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江苏省宿迁市宿豫区城区三校2023-2024七年级4月月考历史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历史试题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0小题,共40分。
1. “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丰厚)哉。”这反映出隋朝开凿的大运河( )
A. 促进了经济交流 B. 促成了“贞观之治”
C. 巩固了封建统治 D. 结束了分裂局面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丰厚)哉”可以看出,这是反映了大运河在沟通南北经济方面的积极作用,A项正确;“贞观之治”的出现不是由于大运河的开通,排除B项;材料没有反映巩固封建统治的内容,排除C项;大运河是在分裂局面结束后开凿的,排除D项。故选A项。
2. 饱受争议的扬州曹庄隋炀帝墓高票入选2013年度十大考古新发现。下列说法与隋炀帝无关的是
A. 在位期间开通了一条贯穿南北的大运河
B. 灭掉了南朝最后一个朝代陈,统一了全国
C. 统治后期暴虐无道,引发了大规模农民起义
D. 正式设置进士科,按照考试成绩选拔人才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灭掉了南朝最后一个朝代陈,统一了全国的是隋文帝,不是隋炀帝,B项符合题意;ACD项都发生在隋炀帝时期,排除ACD项。故选B项。
3. 隋唐时期,科举制度下的考生可以自由报考,而且“取士不问家世”“一切以程文为去留”。材料主要体现出科举制的特点是
A. 注重门第家世 B. 取士方式多样
C. 关注道德品质 D. 公开公平竞争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隋唐时期实行科举制度选拔官员,以考试成绩作为选官的主要依据,打破了门第限制,平民也可以通过真才实学做官,“自由报考”“取士不问家世”“一切以程文为去留”体现出科举制公开公平竞争的特点,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D。
4. 贞观初,太宗曾对公卿说:“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藉忠臣”。为此太宗(  )
A. 知人善任和虚心纳谏 B. 奉行开明民族政策
C. 戒奢从简和轻徭薄赋 D. 重视人民群众的作用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藉忠臣”,这句话的意思是,人要照见自己,一定要有明镜;一国之主要想知道自己的过失,一定要借助于忠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在治国理政方面,知人善任和虚心纳谏;他重用敢于直谏的魏征,曾前后向唐太宗进谏二百多次。唐太宗广纳贤才,知人善任,房玄龄善于谋略,杜如晦敢于决断,他们都是贞观时期著名的宰相,选项A符合题意;而选项BCD与题干内容无关,不符合题意。因此只有选项A符合题意,故选A。
5. 据史料记载,唐太宗晚年拒绝纳谏,武则天耗费巨大财力建造佛教器物,唐玄宗在位后期怠慢朝政、宠信奸臣。我们从中获得的历史认识,正确的是( )
A. 三位帝王成就了“贞观之治” B. 他们“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C. 封建帝王有明显的历史局限 D. 武则天时朝政迅速走向腐败
【答案】C
【解析】
【详解】唐太宗重用贤才,虚心纳谏,但在晚年却拒绝纳谏。武则天当政期间,继续实行唐太宗发展农业生产、选拔贤才的政策,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国力不断增强。武则天却耗费巨大财力建造佛教器物。唐玄宗统治前期出现了“开元盛世”的繁荣局面,统治后期却怠慢朝政、宠信奸臣,导致安史之乱爆发。从唐朝三位封建帝王身上,我们获得的历史认识是封建帝王有明显的历史局限,故C符合题意;唐太宗成就了“贞观之治”,排除A;武则天的统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排除B;武则天统治时期,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国力不断增强。排除D。故选C。
6. 下图是《中国古代经济发展趋势图》。图中②处出现的我国古代盛世局面是( )
A. 文景之治 B. 光武中兴 C. 贞观之治 D. 开元盛世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年代尺中年份“754”,可知处于唐朝时期,且是唐朝的鼎盛时期,而鼎盛时期是唐玄宗时期的开元盛世,D项正确;A项出现在西汉时期,排除A项;B项出现在东汉初年,排除B项;贞观之治出现在唐太宗统治时期,排除C项。故选D项。
7. 据记载,文成公主入藏时,携带的嫁妆有释迦佛像,360卷经典,大量珍宝、金鞍玉辔、绸帛、种子,60种营造与工技著作,100 多种医方、4种医学论著等。丰富的嫁妆种类折射出唐朝
A. 对边疆统治加强 B. 民族交融成为主流
C. 经济文化的繁荣 D. 开元盛世成就辉煌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记载“文成公主入藏时,携带的嫁妆有释迦佛像,360卷经典,大量珍宝、金鞍玉辔、绸帛、种子,60种营造与工技著作,100 多种医方、4种医学论著等”分析可知,丰富的嫁妆种类折射出唐朝经济文化的繁荣。因为文成公主的嫁妆包含的类别有宗教、手工业、医药学、农业等这几个方面,反映了唐朝经济的繁荣和文化的发达。文成公主入藏促进了吐蕃的经济进步和文化发展,增进了汉藏两族之间的友好关系,所以C项符合题意。由此分析AB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C。
8. 唐代有男女同服之俗,男女同样参加骑马、打球、饮酒、舞蹈等活动。唐代的女服还曾流行由波斯(今伊朗)传入的胡服。材料直接反映出唐代
A. 经济的繁荣 B. 文学艺术的兴盛
C. 政治清明 D. 社会风气的开放
【答案】D
【解析】
【详解】古代封建是男权的社会,女子一般不主张参加社会活动。材料中“男女同服之俗,男女同样参加活动”“女服还曾流行的胡服”体现出唐朝社会风气的开放,D符合题意;材料中描述的是社会风气的开放,不是经济的繁荣、文学艺术的兴盛以及政治的清明,A、B和C不符合题意。故选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从材料中获取信息,材料中“男女同服之俗”“男女同样参加骑马、打球、饮酒、舞蹈等活动”“传入的胡服”说明了社会风气的开放。
9. 唐朝堪称世界工艺珍品的陶瓷制品是( )
A. 唐三彩 B. 白瓷 C. 青花瓷 D. 青瓷
【答案】A
【解析】
【详解】据所学可知,唐朝的手工业发展到很高水平,唐三彩造型精美,色彩亮丽,是闻名中外的陶瓷制品,堪称世界工艺珍品,A项正确;唐朝越窑的青瓷如冰如玉,邢窑的白瓷类雪似银,生产工艺也很高超,但并非世界工艺珍品,排除B项和D项;青花瓷在明代时期畅销海内外,排除C项。故选A项。
10. 唐朝的开放与包容、兼收与并蓄,成就了唐文化的多元与辉煌。下面能佐证当时中外文化双向交流的是( )
①和亲结盟 ②鉴真东渡 ③玄奘西行 ④遣唐使来访
A. ①②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反映唐朝兼收并蓄外来文化,双向交流的史实。四个选项中,②③④三项都属于唐朝兼收并蓄外来文化,双向交流的史实,①和亲结盟反映唐朝的民族关系。故答案选C。
11. 高僧玄奘和鉴真不忘初心,克服千难万险,终于到达理想的彼岸。其“西行”和“东渡”的共同作用( )
A. 加强了边疆管理 B. 开凿了丝绸之路
C. 加强了文化交流 D. 扩大了唐朝疆域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的是“西行”和“东渡”的共同作用,“西行”是指玄奘西游,“东渡”是指鉴真东渡,都是中国与外国的文化交流与往来,A项是国内政策,不符合题意,B项是汉朝张謇通西域,D项不是这两个事件的共同作用,只有C项是正确的,所以答案选C
12. 唐朝从“小邑犹藏万家室”到“人烟断绝,千里萧条”的转折点是( )
A. 开凿运河 B. 安史之乱
C. 黄巢起义 D. 靖康之变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唐朝从“小邑犹藏万家室”到“人烟断绝,千里萧条”的转折点是安史之乱。755—763年,安史之乱持续八年之久,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唐朝的国势由盛转衰;唐朝中央权力衰微,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所以B项符合题意;A项是隋炀帝在位时开凿的,C项是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D项是发生在北宋时期。由此分析A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B。
13.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是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的诗句,唐末农民战争( )
A. 冲击了唐朝统治 B. 推翻了唐朝统治
C. 平定了安史之乱 D. 形成了藩镇割据局面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的诗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末黄巢起义,攻占长安,建立政权,给唐朝统治以致命打击,A项正确;黄巢起义并未推翻唐朝统治,907年朱温建立了后梁政权,唐朝至此灭亡,排除B项;唐末农民战争和与安史之乱无关,排除C项;安史之乱后,唐朝形成藩镇割据局面,排除D项。故选A项。
14. 五代十国是个大混乱、大破坏时期。这一时期内,上有暴君,下有酷吏,再加上常年战争征赋不断,名都长安和洛阳都曾被毁……但这又是走向统一安定的时期,为北宋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五代十国”分裂并存局面形成的历史根源是( )
A. 安史之乱 B. 藩镇割据 C. 宦官专权 D. 唐末农民战争
【答案】B
【解析】
【详解】唐朝灭亡后,北方黄河流域先后出现五个政权,南方地区出现九个政权,再加上北方割据太原的北汉,史称“五代十国”。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B项正确;安史之乱促使唐朝由盛转衰,排除A项;宦官专权导致唐朝后期政治腐败,排除C项;唐末农民起义打击了唐朝统治,排除D项。故选B项。
15. 宋朝武将受到多方面的牵制,而文臣担任中央和地方要职,体现了宋朝的政策是 ( )
A. 休养生息政策 B. 重武轻文政策 C. 重文轻武政策 D. 对外开放政策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重用文官掌握军政大权,宋太宗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文官担任中央和地方的要职,甚至主持军务,武将受到多方面的牵制,C项正确;休养生息政策是西汉初年发展经济的政策,排除A项; 重武轻文与题干“武将受到多方面的牵制”不符,排除B项;对外开放与题干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16. 宋初,“始置诸州通判”,“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决与守臣(指知州、知府等地方宫)通签书施行,”由此可知,通判( )
A. 分割宰相军政、财政大权 B. 是地方的知州、知县
C. 牵制地方官权力 D. 把地方财赋转运至中央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可否决与守臣(指知州、知府等地方宫)通签书施行”可知,有关地方事务的决策,地方长官必须和通判共同签署相关文书,这样通判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地方长官的权力,起到了牵制地方长官的作用,C项正确;通判是地方官员,没有分割宰相权力,排除A项;通判不是地方的知州和知县,排除B项;把地方财富转运到中央的是转运使,排除D项。故选C项。
17. 秦朝设“三公”,汉代在“外朝”之外设“中朝”,唐朝设三省六部并在门下省置政事堂,宋代在中书门下之外增设“参知政事”、枢密院和三司,明朝时六部直接隶属于皇帝并设立内阁,这种演变反映了( )
A. 地方权力的一步步压缩 B. 丞相逐步位高权重
C. 中央集权的一步步加强 D. 皇权专制步步强化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秦朝设‘三公’,汉代在‘外朝’之外设‘中朝’,唐朝设三省六部并在门下省置政事堂,宋代在中书门下之外增设‘参知政事’、枢密院和三司,明朝时六部直接隶属于皇帝并设立内阁”可以看出,秦、汉、唐、宋等朝代逐渐加强君主的权力,削弱丞相的权力。明朝废丞相,六部直接隶属于皇帝,这体现了皇权专制步步强化的特点,D项正确;题干提及的都是中央机构,并未涉及对地方的管辖,排除A项;明朝时废除丞相,因此丞相逐步位高权重的说法有误,排除B项;题干涉及唐朝、宋朝等分化相权,加强皇权的措施,没有提及分地方权力,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排除C项。故选D项。
18. 北宋与辽、西夏既发生对峙战争,又一直进行相互之间的商业往来。在榷场,官府和商人交换各种商品,且数量很大。这种态势
A. 源于辽夏夺取宋朝土地人口 B. 使辽宋夏处于长期战争状态
C. 加深彼此了解促进民族交融 D. 表明落后民族征服先进民族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一直进行相互之间的商业往来。在榷场,官府和商人交换各种商品,且数量很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了北宋与辽、西夏之间的交往,这种态势有利于加深彼此了解促进民族交融,C符合题意;材料反映北宋与辽、西夏之间的商业往来,与“辽夏夺取宋朝土地人口”无关,A排除;商业间的往来没有使辽宋夏处于长期战争状态,B排除;材料没有体现落后民族征服先进民族,D排除。故选择C。
19.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宋朝皇帝每年要向游牧民(辽、西夏)‘送礼’……(‘送礼’)是宋朝一个致命的弱点,它使游牧民入侵十分容易。‘送礼’政策实行了一个半世纪。”对于这段文字的理解,正确的是( )
①“送礼”指的是北宋统治者缴纳的岁币以及绢帛
②宋朝皇帝向两个游牧民族“送礼”的原因是战场上的失利,并向游牧民族称臣
③“送礼”给宋朝政府带来了一定的财政负担
④“送礼”政策客观上有利于边境安定,互市贸易往来
A. ①③④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据材料“宋朝皇帝每年要向游牧民(辽、西夏)‘送礼’,……(‘送礼’)是宋朝一个致命的弱点,它使游牧民入侵十分容易。‘送礼’政策实行了一个半世纪。”可知,这是对宋辽以及宋和西夏议和的描述。①“送礼”指的是北宋统治者缴纳的岁币以及绢帛,符合题意;②宋朝皇帝向两个游牧民族“送礼”的原因是战场上的失利,但辽宋约为兄弟之国,②不符合题意;③“送礼”给宋朝政府带来了巨大的财政负担,符合题意;④“送礼”政策客观上有利于边境安定,互市贸易往来,④符合题意。所以A项正确,排除BCD项。故选A项。
20. 到9世纪后期,游牧在北方的契丹已经有了农耕、冶铁 纺织等产业,并开始建筑房屋 城邑 11世纪前期,党项族首领元昊称帝,仿效唐宋制度,订立官制 军制和法律。契丹服装样式也影响到中原地区,北宋官方曾多次颁发诏书禁止百姓穿用契丹服装。材料体现了
A. 农牧文化的交融 B. 民族政权的并立
C. 民族战争的延续 D. 对外交往的频繁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9世纪初期,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建立政权,发展生产,与汉族的杂居相处,学会了汉族先进的生产和生活方式;9世纪后期,契丹已经有了农耕、冶铁 纺织等产业,并开始建筑房屋 城邑 由材料“11世纪前期,党项族首领元昊称帝,仿效唐宋制度,订立官制 军制和法律。契丹服装样式也影响到中原地区”可知,体现了北方的游牧文化与中原的农耕文明的交融。选项A符合题意;选项BCD,在题干内容中没有体现,不符合题意。故选A。
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30分。(其中21题7分.22题8分,23题8分.24题7分)
21.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唐太宗和唐玄宗前期的统治
唐太宗 唐玄宗
政治 勤于政事,善于用人、虚心纳谏 重用贤能,整顿吏治
经济 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发展经济,改革税制
文化 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 注重文教,编修经典
材料二 唐亥宗本人的变化,是当时社会危机难以克服的主要原因,开元初,他注意节俭,反对铺张浪费。天宝时则骄奢淫逸,挥霍无度。在用人方面,玄宗不再是任人唯贤,而是专用投其所好者。李林甫、杨国忠都是因此而受重用的。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唐太宗和唐玄宗统治时期分别出现了什么盛世局面?根据材料一归纳唐朝能够出现这两个盛世局面的共同原因。
(2)根据材料二、比较唐玄宗前期和后期统治的不同之处。
(3)综合上述材料,你可以得到哪些认识?
【答案】(1)盛世局面: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共同原因:善于用人、重视经济发展、完善科举制、重视文化教育。(任答其中两点)
(2)不同之处:前期:节俭、反对浪费;任人唯贤;励精图治(任答其中1点)。后期:骄奢淫逸,挥霍无度;任人唯亲;沉迷酒色、不理朝政。(任答其中1点)
(3)认识:发展经济,关注民生;重视人才的培养与任用;对各级官吏要加强监督。(任答其中1点)
【解析】
【小问1详解】
盛世局面:根据所学可知,唐太宗的年号为贞观,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历史上称之为“贞观之治”;唐玄宗统治前期,年号为“开元”,当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定,唐朝的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了鼎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共同原因:根据材料一“善于用人、虚心纳谏”“重用贤能,整顿吏治”可知原因是善于用人;根据材料一“鼓励发展农业生产”“发展经济,改革税制”可知原因是重视经济发展、根据材料一“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注重文教,编修经典”可知原因是完善科举制,重视文化教育。
【小问2详解】
不同之处:根据材料二“开元初,他注意节俭,反对铺张浪费”“在用人方面,玄宗不再是任人唯贤”可知唐玄宗前期是节俭、反对浪费,任人唯贤,励精图治;根据材料二“天宝时则骄奢淫逸,挥霍无度”“玄宗不再是任人唯贤,而是专用投其所好者”可知唐玄宗后期是骄奢淫逸,挥霍无度,任人唯亲,沉迷酒色,不理朝政。
【小问3详解】
认识:根据一反映了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材料二反映了唐玄宗统治前后期的不同,综合上述材料,主要从经济、民生、人才、吏治等方面分析概括认识即可,如:开创盛世要注重发展经济,关注民生,重视人才的培养与任用,对各级官吏要加强监督。
22. 隋唐是一个繁荣与开放的的朝代,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皮日休《汴河怀古》
材料二 见图2
(1)如图1中隋朝大运河的中心为B____,北至A____,南至C____。
(2)隋朝开通大运河的主要目的是什么?你能说出大运河的开通有什么影响吗?
(3)唐朝经济繁荣,农业生产工具有很大改进。请根据图A和B写出当时便于耕作和潮溉的生产工具名称。
【答案】(1) ①. 洛阳 ②. 涿郡 ③. 余杭
(2)目的: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积极影响:加强了南北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消极影响:给人民带来沉重的徭役负担,加速了隋朝的灭亡。
(3)名称:A曲辕犁;B筒车。
【解析】
【小问1详解】
根据题干图1信息和所学可知,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隋炀帝从605年开始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全长两千余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所以①答案为洛阳;②答案为涿郡;③答案为余杭。
【小问2详解】
目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隋炀帝从605年开始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积极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朝大运河的开通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交流,促进了运河沿线经济和商业城镇的发展,对巩固隋朝统一有积极作用。消极影响:根据所学可知,大运河征发徭役和赋税,加重了农民的负担,加速了隋朝的灭亡。
【小问3详解】
名称:根据题干图2信息和所学可知,图A是便于耕作的曲辕犁,唐朝时农民改进犁的构造,制成曲辕犁,操作灵活,节省了人力和畜力;图B是潮溉工具筒车,筒车是唐朝农民创制的新的灌溉工具,它随水流自行转动,竹筒把水由低处汲到高处。
23. 唐朝是中国古代史上的鼎盛时期,在当时世界上声名显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材料二 水国寒消春日长,燕莺催促花枝忙。风吹金榜落凡世,三十三人名字香。
材料三 在他西行前,国人称印度为天竺。此外,印度还有“身毒”“贤豆”等叫法。他在印度求法时认为译为“印度”比较合适。他回国后,这一译法逐渐流行,沿用至今。
(1)材料一说明这位君主采取了什么样的民族政策?他被当时的少数民族尊称为?
(2)材料二中的文学体裁在唐代是创作的黄金时期,这一体裁是?材料二体现了我国古代史上哪种选官制度?这一选官制度的确立有哪些作用?
(3)材料三的“他”是谁?回国后,根据他的口述,由其弟子记录而成的著作是什么?
【答案】(1)政策:开明的民族政策。尊称:天可汗。
(2)体裁:诗歌。制度:科举制。作用:科举制的创立,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华的人能够由此参政,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任答其中两点)
(3)“他”:玄奘。著作:《大唐西域记》。
【解析】
【小问1详解】
政策:根据材料一“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和所学可知,材料体现了唐太宗对待少数民族一视同仁,唐太宗采取了开明的民族政策。尊称:根据所学可知,唐太宗采取了开明的民族政策,得到周边各族的拥戴,当时北方和西北地区的各族首领尊奉唐太宗为各族的“天可汗”。
【小问2详解】
体裁:根据材料二“ 水国寒消春日长,燕莺催促花枝忙。风吹金榜落凡世,三十三人名字香”“材料二中的文学体裁在唐代是创作的黄金时期”和所学可知,唐朝是中国历史上诗歌创作的黄金时期,所以材料二中的文学体裁是诗歌。制度:根据材料二“ 风吹金榜落凡世,三十三人名字香”和所学可知,“金榜”是科举时代殿试揭晓的榜,所以材料二体现了我国古代史上的选官制度是科举制。作用:根据所学直接概括即可,如:科举制的创立,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华的人能够由此参政,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小问3详解】
“他”:根据材料三“他在印度求法时认为译为‘印度’比较合适。他回国后,这一译法逐渐流行,沿用至今”和所学可知,材料三的“他”是玄奘,他于贞观初年到天竺求取佛经,回来后又翻译佛经,为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著作:根据所学可知,根据玄奘的口述,由其弟子记录而成的著作是《大唐西域记》,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
24.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 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
——杜甫《无家别》
(1)杜甫诗被称作什么?此事件给唐朝带来怎样的影响?
材料二 有鉴于百余年间“方镇太重,君弱臣强”的教训,宋太祖将加强中央集权,防止地方政权尾大不掉,作为巩固本朝统治的根本方针。
——甘霖《变局》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方镇太重”反映了哪一历史现象?宋太祖为“防止地方政权尾大不掉”采取了哪些措施?由此对宋朝统治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材料三 自契丹取燕蓟以北,拓跋(党项族)自得灵夏以西,其间所生英豪,皆为其用。得中国土地,役中国人力,称中国位号,仿中国官属,任中国贤才,读中国书刊,用中国车服,行中国法令。是二敌所为,皆与中国等。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3)契丹“建立的政权”和北宋之间的议和称为什么?
【答案】(1)杜甫的诗被称作:诗史。影响: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2)现象:藩镇割据。措施:实行重文轻武政策,派文臣统兵,派文臣担任地方州县长官,频繁调动州县长官,设置通判分知州之权,取消节度使收税特权。(任答其中两点)
影响:大大强化了中央集权。
(3)议和:“澶渊之盟”。
【解析】
【小问1详解】
杜甫的诗被称作:根据材料一“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 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和所学可知,杜甫的诗反映了历史的真实情况,故有“诗史”之称。影响:根据材料一“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 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和所学可知,杜甫的此诗反映的是唐朝发生的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给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破坏,导致后来逐渐形成了藩镇割据局面。
【小问2详解】
现象:根据材料二“方镇太重,君弱臣强”和所学可知,“方镇太重”反映了藩镇割据的历史现象。措施:根据材料二“宋太祖将加强中央集权,防止地方政权尾大不掉,作为巩固本朝统治的根本方针”和所学可知,宋太祖为“防止地方政权尾大不掉”采取的措施主要是实行重文轻武政策,在地方上派文臣统兵,派文臣担任地方州县长官,频繁调动州县长官,设置通判分知州之权,取消节度使收税特权。影响:根据所学可知,宋太祖通过一系列措施,大大强化了中央集权。
【小问3详解】
议和:根据材料三“自契丹取燕蓟以北,拓跋(党项族)自得灵夏以西,其间所生英豪,皆为其用”和所学可知,材料三中契丹“建立的政权”指的是契丹族耶律阿保机所建立的辽,辽和北宋在澶州之战后进行的议和,历史上称为“澶渊之盟”,此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着和平局面。历史试题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0小题,共40分。
1. “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丰厚)哉。”这反映出隋朝开凿的大运河( )
A. 促进了经济交流 B. 促成了“贞观之治”
C. 巩固了封建统治 D. 结束了分裂局面
2. 饱受争议的扬州曹庄隋炀帝墓高票入选2013年度十大考古新发现。下列说法与隋炀帝无关的是
A. 在位期间开通了一条贯穿南北的大运河
B 灭掉了南朝最后一个朝代陈,统一了全国
C. 统治后期暴虐无道,引发了大规模农民起义
D. 正式设置进士科,按照考试成绩选拔人才
3. 隋唐时期,科举制度下的考生可以自由报考,而且“取士不问家世”“一切以程文为去留”。材料主要体现出科举制的特点是
A. 注重门第家世 B. 取士方式多样
C. 关注道德品质 D. 公开公平竞争
4. 贞观初,太宗曾对公卿说:“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藉忠臣”。为此太宗(  )
A. 知人善任和虚心纳谏 B. 奉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C. 戒奢从简和轻徭薄赋 D. 重视人民群众的作用
5. 据史料记载,唐太宗晚年拒绝纳谏,武则天耗费巨大财力建造佛教器物,唐玄宗在位后期怠慢朝政、宠信奸臣。我们从中获得的历史认识,正确的是( )
A. 三位帝王成就了“贞观之治” B. 他们“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C. 封建帝王有明显的历史局限 D. 武则天时朝政迅速走向腐败
6. 下图是《中国古代经济发展趋势图》。图中②处出现的我国古代盛世局面是( )
A. 文景之治 B. 光武中兴 C. 贞观之治 D. 开元盛世
7. 据记载,文成公主入藏时,携带的嫁妆有释迦佛像,360卷经典,大量珍宝、金鞍玉辔、绸帛、种子,60种营造与工技著作,100 多种医方、4种医学论著等。丰富的嫁妆种类折射出唐朝
A. 对边疆统治加强 B. 民族交融成为主流
C. 经济文化的繁荣 D. 开元盛世成就辉煌
8. 唐代有男女同服之俗,男女同样参加骑马、打球、饮酒、舞蹈等活动。唐代的女服还曾流行由波斯(今伊朗)传入的胡服。材料直接反映出唐代
A. 经济的繁荣 B. 文学艺术的兴盛
C. 政治的清明 D. 社会风气的开放
9. 唐朝堪称世界工艺珍品的陶瓷制品是( )
A. 唐三彩 B. 白瓷 C. 青花瓷 D. 青瓷
10. 唐朝的开放与包容、兼收与并蓄,成就了唐文化的多元与辉煌。下面能佐证当时中外文化双向交流的是( )
①和亲结盟 ②鉴真东渡 ③玄奘西行 ④遣唐使来访
A. ①②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11. 高僧玄奘和鉴真不忘初心,克服千难万险,终于到达理想的彼岸。其“西行”和“东渡”的共同作用( )
A. 加强了边疆管理 B. 开凿了丝绸之路
C. 加强了文化交流 D. 扩大了唐朝疆域
12. 唐朝从“小邑犹藏万家室”到“人烟断绝,千里萧条”的转折点是( )
A. 开凿运河 B. 安史之乱
C. 黄巢起义 D. 靖康之变
13.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是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的诗句,唐末农民战争( )
A 冲击了唐朝统治 B. 推翻了唐朝统治
C 平定了安史之乱 D. 形成了藩镇割据局面
14. 五代十国是个大混乱、大破坏时期。这一时期内,上有暴君,下有酷吏,再加上常年战争征赋不断,名都长安和洛阳都曾被毁……但这又是走向统一安定的时期,为北宋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五代十国”分裂并存局面形成的历史根源是( )
A. 安史之乱 B. 藩镇割据 C. 宦官专权 D. 唐末农民战争
15. 宋朝武将受到多方面的牵制,而文臣担任中央和地方要职,体现了宋朝的政策是 ( )
A 休养生息政策 B. 重武轻文政策 C. 重文轻武政策 D. 对外开放政策
16. 宋初,“始置诸州通判”,“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决与守臣(指知州、知府等地方宫)通签书施行,”由此可知,通判( )
A. 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 B. 是地方的知州、知县
C. 牵制地方官的权力 D. 把地方财赋转运至中央
17. 秦朝设“三公”,汉代在“外朝”之外设“中朝”,唐朝设三省六部并在门下省置政事堂,宋代在中书门下之外增设“参知政事”、枢密院和三司,明朝时六部直接隶属于皇帝并设立内阁,这种演变反映了( )
A. 地方权力的一步步压缩 B. 丞相逐步位高权重
C. 中央集权的一步步加强 D. 皇权专制步步强化
18. 北宋与辽、西夏既发生对峙战争,又一直进行相互之间的商业往来。在榷场,官府和商人交换各种商品,且数量很大。这种态势
A. 源于辽夏夺取宋朝土地人口 B. 使辽宋夏处于长期战争状态
C. 加深彼此了解促进民族交融 D. 表明落后民族征服先进民族
19.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宋朝皇帝每年要向游牧民(辽、西夏)‘送礼’……(‘送礼’)是宋朝一个致命的弱点,它使游牧民入侵十分容易。‘送礼’政策实行了一个半世纪。”对于这段文字的理解,正确的是( )
①“送礼”指的是北宋统治者缴纳的岁币以及绢帛
②宋朝皇帝向两个游牧民族“送礼”原因是战场上的失利,并向游牧民族称臣
③“送礼”给宋朝政府带来了一定的财政负担
④“送礼”政策客观上有利于边境安定,互市贸易往来
A. ①③④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20. 到9世纪后期,游牧在北方的契丹已经有了农耕、冶铁 纺织等产业,并开始建筑房屋 城邑 11世纪前期,党项族首领元昊称帝,仿效唐宋制度,订立官制 军制和法律。契丹服装样式也影响到中原地区,北宋官方曾多次颁发诏书禁止百姓穿用契丹服装。材料体现了
A. 农牧文化的交融 B. 民族政权的并立
C. 民族战争的延续 D. 对外交往的频繁
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30分。(其中21题7分.22题8分,23题8分.24题7分)
21.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唐太宗和唐玄宗前期的统治
唐太宗 唐玄宗
政治 勤于政事,善于用人、虚心纳谏 重用贤能,整顿吏治
经济 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发展经济,改革税制
文化 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 注重文教,编修经典
材料二 唐亥宗本人的变化,是当时社会危机难以克服的主要原因,开元初,他注意节俭,反对铺张浪费。天宝时则骄奢淫逸,挥霍无度。在用人方面,玄宗不再是任人唯贤,而是专用投其所好者。李林甫、杨国忠都是因此而受重用的。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唐太宗和唐玄宗统治时期分别出现了什么盛世局面?根据材料一归纳唐朝能够出现这两个盛世局面的共同原因。
(2)根据材料二、比较唐玄宗前期和后期统治的不同之处。
(3)综合上述材料,你可以得到哪些认识?
22. 隋唐是一个繁荣与开放的的朝代,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皮日休《汴河怀古》
材料二 见图2
(1)如图1中隋朝大运河的中心为B____,北至A____,南至C____。
(2)隋朝开通大运河的主要目的是什么?你能说出大运河的开通有什么影响吗?
(3)唐朝经济繁荣,农业生产工具有很大改进。请根据图A和B写出当时便于耕作和潮溉的生产工具名称。
23. 唐朝是中国古代史上的鼎盛时期,在当时世界上声名显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材料二 水国寒消春日长,燕莺催促花枝忙。风吹金榜落凡世,三十三人名字香。
材料三 在他西行前,国人称印度为天竺。此外,印度还有“身毒”“贤豆”等叫法。他在印度求法时认为译为“印度”比较合适。他回国后,这一译法逐渐流行,沿用至今。
(1)材料一说明这位君主采取了什么样的民族政策?他被当时的少数民族尊称为?
(2)材料二中的文学体裁在唐代是创作的黄金时期,这一体裁是?材料二体现了我国古代史上哪种选官制度?这一选官制度的确立有哪些作用?
(3)材料三的“他”是谁?回国后,根据他的口述,由其弟子记录而成的著作是什么?
24.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 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
——杜甫《无家别》
(1)杜甫的诗被称作什么?此事件给唐朝带来怎样的影响?
材料二 有鉴于百余年间“方镇太重,君弱臣强”的教训,宋太祖将加强中央集权,防止地方政权尾大不掉,作为巩固本朝统治的根本方针。
——甘霖《变局》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方镇太重”反映了哪一历史现象?宋太祖为“防止地方政权尾大不掉”采取了哪些措施?由此对宋朝统治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材料三 自契丹取燕蓟以北,拓跋(党项族)自得灵夏以西,其间所生英豪,皆为其用。得中国土地,役中国人力,称中国位号,仿中国官属,任中国贤才,读中国书刊,用中国车服,行中国法令。是二敌所为,皆与中国等。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3)契丹“建立的政权”和北宋之间的议和称为什么?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江苏省宿迁市宿豫区城区三校2023-2024七年级4月月考历史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分享:

相关推荐