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秋季学期文山市第二学区九月月考练习 七年级历史试题卷
(全卷共二个大题,共29个小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一 、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同学们搜集到有关山顶洞人的如下资料,其中史料价值最高的是( )
A.考古工作者的笔记 B. 山顶洞人的复原头像
C.遗址中出土的骨针 D. 山顶洞人生活想象图
2.考古发现是了解原始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以下图片为北京周口店龙骨山出土的考古遗存,其中可以作为 北京人用火证据的是( )
① 烧骨 ②石器 ③洞穴中的灰烬 ④骨针
A.①④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3.考古学者在云南省元谋县发掘出远古人类的两颗门齿化石,一些粗糙的石器,还发现了炭屑和烧骨。这说 明元谋人( )
A.能够制作和使用工具 B.已经从事农业生产
C. 已经进入磨制石器时代 D.广泛使用青铜工具
4.我国拥有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入选“202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的湖北十堰学堂梁子(郧县人)遗址,是旧石器时代遗址,填补了元谋人与北京人之间的空隙。该遗址属 于我国( )
A.百万年人类史范畴 B.一万年文化史范畴
C.五千多年文明史范畴 D.原始农耕时代范畴
5.遗址能为已经消逝的文明或者文化传统提供一种独特的至少是特殊的见证。北京人遗址为我们提供的历史 见证是,北京人已经( )
A.定居生活 B.学会用火 C. 饲养家畜 D.种植粮食
6.下列考古发现能够帮助我们了解原始农耕生活的是( )
7.博物馆讲解员说:“这里的人们以粟为主食,还能制作彩陶。”与之相符的遗址可能是( )
A. 北京人遗址 B.山顶洞人遗址 C. 河姆渡遗址 D.半坡遗址
8.考古学家将类似于黄河中游地区仰韶遗址的遗址类型统称为仰韶文化,其在农业上以种粟为主,制陶业则 以表面有彩绘的彩陶最为著名。下列遗址中,属于仰韶文化的是( )
A.河姆渡遗址 B.半坡遗址 C.良渚遗址 D.大汶口遗址
9.大汶口晚期的墓葬,有的有百余件随葬玉器,有的却一无所有。这表明当时( )
A.原始农业兴起 B.贫富分化出现 C. 早期国家产生 D.聚落形成发展
10.分封制在封土授民的同时,也把周王朝自己及其从商王朝接受过来的先进的器物、官僚体制、典章制度、 意识形态和文化结构,带到了分封制度所及之地。这主要强调分封制( )
A.稳定了政局,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
B. 扩大了周的统治范围,推动了中原文明的扩展 C.促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扩大了西周的疆域 D.确立了周王朝的社会等级秩序,巩固了统治
11.通过分封制度,“周人终于建立了一个拥有广袤领土的强大国家”,使西周王朝的统治触角伸向了遥远的 地方。据此可知,分封制( )
A.强化了诸侯权力 B. 扩大了统治范围 C. 加速了西周灭亡 D. 确立了君主专制 12.下列关于“夏、商、西周三朝灭亡的共同原因”的归纳。最接近历史真相的是( )
A.推行分封制,地方势力膨胀 B. 推行世袭制,皇帝能力低下
C.王朝末期统治残暴或朝政腐败 D.没有处理好与犬戎部族的关系
13.据记载,春秋时期鲁国向周天子朝贡7次,其中鲁国国君亲自去的有3次,同时鲁国却朝齐11次,朝晋 20次。这说明( )
A.鲁国定期向周天子纳贡 B.鲁国主动与齐、晋结好
C.周王室衰微 D.天子依附于诸侯
14.《诗经 ·卫风 ·木瓜》:“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据考证,该诗为赞美齐 桓公帮助卫国人打败狄人(北方游牧民族)而作,印证了齐桓公“尊王攘夷”的政治策略。与以上信息相 关的史实是( )
A.牧野之战 B.春秋争霸 C. 国人暴动 D.涿鹿之战 15.“舜年二十以孝闻,年三十尧举之……年六十一代尧践帝位。”这描述了( )
A.禅让制 B. 分封制 C.世袭制 D.郡县制
16.炎帝陵和黄帝陵是炎黄子孙寻根问祖的圣地,千百年来到这里扫墓祭奠的人络绎不绝,这是因为炎帝和 黄帝( )
A.发明农耕、船只 B.礼贤下士,选贤与能
C.大败蚩尤走向联合 D.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17.“国家”这个词是表示地缘关系的“国”与表示血缘关系的“家”的合成。夏朝体现“国”与“家”融 合的制度是( )
A.世袭制 B.禅让制 C. 分封制 D.郡县制
18.有学者指出:“周王和周公建国,立七十一,姬姓五十三,以同姓为枝干,是家天下政治的再一步成长和扩大。”这说明分封制的主要作用是( )
A.巩固了西周疆土 B.确立了等级制度 C. 实现了富国强兵 D. 促进了民族交融
19.夏启即位后,在钧台大宴各地首领,以期对他的地位予以确认。有扈氏对这种破坏禅让制度的做法十分
不满,拒不出席钧台之享。夏启发兵对有扈氏进行征伐,有扈氏战败被灭。“破坏禅让制度的做法”指的是 ( )
A.王位世袭,家天下取代公天下 B.禹建立起中国第一个王朝
C.夏朝建立军队,制定了刑法 D.与民争利激化了社会矛盾
20.西周初年的整体战略是稳定西北,开发东南。在东进过程中,齐、鲁是前哨,卫国接济东进主力,也北 瞰燕冀,东控徐准。(见图)这反映出西周统治者( )
A.制定刑法,稳定统治秩序 B. 躲避战乱,多次迁移国都 C.实行分封,扩大统治范围 D.发展生产,兴修水利工程 21.下列有助于研究西周灭亡原因的材料中,可信度最高的史料是( )
A.《诗经》 赫赫宗周,褒姒灭之。
B.《吕氏春秋》 幽王欲褒姒之笑也,因数击鼓,诸侯之兵数至而无寇。 记载了周幽王进攻申国,申侯联络戎族打败周王,西周灭亡,并没有“烽
C. 清华简(出土的战国楚简) 火戏诸侯”的故事。
D.历史学家的观点 举烽传警乃汉代备匈奴之事,非周代所能有。
A.A B.B C.C D.D
22.据统计,历年出土的商代青铜容器达数千件,兵器、车马器和工具等更以万计,其中许多青铜器构思精 巧、雕镂精美、造型逼真。这表明商朝( )
A.统治阶级残暴 B.饮酒之风盛行 C. 青铜工艺高超 D. 分封制度确立
23.考古学者发现,殷墟各遗址出土的商代人骨普遍有明显跪坐姿势形成的痕迹,且年龄越大越明显。甲骨 文中亦有众多和跪坐姿势相关的文字。据此推测,这种跪坐姿势是( )
A.礼仪规范的结果 B.狩猎生活的需要 C. 战斗训练的要求 D. 刑罚残酷的表现
24.有些青铜器上刻有文字,古人称这种文字为金文。金文从商代中晚期开始出现,数量较少;周代青铜器 上文字数量明显增加。金文的内容涉及祭祀典礼、政治、军事、经济、法律诉讼、婚姻等方面。由此可推 知青铜金文的历史价值在于( )
A. 便于了解商周时期青铜器功能的变化 B.见证了中国古代文字发展的重要阶段
C.提供了研究商周社会状况的实物史料 D.突显了西周时期青铜铸造业水平领先
25.央视《探索发现》栏目播放了专题片《我们的祖先是怎样生活的》。在这部专题片里,我们不可能看到的生活场景是( )
A.元谋人使用打制石器 B. 北京人结成群体生活在一起
C. 北京人人工取火的场景 D.山顶洞人用骨针缝制衣服
二 、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个小题,第26题12分,第27题14分,第28题12分,第29题 12分,共50分)
26. (12分)为探究我国远古人类的生活,某校举行了“远古祖先的拜访”为主题的研究活动。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问题。
【任务一对号入座】
材料一 ①河姆渡原始居民②元谋人③半坡原始居民④北京人⑤山顶洞人 洞穴时代的远古人类 A
定居时代的远古人类 B
【任务二图说历史】 材料二
图 1 图 2
【任务三归纳概括】
材料三 我国是早期人类化石和文化发现的重要地区之一。……我国旧石器时代初期文化遗址有二十余 处,北起辽宁,南及云南,西至陕西,东到安徽。其中,沿黄河、长江两大河流域分布较为密集。
— 《中国原始社会史》
【任务四分析论证】
材料四 七八千年前,中国北方和南方的农业与农耕聚落都有了很大发展,来、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 粮食的储备,使人们的精神生活得到多方面的发展。……内部大小血缘集体之间以及个人之间,关系平等和 睦。
— 《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1)依据所学知识,将材料一中远古人类的序号填入表格A 、B 两处位置。(2分)
(2)依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回答,图1、图2房屋结构有何不同 造成这种不同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 分)
(3)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回答,我国早期人类的分布有哪些特点 (3分)
(4)依据材料四,列举农业“有了很大发展”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举一例说明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精 神生活”得到了发展。(4分)
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北京人’用火的证据十分显明。发掘‘北京人’化石地点的中段靠近南北裂缝的堆积时, 曾发现过三层灰烬。上层灰烬很厚,最厚深达六米,位于整个堆积的中上部;中层灰烬较薄,最厚深达四米,
位于堆积的中下部;下层灰烬最薄,最厚处只有一米,位于堆积的底部…… ”
材料二:“由灰烬的发现,不仅证明了‘北京人’已经使用了火,而且由于灰烬在同一层中,有时很厚, 有时很薄,有时又间断,又可以证明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管制火的能力。”
材料三:“人类能够使用和管制火,是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因为这必须是在漫长的岁月中积累经验,有 了相当的智慧才有可能办到的。正因为‘北京人’能够如此,才进一步证明了他们对对付自然已有了一定 的办法。”
——贾兰坡《“北京人”的故居》
(1)材料一告诉我们断定北京人已能使用火的证据是什么 (2分)
(2)从材料二中找出北京人已有“管制火的能力”的理由。(4分)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北京人怎样用火“对付自然”的 (4分)
(4)为什么说“人类能够使用和管制了火,是历史上的一件大事” (4分) 2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 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材料二 每年清明节的祭祀轩辕黄帝陵,为我中华民族传统的祭祀大典。据史书记载,中华民族对轩 辕黄帝的祭祀,始于部落时代。自春秋时期开始成为了一种由官方组织的公祭活动。千百年来,不论是皇 亲贵族,朝廷重臣,还是江湖游客,草泽布衣;不论显达富贵,抑或困顿寒微,无论海内裔子,还是城外 侨胞,民不论汉满回蒙等各族,都无一例外地登临祭祀。
(1)从材料一中可以看出华夏民族的形成有什么特点 (4分)
(2)为什么黄帝被称为“人文初祖” (4分)
(3)从古到今中华儿女祭祀黄帝的活动绵延不绝体现了什么 (4分)
29. (2023秋 ·方城县校级月考)总结历史的经验或教训,对现实以启示或借鉴是历史学的重要功能。请阅 读下面材料,从中提炼一个观点,结合相关史实,写一篇60-100字的小短文。(要求:题目自拟,观点明确; 史实正确;条理清晰,语句通顺,表述完整)(12分)
材料:七八千年前的长江流域,气候温暖湿润,雨水充沛。在这里发现了距今约7000年的浙江余姚河 姆渡遗址。河姆渡人的房屋主要是干栏式建筑,……遗址中发现了大量人工栽培水稻的遗迹。农业工具以骨 都最为典型,家畜以猪、狗和水牛为主。
远古时期的黄河流域,气候较今天更为温暖湿润,适宜人类活动。在这里发现了距今约6000年的半坡 遗址。半坡人的房屋主要是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多用木头作柱子,屋内有灶坑。半坡人主要种植粟,能制 作出精美的磨制石器。
2024年秋季学期文山市第二学区九月月考练习七年级历史
试卷答案
选择题:
26.(1)A:2、4、5;B:1、3
(2)图一:杆栏式建筑;图二:半地穴式房屋;自然地理环境的不同,南方气候湿润,北方气候干燥。
(3)分布范围广泛;数量众多;多分布大江大河流域。
(4)未、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粮食的储备;河姆渡人会制作玉器。 27. (1)在发掘“北京人”化石的地点中,曾发现过三层灰烬。
(2)灰烬有时厚,有时薄,有时间断。
(3)北京人用火烧烤食物;用火驱赶野兽;用火照明;用火防寒等。
(4)火的使用,极大地提高了人类的生存能力,促进了早期人类体质的发展的大脑的进化。火的使用是人 类演化史上的里程碑。
28. (1)华夏族是由众多民族在不断的交往中逐渐融合而成。
(2)体现了炎黄子孙对中华民族强烈的认同感。
(3)体现了华夏儿女对人文始祖的崇敬与怀念。
29.论点:自然环境影响原始农业的发展。论述:半坡居民的房屋是半地穴式房屋。因为半坡遗址处于黄河 流域,冬季比较寒冷,夏季炎热,这种房屋冬暖夏凉。河姆渡居民的房屋是干栏式建筑,以木结构为主。 因为当地处于长江中下游地区,气候温暖湿润,这种房屋有利于通风、防潮。决定半坡原始居民种植粟、 河姆渡原始居民种植水稻的主要原因是自然条件。河姆渡人生活在长江流域,主要农作物是水稻。因为长 江流域河流密布,整年降雨充沛。非常适合种植水稻。而半坡人生活在黄河流域,这里的降雨较长江流域 差得多。受制于当时人类生产力水平所限,主要是靠天吃饭,故而种植抗旱性比较强的粟。因此自然环境 影响着原始农业的发展。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云南省文山市第三中学2024-2025七年级上学期9月月考历史试题(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