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专题1220世纪以来现代化模式的探索讲义(新教材新高考)(含解析) 2024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讲练测

专题12 20世纪以来现代化模式的探索讲义(新教材新高考)
专题12 20世纪以来现代化模式的探索
目录
考情分析
网络构建
考点一 20世纪以来的社会主义运动
核心提炼 真题研析
知识点1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知识点2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题型特训 命题预测
考点二 20世纪以来资本主义国家的转变
核心提炼 真题研析
知识点1 20世纪下半叶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
知识点2 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治理
题型特训 命题预测
考点要求 考题统计(2021—2023) 备考建议
20世纪以来的社会主义运动 十月革命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3年16考(选择题13次,非选择题3次) 三年考查较多,关注苏俄(联)社会主义建设中经验教训,理解社会主义道路的曲折性和进步性。
苏联的发展改革 3年1考(选择题1次) 3年考查较少,复习时重点关注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经验教训,理解苏联和东欧改革的原因及成效。
20世纪以来资本主义国家的转变 资本主义国家新变化 3年13考(选择题8次,非选择题5次) 三年考查较多,关注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调整及国际协调措施;重点复习第三次科技革命、“中间阶层”、福利国家等概念。
考点一 20世纪以来的社会主义运动
知识点1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核心提炼 1.十月革命的胜利
背景 经济: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资本主义经济不断发展;政治:沙皇专制统治持续强化,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阶级:俄国产生了第一代产业工人; 组织:1898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成立,组织工人运动。 (5)思想: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二大的召开,标志着布尔什维克党的建立,列宁主义形成。(6)直接原因:一战中俄军的失利使沙皇政府陷入困境,国内危机加剧。
过程 (1)二月革命:1917年3月,推翻了沙皇统治,形成了临时政府和彼得格勒工兵代表苏维埃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2)四月提纲:1917年4月,列宁提出了将俄国革命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推进的战略和策略。 (3)十月革命:1917年11月7日,革命武装占领临时政府所在地冬宫。 (4)建立政权:1917年11月8日,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宣布推翻临时政府,成立布尔什维克党领导的苏维埃政权,列宁当选为人民委员会主席。
意义 (1)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国家,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世界格局,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的伟大飞跃,开辟了人类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新纪元。(2)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对世界的统治,极大地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改变了20世纪的世界格局。 (3)从此,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社会制度的并存与竞争,成为世界历史的重要内容。
核心提炼 2.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列宁时期
政策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1年) 新经济政策(1921—1927年)
背景 国内外敌对势力联合起来,企图扼杀苏维埃政权。通过武装干涉,使俄陷入内战 战后出现经济和政治危机
目的 把有限的力量集中起来保证战争的胜利 调整国家与农民的关系
措施 实行余粮收集制等 粮食税;允许私营企业发展;以租让制等形式引入外国资本
实质 排斥商品、货币,直接过渡 利用商品、货币,间接过渡
影响 保证了前线粮供,但严重损农,导致战后经济和政治危机 恢复了经济,巩固了政权;是正确的过渡途径
苏联模式 形成过程 在斯大林领导下,苏联先后实施“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经过两个“五年计划”,1937年实现工业化,苏联成为世界工业强国,在此过程中,苏联模式逐渐形成。
模式特点 经济上:生产资料公有制,实行自上而下的指令性计划体制。政治上:权力的高度集中。
影响 积极:①使苏联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了工业化,奠定了强大国家的基础;②为后来取得卫国战争的胜利创造了物质条件,为苏联赢得了巨大的国际声誉。消极:排斥市场经济,片面发展重工业,强制推行农业集体化,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消费水平相对较低。影响了苏联的发展。
【真题研析】
(2023·河北卷)
1.1931年夏,国际计划编制问题代表大会在阿姆斯特丹召开,苏联的计划工作经验被列为主要议题之一。苏联代表团带来的报告和资料在会上很快被散发一空。材料表明( )
A.“苏联模式”获得认可 B.西方国家全面干预经济生活
C.资本主义制度弊病初显 D.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备受关注
(2023·辽宁卷)
2.二战结束后,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在大部分厂房还是废墟时,就已开始生产,仅1946年就生产了6000台拖拉机。到1950年,全市的机械制造等工业生产已完全恢复,产量超出战前水平的30%以上。这体现了当时苏联( )
A.重视重工业的发展 B.经济管理体制的转型
C.集体化进程的加快 D.工业生产技术的领先
(2023·广东卷)
3.1932年1月,苏联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被新建的重工业、森林工业和轻工业人民委员部所取代。后来人民委员部的数量继续增加,到卫国战争开始时,苏联有21个工业人民委员部。这种( )
A.源自卫国战争需要 B.导致经济比例失衡
C.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 D.是引入市场竞争的结果
(2023·浙江卷1月)
4.下图为弗拉基米尔·塞尔罗夫1950年创作的油画《农民代表访问列宁》:列宁正专注地听取和记录三位衣着破烂的农民的倾诉。农民倾诉的主题,最有可能的是( )

A.俄国十月革命 B.农业集体化 C.苏联卫国战争 D.余粮收集制
知识点2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核心提炼 1.苏联的发展、改革、解体
改革 内容 评价
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年) 政治上,平凡冤假错案,强调集体领导,改革干部制度;经济上:加大农业投入、改农产品义务交售制为收购制;改革工业管理体制 ①注入某些市场经济成分,取得一些成效(耕地面积、粮食产量、人造卫星等)②没有突破计划经济体制,国民经济比例仍然严重失调③秘密报告打破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但造成了严重的后遗症。
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1982年) ①前期:工业领域推行“新经济体制”改革,扩大企业自主权,利用奖金等经济杠杆促进企业改善管理、提高效益。②后期:改革趋于保守,树立个人迷信,专断作风严重。 只是对传统体制的微调,效果有限
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1991年) ①经济:承认市场调节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的作用②政治:取消苏共领导地位,放弃社会主义制度,实行议会制、总统制、多党制;放弃马克思主义,实行“多元化” ①经济改革成效甚微;②政治改革造成思想混乱,民族分离主义兴起;③局势日益失控,导致苏联解体(1991年12月26日,苏联解体)
核心提炼 2.东欧的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和剧变
建设 二战后,在苏联的帮助下,东欧建立一系列人民民主国家。着手恢复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教育水平。大多采用苏联模式,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改革 南斯拉夫 措施:权力下放,建立社会主义自治制度影响:①调动了地方、企业和群众的积极性,促进了经济发展。②也导致地方主义抬头,民族问题尖锐,为后来国家分裂埋下了隐患。
波兰 1956—1960年第一个五年计划,经济迅速发展
捷克斯洛伐克 1968年,进行的改革运动被称为“布拉格之春”,被苏联扼杀
匈牙利 1968—1973年,国民收入和人民消费水平增速较快,人民群众比较满意。
民主德国 经济稳步增长,到1988年,经济发展水平居东欧国家之首
剧变 原因 ①各国的改革未突破苏联模式的束缚,到20世纪80年代,经济陷入严重困境,政局剧烈动荡。②苏联鼓励东欧国家改革和西方“和平演变”战略的影响。③各国改革迷失了社会主义方向,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和社会主义制度,抛弃共产党领导地位,实行政治多元化。
概况 1989—1992年,东欧各国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急剧变化。波兰、匈牙利、保加利亚、阿尔巴尼亚的变化相对平稳。罗马尼亚发生流血冲突。民主德国并入联邦德国。捷克斯洛伐克分裂为捷克和斯洛伐克。南斯拉夫最终解体。
【真题研析】
(2022·重庆卷)
5.1972年,苏联重启西伯利亚地区的贝阿铁路建设项目以开发油田和铜矿资源,在全国征召志愿者(海报如图),并承诺参与铁路修建的志愿者将享有住房和汽车的优先分配权。材料表明,这一时期的苏联重视( )
光荣属于贝阿铁路建设者!
A.优化分配制度改善人民生活 B.运用市场规律促进经济发展
C.引进西方技术开发远东地区 D.调动社会资源优先发展工业
6.苏俄(苏联)时期,列宁曾说“当苏维埃政权能够拿出十万台头等拖拉机来的时候,中农也会说赞成共产主义的”。……参加农业各种集体经济形式的农户,到1929年10月,只占全国总农户数的7.6%。这说明当时苏俄(苏联)( )
A.工业基础薄弱影响农业集体化进程 B.经济政策制定服务国防需要
C.新经济政策忽视农民利益引发动乱 D.苏联模式改革缺乏群众基础
7.斯大林认为农民从本质上讲是非社会主义的,他否定个体农民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并采取强制暴力的手段实行全盘集体化,消灭个体农民的私有制。而中国在保护农民建设社会主义积极性的前提下,采取自愿互利的原则,有步骤地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中苏两国对待农民态度不同主要是由于( )
A.苏联机械照搬了社会主义原则 B.两国对农民地位认识不同
C.中国农民对革命起过重要作用 D.两国的基本国情存在差别
8.1918年,列宁提出:“我们应当在全国实行泰罗制和美国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科学方法,把这种制度同缩短劳动时间,同在劳动居民的劳动力不受任何损害的情况下利用新的生产方法和组织劳动的方法结合起来。”这表明,列宁( )
A.意识到余粮征集制的弊端 B.努力减轻农民的赋税负担
C.力图采取灵活的措施来发展生产 D.探索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新道路
9.列宁在纪念十月革命四周年时提出,无产阶级国家必须“成为一个精明的批发商,通过批发商业把千百小农联合起来,引起他们经营的兴趣”。这一主张( )
A.加强了国家对粮食的控制 B.有利于经济的恢复和稳定
C.推进了农业集体化的进程 D.有助于卫国战争取得胜利
10.1954—1973年,美国工业增长1.38倍,苏联增长4.12倍;钢产量1960年苏联比美国少27%,到1974年超过美国400万吨;石油产量1960年苏联比美国少57%,到1974年比美国多2600万吨。苏联把每年生产的一亿多吨钢,主要用于制造大炮、坦克、军舰等军火。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
A.冷战加剧了国际局势的动荡 B.苏联的制度优势得到了体现
C.美苏争霸拖垮了苏联经济 D.美国通过军备竞赛拖垮苏联
11.有西方学者认为,苏联前期建立的政治体制和意识形态基本上实现了由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型,但是在实现现代化时,不仅没有推动国家快速转型和发展,反而成为一种桎梏,到后期愈来愈僵化和保守,从而导致它的崩溃。这种观点( )
A.全面肯定了苏联模式 B.片面分析了苏联解体
C.整体建构了苏联历史 D.全盘否定了苏联改革
12.1982年苏联历史教科书中,某章的标题为“伟大的十月社会义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的胜利”。2016年俄罗斯历史教科书去掉了“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这一概念,并引入了“伟大的 1917 年俄国革命”这一概念。这表明俄罗斯( )
A.历史研究要多元化 B.经济衰退和国际地位下降
C.力图淡化意识形态 D.缓和了与西方大国的关系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纳戈尔诺-卡拉巴赫位于阿塞拜疆共和国西南部,其中80%是亚美尼亚人,基督教是亚美尼亚人的精神生活和民族文化的基石。而伊斯兰教是阿塞拜疆国内最主要的宗教信仰。在赫鲁晓夫执政时期,由于苏联实行的在政治和经济方面的改革偏离了社会主义改革的轨道,再加上几十年来长期被压制的民族问题得不到妥善的解决,此时苏联国内的民族矛盾已经变得越来越严重。1990年从1月14日至20日亚美尼亚与阿塞拜疆在巴库出现多次民族冲突,其中最严重的冲突发生在14、15、16号,共有56人死亡和多人受伤。苏联政府在声明中表示,如果动乱继续发展下去,全国局势将受到影响。按照阿塞拜疆统计委员会公布的数字,截至1月底,该共和国由于罢工造成的损失约为2.5亿卢布,骚乱使20万人沦为难民。直到苏联解体之前,纳卡地区的民族冲突仍然不断,解体之后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两国为了争夺该地区甚至爆发了战争。
——摘编自卢伟《前苏联民族矛盾之纳戈尔诺-卡拉巴赫冲突》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纳戈尔诺-卡拉巴赫冲突产生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纳戈尔诺-卡拉巴赫冲突带来的影响。
考点二 20世纪以来资本主义国家的转变
知识点1 20世纪下半叶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
核心提炼 1.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运行模式的变化
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运行模式的变化
背景 ①自由放任政策的弊病;②二战的生死存亡教训;③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的冲击与影响
特点 不断在市场主导和政府调节之间寻求平衡,既强调市场机制,又主张国家适度调控与国际协调,保持经济社会发展。
措施 在国内,加大政府在公共事业领域的开支,增加就业机会,刺激消费需求;制定经济发展计划,促进经济协调发展;利用信贷、利率、税收等经济杠杆实施宏观调控国际上,建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等,加强协调,维护经济秩序。
结果 ①取得了一定成效,经济增长一度较快;②20世纪7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不同程度的“滞胀”现象。各国实行调整,适当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核心提炼 2.第三次科技革命
第三次科技革命
条件 ①20世纪科学理论取得重大突,如相对论、量子力学、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等,为技术革命进一步提供了理论支持;②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科学技术获得了一定的发展
成就 ①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埃尼阿克”问世,开启了电子计算机时代;②1969年,美国国防部建立起军用网络;③20世纪90年代,互联网实现商业化;④人工智能已涵盖机器人制造、语音及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等领域,计算机控制的机械手、机器人等事人工智能技术的代表。⑤1957年,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⑥俄、美、法、中等国已研发出多种运载火箭,发射大量航天器,建立了严密的地球测控网;⑦2019年,中国的嫦娥四号月球探测器首次在月球背面软着陆;⑧2020年6月,中国完成北斗全球系统星座部署;⑨20世纪60年代美国深潜器首次潜入马里亚纳海沟;⑩2020年,中国“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在马里亚纳海沟成功坐底; 二战期间,美国发明原子弹; 二战后,西方科学家发现了DNA双螺旋结构,揭示了遗传信息的构成和传递的途径; 新材料不断更新,高分子材料、纳米材料、生态环境材料、生物医用材料等被广泛应用
影响 使社会发展进入信息时代,劳动方式日益自动化和智能化,极大地提高社会生产力。极大地改变了生产方式与社会生活。
核心提炼 3.食物生产、储存的现代化
食物生产、储存的现代化 食物生产的现代化 原因:①20C以来,汽油拖拉机、柴油拖拉机相继实现批量生产,为农业机械的广泛使用创造了条件。②20C下半叶以来,一大批优良品种育成推广,优质高效化肥广泛应用。③农业机器的自动化、智能化水平不断提高。
进程:①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机器生产推动着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②20C中叶,欧美各国完成了农业机械化,建立起高度集约的现代农业; ③20C下半叶,以高科技为基础的设施农业有了突破性进展,大型农场、养殖场成为现代农业的主要生产经营模式。 ④21C初,农作物的播种、收割与加工等从人工化向自动化转变。
表现:①农业机械:铧式犁、播种机、联合收割机以及各种农用机器人;②主要粮食作物的杂交育种技术的突破:1930年美国育出玉米新品种,1941年墨西哥育出小麦新品种,60年代,菲律宾育出杂交水稻品种,2014年,“中国超级杂交水稻”创纪录。 ③畜牧业生产现代化:养殖场和牧场各个生产环节,从给料、给水到产品收集、包装、运输都实现了机械化和自动控制。 ④渔业养殖生产现代化:渔船、网具等日趋现代化;水产养殖向工厂化、集约化经营发展;从淡水养殖向海水养殖发展。
意义:提高了生产效率,保障了食品供应。
食物储备技术进步 技术进步的表现:①20世纪50年代,美国已经开始使用机械通风储粮技术;②20世纪70年代,中国开始采用机械制冷低温储粮技术; ③21C以来,新型制冷设备相继退出 意义:增加了粮仓仓容量,实现了粮食储备自动化和智能化。冷冻食品工业迅猛发展
核心提炼 4.现代交通运输的新变化
现代交通运输的新变化 概况 汽车:①1908年,美国的福特T型汽车诞生,是世界上第一款真正意义上的量产车,是当时先进的工业生产技术与管理的典范。②发展趋势:科学化、人性化、精细化③影响:汽车逐步成为现代社会广泛使用的重要交通工具。
高速公路:①高速公路是指专供汽车分向、分车道高速行使,并全部控制出入的四车道以上的公路。②背景:汽车工业的发展推动着道路的建设。③发展: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出现(德国科隆至波恩的高速公路是世界上第一条高速),二战后,在各国广泛发展。
高速铁路:①1964年,连接日本东京和新大阪的“东海道新干线”通车运营,这是世界上第一条商业运营高铁。②后来,许多国家修建了高铁。③2014年,中国在海外承建的第一条高铁——伊安高铁二期建成通车
海上交通:①航运技术:20C进一步提高,突出表现在航海雷达的使用和海事卫星通信系统的发展。②船舶制造:呈现出大型化、专业化、高速化和自动化等多种趋势;③海底隧道:1994年,英法海底隧道开通,将英国和欧洲大陆更紧密地联系起来。
航空业:①1903年,美国莱特兄弟设计的“飞行者1号”成功升空,飞机时代开始;②1914年,美国开通了从旧金山到洛杉矶等航线;③1919年,欧洲开通了定期的国际航班;④20世纪上半期,飞机的材质由布质和木质转变成金属,活塞式螺旋桨飞机为喷气式飞机所代替;技术进步让飞机提升了速度、载量和航距;⑤20世纪70年代开始,能搭载数百人的宽体客机成为空中运输的主流。
对生活的影响 (1)交通的进步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最大便利是人流和物流时间的缩短;(2)城市公共交通的发展,促进了城市经济的繁荣、人口的增长及市区面积的扩大,使居民的工作与生活更为便捷; (3)交通进步改变了人们的日常生活,现代时间观念逐渐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 (4)随着交通成本的降低和人们收入的增加,大众旅游的潮流出现。
核心提炼 5.现代医疗卫生体系与社会生活
现代医疗卫生体系与社会生活 现代医疗卫生体系的建立与发展 ①20世纪中期以来,许多西方国家建立了基本医疗卫生体系,威胁人类健康的麻疹、百日咳等重大传染病得到控制。②西方国家的医疗服务体系日益完善,其药品供应也得到了基本保障。城乡居民都享有一定的医疗服务权利。③二战后,现代医疗保障制度在很多西方国家推广,为民众的医疗卫生事业带来物质支持。
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与社会生活 (1)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促进了人民健康状况的改善。表现有:自然科学领域的新技术广泛应用到临床中,为治疗一系列疑难杂症奠定了基础;许多国家把防疫工作视为医疗卫生事业的重中之重,不少疫病得到了有效控制乃至较彻底的消除;孕产妇与初生婴儿死亡率大大降低;世界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从1980年的62.8岁增长到2019年的72.6岁。(2)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表现有:注重公共卫生的建设,净化饮用水,科学处理垃圾、粪便与污水等许多做法在城市中推广开来,并影响到乡村;乡村居室、厨房、厕所、禽畜圈舍的卫生条件都有所改观;刷牙、洗手、洗脸、洗澡等行为成为个人卫生习惯。 (3)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强化了全民的卫生意识。表现有:讲卫生成为现代公民的基本素质;国家注重精神卫生,大力普及精神医学知识,普通人也能够重视心理健康,采取有效方式预防精神疾患。
【真题研析】
(2023·北京卷)
14.1954年,政务院发布通知,要求政府机关人员“在每天上午和下午的工作时间中各抽出十分钟做工间操”。随后,国家体委也公布并推行了第一套少年广播体操和儿童广播体操,很快成为中小学生每日必做的早操和课间操。这表明( )
A.政府意在减少劳动和学习时间 B.竞技体育精神深入社会各行业
C.民众逐渐接受了休闲娱乐观念 D.政府高度重视增强民众的体质
(2023·浙江卷1月)
15.尽管全球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推广疟疾消灭计划,但它依然在制造令人难以想象的苦难。1967年,为治疗疟疾,中国启动专项计划。经过艰苦努力,终于取得了“一种挽救全球数百万生命的医学进步,特别是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这种“医学进步”是指创制出( )
A.人痘接种法 B.青霉素 C.牛痘接种法 D.青蒿素
(2023·广东卷)
16.针对下图所示问题,西方主要国家采取的措施是( )
A.适当减少对经济的干预 B.巩固布雷顿森林体系
C.缓和与苏联的关系 D.恢复自由放任政策
(2023·浙江卷6月)
17.阅读下图,据此可知,这一时期的美国( )

A.社会贫富差距不断扩大
B.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受到触动
C.政府建立起自下而上的机制解决社会贫困问题
D.社会福利开支增加的同时贫困状况并没有缓解
(2023·浙江卷6月)
18.历史上的技术变革层出不穷,人类社会生活也因此变得越来越丰富多彩。下列项中,关于技术进步与人类社会生活变化的对应关系,最为密切的是( )
A.铁犁耕作技术——从迁徙过渡到定居
B.钢筋混凝土技术——创造了城市新的夜生活方式
C.杂交育种新技术——一年四季都能买到生鲜食品
D.移动通信技术——与外界沟通更加便捷
(2023·山东卷)
19.下图为1949~1985财政年度美国联邦政府研发投资中用于国防研究的占比(%)情况影响其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国内经济的发展状况 B.对外战争的频度烈度
C.国际科技竞争的压力 D.政府外交战略的调整
(2023·浙江卷1月)
20.观察下图,解读正确的有( )
①农业和工业的就业人口所占比重下降
②从事服务业的人口所占比重增加
③美国大量劳动力从生产线上退下来缘于它最先建立“福利国家”
④两国社会结构的巨大变化得益于科学技术的新发展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知识点2 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治理
核心提炼 1.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治理
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治理
背景 (1)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快速发展;(2)科学技术的新发展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3)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结构出现了新变化,农业和工业的就业人口比重逐渐下降,从事服务业的人口所占比重增加。“中间阶层”人数增加。(4)各种类型的社会运动此起彼伏(如美国黑人民权运动、妇女运动、学生运动等)
社会治理的主要表现 社区的发展 第一阶段:二战后,社区发展为基层自治的主要方式原因:政府认识到,要提高生活品质,改善人民生活必须组织和鼓励当地居民参与,建立自下而上的机制解决社会问题。 职能:在政府组织和管理下,实行居民自我管理,提供生活服务、教育、休闲娱乐、福利、卫生保健,参与相关城市规划、土地政策等地方政府的决策 作用:缓和了社会矛盾,维护了社会秩序和政治稳定 第二阶段:20世纪80年代以后,社区承担了更多的政府功能 原因:更加强调政府、社区和非政府组织共同作用,社区承担更多政府功能,公众、志愿者和私人部门提供越来越多公共服务。 作用:基层治理效率更高、成本更低。
福利国家 概念:指国家通过构建社会保障体系,保证个人和家庭的经济安全;通过加大社会服务开支,保证全体公民享受较好的公共福利。建设和调整:二战后,英国率先建立。此后,瑞典等北欧国家、法国、德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都建成了福利国家。20世纪70年代,因为经济危机的发生,减少福利就成为“改革”的内容之一。80年代,美、英、法等国都不同程度地减少政府公共开支,改革社会保障制度。 评价:在缓和收入分配不平等、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缓和社会矛盾,保持社会稳定方面起到一定积极作用,有利于经济发展。但是,过度的社会保障加重了国家财政负担,容易助长懒惰行为。
21.1945年秋,美国助理国务卿威廉·本顿指出:“曾经有段时间,国家间的关系是统治者和统治者之间的关系。但是现在尤其是最近20年,随着国家间关系不断地扩展,政策制定者不能也不该忽视这样一个事实:世界上普通民众在外交决策上施加的影响越发明显。”这从侧面反映出( )
A.外交需要民众的积极参与 B.政府与民众很难达成一致
C.民众的政治参与程度提高 D.民众意愿决定了外交政策
22.20世纪50年代初,联邦德国经济部长路德维希·艾哈德意识到,联邦德国不能仅仅把欧洲作为销售市场,作为新工业化国家的供应商有很强大的优势,他所掌管的联邦经济部使国家经济变得更具有竞争力,国外代表团争先恐后地到来。当中国在1978年、俄罗斯在1990年重回国际市场后,他的策略得到了更丰厚的回报。这表明联邦德国( )
A.发挥了市场经济体制的优势 B.抓住了国际市场的有利契机
C.利用了雄厚的工业生产基础 D.契合了福利国家发展的需要
23.二十世纪中期,某协定提出“通过使投资更好地用于生产事业的办法以协助会员国境内的复兴与建设,包括恢复受战争破坏的经济 以及鼓励欠发达国家生产设施与资源开发”。下列关于该协定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标志着法制化的世界贸易体系开始建立 B.改变了资本主义经济运行机制
C.加强了美国在国际金融领域的支配地位 D.阻碍了世界货币体系正常运转
24.进入20世纪五六十年代,随着女权运动的展开,美国有关妇女方面的论著不断涌现,妇女充当高级官员的人数在增加,妇女就业人数、职业结构也有很大变化,女教授、女科学家数量日益增加。据此可知,美国( )
A.女性逐渐成为社会进步的主导 B.妇女权益得到较好保护
C.男尊女卑的社会观念逐渐淡化 D.女性社会地位得到提高
25.20世纪初以来,美国前1%超级富豪的收入占全社会总收入之比不断攀升,1928年一度高达22.3%。二战后这一比例有所下降,到1970年1%超级富豪的收入占全社会总收入的比例降至10.7%。二战后该比例下降主要基于美国( )
A.个人所得税起征点的调整 B.贫富分化程度有所缓解
C.政府对社会经济干预增强 D.通货膨胀得到一定控制
26.1973年世界石油危机爆发,尼克松设立联邦能源办公室和能源保护办公室,并提出到1980年取得能源自给自足的“独立计划”。对此,专家们说,1980年达此目标是不现实的,不过认为这个目标值得称赞。专家的评论体现出美国( )
A.积极融入经济全球化 B.政府干预经济的失灵
C.主动承担起大国使命 D.政府的财政压力增大
27.2022年3月5日,某国际组织表示,最早将于3月12日将乌克兰提出的14亿美元紧急融资请求提交执行委员会,针对与俄罗斯关系密切的国家面临的供应链短缺风险,该组织正在与摩尔多瓦就援助方案进行协商。由此可见,该国际组织( )
A.提供长期贷款恢复发展经济 B.发放短期贷款调整国际收支
C.扩大服务贸易提供生活便利 D.助推区域合作缓解融资瓶颈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48年4月3日,美国国会通过《经济合作法案》规定,参加“马歇尔计划”的国家如向非参加国(即苏联与东欧)出口美国政府禁止出口的物资,美国有权拒绝向该国提供技术及援助。以《经济合作法案》为基础,通过与西方国家的不断磋商,1950年,美国主导建立正式的多边出口管制组织——“对共产党国家出口管制统筹委员会”,主要负责协调西方各国对苏东国家的贸易管制,通过禁止进出口、限量进出口等行政贸易管制措施来限制特定种类货物的东西方双边或多边贸易。
1969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出口管理法》,新法案规定,贸易对象不再区分“共产党国家”和“非共产党国家”,而是代之以“鼓励与美国有外交关系或贸易关系的国家进行贸易”。同时规定,对于有利于发展任何其他国家的军事潜力或者将证明有损于美国的国家安全的国家有关键作用的货物与技术要限制出口。
——据姚昱《二战后美国经济冷战政策的演变》
(1)根据材料,概括20世纪70年代美国出口管制政策的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70年代美国出口管制政策变化的原因,并分析该变化产生的影响。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31年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的苏联。结合所学,1929—1933年的经济大危机充分暴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同时期苏联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建设取得了突出的成就,资本主义国家希望从苏联的计划工作经验中得到应对危机的启发,因此“苏联的报告和材料备受关注”,D项正确;“苏联模式”最终形成于1936年,排除A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国家全面干预经济生活,排除B项;19世纪早期,随着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建立和发展,资本主义制度的各种弊病逐渐显现,排除C项。故选D项。
2.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二战后(苏联)。材料反映了二战结束后,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在战争废墟中快速恢复生产,并且产量超出战前水平的30%以上,这体现了当时苏联重工业的发展,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苏联重工业的发展,没有体现经济管理体制的转型,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苏联重工业的发展,没有体现集体化进程的加快,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工业生产技术水平如何,排除D项。故选A项。
3.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32年(苏联)。根据材料“1932年……后来人民委员部的数量继续增加”并结合所学可知,1928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施以后,苏联的工业建设随之大规模铺开,新建的工厂企业与日俱增,新兴的工业部门也不断增多,特别是重工业的门类迅速增加,有鉴于此,苏联领导人认为单靠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和地方各级国民经济委员会这个单一系统管理所有工业企业已经不相适应了,于是开始实行工业管理体制大改组,成立分管工业的人民委员部,通过行政手段高度集中地利用有限资源来加速发展急需的工业,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C项正确;1932年虽然苏联处在帝国主义国家包围之中,面临战争威胁,但卫国战争并未开始,排除A项;持续优先发展重工业导致经济比例失衡,材料并未体现,排除B项;材料中的部门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把计划调节同市场调节对立起来,排斥市场竞争,排除D项。故选C项。
4.D
【详解】根据材料“列宁正专注地听取和记录三位衣着破烂的农民的倾诉”可知,列宁正在了解农民面临的困难情况。结合所学可知,苏俄国内战争结束后,政府继续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农村执行余粮收集制,遭到农民们的抵制,社会矛盾激化。因此材料反映的是余粮收集制,D项正确;十月革命未实行余粮收集制,排除A项;斯大林时期实行农业集体化,排除B项;卫国战争期间是1941-1945年,列宁已经逝世,排除C项。故选D项;
5.D
【详解】据材料可知,在1972年苏联为征召开发西伯利亚地区的油田和铜矿的志愿者,充分调动社会资源的力量,做出“享有住房和汽车的优先分配权”的承诺,体现了苏联对重工业的重视,D项正确;材料中关于住房和汽车的分配并非为了改善人民生活,而是为了开发西伯利亚地区的油田和铜矿,排除A项;材料中“将享有住房和汽车的优先分配权”是计划经济体现,并非运用市场规律促进经济发展,排除B项;材料中只体现了征召志愿者开发西伯利亚地区,但没有体现是否采用西方技术,排除C项。故选D项。
6.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新经济政策时期(苏俄或苏联)。据材料“当苏维埃政权能够拿出十万台头等拖拉机来的时候,中农也会说赞成共产主义的”,可知,中农赞成共产主义,得益于国家提供的机械等,也就是国家的工业化水平,但现实是此时国家工业化基础薄弱,影响了农业集体化进程,A项正确;材料并未提及经济政策与国防之间的关系,排除B项;新经济政策一定程度上重视农民的利益,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新经济政策,并不是对苏联模式的改革,排除D项。故选A项。
7.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行选择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题干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苏两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联与中国的革命道路不同决定了苏联与中国对待农民的态度不同,由此可知主要原因是苏联与中国的具体国情不同,D项正确;苏联机械照搬了社会主义原则是对材料的片面解读,排除A项;两国对农民地位认识不同不是对待农民态度不同的主要原因,排除B项;中国农民对革命起过重要作用理解片面,排除C项。故选D项。
8.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初(苏俄)。由材料可知,1918年列宁提出应当实行泰罗制和美国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科学方法来发展生产,这表明列宁灵活运用各种方式来发展生产,C项正确;1918年列宁尚未意识到余粮征集制的弊端,排除A项;材料中未涉及减轻农民的赋税负担,排除B项;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新道路是在斯大林执政时期,此时苏俄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尚未展开,排除D项。故选C项。
9.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是影响题。时空是20世纪上半叶苏俄。十月革命四周年时为1921年,列宁主张通过批发商业把千百小农联合起来,引起他们经营的兴趣,也即发挥商业的作用,发展农业合作经营,这一主张与当时实行的新经济政策是相符的,有利于经济的恢复和稳定,B项正确;1918-1920年的国内战争期间,苏维埃政权实行余粮收集制,加强国家对粮食的控制。1921年新经济政策实施后,此种控制放松,排除A项;农业集体化是斯大林执政时期开展的,排除C项;苏联卫国战争发生在1941-1945年,而材料所述发生在1921年,两者关联不大,排除D项。故选B项。
10.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54—1974年(美苏)。材料表明,1954—1973年,苏联的工业迅速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勃列日涅夫为了与美国争霸,注重发展重工业,特别是注重发展与军事有关的工业部门,取得了显著成效,苏联制度的优越性得到了体现,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国际局势,排除A项;材料体现了苏联实力的增长,并未体现苏联经济被拖垮,排除C项;材料中未体现“军备竞赛拖垮苏联”,排除D项。故选B项。
11.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苏联)。据材料“苏联前期建立的政治体制和意识形态基本上实现了由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型,但是在实现现代化时,不仅没有推动国家快速转型和发展,反而成为一种桎梏,到后期愈来愈僵化和保守,从而导致它的崩溃”可知,即肯定了苏联政治的积极影响,又指出其后期的局限,较为整体的建构了苏联的历史,C项正确;材料认为苏联模式后期僵化和保守,没有全面肯定苏联模式,排除A项;材料较为全面的分析了苏联的解体,排除B项;材料并没有全盘否定苏联的改革,排除D项。故选C项。
12.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2016年的俄罗斯。根据材料“2016年俄罗斯历史教科书去掉了‘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这一概念,并引入了‘伟大的 1917 年俄国革命’这一概念。”可知,俄罗斯历史教科书将“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改为了“伟大的 1917 年俄国革命”,意在弱化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C项正确;材料并未强调历史研究要多元化,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材料体现不出俄罗斯经济衰退和国际地位下降的信息,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俄罗斯与西方但之间的关系,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C项。
13.(1)宗教冲突;民族矛盾加剧;地区发展落后;民族政策失误。
(2)造成了大量人口死亡;产生了巨大的财产损失;引发了地区动荡不安;加速了苏联的解体。
【详解】(1)根据材料“基督教是亚美尼亚人的精神生活和民族文化的基石。而伊斯兰教是阿塞拜疆国内最主要的宗教信仰”可得出宗教冲突(宗教矛盾);根据材料“在赫鲁晓夫执政时期,由于苏联实行的在政治和经济方面的改革偏离了社会主义改革的轨道”及所学知识可得出赫鲁晓夫改革成效不大,加盟共和国的经济发展长期落后;根据材料“……此时苏联国内的民族矛盾已经变得越来越严重”及所学知识可得出民族政策失误;民族矛盾加剧。
(2)根据材料“出现多次民族冲突……共有56人死亡和多人受伤……如果动乱继续发展下去,全国局势将受到影响”概括得出造成了大量人口死亡;引发了地区动荡不安;根据材料“截至1月底,该共和国由于罢工造成的损失约为2.5亿卢布,骚乱使20万人沦为难民”可得出产生了巨大的财产损失;根据材料“直到苏联解体之前,纳卡地区的民族冲突仍然不断,解体之后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两国为了争夺该地区甚至爆发了战争”可得出加速了苏联的解体。
14.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政务院要求政府机关人员在工作时间做工间操;国家体委也推行中小学生广播体操和儿童广播体操,无论工间操和广播体操都有利于加强锻炼,增强民众体质,D项正确;在工作和学习之余加强锻炼,目的是更好的工作和学习,因此政府的目的不是减少劳动和学习时间,排除A项;材料只涉及政府机关和学校,“社会各行业”的说法绝对,且材料中的工间操和广播体操不属于竞技体育,排除B项;材料只是强调政务院和国家体委对锻炼的重视,没有体现民众的态度,排除C项。故选D项。
15.D
【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1967年,为治疗疟疾,中国启动专项计划,70年代发现了青蒿素。D项正确;ABC项不符合材料,排除ABC项。故选D项。
16.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78-1982年(世界)。据本题材料可知,1978-1982年西方国家失业率增加,消费品价格增长率下降,市场活力不足,因此需要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激发市场活力,A项正确;1973年2月,美元进一步贬值,各主要货币在投机力量冲击下被迫实行浮动汇率制,布雷顿森林体系彻底崩溃,排除B项;苏联实行计划经济,西方国家经济发展与苏联无关,排除C项;经济大危机爆发后自由放任政策已经失灵,20世纪80年代西方国家采取的是新自由主义政策,排除D项。故选A项。
17.D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范围为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根据柱状图可以看出,20世纪80年代,美国政府福利开支大幅度上升,而社会贫困状况中,贫困人口比例和贫困线以下人数却由上升到逐步缓慢下降,这说明当时社会福利制度并没有发挥有效作用,社会福利开支增加的同时贫困状况并没有缓解,D项正确;材料中没有社会财富各阶层占有的数据,社会贫富差距情况通过柱状图并不能反映出来,可知贫困人口比例在下降,排除A项;福利制度没能触动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排除B项;C项只涉及到了美国政府福利开支,没有涵盖美国贫困状况的信息,排除C项。故选D项。
18.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以得出准确时空是古代至现代世界。据所学可知,移动通信技术主要方便人类之间更好地交流与沟通,因此D项正确;铁犁耕作技术提高了耕作效率,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但是它的作用并不是让人类从迁徙过渡到定居,据所学可知,促进人类从迁徙过渡到定居的是原始农业的出现,排除A项;钢筋混凝土技术有助于提高房屋的质量,与城市夜生活之间没有必然关联性,排除B项;杂交育种新技术能改良作物品种,同时增加作物产量,生鲜食品涉及到的技术是食物储存技术,排除C项。故选D项。
19.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以得出准确时空是1949~1985(美国)。据图可知,美国政府研发投资中用于国防研究的占比在1949至1985年有一定波动,20世纪60年代以前占比较高,1965至1977年基本处于下降状态,77年以后又处在上升趋势,据所学可知,美国在20世纪70年代前后经济遇到严重困难,因此政府研发投资用于国防研究比重下降,A项正确;据所学可知,在题干涉及时间内,美国对外战争基本没有明显变化,而且60、70年代美国在发动越南战争,此时对外战争较之之前频度烈度有所增加,而题干中70年代美国国防研究占比下降,不符逻辑,排除B项;在题干涉及时间段内,美国并非一直都面临国际科技竞争的压力,主要是在70年代以来,而题干涉及时间还包括70年代以前,排除C项;美国政府外交战略的调整与题干中美国国防研究占比变化没有必然的关联性,排除D项,故选A项。
20.B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二战后农业和工业人口比重都在下降,服务业人口比重增加。结合所学可知,二战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展,促使社会结构变化。①②④符合材料,B项正确;英国最早建成“福利国家”,③错误,排除ACD项。故选B项。
21.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45年以来(世界)。由材料“世界上普通民众在外交决策上施加的影响越发明显”可知,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普通民众参与外交决策的机会与途径越来越多,参政意愿越来越强烈,C项正确;材料的侧重点在于政策制定者日益关注民众的态度,并非外交需要民众的积极参与、政府与民众很难达成一致,A、B两项的阐述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B项;D项所述夸大了民众的作用,排除D项。故选C项。
22.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20世纪50年代后的联邦德国。根据材料“20世纪50年代初,……联邦德国不能仅仅把欧洲作为销售市场,作为新工业化国家的供应商有很强大的优势,他所掌管的联邦经济部使国家经济变得更具有竞争力,……当中国在1978年、俄罗斯在1990年重回国际市场后,他的策略得到了更丰厚的回报。”及所学可知,20世纪50年代初,联邦德国逐渐确立了社会市场经济体制模式,将销售市场由欧洲扩张到了世界其他国家,并且在亚洲的中国和俄罗斯获得了的巨大的市场利润回报,这体现了市场经济体制的优势,A项正确;“当中国在1978年、俄罗斯在1990年重回国际市场后”属于国际市场的有利契机,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B项;材料并未强调联邦德国雄厚的工业生产基础,不符合主旨,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联邦德国建立福利国家的相关信息,与题干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23.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当代世界。根据材料内容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中的内容出自布雷顿森林协定,通过该协定建立了布雷顿森林体系。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中美国占据了主导地位,构建了以美国为主的国际金融体系,所以该协定加强了美国在国际金融领域的支配地位,C项正确;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标志着法制化的世界贸易体系开始建立,排除A项;布雷顿森林体系没有能够改变资本主义经济运行机制,排除B项;布雷顿森林体系有助于世界货币体系的正常运转,排除D项。故选C项。
24.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国。根据材料可知,20世纪五六十年代,有关妇女方面的论著不断涌现,女性广泛参与政界、经济、文化教育等领域的活动,这反映了女性的社会地位得到较大提高,D项正确;A项说法与史实不符,女性并未社会进步的主导,排除;材料只反映了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未涉及妇女权益是否得到保护,排除B项;材料未对比男女地位,无法说明男尊女卑的社会观念淡化,排除C项。故选D项。
25.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原因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二战后的美国。从材料看到,二战后美国贫富分化程度有所下降,这主要基于政府对社会经济干预增强,C项正确;个人所得税起征点调整、贫富分化程度有所缓解属于材料表现,非原因,排除AB项;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进入“滞胀”危机,排除D项。故选C项。
26.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73年(美国)。根据材料“专家们说,1980年达此目标是不现实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3年世界石油危机爆发,美国经济在七十年代发生“滞胀危机”,政府干预经济失灵,因此专家对克松政府提出的“独立计划”是不现实的,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政府干预经济模式的失灵,与经济全球化无关,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美国承担起大国使命,排除C项;材料没有提及政府的财政情况,无法得知其是否财政压力增大,排除D项。故选B项。
27.B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词“由此可知”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范围为2022年的世界。根据材料中该国际组织项会员国提供紧急融资可知,这一组织是世界货币基金组织,主要是发放短期贷款调整国际收支,B项正确;世界银行提供长期贷款恢复发展经济,排除A项;这一组织并非贸易组织,排除C项;D项与亚投行相关,排除D项。故选B项。
28.(1)变化:美国单方面对管控作出调整;放宽了出口贸易管控;贸易对象不再区分意识形态;注重对关键物资的管控。
(2)原因:20世纪70年代美苏冷战中美国处于劣势;经济“滞胀”的影响;美国同西欧、日本竞争的加剧;越南战争的影响。
影响:缓和了冷战的紧张局势;放松对苏联的出口管制,由此推动了美苏贸易的增长;促进了美国与中国关系的改善;有利于美国对外贸易的发展。
【详解】(1)本题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由材料“贸易对象不再区分‘共产党国家’和‘非共产党国家’”可得出,美国放宽出口贸易管控和贸易对象不再区分意识形态;由材料“1950年,美国主导建立正式的多边出口管制组织”和“1969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出口管理法》”可以得出,美国单方面对管控作出调整;由材料“有损于美国的国家安全的国家有关键作用的货物与技术要限制出口”可以得出,注重对关键物资的管控。
(2)本题是背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第一小问原因,由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20世纪70年代美苏冷战中,美国处于劣势并受到经济“滞胀”的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西欧和日本崛起后,美国同西欧、日本的竞争加剧以及受到越南战争的影响。第二小问影响,由材料“新法案规定,贸易对象不再区分‘共产党国家’和‘非共产党国家’”可知,缓和了冷战的紧张局势,放松了对苏联的出口管制;根据所学知识,可推知美国这一政策推动了美苏贸易的增长,促进了美国与中国关系的改善,有利于美国对外贸易的发展。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专题1220世纪以来现代化模式的探索讲义(新教材新高考)(含解析) 2024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讲练测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