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雷中学2024-2025学年度上学期期末考试
高二学年历史试题
考试时间:75分钟试卷总分:100分
第I卷(选择题共48分)
1.它减少了贵族内部的摩擦,很适合一个静态的社会。但它没有能够永久持续下去。问题出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周王朝不再能维持大一统局面,各个诸侯国各自为政,......诸侯国必须追求军事和行政效率,内部也必须重新切割权力格局......第二个变动来自民间,在西周只有官学而没有私学,民间完全处于无知无识的状态,但是到了春秋时期,知识开始普及,这种来自民间的求职压力使其整体性崩溃了。该制度是()
A.王位世袭制B.分封制C.世官制D.军功爵制
2.“一家一户乃至个人都有可能成为独立的生产单位,个体劳动迅速发展,原始的集体劳动形式和分配形式因此而受到冲击。”古代中国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休养生息政策的推动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
C.农业技术体系的形成D.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3.察举制按照地区大小、人口多少分配差额,但在对边远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适当放松限制,与此同时,察举制禁止各地方任用本地人。据此推知,这些规定在一定程度上()
A.导致地方割据势力不断增强B,有效地解决了王国问题
C.促进对边远地区的社会治理D.保障了北部边防的安全
4.汉代实行繇戍制度,政府规定男子23岁以上每年须服戍边役3天,称为更。由于时间过短,往返费时,也可出一定的金额请人代役。而代役的人,也可终年代役,叫做过更。过更制度的实施()
A.有利于稳定小农经济B.增加了人头税的税种
C.缩短了服徭役的周期D.解决了政府财政问题
5.西汉在编户齐民政策下制定了“舍匿法”。“舍匿法”是对平民脱籍的惩罚性法律,不但要惩罚脱籍者,而且对藏匿和接待脱籍者之人也要进行惩处。“舍匿法”的制定旨在()
A.严格限制平民脱籍B.保证政府赋役征发
C.促进小农经济发展D.维护司法公平公正
6.自15-16世纪起,“讼师”与“幕友”这两类人物在中国多地广泛涌现;这两类人物都不是政府中正式的司法官员,但相较于地方官而言,他们往往是更为熟悉法律条文内容与司法审判事务的“专业士人”。这两类人物的广泛涌现()
A.消解了宗族组织的权威B.维护了地方司法的公正
C.顺应了经济社会的变迁D.反映了科举取士的衰落
7.清政府规定:对1909年专门、高等、实业、师范学堂在堂学生予以奖励,则数年后,仍须有上万人授官。而考查清末全国文武官员额缺,其总数仅为两万七千左右,况且,至清末尚有二十万的候补、候选官员还在等待分发任职。这反映出清末()
A.学堂选官成为唯一途径B.科举制度仍在盛行
C.新学制带有封建性烙印D.改革适应了工业化
8.下图为抗战时期著名财政问题专家朱偰指出的战时关税之任务。他意在()
A.构建抗战的经济防线B.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C.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D.打破日军经济封锁
9.1946年,国民政府委员会改组后,由12名国民党人和12名其他党派及无党派人士组成新委员会。蒋介石对此宣称:“我国之政府权力以往属于国民党负责,此次改组政府之后,将由国民党、民社党、青年党及社会贤达所共同行使。国府委员会将在此过渡时期行使其职权。”这()
A.反映了国民党“训政”的破产B.主要得益于重庆谈判的推动
C.客观上推动了政党政治发展D.掩饰了国民党一党专政本质
10.20世纪中叶,新中国一方面引导农民走集体化道路;另一方面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同时,还对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了一系列改造措施。这一时期最显著的特征是()
A.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B.优先发展重工业以奠定国家工业化基础
C.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开始
D.经济建设与民主政治建设协同推进
11.邓小平在党的八大上指出,党外的民主人士,能够对于我们党提供一种单靠党员所不容易提供的监督,能够发现我们工作中的一些我们所没有发现的错误和缺点,能够对于我们的工作作出有益的帮助。邓小平的讲话()
A.是基于依法治国方针的提出
B.号召建立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C.贯彻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
D.加快了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顺利进行
12.1988年,费孝通在国际学术会议-泰纳讲演会上针对中国各民族问题指出,“如果我们放任各民族在不同的起点上自由竞争,结果是可以预见到的,那就是水平较低的民族走上淘汰、灭亡的道路”。此言论强调()
A.要坚持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B.国家应对少数民族给予优惠政策
C.各少数民族聚居地实行区域自治D.中国各民族应同步发展共同繁荣
13.下表是我国现行宪法前三次修改内容(节选),据此可知()
时间 内容
1988年 (增加)“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
1993年 作了“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重要修改
1999年 (修订)“在法律规定范围内的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
C.法治建设保障了社会稳定发展D.法制建设适应改革深入发展的需要
14.下图是与中国建交的国家增长情况图,图中黑点是与中国建交国家增长的拐点,其中对20世纪70年代末拐点解读正确的是()
与中国建交国家数量增长情况
A.新中国成立打破了西方国家封锁B.中美正式建交后出现了建交的热潮
C.改革开放实施吸引众多国家建交D.新时代中国特色外交促进外交发展
15.2013年,中国的进出口总额达到4.16万亿美元,约占全球贸易的12%,中国已经成为120多个国家的第一大贸易伙伴。在对外投资上,中国境外直接投资近年来年均增长70%以上,境外直接投资累计超过6300亿美元,成为世界第三大对外投资国。这反映出()
A.世界政治格局发生了变化B.全球化与资本主义的依存关系减弱
C.中国经济国际影响力提升D.区域贸易成为世界贸易的主要形式
16.斯巴达的公民大会拥有选举监察官和补选长老的权力,而且有定期集会的制度等。监察官是集体职务,从全体公民中选举产生,一年一任。监察官拥有主持公民大会、审判国王等重要权力,部分削弱了国王与贵族的影响。据此可知,斯巴达的政治机构()
A.由多数公民掌握政权B.呈现较为明显民主因素
C.反映出寡头政治特征D.建立权力制约平衡机制
17.在古罗马时期,执政官由百人团民众会议投票选出,其权力核心是治权。每名执政官任期只有一年,且十年之内不得再任,且执政官也受元老院以及监察官监督。两名执政官一人来自贵族阶层,一人来自平民阶层,双方互为监督。该制度的运行()
A.促进了共和制的建立B.有利于激发社会活力
C.冲击了贵族寡头政治D.保障了平民政治权利
18.光绪二十二年(1896)《费县志》载:“落花生,百年前谨有种者,今则连阡累陌,每亩可得三四百斤,取其仁打油与贩四出。”民国二十年《东阿县志》载:“花生,近年且为出口大宗,民间经济力因而涨,此新兴之利古无有之,故民间种者甚广。”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商品交易发展促进产业结构升级B.外来物种传播受到其经济价值影响
C.新物种传播引发了自然经济解体D.高产粮食作物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
19.西欧中世纪,香料价格昂贵,是财富和地位的重要象征;香料与基督教信仰和东方世界的密切联系使它具有了无与伦比的神秘性;15世纪以来,香料“走下神坛”,成为普通商品,香料的魅力不复存在。上述变化主要在于()
A.新航路开辟及世界市场雏形显现B.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的推动
C.世界经济贸易和政治格局的变动D.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加快
20.19世纪初期,德国法学家蒂堡认为:当下德意志地区的法律体系杂乱无章,不仅无法解决实际问题,反而造成了德意志人民之间的隔阂。若没有自己的法典,国家则会因继承罗马法而丧失本国法律的稳定性。蒂堡的这一观点()
A.主张消除罗马法对德意志法律的影响
B.呼吁德意志民众抵制外来法律文化的入侵
C.批判了阻碍德国国家统一的制度因素
D.强调了构建德意志独立法律体系的必要性
21.自1797年起,英国在关税和国产税两个部门中首先试行等级退休金制度,其主要内容为:因健康、能力等原因提前退休,任职不满10年的文官退休金为原工资的1/3;任职10年以上,年龄在20-60岁者退休金为原工资的1/2;任职15-20年以上,年龄超过60岁者退休金为原工资的2/3。这一制度试行效果良好。因此自1810年后,该制度被推广到其他部门。退休基金从在职文官工资中扣除。退休金制度()
A.调动了文官的积极性B.减少了政治的腐败现象
C.提高了政府行政效能D.提高了英国民主化程度
22.下列内容为二战后货物运输领域的发展情况。集装箱时代的到来()
A.推动了自由贸易政策的到来B.巩固了美国经济霸主的地位
C.体现了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D.适应了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
23.英美自20世纪60年代起开始推进社区更新行动,更新目标从消除破败转变为兼顾经济发展、社会福利、阶层融合。在社区更新演进过程中强调更多主体参与和社区赋权,探索公共部门、私营企业、社区三方合作的治理模式。由此可见,英美国家()
A.积极探索多元社区治理模式B.社区管理的市场化改革成效显著
C.建立起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D.坚持人民利益至上原则
24.无人驾驶汽车,主要依靠车内以计算机系统为主的智能驾驶控制器来实现无人驾驶。人脸识别,是基于人的脸部特征信息进行身份识别的一种生物识别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公安、教育、医疗等领域。智能机器人是利用机器视觉及其触觉等技术进行有效的控制、反应及调整,完成多样任务。这说明()
A.脑力劳动者的身心压力得到减轻
B.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剧国家间科技竞争
C.人工智能的应用便利了人们生活
D.科技成果的应用得益于国家政策支持
第II卷(非选择题共52分)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
材料一
罗马人最早的法律是于公元前450年前后制定的《十二铜表法》,随着商业和帝国的发展,生活愈益复杂,原先的法律不再能满足需要。外国人在罗马可能遭到关押,他的财产可能被没收,就是一个典型的问题。罗马人设立专门法庭来审理这类案件,多次审理的结果使他们认识到,外来民族中有许多法律制度,但是近乎普遍适用的法律原则只有少数几条。因而他们制定了一部新的法律《万国法》。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中国古代法制在法的规范中也体现礼教价值观,“依法断案”也是“合礼裁判”,在司法实践中往往会遇到违法而合礼救或不违法而违背礼教的行为,即“法外之情”和“法外之非”。“八议”制度是中国古代法制中的一项重要制度。所谓“八议”,是指亲(皇亲国威),故(皇帝的故旧)、功(功劳卓著的人)等八种人的犯罪,司法机关不自行处理,要先交大臣“议罪”,再奏请皇帝最终裁决,古代的诉讼虽然也收集使用物证人证,但更重视口供,以口供作为定案的主要根据。在通常情况下,没有认罪的口供是不能定案的,这就导致刑讯逼供。在中央,秦汉的廷尉、唐宋明清的刑部,一般都要受制于丞相、内阁等中央行政中枢;在地方,秦以后由郡守、县令等各级地方行政机关掌握司法审判。
-摘编自王继尧《论中国古代司法制度的演变及特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罗马法的变动并分析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司法审判制度的特点。(8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中西方司法制度的共同影响。(6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一
宋代纸币均与钱并行流通,银被作为货币手段也逐渐盛行。纸币创始于北宋四川民间发行的“交子”,后因交子铺户资财衰落、滥发诈伪,朝廷设立交子务,以铁钱为准备金,发行四川钱引、湖北会子、两淮交子等,各有规定流通地域。
元世祖发行中统元宝交钞,其法大略为:(1)不限年月,所辖之地莫不通行;(2)料钞发到各钞库,随同发下相应数目的钞本银以为权衡,诸人持白银易钞或持钞易白银,即便依数支发;(3)一切科差、课税皆以钞为准,并行收受;街市买卖金银丝绢粮斛等一切诸物亦皆用钞,同时禁止金银和铜钱的流通和出口。元中后期时局混乱,纸钞走向无本发行,“终至物分腾涌,公私所积之钞,遂俱不行”。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二
汉族大臣许衡向忽必烈上疏治国之策,提出“国家仍处远漠,无事论此,必如今日形势,非用汉法不宜也”,并强调“山木之根,力可破石,是亦积之之验也。苟能渐之摩之,待以岁月,心坚而确,事易而常,未有不可变者”。
至元代,云南德昂族传说认为从一个葫芦里出现103人,这些人到陆地后各走东西,成为汉、傣、回等民族的祖先。白族聚居地“麻、麦、蔬、果颇同中国”。有官员还在农村建立社学,“正三纲,明五伦,教跪拜”,并设立儒学提举司,各族士人们参加了全国统一的进士科考试。
-摘编自《许文正公遗书》《云南史》等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与宋朝相比,元朝纸币发行和使用的变化。结合所学,分析上述变化出现的背景。(10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许衡上疏的核心观点,并归纳元代云南少数民族认同汉文化的表现。6(分)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一
清代(1672-1871年)河北定县人口与耕地统计
年代 户数 人数 平均每 户人数 总耕地 亩数 平均每户 耕地亩数 平均每人 耕地亩数
1672 25510 58580 2.29 1557059 61.04 26.67
1733 54510 156784 2.88 1557059 28.56 9.93
1850 35458 208029 5.87 1451215 40.93 6.98
1871 39480 213319 5.40 1453649 36.82 6.81
-摘编自李金铮《也论近代人口压力-冀中定县人地比例关系考》
材料二
20世纪30年代初,河北定县有整地、种植、收获、调制和附属等各类农具40种,这些农具多由本地木匠、铁匠制造,价格便宜,使用年限较长。当时,全县17.6万个农村劳动力中有7.8万个剩余劳动力。普通农户一年收入不过250元左右,而每架水车或大车价值80-100元,一匹骡、马、驴和牛的价格分别为139'元、115元、52元和43元。
-摘编自李金铮《延续与渐变-近代冀中定县农业生产及其动力》。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以来,河北定县农业农村发展取得重大成就。到上世纪80年代,定州(即定县)成为河北省内唯一的无文盲县;近代引入的良种棉花、苹果、白杨等作物和培育的良种鸡等现在仍然受当地农民的欢迎。定州大力实施“绿色农业”建设,反对农作物过量使园用化肥和农药。市政府依托定州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指导市家政行业协会培育“中山好嫂子”劳务品牌,通过“技能培训+劳务输出“模式,为广大农村劳动者提供育婴、养老护理、推拿等职业培训和就业推荐服务,帮助1.1万余人在家政行业就业。
-摘编自李晔《定县实验对河北新农村建设的启示》等
(1)根据材料一,指出1672-1871年河北定县人地关系的变动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6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近代河北定县农村存在的社会经济问题。(6分)
(3)根据材料三,归纳改革开放以来河北定州农村变迁对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启示。(4分)
松雷中学2024-2025上学期期末考试
高二学年历史试卷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48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B C A B C C A D A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C B D B C B B B A D
题号 21 22 23 24
答案 A D A C
25.(1)变动:由公民法到万民法。(2分)
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帝国版图的扩大。(4分)
(2)特点:以礼入法,礼教是指导审判的重要原则;贵族、官员享有司法特权;皇帝掌握最终司法裁决权;以口供作为定案的主要依据,刑讯逼供;司法从属于行政机关,不具有独立性。(8分)
(3)影响:维护国家统治秩序和社会稳定;缓和社会矛盾;巩固统治;对后世司法制度变革提供借鉴。(6分)
26.(1)变化:准备金由铁钱变为白银;流通范围由区域性变为全国性;纸币、金属货币并行变为纸币作为单一货币流通。(6分)
背景:大一统的稳定局面;交通系统的发展;商品流通规模扩大;印刷业、造纸业的发展。(4分)
(2)观点:主张循序渐进地学习中原传统典章制度。(2分)
表现:社会:认同少数民族与汉族出自同一祖先(或认同同源共祖观念);
经济:认同生产方式(或注重农业生产、认同饮食文化亦可);
思想:认同儒家伦理纲常;
政治:认同科举制度。(4分)
27(1)变动趋势:人口增长速度快,人均耕地面积减少,人地矛盾日益突出。(2分)成因:国家统一,社会稳定;高产作物的引进推广;“摊丁入亩”的实行,人头税被废除。(4分,每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
(2)问题:农具机械化程度低;农村劳动力剩余现象突出;农民收入低。(6分,每点2分)
(3)启示:重视发展教育;改良农作物品种,加大科技投入;发展生态农业;发展多元经营,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4分,每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
松雷中学2024-2025上学期期末考试
高二学年历史试卷答案
二、选择题(每题2分,共48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B C A B C C A D A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C B D B C B B B A D
题号 21 22 23 24
答案 A D A C
25.(1)变动:由公民法到万民法。(2分)
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帝国版图的扩大。(4分)
(2)特点:以礼入法,礼教是指导审判的重要原则;贵族、官员享有司法特权;皇帝掌握最终司法裁决权;以口供作为定案的主要依据,刑讯逼供;司法从属于行政机关,不具有独立性。(8分)
(3)影响:维护国家统治秩序和社会稳定;缓和社会矛盾;巩固统治;对后世司法制度变革提供借鉴。(6分)
26.(1)变化:准备金由铁钱变为白银;流通范围由区域性变为全国性;纸币、金属货币并行变为纸币作为单一货币流通。(6分)
背景:大一统的稳定局面;交通系统的发展;商品流通规模扩大;印刷业、造纸业的发展。(4分)
(2)观点:主张循序渐进地学习中原传统典章制度。(2分)
表现:社会:认同少数民族与汉族出自同一祖先(或认同同源共祖观念);
经济:认同生产方式(或注重农业生产、认同饮食文化亦可);
思想:认同儒家伦理纲常;
政治:认同科举制度。(4分)
27(1)变动趋势:人口增长速度快,人均耕地面积减少,人地矛盾日益突出。(2分)成因:国家统一,社会稳定;高产作物的引进推广;“摊丁入亩”的实行,人头税被废除。(4分,每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
(2)问题:农具机械化程度低;农村劳动力剩余现象突出;农民收入低。(6分,每点2分)
(3)启示:重视发展教育;改良农作物品种,加大科技投入;发展生态农业;发展多元经营,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4分,每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2024—2025度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松雷中学校高二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