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湖北省宜昌市长阳土家族自治县第一高级中学2024-2025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历史试卷(答案)

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9月考试
历史试题
考试时长:75分钟 满分: 100分
一、单选题
1. 考古发现:夏至早商时期,王室的大型祭祀活动集中于宫殿区,以沟、坑等遗存(祭祀自然神)为主,晚商时期,王室的大型祭祀活动集中于宗庙和王陵区,并发展出王室专有的祭品和礼仪。这一变化说明( )
A. 专制王权不断强化 B. 宗法、分封制的确立与发展
C. 人文主义思想出现 D. 祭祀活动遵循天人合一思想
2. 《周礼》载有“师氏”之官“告王以善道”,有“保氏”之官“掌谏王恶”。《左传》记载: “天生民而立之君,使司牧之,勿使失性 有君而为之贰(卿佐),使师保之,勿使过度”据此可知,先秦时期( )
A. 儒家提倡君民应平等共治 B. 礼乐制度开始瓦解
C. 有了限制君权的制度设计 D. 分封制度走向崩溃
3.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记载:缇萦为救父上书文帝, “妾父为吏,齐中称其廉平,今坐法当刑。妾切痛死者不可复生,而刑者不可复续,虽欲改过自新,其道莫由,终不可得。妾愿入身为官婢,以赎父刑罪,使得改行自新也”。书闻,上悲其意,曰: “《诗》曰: ‘恺悌君子,民之父母。’今人有过,教未施而刑加焉,或欲改行为善,而道亡繇至,朕甚怜之。”此岁中亦除肉刑法。由此可见,汉文帝废除肉刑的原因是( )
A. 弘扬儒家传统孝道 B. 减轻民众刑罚压力
C. 稳定文景之治局面 D. 重视德行教化作用
4. 汉高祖刘邦从白登脱困后,汉匈双方的对抗问题并未解决。为应对被动局面,西汉采取了应对匈奴的全新政策:其一、与匈奴缔结和亲;其二、每年向匈奴“赠送”大量财物;其三、通过“喻以礼节”实现匈奴德化;其四、短期内建立汉匈的“子婿”亲戚关系,逐步形成长期的“外孙单于”血缘关系。关于西汉对匈奴的政策,解读正确的是( )
A. 汉匈称“子婿”而非华夷表明华夏认同开始形成
B. 是在长期交往交融中坚持独尊观念的政治选择
C. 为中央政府处理与周边少数民族关系提供思路
D. 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为后世照搬沿用
5. 秦朝在地方上设“道”,作为县级特殊政区,由中央派遣官吏和部落君长联合治理。 “道”除有以族属命名的方式外,也有以山川类地理实体命名的。 “道”的行政归属在区划和民政上属于郡,在少数族群事务管理方面则属于“属邦”, “道”以下乡里机构与部落组织并存。秦朝“道”的设置( )
A. 实现了国家基层自治 B. 改变了地方行政层级
C. 强化了皇权专制独裁 D. 革新了民族管理方式
6. 唐代前期实行散官番上制度,即获得任官资格的人在入仕前需履行一定义务。散官大多往来尚书省和诸州府传送公文,地方的各种表状及需上达京师之物,也都仰赖他们。由此可见,散官番上制度有利于( )
A. 改进科举考试程序 B. 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监察
C. 完善中枢决策机制 D. 提高国家行政管理效率
7. 宋代以来,很多学者批判侧重解释“五经”字句音、形、义的汉代儒学。王安石“视汉儒之学若土埂”,并从主旨、大义的角度另立新说;朱熹虽不认可王安石的新说,却赞同他用新理论否定汉代儒学的做法。宋代的这种学术倾向( )
A. 确立了理学的正统地位 B. 促进了儒家思想革故鼎新
C. 使得学者自由解释经典 D. 弥合了变法与守成的论争
8. 下表是清末新军第九镇、第八镇及第二十一协军官的来源构成。这可用于说明新军( )
类别 部别 国内学生 留学生 士人 行伍 总计
第九镇(驻江宁) 340 15 272 87 714
第八镇(驻湖北) 154 12 497 23 686
第二十一协(驻湖北) 53 4 73 3 133
总计 547 31 842 113 1533
A. 抵制了列强入侵 B. 导致了军阀势力扩大
C. 引发了军阀混战 D. 助推了民主革命发展
9. 1941年11月8日,在陕甘宁边区第二届参议会上,林伯渠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边区成立三年来, “在边区和县级我们都建立了正规的参议会,行政工作集中于政府,创制复决之权及对于政府行政人员选举罢免之权,则属于各该级参议会。至于乡市则采取议行合一制度”。这体现出边区政权( )
A. 工农民主专政的特色 B. 主权在民的施政宗旨
C. 统一战线的斗争策略 D.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
10. 1944年7月延安市作出开展“十一运动”的决定。其具体内容包括: “一、每户有一年余粮。二、每村有一架织布机。三、每区一个铁匠铺,每乡一个铁匠炉。四、每乡一个民办学校和夜校。五、每人识一千字。六、每区一个卫生合作社。……十一、每村一个水井,每户一个厕所。”该运动( )
A. 标志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建设 B. 起到了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作用
C. 展现边区政府民主建设重大成就 D. 是中国共产党对乡村建设的一次探索
11. 颁布于1954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现在主要有下列各种:国家所有制,即全民所有制; 合作社所有制,即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 个体劳动者所有制; 资本家所有制。”而1982年宪法则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这说明两部宪法( )
A. 都反映了我国全方位开放的格局 B. 颁布时我国的社会性质相同
C. 都鼓励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D. 都体现了对现实状况的承认
12. 公元前8世纪开始,斯巴达逐渐发展出“共餐制”。男子凡20岁必须通过选拔竞争进入某一公共食堂,在此接受年长者教育,定期缴纳配额食物和金钱,城邦往往也在公共食堂作出政治决策。据此可知,这种共餐制( )
A. 巩固了男性公民的政治联合 B. 实行公有经济维系城邦稳定
C. 为希腊的民主政治创造条件 D. 确保斯巴达的军事装备优势
13. 1296年,教皇卜尼法斯八世发布敕令,宣布没有教皇许可,国王既不得向教士征税教士也不得向国王交税,违者开除教籍。法国国王腓力四世接到这项敕令后立即采取对策,宣布未经国王允许,其臣民不得将金银、货币、武器、马匹输出国外。材料旨在说明中世纪西欧( )
A. 经济发展受到教会的严重束缚 B. 民族国家的意识正在欧洲觉醒
C. 天主教会的经济大权已经丧失 D. 教会权威受到世俗权力的挑战
14. 中世纪早期一些修道院学校和教堂学校,经常教授基础法律、医学和人文科学理论; 12世纪之前在欧洲小城沙特尔,法律和神学等内容出现在教父哲学或者是各种知识的汇集手抄书籍当中,后来这些学科逐渐分离,专门设课研究学习。这表明当时的教会学校( )
A. 促进了理性主义的传播 B. 有利于民族国家的形成
C. 迎合教育世俗化的趋势 D. 严密控制人的思想意识
15. 1493年,西、葡两国因在殖民争夺中矛盾日益激化,邀请罗马教皇予以仲裁, “教皇子午线”随之产生,并于1506年和1529年两度微有调整;但此后英国、荷兰等国却对这条分界线根本不予理睬,争先恐后地涌向世界各地。这侧面说明了( )
A. 英荷取代西葡成为霸主 B. 西欧民族国家得到发展
C. 教会权力影响世俗事务 D. 瓜分世界成为时代主题
16. 英国的《吏治澄清法》、美国的《联邦公务员法》《彭德尔顿文官法》、日本的《官吏纲要》《国家公务员法》等法律都明确规定了文官的职责和范围、法律地位、权利和义务。这反映出西方的文官制度( )
A. 择优录取的方式 B. 实行“永业制”
C. 注重职业道德化 D. 法制化的特点
二、非选择题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秦汉时期,依靠庞大的公文运转实施行政管理,必须有相应的公文运行制度。秦汉公文运行大体遵循以下主要规定:文书逐级下达和上呈; 遵守公文主发和签署制度;公文行程有严格的时间规定,各段传送人均有完整的收发文记录,下行公文要按要求回复。总体上看,秦汉公文大体围绕着中央政府、州郡和县乡三个层次运转。公文运转包含着公文转呈、公文下达和公文批复三个核心环节。从皇帝到各级官僚机构的权力行使也主要通过这三个环节表现出来。
——摘编自卜宪群《秦汉官僚制度》
材料二 朱批奏折缴回之举肇始于清康熙朝,制度确立于雍正朝,乾隆朝又有新的补充发展,虽朱批“览” “朕安”一二字者亦需缴回,由此逐步形成了严格的朱批奏折缴回制度,并为以后所承继。清廷最初规定臣僚所存朱批奏折于下次上奏时趁便奏缴,其后改为按年呈缴,清末又改为年终交由军机处汇缴。朱批奏折需连同奏匣、奏夹、封套一并缴回,在京官员赴衙门,在外官员则赴该省督抚处呈缴,休致或降革官员则呈明该省督抚、该旗都统代缴。臣僚所存朱批奏折不得隐匿存留,违者严加惩处。
——摘编自项旋《皇权政治与信息控制——清代朱批奏折缴回制度考论》
(1)根据材料,概括秦汉时期公文运行制度的基本特征。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清代奏折缴回制度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原因。
18. 治国安邦重在基层,中国基层社会治理历史悠久。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 1941年以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苏中、苏北等根据地建立起县、区、乡各级农抗会,青年、妇女、职工各种抗敌协会也陆续建立,这些团体团结领导群众进行艰苦的抗日斗争。1942年,敌后根据地开始建立“抗日人民代表会议的市乡民主制度”,在淮北的7个县参议会共计议员458人中,雇工12人,贫农71人, 中农119人, 富农70人,地主130人,商民17人, 其他39人。
——摘编自杨丹伟《抗日战争与乡村社会治理模式的变迁》等
材料二 当前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与乡规民约不谋而合。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指依照宪法和法律,由居民(村民)选举的成员组成居民(村民)委员会,实行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 自我监督。这一制度是在新中国成立后的民主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并首先发育于城市。
——摘编自普通高中教科书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1)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说明抗日根据地乡村社会治理的政治意义。
(2)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用一句话概括新中国村民自治的内涵。并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基层社会治理的认识。
19. 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15分)
材料一 1648年欧洲各国签订的《威斯特伐利亚条约》奠定了近代国际法的基础。19世纪建立起来的维也纳体系将国际法的应用范围逐步从欧洲扩大到美洲、亚洲等其他地方。一战后,战胜国建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成立了国际联盟,但因排除美苏而缺乏普遍性和权威性。
二战后,《联合国宪章》确定了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和制裁侵略的机制,并赋予安理会制裁的力量。国际法院也在荷兰海牙成立。同时,各类国际组织数量激增,裁军、防止核武器及生化武器扩散、国际人权、国际环境等国际法性质的公约或宣言纷纷问世。
——摘编自杨泽伟《国际法史论》
材料二 新中国自成立到1977年底,参加的国际多边条约总共不过31个。从1978年到2004年底,中国缔结或参加的国际多边条约已多达236个。这些多边条约超出了外交、人道主义法、海事、航运、少数联合国专门机构的章程等狭小范围,既涉及联合国及其所有专门机构、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等一般国际法,又涉及国际刑法、反对恐怖主义行为、毒品管制,以及某些建立国际组织的章程等。中国已全面融入国际法律秩序。
——摘编自饶戈平《国际法律秩序与中国的和平发展》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说明近代以来国际法发展的突出特点,并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法对世界的影响。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改革开放前后中国参与国际事务的程度有何差异,并简析其原因。
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5分)
材料一 这些通过科场考试精选出来的,富有较高文史知识素养的文臣,受到了宋政府的重用。宋代文官制度使权力收纵自如,无尾大不掉之虞。宋代士大夫阶层的组成部分,与前代相比,已经有了根本性的改变。隋唐以后重科举取士,为中下层的寒族知识分子进入仕途打开方便之门。通过科举取士,帝王也有意识地让下层知识分子进入仕途,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特别关键的一点是这些文人士大夫出身寒微,没有世家势力作为社会背景,故也没有深厚的社会根基和实力,其荣辱盛衰皆掌握在帝王手中,即使位极人臣,也不会对赵宋王朝构成潜在威胁。
———《浅析宋代文官制度的得失》
材料二 19世纪中期,英国工业革命完成,资本主义迅猛发展。1832年议会改革,使工业资产阶级在议会中的地位增强,推动了整个英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纵深发展。但直至19世纪初,英国政府各部的行政官吏的选任仍然采用中世纪延续下来的“恩赐制”,多由贵族子弟充任,买官鬻职成为社会普遍现象。膏梁子弟、庸碌无能而踞高位者有之,身为要官领取高薪而饱食终日无所用心者有之,文官素质每况愈下,工作效率低,严重影响政府声誉。1854年,英国政府出台了《关于建立常任英国文官制度的报告》,提出了三项改革计划:一、区分文官类别,统一规定文官录用的年龄和薪俸标准,量才使用。二、实行公开竞争考试录用制,祛除恩赐制弊端,选拔优秀人才。三、严格文官工作考核,实行政绩晋升制,奖优汰劣,奖勤罚懒。这些建议后来均以法令的形式逐一被采纳并加以实施。
——摘编自陈友义《试论19世纪中期英国文官制度改革》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文官政治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2)英国借鉴中国科举考试制度创建近代文官体制,但是在20世纪初,中国却废除科举取士,推行新式教育体制。根据材料二并结合中英近现代史实对此做出合理解释。(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1.【答案】C
2.【答案】C
3.【答案】D
4.【答案】C
5.【答案】D
6.【答案】D
7.【答案】B
8.【答案】D
9.【答案】B
10.【答案】D
11.【答案】D
12.【答案】A
13.【答案】D
14.【答案】C
15.【答案】B
16.【答案】D
17. (12分)【答案】
(1)基本特征:文书需要逐级下达和上呈;公文行程有严格的时间限制;公文收发记录较为完整;下行公文按要求回复;中央集权色彩浓厚。(答对4点得4分)
(2)变化:由非正式到形成严格的朱批文书缴回制度;由大臣趁便奏缴到每年由专门机构汇缴。(4分)
原因:君主专制的强化;出于信息控制,保密的需要;官僚体系监督制度的发展;中枢决策机制的变化;大一统国家的发展。(4分,答对4点得4分)
18.(10分)【答案】
(1)意义:巩固了党的领导地位;调动了人民群众的抗日积极性;巩固了抗日根据地;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抗战胜利奠定基础;加强了抗日民主政权的建设;为基层社会治理积累了经验。(4分,答对4点即可)
(2)内涵:新中国农村社会主义基层民主制度。(2分)
认识:基层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加强法治,依法治理基层社会;坚持党对基层社会的领导;注重村规民约的约束作用;发挥人民在基层治理的主体作用;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注重传统文化在基层治理中的凝聚作用。(4分,答出4点得4分)
19.(15分)【答案】
(1)特点:主体增多,包括主权国家、国际组织等;适用范围不断扩大,由欧洲到全世界;领域逐步扩展,由国家安全到国际事务各方面。(3分)
影响:形成了调整国与国关系的基本准则;建立了国际问题的解决机制,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推动经济全球化;但由于单边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存在,国际法的实际作用被削弱。(4分)
(2)差异:改革开放前,参与程度较弱,参与多边条约数量和领域均较少,发挥作用有限;
改革开放后,参与程度加深,参与多边条约数量增加,领域增多,涉及众多国际事务,全面融入国际法体系,并发挥了重要作用。(4分)
原因:改革开放前,国内政治形势与外交政策的影响;美苏两极格局的影响。
改革开放后,经济建设需要和外交政策的调整;我国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影响力增大;多极化趋势日益明显,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4分)
20.(共15分)【答案】
(1)影响: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有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扩大了统治基础。(3分,答对3点得3分)
(2)示例(12分)
观点:人才选拔制度是一个国家重要的政治制度,它是由这个国家的国情决定的。
论述:19世纪的中国,民族危机不断加深。随着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的开展,出现了大量近代工厂和新的政府部门,需要更多的新式人才。然而,科举考试的内容脱离实际,无法满足现实需求。京师同文馆等新式学堂的陆续出现也冲击了科举制度。1905年,废除科举制度,有利于新式教育的发展和新式人才的培养,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但是,考试选官的原则得以保留。
19世纪的英国,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英国经济迅速发展,社会分工日益细化,政府职能不断扩大,工作内容日趋复杂,需要大量专业人才。然而,当时英国的官僚体制无法满足现实需求,英国国内出现了借鉴中国科举制,以考试方式选官的呼声。由此,英国开始进行文官改革。文官改革提高了官员素质,为英国政府提供了专业性人才,有利于完善英国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19世纪以来,中英两国面临着不同的社会问题,英国借鉴科举考试制度进行文官选拔制度的改革,中国则废除科举取士,推行新式教育体制。这些措施顺应了双方不同的现实需求,有利于社会发展,是中西文化交流互鉴的例证。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湖北省宜昌市长阳土家族自治县第一高级中学2024-2025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历史试卷(答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