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课时作业
A组 基础巩固
1.“扬帆9万里,足迹遍及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沿岸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使中华文明远播四海。”材料描述的历史事件是 ( )
A.玄奘西行 B.鉴真东渡
C.马可·波罗来华 D.郑和下西洋
2.[2024福州期末]郑和自编的《针位编》对航海路线作了详细的描述且绘制了《郑和航海图》。这体现了郑和远航 ( )
A.推动了航海事业发展
B.加强了各国友好交往
C.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威望
D.解除了东南沿海的倭患
3.[2024青岛期末]下图是2005年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系列邮票中的一枚。它采用了《牵星过洋图》(牵星过洋术,是指以牵星板为观测工具,利用星辰的位置来确定船只所处纬度的一种方法)作为罗盘的背景。下列主题最适合这枚邮票的是 ( )
A.睦邻友好 B.经济繁荣
C.丝路巅峰 D.科学航海
4.[2024珠海期末]明朝中期,倭寇猖獗。戚继光针对倭寇的作战特点和江南的地理情况,创造了“鸳鸯阵”,长短兵器结合,协同作战,战斗力大为增强。他的作战思想是 ( )
A.贵在选兵,兵精军强
B.因地制宜,依敌制器
C.严明军纪,赏罚分明
D.循序渐进,注重实战
5. 教材素材命题P95明朝万历年间,日本权臣丰臣秀吉发动侵略朝鲜的战争。明朝应朝鲜请求,两次出兵援助。援朝战争沉重打击了日本的政治军事势力,明朝的国力因此也受到削弱。这场战争 ( )
A.刺激了日本对外侵略野心
B.将朝鲜纳入中国朝贡体系
C.重建了东亚政治军事格局
D.使明朝的国力得到了提升
6.[2024六安期末改编]1553年,有一伙殖民者谎称遇到风浪,请求暂时借地晾晒货物。他们买通了广东地方官员,许诺每年缴纳白银500两,得到允许后就此上岸。这伙殖民者上岸的结果是 ( )
A.加强了明朝的中外交流
B.攫取了在澳门的租住权
C.打破了东西方隔绝状态
D.提高了明朝的国际地位
B组 素养提升
7.历史解释 [2024淮北模拟]曾随郑和下西洋的马欢、巩珍、费信等人,回国后纷纷著书。他们的著作都详细介绍了出行沿途各国的自然风光及人文状况。这说明郑和下西洋 ( )
A.丰富了国人的海外知识
B.旨在了解外部世界
C.推动了明朝的海外贸易
D.宣扬了明朝的国威
8.史料实证 [2024广东]明朝中后期,以万里海疆为对象,明人绘制了《全海图注》《沿海山沙图》《万里海图》等众多海防图,流传至今的就有十多种。这表明,当时 ( )
A.造船技术发达 B.海防意识增强
C.海外贸易兴盛 D.远洋航行开启
9.时空观念 [2024镇江期末]明朝前期明成祖派郑和下西洋,增进了与亚非各国的友好往来。但明朝中后期,出现了戚继光抗倭和葡萄牙人攫取澳门租住权等事件,中外冲突升级。从“友好往来”到“冲突升级”的变化,说明了明朝 ( )
A.外交从开放走向闭关
B.国力由强盛走向衰退
C.专制皇权的不断强化
D.抵制西方列强的入侵
1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郑和下西洋情况统计表
时间 1405—1433年
次数 先后7次
海船大小 最大:长151.8米,宽61.6米
船数 最多时有船200多艘
首航人数 2.7万多人
材料二 小筑暂高枕,忧时旧有盟。呼樽来揖客,挥麈坐谈兵。云护牙签满,星含宝剑横。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戚继光《韬钤深处》
(1)根据材料一,概括郑和下西洋的突出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郑和下西洋的壮举体现了我国古代外交的什么传统?
(2)根据材料二回答,“但愿海波平”指的是什么历史事件?其结果如何?该诗反映了作者的什么精神?
(3)除了材料二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外,明朝中后期,一些欧洲国家也相继来到我国沿海地区进行侵略活动,请列举一例史实说明。
(4)对比明朝前后期对外关系的变化,谈谈你的看法。第16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知识梳理】
知识点1 3.郑和 非洲东海岸
知识点2 2.戚继光 台州
知识点3 1.丰臣秀吉
知识点4 守澳官
【典例解析】
例1 D 例2 C
变式训练 1.C 2.D
【课时作业】
1.D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405—1433年,郑和率船队七次下西洋,到达亚非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使中华文明远播四海,故答案选D项。
2.A 3.D 4.B 5.C
6.B 【解析】 根据题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553年葡萄牙人以借地晾晒货物为借口,通过向明朝地方官员行贿,获准在澳门租住的权利。B项正确。
7.A 【解析】 根据材料“他们的著作都详细介绍了出行沿途各国的自然风光及人文状况”可知,郑和下西洋的随从人员撰写航海经历,丰富了国人的海外知识,A项正确。
8.B
9.B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前期明成祖派郑和下西洋,显示了明朝的国力强盛,但是明朝中后期出现了戚继光抗倭和葡萄牙人攫取澳门租住权的事件,说明明朝国力由强盛走向衰弱,B项正确。
10.(1)特点:历时长,次数多,规模大。外交传统:和平外交,友好往来。
(2)历史事件:戚继光抗倭。结果:平息了东南沿海的倭患。精神:反映了戚继光驱逐倭寇、骁勇善战、保卫海防、拯救百姓于水火的崇高精神。
(3)举例: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在我国广东澳门的租住权。
(4)看法:从明朝前期大规模的主动交往,到明朝中后期开始遭到外来侵略,说明明朝国力衰退,统治出现危机。我们要居安思危,不断提升综合国力。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第16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课时练(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