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质量检测
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成绩:___________
一、选择题(每题1.5分,共45分)
1.含嘉仓是隋朝在洛阳修建的最大的国家粮库。经考古发掘,遗址面积40多万平方米,有数百个粮窖。仓窖口径最大的达18米,最深达12米。这反映出隋朝( )
A.疆域辽阔 B.社会经济发展,国力强盛
C.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 D.加强中央集权提高了行政效率
2.《河南志》这样描述隋唐时期大运河洛阳段:“天下之舟船所集,常万余艘,填满河路,商旅货易,车马填塞。”这说明隋唐大运河的基本功能是( )
A.用于战略防御 B.发展对外贸易
C.沟通南北经济 D.掌控经济命脉
3.针对北齐以来“豪党兼并,户口益多隐漏”的情况,隋文帝整理户籍,以增加税收。鉴于此前的币制混乱,铸造标准的五铢钱,禁用古钱和杂钱。由此可见,隋文帝致力于 ( )
A.提高行政效率 B.推行轻徭薄赋 C.发展社会经济 D.加强中央集权
4.小滨同学在总结隋朝灭亡原因时,做了以下读书笔记,其中最恰当的是( )
A.隋文帝灭陈,穷兵黩武,彻底失去民心
B.隋杨帝开创科举制,扩大选官范围
C.隋文帝修建大运河,工程过于浩大繁重
D.隋炀帝残暴统治,农民起义沉重打击
5.学习中国古代史要善于抓住“朝代更替”这条主线。下列朝代顺序①②对应的朝代分别是( )
A.北魏、北周 B.隋朝、唐朝 C.后汉、后周 D.西夏、元朝
6.“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可以说隋炀帝的统治是一种急政,而不是单纯的暴政,事实上,它的很多政策是符合中国历史发展要求的。只不过,在当时的情形下,他推行的急了一点,也早了一点。”材料认为隋炀帝( )
A.奢侈无度 B.不恤民力 C.贪图享乐 D.急于求成
7.“唐高祖,起义师,除隋乱,创国基。”下列与唐高祖李渊有关的是( )
A.开通运河 B.重用魏征 C.太原起兵 D.开元盛世
8.下图为某同学整理的复习材料,其体现的主题是( )
A.汉武帝巩固大一统
B.隋朝的建立与巩固
C.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D.唐玄宗与开元盛世
9.有学者认为:武则天的统治起到承前启后的枢纽作用,史称“武周之治”。该评价主要是依据她( )
A.在位期间政治经济发展 B.稳定朝政打击守旧势力
C.开创殿试选拔优秀人才 D.是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10.下图是唐高宗章怀太子墓的壁画《马球图》,它描绘了唐代宫廷马球运动的场景。作为史料,该图可用于说明唐代( )
A.精神风貌刚劲豪迈
B.宫廷生活奢靡无度
C.夜市生活丰富多彩
D.对外交往成效显著
11.生产工具的改进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以下四幅图中出现在唐代的是( )
A. B. C. D.
12.“孤轮运寒水,无乃农自营。随流转自速,居高还复倾。”诗歌描写的唐代生产工具是( )
A.楼车 B.曲辕犁 C.筒车 D.耒耜
13.【新课标跨语文】《登观音台望城》;诗句“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旨在说明唐都长安城( )
A.商业繁荣 B.对外开放 C.规划有序 D.市坊分离
14.唐玄宗统治后期,贪图享乐,不理政事,最终导致安史之乱,这场叛乱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是唐朝国势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②此后中央衰微,逐渐形成藩镇割据局面
③对北方地区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破坏
④是给予唐朝致命打击的农民大起义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15.学者吕思勉认为“唐代天宝之乱,原因孔多,边兵之重,要为其大者”。该学者认为安史之乱爆发的主要原因是( )
A.君主专制遭到严重削弱 B.藩镇割据局面形成
C.地方完全脱离中央管控 D.边疆军事防务所致
16.唐朝灭亡后,中国历史进入五代十国时期。下列对五代十国认识错误的是( )
A.五代十国的历史根源是唐末藩镇割据的延续
B.五代十国时期北方战乱频繁,南方相对安定
C.五代十国的皇帝大都武将出身,靠兵变夺权
D.五代十国时期统一始终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
17.右下图《韩熙载夜宴图》创作的时代背景是:某时期大都靠兵变改朝换代,政权建立后,皇帝非常害怕武将夺权,权臣夺权,为了避祸,一些大臣放纵享乐。根据所学,该时期是( )
A.十六国时期 B.唐朝中晚期
C.五代十国时期 D.北宋时期
18.据记载,文成公主进藏时,不但有释迦牟尼佛像
和奇珍异宝、服装家具、烹饪食材等作为嫁妆,更有携带着诗书礼乐、医疗器械、农具良种的学者、乐师、医生和工程技术人员。这表明文成公主入藏( )
A.激化了唐朝与吐蕃的矛盾 B.使唐太宗获得“天可汗”的称号
C.促进了吐蕃社会经济的发展 D.实现了中央对西藏的行政管辖
19.唐朝的历法被回纥人所采用,建筑风格也被回纥人所模仿。同时,回纥衣冠纹饰绮丽,回纥马矮小便于骑乘,很受唐朝社会上层女子的喜爱。这反映了( )
A.民族交融加强 B.手工技艺发达
C.文学艺术繁荣 D.中外交往频繁
20.诚如陈寅恪所言:“李氏据帝位,主其轴心,其他诸族入则为相,出则为将。”唐朝的著名将领中,有很多都是番将,如史大奈,本西突特勒人;阿史那社尔,突厥处罗可汗之次子;执失思力,突厥酋长。他们皆受唐太宗重用,战功卓著。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B.少数民族能征善战
C.唐朝国力强盛
D.唐朝尚武风气盛行
21.解析图片是学习历史的重要能力。下面这组图片中的文物可以重点研究唐朝的( )
A.中外交往 B.文学成就 C.社会习俗 D.民族交融
22.初三九班同学通过老师提供的资料包,复习了“开创科举取士制度”“贞观之治”“开元盛世”“文成公主入藏”“遣唐使”等内容。结合所学判断,同学们正在复习的主题是( )
A.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B.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和巩固
C.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D.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23.在中亚、西亚和非洲等地出土了隋唐的铜镜、钱币和瓷器。在我国新疆、陕西、河南等地发现的隋唐时期的外国钱币也很多,如东罗马金币、阿拉伯金币、日本钱币等。这反映了隋唐时期( )
A.铸币技术先进 B.中外交流频繁 C.瓷器应用广泛 D.国家实力强盛
24.马克思曾说:“印度过去的全部历史,如果还算得上历史的话,就是一次次被异族征服的历史。”而这部巨著则在重建印度史学的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它是( )
A.《史记》 B.《大唐西域记》 C.《梦溪笔谈》 D.《西游记》
25.以下是大历同学整理的一张“文物身份证”。这件文物体现了唐代( )
姓名:金背瑞兽葡萄镜 特点:波斯高浮雕工艺、神态各异的鸾鸟瑞兽、西域风格葡萄纹 年龄:1300岁左右 住址:西安博物院
A.纸醉金迷的生活 B.本土文化的守望
C.兼收并蓄的风貌 D.登峰造极的审美
26.唐政府曾广泛吸收社会人士参与历法编制工作,如著名的天文学家僧一行,就曾主持编制过《大衍历》,并且负责制造了不少天文仪器。这体现出( )
A.科学技术服务社会生产 B.中国天文技术领先于世界
C.国家力量推动科技发展 D.政府加强了对文化的控制
27.在我国古代,德才兼备的人通常被成为“圣人”。 “诗圣”指的是 ( )
A.李白 B.白居易 C.杜牧 D.杜甫
28.如右图是《颜勤礼碑》(局部),其字端正劲美,雄浑敦厚,该作品的作者是( )
A.吴道子 B.阎立本
C.颜真卿 D.柳公权
29.如图《送子天王图》(摹本·局部)开创了中国宗教画本土化的新时代。此图技艺高超,想象奇特,令人神驰目眩。这幅名画说明( )
《送子天王图》又名《释迦降生图》
A.中华各民族交往日益频繁
B.中外文明的碰撞冲突不断加剧
C.伊斯兰教文化在世界传播
D.外来文明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
30.唐诗对后人研究唐代的政治、民情、风俗、文化等都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和价值。下列唐诗与其反映的当时的社会现实对应错误的一项是( )
诗句 反映的社会现实
A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显示了唐朝昂扬进取的精神风貌
B 安得务农息战斗,普天无吏横索钱。 反映了唐朝社会安定、人民安居乐业的社会状况
C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揭示了人民的疾苦
D 女为胡妇学胡妆,伎进胡音务胡乐。 反映了唐朝时期各民族的相互交融
A.A B.B C.C D.D
3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右图《隋朝大运河示意图》
材料二: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锦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
——唐胡曾一《汴水》
材料三: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唐皮日休一《汴河怀古》
(1)以上三则材料反映的是隋朝大运河,修建这一工程的目的是什么 请写出材料一中的字母A、B代表的城市名称
(2)以上两首诗,哪一首更全面的反映了大运河的影响
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吏的选拔权由上层权贵垄断.选官看重门第,不太注重才能,世家大族的子弟通过门第即可进入仕途。
——摘自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材料二 隋唐科举制……自产生之日起就确立了由政府出面招生,考生“皆怀牒(证件)自列于州县”的自由报考原则,不论贵族和平民,皆可参加公开考试……举凡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天文、地理、民族等各种与国计民生相关的大事,皆可为考试内容……一切以程文(文章)定去留,为草野寒酸之士开辟了登仕之途。
——摘编自杨齐福《科举制度与近代文化》
阅读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隋唐时期选拔官员的标准比起魏晋南北朝时期发生了什么变化?请你评价一下这种变化。
33.中华文明多元融汇与大一统,是我们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显著特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文化可谓博大精深、兼收并蓄、泽被东西,当时中国同亚非欧频繁往来,吸收外来文化的优秀成分,域外民族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音乐舞蹈相继传入中原地区,并日益流行, 出现了“胡风盛行”的景象。
材料二 此件三彩俑(右图)表现的是流行于唐代开元、天宝时期的“胡部新声”,即胡汉文化融合后的新舞乐。骆驼和乐舞俑独立塑成,然后组装,复杂又严谨。此件三彩俑既是唐代文化艺术、制作工艺发达昌盛的重要物证,也见证了丝绸之路上的交流与融合。
——摘编自《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唐文化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唐三彩骑驼乐舞俑所反映的唐代社会状况。(要求答出三点)
34.阅读下列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材料二 “外甥是先皇帝舅宿亲,又蒙降金城公主,遂和同为一家。天下百姓,普皆安乐。”
(1)材料一中的“朕”是谁?该言论体现了他怎样的民族政策?
(2)“朕”得到西北各族的拥戴被尊奉为什么?试举出他发展与周边民族关系的一个史实。
(3)材料二记载了8世纪发生的什么事件?“舅宿亲”是什么意思?
(4)材料一和材料二之间有无联系 试简要说明。
(5)“和同为一家”“天下百姓,普皆安乐”有何影响?这种民族关系对我们今天的统一多民族国家有什么启示?
35.阅读以下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唐朝大事年表(部分)
时间 历史事件
618年 唐朝建立
唐太宗时期 贞观之治
627-645年 玄奘西行
唐玄宗前期 开元盛世
641年 文成公主嫁到吐蕃
738年 唐玄宗封南诏首领微云南王
754年 鉴真东渡到达日本
755-763年 安史之乱
878年 黄巢起义
907年 唐朝灭亡
(1)从以下观点中任选一个观点,然后从上面材料中选两个能够证明这个观点的事件。
观点①:唐朝时期民族交流交往交融。
观点②: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观点③:杰出历史人物推动了历史的发展进步。
观点④:唐朝对外文化交流具有双向互鉴的作用。
历史事件1: 历史事件2:
观点:
(2)结合材料和所学历史知识,对你所选的观点进行论述。要求围绕你所选的观点和事件进行论述,逻辑清晰,层次分明,主题突出,不少于200字。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第一单元检测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
1—5 BCCDB 6—10 DCCAA 11—15 CCCAD
16—20 CCCAA 21—25 DDBBC 26—30 CDCDB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40分)
31.(本题满分为5分)
(1)目的: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2分)
A:涿郡 B:洛阳(2分)
(2)《汴河怀古》或材料三(1分)
32.(本题满分为6分)
变化:由注重门第变为按才学高低选官。(2分)
评价:①加强了朝廷在选官上的权力;②扩大了统治基础;③推动了社会阶层流动;④提高了官僚队伍的文化素质。(4分)
33.(本题满分为4分)
(1)特点:博大精深、兼收并蓄、泽被东西。(2分)
(2)社会状况:文化艺术昌盛;手工业技术高超;民族交融进一步发展;中外交流频繁等。(2分)
34.(本题满分为14分)
(1)“朕”:唐太宗。(1分)
政策:开明的民族政策。(1分)
(2)尊奉为:“天可汗”。(1分)
史实:把文成公主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促进了汉藏人民友好交往。(2分)
(3)事件:金城公主嫁到吐蕃。(1分)
“舅宿亲”:因为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成亲,唐朝皇帝是尺带珠丹的舅家。(2分)
(4)有无联系及说明:有联系;因为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才会有融洽的民族关系。(2分)
(5)影响:促进了唐蕃之间的友好关系和经济往来,使百姓深得其利。(2分)
启示:民族关系的友好发展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有利于各族人民共同繁荣。(2分)
35.(本题满分为6分)
(1) 选观点③:杰出历史人物推动了历史的发展进步。事件:贞观之治、开元盛世
(2)论述:贞观时期唐太宗推行了一系列革新的措施。在政治上,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明确中央机构的职权及决策程序;制定法律,减省刑罚;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严格考察各级官吏的政绩。在经济上,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历史上称之为“贞观之治”。唐玄宗即位以后,稳定政局,励精图治,重用贤能,在贤相姚崇和宋璟的辅佐下,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整顿吏治,裁减冗员;发展经济,改革税制;注重文教,编修经籍。当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定,唐朝的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了鼎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
综上可知,杰出历史人物推动了历史的发展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