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河南三年(2021-2023)初中历史模拟题分类汇编---隋唐至明清时期(含解析)

三年(2021-2023)河南初中历史题分类汇编---隋唐至明清时期
一.选择题(共21小题)
1.(2023 镇平县)唐朝前期,士族大家在择婿时以家族门第为重,而到了中后期,随着科举制的发展与完善,开始以学士品行、才华科名等个人特质为主,榜下选婿成为风尚。这种变化说明(  )
A.唐朝人审美观发生变化
B.唐朝时个人自由主义泛滥
C.唐朝男女人口比例失衡
D.科举制推社会阶层流动
2.(2023 郏县一模)“为了整合长江和黄河这两条大河孕育的经济板块,杨广用举世无双的大运河打通了中国的任督二脉,弥合了高原——山脉圈内长时间存在的南方和北方的裂痕。”这说明隋朝大运河的开通(  )
A.结束了长期分裂割据实现大一统
B.有利于中外经济交流
C.加速了隋朝的灭亡
D.促进了南北方经济交流
3.(2023 兰考县)在国家、君主、百姓三者关系上,太宗的态度鲜明,即君主依附于国家。国家依附于百姓,只有百姓才是政权赖以存在的基础。他比喻说,通过刻剥百姓来满足君主的私欲,就像贪婪的人割自己身上的肉充饥一样,肚子虽然暂时饱了,可其生命也就此完结。这反映了唐太宗的治国思想是(  )
A.务实亲民 B.兼听纳谏 C.民本思想 D.选贤任能
4.(2023 老城区)唐诗题材丰富,风格多样,是了解唐朝历史的重要史料。以下诗句能反映唐朝社会风气兼容并包的是(  )
A.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
B.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C.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D.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竞纷泊
5.(2023 桐柏县一模)唐三彩是中国首创的,之后的新罗三彩、日本的奈良三彩都有仿烧,包括波斯三彩也深受影响,所以它也是中西文化交流的一个承载物。材料说明唐代(  )
A.文明对外影响力强 B.各民族交往密切
C.大运河促进南北交通 D.长安是国际性大都会
6.(2023 金水区)唐玄宗统治前期“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而后期却“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造成这样极大反差的转折点是(  )
A.开元盛世 B.安史之乱 C.黄巢起义 D.朱温叛唐
7.(2023 邓州市二模)宋太祖开宝六年(973年)省试后,主考官李昉徇私录取“材质最陋”的同乡武济川一事被告发,宋太祖在讲武殿出题重试,殿试遂成常制。经此事后,宋代科举(  )
A.废除了世家大族特权 B.促进了社会阶层流动
C.完善了考试录取程序 D.调整了人才选拔范围
8.(2022 中牟县)如图为宣化辽代墓葬中发现的壁画《备茶图》,尽管辽地并不产茶,但壁画中描绘的茶具与烹茶程序,皆体现出唐宋茶法在辽地的影响。这一发现最能证明宋辽时期(  )
A.农业生产发展 B.民族文化的交融
C.民族矛盾的加剧 D.海外贸易的兴盛
9.(2023 唐河县二模)小钱币,大历史。以下关于北宋时期货币使用情况的材料可以用于说明当时(  )
市罗一匹,为钱二万。——《宋史 食货志》注:1、钱:铁钱2、二万:约130斤 北宋纸币铜版拓片
A.纺织业发展迅速且种类齐全
B.纸币产生适应经济发展需求
C.政府鼓励发展海外贸易
D.经济重心南移最终完成
10.(2023 高新区)元朝统一后,许多南方士人前往北方旅行考察,走访孔子故里曲阜,汉唐故都长安、洛阳,北宋故都开封等地。这说明了(  )
A.南方缺少历史文化资源 B.元朝统一加强南北联系
C.国内民族矛盾基本消除 D.南方士人社会地位提高
11.(2023 邓州市二模)元代开始实行的行省制度,人为地造成犬牙交错和以北制南的局面,从而使行省官失去割据称雄的地理条件,这一举措(  )
A.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B.便于接受先进的社会经济意识形态
C.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D.使封建国家陷入危机
12.(2023 开封一模)《东京梦华录》曾如此记载北宋时州桥的样貌:“近桥两岸,皆石壁,雕镌海马、水兽、飞云之状。”2021年12月,考古工作者在汴河故道两岸发现了绵延数十米的巨型海马瑞兽石壁浮雕。这说明(  )
A.古代正史记载史实可信度最高
B.不同类型的史料可以相互参证
C.考古研究必须以历史记载佐证
D.实物史料比文献史料更有价值
13.(2023 金水区二模)如图片所示的物品和建筑具有鲜明的元代特色。它们的主要作用是(  )
A.巩固了统治 B.保障了南粮北调
C.促进了文化交流 D.促生了新的民族
14.(2022 息县)在中央机构设置中,秦朝设“三公”,唐朝设三省六部,宋代则设置多重机构,明朝时六部直接隶属于皇帝,这种演变反映(  )
A.丞相权力不断增大 B.皇权逐步强化
C.中央集权不断削弱 D.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15.(2023 长垣市一模)“由于郑和下西洋的影响……‘祖法儿以下诸夷,多有自古未通者’,出于对中国的敬慕,沿着郑和所开辟的航路,不远万里,纷纷来宾。”材料意在强调郑和下西洋(  )
A.开辟了新的陆上交通线 B.促进了中外交往
C.发展了明朝的海外贸易 D.规模空前的浩大
16.(2023 新乡一模)明代长城沿线的防御,以不断加固的长城城墙为外,以派人戍守边防为内,内外结合,有力阻止了游牧民族因其机动性、灵活性而对汉民族王朝的伤害。这反映了明长城(  )
A.防御体系完备 B.建筑规模宏大
C.工程质量优异 D.沟通民族往来
17.(2022 河南)清政府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采取“因其教不易其俗、以习俗为治”的原则。下面能够体现这一点的是(  )
A.册封达赖、班禅 B.设置宣政院
C.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D.设立西域都护
18.(2023 高新区)乾隆末年,人口相较于清初猛增两倍,全国人口发展到3亿,可耕种土地的增长率只有3%左右,富户占了全国田地百分之五六十,出现“一家而有数千百家之产”的现象。这表明(  )
A.人地矛盾趋于缓和 B.农业生产得到发展
C.盛世之下隐藏危机 D.商帮拥有雄厚资本
19.(2023 潢川县三模)如图名为《耕织图 耕图》,最早为宋代画家所作。清初多位帝王曾让画家重新绘制,乾隆帝命人把此图与其他多幅农耕与桑蚕生产图,刻于石上,镶嵌于玉河斋(今颐和园内)的游廊上,勉励人们勤耕细织,争取好的收成。据此可以得出的认识为(  )
A.由汉到清农业生产水平没有发展
B.农业的进步推动了经济重心南移
C.中国古代社会较为重视农业生产
D.清代商业题材的绘画作品受重视
20.(2023 邓州市二模)汉唐时期对外交往的范围是比较大的,而且影响比较广泛;宋元时期主要是航海外交模式;明清时期传统的对外关系达到鼎盛,但是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了中外民间交往。据此可知,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
A.由积极开放到逐渐封闭保守
B.清王朝不再与别国进行民间往来
C.汉唐是开放、最繁荣的时期
D.总体呈现为开明与落后并存局面
21.(2023 上蔡县)“既是英雄们的神话传说,又是人生的一部启示录。洋洋百回的神魔小说实际上是以五个角色的类似经历连缀而成,都经历了因犯罪而遭受磨难,因赎罪而得以拯救的人生曲线。”这部著作是(  )
A.《三国演义》 B.《水浒传》 C.《西游记》 D.《红楼梦》
二.材料题(共5小题)
22.(2023 汝南县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小商桥始建于隋开皇四年(584年),原位于中国古代官道上,是沟通南北的要冲。该桥结构合理,石质选材好,保存较好,是河南省现存最古老的敞肩式石拱桥——摘编自黄金贵《中国古代文化会要》
赵州桥位于河北省赵县,为隋朝匠人李春所建,桥身全部用石灰石,在大拱圈之上,每侧有两个小拱,以减轻桥的自重并增加泄洪面积。1300余年来虽经受多次洪水及地震,至今无其走样。——摘编自方拥《中国传统建筑十五讲)
(1)根据材料,概括小商桥和赵州桥有哪些相同的特点?
(2)请再举一例中国著名桥梁,并说明其价值。
23.(2023 泌阳县一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和制造丝绸的国家。丝绸很早就被辗转贩运到欧亚大陆其他地区,成为贵族青睐的珍贵商品。古希腊人和古罗马人对丝的生产进行了种种猜测和想象。这都反映了中国与欧洲早期间接贸易的史实。罗马在征服地中海东部地区后,当地商人也有意向东,尝试与汉朝建立直接联系。2世纪中前期,先后有三批来自罗马的商人分别从海路和陆路到达洛阳。此后,罗马商人不断东来,与中国进行贸易。
材料二
(1)材料一、二为两种不同类型的史料,请指出其中可以相互印证的历史信息。这些信息反映了人类文明交流的什么特点?
(2)唐朝时,世界上有70多个国家或地区与中国有往来,繁盛的唐朝在世界上声望很高。请再举出一例史实并加以说明。
24.(2023 周口一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中国的节日可上溯到远古时期,商周以后不少节日上升为礼俗,变成国家的祭奠仪式。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由于各民族文化的沟通,促进了节日文化的交流,节目文化内容也不断得到充实。宋元以后,有的节目内容已成为礼仪性、娱乐性的活动。传统节目不但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还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包括生产活动、衣食住行、礼仪、天文气象、宗教、娱乐等。
——摘编自统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推动中国传统节目不断发展的因素。
(2)请再举一例中国传统节日,并说说其承载的文化内涵。
25.(2023 泌阳县三模)中国古代对外贸易不断发展,成为古代中国对外经济联系的一个重要桥梁。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两汉至唐代,中国的对外交通以陆上丝绸之路为主。入宋以后,特别是南宋,发生了划时代的变化——以海上丝绸之路为主了。元代又开创了对外交通的新局面,达到了“古代中西交通史之极”的地步。明初,海上丝绸之路得以空前繁荣,其中最为壮观、影响最大的,要数15世纪初的郑和下西洋。
——摘编自王介南《中外文化交流史》
材料二:明清时代,面对近代国际贸易的不断发展,统治者坚持把贸易归入朝贡体系,“凡贡使至,必厚待其人”,对他们携带的货物,“皆倍偿其价”。于是各国纷纷来“贡”,导致“岁时颁赐,库藏为虚”。但是,在朝贡贸易中,中国政府并不是无所要求,更不是不讲回报,而是政治动机大于经济目的,力图造成“四海宾服,八方来仪”的宏大场面。
——摘编自齐涛《朝贡外交和朝贡贸易》
材料三:如果乾隆能通过马嘎尔尼访华,敏锐地察觉到迫在眉睫的威胁,并抓住这最后的时机,积极经略海上,加强中外海上交流,并非没有可能获得大量最新西方军事及科技成果,迅速赶上世界水平。
——摘编自张宏杰《饥饿的盛世》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的对外交通发生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导致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材料三,指出明清时期中国对外贸易的特点。分析该特点所产生的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探究影响对外交往的因素有哪些?从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中你能获得哪些智慧?
26.(2023 武陟县一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23年春节,电影《满江红》票房42亿,锁定春节档冠军之位,河南省安阳市汤阴县岳飞庙成为网红打卡地。
材料二:(如图)
(1)岳飞是什么时期的人?写出他的一句名言,人们为什么尊崇和怀念岳飞?
(2)请你再举出一位中国古代史上和岳飞相类似的人,并写出他的一句名言或主要事迹。
三年(2021-2023)河南初中历史题分类汇编---隋唐至明清时期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21小题)
1.(2023 镇平县)唐朝前期,士族大家在择婿时以家族门第为重,而到了中后期,随着科举制的发展与完善,开始以学士品行、才华科名等个人特质为主,榜下选婿成为风尚。这种变化说明(  )
A.唐朝人审美观发生变化
B.唐朝时个人自由主义泛滥
C.唐朝男女人口比例失衡
D.科举制推社会阶层流动
【考点】科举制的创建及影响.
【答案】D
【分析】本题考查科举制的影响,考查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解答】据材料“唐朝前期,士族大家在择婿时以家族门第为重,而到了中后期,随着科举制的发展与完善,开始以学士品行、才华科名等个人特质为主,榜下选婿成为风尚。”可知,随着科举制的发展与完善,唐朝士族的择婿观从重门第演变为重才学,传统的门第观念被打破,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D项正确。B项说法错误;A、C两项在材料中未体现,均可排除。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科举制的影响,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2.(2023 郏县一模)“为了整合长江和黄河这两条大河孕育的经济板块,杨广用举世无双的大运河打通了中国的任督二脉,弥合了高原——山脉圈内长时间存在的南方和北方的裂痕。”这说明隋朝大运河的开通(  )
A.结束了长期分裂割据实现大一统
B.有利于中外经济交流
C.加速了隋朝的灭亡
D.促进了南北方经济交流
【考点】隋朝大运河.
【答案】D
【分析】本题考查隋朝大运河,解答的关键信息是“杨广用举世无双的大运河打通了中国的任督二脉,弥合了高原——山脉圈内长时间存在的南方和北方的裂痕”。
【解答】A.修建隋朝运河时,已经实现了统一,排除。
B.大运河的开通与对外交流无关,排除。
C.材料没有涉及隋朝灭亡的原因,排除。
D.根据材料“为了整合长江和黄河这两条大河孕育的经济板块,杨广用举世无双的大运河打通了中国的任督二脉,弥合了高原——山脉圈内长时间存在的南方和北方的裂痕。”可知,大运河的开通是为了促进南北经济交流,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侧重考查学生对大运河作用的理解。
3.(2023 兰考县)在国家、君主、百姓三者关系上,太宗的态度鲜明,即君主依附于国家。国家依附于百姓,只有百姓才是政权赖以存在的基础。他比喻说,通过刻剥百姓来满足君主的私欲,就像贪婪的人割自己身上的肉充饥一样,肚子虽然暂时饱了,可其生命也就此完结。这反映了唐太宗的治国思想是(  )
A.务实亲民 B.兼听纳谏 C.民本思想 D.选贤任能
【考点】贞观新政和贞观之治.
【答案】C
【分析】本题考查贞观之治,知道题干反映了唐太宗的治国思想是民本思想。
【解答】题干反映了唐太宗的治国思想是民本思想。他吸取隋朝速亡的历史教训,勤于政事,虚心纳谏,从善如流,广纳贤才,知人善任。唐太宗制定法律,减省刑罚,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贞观之治,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4.(2023 老城区)唐诗题材丰富,风格多样,是了解唐朝历史的重要史料。以下诗句能反映唐朝社会风气兼容并包的是(  )
A.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
B.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C.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D.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竞纷泊
【考点】唐朝开放的社会风气.
【答案】D
【分析】本题考查唐朝的社会风气,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是白居易登临观音台眺望整座长安城时的所见所感,排除A;“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意思是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不来呢,春风根本吹不到玉门关外,排除B;“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反映的是唐朝开元年间经济繁荣景象,排除C;“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竞纷泊”反映的是唐朝社会风气兼容并包,D符合题意。
故选:D。
【点评】解答本题要正确理解题意,考查了唐朝的社会风气,在此基础上,结合分析各个选项,选出正确答案。
5.(2023 桐柏县一模)唐三彩是中国首创的,之后的新罗三彩、日本的奈良三彩都有仿烧,包括波斯三彩也深受影响,所以它也是中西文化交流的一个承载物。材料说明唐代(  )
A.文明对外影响力强 B.各民族交往密切
C.大运河促进南北交通 D.长安是国际性大都会
【考点】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唐朝经济的繁荣.
【答案】A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唐朝中外交流的发展,解题的关键是识读题干材料。
【解答】根据材料“之后的新罗三彩、日本的奈良三彩都有仿烧,包括波斯三彩也深受影响,所以它也是中西文化交流的一个承载物”可知,无论东亚的新罗、日本,还是西亚的波斯,基本都仿烧唐三彩,深受其影响,反映了当时中外交流密切,中华文明对外影响力强,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中外交往,不是民族交往,排除B项;大运河与中外交往无关,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长安的特点和地位,排除D项。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唐朝中外交流的发展,考查学生的材料分析能力以及调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6.(2023 金水区)唐玄宗统治前期“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而后期却“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造成这样极大反差的转折点是(  )
A.开元盛世 B.安史之乱 C.黄巢起义 D.朱温叛唐
【考点】安史之乱.
【答案】B
【分析】本题考查了安史之乱。安史之乱持续八年之久,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
【解答】唐玄宗统治前期“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而后期却“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造成这样极大反差的转折点是安史之乱。开元末年,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日益腐败,社会矛盾尖锐,边疆形式日益紧张。节度使势力膨胀,形成外重内轻的局面。755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持续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唐朝的中央集权衰微,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B符合题意;开元盛世是唐朝的鼎盛时期,排除A;黄巢起义给唐朝统治者以致命打击,排除C;朱温叛唐与题干信息“造成这样极大反差的转折点”无关,排除D。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安史之乱的过程与影响。
7.(2023 邓州市二模)宋太祖开宝六年(973年)省试后,主考官李昉徇私录取“材质最陋”的同乡武济川一事被告发,宋太祖在讲武殿出题重试,殿试遂成常制。经此事后,宋代科举(  )
A.废除了世家大族特权 B.促进了社会阶层流动
C.完善了考试录取程序 D.调整了人才选拔范围
【考点】宋朝重文轻武的政策.
【答案】C
【分析】本题考查科举制的相关内容,识记宋代科举制完善的相关内容。
【解答】A.科举制的建立有利于打破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局面,并不是废除了世家大族特权,排除A。
B.科举制的建立有利于促进社会阶层的流动,不符合题意,排除B。
C.根据材料“宋太祖开宝六年(973年)省试后,主考官李昉徇私录取“材质最陋”的同乡武济川一事被告发,宋太祖在讲武殿出题重试,殿试遂成常制”可知,宋朝完善科举考试录取程序,对科举制度调整,故C正确。
D.材料未涉及宋代调整人才选拔范围的信息,排除D。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准确解读材料主旨的能力,识记科举制的相关内容,识记宋代科举制完善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8.(2022 中牟县)如图为宣化辽代墓葬中发现的壁画《备茶图》,尽管辽地并不产茶,但壁画中描绘的茶具与烹茶程序,皆体现出唐宋茶法在辽地的影响。这一发现最能证明宋辽时期(  )
A.农业生产发展 B.民族文化的交融
C.民族矛盾的加剧 D.海外贸易的兴盛
【考点】宋、辽、西夏的并立与和战.
【答案】B
【分析】本题考查宋、辽、西夏的并立与和战的相关知识,注意对材料分析与理解。
【解答】A.材料未涉及农业生产,排除A。
B.根据题干“壁画中描绘的茶具与烹茶程序,皆体现出唐宋茶法在辽地的影响。”可知,材料体现的是少数民族地区出现汉族人饮茶的方法,反映了汉族与契丹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故B项正确。
C.宋辽之间有战有和,材料没有宋辽之间民族矛盾加剧的信息,排除C。
D.宋朝海外贸易的兴盛,但材料没有提及海外贸易,排除D。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掌握宋、辽、西夏的并立与和战的相关知识。
9.(2023 唐河县二模)小钱币,大历史。以下关于北宋时期货币使用情况的材料可以用于说明当时(  )
市罗一匹,为钱二万。——《宋史 食货志》注:1、钱:铁钱2、二万:约130斤 北宋纸币铜版拓片
A.纺织业发展迅速且种类齐全
B.纸币产生适应经济发展需求
C.政府鼓励发展海外贸易
D.经济重心南移最终完成
【考点】宋代南方经济的发展.
【答案】B
【分析】本题考查宋代南方经济的发展,着重考查交子的使用的情况。
【解答】根据题干给出的材料和“北宋纸币铜版拓片”可知图片是流通纸币﹣﹣交子,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的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纸币的出现适应了快速发展的经济需要。B项正确;材料未提及纺织业发展,排除A项;宋代政府鼓励海外贸易发展,还设置市舶司来管理海外贸易,但此项与题意无关,排除C项;经济重心南移完成要到南宋时期,排除D项。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需要灵活运用北宋交子的出现并识记图片。
10.(2023 高新区)元朝统一后,许多南方士人前往北方旅行考察,走访孔子故里曲阜,汉唐故都长安、洛阳,北宋故都开封等地。这说明了(  )
A.南方缺少历史文化资源 B.元朝统一加强南北联系
C.国内民族矛盾基本消除 D.南方士人社会地位提高
【考点】元朝的建立与统一.
【答案】B
【分析】本题考查元朝的建立与统一,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元朝统一后,南方的士人能到北方旅行考察,体现了南北联系的加强,这是元朝统一的作用,故B符合题意;南方缺少历史文化资源表述错误,排除A;国内民族矛盾基本消除,表述太绝对,排除C;南方士人到北方旅行考察,没有体现南方士人社会地位提高,排除D。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元朝的建立与统一,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题干材料说明元朝统一加强南北联系。
11.(2023 邓州市二模)元代开始实行的行省制度,人为地造成犬牙交错和以北制南的局面,从而使行省官失去割据称雄的地理条件,这一举措(  )
A.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B.便于接受先进的社会经济意识形态
C.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D.使封建国家陷入危机
【考点】行省制度;元巩固统一的措施.
【答案】A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元朝的行省制度以及作用等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根据材料“人为地造成犬牙交错和以北制南的局面,从而使行省官失去割据称雄的地理条件”可知,元朝实行行省制度使行省官失去割据称雄的地理条件,加强了中央集权,A项正确;材料是从政治角度考量,不是经济角度,B项便于接受先进的社会经济意识形态反映的是经济角度,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民族融合,与题干材料无关,排除C项;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没有使元朝陷入危机,排除D项。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元朝的行省制度以及作用等知识。
12.(2023 开封一模)《东京梦华录》曾如此记载北宋时州桥的样貌:“近桥两岸,皆石壁,雕镌海马、水兽、飞云之状。”2021年12月,考古工作者在汴河故道两岸发现了绵延数十米的巨型海马瑞兽石壁浮雕。这说明(  )
A.古代正史记载史实可信度最高
B.不同类型的史料可以相互参证
C.考古研究必须以历史记载佐证
D.实物史料比文献史料更有价值
【考点】宋代的社会生活.
【答案】B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宋代经济的发展,宋代手工业的发展。
【解答】根据材料可知,历史文献古籍《东京梦华录》记载了北宋时州桥的样貌,桥的两岸皆石壁上面雕镌海马、水兽、飞云之类的,属于文献史料;而在2021年考古工作者于汴河故道两岸发现的绵延数十米的巨型海马瑞兽石壁浮雕,属于实物史料,也印证了《东京梦华录》文献史料的正确性。这体现的是文献史料与实物史料相互印证,体现的是不同类型史料之间可以相互参证,故B正确。“正史记载史实可信度最高”,这种说法不准确,且与本材料无关,排除A;
根据材料可知“历史记载必须以考古研究佐证”说法太绝对化,历史记载需要实际考察严密论证,排除C;
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实物史料和文献史料可以相互印证,并非强调两种史料相互比较,排除D。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宋代经济的发展、宋代手工业的发展,考查识记理解能力。
13.(2023 金水区二模)如图片所示的物品和建筑具有鲜明的元代特色。它们的主要作用是(  )
A.巩固了统治 B.保障了南粮北调
C.促进了文化交流 D.促生了新的民族
【考点】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
【答案】A
【分析】本题考查宋元时期的中外交通,解答的关键是识图。
【解答】A.由图中所示内容,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在驿道上隔一段距离就设有“急递铺”。铺卒在接到紧急文件后,骑快马日夜兼程传到下一个急递铺,直到送达接收地。同时,元朝统治区域辽阔,为加强同各地的联系,修建了覆盖全国的陆路交通网,建立了四通八达的驿站。所以两者的作用都是起到巩固统治,正确。
B.隋朝大运河的开通,保障了南粮北调,排除。
C.题干强调它们的主要作用是巩固统治,而不是文化交流方面,排除。
D.元朝时期,少数民族的内迁,促进了新的民族形成,即回族。这与题干的主旨无关,排除。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考查学生对宋元时期中外交通的认识。
14.(2022 息县)在中央机构设置中,秦朝设“三公”,唐朝设三省六部,宋代则设置多重机构,明朝时六部直接隶属于皇帝,这种演变反映(  )
A.丞相权力不断增大 B.皇权逐步强化
C.中央集权不断削弱 D.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考点】明朝皇权强化与八股取士.
【答案】B
【分析】本题考查明朝强化皇权的措施,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由材料可以看出,秦、唐、宋等朝代逐渐加强君主的权力,削弱丞相的权力。明朝废丞相,六部直接隶属于皇帝,这体现了皇权专制步步强化的特点,B正确选项;AC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明朝强化皇权的措施,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5.(2023 长垣市一模)“由于郑和下西洋的影响……‘祖法儿以下诸夷,多有自古未通者’,出于对中国的敬慕,沿着郑和所开辟的航路,不远万里,纷纷来宾。”材料意在强调郑和下西洋(  )
A.开辟了新的陆上交通线 B.促进了中外交往
C.发展了明朝的海外贸易 D.规模空前的浩大
【考点】郑和下西洋.
【答案】B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郑和下西洋的认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根据题干材料“由于郑和下西洋的影响……‘祖法儿以下诸夷,多有自古未通者’,出于对中国的敬慕,沿着郑和所开辟的航路,不远万里,纷纷来宾”可知,很多国家沿着郑和所开辟的航线,纷纷来到中国;这说明材料意在强调郑和下西洋的作用或影响,也就是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中外交往,B项正确;郑和下西洋是明代永乐、宣德年间的一场海上远航活动,不是开辟了新的陆上交通线,排除A项;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威望和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不是发展海外贸易,排除C项;题干材料主要强调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中外交往,没有涉及郑和下西洋的规模,排除D项。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
16.(2023 新乡一模)明代长城沿线的防御,以不断加固的长城城墙为外,以派人戍守边防为内,内外结合,有力阻止了游牧民族因其机动性、灵活性而对汉民族王朝的伤害。这反映了明长城(  )
A.防御体系完备 B.建筑规模宏大
C.工程质量优异 D.沟通民族往来
【考点】北京紫禁城和明长城.
【答案】A
【分析】本题考查明长城,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题干材料反映了明长城防御体系完备。明代长城以城墙为主体,由关隘、城台、烽火台等组成,沿线设立卫所,驻守军队,开展屯田,进行生产,并修建了相连的道路,形成一个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故A符合题意;BCD不能从材料反映出来,排除。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明长城,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题干材料反映了明长城防御体系完备。
17.(2022 河南)清政府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采取“因其教不易其俗、以习俗为治”的原则。下面能够体现这一点的是(  )
A.册封达赖、班禅 B.设置宣政院
C.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D.设立西域都护
【考点】册封达赖、班禅与设置驻藏大臣.
【答案】A
【分析】本题考查清朝巩固统一的措施,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根据题干信息“因其教不易其俗、以习俗为治”可知,清统治者采取顺应少数民族习俗、尊重少数民族地区宗教信仰的策略,密切地方和中央政府的关系,以巩固国家统一,A项符合题意。B项宣政院是元朝时设立的,排除;C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D项西域都护是汉朝时设立的,排除。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清朝巩固统一的措施,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8.(2023 高新区)乾隆末年,人口相较于清初猛增两倍,全国人口发展到3亿,可耕种土地的增长率只有3%左右,富户占了全国田地百分之五六十,出现“一家而有数千百家之产”的现象。这表明(  )
A.人地矛盾趋于缓和 B.农业生产得到发展
C.盛世之下隐藏危机 D.商帮拥有雄厚资本
【考点】明清经济的发展.
【答案】C
【分析】本题考查明清经济的发展,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根据材料可知,清朝乾隆后期人口急剧增长,耕地增长相对缓慢,却出现土地高度集中的现象。结合所学,清朝中期人口的急剧增长使资源危机日益暴露,人地矛盾突出,加上政治腐败等使贫富矛盾突出,表明这一时期盛世之下隐藏危机,故C符合题意;材料主要反映了人地矛盾突出,不能说明农业生产得到发展、商帮拥有雄厚资本,排除ABD。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明清经济的发展,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题干材料表明盛世之下隐藏危机。
19.(2023 潢川县三模)如图名为《耕织图 耕图》,最早为宋代画家所作。清初多位帝王曾让画家重新绘制,乾隆帝命人把此图与其他多幅农耕与桑蚕生产图,刻于石上,镶嵌于玉河斋(今颐和园内)的游廊上,勉励人们勤耕细织,争取好的收成。据此可以得出的认识为(  )
A.由汉到清农业生产水平没有发展
B.农业的进步推动了经济重心南移
C.中国古代社会较为重视农业生产
D.清代商业题材的绘画作品受重视
【考点】明清经济的发展.
【答案】C
【分析】本题考查明清经济的发展,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根据题干材料“《耕织图 耕图》,最早为宋代画家所作。清初多位帝王曾让画家重新绘制,乾隆帝命人把此图与其他多幅农耕与桑蚕生产图,刻于石上,镶嵌于玉河斋(今颐和园内)的游廊上,勉励人们勤耕细织,争取好的收成”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作画《耕织图 耕图》,到清朝,乾隆命人把多幅农耕与桑蚕生产图,刻于石上,勉励人们勤耕细织,争取好的收成,说明中国古代社会较为重视农业生产,故C正确;题干信息不能说明由汉到清农业生产水平没有发展,排除A;题干材料不能说明农业的进步推动了经济重心南移,排除B;题干材料没有提及清代商业题材的绘画作品受重视,排除D。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明清经济的发展,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题干材料说明中国古代社会较为重视农业生产。
20.(2023 邓州市二模)汉唐时期对外交往的范围是比较大的,而且影响比较广泛;宋元时期主要是航海外交模式;明清时期传统的对外关系达到鼎盛,但是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了中外民间交往。据此可知,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
A.由积极开放到逐渐封闭保守
B.清王朝不再与别国进行民间往来
C.汉唐是开放、最繁荣的时期
D.总体呈现为开明与落后并存局面
【考点】闭关锁国政策;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
【答案】A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的变化,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根据题干可知,从汉唐、宋元时期的积极开放到明清传统的对外关系达到鼎盛,再到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了中外民间交往,说明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由积极开放到逐渐封闭保守,A项正确;
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了中外民间交往并不是说清王朝不再与别国进行民间往来,排除B项;
题干只涉及汉唐是开放的时期,没有涉及汉唐时的经济发展水平,排除C项;
题干体现的是我国古代对外交往的变化,开明指的是唐朝的民族政策,同时我国古代对外交往总体上并不落后,只是后来才实行限制对外交往的措施,如清朝实行的闭关锁国政策,排除D项。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迁移与运用能力。理解并识记中国古代对外开放政策的变化。
21.(2023 上蔡县)“既是英雄们的神话传说,又是人生的一部启示录。洋洋百回的神魔小说实际上是以五个角色的类似经历连缀而成,都经历了因犯罪而遭受磨难,因赎罪而得以拯救的人生曲线。”这部著作是(  )
A.《三国演义》 B.《水浒传》 C.《西游记》 D.《红楼梦》
【考点】四大名著.
【答案】C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西游记》的相关史实,“神魔小说”“五个角色”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解答】《西游记》为明代小说家吴承恩所著,取材于民间流传的唐玄奘西天取经的故事,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浪漫主义长篇神魔小说。该书以轻松明快、幽默诙谐的语言,塑造出神通广大、敢于反抗的孙悟空形象。深刻地描绘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反映了广大民众要求挣脱人身束缚,追求自由的愿望。据题干“五个角色”“神魔小说”可知,这部著作是《西游记》,C项正确;《三国演义》以三国的史实为基础,充分运用文学手段,生动地描写了魏、蜀、吴三国之间政治、军事和相互交往上的各种矛盾冲突,也反映了人民群众要求统一的强烈愿望,排除A项;《水浒传》以官逼民反为主题,揭示了从皇帝到各级贪官污吏的丑恶嘴脸,描写了宋代梁山泊各路好汉反抗官府压迫的武装斗争,通过生动、曲折的故事情节,成功地塑造出一批个性鲜明的英雄形象,排除B项;《红楼梦》描写了贾、王、史、薛四大封建家庭衰亡和贵族青年贾宝玉与林黛玉爱情悲剧,深刻鞭挞了封建礼教和封建制度的罪恶,揭示了封建社会必然崩溃的历史趋势,排除D项。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题干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西游记》的相关史实。
二.材料题(共5小题)
22.(2023 汝南县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小商桥始建于隋开皇四年(584年),原位于中国古代官道上,是沟通南北的要冲。该桥结构合理,石质选材好,保存较好,是河南省现存最古老的敞肩式石拱桥——摘编自黄金贵《中国古代文化会要》
赵州桥位于河北省赵县,为隋朝匠人李春所建,桥身全部用石灰石,在大拱圈之上,每侧有两个小拱,以减轻桥的自重并增加泄洪面积。1300余年来虽经受多次洪水及地震,至今无其走样。——摘编自方拥《中国传统建筑十五讲)
(1)根据材料,概括小商桥和赵州桥有哪些相同的特点?
(2)请再举一例中国著名桥梁,并说明其价值。
【考点】隋唐时期的建筑水平.
【答案】(1)两者都具有悠久的历史;都保存比较完好;都采用拱形结构;都使用石质材料。(答出其中任意三点即可,符合题意的其他答案也可)
(2)卢沟桥;见证了中国军民打响全面抗战的第一枪。(其他言之有理的答案也可)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小商桥和赵州桥的相同特点的相关史实,重点掌握中国的桥梁的相关史实。
【解答】(1)根据材料“小商桥始建于隋开皇四年(584年),原位于中国古代官道上,是沟通南北的要冲。该桥结构合理,石质选材好,保存较好,是河南省现存最古老的敞肩式石拱桥”“赵州桥位于河北省赵县,为隋朝匠人李春所建,桥身全部用石灰石,在大拱圈之上,每侧有两个小拱,以减轻桥的自重并增加泄洪面积。1300余年来虽经受多次洪水及地震,至今无其走样。”可知,小商桥和赵州桥两者都具有悠久的历史;都保存比较完好;都采用拱形结构;都使用石质材料。
(2)中国著名桥梁还有卢沟桥。卢沟桥见证了中国军民打响全面抗战的第一枪。
故答案为:
(1)两者都具有悠久的历史;都保存比较完好;都采用拱形结构;都使用石质材料。(答出其中任意三点即可,符合题意的其他答案也可)
(2)卢沟桥;见证了中国军民打响全面抗战的第一枪。(其他言之有理的答案也可)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小商桥和赵州桥的相关史实。
23.(2023 泌阳县一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和制造丝绸的国家。丝绸很早就被辗转贩运到欧亚大陆其他地区,成为贵族青睐的珍贵商品。古希腊人和古罗马人对丝的生产进行了种种猜测和想象。这都反映了中国与欧洲早期间接贸易的史实。罗马在征服地中海东部地区后,当地商人也有意向东,尝试与汉朝建立直接联系。2世纪中前期,先后有三批来自罗马的商人分别从海路和陆路到达洛阳。此后,罗马商人不断东来,与中国进行贸易。
材料二
(1)材料一、二为两种不同类型的史料,请指出其中可以相互印证的历史信息。这些信息反映了人类文明交流的什么特点?
(2)唐朝时,世界上有70多个国家或地区与中国有往来,繁盛的唐朝在世界上声望很高。请再举出一例史实并加以说明。
【考点】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
【答案】(1)中国的丝绸很早就已经到达欧洲;罗马商人通过丝绸之路与中国进行贸易。(其他言之成理的答案也可)双向交流;和平交往。(符合题意的其他答案也可)
(2)史实:日本派出遣唐使,学习唐朝的先进制度等;新罗强盛以后,派遣使节和大批留学生到唐朝学习中国文化。(符合题意的其他答案也可)
【分析】本题以二则文字、图片材料为背景依托,主要考查了史料的相互印证、人类文明交流的特点、唐朝对外交往史实等知识。
【解答】(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属于文字史料,材料二属于实物史料;其中可以相互印证的历史信息是中国的丝绸很早就已经到达欧洲;罗马商人通过丝绸之路与中国进行贸易。这些信息反映了人类文明交流的特点是双向交流;和平交往。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世界上有70多个国家或地区与中国有往来,繁盛的唐朝在世界上声望很高。日本派出遣唐使,学习唐朝的先进制度等;新罗强盛以后,派遣使节和大批留学生到唐朝学习中国文化,这些史实体现了唐朝的对外开放。
故答案为:
(1)中国的丝绸很早就已经到达欧洲;罗马商人通过丝绸之路与中国进行贸易。(其他言之成理的答案也可)双向交流;和平交往。(符合题意的其他答案也可)
(2)史实:日本派出遣唐使,学习唐朝的先进制度等;新罗强盛以后,派遣使节和大批留学生到唐朝学习中国文化。(符合题意的其他答案也可)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迁移与运用能力。理解并识记史料价值与相互印证、唐朝对外交往的史实。
24.(2023 周口一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中国的节日可上溯到远古时期,商周以后不少节日上升为礼俗,变成国家的祭奠仪式。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由于各民族文化的沟通,促进了节日文化的交流,节目文化内容也不断得到充实。宋元以后,有的节目内容已成为礼仪性、娱乐性的活动。传统节目不但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还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包括生产活动、衣食住行、礼仪、天文气象、宗教、娱乐等。
——摘编自统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推动中国传统节目不断发展的因素。
(2)请再举一例中国传统节日,并说说其承载的文化内涵。
【考点】宋代的社会生活.
【答案】(1)政府的提倡和对节日的规范;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神话传说和历史人物的影响;人们娱乐生活的需要;等等。
(2)清明节;祭扫活动体现了尊祖敬宗、继志述事的文化传统。
【分析】本题考查宋代的社会生活等相关史实,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中国的节日可上溯到远古时期,商周以后不少节日上升为礼俗,变成国家的祭奠仪式。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由于各民族文化的沟通,促进了节日文化的交流,节目文化内容也不断得到充实。宋元以后,有的节目内容已成为礼仪性、娱乐性的活动。传统节目不但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还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包括生产活动、衣食住行、礼仪、天文气象、宗教、娱乐等”可知,推动中国传统节目不断发展的因素有政府的提倡和对节日的规范;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神话传说和历史人物的影响;人们娱乐生活的需要;等等。
(2)中国传统节日还有清明节,其承载的文化内涵是祭扫活动体现了尊祖敬宗、继志述事的文化传统。
故答案为:
(1)政府的提倡和对节日的规范;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神话传说和历史人物的影响;人们娱乐生活的需要;等等。
(2)清明节;祭扫活动体现了尊祖敬宗、继志述事的文化传统。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宋代的社会生活等相关史实。
25.(2023 泌阳县三模)中国古代对外贸易不断发展,成为古代中国对外经济联系的一个重要桥梁。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两汉至唐代,中国的对外交通以陆上丝绸之路为主。入宋以后,特别是南宋,发生了划时代的变化——以海上丝绸之路为主了。元代又开创了对外交通的新局面,达到了“古代中西交通史之极”的地步。明初,海上丝绸之路得以空前繁荣,其中最为壮观、影响最大的,要数15世纪初的郑和下西洋。
——摘编自王介南《中外文化交流史》
材料二:明清时代,面对近代国际贸易的不断发展,统治者坚持把贸易归入朝贡体系,“凡贡使至,必厚待其人”,对他们携带的货物,“皆倍偿其价”。于是各国纷纷来“贡”,导致“岁时颁赐,库藏为虚”。但是,在朝贡贸易中,中国政府并不是无所要求,更不是不讲回报,而是政治动机大于经济目的,力图造成“四海宾服,八方来仪”的宏大场面。
——摘编自齐涛《朝贡外交和朝贡贸易》
材料三:如果乾隆能通过马嘎尔尼访华,敏锐地察觉到迫在眉睫的威胁,并抓住这最后的时机,积极经略海上,加强中外海上交流,并非没有可能获得大量最新西方军事及科技成果,迅速赶上世界水平。
——摘编自张宏杰《饥饿的盛世》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的对外交通发生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导致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材料三,指出明清时期中国对外贸易的特点。分析该特点所产生的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探究影响对外交往的因素有哪些?从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中你能获得哪些智慧?
【考点】闭关锁国政策;宋代商业贸易的发展;海上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
【答案】(1)变化:以陆上丝绸之路为主发展为以海上丝绸之路为主;原因:宋元时期经济重心南移;科技发展;造船工艺进步;政府鼓励海外贸易;北方民族政权并立,战事纷争。
(2)特点:政府垄断对外贸易;对贡使的货物给予高额回报;政治动机大于经济目的;没有适时调整对外政策。影响:扩大了中国的国际影响;但服务于政治动机的对外贸易,违背经济发展规律;造成沉重的财政负担。
(3)因素:经济发展、科技发展、国家政策等;智慧:对外开放促进国家发展或丰富了中华文明;闭关锁国阻碍社会发展,要积极开展对外交流。
【分析】本题以四则文字材料为背景依托,主要考查了中国的对外交通发生的变化以及导致变化的原因、明清时期中国对外贸易的特点以及所产生的影响、影响对外交往的因素、从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中获的智慧等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1)根据材料一“两汉至唐代,中国的对外交通以陆上丝绸之路为主。入宋以后,特别是南宋,发生了划时代的变化——以海上丝绸之路为主了。”可知,中国的对外交通发生的变化是以陆上丝绸之路为主发展为以海上丝绸之路为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导致变化的原因有宋元时期经济重心南移;科技发展;造船工艺进步;政府鼓励海外贸易;北方民族政权并立,战事纷争。
(2)根据材料二中“统治者坚持把贸易归入朝贡体系”可归纳出政府垄断对外贸易;根据“皆倍偿其价”可归纳出对贡使的货物给予高额回报;根据“政治动机大于经济目的”可归纳出政治动机大于经济目的。根据材料三“如果乾隆能通过马嘎尔尼访华,敏锐地察觉到迫在眉睫的威胁,并抓住这最后的时机,积极经略海上,加强中外海上交流,并非没有可能获得大量最新西方军事及科技成果,迅速赶上世界水平。”可归纳出没有适时调整对外政策。根据“四海宾服,八方来仪”结合所学知识可归纳出扩大了中国的国际影响;但服务于政治动机的对外贸易,违背经济发展规律;造成沉重的财政负担。
(3)综合以上材料,归纳可知,影响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因素有经济发展、科技发展、国家政策等;从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中可以获得的智慧有对外开放促进国家发展或丰富了中华文明;闭关锁国阻碍社会发展,要积极开展对外交流。
故答案为:
(1)变化:以陆上丝绸之路为主发展为以海上丝绸之路为主;原因:宋元时期经济重心南移;科技发展;造船工艺进步;政府鼓励海外贸易;北方民族政权并立,战事纷争。
(2)特点:政府垄断对外贸易;对贡使的货物给予高额回报;政治动机大于经济目的;没有适时调整对外政策。影响:扩大了中国的国际影响;但服务于政治动机的对外贸易,违背经济发展规律;造成沉重的财政负担。
(3)因素:经济发展、科技发展、国家政策等;智慧:对外开放促进国家发展或丰富了中华文明;闭关锁国阻碍社会发展,要积极开展对外交流。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中国的对外交通发生的变化以及导致变化的原因、明清时期中国对外贸易的特点以及所产生的影响、影响对外交往的因素、从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中获的智慧等知识。
26.(2023 武陟县一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23年春节,电影《满江红》票房42亿,锁定春节档冠军之位,河南省安阳市汤阴县岳飞庙成为网红打卡地。
材料二:(如图)
(1)岳飞是什么时期的人?写出他的一句名言,人们为什么尊崇和怀念岳飞?
(2)请你再举出一位中国古代史上和岳飞相类似的人,并写出他的一句名言或主要事迹。
【考点】南宋的建立和岳飞抗金.
【答案】(1)南宋。“文臣不爱钱,武将不惜死,天下便可太平”。人岳飞抗金保护了南宋人民的生命财产,维护了人们的利益。
(2)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或南宋灭亡后,文天祥继续抗元表现出崇高的气节。
【分析】本题考查岳飞和文天祥的历史事迹。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1)岳飞是南宋时期的历史人物。“文臣不爱钱,武将不惜死,天下便可太平”是岳飞的名言之一。人们尊崇和怀念岳飞原因是岳飞抗金保护了南宋人民的生命财产,维护了人们的利益。
(2)中国古代史上和岳飞相类似的人是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出自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南宋灭亡后,文天祥继续抗元,写下《正气歌》《过零丁洋》等诗作,后兵败被俘,坚贞不屈,表现出崇高的气节。文天祥坚持抗元斗争,他至死不屈、誓死效忠朝廷的情操和高尚的民族气节,是永远值得我们学习的。
故答案为:
(1)南宋。“文臣不爱钱,武将不惜死,天下便可太平”。人岳飞抗金保护了南宋人民的生命财产,维护了人们的利益。
(2)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或南宋灭亡后,文天祥继续抗元表现出崇高的气节。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需要灵活运用岳飞和文天祥主要史实和影响。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河南三年(2021-2023)初中历史模拟题分类汇编---隋唐至明清时期(含解析)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