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河南省潢川第一中学2024-2025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答案)

潢川一中2024-2025学年高一上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Ⅰ卷
一、选择题(本题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
1.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华大地出现多处以农业为基础的古文明,考古学家称此现象为“满天星斗”。而距今约4000年左右,许多中原之外灿烂一时的古文化出现“月朗星稀”的现象。由“满天星斗”到“月朗星稀”的现象说明了中华文明具有的特点是(  )
A.起源最早B.多元一体C.独树一帜D.领先世界
2.下列古文明遗址中发现了大量人工栽培水稻痕迹的是(  )
A.北京人遗址B.半坡遗址C.河姆渡遗址D.大汶口遗址
3.根据考古发掘的成果,陶寺遗址的同一墓地中有大墓和小墓之分且差别十分突出,大墓往往随葬上百件器物,其中不乏十分珍贵的玉器、象牙和漆器。小墓大部分没有任何随葬品,即或有,也只有一二件粗劣的陶器或骨器。这说明陶寺遗址(  )
A.产生明显的贫富分化B.有可能是夏文化遗存
C.属于母系氏族的遗存D.国家已经产生
4.下图是中国古代朝代更替的一部分,空框中应填的是(  )
A.西周、春秋B.西周、秦C.春秋、战国D.战国、秦
5.“封建亲戚,以藩屏周”。西周实行分封制,巩固统治。下列能够成为西周分封对象的是(  )
A.国人B.奴隶C.平民D.功臣
6.周人在祭祀和宴飨活动中,实行“列鼎制度”。天子用九鼎,九鼎分别盛放牛、羊、猪、鱼、腊、肠胃、肤、鲜鱼、鲜腊等九种肉类食物。诸侯用七鼎,无鲜鱼、鲜腊。卿大夫用五鼎,再减牛、肠胃。士用三鼎,仅盛放猪、鱼、腊。最低级的士用一鼎,盛小猪。据此可知,西周时期(  )
A.等级制度森严B.物质生活充裕C.餐饮文化发达D.祭祀活动频繁
7.夏商周三代早期,华夏各部族的始祖神话大相径庭;春秋以降,“诸夏共祖”说或“五帝同源”说成为主流。这一变化(  )
A.消除了华夷有别观念B.反映了华夏认同增强
C.导致了诸侯争战频发D.旨在对抗秦国的进攻
8.古代的中华文明以农业为主,先民在发展农业生产的同时,非常重视水利的兴修,芍陂、都江堰、郑国渠就是其中的代表。其中郑国渠位于下图中的(  )
A.①B.②C.③D.④
9.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其思想和言论主要记载在由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整理成的《论语》当中。下列观点最可能出现在《论语》中的是(  )
A.无为而治B.兼爱非攻C.以法治国D.为政以德
10.据史料记载,秦国在商鞅变法之前的征兵征粮经常达不到定额,民众对官府有很强的抵触情绪。在秦国新法实施之后,秦国百姓踊跃参军入伍,登记入伍的场所常常挤满了人。这一变化主要缘于“新法”中的(  )
A.重农抑商B.奖励军功C.厉行法治D.焚烧诗书
11.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在郡县制下,设三十六郡,每郡有守、尉和监各一。郡下辖县,郡(守)与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命。由此可见,郡县制(  )
A.提升了贵族政治地位B.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
C.导致了地方权力膨胀,D.弱化了监察制度作用
12.秦中央设三公九卿制,其中“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殿警卫……少府掌皇家财政、宗正负责皇家事务”。这反映了中国古代中央官制的实质是(  )
A.官员众多,职责明确B.决策严谨,提升效率
C.化国为家,皇权至上D.选贤任能,唯才是用
13.秦王朝以军人为吏,必然使各级行政机构都容易形成集权专制的特点,使行政管理和经济管理都具有军事化的形制,又使统一后不久即应结束的军事管制阶段在实际上无限延长,终于酿成暴政。由此可见(  )
A.秦朝灭亡的根源在暴政B.秦朝暴政根源于军功爵制
C.军人为吏一定导致暴政D.国家治理政策需适时调整
14.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说:“时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失,亦已明矣。”符合这一论断的历史时期是(  )
A.秦朝B.唐朝C.西汉D.宋朝
15.据《汉书·食货志》记载,汉初承秦末之弊,国家财用不足、人民饥馑,天子的车驾无法备齐四匹毛色一样的马,将相大臣只能乘坐牛车。在此背景下,汉朝廷所采取的措施是(  )
A.“事征四夷”“图制匈奴”B.“扫除烦苛,与民休息”
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D.“察茂才尤异孝廉之吏”
16.汉武帝财政改革的实质,就是将以往的自由经济改为由国家控制经济的运作。改革主要针对商贾和富人群体,虽然力度很大,但并没有给百姓增加多少负担。下列能为此观点提供依据的是(  )
A.盐铁官营,均输平准B.任用酷吏,打击豪强
C.划分州部,分设刺史D.事为之防,曲为之制
17.东汉的建立者励精图治,使国家出现“光武中兴”的盛世局面。但好景不长,东汉中后期却走向衰落。其主要原因是(  )
A.皇帝幼龄即位B.宦官外戚专权C.黄巾军大起义D.地方军阀割据
18.2017年,中国邮政发行了一组特种邮票,邮票的图案内容分别为凿空西域、开辟丝路。这组邮票纪念的历史人物是(  )
A.刘邦B.霍去病C.卫青D.张骞
19.两汉人民创造了灿烂的文化,成就斐然。下列对两汉文化的代表成就评价正确的是(  )
选项 成就 评价
A 《神农本草经》 中国古代第一部药物学专著
B 乐府诗 一种介于韵文和散文之间的文体,讲究铺陈排比,辞藻华丽
C 造纸术 蔡伦发明了造纸术,促进了中国和世界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D 《史记》 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20.317年,西晋宗室司马睿在建康重建晋朝,史称东晋。东晋门阀政治深厚,建国之初,时称“王与马,共天下”。其中的“王”,所指的力量属于(  )
A.江南本地的传统士族B.八王之乱中的南方势力
C.南迁的北方高门士族D.江南开发中的少数民族
21.东晋名士桓伊虽出身累世为官的门阀士族,但他为人谦素,文武双全,淝水之战后,因军功封侯,为政宽恤,安抚士民、“百姓赖焉”,后卒于任上,谥号烈。他还是著名的音乐家,善吹笛,号称“江左第一”,有“笛圣”之称,相传著名琴曲《梅花三弄》就是根据他的笛谱而改编。据此可知(  )
A.桓伊凭借才艺扬名于世B.依靠淝水之战成就桓伊
C.应注重人物的阶级属性D.评价人物应有开放思维
22.北魏孝文帝将都城迁到洛阳,改鲜卑姓氏为汉姓,学汉语、用汉字、穿汉服、与汉人通婚。这些做法(  )
A.激化了民族矛盾B.促进了经济发展
C.推动了民族交融D.导致了政权并立
23.南朝时期,北方的麦、粟、菽等耐寒耐旱作物在南方得到推广,以至于宋、齐、梁三朝都城建康有较大规模的粟、麦市场。这体现了(  )
A.南稻北粟格局的改变B.经济重心完成南移
C.经济作物的广泛种植D.南北经济联系加强
24.隋朝时大运河首次南北贯通,沟通五大水系,“运漕商旅,往来不绝”“自是天下利于转输”。由此可知大运河(  )
A.促进了南北经济交流B.加快了中外经贸往来
C.扭转了南北经济格局D.实现了经济重心南移
25.“隋末风云天下乱,强盛基业毁于旦。少年军从雁门关,果断英明才俊干。大唐开国建功章,扫挟群雄天下半……千年难遇圣明皇,文武双全凌烟赞。”诗中帝王所建立的盛世被后人称为(  )
A.开皇之治B.贞观之治C.开元盛世D.元和中兴
26.在中国历史上,每逢改朝换代或外族入侵,便有世居于中原北方的名门望族和百姓向南方迁徙,其中尤以西晋末年、唐末和北宋末年三次南迁的规模最大,又被称作“衣冠南渡”。第二次“衣冠南渡”源于(  )
A.七国之乱B.安史之乱C.武周篡唐D.靖康之变
27.九品中正制的选官标准从初创时期的重家世、道德和才能,演变为西晋时期主要看重家世,造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隋唐时期,针对这一局面实行了(  )
A.世官制B.察举制C.科举制D.租调制
28.贞观年间,唐太宗接受宰相封德彝的建议,发布了征召中男(十六岁到二十岁的男子)入伍的诏令。而魏征认为这是“竭泽而渔”,连续数次驳回这个诏令。当时魏征供职的部门最有可能是(  )
A.门下省B.中书省C.尚书省D.兵部
29.唐初,三省长官每日上午在政事堂(设于门下省)共商国家大事,午后各归本省处理本职工作。玄宗时,政事堂更名“中书门下”,宰相基本专职化,“由是鲜有败事”。这一变化(  )
A.扩大了统治基础B.提高了行政效率
C.取消了三省分工D.实现了分权制衡
30.“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为行商者,在所州县税三十之一,使与居者均,无侥利。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其租庸调、杂徭悉省。”下列关于该赋税制度说法正确的是(  )
A.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地税B.每户按田亩缴纳户税
C.扩大了收税对象D.一年分春季和秋季两次纳税
Ⅱ卷
二、非选择题(31题28分,32题12分,共40分)
3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8分)
材料一
下列为反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变化的一组图片
材料二
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婢)。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而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平斗桶权衡丈尺。
——摘自《史记·商君列传》
(1)材料一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哪些历史史实?(6分)
(2)据材料二指出商鞅变法的措施,并简评这些措施的历史作用。(14分)
(3)指出材料二与材料一两个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8分)
3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元光元年,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康各一人”。此后,郡国每岁荐举孝康,由朝廷加以考核,任命为官,成为定制。
——据阎步克《汉选官制变迁史稿》
材料二
曹魏黄初元年,文帝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乃立‘九品官人之法’,州郡皆置中正,以定其选;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
——《通典》
材料三
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之人。……既可(科举),……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
——吕思勉《中国制度史》
(1)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汉至唐三种选官制度的选官标准。(6分)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科举制的影响。(6分)
潢川一中2024-2025学年高一上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C A B D A B C D B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B C D C B A B D A C
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D C D A B B C A B C
二、非选择题(两大题,共40分)
31.【答案】(28分)
(1)史实:春秋战国时期已经使用铁制农具、牛耕;征收地租的封建剥削方式已出现。(每点3分,共6分)
(2)措施:实行连坐法;奖励军功,按军功授爵,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耕织,重农抑商;建立县制,强化中央集权;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统一度量衡。(每点2分,任答四点8分)
作用:废除了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旧的生产关系,确立了新兴地主土地所有制;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秦国经济的发展。(每点2分,共6分)
(3)联系:两者之间是因果关系。(2分)材料二商鞅变法是在材料一春秋战国生产力发展和新剥削方式产生的基础上进行的;变法顺应了社会历史发展的趋势,促进了社会转型。(6分)
32.【答案】(12分)
(1)标准:汉朝以德行为标准;魏晋以门第为标准;唐朝以考试成绩为标准。(每点2分,共6分)
(2)影响: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提高官员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了文化教育的普及和繁荣;防止了结党营私之弊;限制了徇私舞弊发生(有利于公平公正)。(每点2分,任答三点6分)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河南省潢川第一中学2024-2025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答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