝和黄帝结成的部落联盟,后来逐渐形成为华夏族,后人尊称炎帝和黄帝为什么,并以“炎黄子孙”自称
(4)中国境内的这些考古发现,证实中华文明的起源及发展过程具有什么显著特征
三、材料分析题
27.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革,产生了深远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一 春秋战国时期的铁农具 图二 春秋时期青铜牺尊
材料二 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仟伯(同“阡陌”,田间纵横的小路),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
——《汉书·食货志》
材料三 从春秋开始使用的铁具、牛耕,解放了农业生产,又带动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从而促使农村公社的解体和封建生产方式的产生,这是战国文化繁荣的最终原因。……社会革命、阶级斗争是百家争鸣的直接动力。
(1) 根据材料一的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出现了哪一新现象,该现象的出现有何作用。
(2) 根据材料二对商鞅变法的评价,说说这场变法的历史作用是什么。
(3) 根据材料三,指出春秋战国时期在哪些领域发生了变化,并分析这些变化之间的关系。
28.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成就辉煌。某校七年级(1)班的同学们开展了一场相关历史主题的探究活动,请你参与。
【教育革新】
材料一 孔子推广私人讲学,在实践中,破除了等级、地域和种族的界限,接收贾人、贱人和农家的子弟入学。他在教学中坚持对不同对象施以不同的教育,主张因材施教,培养各具专长的人才。为了教学的需要,孔子还搜集、整理、删定或改编了《诗》《书》《礼》《乐》《易》等作为教材。
—摘编自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
【治国方略】
材料二 孟子主张统治者施行“仁政”,推行道德教化,让老百姓过上富足生活。韩非子则认为“好利恶害,夫人之所有也”,因此提出“凡治天下,必因人情。人情者有好恶,故赏罚可用;赏罚可用则禁令可立,而治道具矣”。
—摘编自崔永东《中西法律文化比较》
【文化传承】
材料三 战国时代,诸子百家之学异常活跃,极富创造力,被公认为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灿烂辉煌的时代。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此起彼伏的各种学术思想,几乎都渊源于春秋战国时代,都受到诸子之学的深远影响。
—摘编自颜世安《从“稷下学宫”看战国百家争鸣》
(1) 根据材料一,概括孔子对教育的贡献。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些贡献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怎样的作用。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思想家们提出各种治国方略的背景。指出孟子和韩非子的政治主张有何不同。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一说除了孔子、孟子、韩非子以外,你还知道哪些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著名人物。(举出三个,3 分)材料三反映出战国时期在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什么局面?
(4) 综上所述,分析“诸子百家之学”对中国古代社会有何影响。请用一句话为本次探究活动拟定一个主题名称。(要求:主题鲜明、语言凝练)
2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 —《华阳国志·蜀志》
材料二 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一方诸侯之长)。
—《史记·周本纪》
材料三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
—《史记·商君列传》
(1)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一反映了哪一水利工程建成后的情况?它的建成对周边地区的农业发展有什么影响?
(2) 选做题:以下两个小题,请任选一个作答。(如果两个都答,按第①小题计分)
① 根据材料二,概括“平王之时”出现的历史现象。“政由方伯”使得整个国家处于什么样的状态?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解释周王室地位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
② 材料三表明了商鞅的什么主张?他的主张体现了哪一个学派的思想?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商鞅变法的作用。
(3) 从以上材料可以看出,春秋战国时代是旧的社会制度进一步瓦解,新的社会制度逐步确立的时代。根据所学知识回答,“旧的社会制度”和“新的社会制度”分别是指什么?你从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发展变革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2.【答案】D
【知识点】李冰与都江堰
【解析】【分析】据题干“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结合所学可知,公元前256年,泰国蜀郡郡守李冰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了都江堰。建成之后,“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故选D项。
秦朝开凿灵渠,沟通湘水与漓水,排除A项。
隋朝开通永济渠,连接了海河与黄河,排除B项。
隋朝开凿大运河,沟通了南北,促进经济交流,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都江堰。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都江堰的相关历史知识。
3.【答案】B
【知识点】商鞅变法
【解析】【分析】据题干材料“商鞅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秦国奠定了基础”可知,商鞅变法,秦国经济发展起来,军队的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题干材料反映了商鞅变法的积极影响,故选B项。
题干材料没有涉及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排除A项。
题干材料体现不出商鞅变法的基本特点,排除C项。
题干材料没有涉及商鞅变法的重要原因,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是材料型选择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商鞅变法,主要考查学生的材料解读分析能力,解答此题应仔细阅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信息主旨,掌握相关基础史实。
4.【答案】C
【知识点】青铜艺术
【解析】【分析】据题干信息“鼎呈长方形,口长110厘米、口宽79厘米,壁厚6厘米,连耳高133厘米,重达832.84公斤,鼎身雷纹为地,四周浮雕刻出盘龙及饕餮纹样”,结合所学可知,商朝是我国青铜文化的灿烂时期,青铜器生产规模大,品种多,工艺精美。著名的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最重的青铜器,工艺十分复杂,需要很多人协同合作才能完成,它充分展示了商周时期的青铜铸造技术高超,故选C项。
材料只展示了司母戊鼎这一种青铜器,无法得出青铜器种类丰富,数量众多,排除A项。
材料描述的是青铜器的特征,没有涉及青铜铸造业如何铸造,排除B项。
鼎在我国古代社会中享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但是材料中并没有涉及鼎的重要性,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是材料型选择题,主要知识考点是青铜文化,主要考查学生的材料解读分析能力,解答此题应仔细阅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信息主旨,掌握相关基础史实。
5.【答案】A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更替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结合所学可知,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奴隶制王朝)——夏朝,故选A项。
商朝在夏朝之后,排除B项。
战国在夏商之后,排除C项。
秦朝是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夏朝。夏朝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夏朝的相关史实。
6.【答案】A
【知识点】炎帝和黄帝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炎帝和黄帝是我国古老传说中黄河流域著名的部落首领。黄帝部落联合炎帝部落,在涿鹿一战中打败了蚩尤,从此,炎帝和黄帝部落结成了联盟,经过长期的发展,形成了日后的华夏族。炎帝和黄帝为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作出重要贡献,被后世尊奉为中华民族人文始祖。故①③符合题意,故选A项。
蚩尤是上古时代九黎部落酋长,被尊称为“战神”,盘古是中国神话体系中最古老的神,②④不符合题意,排除BC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人文始祖。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炎黄联盟的相关史实。
7.【答案】C
【知识点】西周的分封制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结合所学可知,为了管理辽阔的疆域,西周实行分封制,周天子把土地和土地上的人民分封给宗室、功臣,形成众多诸侯,C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分封制的知识,难度适中。抓住信息“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是解题的关键,西周通过分封,共71个国,其中同姓诸侯40国。
8.【答案】A
【知识点】春秋争霸
【解析】【分析】据材料“春秋时期还属于‘四夷’的秦、楚等国,在战国时期已经认同于华夏,中原诸国也承认了秦、楚是华夏族的组成部分,与齐、燕、赵、魏、韩并称七雄,”可知,春秋时期,原本被中原各诸侯国视为“夷狄”的秦、楚等国,到战国时并列为中原诸侯,被视为华夏族的组成部分,说明华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鲜血液,成为更加稳定和分布更为广泛的族群,体现了华夏认同观念渐趋强化,故选A项。
春秋战国时期,各种思想学术流派涌现并互相争鸣,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而材料反映的是民族关系的变化,排除B项。
材料反映的是春秋战国时期民族关系的变化,“诸侯国之间的矛盾消除"表述过于绝对,排除C项。
秦灭六国,建立秦朝,统一全国,表明统一多民族国家才建立,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是材料型选择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华夏认同,主要考查学生的材料解读分析能力,解答此题应仔细阅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信息主旨,掌握相关基础史实。
9.【答案】B
【知识点】百家思想与“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治国首先要加强中央集权,其次必须用“术”,再次以法为教”,战国末期法家集大成者韩非子,反对空谈仁义,强调以法治国,树立君主的权威,以法令、权术和威势,慑服臣民,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故选B项。
道家治国强调无为而治,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A项。
墨家主张“兼爱”“非攻”,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C项。
儒家强调“仁政”“为政以德”,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诸子思想。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百家争鸣的相关史实。
10.【答案】B
【知识点】孔子的贡献及评价;百家思想与“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据题干“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两段材料的意思分别是“用道德的力量去治理国家,自己就会像北极星那样,安然处在自己的位置上,别的星辰都环绕着自己”“人民放在第一位,国家其次,君在最后”,可以得出,这两段材料反映了儒家的共同思想是以德治国 以民为本,故选B项。
“天人合一 道法自然”是道家思想,排除A项。
“以法为教”是法家思想,排除C项。
崇德尚贤“兼爱”“非攻”是墨家思想,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百家争鸣,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百家争鸣的相关史实。
11.【答案】C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C:根据所学可知,距今1万年左右,我国出现了最早的人工栽培的农作物,北方地区的先民开始栽培粟和黍,证明原始农业形成,为人类文明做出了重要贡献,③考古发现与结论对应正确,C项符合题意;
A:北京人采用打制石器的方法,制作不同类型的工具,处于旧石器时代,北京人遗址:灰烬、烧石和烧骨等,反映北京人已经学会使用火,还会长时间保留很火种,①考古发现与结论对应错误,A项不符合题意;
B:山顶洞人遗址:穿孔骨针,表明山顶洞人已掌握钻孔技术和磨光技术,干栏式房屋属于河姆渡人的建筑,②考古发现与结论对应错误,B项不符合题意;
D:上宅村发掘的石器和陶器,在当时是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在今天则是远古文化的标志,不仅凝聚着先民的劳动汗水,更流淌着远古文明闪光的智慧,但未体现出贫富分化,④考古发现与结论对应错误,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2.【答案】C
【知识点】百家思想与“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孔子、老子、墨子、孟子生活在春秋战国时期,社会长期动荡不安是他们的社会背景。根据材料“无为而治”、“兼爱”“非攻”可知强调顺应自然,减少战争;“为政以德”、“以法治国”可知强调治国理政的理念;诸子百家提出这些主张的共同目的都是为了解决社会问题,C项正确;
韩非子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不可能推崇西周制度,排除A项;
墨家并不是支持兼并战争的,排除B项;
“为政以德”、“以法治国”强调治国理政的理念,并不是追求精神自由,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对百家争鸣的背景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的能力。
13.【答案】C
【知识点】甲骨文
【解析】【分析】C.依据题干信息 “廪”(指粮仓)、“畎”(指田间水沟)、“园田”(指为农田施肥) ,可以看出,这里的文字表现的都与农业有关,反映出商代农业技术的进步,故选项C符合题意;
A.手工业的新发展,不符合题意;
B.私有观念的产生,不符合题意;
D.赋税负担的繁重,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紧贴题干信息进行分析理解回答,注意一定要紧扣题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
14.【答案】B
【知识点】商鞅变法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鞅死亡后他所推行的新法也没有被废止,说明商鞅推行的新法得到了民众的拥护,即商鞅变法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B符合题意;
商鞅变法被旧贵族势力所反对,A不符合题意;
商鞅变法变革了旧的政治经济秩序,C表述错误;
商鞅变法促进了地主阶级势力的发展,D表述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商鞅变法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材料,掌握商鞅变法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使得秦国富国强兵即可作答。商鞅变法是考查的重点,需要熟练掌握变法的背景、人物、内容及影响。
15.【答案】B
【知识点】百家思想与“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B:根据表格内容和结合所学可知,三位思想家的思想中都体现了对“人”的重视,以人为本,B项符合题意;
A:孔子主张以德治国,A项不符合题意;
C:墨子主张崇德尚贤,C项不符合题意;
D:道家主张休养生息,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6.【答案】C
【知识点】孔子的贡献及评价
【解析】【分析】C:根据题干“孔子认为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朋友有信,每个人履行一定的义务,就能维系社会的正常运转,实现各自的人生价值目标”和结合所学可知,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他提出仁者爱人,即要有爱心和同情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将“仁”作为处理人与人关系的最高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题干反映孔子主张是“道之以德”,C项符合题意;
A:“因材施教”是孔子的教育思想,与题干无关,A项不符合题意;
B:老子主张“无为而治”,与题干无关,B项不符合题意;
D:“有教无类”是孔子的教育思想,与题干无关,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孔子的思想主张,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7.【答案】B
【知识点】铁农工具和牛耕工具的使用
【解析】【分析】B:根据题干“中国从春秋开始冶铸铁器,到战国中叶后,铁器普及到全国各地”和结合所学可知,战国时期铁器普及到全国各地,说明铁制工具流行,B项符合题意;
A:题干未体现铁器取代青铜器,A项不符合题意;
C:题干未体现铁器用于祭祀,C项不符合题意;
D:题干未体现铁器技术先进,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铁器的出现,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8.【答案】B
【知识点】春秋争霸
【解析】【分析】B:根据题干“公元前656年,齐桓公率领诸侯进入楚国,质问楚国为何不按时向周天子进贡祭祀所用的茅草,并逼迫其承认错误”和结合所学可知,齐桓公意在谋取霸主地位,B项符合题意;
A:题干未涉及维护国家统一,A项不符合题意;
C:题干未涉及为周天子服务,C项不符合题意;
D:题干未涉及发展齐国经济,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齐桓公称霸,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9.【答案】A
【知识点】甲骨文
【解析】【分析】A:根据题干图片和结合所学可知,商周时期人们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被称为“甲骨文”,汉字【田】的书写演变体现了甲骨文的造字法主要是象形造字形式,A项符合题意;
B:金文是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B项不符合题意;
C:小篆是秦统一后的文字,C项不符合题意;
D:隶书出现在秦朝民间,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甲骨文,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20.【答案】D
【知识点】铁农工具和牛耕工具的使用
【解析】【分析】D:根据题干“春秋时期,《相牛经》中记载,水牛肚大尾背最有力”和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时期牛耕出现,促进了经济发展,D项符合题意;
A:题干未体现祭祀,A项不符合题意;
B:题干未体现殉牲,B项不符合题意;
C:题干未体现食用,C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牛耕的出现,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21.【答案】B
【知识点】西周的分封制
【解析】【分析】B:根据题干“武王把纣的儿子武庚封在殷商故地,又安排自己的弟弟管叔、蔡叔、霍叔驻守在殷都周围”可知,武王把纣的儿子武庚封在殷商故地,又安排自己的弟弟管叔、蔡叔、霍叔驻守在殷都周围。武王此举旨在巩固国家政权,B项符合题意;
A:题干中的分封对象是周王室贵族,与有功之臣无关,A项不符合题意;
C:明确分封范围不是题干主旨,C项不符合题意;
D:题干未体现扩大统治区域,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维新变法思想的传播,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22.【答案】B
【知识点】青铜艺术
【解析】【分析】B:根据题干图片和结合所学可知,这些青铜鼎体现了青铜工艺的发展,B项符合题意;
A:远古传说的印证,与题干无关,A项不符合题意;
C:农耕文明的发展,与题干无关,C项不符合题意;
D:人类文明的起源是在史前时期,与题干无关,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青铜工艺的发展,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23.【答案】C
【知识点】禅让制
【解析】【分析】C:根据所学可知,尧舜禹时期推举部落首领的做法称为“禅让”,是将部落首领位子传给贤德之人,C项符合题意;
A:世袭制是国家王位由一个家族世代承袭的制度,A项不符合题意;
B:分封制是西周地方制度,B项不符合题意;
D:宗法制是王族贵族按血缘关系分配国家权力,以便建立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嫡长子继承制度是最突出的特点,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禅让制,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24.【答案】D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D:根据题干“磁山文化遗址发现了189个粮窖,经测算该粮窖是中国北方年代最早的粮窖”可知,“磁山文化遗址”属于北方,半坡人生活在距今6000年左右的黄河流域,与磁山遗址耕种的粮食作物应该相似,D项符合题意;
A:河姆渡遗址在长江流域,A项不符合题意;
B:北京人遗址分布在北京周口店,靠采集、狩猎为生,B项不符合题意;
C:元谋人遗址分布在云南,靠采集、狩猎为生,C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半坡遗址,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25.【答案】A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26.【答案】(1)元谋人;迄今所知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之一
(2)水稻;粟;干栏式建筑;半地穴式圆形房屋
(3)人文初祖
(4)多元一体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炎帝和黄帝
27.【答案】(1)现象:春秋战国时期,农业上出现了铁制农具和牛耕。作用:促进了农业发展,提高了社会生产力。
(2)使秦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面貌有了根本的改变,综合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一跃而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3)变化领域: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关系:经济上的变化引发了政治变化;政治变化和经济变化为思想文化变化创造了条件。
【知识点】铁农工具和牛耕工具的使用;商鞅变法;春秋时期改革与战国时期变法的比较
【解析】【分析】(1)第一小问的作答可以观察材料图片并提取关键信息“铁制农具"“ 春秋时期青铜牺尊 ”,及所学可知,春秋时期,我国农业生产技术有了新的发展,出现了铁制农具和牛耕技术;第二小问的作答结合所学可知,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或者促进了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2)解题时依据材料三"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可知,商鞅变法使秦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使秦国一跃成为最强的诸侯国,为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3)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三中的“开始使用的铁具、牛耕,解放了农业生产 …… 战国文化繁荣的最终原因”可知,春秋战国时期,政治、经济、思想文化领域都发生了变化;第二小问解答依据所学可知,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上的变化引发了政治变化,政治变化和经济变化为思想文化的变化创造了条件。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炼有效信息及知识运用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解题时需要联系春秋战国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相关史实,再结合试题要求,综合分析归纳即可。
28.【答案】(1)贡献:创办私学,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提出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搜集、整理、删定或改编了《诗》《书》等作为教材。作用:促进了教育在民间的发展,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为战国社会的变革奠定了人才基础。
(2)背景:生产力发展;诸侯间战争不断,传统政治秩序瓦解。不同:孟子主张实行仁政(或推行道德教化);韩非子主张以法治国。
(3)人物:荀子、老子、墨子、庄子等等。局面:百家争鸣。
(4)影响:促进了教育的发展;为统治者治理国家提供了思想基础;促进了思想文化的繁荣,成为我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产生了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主题: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古代思想文化发展的“黄金时代”。
【知识点】孔子的贡献及评价;百家思想与“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孔子推广私人讲学,在实践中,破除了等级、地域和种族的界限,接收贾人、贱人和农家的子弟入学。他在教学中坚持对不同对象施以不同的教育,主张因材施教,培养各具专长的人才。为了教学的需要,孔子还搜集、整理、删定或改编了《诗》《书》《礼》《乐》《易》等作为教材”可知,孔子创办私学,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提出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搜集、整理、删定或改编了《诗》《书》等作为教材。促进了教育在民间的发展,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为战国社会的变革奠定了人才基础。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思想家们提出各种治国方略的背景是诸侯争霸,传统政治秩序瓦解,百家争鸣产生,生产力发展,新的生产关系形成,井田制的瓦解,战国时期的变法树立了法律权威。
根据材料二“孟子主张统治者施行‘仁政’,推行道德教化,让老百姓过上富足生活”可知,孟子主张实行仁政;根据材料二“韩非子则认为‘好利恶害,夫人之所有也’,因此提出‘凡治天下,必因人情。人情者有好恶,故赏罚可用;赏罚可用则禁令可立,而治道具矣’”可知,韩非主张子主张以法治国。
(3)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儒家代表人物还有荀子;墨家代表人物有墨子;道家代表人物有老子、庄子等。战国时期在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4)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题干三则材料都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局面,因此本次探究活动的主题可拟为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古代思想文化发展的“黄金时代”。
故答案为:(1)贡献:创办私学,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提出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搜集、整理、删定或改编了《诗》《书》等作为教材。作用:促进了教育在民间的发展,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为战国社会的变革奠定了人才基础。
(2)背景:生产力发展;诸侯间战争不断,传统政治秩序瓦解。不同:孟子主张实行仁政(或推行道德教化);韩非子主张以法治国。
(3)人物:荀子、老子、墨子、庄子等等。局面:百家争鸣。
(4)影响:促进了教育的发展;为统治者治理国家提供了思想基础;促进了思想文化的繁荣,成为我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产生了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主题: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古代思想文化发展的“黄金时代”。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百家争鸣及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准确解读历史材料的能力。要求具备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9.【答案】(1)水利工程:都江堰。影响:它发挥出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面的作用,建成之后成都平原成为沃野。
(2)①历史现象: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状态:分裂割据的状态(或动荡,各自为政、相互攻伐等)。主要原因:春秋时期,随着铁制农具、牛耕的使用,生产力迅速发展,各诸侯国与周王室之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周朝的各种制度逐渐遭到破坏,由此导致周王室地位发生变化。
②主张:变法、改革。学派:法家。作用:使秦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面貌有了根本的改变,综合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一跃而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3)旧的社会制度:奴隶制度。新的社会制度:封建制度。启示:厉行改革;重视水利,发展经济;弘扬传统文化;加强制度建设;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等。
【知识点】春秋争霸;战国七雄;商鞅变法;百家思想与“百家争鸣”;李冰与都江堰
【解析】【分析】(1)仔细观察材料一示意图并结合材料可知,这项水利工程的名称是都江堰。公元前256年,秦国蜀郡郡守李冰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了都江堰。都江堰是一座综合性的水利枢纽,使堤防、分洪、排沙、控流等功效合成为一个系统,发挥出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面的作用。建成之后,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
(2)①根据材料二“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一方诸侯之长)”可知,“平王之时”王室衰微,诸侯争霸。“政由方伯”使得王室衰微,周天子威望下降,诸侯不再听从周天子命令,诸侯之间经常进行争霸战争,使得整个国家处于分裂割据的状态的状态。周王室地位之所以发生变化,主要是因为春秋时期,随着铁制农具、牛耕的使用,生产力迅速发展,各诸侯国与周王室之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周朝的各种制度逐渐遭到破坏,由此导致周王室地位发生变化。
②材料三“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 表明了商鞅主张变法、改革。他的主张体现了法家的思想。商鞅变法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3)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旧的社会制度即奴隶社会进一步崩溃,新的社会制度即封建社会逐步确立。第二问启示属于开放性问题,学生言之有理即可。
故答案为:(1)水利工程:都江堰。影响:它发挥出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面的作用,建成之后成都平原成为沃野。
(2)①历史现象: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状态:分裂割据的状态(或动荡,各自为政、相互攻伐等)。主要原因:春秋时期,随着铁制农具、牛耕的使用,生产力迅速发展,各诸侯国与周王室之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周朝的各种制度逐渐遭到破坏,由此导致周王室地位发生变化。
②主张:变法、改革。学派:法家。作用:使秦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面貌有了根本的改变,综合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一跃而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3)旧的社会制度:奴隶制度。新的社会制度:封建制度。启示:厉行改革;重视水利,发展经济;弘扬传统文化;加强制度建设;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等。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都江堰,春秋争霸,商鞅变法等知识及学生的识记和分析能力。要求运用所学解读分析材料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