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辽宁省沈阳市重点高中联合体2023-2024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解析版)

辽宁省沈阳市重点高中联合体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
1. 商朝前期的许多军事征战,往往要征集本王国内和诸多方国部族的族众参与。自商王康丁以后,常备军的数量大增,临时征集族众以应付战事的记载日趋减少。以上变化反映出当时( )
A. 方国离心倾向加强 B. 商朝政治势力逐渐扩展
C. 国家机器走向完备 D. 原始民主传统受到破坏
2. 下图为岭南道广州怀集百姓所纳庸调在上交朝廷时由地方官府折纳的银饼。由此推知唐朝( )
图:唐朝怀集庸调银饼
A. 建立以道为中心的监察体系 B. 白银成为流通中主要货币
C. 租庸调制助增政府财政收入 D. 私营手工业铸币技术高超
3. 宋太祖倡导武将读书,迫使以前与太祖皇帝“比肩同气”的武将接受“君臣大义”与尊卑之别,而其他所谓“宰相须用读书人”的说法,在当时更多只是一种导向。宋太祖重用文士的根本出发点在于( )
A. 崇文抑武重建政治秩序 B. 构建以文治国的国策
C. 推动科举取士制度发展 D. 促进传统儒学的复兴
4. 如表是部分学者关于明代海外白银流入量的估算,由此可推知当时( )
估算学者 美洲 日本 流入中国的数量总计
全汉界 5500万两 5800万两 约1.13亿两
李隆生 1.25亿两 1.7亿两 约2.95亿两
王裕巽 1.3亿两 2亿两 约3.3亿两
万明 12620吨 7500吨 约5.4亿两
A. 闭关政策未能发挥作用 B. 推动了政府赋税征收白银
C. 海外贸易税额逐年增加 D. 日本是中国最大贸易伙伴
5. 美国圣公会传教士卜舫济指出:“即使没有非法的鸦片贸易,我们可以肯定这两个国家之间迟早要爆发战争。……东方人拒绝给予西方国家平等的政治和经济地位,而这些正是西方所需要的。我们为中国的无知感到遗憾,但同时我们必须明确这种无知只有用武力才能解决。”这一言论旨在( )
A. 谴责英国发动侵华战争的行径 B. 推卸英国挑起鸦片战争的责任
C. 谴责清廷统治阶级的愚昧无知 D. 揭示清朝封建专制体制的衰败
6. 如图是1900年前后义和团团民所散发的揭帖漫画。画面上,身着官服的监斩官一声令下,弓箭手向被缚的猪身上射满了箭,刀斧手也砍掉了一堆羊头。作品利用谐音艺术,“猪”者。“主”也,“羊”者,“洋”也。漫画所述现象主要反映当时( )
A. 朝廷剿杀团民 B. 团民想象丰富 C. 民族矛盾尖锐 D. 清朝实施新政
7. 南京临时政府实行“平和主义”外交政策,明确宣布清政府“与各国缔结之条约”、“所借之外债”、“所让与各国国家、各国之个人种种权利”继续有效。这表明南京临时政府( )
A. 继承清政府的外交政策 B. 急于建立中华民国
C. 获得国际社会一致认可 D. 对现实的必要妥协
8. 陈独秀在《新青年》上撰文指出:“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若因为拥护这两位先生,一切政府的压迫,社会的攻击笑骂,就是断头流血,都不推辞。”由此可见,陈独秀认为弘扬民主与科学( )
A. 切合了解决时弊要求 B. 适应了文学革命的需要
C. 推动社会变革持久发展 D. 缓和了中西文化的矛盾
9. 五四运动后,列强对中国民间态度发生了微妙变化。日本外交官芳泽谦吉到中国来要先拜访学生代表;代表英美法三国到中国来组织新银行团的拉门德,花费了大量时间征求中国各民众团体的意见。这从侧面表明( )
A. 列强已经转变为平等对待中国的态度 B. 五四运动推动了国民公民意识的觉醒
C. 列强对华外交的重心由官方转向民间 D. 民众的态度可以左右政府的对外政策
10. 不同历史时期党员构成变化反映了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的不断发展。对下表中党员构成的理解准确的是( )
党员总数(万人) 工人党员比例(%) 农民党员比例(%)
1927年五大前 5.8 50.8 18.7
1928年6月 13.0 10.9 76.6
A. 反映了革命形势空前高涨 B. 说明革命性质发生了改变
C. 促进了革命统一战线发展 D. 表明革命道路有重大调整
11. 下图为陕甘宁边区1942年到1944年实施的部分商品贸易税率的调整情况。边区税收政策的调整有助于( )
A. 促进内迁工业的发展 B. 破坏日军的资源掠夺
C. 打击官僚资本的压榨 D. 缓解边区的财政困难
12. 解放战争中,毛泽东在不知名的小村庄,靠几部电台指挥全国数百万大军;蒋介石在最后的大决战中,忽而乘飞机到沈阳,忽而在葫芦岛登上军舰,到处召开军事会议,但卫立煌、傅作义等将领还是各行其是。这反映了( )
A. 地利条件在战争中无关紧要 B. 军队纪律决定了战争的成败
C. 将领素质是战争取胜关键 D. 军事指挥体系影响战争进程
13. 对下列三幅图片所示的内容,解读准确的是( )
A. 新中国汽车制造业发展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
B. 新中国工业化建设在多个行业取得巨大进步
C.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科技领域实现突破发展
D. 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14. 新中国成立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一直延续着传统的南粮北调的格局。但到了80年代却发生了逆转,形成了北粮南调的粮食流动格局。这主要是因为( )
A. 农民土地所有制确立 B. 高产农作物品种的引进
C. 社会生产关系的调整 D. 农业生产机械化的实现
15. 有学者指出:被毛泽东赞誉为“钢铁公司”的邓小平,其政治原则的坚守与灵活的外交手段妥协在中英香港问题谈判中表现得酣畅淋漓,也为世界提供了一种用和平方式解决国与国争端的成功范例。该评价意在说明
A. 解决争端必须以和平谈判代替武力 B. 中英两国存在广泛的共同利益
C. “一国两制”蕴含丰富的政治智慧 D.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16. 2023年9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强调,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加快构建具有东北特色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东北全面振兴,根基在实体经济,关键在科技创新,方向是产业升级。要牢牢扭住自主创新这个“牛鼻子”,在巩固存量、拓展增量、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上下功夫。这说明新时代的东北( )
A. 已经成为引领全国科技创新的地区 B. 率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C. 坚决攻克脱贫攻坚战中的重重困难 D. 要以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为重要目标
二、非选择题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44年,清朝贵族入主中原,建立了空前大一统的帝国。其统治者不仅继承了传统“华夷一体”的理念,还提出了“中外一体”的思想,即内地与边疆为一整体,并以积极的态度治理边疆各民族,使其起到“屏藩”“拱卫”作用。在中央,清朝设立理藩院,并不断修订补充《理藩院则例》《蒙古律例》《回疆则例》等法规.通令实施。在地方则在“修其教不易其俗,齐世政不易其宜”的方针下实施了如驻藏大臣、军府盟旗、土司等制度,对于少数民族上层则施以封爵、给俸、年班朝觐、联姻等安抚政策。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
材料二 1929年6月17日,《关于蒙藏之决议案》在国民党三届二次中央全会讨论通过。作为南京国民政府在推进边疆教育方面做出的第一个决议案.该决议案对于设置蒙藏学校、设立主管教育行政机关、划拨教育经费和优待蒙藏学生等方面都做出相应的规定。1929年7月23日,教育部公布了《待遇蒙藏学生章程》12条.其后又公布《蒙藏学生就学国立中央、北平两大学蒙藏班办法》,命令国立中央、北平大学开设蒙藏班。
1935年,随着教育部普及国民教育计划的展开以及发展西北文教的需要,管理中英庚款董事会加大了对边疆省份的经费补助力度。1936年,南京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行营从军事和边防的实际需要出发,草拟《边民教育计划大纲》,规划边疆教育事业的发展,并将其提供给教育部作为参考。中央组织部也先后设立中央直辖松潘初级实用职业学校和中央直辖拉卜楞初级实用职业学校等学校。
——摘编自《教育制度与国家转型——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边疆教育”政策及实践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清朝边疆治理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国民政府重视边疆教育的背景。
18. 中国共产党从实际出发,不断调整国家治理的政策。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下图分别是1951年、1961年中国对外贸易额占比统计示意图
材料二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组织推进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力度最大、惠及人口最多的脱贫攻坚战,启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确保重要农产品特别是粮食供给,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首要任务。……我国粮食总产量自2015年以来,连续7年超过6.5亿吨,2021年粮食总产量更是创历史新高,达6.8285亿吨。其中,谷物总产量6.3亿吨,超过美国谷物产量约1.5亿吨,约是印度谷物总产量的2倍,标志着我国口粮绝对安全和谷物基本自给的强大基础已经形成。
——摘编《光明日报》2022年5月10日第5版。
(1)依据材料一,指出1961年中国贸易伙伴发生的变化,结合所学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解决“三农”问题两项措施名称,分析“我国口粮绝对安全和谷物基本自给的强大基础已经形成”的成功经验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代的商业贸易在丝绸之路以后有了飞跃的发展,长安城中外客商云集,许多来自国内、国外的商人以及西域的一些女子都在商市上做生意,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当时西汉经济文化的开放性。伴随着商人的增多,商市也由原来的东西两市扩大到有九市可供交易,不仅仅是中国的丝绸等传播到国外,国外古罗马等地的珍珠也借助着丝绸之路的东风传播到西汉。在这以后,我国的丝织工艺品开始出现在欧洲等西方国家.并享誉盛名,同时,丝绸之路也开辟了一条先进技术传播的通道。当时我国汉族的铸铁、开渠、凿井等领先世界的技术以及四大发明随着这条通道开始传播到西方,而在丝纲之路的辐射带动下,西域的一些特色农作物如核桃、石榴等被带到中原,并逐渐开始在中原地区种植。
——摘编自郭博涵《丝绸之路对西汉文化经济及后期的影响》
材料二 以共建“一带一路”为实践平台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是从我国改革开放和长远发展出发提出来的,也符合中华民族历来秉持的天下大同理念,符合中国人怀柔远人和谐万邦的天下观,占据了国际道义制高点。共建“一带一路”不仅是经济合作,而且是完善全球发展模式和全球治理、推进经济全球化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
——习近平总书记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5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丝绸之路对汉代经济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提出和实施“一带一路”设想的国内可行性条件。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折射着社会的变迁。中国古代,各地方言与“官话”并行发展的同时,也不断地进行彼此间的交流融合。
时代 语言发展概况
西周和东周 各地方言差别很大。雅言(西周王畿一带王室所用方言)成为贵族通用的“标准音”。战国时各地方言差异更加复杂。雅言失去标准音地位,各诸侯国“言语异声”
汉代 形成南北两派方言,分别以秦晋方言和楚方言为核心。北方方言发生混化,逐渐糅合。关中话、洛语先后成为“官话”,并向周边扩展
魏晋南北朝 继承洛语为官话。西晋末年北方方言逐渐向南扩展,并与南方方言交融,逐渐形成“南染吴越、北杂夷虏”的现象。洛阳雅音吸收吴越方言而成的金陵音成为正统官话之一
隋唐 隋朝以金陵音和洛阳正音为基础融合形成长安音,唐承隋制。金陵音与长安音分庭抗礼,长安音逐渐成为正统
——根据《中国历史地理概述》等整理
从上述材料中任选两个或两个以上历史时期,结合所学知识,提炼出一个关于中国古代语言演进的观点,并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列出所选择的历史时期,观点正确,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辽宁省沈阳市重点高中联合体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
1. 商朝前期的许多军事征战,往往要征集本王国内和诸多方国部族的族众参与。自商王康丁以后,常备军的数量大增,临时征集族众以应付战事的记载日趋减少。以上变化反映出当时( )
A. 方国离心倾向加强 B. 商朝政治势力逐渐扩展
C. 国家机器走向完备 D. 原始民主传统受到破坏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商朝(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概括得出主要结论:商朝自商王康丁以后国家很少临时征集族众以应付战事,据此可知,国家逐渐建立了常备军,说明国家机器走向完备,C项正确;本题的主要结论是商朝自商王康丁以后,逐渐建立常备军,国家机器走向完备,没有涉及方国脱离商王朝中央的信息,排除A项;材料中“王国内和诸多方国部族的族众”也是商朝政治势力的一部分,材料不能说明商朝的政治势力的扩展,且与本题主要结论不一致,排除B项;“原始民主传统受到破坏”与本题结论“国家机器走向完备”不一致,排除D项。故选C项。
2. 下图为岭南道广州怀集百姓所纳庸调在上交朝廷时由地方官府折纳的银饼。由此推知唐朝( )
图:唐朝怀集庸调银饼
A. 建立以道为中心的监察体系 B. 白银成为流通中主要货币
C. 租庸调制助增政府财政收入 D. 私营手工业铸币技术高超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据本题材料图片信息可知,唐朝依靠租庸调制征收赋税,租庸调制有助于稳定政府财政收入,C项正确;材料只提到租庸调制,并未涉及唐朝的监察体系,排除A项;明朝时白银成为流通中主要货币,排除B项;材料中银饼由地方官府折纳,无法说明私营手工业铸币技术高超,排除D项。故选C项。
3. 宋太祖倡导武将读书,迫使以前与太祖皇帝“比肩同气”的武将接受“君臣大义”与尊卑之别,而其他所谓“宰相须用读书人”的说法,在当时更多只是一种导向。宋太祖重用文士的根本出发点在于( )
A. 崇文抑武重建政治秩序 B. 构建以文治国的国策
C. 推动科举取士制度发展 D. 促进传统儒学的复兴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北宋建国初,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是改变唐末五代武人专权、藩镇割据局面,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宋太祖倡导武将读书,遵循儒家伦理纲常,根本目的是重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秩序,A项正确;B项是材料的目的之一,不是根本目的,排除B项;CD项是宋太祖倡导武将遵循儒家伦理纲常的客观作用,不是宋太祖的根本目的,排除CD项。故选A项。
4. 如表是部分学者关于明代海外白银流入量的估算,由此可推知当时( )
估算学者 美洲 日本 流入中国的数量总计
全汉界 5500万两 5800万两 约1.13亿两
李隆生 1.25亿两 1.7亿两 约2.95亿两
王裕巽 1.3亿两 2亿两 约33亿两
万明 12620吨 7500吨 约5.4亿两
A. 闭关政策未能发挥作用 B. 推动了政府赋税征收白银
C. 海外贸易税额逐年增加 D. 日本是中国最大贸易伙伴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明代(中国)。据表格信息可得出主要结论:在明代,大量的白银流入了中国,使得当时白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也推动政府赋税征收时征收白银,B项正确;闭关政策未能发挥作用,说法太绝对,排除A项;材料不能说明每年的海外贸易税额变化情况,排除C项;材料中只有从美洲和日本两地流入中国的白银量,不能说明日本是中国最大贸易伙伴,排除D项。故选B项。
5. 美国圣公会传教士卜舫济指出:“即使没有非法的鸦片贸易,我们可以肯定这两个国家之间迟早要爆发战争。……东方人拒绝给予西方国家平等的政治和经济地位,而这些正是西方所需要的。我们为中国的无知感到遗憾,但同时我们必须明确这种无知只有用武力才能解决。”这一言论旨在( )
A. 谴责英国发动侵华战争的行径 B. 推卸英国挑起鸦片战争的责任
C. 谴责清廷统治阶级的愚昧无知 D. 揭示清朝封建专制体制的衰败
【答案】B
【解析】
【详解】由材料中“东方人拒绝给予西方国家平等的政治和经济地位,而这些正是西方所需要的”“我们必须明确这种无知只有用武力才能解决”可知 ,该传教士把英国发动对华侵略战争的原因归结为中国政府的愚昧无知 ,没有给予西方国家平等的政治和经济地位,这掩盖了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真实意图,即打开中国大门,使中国成为英国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因此,这一言论意在推卸英国挑起侵华战争的责任,故B项正确。卜舫济是为英国推卸战争责任进行辩护,并非谴责英国的侵略行径,也非抨击清政府的愚昧无知 ,排除A,C两项; 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6. 如图是1900年前后义和团团民所散发的揭帖漫画。画面上,身着官服的监斩官一声令下,弓箭手向被缚的猪身上射满了箭,刀斧手也砍掉了一堆羊头。作品利用谐音艺术,“猪”者。“主”也,“羊”者,“洋”也。漫画所述现象主要反映当时( )
A. 朝廷剿杀团民 B. 团民想象丰富 C. 民族矛盾尖锐 D. 清朝实施新政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1900年前后的中国。根据题干及所学可知,漫画所述现象反映出当时社会上的一种仇洋排外情绪,主要反映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民族矛盾的尖锐,C项正确;漫画反映的义和团仇洋的画面,与朝廷剿杀团民无关,排除A项;材料的内容不是团民想象丰富,而是反对帝国主义,排除B项;清朝新政开始于1901年,漫画未体现,排除D项。故选C项。
7. 南京临时政府实行“平和主义”外交政策,明确宣布清政府“与各国缔结之条约”、“所借之外债”、“所让与各国国家、各国之个人种种权利”继续有效。这表明南京临时政府( )
A. 继承清政府的外交政策 B. 急于建立中华民国
C. 获得国际社会一致认可 D. 对现实的必要妥协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明确宣布清政府‘与各国缔结之条约’、‘所借之外债’、‘所让与各国国家、各国之个人种种权利’继续有效。”并结合所学可知,《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南京临时政府承认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是为了获得列强对南京临时政府的承认和支持,也为中国民国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国际环境,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南京临时政府对现实的必要妥协,D项正确;“继承清政府的外交政策”说法片面,排除A项;此时中华民国已经建立,排除B项;南京临时政府为了获得列强的承认和支持,实行“平和主义”外交政策,承认清政府与列强签订的条约,但材料未涉及南京临时政府这一外交政策的结果,不能得出“获得国际社会一致认可”,且该说法过于夸大,排除C项。故选D项。
8. 陈独秀在《新青年》上撰文指出:“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黑暗。若因为拥护这两位先生,一切政府的压迫,社会的攻击笑骂,就是断头流血,都不推辞。”由此可见,陈独秀认为弘扬民主与科学( )
A. 切合了解决时弊的要求 B. 适应了文学革命的需要
C. 推动社会变革持久发展 D. 缓和了中西文化的矛盾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文化运动时期(中国)。根据材料“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若因为拥护这两位先生,一切政府的压迫,社会的攻击笑骂,就是断头流血,都不推辞。”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当时袁世凯推行尊孔复古的逆流,陈独秀认为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能切合解决时弊之要求,因此出现材料所述陈独秀的言论,A项正确;新文化运动既是思想革命,也是文学革命,文学革命是思想革命的工具,是为了顺应思想革命的需要而兴起的,排除B项;“持久发展”的说法错误,排除C项;材料未提及中西文化的矛盾问题,排除D项。故选A项。
9. 五四运动后,列强对中国民间态度发生了微妙变化。日本外交官芳泽谦吉到中国来要先拜访学生代表;代表英美法三国到中国来组织新银行团的拉门德,花费了大量时间征求中国各民众团体的意见。这从侧面表明( )
A. 列强已经转变为平等对待中国的态度 B. 五四运动推动了国民公民意识的觉醒
C. 列强对华外交的重心由官方转向民间 D. 民众的态度可以左右政府的对外政策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五四运动后(中国)。据材料“五四运动后,列强对中国民间态度发生了微妙变化”可知,五四运动促进了中国人民大众的觉醒,使列强认识到中国民众力量的伟大,促使五四运动后,列强对中国民间态度发生了微妙变化,B项正确;“平等对待”,不符合近代中国的史实,排除A项;材料只是反映了列强对中国民间态度的变化,不能说明“列强对华外交的重心由官方转向民间”,排除C项;“左右”的说法夸大了当时民众的作用,排除D项。故选B项。
10. 不同历史时期党员构成的变化反映了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的不断发展。对下表中党员构成的理解准确的是( )
党员总数(万人) 工人党员比例(%) 农民党员比例(%)
1927年五大前 5.8 50.8 18.7
1928年6月 13.0 10.9 76.6
A. 反映了革命形势空前高涨 B. 说明革命性质发生了改变
C. 促进了革命统一战线发展 D. 表明革命道路有重大调整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时空是1927—1928年(中国)。据材料“1927年至1928年中国共产党党员成分统计表”的内容,并结合所学可知,1928年后农民党员的占比达到了76.6%,工人占比下降,这主要是由于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中共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这反映了当时中国共产党对革命道路的重大调整,D项正确;国民大革命失败后,国共合作破裂,中国革命转入低潮,排除A项;革命性质仍属于民主革命范畴,排除B项;国民大革命失败后,国共合作破裂,革命统一战线也宣告结束,排除C项。故选D项。
11. 下图为陕甘宁边区1942年到1944年实施的部分商品贸易税率的调整情况。边区税收政策的调整有助于( )
A. 促进内迁工业的发展 B. 破坏日军的资源掠夺
C. 打击官僚资本的压榨 D. 缓解边区的财政困难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时空是1942年到1944年的陕甘宁边区。根据材料“陕甘宁边区1942年到1944年实施的部分商品贸易税率的调整情况”及所学可知,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特别是从1940年起,国民政府不仅完全停发军饷,而且对陕甘宁边区实行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断绝边区的一切外援,陕甘宁边区的财政难以维持。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降低了边区部分商品的出口税率,这有助于增加边区政府的财税收入,起到了缓解边区财政困难的作用,D项正确;边区税收政策的调整与内迁工业的发展关系不大,排除A项;材料并未涉及日军对边区进行资源掠夺的信息,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材料体现不出边区税收政策与打击官僚资本压榨的关系,与题意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12. 解放战争中,毛泽东在不知名的小村庄,靠几部电台指挥全国数百万大军;蒋介石在最后的大决战中,忽而乘飞机到沈阳,忽而在葫芦岛登上军舰,到处召开军事会议,但卫立煌、傅作义等将领还是各行其是。这反映了( )
A. 地利条件在战争中无关紧要 B. 军队纪律决定了战争的成败
C. 将领素质是战争取胜的关键 D. 军事指挥体系影响战争进程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根据材料中“毛泽东在不知名的小村庄,靠几部电台指挥全国数百万大军”与“蒋介石在最后的大决战中……但卫立煌、傅作义等将领还是各行其是”的对比可以得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军的组织性,纪律性很强,时刻听党指挥,军事指挥体系成熟,而国民党一方却组织涣散,各自为政,D项正确;地利条件会对战争造成重大影响,排除A项;军队纪律决定胜负以及将领是取胜关键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和C项。故选D项。
13. 对下列三幅图片所示的内容,解读准确的是( )
A. 新中国汽车制造业发展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
B. 新中国工业化建设在多个行业取得巨大进步
C.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科技领域实现突破发展
D. 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根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58—2023(中国)。根据材料中的图示信息可得出主要结论:新中国第一辆小轿车、第一艘万吨级远洋货轮以及C919大型客机,都属于我国工业化建设在不同行业的巨大进步,B项正确;材料涉及的不仅仅是汽车制造业,还有其他行业,排除A项;前两幅图片并非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科技成就,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提出的时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与前两幅图的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14. 新中国成立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一直延续着传统的南粮北调的格局。但到了80年代却发生了逆转,形成了北粮南调的粮食流动格局。这主要是因为( )
A. 农民土地所有制确立 B. 高产农作物品种的引进
C. 社会生产关系调整 D. 农业生产机械化的实现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当代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农村与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取得显著成效,经济结构得到较快调整,促使南方二、三产业迅速发展,粮食需求激增,因此材料所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我国社会生产关系得到调整,C项正确;我国在三大改造后,土地已经不再属于农民私有,排除A项;出现材料中的现象是因为社会生产关系的调整,而非高产农作物品种的引进,排除B项;20世纪80年代,我国还没有实现农业生产机械化,排除D项。故选C项。
15. 有学者指出:被毛泽东赞誉为“钢铁公司”的邓小平,其政治原则的坚守与灵活的外交手段妥协在中英香港问题谈判中表现得酣畅淋漓,也为世界提供了一种用和平方式解决国与国争端的成功范例。该评价意在说明
A. 解决争端必须以和平谈判代替武力 B. 中英两国存在广泛的共同利益
C. “一国两制”蕴含丰富的政治智慧 D.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其强硬的原则与灵活的妥协在中英香港问题谈判中表现得酣畅淋漓”可知材料叙述的内容是“一国两制”,其中“强硬的原则”指的是一个中国,而“灵活的妥协”则是指两个制度,所以C正确;材料指出“一国两制”是一种解决国际争端的和平方式,并未强调要以和平谈判代替武力,所以A错误;B、D选项中的“中英两国存在广泛的共同利益”以及“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在材料中并未提及,所以B、D错误。
16. 2023年9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强调,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加快构建具有东北特色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东北全面振兴,根基在实体经济,关键在科技创新,方向是产业升级。要牢牢扭住自主创新这个“牛鼻子”,在巩固存量、拓展增量、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上下功夫。这说明新时代的东北( )
A. 已经成为引领全国科技创新的地区 B. 率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C. 坚决攻克脱贫攻坚战中的重重困难 D. 要以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为重要目标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当今(中国)。“加快构建具有东北特色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说明东北地区实现现代化产业体系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目标,D项正确;东北全面振兴的关键是科技创新,说明其科技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引领全国科技创新有所夸大,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东北地区率先实现中国梦,排除B项;2021年,我国脱贫攻坚战已取得全面胜利,排除C项。故选D项。
二、非选择题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44年,清朝贵族入主中原,建立了空前大一统的帝国。其统治者不仅继承了传统“华夷一体”的理念,还提出了“中外一体”的思想,即内地与边疆为一整体,并以积极的态度治理边疆各民族,使其起到“屏藩”“拱卫”作用。在中央,清朝设立理藩院,并不断修订补充《理藩院则例》《蒙古律例》《回疆则例》等法规.通令实施。在地方则在“修其教不易其俗,齐世政不易其宜”的方针下实施了如驻藏大臣、军府盟旗、土司等制度,对于少数民族上层则施以封爵、给俸、年班朝觐、联姻等安抚政策。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
材料二 1929年6月17日,《关于蒙藏之决议案》在国民党三届二次中央全会讨论通过。作为南京国民政府在推进边疆教育方面做出的第一个决议案.该决议案对于设置蒙藏学校、设立主管教育行政机关、划拨教育经费和优待蒙藏学生等方面都做出相应的规定。1929年7月23日,教育部公布了《待遇蒙藏学生章程》12条.其后又公布《蒙藏学生就学国立中央、北平两大学蒙藏班办法》,命令国立中央、北平大学开设蒙藏班。
1935年,随着教育部普及国民教育计划的展开以及发展西北文教的需要,管理中英庚款董事会加大了对边疆省份的经费补助力度。1936年,南京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行营从军事和边防的实际需要出发,草拟《边民教育计划大纲》,规划边疆教育事业的发展,并将其提供给教育部作为参考。中央组织部也先后设立中央直辖松潘初级实用职业学校和中央直辖拉卜楞初级实用职业学校等学校。
——摘编自《教育制度与国家转型——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边疆教育”政策及实践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清朝边疆治理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国民政府重视边疆教育的背景。
【答案】17.
特点:①注重民族间的交融;②注重立法保障;③以政治目的为主;④实行因地制宜、因俗而治;⑤专制色彩浓厚
(任答三点即可) 18.
背景:①加强边疆治理,巩固统一;②增强民族凝聚力,团结各民族抗战力量;③国民经济发展较为迅速,有一定的经费保障。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清朝。据材料一“继承了传统‘华夷一体’的理念,还提出了‘中外一体’的思想,即内地与边疆为一整体”可知,注重民族间的交融;据材料一“使其起到‘屏藩’‘拱卫’作用”可知,以政治目的为主;据材料一“清朝设立理藩院,并不断修订补充《理藩院则例》《蒙古律例》《回疆则例》等法规 通令实施”可知,注重立法保障;据材料一“在地方则在‘修其教不易其俗,齐世政不易其宜’的方针下”可知,实行因地制宜、因俗而治;结合所学从清朝专制色彩浓厚的角度分析。
【小问2详解】
本题是原因类材料分析题。时空:国民政府时期(中国)。据材料二“1929年6月17日,《关于蒙藏之决议案》在国民党三届二次中央全会讨论通过”及所学可知,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完成了形式上的全国统一,因此为了加强边疆治理,巩固统一的需要;材料二“1936年,南京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行营从军事和边防的实际需要出发”及可知,增强民族凝聚力,团结各民族抗战力量;结合所学从国民经济发展后有一定的经费保障的角度分析。
【分析】
【点睛】
18. 中国共产党从实际出发,不断调整国家治理的政策。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下图分别是1951年、1961年中国对外贸易额占比统计示意图
材料二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组织推进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力度最大、惠及人口最多的脱贫攻坚战,启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确保重要农产品特别是粮食供给,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首要任务。……我国粮食总产量自2015年以来,连续7年超过6.5亿吨,2021年粮食总产量更是创历史新高,达6.8285亿吨。其中,谷物总产量6.3亿吨,超过美国谷物产量约1.5亿吨,约是印度谷物总产量的2倍,标志着我国口粮绝对安全和谷物基本自给的强大基础已经形成。
——摘编《光明日报》2022年5月10日第5版。
(1)依据材料一,指出1961年中国贸易伙伴发生的变化,结合所学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解决“三农”问题的两项措施名称,分析“我国口粮绝对安全和谷物基本自给的强大基础已经形成”的成功经验
【答案】(1)变化1:1961年中国与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的对外贸易额占比显著增加。
原因:中国倡导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国际关系准则;中国在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亚非拉民族国家的独立和发展。
变化2: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的贸易关系也在恢复发展。
原因:这与20世纪50年代中国逐步冲破西方国家的封锁,先后与瑞典、丹麦、芬兰等国建交,与英国、荷兰建立代办级外交关系。
(2)原则:土地改革和农业合作化
经验:政府作出顶层设计:《中国的粮食问题》白皮书,确立实现粮食基本自给的方针;政策支持(改革开放);制度创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动农业科技进步。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背景类、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61年(中国)。
变化1:根据材料“1951年、1961年中国对外贸易额占比统计示意图”可知,1951年,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占比为9,而到1961年,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的占比达到28,说明1961年中国与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的对外贸易额占比显著增加。
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积极参与与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的外交活动,倡导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国际关系准则,同时,中国在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方针;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亚非拉民族国家的独立和发展,也需要与中国进行贸易,互通有无。
变化2:根据材料“1951年、1961年中国对外贸易额占比统计示意图”可知,1951年,西方发达国家占比7,而到了1961年,西方发达国家占比达到27,说明此时间阶段,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的贸易关系也在恢复发展。
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50年代中国逐步冲破西方国家的封锁,先后与瑞典、丹麦、芬兰等国建交,与英国、荷兰建立代办级外交关系,外交关系的改善,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
【小问2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51年(中国)。
措施:根据材料“新中国成立初期解决‘三农’问题的两项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0年新中国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在全国推行土地改革,同时,为适应新中国初期农村生产力的发展,推行农业合作化。
经验:根据材料“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我国口粮绝对安全和谷物基本自给的强大基础已经形成。”可知,政府作出顶层设计,以及《中国的粮食问题》白皮书的印发,确立了实现粮食基本自给的方针;根据材料“组织推进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力度最大、惠及人口最多的脱贫攻坚战,启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确保重要农产品特别是粮食供给,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首要任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政府政策的支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在农村进行制度创新,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同时推动农业科技进步。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代的商业贸易在丝绸之路以后有了飞跃的发展,长安城中外客商云集,许多来自国内、国外的商人以及西域的一些女子都在商市上做生意,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当时西汉经济文化的开放性。伴随着商人的增多,商市也由原来的东西两市扩大到有九市可供交易,不仅仅是中国的丝绸等传播到国外,国外古罗马等地的珍珠也借助着丝绸之路的东风传播到西汉。在这以后,我国的丝织工艺品开始出现在欧洲等西方国家.并享誉盛名,同时,丝绸之路也开辟了一条先进技术传播的通道。当时我国汉族的铸铁、开渠、凿井等领先世界的技术以及四大发明随着这条通道开始传播到西方,而在丝纲之路的辐射带动下,西域的一些特色农作物如核桃、石榴等被带到中原,并逐渐开始在中原地区种植。
——摘编自郭博涵《丝绸之路对西汉文化经济及后期的影响》
材料二 以共建“一带一路”为实践平台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是从我国改革开放和长远发展出发提出来的,也符合中华民族历来秉持的天下大同理念,符合中国人怀柔远人和谐万邦的天下观,占据了国际道义制高点。共建“一带一路”不仅是经济合作,而且是完善全球发展模式和全球治理、推进经济全球化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
——习近平总书记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5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丝绸之路对汉代经济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提出和实施“一带一路”设想的国内可行性条件。
【答案】(1)影响:①促进了中原地区和少数民族之间的经济交流:②扩大了商品市场规模;③加强了中外之间的商品交流;④推广了中国先进技术;⑤有利于新作物的传入。(任答三点即可)
(2)条件:①改革开放以来,综合国力的增强和国际影响力的提升;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③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④新时期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任答三点即可)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汉代的中国。根据材料一的“许多来自国内、国外的商人以及西域的一些女子都在商市上做生意”以及所学知识可知,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原地区和少数民族之间的经济交流;根据材料一的“商市也由原来的东西两市扩大到有九市可供交易”可知,丝绸之路扩大了商品市场规模;根据材料一的“不仅仅是中国的丝绸等传播到国外,国外古罗马等地的珍珠也借助着丝绸之路的东风传播到西汉”可知,丝绸之路加强了中外之间的商品交流;根据材料一的“四大发明随着这条通道开始传播到西方”可知,丝绸之路推广了中国先进技术;根据材料一的“西域的一些特色农作物如核桃、石榴等被带到中原”结合所学材料可知,丝绸之路有利于新作物的传入。综合以上,可知丝绸之路对汉代经济产生的影响。
【小问2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现代中国。根据材料二“我国改革开放和长远发展出发”可知,可从改革开发后的中国社会的变化进行分析。根据所学知识,从综合国力来看,改革开放以来,综合国力的增强和国际影响力的提升,为“一带一路”实行提供基本条件;从经济角度看,改革开放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一带一路”实行提供经济条件;从外交来看,改革开放后中国的外交政策进行调整,为“一带一路”实行提供外交条件。综上可知,“一带一路”的国内可行性条件。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折射着社会的变迁。中国古代,各地方言与“官话”并行发展的同时,也不断地进行彼此间的交流融合。
时代 语言发展概况
西周和东周 各地方言差别很大。雅言(西周王畿一带王室所用方言)成为贵族通用的“标准音”。战国时各地方言差异更加复杂。雅言失去标准音地位,各诸侯国“言语异声”
汉代 形成南北两派方言,分别以秦晋方言和楚方言为核心。北方方言发生混化,逐渐糅合。关中话、洛语先后成为“官话”,并向周边扩展
魏晋南北朝 继承洛语为官话。西晋末年北方方言逐渐向南扩展,并与南方方言交融,逐渐形成“南染吴越、北杂夷虏”的现象。洛阳雅音吸收吴越方言而成的金陵音成为正统官话之一
隋唐 隋朝以金陵音和洛阳正音为基础融合形成长安音,唐承隋制。金陵音与长安音分庭抗礼,长安音逐渐成为正统
——根据《中国历史地理概述》等整理
从上述材料中任选两个或两个以上历史时期,结合所学知识,提炼出一个关于中国古代语言演进的观点,并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列出所选择的历史时期,观点正确,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答案】示例:历史时期:西周与东周、汉代。
观点:人口流动、民族交融促进语言融合与发展。
阐述:语言演变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发展与进步,这一进程是与人口流动、民族交融密不可分的。西周时期虽有“雅言”这一官方语言,但各地方言差别很大,种类也很多。春秋战国时期,随着诸侯国间战争的日趋激烈,人口流动频繁,四边游牧民族不断涌入农耕文化地区,与华夏族的交流融合加强。秦朝,尤其是汉朝大一统政权建立之后,人民的生活渐趋稳定,各民族间的联系更加紧密,语言也实现了大融合,基本上形成南北两大方言系统,“官话”也随着疆域扩展向周边扩展。综上所述,周朝和汉朝时期,我国人口流动、民族融合促进了语言融合与发展。
【解析】
【详解】首先,选择历史时期,如西周与东周、汉代。其次,得出观点,据材料“各地方言差别很大。雅言(西周王畿一带王室所用方言)成为贵族通用的‘标准音’。战国时各地方言差异更加复杂。雅言失去标准音地位,各诸侯国‘言语异声’”“形成南北两派方言,分别以秦晋方言和楚方言为核心。北方方言发生混化,逐渐糅合。关中话、洛语先后成为‘官话’,并向周边扩展”得出人口流动、民族交融促进语言融合与发展。再者,展开阐述,结合语言演变与民族交融的关系展开即可,如语言演变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发展与进步,这一进程是与人口流动、民族交融密不可分的;据材料“各地方言差别很大。雅言(西周王畿一带王室所用方言)成为贵族通用的‘标准音’”得出西周时期虽有“雅言”这一官方语言,但各地方言差别很大,种类也很多;据材料“战国时各地方言差异更加复杂”得出春秋战国时期,随着诸侯国间战争的日趋激烈,人口流动频繁,四边游牧民族不断涌入农耕文化地区,与华夏族的交流融合加强;据材料“形成南北两派方言,分别以秦晋方言和楚方言为核心”得出秦朝,尤其是汉朝大一统政权建立之后,人民的生活渐趋稳定,各民族间的联系更加紧密,语言也实现了大融合,基本上形成南北两大方言系统,“官话”也随着疆域扩展向周边扩展。最后总结,周朝和汉朝时期,我国人口流动、民族融合促进了语言融合与发展。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辽宁省沈阳市重点高中联合体2023-2024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解析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