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外国语学校 2025 届高三调研考试试卷(八)
历史
(75 分钟 100 分)
一、选择题(共 16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48 分)
1.据考古发现,距今约 5000 年的良渚古城外围有宏大的水利工程遗存,城内宫殿区附
近发现大量碳化稻谷,据锶同位素检测稻谷的来源地各异。这说明良渚古城( )
A. 贫富分化日益明显 B. 公共权力相对强大
C. 农业生产高度发达 D. 早期国家已经形成
2.清初学者王夫之说:“秦以私天下之心而罢侯置守,而天假其私以行其大公。”即置
郡县为“行其大公”。民初学者章太炎说:“古先民平其政者,莫遂于秦。”“平其政”
即“使人们在政治上平等”。“行其大公”和“平其政者”体现在( )
A. 百姓不再是封君的属民 B. 政务处理的高度程序化
C. 郡县制更利于皇帝集权 D. 依据才干政绩任免官吏
3.某历史研究小组要查阅匈奴内迁、“黄籍”制度、士族专权、淝水之战等相关史料。
最为合适的是( )
A 《南史》 记载南朝的制度、经济、文化等内容 唐史学家李延寿主编
B 《魏晋南北朝史》 研究魏晋南北朝综合性的历史著作 史学专家王仲荦著
C 《晋书》 记述司马家族崛起至刘裕废晋自立的历史 唐朝官修史书
D 《资治通鉴》 记录战国到五代的历史 北宋司马光主编
4.唐代宗大历以后(766—779),以啖助、赵匡、陆淳为代表的“新春秋学”兴起。他
们抨击春秋时期的诸侯会盟,否定诸侯霸业,强调《春秋》的经邦意义在于“救时
之乱,革礼之薄”“尊王室,正陵僭”。据此可知,“新春秋学”( )
A. 凸显了强化中央权威的诉求 B. 旨在恢复西周传统礼乐制度
C. 奠定了儒家经典的官学地位 D. 体现了三教合一的发展趋势
5.右图为清朝前期江南地区经济发展情况,这反映了( )
A.区域经济格局的变动
B.传统的经济结构受到冲击
C.农业生产衰退的现象
D.重农抑商的政策出现松动
6.晚清小说《狮子吼》描述了明代遗民将一个海岛建成为政
治乐园的故事。岛上有一个“民权村”,有礼堂、医院、
邮局、公园、图书馆、体育馆,还有三家工厂、一家轮船公司和许多现代化学校。
这一作品( )
A. 表现作者西化倾向 B. 宣传民主革命思想
C. 反映社会改良思想 D. 体现浪漫主义风格
7.下表为中国 1933 年国民消费结构表,据此可知( )
中国国民消费结构表 单位:%
项目 区别 下户 中户 上户 合计
食品 城市 44.40 17.54 16.12 29.52 农村 64.17 62.79 55.72 59.82
衣着 城市 10.50 20.27 20.92 15.93
农村 6.27 6.35 7.34 6.80
房租 城市 11.12 11.96 9.56 11.28 农村 2.91 2.38 4.96 3.77
燃料灯火 城市 9.20 5.78 5.78 7.32 农村 12.21 10.59 9.10 10.36
杂项 城市 24.88 44.45 47.62 35.95 农村 14.44 17.89 22.88 19.25
合计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A. 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成就显著 B. 城乡一体化进程逐次推进
C. 工业发展内驱力受较大制约 D. 新生活运动影响社会生活
8.以下两幅漫画分别出自 1947 年 10 月《中国人民爱国自卫战争华东战场第一年画刊》
和 1948 年《东北画报》。据此可知( )
A. 土地改革激发革命和生产热情 B. 渡江战役具备坚实的群众基础
C. 三大战役胜利使人民安居乐业 D. 解放战争的胜利号角已经吹响
9.20 世纪 50 年代中期,周恩来提出了外交干部合理流动的“三三制”构想:三分之一
在国内,三分之一在国外,三分之一储备培训,并通过挂职锻炼、出国学习、脱产
进修、社会实践等形式提高干部素质,确保国内外干部轮换制度化。这一构想后来
得到落实。外交干部合理流动的“三三制”( )
A. 标志着新中国开始走向国际外交舞台
B. 意在发展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
C. 为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提供了一定保障
D. 彰显了新中国全方位的外交布局
10.下文是 1982 年 11 月 15 日《人民日报》刊载的一篇名为《他不是待业青年》的短诗
(节选),这反映了这一时期( )
A. 人们青睐个体经济 B. 市场经济体制已逐步确立
C. 青年失业问题严重 D. 经济体制改革己初步实施
11.在古埃及的神庙壁画、浮雕中,描绘战争和狩猎的祭祀场面常常同时出现。如神庙
塔门上,法老把敌人踩在脚下,使他们远离神庙圣地;神庙内的墙壁上,动物祭祀
画面象征着对神的敌对势力的镇压。许多宗教节日和国王庆典常常以此方式被记载
下来。这表明,古埃及( )
A. 城市公共空间强化身份认同 B. 神权独立于王权而存在
C. 历史叙事保持一成不变风格 D. 历史叙述具有宗教功能
12.随着法国“公社运动”和早期城市化的发展,13 世纪末“法国好城”体系开始形成。
“好城”通常拥有城墙和常设的司法机关,经济上有较为显赫的地位,并直接依附
于国王。据此分析,中世纪后期“法国好城”体系的设置( )
A. 削弱了国王权威 B. 开启城市化进程
C. 有助于国家统一 D. 保障了城市自治
13.1757 年,第一个农业协会“布列塔尼商业和技术协会”成立;1760 年,法语中开始
出现“农学家”这个词汇。这一时期的农学家们希望创办农业学校,将科学运用于
农业,将神父变成农业教师,将花园土地作为试验的场所,试验新的农业技术,创
造“农场典范”,近代法国的农业教育( )
A. 缓和了日益激烈的社会矛盾 B. 在政府的推动下逐渐发展
C. 为工业革命奠定了经济基础 D. 折射出启蒙运动影响扩大
14.据学者统计,美国内战后到“一战”期间,有 588 名新兴富豪家族的女继承人带着
丰厚嫁妆,远渡大西洋与英国贵族及政治精英结婚,她们被称为“美元公主”。英国
约有 10%的贵族与“美元公主”联姻。出现这一现象的历史背景是( )
A. 美国内战造成社会阶级结构变动 B.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最终形成
C. 启蒙思想促进女性择偶自主性提高 D. 第二次工业革命导致英美国力变化
15.20 世纪 40 年代初,迪士尼公司与美国政府签订合作协议,先后制作了介绍海军信号
系统和航海规则的动画《航路规则》、关于空战的发展史和远程轰炸理论的动画《空
中力量的胜利》,还发行以唐老鸭为主题的系列动画短片来宣传国家债券。这些举措
旨在( )
A. 拓展公司业务范围 B. 配合国家政治行动
C. 改变传统文化认知 D. 丰富民众娱乐生活
16.下表为 1913—1990 年世界外商直接投资占世界产出的百分比(%)。20 世纪的很长
时间内世界外商直接投资大幅缩减是由于( )
时间 1913 年 1960 年 1980 年 1990 年
外商直接投资占比 9.0 4.4 4.8 9.6
A. 世界经济严重倒退 B. 贸易保护主义盛行
C. 殖民体系逐渐崩溃 D. 美苏冷战日益加剧
二、非选择题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
材料一
史料一 宋朝祭祀南海神的歌辞:南溟浮天,旁通百蛮。风樯迅疾,琛舶来还。民商
永赖,坐消寇奸。荐兹嘉觞,弭矣惊澜。
——摘自《宋史·卷一三六·乐志十一》
史料二 顺济王之威灵,南放于洞庭,北被于淮泗……以昭示王之神圣英烈不可不敬
者如此。
——摘自《苏轼全集·文集·卷一二·顺济王庙新获石砮记》
(注:传说彭蠡湖(江西鄱阳湖)有神蛇,称“彭蠡小龙”,宋代诏封为“顺济王”,
主要职能是保护长江行船安全。)
史料三
材料二
在中国古代的神灵系统中,水上世界的江河湖海自有其神灵体系并有相应规格的祭
祀。北宋时,东海神本庙设于山东莱州,南宋时改在浙江明州设东海神本庙祭祀。南海
神祭于广州,唐代已封为广利王,宋代四次加封,且开始在国家祭祀体系中把海神与天
地宗庙神灵同列。宋代对长江三元水府神加封王爵,赋予保佑航行和祈降雨雪的使命,
官民祭祀活动大为频繁。一些原本是地方的护佑神如江南西路的田相公信仰被长江航行
者信奉,在浙江会稽县原本是孝女形象的曹娥被赋予保护运河航行职责。宋代新创诸多
护佑航行的神灵信仰,如浙江嵊县显应庙、杭州顺济庙等;最为著名的是妈祖(圣妃)
信仰,由起于福建莆田的民间信仰,因福建商人的传播而扩及沿海各地,被纳入国家祀
典,封号从“崇福夫人”到“灵惠助顺嘉应英烈妃”,不断加封,成为海洋专神。
——摘编自黄纯艳《宋代水上信仰的神灵体系及其新变》
(1)指出材料一中的三则史料对研究宋代水上神灵信仰的史料价值。(6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水上神灵信仰变化的原因。(6 分)
18.人们对中国近代社会结构的认识不断深入。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
求。(14 分)
材料一
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有没有形成为一个独立的阶级?形成于何时?这在我国学术界存
在分歧。一种意见认为,在 1895 年以前就已形成为一个独立的阶级;另一种意见认为,
形成于 19 世纪末叶至 20 世纪初年;第三种意见认为,20 世纪初年,中国的资本家已经
出现,但直到辛亥革命时期,中国的特殊历史环境严重妨碍资产阶级形成独立的政治力
量。
——摘编自林增平《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形成于何时?》等
材料二
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农村社会结构的认识逐渐深化。国民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认为
农民包含“佃农自耕农与中小地主”“不积极作恶的大地主”,强调“全体农民”起来反
抗“劣绅土豪”。随着蒋介石发动政变,在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指引下,1927 年 5 月中共
五大做出决议,中国农村“大部分的田地为收租的大地主所占有。中国田地只有百分之
三十四属于农民。”1930 年,毛泽东在五大决议和大量调研基础上进一步指出,包括小地
主在内的地主是农村中的“敌人阶级”。
——摘编自王先明《地主:阶级概念的建构与现代中国历史的展开》
(1)关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作为“独立的阶级”的形成时间,你赞成材料一中的哪种观
点,并简要说明理由。(6 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 1927 年前后中国共产党对中国革命对象认识的变化,并分
析其意义。(8 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 分)
材料一
美国在西部开发的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问题是交通问题。美国的交通革命从“税路时
代(即收税或收费的大道)”开始。各州纷纷修筑自己的税路,部分解决了各州内部的运
输问题。1800 年美国开始修筑“国道”,1833 年修成坎布兰至俄亥俄州哥伦布的坎布兰
大道,成为移民西部的要道。1807 年蒸汽机成功运用于商业航行后,“汽船时代”到来,
投资修建运河成为主流。各运河与天然河道形成密集的航运网,为东西部连接提供了极
大的便利。从 19 世纪 50 年代起,美国交通运输业进入最具革命性的时代——铁路时代。
铁路速度快、承载量大、受地理限制小,因而很快就超过公路和运河运输。
——摘编自陆宾《美国西进中的交通建设》
材料二
民国时期以重庆、成都、西安、兰州为中心的干线公路基本已建成通车,形成较为
稠密的干线公路网。尽管战争期间遭到严重破坏,但路基仍然存在。故新中国成立初期,
除了川藏、青藏等公路外,新建设的干线公路较少,主要是加强对干线公路的维修、养
护,以提高干线公路的技术标准和通行能力。西部交通运输网络基本上是在新中国建立
以来,特别是 20 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三线”建设时期建设和形成的。改革开放后,西部
交通进行了新线建设和旧线改造。随着汽车工业的不断进步,汽车运输的不断发展促进
了公路网的形成,在公路、铁路和水运三种主要运输方式中,公路线路里程占 94%以上。
被誉为“地球第三极”的青藏高原,以其海拔高、含氧量少、气候复杂著称于世。2001
年 6 月,国家总投资 330 多亿元,动工修建青藏铁路二期工程。经过 4 年的艰苦奋战,
在攻克许多罕见的科技难题之后,青藏铁路于 2006 年 7 月 1 日正式通车运营。
——摘编自胥江《西部交通运输与西部大开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近代交通建设的特点。(8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与美国近代交通建设相比,新中国西部交通建设的
不同之处。(6 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
材料
如果一定要我用一句话为 20 世纪做个总结,我会说,它为人类兴起了所能想象的最
大希望,但是同时却也摧毁了所有的幻想与理想。
——【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著《极端的年代》
根据材料并结合世界史相关知识,围绕“20 世纪的总结”自拟论题并展开阐述。(要
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高三年级
测试试题评分参考
一、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D C A B B C A C D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D C D D B C
二、非选择题
17.【答案】(12 分)
(1)价值:史料一选自官修史书《宋史》,属于文献史料,具有一定权威性。歌辞反映了祈求保护百
姓商人航行安全,同时宋代祭祀海神的活动具有浓厚的政治色彩,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史料二选自宋人文集,属于文献史料。史料反映了“彭蠡小龙”的影响范围及苏轼对其
崇敬态度,可用于研究宋代长江流域神灵信仰的内容及社会影响,但作为个人著述,具
有一定主观色彩,需要同其他史料相互印证,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史料三是南宋妈祖雕像,属于实物史料,形象直观。可用于研究妈祖形象演变及其地位
变化,宋代海外贸易、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具有很高史料价值。(6 分)
(2)原因:宋金对峙,宋室南迁,南宋偏安江南;经济重心南移,南方经济繁荣;长江流域及东南
地区水上航行频繁;海外贸易繁荣,出海航行增多;海上丝绸之路发展;宋朝商业经营
环境宽松。(6 分)
18.【答案】(14 分)
(1)赞成观点 1
理由:早期民族资本主义诞生;民族资本家群体出现(如果只有具体的名称表述,例如只答“陈
启源”等,没有总结性的身份表述只给 1 分);维新思想产生并发展;孙中山成立兴中会。
赞成观点 2
理由:甲午战后,一批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发展起来(如果只有具体的名称表述,例如只答“大
生纱厂”等企业名称,没有总结性的属性表述只给 1 分);早期民族资产阶级产生(如果
只有具体的名称表述,例如只答“张謇、荣宗敬兄弟”等,没有总结性的身份表述只给 1
分);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革命派和立宪派分别开展革命运动和立宪运动;甲午战
后清政府放宽民间办厂限制,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甲午战后康有为,梁启
超等领导戊戌维新变法运动开展,标志着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甲午战后实业救
国思潮兴起。
赞成观点 3
理由:一战期间,民族工业迅速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此处需要注意的细节与上述两
个观点类似,都需要有总结性的陈述,如果只是具体名称的表述,给 1 分。)“三民主义”
发展完善;民族资产阶级在民国初期政党政治、护国运动、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中发
挥重要作用。
(2)变化:从土豪劣绅(1 分)到地主(1 分)。与答案表述不一致不给分。(共 2 分)
意义:推动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动毛
泽东思想逐渐形成,推动工农武装割据理论形成等表述亦可)建立起十几块农村革命根
据地;创建苏维埃政权;开展土地革命;广大农民积极发展生产。(每点 2 分,任答 3 点
6 分)
19.【答案】(14 分)
(1)特点:具有明显阶段特征;伴随领土扩张而发展;与工业革命的进程密切相关;多种交通方式
共同发展;从地方各自发展到国家统筹发展。(8 分,任答四点即可)
(2)不同之处:着眼于国防建设与经济发展;在原有基础上进行维修养护;公路占主导地位;充分
利用第二次工业革命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注重维护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发
展;由国家主导。(6 分,任答三点即可)
20.【答案】(12 分)
示例一
论题:20 世纪科技迅猛发展,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
阐述:在 20 世纪,科学技术取得了巨大的突破,包括相对论、量子力学的提出等,这些理论为
人类社会带来了深远的影响。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和应用,使得信息处理速度大大提高,推动了各行各
业的自动化和数字化进程。同时,航空航天技术的发展,让人类开始征服太空,实现了太空探索和卫
星通信等重大科技进步。
20 世纪科技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使得人们的生活更加便捷、高效,为 21 世
纪及未来的发展莫定了坚实的基础。
示例二
论题:20 世纪战争与冲突不断,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阐述:20 世纪是人类历史上最为动荡的时期之一,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给各国人民带来了极大
的痛苦和损失。此外,冷战期间的核军备竞赛,也使得人类面临着核战争的威胁。尽管和平与发展逐
渐成为时代主题,但地区冲突、民族矛盾等问题仍然存在,战争与冲突的阴影仍然笼罩着人类。
20 世纪经历了战争和冲突的磨难。历史的经验和教训告诉我们,和平与发展是人类社会的永恒主
题,只有通过国际合作和共同发展,才能实现人类社会的繁荣与和谐。
示例三
论题:对立与统一的 20 世纪
阐述:20 世纪是一个充满矛盾对立的世纪。在经济领域,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大经济体系的对
立,反映了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的矛盾;在科技领域,科技的飞速发展与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形成了对
立,体现了人类进步与自然保护的矛盾;在政治领域,民主与专制的对立、和平与战争的矛盾贯穿了
整个世纪。
20 世纪的历史也展示了矛盾对立的统一面。在经济上,混合经济模式的出现试图在市场经济和计
划经济之间找到平衡:在科技领域,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提出和实践,旨在解决科技进步与环境保护的
矛盾;在政治领域,国际社会的努力也在寻求和平解决争端,减少战争,推动民主发展。
总之,20 世纪是一个矛盾对立与统一并存的世纪,这些矛盾推动着历史的发展,也促使人类不断
寻求解决矛盾的方法,以实现更加和谐的社会发展。
评分说明:
论题:3 分(只写论题,没有阐述不给分;没有紧扣材料的论题,不给分);
阐述:7 分(必须持论有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表达清晰;没有论题,有阐述,酌情给分。
论证 6 分,逻辑 1 分);
结论:2 分(围绕论题、阐述进行提升,才可得 2 分;照抄论题,只给 1 分)(“示例”只作评卷
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河南省郑州外国语学校2024-2025高三下学期调研考试历史(八)(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