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2025年历史高考二轮突破(十一)人民至上——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的社会治理与社会保障(附解析)

专题突破(十一) 人民至上——“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的社会治理与社会保障
(选择题每小题3分,本检测满分78分)
              
一、选择题
1.(2024·衡水三模)2020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相继制定的各相关法律进行了修改、合并和编纂,如:1998年修正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收养法》、2001年修正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2009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2017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等。这表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
A.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
B.在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居于基础性地位
C.旨在全面继承中国现存法律成果
D.系统整合了现有的民事法律法规
2.(2024·泉州五模)1951年,《人民日报》社论《坚决贯彻婚姻法,保障妇女权利》指出,广大的群众至今还保留着“男尊女卑”的封建思想,还保存着“封建家长”和“夫权”统治恶习。这说明(  )
A.婚姻法的制定迫在眉睫
B.社会习俗滞后于时代的发展
C.社会生活的变化有序推进
D.新民主主义婚姻制度已结束
3.1979年7月1日,五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了《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人民法院组织法》《人民检察院组织法》《刑法》《刑事诉讼法》《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七部法律。“一日七法”(  )
A.表明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已确定
B.标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
C.奠定了新中国法治建设的基础
D.反映政治经济建设对法治的迫切需求
4.(2024·河北高三下月考)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国家启动了“普法”工程。作为影响力巨大的电视传媒,利用媒介优势开展法制宣传和教育,开办各种各样的法制节目,甚至有的电视台还开办了法制频道,这些节目和频道的满意度也非常高。这些做法(  )
A.增强了民众的法制认同感
B.拓宽了执法的途径
C.确保了社会的公平和公正
D.丰富了法律的内涵
5.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实施后,《刘巧儿》《小二黑结婚》等一批反映新时代婚姻观的唱词唱出了新中国妇女渴望自由、追求平等的愿望。这一现象(  )
A.反映了文学艺术的繁荣
B.践行了“双百”方针
C.利于促进社会风尚改良
D.弘扬了中华传统文化
6.1952年创作的歌曲《我们要和时间赛跑》中唱道:“火车在飞奔,车轮在歌唱,装载着木材和食粮,运来了地下的矿藏,多装快跑快跑多装,把原料送到工厂,把机器带给农庄,我们的力量移山倒海,劳动的热情无比高涨。”这首歌曲(  )
A.吹响了全国土地改革的号角
B.彰显了拼搏奋斗的时代精神
C.掀起了社会主义改造的浪潮
D.凸显“一五”计划的重大成就
7.20世纪60年代,中国摄制了《红色娘子军》《林海雪原》《小兵张嘎》《地道战》等红色经典电影,至今深受观众喜爱。这批作品的涌现,体现的特定时代精神内涵是(  )
A.继承英雄事业,弘扬革命传统
B.塑造先进模范,激励奋发图强
C.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D.不畏强权,勇于担当
8.(2024·芜湖质检)新中国成立以来,一直高度重视少数民族地区发展。下图所示的现象(  )
A.确保了边疆经济高度繁荣
B.完善了基层民主制度建设
C.提升了少数民族的自治能力
D.实现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9.2009年,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生产总值由1952年的57.9亿元增加到34 619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8 014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78年的307元增加到14 070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由1978年的138元增加到3 931元。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14个少数民族的受教育年限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民族之间的差异性基本消除
B.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实现均衡发展
C.市场经济体制得到全面普及
D.中国民族政策的优越性得到彰显
10.(2024·定州二模)红军在长征途中建立了甘孜博巴政府、豫海县回民自治政府。抗战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内蒙古解放斗争的过程中,明确提出了把民族区域自治作为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1947年5月内蒙古自治区宣告成立。这(  )
A.表明建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已成当时国策
B.为新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提供了经验
C.说明各少数民族坚决服从中国共产党领导
D.表明建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已成为社会共识
11.1957年,在讨论在广西建立省一级民族自治区方案时,周恩来指出:“广西汉族人口多,占的地方小,壮族人口少,占的地方大。将来发展工业、扩大农业,大部分在少数民族地区。”他坚决反对在桂西划出“单一的壮族自治区”,强调把广西东边的农业和西边的工矿业分开,对国家和当地是很不利的。由此可知,广西壮族自治区的设立(  )
A.构建起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
B.使壮族人民开始翻身当家作主
C.寄托了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愿望
D.体现了大力发展重工业的诉求
12.(2024·福建师大附中适应性练习)1951年中央民族学院在北京成立,后又在西北、西南、中南设立分院。学校主要招收少数民族中的工农干部和革命军人及民族青年,以培养民族地区政治干部和专业技术干部。据此可知,中央民族学院的设立(  )
A.落实了科教兴国战略
B.实现了高等教育普及
C.提高了人才选拔标准
D.适应了国家建设需要
13.至2020年,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从2012年的7.88亿人增加到10.21亿人,企业职工月人均养老金从1 686元增长到2 900元左右,月平均失业保险金由686元提高到1 506元,保障水平得到稳步提高。此外,我国还为6 098万建档立卡的贫困人口基本养老保险实现应保尽保。我国这些社会保障成果的取得(  )
A.得益于国民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
B.以满足经济体制改革需要为出发点
C.标志着我国社会救济屏障已建成
D.体现了国家对社会经济干预的强化
14.1950年,政务院发布《关于救济失业工人的指示》,要求对失业现象最为严重的上海、南京等地建立失业工人救济处,拟定救济计划和预算;1951年,政务院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经1953、1956年两次修订,适用于全国范围所有企事业单位和职工。这说明(  )
A.劳动保障从应急性救济走向制度化
B.全覆盖社会保障体系形成
C.中国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正式建立
D.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确立
15.1951年,政务院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1952年11月底,2 860家企业、320万职工享受到条例所规定的保险待遇。到1956年,享受劳保条例的职工合计2 300多万,占国营、公私合营、私营企业职工总数的94%。以上做法(  )
A.维护了企业中广大普通劳动者的利益
B.结束了多年物价连续上涨的局面
C.标志着对生产资料私有制改造的完成
D.促进了经济体制改革顺利地开展
16.下表为新中国成立以来主要历史阶段重要的社会保障措施。对下表解读合理的是(  )
时间段 主要措施
1949—1952年国民经济恢复期 陆续颁布和修改了一系列有关劳动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社会优抚和安置的法规、条例
1958—1966年 完善社会保障不适应经济发展的内容,建立城镇统一的延休制度;在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基础上建立社会保障城乡二元并行的制度
“七五”计划到“十二五”规划末 打破国有企业“铁饭碗”,工人退休养老由单位负责;2003年开始探索新农保并推广;2011年开始在全国逐步推行城镇居民养老保险;2015年改革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打破“双轨制”
A.措施调整旨在减轻国有企业负担
B.中国建成世界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
C.社会保障局限于扶助低收入群体
D.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建立
二、非选择题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以下是一首1953年2月刊登在《新观察》杂志上的流行于苏北的民歌:
小桂花,笑哈哈,走东家,到西家。
“桂花桂花忙什么?”“我家大姐出门啦!”
“你家姐夫人怎样?”“劳动模范人人夸!”
“大姐出门怎陪送?几班人马吹唔哇?”
“不要吹,不要打,不坐轿,不骑马,不看历书不打卦,黄道黑道不管它;姐夫姐姐手拉手,区里登记走一下;登过记,转回家;结婚证,手中拿;秧歌舞,扭又扭;姐妹团,来献花。不拜天地不拜灶,又不烧香点纸马。二人握手行个礼,就对大家把话拉。说的自由婚姻好,谈的生产学文化。要问我家陪什么?不用箱柜来陪嫁;陪了一头小花牛,给姐耕地种庄稼。这样结婚多么好,一个钱儿也不花。慢慢等着我长大,我也用这好办法。”
引得大娘哈哈笑,“不害羞的小桂花!”桂花扭头眼一瞥:“旧脑筋是不行啦!”
——摘编自李立志《建国初期的社会变迁》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首民歌创作的时代背景。(6分)
(2)根据材料,归纳其反映出的社会新风尚。(6分)
18.(2024·郑州三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材料一 和平解放前,受政教合一封建农奴制度的影响,西藏城镇贫困人口主要来源于农奴,农奴主以残酷的刑罚维护其腐朽制度,造成残疾人、乞丐、流民、孤苦老人等城镇贫困人口的大量存在。封建农奴制度下长期沉重的经济剥削是西藏贫困人口广泛存在的另一因素,旧西藏绝大部分耕地、牧场、森林、山川、河流、河滩和大部分的牲畜都被官家、贵族、寺庙上层僧侣、领主及其代理人占有。西藏法律将人分成三等九级,上等人命价同黄金,下等人命价如草绳,并努力维护这种不平等的社会政治制度。因饥寒贫病而死者不计其数,拉萨、日喀则、昌都、那曲等城镇乞丐成群,到处可见满街要饭的老人、妇女和儿童。
材料二 和平解放后,西藏城镇救济和社会保障事业逐步开展,各项赈济和救助城镇乞丐、贫民及老弱病残等人群的举措在大范围实施,流浪街头的乞丐和流民过上新生活,长期失业的贫民获得工作就业机会并组建家庭,无人照顾的未成年孤儿被送进学校,孤老残疾人在福利院安享幸福晚年,城镇底层居民的基本生存生活和发展权益得到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得到彰显,过去那种混乱不整、肮脏不洁的城镇面貌得到改变,西藏人权事业取得巨大成就。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关浩淳《消除贫困的努力——从和平
解放到自治区成立西藏城镇的扶贫救济与社会治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藏解放前城镇贫困人口大量存在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藏和平解放后城镇实施扶贫救助措施的特点和效果。(10分)
专题突破评价(十一)解析与答案
1.选D 材料明确提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对之前的民事法律法规进行了修改、合并和编纂,也就是系统整合了现有的民事法律法规,故选D项。
2.选B 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颁布,强调婚姻自由、男女平等,但旧式观念和婚姻的陋习依然存在,说明时代在发展,但社会习俗滞后于时代发展,故选B项。
3.选D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日之内通过七部法律,说明我国对法治的需求非常迫切,因此“一日七法”反映政治经济建设对法治的迫切需求,故选D项。
4.选A 由“利用媒介优势开展法制宣传和教育”“法制节目”“法制频道”“这些节目和频道的满意度也非常高”等可得,上述做法向民众普及了法律知识,增强了民众的法制认同感,故选A项。
5.选C 据材料“唱出了新中国妇女渴望自由、追求平等的愿望”可知新的婚姻法实施后,促进了社会习俗的改良,婚姻自由、男女平等等观念通过小说和歌词逐渐得到社会的认可,故选C项。
6.选B 据材料“快跑多装……劳动的热情无比高涨”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人们积极奋斗,建设国家的热情高涨,故选B项;A、C、D三项与材料无关,均排除。
7.选A 据所学可知,《红色娘子军》《林海雪原》《小兵张嘎》《地道战》等作品属于红色经典电影,塑造了一大批革命英雄人物,体现了当时的时代精神是继承英雄事业,弘扬革命传统,故选A项;《红色娘子军》《林海雪原》等红色经典电影中塑造的是革命英雄人物,而不是类似王进喜、邓稼先等的“先进模范”,排除B项;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是延安精神的重要内涵,排除C项;不畏强权,勇于担当是抗美援朝精神的重要内涵,排除D项。
8.选C 据材料可知,西藏少数民族干部人数不断增多,到2014年时,西藏少数民族干部数量达到10万人之多,结合所学可知,大量少数民族干部的出现,提升了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能力,加强了少数民族的自治能力,故选C项。
9.选D 据材料可知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生产总值、人均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均出现了大幅度增长,体现了我国的民族政策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的繁荣发展,是我国民族政策优越性的充分彰显,故选D项。
10.选B 据材料信息可知,长征途中,红军建立了甘孜博巴政府、豫海县回民自治政府,抗战胜利后,中国共产党明确提出了把民族区域自治作为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这为新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提供了经验,故选B项。
11.选C 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周恩来在1957年关于广西建立省一级民族自治区的讨论中提出的观点,体现了他对于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和各民族共同繁荣原则的深刻理解和实践。通过设立自治区,可以更好地保障少数民族的自主权利,促进各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同时也有利于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全面发展,故选 C项。
12.选D 据材料可知,1951年,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央民族学院在西北等地区设立分院,侧重于培养民族地区政治干部和专业技术干部,结合所学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主要任务是巩固政权和恢复发展经济,民族学院分院的设立有利于民族地区党和国家政策的实施,适应了国家建设需要,故选D项。
13.选A 据材料信息可知,这主要得益于国家经济的持续增长和国民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关系到亿万人民的生活质量和福祉,故选A项;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是以增进民生福祉、促进社会公平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的,排除B项;“已建成”的说法过于夸大,排除C项;1992年中共十四大以来,我国推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减少政府对社会经济的干预,排除D项。
14.选A 由材料可知,1950年政府实行的是应急的救济措施,而1953年和1956年政府两次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使得保障制度更加完善和制度化,故选A项。
15.选A 据材料可以看出享受劳动保险待遇的企业职工比较多,可知《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发挥了积极作用,在其实施后切实维护了企业中广大普通劳动者的利益,故选A项;经过“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到1950年春,全国物价趋于稳定,结束了连续十几年物价暴涨的局面,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三大改造完成的信息,排除C项;经济体制改革开始于改革开放之后,排除D项。
16.选D 据材料“新中国成立以来主要历史阶段重要的社会保障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后在满足人民的医疗、教育、就业、养老需求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保障水平稳步提高,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建立,故选D项。
17.(1)背景:新中国成立;经济恢复,政权巩固;三大改造和“一五”计划开始;土地改革。
(2)新风尚:婚姻习俗的简化和开放;热爱劳动;积极进行文化教育。
18.(1)原因: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度;统治阶级残酷的经济剥削与掠夺;统治集团占有绝大部分自然资源和生产资料;等级森严的人群分级制度(或法律将人分成三等九级);政府社会救济制度或措施的缺失。
(2)特点:临时救济与制度保障相结合;救助涉及范围较广;关注弱势群体自身的发展(比如提供工作、教育);兼顾民众社会政治地位的提升。
效果:(生活方面)城镇底层居民的基本生存生活和发展权益得到保障;(政治方面)农奴获得了解放,实现了当家作主;(城市环境方面)城镇面貌得到了一定的改变或改善;(社会平等方面)社会公平正义得到了彰显,西藏人权事业取得巨大成就。
1 / 6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2025年历史高考二轮突破(十一)人民至上——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的社会治理与社会保障(附解析)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