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辽宁省抚顺市第一中学2024-2025度高一下学期开学假期质量检测历史试题(答案)

抚顺一中高一年级假期质量检测题
历史学科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共35小题,每题2分,满分70分)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浙江杭州的良渚古城遗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考古学家认为当时已经产生了私有制。以下最能作为其证据的考古发现是( )
A.少数墓葬有精美的玉器和陶器随葬 B.挖掘出来的黑陶胎壁薄如蛋壳
C.古城分布着规模较大的祭坛和神庙 D.各个墓葬之间随葬品差别不大
2.商鞅提出“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的主要目的是( )
A.剥夺和限制贵族的特权 B.富国强兵,增加国家实力
C.巩固分封制维护宗法制 D.建立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
3. 如图反映出秦朝中央政权组织的主要特点是( )
A.相权空虚,中央集权 B.相互配合,相互牵制
C.分别决策,相权分割 D.三权分立,相互制衡
4.“文帝十三年,以御史不奉法,下失其职,乃遣丞相史出刺”,一则监察郡国、太守,同时监督监御史;二则不常驻州郡,而是每年在固定的时间到所辖的州郡去巡视。这一举措( )
A.清除了王国威胁 B.标志着刺史制度正式确立
C.分割了郡守权力 D.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统治
5.下图所示为铸于唐朝时期高昌王朝钱币。钱币正面钱文为“高昌”“吉利”四字,字体为隶书,背面无文。“高昌”为国名,“吉利”为吉祥语。该货币( )
A. 见证了东西文明的交流融合 B. 印证了唐朝文化强大的辐射力
C. 体现了唐朝多元开放的特征 D. 反映了唐朝货币体系的多元化
6.贾思勰所著《齐民要术》记载了当时中原汉人饮食中出现多种“胡物”,如胡饭、胡羹、羌煮等:西安出土的《戎进墓志》记述西域胡人戎氏家族习汉文、崇儒学,并将籍贯由“上源西域人”改为“恒州灵寿(今河北灵寿)人”。上述现象主要反映魏晋时期( )
A.南北方生活习惯趋于一致 B.人口流动趋势明显
C.南方经济水平已超越北方 D.民族交融内涵丰富
7.唐朝政府曾专门设置鸿胪寺来接待各国使节和宾客,在很多地方设置商馆以招待外商,又设互市监、市舶司来掌管对外贸易。这反映出唐朝( )
A.海外贸易税收占主导 B.对外政治经济的联系加强
C 文化影响力优势明显 D.统治者天朝上国心态严重
8.科举制使一些本来无立锥之地的平民书生,通过科场也得以晋身于官僚、贵族的行列......从而在社会阶层间出现等级中的升降、贵贱间的对流,为那些原来既非官僚也不是地主的人步入官僚队伍,提供了可能性。材料主要阐述了科举制( )
A.动摇了统治根基 B.增强了社会的阶层流动
C.加强了中央集权 D.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
9.欧阳修评论唐朝赋税制度时说:租庸调之法,以人丁为本。自开元以后,天下户籍久不更造,丁中转死,田亩卖易,贫富升降不实,租庸调之法坏而两税行。该评论( )
A.指责租庸调导致社会贫富分化
B.指出了两税法实施的主要原因
C.认为两税法造成严重流民问题
D.肯定了租庸调推行的积极作用
10.韩愈在《原道》中以儒学为尊,将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人生理想,极力倡导复兴儒学。这主要是因为,当时( )
A.儒学正统地位受到挑战 B.社会上出现无神论思想
C.佛教思想获取正统地位 D.朱熹思想受到官方尊崇
11.“神宗与王安石君臣相得,针对社会经济与行政体制进行全面的改革。但是王安石一方面加强生产,一方面裁抑兼并的改革方式,并未得到所有官僚的支持。新旧双方不但在政治、经济利益上有所冲突,在学术理念上更成对立之势。”由此可知,王安石变法( )
A.激化了君臣之间的矛盾 B.加剧了统治集团的分裂
C.致使北宋政权最终灭亡 D.实现了权力之间的制衡
12.宋代,在州一级所设的通判,有权与知州共同签署文书,还有权弹劾州府所有官员,因此有官员提出外放的条件是“但得有螃蟹无通判处则可”。这主要反映了宋朝( )
A.专制集权的强化 B.政治制度的僵化
C.官员生活的腐化 D.崇文抑武的固化
13. 元朝的江浙行省最初管辖范围很大,大致包括今天的江苏、安徽、浙江西东北部。后原属江浙行省的江北部分被拆出,加上河南等地成河南江北行省。元朝此举的主要目的是( )
A.防止宋朝悲剧的重演 B.增加地方的财政收入
C.维护地方的统治秩序 D.规范地方的行政管理
14.南宋时面食在江南倡行。临安城内仅面点就50多种,其中大包子、荷叶饼、烧饼、羊肉馒头等都是典型的北方面食,面食地位逐渐提升。饮食风格的变化突出说明( )
A.人口流动活跃促进文化交融 B.农业生产进步丰富居民生活
C.商品经济发展影响消费观念 D.经济重心南移促进城市发展
15.南宋朱熹认为“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他所说的“理”在社会中应体现为( )
A.自然法则 B.天人感应 C.伦理纲常 D.历史规律
16.万历十四年(1586年),因皇后无子,内阁首辅申时行以明太祖的“长幼有序”的理由上疏要求册立皇长子朱常洛为太子,但神宗欲立宠妃郑氏之子(三皇子),便以皇长子年幼的理由搪塞。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经过内阁的反复奏疏以及李太后对皇长子的支持,神宗最终册封朱常洛为太子。这一事件反映出( )
A.封建制度下中枢决策效率较低 B.政治传统对皇权形成一定的制约
C.明朝皇帝已失去太子的册立权 D.内阁与外戚的政治势力逐渐膨胀
17.以朱元璋、朱棣为代表的明初统治集团,选择了“重治吏,恤安民,崇道统,尊理学”的治国方略;至明朝中叶,尊崇程朱理学的弊端已昭然若揭;明末清初,社会的剧烈动荡促进了思想界的活跃。出现这一变化的根源是( )
A. 商品经济的逐步繁荣 B. 理学占统治地位
C. 反对专制的社会思潮 D. 市民阶层的崛起
18.清朝皇帝册封蒙古王公、西藏喇嘛和新疆少数民族的首领,每年在承德接见他们,形成游牧部落的汗庭,关内十八省,则是清朝皇帝统治的中国。这反映出清代( )
A.尚停留在原始部落联盟状态 B.中央无力控制少数民族地区
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发展 D.民族矛盾没有得到有效缓解
19.《全球化视野下的晚明》中描述“明代至清中叶,中国的经济、文化、科技快速发展,超越过往朝代.在这400多年中,中国经济出现了多种新现象”。下列不属于这一时期“新现象”的是( )
A.高产粮食作物得到推广种植 B.手工工场使用自由雇佣劳动进行生产
C.商品经济繁荣纸币开始出现 D.工商业市镇成为区域贸易网络的核心
20.有学者认为,明清之际的思想家们“对过去只局限于道德、哲学性知识的传统不能满意。希望不再只专论一个人内心的锻炼修养,而是走向整体,走向社会群体的实践”。在此,该学者指出明清之际的思想家们主张( )
A.经世致用 B.正心诚意 C.格物致知 D.知行合一
21. 19世纪30年代,璞鼎查向英国纺织品资本家宣称:“倾所有兰开夏纺织品厂的出品,都不足以供应中国一省消费之用。”曼彻斯特商会在上交外交大臣的文件中指出:“广州提供了年达300万镑印度商品的出路。”据此判断,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意图是( )
打开中国市场 B.鸦片贸易合法化
C.推广先进技术 D.掠夺劳动力
22. 1881年开平矿务局投产之时,李鸿章以“恤华商而敌洋煤”为由,向朝廷奏请税厘减至每吨一钱,得到了清政府的批准。煤炭的大量生产不仅把洋煤排挤出华北市场,而且使天津、唐山一带濒于倒闭的传统工业得到复苏与发展。材料表明,开平煤矿的创办( )
A.开启了工业近代化进程 B.得益于政府对军事工业的扶持
C.推动近代民族工业产生 D.一定程度抵制了列强经济侵略
23.太平天国运动时期,杨秀清创作了《太平军好章程》的歌谣:太平军,好章程;发放粮食,土地平分;打官兵,打洋人;鸦片、赌钱一齐禁,处处太平。下列对于以上材料的解读,错误的是( )
A.表明太平天国有了科学的指导思想 B.反映出农民阶级的土地诉求
C.反映出太平天国反帝反封建的诉求 D.表明太平天国重视舆论宣传
24.戊戌变法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由传统走向近代的系统方案,倡导博爱、平等、自由、人权。这些观念并没有因变法失败而消失,相反更加深入人心。以上内容旨在表明戊戌变法( )
A.对新思想在中国社会传播起到推动作用
B.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君主专制统治
C.使中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D.虽然最终失败但挽救了中华民族危机
25. 1903年,清政府颁布《奖励商勋章程》规定:“制造火车、轮船、汽车能与外洋新式车、船相符者,造长桥 数十丈以上者,能出新法造电机者”,奖励一等商勋加二品顶戴。“仿造西式物品畅销内地者”,奖励五等商勋加六品顶戴。这表明月当时( )
A.民族工业发展的环境有一定改善 B.官员选拔的程序渐趋合理
C.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D.官制改革推动了洋务新政
26.1912年10月,列宁在《真理报》上发表《新生的中国》一文,指出:“四亿落后的亚洲人争得了自由,觉醒了起来,参加了政治生活。地球上四分之一的人口已经从酣睡中清醒,走向光明、运动和斗争了。”列宁意在强调辛亥革命( )
A.推翻了封建制度 B.推动了政党政治发展
C.打击了列强势力 D.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
27.陈旭麓认为:“五四”新文化运动则使中国人从孔子儒家为轴心的传统文化的束缚中挣脱出来,追求个体从大家庭中冲决出来取得自由平等独立的权利和地位。对材料中作者的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
A.新文化运动实现了自由平等
B.新文化运动解放了人们思想
C.新文化运动抛弃了传统文化
D.新文化运动否定了专制暴政
28.20世纪30年代,毛泽东多次撰文指出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和发展,是当时中国农民革命的必然结果和最高形式,无疑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毛泽东的相关叙述( )
A.体现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B.表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
C.描绘了新民主主义社会蓝图 D.增强了人民全面抗战的信心
29.中共一大制定革命纲领时主要依据马克思主义的一般原理和俄国革命的基本经验。中共二大则制定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第一次提出建立民主联合战线的策略方针。这体现了中国共产党( )
A.积极开展土地改革 B.受国共合作方针的影响
C.意图放弃暴力革命 D.对国情的认识逐渐深入
30.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发表宣言,提出三个条件:立即停止进攻苏维埃区域;保证民众有集会、结社、言论、罢工、出版等自由;立即武装民众创立武装的义勇军,以保卫中国及争取中国的独立统一与领土的完整。据此判断,中共提出这些条件旨在( )
A.推动北伐战争,实现国家统一
B.进行土地革命,建立农村政权
C.停止国内战争,抵抗日本侵略
D.发起战略决战,争取全国胜利
31.1943年1月,晋察冀边区第一届参议会召开。会议在真正平等、直接普遍的无记名投票的原则下选举产生了边区政府的领导机构。根据选民的文化状况,投票采用“豆选法”。选民赞成哪位候选人就在他背后的碗里放入一粒豆子,最后选举结果取决于候选人得豆的多少。这一做法( )
推动了土地革命的顺利开展 B.促进了根据地的民主建设
C.完善了民主选举的实施程序 D.巩固扩大了爱国统一战线
32.史料记载:埃及的尼罗河流域,印度的印度河和恒河流域,中国的黄河、长江和辽河流域,都发现了大量的原始村落遗址。据此可知( )
A.各大文明区均繁荣发展 B.大河流域孕育出新文明
C.原始村落分布的不均衡 D.中国村落遗址领先世界
33.约公元前2900年,苏美尔地区出现了一系列城市国家,由专门的国王管理;古代西亚人创作了目前所知的最早的史诗《吉尔伽美什》。人类文明早期管理和文化活动的产生,直接得益于( )
A.农耕和畜牧的产生 B.社会阶级的分化
C.国家和文字的产生 D.社会生产与分工的发展
34.“我们居住的位于费西斯河(黑海最东部的一条河)与赫丘利柱石(直布罗陀海峡两岸耸立的海岬)之间的区域只是大地的一小部分,我们沿着大海生活,就像蚂蚁或青蛙围绕着一个池塘……”,该材料指的是( )
A.古巴比伦文明 B.古希腊文明
C.古埃及文明 D.古印度文明
35.公元前6世纪,迅速征服了包括两河流域、埃及、小亚细亚和巴尔干半岛北部在内的广大地区的某帝国( )
A.确立了封建专制统治 B.宣扬国王权力来自基督教
C.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 D.建立了封建官僚体系
二、主观题部分(共两小题:36题15分,37题15分,满分30分)
36.(1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亚历山大在东方被征服各地先后建立起几十座城市,这些城市既是统治当地居民的军事据点,也是经济活动中心,许多随军而来的希腊奴隶主在这些城市里开设手工作坊,经营工商业,与当地居民进行贸易活动。许多随军学者包括工程师、哲学家、地理学家、测量师等专门人才沿途搜集资料,采集动植物标本,与当地人交往。亚历山大发现东方民族并不是他想象的那样愚昧无知,而是具有较高程度的文明的,所以在治理帝国的各项政策上,处处都体现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精神。但是我们也应看到亚历山大东征毕竟是奴隶制时代赤裸裸的侵略行为,所以这个帝国的建立固然也给被征服地区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
——摘编自于春英、申芬《评亚历山大帝国在历史上的作用》
材料二
汉朝沿袭中国长久以来的文化传统,是典型的农耕民族,“追求安居乐业,不到不得已,帝国不会轻易越过长城的防线去开拓领土”,因此,汉朝对外的冒险和军事征战十分有限,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影响也以汉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为主。罗马帝国作为一个依靠战争不断壮大的国家,其对外开拓的传统一直影响着罗马帝国各个阶层,“上至元首下至平民,都热衷于冒险和商业贸易”,因此,在罗马和汉朝的经济文化交流中,罗马帝国的主动性更明显。在交流的物种中,罗马帝国对汉朝物品的渴求度远远高于汉朝对罗马商品的渴求度。在罗马社会上丝绸一直都被高度重视,甚至帝国还曾掀起以穿丝绸为时尚的风潮。反观汉朝,虽然罗马的玻璃、钱币、毛织品等对汉朝社会也产生过一定影响,但是由于汉人更崇尚玉的传统,玻璃和钱币在汉代社会生活中的影响有限。
——摘编自祁潇潇《罗马帝国与汉朝经济交流问题探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亚历山大东征的影响。(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罗马帝国与汉朝经济文化交流的不同之处。(6分)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文化交流的认识。(3分)
37.(15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戊戌变法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后的第一次表演,它的失败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企图通过统治者走自上而下的改良的道路,是根本行不通的。“戊戌六君子”流血的教训促使一部分人放弃改良主张,开始走上革命的道路。
——摘编自《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材料二
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首先,辛亥革命时期中国已经产生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了资产阶级,这些就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其次,辛亥革命的目的和方向是推倒封建皇权,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这是判定辛亥革命的革命性质的基本依据。辛亥革命时期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就是要求资产阶级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阶级代言人。如果要求革命的领导人都是资本家,那这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也找不到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的克伦威尔、美国独立战争中的华盛顿、法国大革命中的罗伯斯庇尔,乃至1917年俄国二月革命中的克伦斯基,他们哪一个人是资本家呢?
——摘编自张海鹏《今天,我们为什么还要纪念辛亥革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及其失败的历史教训。(6分)
根据材料二,说明作者认定“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理由,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辛亥革命的双重使命。(6分)
(3)综合以上材料,归纳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共同点。(3分)
高一年级历史学科假期质量检测题
参考答案
1-5 ABBDB 6-10 DBBBA 11-15 BACAC
16-20 BACCA 21-25 ADAAA 26-30 DBADC
31-35 BBDBC
36.
(1)促进了被征服地区的工商业发展;推动了希腊文化的传播;促进民族间交往交流交融;对被征服地区和人民带来了灾难。(6分)
(2)罗马帝国对外武力扩张,汉朝倾向于和平交往;罗马帝国对外交往主动性强,汉朝缺乏动力;罗马帝国对汉朝物品需求度高,汉朝对罗马帝国物品需求有限。(6分)
(3)文化交流有利于世界多元化的发展;文化交流可以促进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联系与发展;文化交流要以和平友好方式展开。(3分)
37.(1)历史意义: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促进了新思想的传播;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旧式官僚体制;客观上助推了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4分,答出两点即可)
历史教训: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近代中国走不通。(2分)
(2)理由:民族资本主义和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为辛亥革命提供了经济和阶级基础;辛亥革命以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和发展资本主义为主要目标和宗旨;20世纪初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是民族资产阶级利益的代言人。(4分,答出两点即可)
双重使命: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2分)
(3)共同点:都是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近代政治运动;都以中华民族救亡图存为重要目标;都没有解决近代中国社会的根本问题;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经济文化的近代化。(3分,答出三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理亦可)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辽宁省抚顺市第一中学2024-2025度高一下学期开学假期质量检测历史试题(答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