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试卷参考答案
1.C2.B3.D4.A5.D6.B7.A8.B9.C10.B11.D12.B13.A14.B
15.B16.A17.C18.A19.B20.B21.A22.A23.C24.A25.B
26.(1)主要特征:体系较为完备;以皇权为核心;职责分工明晰;具备一定的权力制衡作用。(6
分,答出三点即可)
(2)背景:国家事务日益繁杂:应对匈奴战争的需要;行政效率亟须提高。(5分,答出两点给
4分,答出三点给5分)
根本目的: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2分)
27.(1)方面:婚姻:生产方式:生活习惯:文化习俗。(6分,答出三点即可)
(2)意义:推动了江南地区的开发;丰富了江南地区的文化内涵;促进了民族间的交流与合
作,增进了民族间的了解和信任;有利于推动国家的统一。(6分,答出三点即可,其他答案
言之有理亦可)
【高一历史·参考答案第1页(共1页)】高一历史试卷
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4.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中外历史纲要》(上)前6课。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3分,共7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某史前文化遗址中(距今7000年至 5000年)发现了大量稻谷遗存,并且出土了许多骨耜等农业生产工具,其农业生产以种植水稻为主。该史前文化最有可能是
A.大汶口文化 B.仰韶文化 C.河姆渡文化 D.龙山文化
2.在良渚文化中,规模宏大的城墙和宫殿遗址引人注目。与此同时,这里还展现出了当时发达的水利工程以及令人赞叹的青铜器以及玉器制作技术。这
A.体现出大汶口文化逐渐被取代 B.展示了良渚文明的高度发展
C.表明当时迈入了阶级社会门槛 D.具备了早期国家的基本形态
3.著名历史学家傅斯年曾言:“史学便是史料学。”在对三皇五帝时代展开研究时,以下史料更有助于我们趋近历史的真相,且具有相对高的价值的是
A.《史记》中有关三皇五帝事迹的记述 B.后世文人创作的关于三皇五帝的小说
C. 民间流传的关于三皇五帝的神话传说 D.考古发掘出的属于三皇五帝时代陶器
4.商王朝要求归属于它的方国和部族定期向其朝贡,并且听从商王室之命进行征伐。与此同时,这些方国和部族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可保持自身的社会组织形态。这反映了商朝
A.外服制的特征 B.统治范围的缩小 C.分封制的缺陷 D.政治影响的衰退
5.下图所示为中国某个历史时期流通的部分金属货币。由此可推知,当时
A.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B.统一趋势益发明显
C.社会生产严重倒退 D.国家呈现分裂局面
6.公元前453年,赵、韩、魏三家大夫在联合灭了智氏以后,瓜分了晋国土地。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正式承认三家为诸侯。这说明当时
A.宗法观念逐渐淡化 B.传统政治秩序趋于瓦解
C.周王地位得到提升 D.列国纷争局面由此形成
7.有学者指出:“战国时期,封建生产关系在各诸侯国中逐渐确立,新兴地主阶级要求政治权力,各国为了在兼并战争中占据优势,纷纷进行变法改革。”该学者的观点阐明了战国时期
A.变法运动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B.各诸侯国的变法旨在缓和阶级矛盾
C.兼并战争是变法运动发生的根本原因 D.封建生产关系逐渐确立的有利因素
8.下表所示为孔子和老子的主要思想主张。这体现出二者不同的
思想家 主要思想主张
孔子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老子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A.人性善恶的看法 B.国家治理的理念
C.自然规律的认知 D.个人修养的要求
9.孟子说,鸡、猪、狗的畜养,不要耽误它们的繁殖时机,七十岁的人就可以有肉吃了;百亩大的田地,不要耽误它的耕种时节,数口之家就可以不挨饿了。这反映出孟子
A.倡导以法治国的理念 B.主张无为而治的思想
C.具有民本主义的情怀 D.强调施行仁政的意义
10.孔子在鲁国践行以礼治国的理念,一定程度上整顿了社会秩序;墨家代表人物墨子长期奔波于各诸侯国之间,大力宣传他的政治主张,最终成功阻止了楚国攻打宋国;秦国商鞅运用法家思想进行变法,促使秦国走向强盛。这说明
A.墨家学说最受诸侯国君青睐 B.不同学派主张具有正向作用
C.儒家思想主导各国秩序重建 D.法家理念仅适用于秦国变强
11.战国时期的纵横家苏秦指出:“秦,四塞之国,被山带渭,东有关河,西有汉中,南有巴蜀,北有代马,此天府也。以秦士民之众,兵法之教,可以吞天下,称帝而治。”苏秦意在说明秦
A.军事力量的强大 B.重视人才的任用 C.政治制度的先进 D.统一六国的条件
12.秦始皇灭东方六国以后,把六国富豪和强宗中的一部分迁至京城咸阳,一部分迁到巴蜀、南阳等地。这一举措
A.削弱了统治基础 B.有利于社会稳定 C.消除了分裂隐患 D.加剧了阶级矛盾
13.“通过这种方式,秦在整个中华帝国实现了对所有新征服地区的直接统治。”“这种方式”的制度因素是
A.郡县制度 B.宗法制度 C.皇帝制度 D.丞相制度
14.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等900余名戍卒被征发前往渔阳戍边,途中在大泽乡为大雨所阻,不能如期到达目的地。按照秦律,失期当斩。于是陈胜、吴广领导戍卒杀死押解戍卒的军官,发动起义。该事件集中反映了秦朝
A.官员腐败 B.统治残酷 C.徭役繁重 D.天灾频繁
15.据史料记载,西汉建立之初,大的封国户数不过万,小的仅有五六百户。然而,到了文景时期,流民纷纷回归田园,户口数量迅猛增长。此时,大的封国户数多达三四万户,小的封国户口也成倍增加,并且比以往更为富裕、殷实。这表明文景时期
A.北部边疆安定 B.经济得到显著发展
C.人口过剩严重 D.城市规模迅速扩大
16.汉武帝统治时期,地方诸侯势力庞大。主父偃献策“推恩令”,令诸侯子弟分封土地,化大为小;同时实行耐金夺爵,打击诸侯势力。这些举措旨在
A.加强中央集权 B.提升君主地位 C.增加财政收入 D.促进地方发展
17.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正式设立西域都护府。西域都护作为汉代西域地区的最高军政长官,身负主管屯田事务、颁布朝廷号令等诸多重大职责。倘若西域地区发生动乱,西域都护有权出兵进行征讨。据此可知,西域都护府的设置
A.解决了民族矛盾 B.促进了经济交流 C.强化了边疆管控 D.推动了文化传播
18.下表所示为汉武帝初年至汉宣帝末年官员文化背景状况。这一状况的出现源于
文化背景 法家 儒家 其他不可考者
所占比例 25.9% 45.1% 29.4%
A.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 B.百家争鸣局面的结束
C.文化多元格局的形成 D.官员选拔标准的宽泛
19.东汉后期,皇帝大多年幼即位,太后临朝听政,重用外戚情况严重。皇帝长大后多依靠宦官夺回权力,促使宦官专权局面出现。这一局面
A.消除了“党锢之祸” B.加速了东汉政权灭亡
C.遏制了皇权弱化现象 D.直接引发了黄巢起义
20.我国古代有一部医学巨著,成书于东汉,是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也是最早的中药学著作。它系统地总结了古代医家等各方面的用药经验,对已经掌握的药物知识进行了一次全面而系统的整理。这部著作是
A.《黄帝内经》 B.《神农本草经》 C.《本草纲目》 D.《千金方》
21.东晋时期,朝廷中的要职大多都由中原南迁的高门士族如琅邪王氏、太原王氏、陈郡谢氏等充任,其中也不乏南方士族,但为数甚少。这
A.不利于政权的长期稳定 B.直接导致了东晋政权的灭亡
C.反映了皇权的不断强化 D.促成了藩镇割据局面的形成
22.北魏时期,一些鲜卑族的姓氏发生了变化,例如“拓跋”姓变成了汉姓“元”;“独孤”姓变成了汉姓“刘”等。这一变化
A.促进了民族交融 B.解决了民族认同问题
C.消除了民族矛盾 D.维持了国家长治久安
23.《通典》记载,隋朝时,各地官仓“储米粟多者千万石,少者不减数百万石”,民间义仓“又皆充满”,仅“京都及并州库,布帛各数千万”。由此可知,隋朝
A.运河便利物资流通 B.统治阶级穷奢极欲
C.社会经济得到发展 D.备战备荒蔚然成风
24.下表所示为唐开元年间(713—741年)与元和十五年(820年)全国的户籍数量统计情况。这可用于研究唐代
开元年间户数/万户 元和十五年户数/万户
740 237
A.安史之乱的影响 B.边疆管理的变化
C.成为盛世的原因 D.贞观之治的局面
25.五代十国时期,几乎每个政权都发行过自己的货币,但是唐代的开元钱币依然还在市场中流
通。这一时期钱币种类极多,留存下来的却非常少,很多钱币成为钱币界的珍品。据此推知,这一时期
A.区域联系中断 B.政权更迭频繁
C.货币政策开放 D.经济发展停滞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25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
材料一
秦之中央集权,以皇帝为首,下设三公九卿。三公为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掌行政、军事、监察之权。九卿则分掌各项具体政务。此一制度架构,使得权力高度集中于中央,为后世封建王朝所沿袭。
——摘编自钱穆《国史大纲》
材料二
汉武帝时期,随着国家事务日益繁杂,皇帝深感以丞相为首的官僚体系在决策和执行上有时不能完全符合自己的心意。面对来自匈奴的威胁,汉武帝需要提高政府的决策效率和执行能力,以提高应对战争的能力。为此,汉武帝决定设立中朝。中朝由皇帝身边的亲信近臣如侍中、常侍、给事中、尚书等组成,他们能更直接地领会皇帝的意图,他们也因此得以参与军国大事的决策。
——摘编自吕思勉《秦汉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秦朝三公九卿制的主要特征。(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武帝设立中朝的背景和根本目的。(7分)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大量北方人口南迁,他们在江南地区定居下来,与当地的原住居民共同生活,彼此通婚。北方人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如铁制农具、牛耕技术等,极大地提高了江南地区的农业生产水平。同时,北方的语言、风俗等也逐渐在江南地区传播开来。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二
随着北方人口的大量涌入以及与周边地区交流的增加,江南地区的文化逐渐呈现出多元融合的特点。例如,江南地区的建筑风格在吸收了北方建筑的特点后,变得更加多样化;北方的面食文化对江南地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摘编自钱穆《国史大纲》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民族交融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民族交融的意义。(6分)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吉林省松原市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第五中学2024-2025高一上学期九月月考历史试卷(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