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2025届山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考试模拟历史试题(A卷)(答案)

机密★使用前
2025年全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考试(模拟)
历史 A卷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非选择题时,将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图1是仰韶及龙山时代出土铜器地点分布示意图,这从侧面反映了中国
图1
A.铜器冶炼技术的本土性 B.文化交往交流的普遍性
C.古代文明起源的多元性 D.传统技艺传承的连续性
2.汉初,高祖刘邦只保留了秦朝的兴乐宫,并改称长乐宫以为新都长安的宫殿,其后才加建了未央宫。至此,西汉京城仍未建有城墙。15年之后,在汉惠帝时,长安才始建城墙。这主要反映了
A.戒奢尚俭的优良风气 B.经济衰颓的社会困境
C.无为而治的统治思想 D.汉承秦制的具体实践
3.在明代的276年间,人口缓慢增长,最高峰达致1亿多人。然而这亦几乎只是南宋和金高峰时的南北方总人口。因此,中国人口在南宋至明末的500多年间并没有明显增加。这是因为明代
A.城市化改变民众观念 B.传统户籍制度的缺陷
C.百姓与土地的依附关系减弱 D.农业经济的发展已达至饱和
4.“扫晴娘”是中国民间祈祷雨止天晴时挂在屋檐下的剪纸妇人像。挂“扫晴娘”的习俗起码在元代初年便已存在;至明清两代,扫晴这一习俗于中国民间愈发盛行,许多描绘京中风物的典籍亦曾记载此风俗。这主要是因为明清时期
A.政府实际的抗灾能力降低 B.注重整合民间文化巩固统治
C.人口膨胀与资源矛盾激化 D.民间信渐脱离官方宗教框架
5.表1为清朝对外贸易中生丝、丝织品、茶叶、棉制品四类货物在进口总值中的占比(%)情况。其中,甲是
表1
出口项 1828年 1867年 1884年 1904年
甲 11 30 27 26
乙 6 4 7 5
丙 47 64 42 12
丁 4 1 1 10
A.生丝 B.茶叶
C.丝织品 D.棉制品
6.“安庆市城市发展历史,特别是近代城市发展历史,在我国城市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这是 2005年安庆获得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称号批复上的评价。在近代中国,安庆
A.见证签订了众多条约 B.爆发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革命
C.创办了民营内军械所 D.是太平军的主要活动地区之一
7.下面是诗人卞之琳不同时期的两部作品。
这两部作品的变化反映出
A.唯物辩证法具有时空的局限性
B.文艺运动与革命工作完全结合
C.革命现代性对文学话语的重构
D.文艺成为革命机器的组成部分
8.自1958年起,中国政府将很多特大城市和大城市的行政范围扩大,使其周边的县纳人市政府的直接管理之下,名为“市辖县”,形成新的以城市为核心的行政单元-城市区域。这种做法
A.促进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B.提升了城区的服务功能
C.打破了传统的城乡供给关系 D.首创了中国城市大单位概念
9.1956年,重工业部批准了包头钢铁公司的全套初步设计,括炼铁车间的初步设计。1959年选矿烧结厂成立。1956年纺织厂、轻工业项目在包头同步建设。同步建设纺织厂、轻工业项目是为了
A.平衡地区性别比例 B.解决当地居民就业
C.促进产业集聚发展 D.降低产品生产成本
10.下面对《世界历史大事记(部分)》的表格内容理解最正确的是
表2
公元前5000~前3000年 河姆渡文化,种植稻谷,饲养猪、牛
约公元前5000年 墨西哥地区,开始种植玉米,人类定居生活
约公元前3500年 埃及,创造文字、产生王权
公元前2000年 希腊克里特文明,出现宫廷建筑、象形文字
A.生产力的发展是文明产生的前提
B.农耕文明的范围和影响不断扩大
C.认识文化遗存主要依靠文献记载
D.差异化的环境造就不同文明成果
11.1712年,彼得一世将都城由莫斯科迁到圣彼得堡。一直到1918年,圣彼得堡都是俄罗斯文化、政治、经济的中心。彼得一世的这一举措体现了
A.都城对提升国力的决定性
B.波罗的海出海口的重要性
C.与瑞典进行战争的迫切性
D.统治者改革决策的准确性
12.1812年,格林兄弟首次出版了他们的《格林童话》,他们游历全国,研究民间方言,收集世代在群众中流行的民间故事,并用统一标准德语写成,其中的《白雪公主》、《小红帽》、《菲尔夏鸟》等故事较为闻名。格林兄弟此举旨在
A.揭示极端民族主义的危害
B.加快德国统一的历史进程
C.以童话形式讽刺政治的黑暗
D.以传统文化激发民族认同感
13.1857年,亚历山大二世颁布命令,利用私人资本在俄国兴修铁路,倾向使用外资。这个命令也成为俄国铁路企业命运的转折点。这一做法
A.推动了俄国本土工业的发展
B.借鉴了西欧铁路建设的经验
C.减少了国内铁路企业的亏损
D.适应了废除农奴制后的需要
14.1935年,美国通过《中立法案》,规定了强制武器禁运条款;1939年,放弃武器禁运条款,交战国可以以“现款自运”的方式购买武器;1940年,提出实行租借法,允许政府向任何“对美国防卫至关重要”的国家销售或租借武器。美国转变态度是因为
A.国际和平主义的盛行 B.英法绥靖政策的破产
C.经济大危机影响国内经济发展 D.国际军事竞争的压力不断加大
15.图4为20世纪70年代美国失业率与消费者价格指数对照表,据此可知当时
说明:纵轴代表百分比,“折线甲”代表消费者价格指数(又名消费者物价指数,通常作为观察通货膨胀水平的重要指标),“折线乙”代表失业率)
A.福利社会政策缓和了经济危机
B.国家加大对经济干预成效显著
C.高通货膨胀率和低失业率并存
D.传统经济发展的政策亟待调整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5分,
16.(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历史的蝶变:梁山伯与祝英台
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基本可以认定为起始于东晋,其后多年间,它在不同的时代精神和人文背景影响下具有变化性,在各个时期各个地区都有不同的记载。
史料一 义妇冢即梁山伯、祝英台同葬之地也,在县西十里接待院之后,有庙存焉。旧记谓二人少尝同学,比及三年,而山伯初不知英台之为女也,其朴质如此。按《十道四蕃志》云,义妇祝英台与梁山伯同冢,即其事也。
-【宋】张津《乾道四明图经》(宁波地方志)
史料二 祝英台,小字九娘,上虞富家女。生无兄弟,才貌双绝。父母欲为择偶,英台曰:“儿出外求学,得贤士事之耳。”因易男装,改称九官。遇会稽梁山伯亦游学,遂与偕至宜兴善权寺之碧鲜岩,筑庵读书,同居同宿。三年,而梁不知为女子。临别梁,约曰:“某月日可相访,将告母,以妹妻君。”实则以身许之也。梁家贫,羞涩衍期。父母以英台字马氏子。后梁为鄞令,过祝家询九官。家童曰:“吾家但有九娘,无九官。”梁惊语,以同学之谊乞一见。英台罗扇遮面,出身一揖而已。梁悔念而卒,遗言葬清道山下。明年,英台将归马氏,命舟子迂道过其处。至则风涛大作,舟遂停泊。英台乃造梁墓前,失声恸哭,地忽开裂,坠入茔中。绣裙绮襦,化蝶飞去。丞相谢安闻其事于朝,请封为义妇冢,此东晋永和时事也。齐和帝时,梁复显灵异,助战有功,有司为立庙于鄞,合祀梁祝。
-【清】邵金彪《祝英台小传》
史料三1 997年,宁波鄞县出土了一座晋代墓葬,与众多志书记载的梁山伯鄞县县令身份和埋葬地相吻合。2003年,在济宁微山县马坡乡马坡村南出土了“梁山伯祝英台墓记”碑。
-据绍兴文理学院越文化研究中心《从梁祝文本到梁祝产业的思考》
(1)你如何看待上述三则史料?(6分)
(2)为什么“梁祝”的故事可以称为“历史的蝶变”?(6分)
17.(13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沂蒙山小调
1940年6月,正值抗战的艰苦岁月,日寇经常“扫荡”沂蒙抗日根据地,国民党顽固派经常骚扰破坏抗日根据地。他们利用当时反动道会门“黄沙会”散布谣言,与抗日军民对抗。《反对黄沙会》(《沂蒙山小调》的前身)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被创作出来。
-据《传唱大江南北的沂蒙红歌-《沂蒙山小调》》等
结合所学知识,以“《沂蒙山小调》赏析”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13分)
(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18.(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灵境”的世界
“VirtualReality”现在普遍翻译为“虚拟现实技术”或“元宇宙”,早在上世纪 90年代,钱学森就已关注到VR技术,并为之取名为“灵境”。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灵境”的世界。
材料一 下面是钱学森关于“灵境”的看法。
VirtualReality,此词中译,可以是1.人为景境;2.灵境。我特别喜欢“灵境”,中国味特浓。(1990年)
我看到当前科技届有一股风,即跟着外国人跑。当然,这些事情也很难免,像计算机软件,用的是英语,所用的符号都是来自英语,在不知不觉的情况下就受到影响。因此,vVirtual reality我就不同意直译为什么“虚假的真实”或人造的真实',用中国话,叫'灵境”。 在这种问题上,就是不能跟他们跑。(1992年)
Virtualreality 是指用科学技术手段向接受的人输送视觉的、听觉的、触觉的以至嗅觉的信息,使接受者感到如亲身临境。这里要特别指出:这临境感不是真的亲临其境,而是感受而已;所以是虚的。这是矛盾。而我们传统文化正好有一个表达这种情况的词“灵境”;这比临镜'好,因为这个镜是虚的,不是实的。所以用“灵境”才是实事求是的。(1998年
材料二“古语”中对“灵境”有 3种解释:一指“奇妙的境界”;二指“虚幻的境界”,;三指“少人的境界”。很难说钱学森锁定了某一种解释,而更像是综合选取了“灵”所具有的“虚幻”与“奇妙”义,与“境界”义的“境”组合,形成了叠韵词“灵境”。“灵”与“境”是偏正结构,语义上一虚一实,构词巧妙。
胡启恒院士对“灵境”提的三点保留意见比较有代表性:“与英文原意相距太远”,“可能引起现代科学技术里头已经产生了玄妙而神异的境界的误解”,“无法应对大量同族名词”。
材料三 科技名词有科学技术和语言文字双重属性,而科技发展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在共同影响着一个国家科技语言的国际地位。
-据张晖、裴亚军《科技名词“中国味”的战略考量
-从钱学森给VR的译名“灵境”谈起》等
结合材料,谈一谈你对将VR译为“灵境”的理解。(14分)
19.(1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卡布拉尔的选择
·陷入黑暗 1879年几内亚比绍沦为葡属殖民地,殖民当局在几内亚比绍实行种族歧视与同化政策,对当地部落酋长实行间接统治,并强迫占人口绝大多数的黑人服劳役。
·领袖初生 1924年,卡布拉尔出生于几内亚比绍。他的父亲引导卡布拉尔产生了民族主义意识。从母亲艰难的生活经历中,卡布拉尔获得了坚强的意志力。
·社会问题 由于干旱和饥荒,几内亚比绍人民的生活一直处于不稳定状态,而葡萄牙殖民者的到来使当地社会经济状况进一步恶化。
·走向成熟 1945年秋,卡布拉尔前往葡萄牙求学。求学使他意识到自己是非洲人,加深了他对殖民社会的认识,政治意识走向成熟。二战结束后,不少人创建了青年派开展青年学生的政治活动,一些非洲青年学生加入葡萄牙共产党。在葡共的帮助下,卡布拉尔等人接触到马克思主义相关著作。
50年代末期,在当时的斯大林主义作品中,几乎没有什么东西能够激发卡布拉尔的灵感,只为其介绍了一个不同于资本主义的经济社会发展模式-社会主义。根据葡共的观点,殖民地国家也应像苏联一样,其最终目的是走向社会主义,而不是实现殖民地独立。
·最终选择 卡布拉尔在《理论武器》中强调:“无论我们的敌人有多么相同,民族解放和社会革命都是不可出口的商品,......它们是由每个民族的历史现实决定的,并通过克服或正确解决现实问题中的各种内部矛盾而取得成功。”
-据郑祥福、周彤《卡布拉尔非洲马克思主义思想探析》等
分析说明卡布拉尔何以做出如此选择。(16分)
2025年全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考试(模拟)
历史A卷参考答案
评分标准:
1.选择题答案按照参考答案评改,不存在中间分值。
2.非选择题评改时不必拘泥于参考答案示例,按照所给层次逐级赋分即可。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A2.C3.D4.C5.A6.C
7.C8.A9.A10.D11.B12.D
13.B14.B15.D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小题,共55分。
16.(12分)
(1)
(一)作答角度(作答应包含以下角度):
史料类型的角度;
史料价值的角度;
史料局限的角度;
史料运用的角度;
(二)示例:
史料一是宋代的地方志,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它直接记载了梁山伯与祝英台同葬之地和二人同学的事迹,为我们提供了关于梁祝故事早期流传情况的重要线索。由于它是地方志,可能受到地方传说和民俗的影响,因此在细节上可能存在一定的夸张或失真。
史料二是清代的文学作品,提供了更为详尽的梁祝故事情节。它详细描述了祝英台女扮男装、与梁山伯同窗共读、最终化蝶等情节,使得梁祝故事更加完整和生动。然而,由于它是后代文人的创作,可能融入了更多的文学想象和加工,因此在历史真实性上需要谨慎对待。
史料三是现代的考古发现,为我们提供了实物证据。宁波鄞县出土的晋代墓葬和济宁市微山县出土的“梁山伯祝英台墓记碑,都证明了梁祝故事在历史上的存在和流传。然而,考古发现并不能完全证明故事的所有细节都是真实的,只能为我们提供一定的历史背景和线索。
我们应该综合运用这三则史料,相互印证、相互补充,以更全面地了解梁祝故事的历史渊源和流传情况。(6分)
(2)
(一)说明角度(说明应包含以下角度):
应从政治统治的角度说明;
应从经济发展的角度说明;
应从社会风俗的角度说明;
应从文化发展的角度说明;
应从社会阶层的角度说明;
(二)示例:
政治统治角度:梁祝故事起源于东晋,当时士族门阀制度盛行,个体命运受政治束缚。随着朝代更迭,官方对民间忠贞爱情的认可,如封为义妇冢,体现了政治统治对民间文化的引导,也反映了政治理念的逐渐开放。
经济发展角度:经济发展促进文化繁荣。东晋后,江南经济崛起,市民阶层壮大,对文化娱乐需求增加。梁祝故事通过说唱、戏曲等形式在民间广泛传播,形成地域特色,并随着商业发展,逐渐产业化。
社会风尚角度:社会风尚随时代变迁。梁祝故事中祝英台追求自由爱情,挑战了当时保守的社会风尚。随着社会发展,风尚逐渐开放,梁祝故事中的爱情观念被更多人接受,反映了社会对个体情感的尊重。
文化发展角度:文化多元化影响梁祝故事。东晋后,儒家、佛教、道教等文化交融,梁祝故事融入多种文化元素,如化蝶情节体现佛教超脱思想。这种文化融合使梁祝故事更具内涵和审美价值。
社会阶层角度:梁祝故事随着社会阶层的变化而演变。东晋时,士族与庶民阶层分明,梁祝故事中的爱情悲剧反映了士族门阀制度对婚姻的限制。随着士族衰落、市民阶层兴起,梁祝故事在民间广泛流传,成为市民文化的一部分,反映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和文化的普及。市民阶层的审美和需求也推动了梁祝故事的艺术化和产业化。
17.
(一)
阐释角度(阐释应包含以下角度):
应从歌曲创作的角度阐释;
应从歌词内涵的角度阐释;
应从歌曲价值的角度阐释;
(二)
示例:
《沂蒙山小调》赏析
抗日战争的沂蒙山区,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重要抗日根据地,承受了日寇的和国民党顽固派的骚扰破坏。“黄沙会”在根据地内利用封建迷信散布谣言,严重破坏了根据地的稳定和抗日斗争的秩序。在这样的背景下,党和人民紧密团结,共同抗击外敌和内奸。为了打击“黄沙会”的反动势力,巩固抗日根据地,创作了《反对黄沙会》,成为党和人民共同抗击敌寇、维护根据地稳定的有力武器。
歌曲开头展现了沂蒙山区的自然风光和人民的幸福生活。这既是对家乡的热爱与赞美,也是对和平生活的向往。这背后,是党和人民对美好未来的坚定信念和不懈追求。在抗日战争的艰苦岁月里,沂蒙山区的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坚持抗日斗争,为保卫家园和民族独立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和努力。
歌曲控诉了“黄沙会”的种种罪行,揭露了“黄沙会”的反动本质和罪行,表达了人民对反动势力的痛恨和愤怒。这反映了党和人民对反动势力的坚决打击态度,以及维护根据地稳定和抗日斗争秩序的决心和勇气。
歌曲的结尾部分既是对八路军英勇斗争的赞美和信赖,也是对胜利即将到来的坚定信念。在抗日战争中,八路军和地方武装力量在沂蒙山区展开了多次反“扫荡”战斗,取得了辉煌的战绩。他们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捍卫了根据地的安全和稳定,为抗日斗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歌曲以结尾展现了沂蒙人民对胜利的喜悦和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在党的领导下,沂蒙山区的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抗日斗争,终于取得了胜利,获得了解放和新生。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和智慧建设了美好的家园,过上了幸福安康的生活。
这首歌曲是抗日战争时期沂蒙山区人民英勇斗争的真实写照,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它记录了党和人民共同打击反动势力的史实,展现了军民团结一心、共御外侮的精神风貌。通过这首歌曲,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那个时期的历史背景和人民的生活状态,感受到党和人民在抗日斗争中的艰辛和付出。
沂蒙山小调》作为沂蒙山区的代表歌曲,已经成为连接当地人民情感的纽带和精神支柱。它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沂蒙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英勇斗争,也鼓舞着人们在新的历史时期继续发扬革命传统,为建设美好家园而努力奋斗。这首歌曲所蕴含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革命精神,将永远激励着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18.(14分)
(一)分析角度(分析应包含以下角度):
应从民族文化主体性的角度分析;
应从传统文化的角度说明;
应从改革开放的角度分析;
应从文化自信的角度分析;
应从青少年担当作为的角度说明;
(二)示例:
新中国成立后,钱学森等科学家领导两弹一星”工程,打破了西方技术封锁,展现了科技自主精神。他主张用“灵境”这一本土化译名,反对盲目跟随西方科技术语,旨在强化民族文化主体性,勇于创新,走出自己的路,体现了新中国在科技与语言领域的独立探索与改革开放精神。
“灵境”融合了道家“虚实相生”与佛教“境界”概念,赋予现代科技以东方哲学内涵,既传承文明载体,又推动技术革新。材料二中“灵境”兼具“虚幻”与“奇妙”义,恰如宋代文人画“虚实结合”的美学追求,体现了传统文化对现代科技的本土化阐释。
钱学森在1992年强调“不能跟他们跑”,与改革开放初期不断学习借鉴国际先进科技形成张力。这种矛盾类似洋务运动中体西用”的尝试:既要学习西方科技,又需维护文化主体性。胡启恒院士的反对意见反映了全球化时代科技术语标准化的趋势,但钱学森的灵境”之译希望通过语言革新实现科学的本土传播。
新时代文化自信是中国文化发展的重要特征。在科技领域,这种文化自信也体现得淋漓尽致。将VR译为“灵境”,正是新时代文化自信在科技翻译上的一个生动体现。“灵境”这个译名,充满了中国文化的韵味和哲理。它不仅仅是一个科技名词的翻译,更是一种文化价值的传递。通过这个译名,我们可以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增强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力和影响力。
青少年在面对科技与文化融合的现象时,应积极增强科技意识与创新精神,学习传承传统文化,提升跨文化交流能力,树立文化自信,同时关注科技伦理与社会责任,努力成为新时代科技与文化融合的推动者和传承者。
19.(16分)
(一)分析角度(说明应包含以下角度):
应从个人经历和民族主义意识的影响角度说明;
应从葡萄牙的求学经历角度说明;
应从对葡萄牙共产党的斯大林主义观点持批判态度角度说明;
应从社会实践的角度说明;
应从当时国际形势角度说明;
(二)示例:
卡布拉尔深受个人经历和民族主义意识的影响。他出生于几内亚比绍,一个被葡萄牙殖民统治的国家。他的父亲和母亲的生活经历使他深刻体验到殖民统治下的不公与压迫,这激发了他强烈的民族主义意识。他渴望摆脱殖民统治,为国家和民族的独立而奋斗。
卡布拉尔在葡萄牙的求学经历加深了他对殖民社会的认识。在葡萄牙,他意识到自己是非洲人,这使他更加关注非洲的命运和前途。同时,他也接触到了马克思主义相关著作,对社会主义和殖民地的未来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卡布拉尔对葡萄牙共产党的斯大林主义观点持批判态度。他认为,斯大林主义并不能完全适应非洲革命的实际需要。他反对将马克思主义教条化,主张将马克思主义与非洲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探索适合非洲的革命道路。
卡布拉尔在实践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非洲马克思主义思想。他强调民族解放和社会革命的重要性,认为它们是由每个民族的历史现实决定的。他主张在反对欧洲中心主义的同时,发展黑人文化复兴运动,将非洲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现实纳入马克思主义的分析框架中。
卡布拉尔的选择也受到了当时国际形势的影响。二战结束后,非洲大陆的独立运动风起云涌,许多非洲国家纷纷摆脱殖民统治,走向独立。这一形势为卡布拉尔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使他更加坚定了自己的选择。
卡布拉尔之所以做出这样的选择,是因为他深受个人经历和民族主义意识的影响,对殖民社会有深刻的认识,对斯大林主义持批判态度,并在实践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非洲马克思主义思想。同时,他也受到了当时国际形势的推动和支持。
(评分说明,上述角度任意答出五个即可,共16分)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2025届山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考试模拟历史试题(A卷)(答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